关于无心插柳和刻意规划

余思说一条大鱼波浪宽2022-4-24 1:47

我相信在很多人的生活、学习或工作体验中,会至少遇到过一种情况:刻意想要去做的计划总是搁浅,无心插柳的巧合却带来了意外惊喜。

我做产品经理多年,凡事都有一种思考惯性。喜欢用逻辑去推理一个事情的前因后果,喜欢寻找一个事情的“驱动力”,我想这大概是源于:确定的认知可以带来确定的掌控,因为有了掌控,而获得了对事情的预期(预测能力),有了预期于是进而有了一种安全感。说到底,做事有逻辑,因果有联系,找得到底层动力,会让我感觉到可控和安全。

但也因为逻辑理性的存在,做事情总会寻因寻果,显得“计划性”太强,而“随机性”不足。计划性当然有很好的优点,比如说按部就班不会出现大偏差,目标明确,降低风险,做好充分的应对。缺点在于,对很多条件(也就是“原因”)有一种习惯性依赖,常见的口头语是,“唉,…还不足”,“等等,…那个没做完,这个就不能开始”,“好,但是…再做”,“这个弄好了再做那个吧”。于是,很多事情容易等待,容易拖延,容易搁浅,因为我总会发现,哪有什么“万事俱备”?生活的常态就不是只有确定性的,而是经常会涌入各种各样的新问题、新变化、新挑战、新机遇,这些统统都不是可以提前预判的,一个人再强大,也没有能力去做好100%的预测。黑天鹅,灰犀牛,都是不期而遇的。

显然,一味地逻辑理性,这种做法有其自身不足和局限。那么,用什么方式,可以“对冲”消解掉这样的路径依赖呢?— 我觉得要在“逻辑理性”基础上,调和一种适当比例的“艺术感性”进去,允许因果,也允许不因果,允许计划,也允许不计划,允许理性,也允许不理性,允许清晰,也允许不清晰。这就是“灰度”。

在绘画的专业术语中,有一种颜色叫做“生色”。它的意思是,没有经过调和的颜色。比如:纯紫色,纯粉色,纯黄色等。而要进行绘画创作,色彩就不能只是原来的样子,而是要进行不同颜色的组合,形成“调色”。最近几年风靡的“莫兰迪色系”,就是在许多明亮的生色中,加入了“灰调”,一下子让原本饱和度很高的生色,增加了一种高级感,显出了洋气的味道。

要调配出一种适当比例的颜色,是绘画专业的基本功,需要练习,需要灵感。同样,要调配出一种适当比例的生活颜色,也是要善于将“逻辑理性”融入一些“艺术感性”的色彩,让规划之中融入一些混沌,让确定之中融入一些随机,让刻意规划之中融入一些无心插柳。又比如,在统计学和机器学习的算法处理中,经常会剔除“明显不符合规律”的”离群值”,因为它偏差度大,但也许,边缘性的创新,却是恰恰要求保留这些“离群值”的。

最后,关于“无心插柳”再补充一句:无心,混沌,随机,感性,并不等同于粗心,混乱,停滞,胡来。我们不能躺平等待熵增,而是要培育出一个好的习惯,并且形成一个好的行为持续性,也就是俗称的“坚持”,虽然坚持的开始总是无人问津的,但相信岁月总会回报有心人的,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