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阅读课 第 1 讲:来重新认识下读书

鱼堂主:50 本经典好书解读鱼堂主2023-2-22 13:47

你好,我是鱼堂主,一位职业读书人。

今天开始,我们要更新《高效阅读课》,重新系统性的了解和学习读书这件事。

有些同学是通过直播加入的,对我了解不多,这里在介绍几句,好让你更有信心的,跟我们一起学习读书。

我是鱼堂主,职业读书人,所谓职业,就是靠读书吃饭,工作就是读书养活了自己的工作。

今年刚出版了一本新书《智识升级》,目前勉强算一位青年作家,自己读书 10 年,阅读量过 1000 本,这个不是吹牛,我读的多只是因为我读的久,很简单的原因,没有神奇方法。

无论是职业需要,还是日常输出,自己阅读,对读书这件事有很多心得,可能跟你之前学到的读书方法不一样,但是一定是最接地气的读书方法和读书思考。

今天开始更新我们的读书课,本篇的主题是:来重新认识下读书。

为什么读书?读书有什么好处?

这些经常被问的话题,其实这都不是问题,因为大部分都是不读书的人提问的,真正去读书的人,都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也就是真正读书的人,其实早就不纠结这些问题了,如果问,就是不想读,才这样问。

那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到底在收获什么呢?

我梳理出 4 个收获,在读不同书的时候,对应解决不同的问题,这样就知道自己读书的目的了。

第一,去除愚昧

通过读书学习,了解到,原来自己过去的一些观念是错的。

比如,多动症,过去以为是中邪了,还有自闭症,过去以为是小孩子故意的,还有用少女祭拜河神的。

这些愚昧的知识,害了多少人,我们在读书的时候,首先就是在去除这些愚昧。

第二,梳理知识

通过读书,把过去一知半解的知识,梳理的更清楚了。

比如,过去学习是什么,就是学习知识读书呗!通过我们的梳理,大家了解到,学习就是把过去模糊的东西,变得清晰可定义了;

这个过程,就是梳理弄清自己的知识,不在只是一知半解,甚至有很多错误的理解。

第三,拓宽认知

拓宽知识边界,打破过去的认知局限。

这个可能是大家熟系的收获,一个东西你不了解,通过看完以后,你知道一个新领域,一个新观点。

比如,刻意练习、微习惯、元宇宙、这些都学习一个自己不了解的东西,拓宽了自己的认知边界。

第四,颠覆思维

颠覆了你过去的理解,打破了常规的思维方式。

比如,黑天鹅就打破了,过去依靠经验做决策的方式,原来还可以这样。

还有成长型思维,也颠覆了很多人认知,原来人是可以不断成长改变自己的,人并不是生下来就注定什么样的。

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遇事就原因多尝试多学习,因为他没有把自己固定下来。

以上,是我对读书进行的一点简单梳理,以后在读书的时候,都可以拿出来对应一下,你现在读的书,在在帮你解决那个类型的问题,针对的问题不一样,读的方式和收获都不一样。

接着来说,现在读书的一些问题。

如果真正问自己,什么目的都没有的去读书,这样的人很少。

大部分,还是希望读书能得到一点什么,可以是方法、可以是知识、可以是理论、可以是心理安慰。

本来有目的不是问题,特别是我们年轻人,就是有很多问题等着解决,但是这个目的现在变味了。

开始是为了方法、知识、道理,慢慢的获取这些也等不急了,就连获取这些东西,也想更快一点,也想跳过自我获取的过程。

现代人读书的三个特点:

第一,喜欢收藏。

看到别人整理的笔记,别人打包好的资料,特别兴奋,赶快花钱购买收藏,虽然永远都不会打开,但收藏那一刻心理是满足的,这种已经走偏了。

收藏不是问题,问题是只要收藏,这一个动作,没有整理,没有学习,没有后续。

第二,喜欢概况。

现在人读完一本书都是奢侈的,有人说没空,有人说不值得,有人为了追求效率,就开始出现,一张图读懂一本书,5 分钟讲完一本书,一篇文章讲透一本书的内容。

一样的道理,浓缩不是问题,就是只有这一种学习方法,就好像我不反对听书,问题是有些人只听书,彻底代替了读书。

第三,喜欢简化。

原来书本内容,稍微有点逻辑难度的都读不进去,不喜欢自己去思考理解了,而是喜欢追求通俗易懂,越简明扼要越好,最好是故事加结论,不喜欢自己看论述过程,不喜欢花费脑力获取知识。

这三种情况,是目前读书最常见的问题。

同样有需求就会有供应,市面上也开始针对这些问题,开发出来相关的工具和服务。

比如,思维导图、干货提炼、拆书笔记、听书解读,总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上面三个问题,过去读完一本书要一周,现在只要 25 分钟,过去看完一本书要几天,现在只要一篇问题,最好 3 分钟内看完。

读完一本书,什么都记不住?不要紧,有各种导图、脉络图,帮你提示和概括。

这乍一看是一件大好事:时间省下了,脑力腾出了,我们就可以把更多的资源,用来吸收、接收更多的信息,从而不断提高自己。

但真的如此吗?

比如,我每次课程内容结尾,都放一张今天内容总结思维导图,看上去是知识点,结构脉络都清晰了,可以能让你更快的理解了。

但其实,这个看上去高效的方法,正在害了你。

因为我们从来不缺方法道理,真正缺少的是如何思考出这些方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道理,这个思考推理的过程,才是我们读书的根本原因。

如果只是学习方法,直接去看课程、方法、干货就行了,何必去读书呢?

两个完全不同的目的,对你理解和内化知识,只会起到负面作用。

很多人弄混了,自己读书和学习方法的目的,把学习方法的期待,用在了读书上,也想更轻松的获得方法。

而读书真正的目的,从来不是为了获得方法答案,而是作者的思考过程。

用学习方法的思路去读书,用了哪些方法,看似省力了,其实造成的不良后果更严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