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一段时间,受到vava的内容库影响,于是借鉴了少楠的《产品沉思录》的策展框架,想做属于自己的内容策展,结果捣腾了半天只弄出了一个demo,分享给群友,然后就搁置了。
内容策展最重要的不是内容本身,而是连接
现在回想起来,之所以自上而下构建内容策展很困难,根本原因在于——内容策展本质上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而复杂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不是要素,而是连接。
相比起要素,系统内的连接往往非常隐蔽,难以被发现。
我之前在设计自己的内容策展时,只是从定位、内容、空间三个维度出发,反复去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定位:我们要展示一个怎么样的策展?
内容:我们需要收集什么样的内容?
空间:我们需要怎样展示内容?
的确,在阅读了策展相关的书籍和参考了好几个内容策展之后,我的确想明白了上面三个问题的答案,并做出了内容策展的demo(如上图所示)。
现在看来,这样做仅仅是构建了策展的一个空壳子,而真正的策展魅力,在于内容之间的连接,这些连接,为读者提供了新的理解和意义。
没有内容之间的连接,做出来的内容策展,是毫无灵魂的。
让卡片笔记推动我们前进
独特的连接,源自于我们的阅读、理解、思考和提出想法,也许有少数天才选手可以倚马千言,下笔有神,但对于我们来说,这个过程本身就消耗了大量的认知资源。
如果一上来,就开始针对一篇或者几篇文章,直接提出我们的见解和观点,无疑是一件很耗时也很困难的事情。
但如果,降低难度呢?
在开始的时候,如果我们只是写卡片笔记——针对其中的某些段落、词句,提出新的见解和观点,甚至只是用自己的话,重写文章里的某些触动我们的段落和词句,难度自然降低了很多。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手里将会拥有很多卡片,这些卡片具备了对很多篇文章进行策展,所需的一系列要素,比如:
- 注释
- 引言
- 总结
- 观点
- 见解
此时我们需要做的事情只是,将这些卡片像拼乐高积木一样,拼接起来。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只需要专注于卡片之间如何连接,或者审视是否需要通过新的卡片来补充缺失的信息。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方式来拼接卡片,比如:
- 让卡片按不同的顺序排列,变成一个或者多个故事(这里可以参考一本有趣的书《一个故事的99种讲法》 )
- 按不同的主题将卡片聚类起来
- 按照不同的结构将卡片组织起来
这种拼接的过程往往能激发我们的灵感,并激励我们轻松地继续积累卡片,拼接卡片,这又能使我们更好地积累卡片,拼接卡片,进而享受这个过程。
这也是为什么《17种反拖延技巧》一书中所提供的【下一步行动】技巧能够奏效的原因——一小步接着一小步,如此循环往复,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积聚起一股势头,像牛顿物体在太空中滑行一样,顺利地完成各项任务。
但如果我们一直觉得自己被工作所困,就会变得没有动力,更容易拖延,从而少了一些积极的体验,多了一些糟糕的体验,比如错过最后期限,甚至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中。
要想形成良性循环,就需要从长远的角度考虑——任何试图用外部奖励去哄骗自己工作的尝试,都是短期解决方案,非常脆弱。只有当工作本身就是激励的时候,驱动力和奖励才能可持续动态循环,从而推动整个任务前进。
更好玩的是,在拼接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一个反直觉的事实——随着卡片的积累,以及连接的增多,我们所积累的知识,会自然而然出现所谓的【聚类中心】——即我们想要策展的主题,然后再经过我们的反复迭代和更新,最终生成的,就是我们想要的内容策展(如下图所示,在某种意义上,接下来的专栏更新,可以说是对下图进行更为详尽的阐释)
PS:下周专栏开始进入实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