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图片
本周文章分享
时间管理大师,翻车比翻身还快
在GQ实验室前段时间报道的一个故事里,我似乎看到了这种“绵延时间”在具体生活里的可能。
辞职的“鸭子”在工作中倍感疲惫与无意义的那一年,收拾细软来到了北京顺义的一处生态农场。在那里,作为志愿者的她每天需要写写东西、种种菜,管吃管住,但工资只有两三千。
但就是这么一份“不靠谱”的工作,让她对时间有了另一个维度的体会。
她说,“自己种地才发现,植物每天都长得不一样。今天高一点,明天叶子大一点,每天的变化都让人兴奋。对时间的概念也不再是周五快点来、周日慢点走,而是这两天空心菜正嫩,适合煮面吃;再一个月柿子该熟了,每天看着柿子一点点变大、成熟,就期待着大家坐在院子里吃柿子的那天。”
如果用量化的时间单位来丈量,她在那个种菜的村子里待了一年的时间,用她的话来说“什么都没有提高”。
但她觉得自己什么都没有错过,“倒是外面的朋友们,错过了番茄从青色变成红色期间呈现出的很美的渐变色”,在工作岗位上焦虑于KPI、买房的朋友,错过了感受一颗番茄漂亮地变化的过程。
最近写作群里的写作主题是「时间管理」,无意间发现了这篇文章。这篇文章从更人本的角度讲了为什么有时候本该让人安心的精细计划,也会反过来变成焦虑的来源。
法国直觉派哲学家柏格森提出一种时间概念:绵延的时间。
相对整齐切割,高度量化的时间,这种绵延的时间是:「自我感受与时间的融合,它充满了流动性,诸如你度假的时候,躺在沙滩上,看着天色变化,思绪开始飘远」。
「自己种地才发现,植物每天都长得不一样。今天高一点,明天叶子大一点,每天的变化都让人兴奋。对时间的概念也不再是周五快点来、周日慢点走,而是这两天空心菜正嫩,适合煮面吃;再一个月柿子该熟了,每天看着柿子一点点变大、成熟,就期待着大家坐在院子里吃柿子的那天。」
这段话好有画面感。
说起来惭愧,我只有在2022年底,刚辞职的时候,才真正体会到自然之美。我开始时不时去公园玩,去徒步,去爬山,去留意路边的每一种植物。
路过一条条不认识的街道,看到路旁都是刚长出嫩叶的树。
以前坐在写字楼的时候,好像从来没有这样深刻感知到四季的变化。
原来树叶开出的新芽,真的是“绿油油”的,原来长出漂亮的花树不需要专门在周末跑到人山人海的打卡点看,路边就是免费的赏花点。
我会花四十分钟走路去吃火锅,路上看到不认识的植物就拿出手机APP扫一下。
天气好的时候,在公园里等待日落,看着小孩子奔来跑去,喂养一下流浪猫。
我重新进入了生活,感受生活的脉搏肌理,我的身体不再只是公司的齿轮,它真正地属于我自己。
时间并不只是用来节约的,有时候那些看起来很浪费时间的事情,可能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摩根·豪塞尔论写作(翻译版本见社群pdf)
1,你有五秒钟的时间来引起人们的注意。书籍、博客、电子邮件、报告,没关系——如果你在五秒钟内没有卖掉它们,你就已经耗尽了他们的大部分耐心。
2,好的想法很容易写,坏的想法很难写。困难是一个信号,如果你的写作写不下去,这就说明是你的想法有问题,而不是写作有问题。
3,人们对社交媒体越来越不耐烦。 20 年前读书的人几乎没有其他干扰。如今,手机为你的多巴胺提供了无限、不间断的竞争。从电子邮件到书籍的所有作者都必须接受这一现实。
4,谁用最少的话语说出最多的内容,谁就获胜。
5,毫不留情地删除。杰森·茨威格说:“除非你致力于彻底摧毁一切不值得阅读的东西,否则你永远无法创造出值得阅读的东西。”
6,大多数好的写作都是良好阅读的副产品。你永远不会遇到一个不把大部分时间花在阅读上的好作家。
7,好的想法是无法安排的。它们是随机出现的,通常是在你读到一些将这些点与不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的东西之后。很多糟糕的写作都来自于预定的写作。
8,如果您有一个想法,但认为“有人已经写过”,请记住,温斯顿·丘吉尔的传记已出版 1,010 本。
9,一个强大的技巧是写下人们凭直觉知道但尚未用语言表达的东西。它之所以有效,是因为读者可以学到新东西,而不必花费太多精力去质疑它是否真实。
10,写作看起来像是一项软技能,所以很容易被技术领域的人忽视。**但在每个领域,拥有最好故事的人都会获胜。**不是最好的想法,也不是正确的答案,也不是最有用的解决方案。谁讲的故事最有说服力。
很多好的想法都会因为糟糕的写作而被扼杀。
11,没有人想要听讲座。每个人都想要一个故事,即巧妙地将数据转化为相关术语的任何东西。它使一切都更容易记住和情境化。
12,写作是一门艺术,而艺术是主观的。小说家威廉·莫恩说,优秀的写作需要遵循三个规则。 “不幸的是没有人知道它们是什么。”
我实际上认为有一个:写你喜欢读的东西。为自己写作是有趣的,为他人写作是一种工作。
几点小启发:
1,一篇文章中,文字尽量要简洁,文字要有「有效性」。
2,好的选题和观点不怕重复写。很多人写过,恰恰证明了这个选题的有效性。例如作者说,有关丘吉尔的书都已经汗牛充栋了,但只要有人写就会有基数很大的受众。
3,写你喜欢读的东西。
4,好的写作都是良好阅读的副产品。
劳东燕:如何走出抑郁的状态
劳动燕分享如何走出抑郁的状态:
1,放弃对结果的执着与对现实意义的追问,不考虑有用与否,不去在意投入是不是会有回报,努力做好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最重要。
2,把任务具体化,心思花在如何尽可能地做好手头在做的事情上。切实地做一些事情,规律性地完成具体的任务,有助于缓解焦虑,获得一些充实感。
3,心情特别糟糕时,尽可能地与自己喜爱的东西待在一起,或许会有心理上的疗愈效果。另外,如果有可能,选择在一段时间里离开自己熟悉的工作生活环境。
在任何特定领域中,成就卓越的人最显著的特征是什么?
日复一日地坚持,不论心理和情绪状况如何。如果你看任何伟大艺术家或作家的日记,我读了很多这些日记,无论他们感受到什么,他们仍然每天坚持出现在工作面前。他们仍然面对空白的纸张、空白的画布、崭新的胶卷,并做他们的事。而这种执着实际上是一种对工作的深深爱,一种为了感到活着而必须去工作的深切需求。谋生只是这种需求的副产品。
所以,如果你在寻找成功的公式,我认为我们能找到的最接近的答案是,由对工作的深深爱推动的持续性。
happy:热爱+不持续 = 普通人。热爱+持续 = 普通艺术家。热爱+高强度的持续 = 一流艺术家。
刘瑜:我的成长经历,教训远多于经验
其实这样读书是很有害的,我现在建议你们如果读不进去一些大部头的东西,不要害怕不要惊慌失措,觉着这书摆在书店商务印书馆一栏里是不是就应该一定要去读,其实不是这样的,你如果找不到作者的问题意识所在,如果你不了解他(她)关心的问题,不了解他(她)历史上的来龙去脉,那么你先不去读也没有关系。
你最应该读的是那些你关心的问题,比如你关心下岗工人问题应该怎么办,那你就去读相关书籍,并不是说你读柏拉图、福柯就比读陈晓鲁、陈志武这些研究中国问题的人高级。虽然他们可能不像那些人一样如雷贯耳,但是从你自己的问题意识出发,也许读着读着,你就可以解决更深的问题,会引领你读到那些更大家的东西,但是没有必要出于一种赶时髦的心态去读书。
我真诚关心什么问题,我就会从这个问题出发去思考,去读书。我觉着这样去读书,真的会很有收获,也会非常有乐趣。它不在是一种人云亦云的状态,而是小孩子在大自然里发现一种草叫什么、一种星星叫什么的欢愉。
刘瑜分享她的阅读经验:
你真诚关心什么,就应该去读什么,从这个问题出发去思考,去读书。
「你最应该读的是那些你关心的问题,比如你关心下岗工人问题应该怎么办,那你就去读相关书籍,并不是说你读柏拉图、福柯就比读陈晓鲁、陈志武这些研究中国问题的人高级。虽然他们可能不像那些人一样如雷贯耳,但是从你自己的问题意识出发,也许读着读着,你就可以解决更深的问题,会引领你读到那些更大家的东西,但是没有必要出于一种赶时髦的心态去读书。」
群里的@依然提供了另一个视角:
我其实不大认同刘瑜这种说法,年轻是不知所谓,读一些读不懂的东西也挺好的,它可能与你的问题一下子没有直接关系,但在里面你隐约还是能够发现自己的一些状况。
农村小姑娘就不能哀叹上帝死了了吗?有些内容你之前没有关注的,现在你读到了,逐步就会与之接轨,“假装”与“模仿”是学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过程,一开始可能也就附庸风雅,但不妨害你逐渐就真的沉浸其中了。
况且一开始就只关心某个部分的内容,再抻开时其实也是要花大功夫的。
从互联网大厂裸辞两年后,我决定重返职场
逃离职场又回归,一切看起来又回到了原点。前段时间,小莫还在挣扎和纠结的时候,突然在某一刻强烈共情到了神话中的西西弗。
在古希腊神话中,西西弗得罪了诸神,诸神罚他将巨石推到山顶。然而,每当他用尽全力,将巨石推近山顶时,巨石就会从他的手中滑落,滚到山底。西西弗只好走下去,重新将巨石向山顶奋力推去,日复一日,陷入了永无止息的苦役之中。
“我共情西西弗的瞬间是当巨石滚落到山脚下,他重新推动巨石的时候,他知不知道巨石还是会滚落下来?他是知道的。他为什么还要去继续推动巨石?他是为了向诸神宣战,通过一次又一次明知道结局的失败。”
就像我们也都知道人生的结局是怎样的。哲学家加缪曾说,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便是自杀。许多哲学家经过推演后得出的结论就是,人生就是一场悲剧,是痛苦的、虚无的。那你会选择自杀吗?
加缪给出的答案是要去推动巨石,在这个过程中向命运宣战,以证明自己的存在。这是你存在的唯一价值和意义。
一些离职后但又选择重返职场的个体故事。
逃离职场又回归,一切看起来又回到了原点,但并不代表全然失败,人是有弹性的,有时上升,有时下降,有时看起来又回到了原点,实际已经走了很远的路。
其中一位受访者用TA的经历诠释的西西弗故事,还挺鲜明直观的。
我们正在丧失书写和表达的能力
当然写到这里,我想对于诸位读者拿起笔开始写自己的东西,还有漫长的道路。其中最困难的话题就是“写什么”?
我想绝大多数人困惑于不知有何值得写,有何可写的境地,或是忧虑于文笔不足,技巧不够而望而却步。
我想这恰恰意味着一种“能在”的丧失,当然,这些可能早被“代庖书写”掠夺干净了,这将根本地限制着你的“我还在”。
书写与理解,并不在于书写出了何种道理,进而因为这个道理证明一种理解。若如此的话,大多数人都能告诉你,这个道理他懂,这些道理他读过千百遍,在他的脑子里想得巧夺天工,雕梁画栋了。
但为何没写呢?还是因为其实并不理解。书写与理解,更系于书写的行为,当一个人真正下笔,花费他的脑力和精力来涂抹时,他就真的理解了。
所以,一个今天谈起“感情之空虚”的社恐,恐怕并不比他年轻为他人书写情书时,更理解感情。谁说人对事物的理解必然越来越深呢?
1,作者提出一个词:“代庖书写”。代庖是指代厨师下厨,别人为你代做他人分内的事,而代庖书写,即别人为你书写。
他人为你炮制出了引人共鸣疯狂转发的文章,你只是在后面回复“+1”,自我存在被逐渐剥夺。他说:如果其所有关于自我的书写都只在微信和微信群聊天中,我们该如何证明“我还在”?
2,你写不出来,其实还是因为不理解。书写不在于写出了哪些道理,而是这个道理证明了一种理解。但为何没写呢?还是因为其实并不理解。书写与理解,更系于书写的行为,当一个人真正下笔,花费他的脑力和精力来涂抹时,他就真的理解了。
写总结比读更多的书更重要 (英文)
如果你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理解,你需要在阅读时提出问题,尝试回答。我相信这是好奇的人自然会做的事情。
强迫自己提出问题并回答它们也可以让写提纲变得容易:完成后,只需写下你遇到的最重要的问题以及本书如何回答这些问题。这是我使用的模板:
用 1-2 句话说明这本书的整体内容是什么?
它试图回答的 3-4 个中心问题是什么?
用一段话来总结答案
你个人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精神食粮推荐
🎤 《熊家客厅:37岁大厂失业,门户网站早就不做新闻了》
最近我听了熊阿姨这期《37岁大厂失业,门户网站早就不做新闻了》播客。
嘉宾是在网易做了11年的编辑和主管,从门户网站编辑再到负责网易看客、网易数读,包括爆款条漫戏精宿舍的负责人。他历经黄金时代,也做过爆款项目的资深媒体人,但他在网易今年年初的大裁员浪潮中被裁员后,找了几个月的工作,至今没有收到一个offer。
原因五花八门,例如:现在市面上真正做内容的平台少了,最大的需求是增长,而非是内容;大多数平台要求你做过小红书、抖音,即便内容能力是可以被迁移的,但在招聘方看来,TA为什么不找一个3年经验的小红书运营呢?整体媒体环境不好,如果网易不好发展,那么其他平台也一样;主管位置本来就是僧多肉少,有时候嘉宾觉得面试他的人气场太弱,当然别人也会觉得他作为经验丰富的人不好掌控。
我之前在看客也采访过一个40岁失业的运营总监,她的履历同样丰富,甚至还带过抖音团队,但也很难再找到工作。
年龄原因吗?整体大环境不好吗?媒体环境的衰退吗?是作为个人跟不上时代发展吗?一个黄金时代的衰退吗?作为一个从来没有经历过黄金时代,一入行就是公众号尾巴时代的人,我很难真正体会到他们的感受。
但我也曾经站在热闹的浪潮边缘,中学时代,报摊和亚马逊首页的畅销书是梁文道、是柴静、是李海鹏,是南方周末。第一次来到广州,路过五羊邨的南方集团,大学时第一次去南方报社大楼面试,那是《城市画报》杂志想要做一个亲子类的公众号,那是一个昏暗而残旧的报社大楼,面试末了,面试官坦诚跟我们说,他们没有多少经费,来这里实习没有钱,还要自带电脑。听到他们停刊的消息,已经是两三年前。
突然想起最近看的电影《填词L》,有一条短评说:「当你目睹了一段黄金岁月,因而爱上某个事业,可等你长大,想要投入其中时,那段岁月却早已逝去,人该如何面对这样的落差。」
熊阿姨的两个举例也很有意思。她说在好几年前,很多人想要来挖她去大厂做公关,做各种项目,她以前觉得自己最喜欢的还是做内容,所以一直没有去,但慢慢到这两年,已经没有人再来问她了。
还有一个是,她在读书时曾经在网易实习,当时坐在她左右两边的人,后来去做了陌陌,做了猿辅导等等,现在都实现了财富自由,她选择去了人大读书。
作为个人职场发展启示来说,如果想要在瞬息万变的中文市场,国内职场发展,或许只有懂内容是不够的,内容力应该包括营销力,做个人影响力,说到最后,仿佛还是在说,要搞自媒体(笑)。
📖 李安也营销
重看李安的《十年一觉电影梦》,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
奥斯卡也有像内娱这样的抢C位。
在奥斯卡上,一个导演如何怎么被对待、飞机坐什么舱等、住哪家旅馆哪个房间、颁奖典礼上坐哪个位置等等,人人寸土必争,就连旅馆游泳池边的两张躺椅,都要花功夫去抢。
想起之前看村上春树的《我的职业是小说家》时,他就谈到自己是如何精心策划,一步一步打入美国市场,这才让他的作品从《纽约客》,得以让全世界都知道他。
那些被更多人看到的艺术家和创作者,或许无不是精通商业合作的人。
当然,也有可能是,这些「脏活」承包给别人做了。
如最近舆论风暴中的艾丽丝·门罗也说过,如果不是她的经纪人帮她推销文稿,卖书,她可能就此默默无闻。
📺 《他乡的童年》
看《他乡的童年》第二季,看完第一集后又回去重温了第一季。
我对小孩的教育没有兴趣,但我对一个人如何成长为一个健康茁壮的人,对一个社会的人文和教育环境很感兴趣。每次看《他乡的童年》时都会被不断地被触动,原来人类的悲喜从不相通,原来我从来没有被这样温柔地对待过,鲜少被当作一个小孩和人一样被尊重过,也渐渐对自己当下的性格和选择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更明确我要从现在开始,加倍小心呵护自己。
「重新养育自己一遍」在此刻具象化起来。
昨天看《他乡的童年》以色列篇,以色列被称为「创业乐土」,这一集聊到了「创业」和「失败」,和大家分享一些精华:
1,在以色列,第一次创业失败的人在二次创业时会吸引到更多的融资,自费登月却失败的人回到祖国时成了国家英雄。
2,如果你失败并开始第二次创业,你筹集资金的时候,投资者会给他们更多。因为他们认为,你从错误中吸取了教训,你不会再重复同样的错误,你现在更聪明了,犯同样错误的几率非常低,所以我们现在再试一次。
3,在以色列文化里,失败不是结局,错误不是世界末日。他们对待是比啊的态度时:“我失败了,那我接下来要做什么,我要再试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