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七月给我一种烈火如金的耀目之感,走在阳光中犹如在做艾灸,潜在体内的阴霾被一点点抽走,伸手一摸,背后一层薄薄的冷汗,嘶哑地吐着凉气。这个时候,我感受到一阵轻盈,有种「慢走了您嘞」。
所以我拒绝穿防晒服。
其实我害怕自己没有一点阴霾,大多数时候,阴霾让我保持清醒,对于表达有一定的羞耻,而这层疏离使我的生活有浓浓的被荫蔽之感。
一方面,我对那些以一己之力抵御庞大节奏和潮流的人十分欣赏,因为不想要被卷入这样的氛围里,这些人在表达和做事方面有着近乎决绝的朴素,这也使得他们身上有一种孤独又清幽的调性。像是一株苍翠欲滴的植物,在大地的深处扎根,和所有的一切相逢,但并不会被抹开自己的特质,看起来清淡,其实影子磅礴又厚重,是绝不会被谁压下一头的重量级存在。
而我呢,我无法全然投身于这样的疏离之中,在暗夜中,在某些时候,我渴望延展,以表达,以分享,以链接的形式,成为星罗棋布的闪耀中的一颗。
延展和疏离这二者并不相违和,是我自己才开始解冻,所以走的摇摇晃晃,又或者用力过猛。
这段时间,我开始对主动链接这件事感到真正的好奇。
从上周开始,我一直都在外面,在见不同的人,在输出自己的想法。每天半夜醒来,脑子里都是自己的计划、想法还有对未知的好奇。
然而我本身的自我觉察能力其实还没跟上这样的扩张,太想要一步跨越到结果,而对运动、看书这种当下没有结果之事产生一种抗拒。
我在寻求一种「爆发」,为了开花结果而全副武装自己的身心到达那样的境界,却因为没有耐心,一直徘徊在这件事的门外。我缺乏了做猎人的耐心,把自己变成了猎物,慌张地被渴望成长的氛围推着往前跑。
在《四千周》里,作者提到,耐心是一种有形的能力和资产。
它像是土星,这样浑厚而迟钝的星体,质感毫无温和感可言,因为翻新出人生重要课题带来一种威压感。但坚持下去,和它耐心相处,在快要结束的时候它可以带给人沉甸甸的收获。而耐心也被作者描述为增强生活创造力的源泉般的存在。
比如,耐心可以使创作变得更持续和成功。
心理学教授罗伯特·博伊斯研究他的学术伙伴们的写作习惯,他发现,那些最多产和最成功的人,只会让写作占据日常生活中很小一部分时间。
这些人每天会拿出一小部分时间写作,时间一到就选择结束,毫不恋战。如此一来,在持续地最低限度坚持下,他们反而能够忍受自己可能一天没有什么收获,所以能坚持下来并且得到收获。
而当他把这个方法告诉那些博士生的时候,他们为了尽快完成任务而没法忍受这种慢节奏。结果是,他们要么为了逃避自己无法掌控写作这件事的节奏而迟迟不能够开始,要么会一头扎进去紧张写作,但这样会导致自己很难喜欢上写作这个过程,然后造成拖延。
这也是我前面提到的,自己最近的一个卡点,太想要完成一些事,反而没法让自己的注意力安在当下,越着急越拖延。
除了小规模努力,对于创作者来说,内容的风格和思考角度的成型,也往往脱胎于大量常规和基础的练习之中。
书中讲到一个案例来证明耐心的力量。一位芬兰裔的美国摄影师阿诺·明基宁说,在赫尔辛基公交站有二十几个站台,一开始公交出发后,停靠的站点和路线都是相似的,明基宁建议摄影专业的学生们把每个站点当作自己职业生涯的一年,选择一个艺术方向,积累自己的作品集。
公交车站的前半段,大多是常规之路,只有坚持住前半段,进入后半段,才是创造性开始的地方,也就是拉开差异化的地方。而那些为了追求创造性作品的学生,常常在前半段选择放弃,不停更换站点,想要超越「重复的套路」走出自己的新意。
但这似乎陷入了死循环,为了追求原创而不断尝试新的路线,结果却在追求原创的路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
“只有那些真正有耐心的人才能将身心沉浸在早期阶段,模仿他人,学习新技能,不断试错并积累经验,这才是真正的开始。”
除了创作,做别的什么事情也是如此。为了追求所谓的新奇体验和超越,一直在尝试新的航线,对眼下的「安定」充满不适,但新奇体验往往脱胎于稳定而常规的生活方式中。
只有安稳地享受当下的种种,持续走下去,所谓的经验、嗅觉、技能才得以成形。
很多匠人和修行者在传授技艺给徒弟的时候,一开始只要求他们日复一日地做一件事。大部分人会在前几年因为没有耐心而选择放弃,但真正留下来的人,在日复一日地和寂寞、枯燥、繁重的任务相处中,他们整个身心被打开,拥有了能够随时恭候一切到来的能力。
写到这里,我意识到,我常常说把自己「推到一个极限」,其实和这里说的日复一日的锤炼不同,我所想要的是,寻求爆发的快感。
比如此刻灵感正好,精力很好,我会拼命压榨自己去产出和做事。有时候连饭也不吃,就是为了不要错过这样的感觉。但其实我的身体素质,并不能支撑我这样长期运作。所以我常常会在把自己能量和好奇感消耗殆尽后,感受到一阵幻灭,需要重新去校正自己的坐标和重拾对生活的感知力。
我在害怕什么?
或许我害怕的是自己无法抓住机会,无法抵御未知带来的风险,所以在当下产生一种「有得捞就捞」的慌张感。
但我发现,真正支撑我走下去的,其实是我刻意培养起的一些小习惯。比如每天早上的惯常练习。这种规律性的写作,牢牢兜住了我,让我获得了安定感和耐心。
现在我也会有意在写到一个高峰的时候停下来,去做点别的什么。因为永远有一个勾子在,让这件事任何时候做起来都没有什么割裂感,我保护了自己创造的「火种」,让写作的情境和兴奋点一直在线。其他事也是如此,不要追求什么爆发,在稳定的坚持中再去追求变量的到来。
其次是,不要去赋予事情太多意义。
比如写作一定要有什么意义才动笔。静下来,去书写自己的心情,食物的味道,对光线和气味的感知,对云朵颜色的观察,都是很好的养料。
最后,是保持小规模的行动就好。
一件事在运行时候,不需要一下要求自己做完,或者多么完美,只要保持自己在做就可以了。
比如看书这件事,我给自己的要求是,只要每天能看五分钟即可,但每次抱着这样的念头读下去,不知不觉就能读一个小时。
运动也是,每次打开瑜伽垫,只要在上面拉伸一下,最后不知不觉做了几十分钟。
不去对事情设立标准,心理没有那么大压力,在做的时候一点点更新体验就好。
可能,正是因为对成长有着贪婪地吞食,因而在此时此刻,抱着这种不想要掉线的恐慌,才能推动着自己走下去。
正视自己想要延展的欲望,然后拉长它显化的心里预算时间,耐心地和自己相处。
某些时候,我们都是自己的驯兽师。
日常感恩❤️
我是阿卷,一枚高敏感的自由撰稿人✍🏻,也是一枚新手塔罗师🔮,正在进行身心灵深度自我探索,今年也是我的写作深度年。
如我的分享对你有所启发:
欢迎点亮「启发」以及在下方留言,让我们碰碰头上的触角~
你也可以把你觉得有用的知识分享给你的朋友们
查看上一篇(23 把注意力多分一点给那些「非线性机会」)
🦋感谢收看,我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