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外部评价 / peer pressure 此前一直困扰着我。
我和很多人一样,习惯于把世俗标尺往自己身上贴。记得刚毕业,22岁,我就做好了人生的五年规划,里面更多的是,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生娃、要赚多少钱、要买什么样的房。而完全没有“五年后我想要过怎样的生活”的思考。
我没有其他评价标尺,所以只能用社会化的、最常规的评价标尺来衡量。而后我发现,我的生命中充斥着焦虑、本应该和担心错过。我纠结要不要和 white 一起搞短视频,我焦虑要不要追上立心的步伐去做课,我苦闷要不要把握住晋升的机会透支全力地干一场。
我看到了A长得好看,看到了B升职加薪,看到了C娃都2岁了,看到了D看展旅游,看到了E创业有成。我好像不如所有人。又觉得自己明明有那么一些能力。
于是那时的我,就像踩着油门高速公路狂奔的快车,不希望有任何一个石子拦住,否则就要翻车。很担心开错方向,很担心没有达到效率最优解。
直到经历了一些神奇的事儿,直到遇到了 Steve、梁永安、刀姐、三秋栗栗、少楠、全嘻嘻,重读了柴静、陈虻。才逐步得到并坚定了答案(答案获得的过程不难,践行的过程蛮难,也有很多轮的反复但现在逐渐趋于稳定,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留言,后面展开讲,今天先只记录结论):
💪🏻 周期轮动,人生是长跑。起起伏伏,价格终究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要着急一城一池的得失。回看近5年,入行没入好的闺蜜,通过几次横跳,也遇到了还不错的 leader 和薪资;偶然起飞的网红,时间过去,也趋于平淡需要谋得新的收入。
我开始越来越相信时间的力量,越来越不担心“错失机会”。因为我比过去任何时候都知道我想要什么,并有获得他们的方法和智慧。
人生非标,我们最终不是在和任何人比较,不用在拥挤的独木桥上搏得唯一过河资格。有自己的目标/衡量体系,就拥有了定力,你只需要和未来的每一个自己共识。
- “我们一直拿着各种小时候/他人/社会塞给我们的标尺去做事生活,却很少看看标尺上的刻度是什么/对不对。” —— 少楠
- “人生非标,远离无意义竞争。别人怎么样,对我没什么大的影响。很多看似做不到的东西,本身就是我主动的舍弃。长出自我的定力,活得从容,自由无忌。” —— Steve
从明白这个道理,到获得定力,别无他法,必须要找到自己,自己给自己“评价标尺”。于是我花了30小时,再次梳理了人生OKR,这上面没有必须要完成的事,有的只是“振奋人心的目标”,和“当前看起来还不错的实现手段”。
从这之后,内心无比平和。不再是赶时间踩着油门高速公路狂奔的快车,而是318国道上的观光小车 —— 能开起来速度,也能享受风景。
把自己打磨成一辆能加油、能跑路的好车,则快慢由我,怡然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