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tter #009 创造魔法般的伟大产品

青陈汗青2022-10-8 22:27

审美

Escombros / 装置艺术 / Ishmael Randall Weeks

是什么样的信念和智慧在支撑着我们?本信件最后有艺术家和作品的详细介绍。

与魔法无异的伟大产品

倦怠,是今年大环境让我感受到的关键词。疫情抑制了远行的冲动,同时,大裁员、股市不振、业务收窄等消息充斥在北上广的科技圈里。资本环境迎来寒冬之时,更要命的是看不到前方的道路,下个趋势在哪?新能源吗?Web3吗?人工智能吗?(反正肯定不是新零售了。)朋友们见面都在谈论下一波浪潮的可能性,焦虑背后是充满不确定性所带来的不安,对个人和行业来说都是如此。

回到科技行业的问题上。我们怀念Jobs和互联网技术曾经带来的神奇体验,那种醍醐灌顶般的感觉,绝不是Dynamic Island这样聪明伎俩所能比拟的。英国人C. Clarke曾说:

Any sufficiently advanced technology is indistinguishable from magic. 任何足够先进的技术都与魔法无异。

我想起了第一次使用iPod播放歌曲时的不可思议,第一次用OICQ敲响邻居家女孩子电脑的紧张,第一次通过淘宝从不知名的地方购买唱片,还有第一次的线上叫车、扫码支付、等等。

这些第一次离我都有些远了,这样让我有些沮丧。但仔细想来,近年来依然有很多产品能制造一些惊喜的体验。比如上个月着实火了一把的Figma,再比如去年购买的Oculus。优秀的新产品依然在不断涌现,也许在创新程度上,它们与伟大的黄金年代存在差距,但「如魔法般的体验」依然时不时的能带来小确幸。

作为产品从业者,我相信伟大产品与优秀产品的区别就在于能让人感到「怦然心动」,或如Clarke所言,像魔法一般的能力。国内的互联网圈在过去20年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但由于环境和竞争机制的原因,我们更愿意把时间花在打磨细节和提升效率上,这让我们拥有了很多易用性杰出的产品,却少了一些具备浪漫色彩的真正创新。

《Not Boring》的创始人 Packy McCormick 在twitter上询问海外用户,今年让他们产生神奇体验的产品有哪些,结果如下:

从采样数量的规模来说,我们不能把这个榜单太当回事儿,(说正经的,即便是上千的样本量,能有多少调查榜单值得相信呢)但其中一些特征依然值得说一说。

如果你把 DALL • E 2、Stable Diffusion和 Midjourney 的结果结合起来,人工智能图像生成是最神奇的产品类别,几乎是第二接近的竞争者的4倍。

人工智能依然是最值得关注的领域,说起来这种把技术拟人化的叙事方式,似乎最接近所谓「魔法」的体验。如图像生成这样的产品在未来几年取得巨大成功,肯定不是太让人惊讶的事。人工智能从被寄予厚望开始已经过去很多年,开花结果是正常的,这又是一个经典由技术驱动的产品创新。

排名第三的Arc Browser在今年也是火的一塌糊涂,和 DALL • E 2不同的是,这是一个依赖产品交互创新的产品,听起来更让产品经理和设计师们「振奋人心」。

Packy对于Arc这类的小产品可产生的价值格外迷恋,但同时也阐述了一个关于生命周期的事实:即伟大的产品在公司变大的过程中注定逐渐变得平庸,或者说失去创造力。这一过程伴中,团队会收获巨大的经济利益,然后魔法就会消失,我们只能寻找下一个兴奋点。其中道理有关商业体的周期法则,也有关人们对于新鲜事物不断追逐的本性,即「享乐适应性」。

I had a whole section in that earlier draft of this piece going through each of the products I once found magical and explaining why the magic is gone: Google searches are a messy mess, Facebook has optimized its core product to death, Instagram is Reeling, etc… 在这篇文章的早期草稿中,我有一个完整的部分来浏览我曾经觉得有魔力的每一个产品,并解释为什么魔力消失了: 谷歌搜索是一团糟,Facebook 已经优化了它的核心产品以走向终结,Instagram 正在「Reeling」,等等。 But I think you know what I’m talking about. It’s just the way of things. Initially magical products become less magical with time. 但我想你知道我在说什么。事情就是这样。最初,随着时间的推移,魔法产品变得不那么神奇了。

Blame familiarity. Blame business models. Blame technical debt. Blame multivariate testing and optimization. Blame the cruel coldness of the market. Blame the hedonic treadmill. Blame our unending pursuit of shiny new things. Blame human nature. 要怪就怪熟悉感。怪商业模式。怪技术债务。怪多变量测试和优化。怪市场的冷酷无情。怪享乐适应。怪我们没完没了地追求新鲜事物。或者说:怪人性。

如果你对Packy McCormick这份榜单及其看法感兴趣,不妨去读一下他在Substack上发表的原文

Referances

🥕 Indistinguishable from Magic|近乎魔法

🌎 译注版

日本企业创造产品的独特方法

来自Harvard Business Review 的johny k. johansson分析了日本企业对市场调研的独特做法。

在Walkman这一伟大产品的诞生过程中,盛田昭夫(Akio Morita)完全没有理会市场调研的结果,几乎是凭直觉一意孤行下令开干的。而在当时,公司内部的用户调研显示:随身听这种玩意儿根本没人会用。

故事后来的结果众人皆知,Walkman几乎是20世纪最伟大的音乐产品之一。Johny的观察不止于此,他发现大量的日本企业都不太理会常规市场调研(或者说用户研究)的方法,而是采用一套更加接近业务一线和真实渠道的数据收集手段来辅佐自己的判断。日本企业认为只有来自一线渠道和消瘦的数据才是「真实具体」的,与之相比,由研究部门产出的报告往往过于虚无,缺乏具体性。

Japanese-style market research relies heavily on two kinds of information: “soft data” obtained from visits to dealers and other channel members, and “hard data” about shipments, inventory levels, and retail sales. Japanese managers believe that these data better reflect the behavior and intentions of flesh-and-blood consumers. 日本式的市场研究严重依赖于两种信息: 从访问经销商和其他渠道成员获得的“软数据”,以及关于出货量、库存水平和零售销售的“硬数据”。日本经理人认为,这些数据更好地反映了有血有肉的消费者的行为和意图

Japanese companies want information that is context specific rather than context free—that is, data directly relevant to consumer attitudes about the product, or to the way buyers have used or will use specific products, rather than research results that are too remote from actual consumer behavior to be useful. 日本公司希望获得的信息是具体的,而不是没有背景的ーー也就是说,与消费者对产品的态度直接相关的数据,或者与消费者使用或将使用特定产品的方式直接相关的数据,而不是与实际消费者行为过于遥远而无用的研究结果。

同时非常尊重操盘手自身对业务的「感觉」。这种感觉并不是毫无根据的主观臆断,而是来自多年游走在业务一线的经验形成的肌肉记忆。日本企业能这样做的很大原因是因为企业内部极其严格的晋升制度,操盘者具备多年的实操经验,才能根据渠道和业务数据作出敏锐的洞察。这是一套与传统用户研究逻辑完全不同的方法,其有效性被反复验证:

本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公司选择Kihachiro Kawashima领导其美国销售机构时,公司选择了一位对美国知之甚少的国内销售专家。Kawashima把他在美国的最终成功归因于三个原则: “真实、贴近行动、本土化。” 本田在美国市场的不同之处在于,高级经理们决定把多达50% 的时间花在拜访经销商和经销商上,这些人知道美国消费者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这种亲自动手、贴近客户的方法的最终目标是更好地理解客户的需求和行为。日本人不认为市场营销是工程学或金融学之类可以在学校里教授的东西。对顾客需求的敏感是通过努力工作和经验学到的。

真实、贴近行动、本土化。是我个人非常认同的用户研究方法,做生意和做研究是有本质区别的。

实际上在我有限的职业经历里,我几乎很少记起哪一个非常成功的项目洞察来自于传统的用户研究。这并非对从事用户研究工作的朋友有质疑,而是过于偏向研究型的调研方法,往往带来的是局部的优化建议,很难形成全局性的洞察和决策。这也和用户研究部门在公司内所处的角色有关,很多用研团队最后会走向公司的战略部,提升决策高度,从易用性上升到生意层面。这就非常说明问题。

最后,johny认为日本企业这种做事特点成就了一批伟大产品,但也存在很多缺陷。这再次印证了没有什么方法是绝对正确的,西方世界严谨的研究逻辑一定有他自身的价值,作为一个对「舶来文化」最重视,和洋混杂做的如此极致的国度,如今的日本企业一定也在慢慢思考自身要做的变化。

Referances

🥕 Market Research the Japanese Way | 日本式市场研究

🌎 译注版

与自己的对话

Simone Stolzoff在every上的专栏谈到了自顾者的心态问题。这也引发了上周我所写的随笔《 离开公司后,如何与自我怀疑相处 》。这两年身边越来越多的朋友的选择离开公司,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也寻找另一种生活方式的可能,相信类似关于「心力」的探讨以后会越来越多。

🥕 Dealing with Doubt on the Pathless Path | 在无路之路上与自我怀疑相处

🌎 译注版

Anne-Laure Le Cunff 谈论如何从混乱中获得自我的成长,大家也一定记得「冰与火之歌」中那句著名的混乱是阶梯。而「混乱边缘」的说法在80年代就被提出,并被认为与创新息息相关,在生态学、商业管理、心理学、政治学以及其他社会科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作者Anne借用「surfing the edge of chaos」一书的内容阐述了混乱带来的创新机会,并且给出了面对混乱时的应对建议:

  1. 与自己达成某些约定(每周写1篇文章)

  2. 创建一个锚定的放松习惯 (画画、深呼吸)

  3. 联系元认知(反思能力)

  4. 寻找群体,避免孤立

很有趣,也许也很实用的文章,详见原文。

🥕 Chaos surfing: from surviving to thriving in chaotic times | 混乱冲浪: 从混乱时代的生存到繁荣

🌎 译注版

由于我是一个坚定的概率支持者,向来对教导成功的话题不太感冒,反倒是FRANCISCO JAVIER ARCEO这样分享失败经历的文章更得我心。小时候就被教导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现在想想真是童叟无欺的硬道理。

🥕 Lessons from my Failed Startup | 从失败的创业中得到的教训

🌎 译注版

有趣的商业模式

在墨西哥出现了大量的Shein实体店,这些店主在Shein采购服装,再通过自己的实体店卖给当地的百姓。这中间解决了在互联网不发达地区,人们普遍缺乏的信任感问题。这种能「实际触摸」的真实体验也许是相当长一段时间线下商业体的优势所在。这个模式的流行再次印证了在不同文化的地域,能诞生出商业模式的多样性。

Mexico has an internet penetration rate of around 75%, but digital shoppers only account for about 9% of the country’s formal retail purchases, according to the Mexican Association of Online Sales. 墨西哥的互联网普及率约为75%,但数字购物者只占该国正规零售购物的约9%。同一组织的研究表明,墨西哥购物者对网上购物犹豫不决的主要原因是担心在进行数字购物时被诈骗。

有趣的是,Citywalk在中国的境遇,也许和墨西哥的Shein商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自己第一次体验Citywalk是在罗马,一名当地的美院留学生带我们游览了一下午的艺术之旅,但因为文化问题,这种强调体验和独特性的在国内的经营并不轻松,再加上疫情的原因更是雪上加霜。也许从年轻人开始,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这样的新鲜模式。这需要时间和旅游市场的教育,而我们往往会因为理想的憧憬忘记经营的艰辛,愿有理想的创业者们能生存下去。

🥕 Unauthorized Shein boutiques are popping up across Mexico | 未经授权的 Shein 精品店在墨西哥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 译注版

🥕 人气 citywalk,艰难运营路 | 看不见的城市

是什么信念在支撑我们的城市

「青陈」会持续引入艺术作品和设计的内容,在我的构想里,它完美贴合于「产品文化」的定义。

这是来自Ishmael Randall Weeks的装置艺术「escombros」,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组现代艺术作品。作者通过废墟与材料的组合碰撞,反思城市、历史与智慧的关系。时间性在这组作品里体现无遗。

🏛 ISHMAEL RANDALL WEEKS |Escombros

顺颂起居

汗青 2022.9

Copyright © 青陈 QingChe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