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就像是东南亚的缩影

奥特快的50篇东南亚观察|第一季奥特快2023-6-25 0:46

中午去一家朋友开的自助小火锅店吃饭,店里涮的肉都是猪肉。显然,这位老板朋友是不打算做马来人生意了。不过吃到最后闲聊起来,他说在考虑要不要把店里的猪肉换成牛肉,这样还能扩一些马来人市场。

但另一个熟悉马来文化的朋友表示,这种想法不可行。

原因是马来人不喜欢吃这种汤汤水水的东西,他们的“汤”在华人看来更像是“糊”,拌饭吃的那种(有点像国内泰国餐厅里点的咖喱牛肉里面的汤底)。

这个原因出乎我意料,但更让我意外的是,老板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马来西亚老华人,他自己也完全不知道这点。

这就引出了马来西亚社会里的一个问题——看起来是华族、马来族、印族多元一体,但其实三个群体之间几乎没有任何来往,互相之间的割裂十分明显。

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教育是其中一。

虽然马来全民必须学马来语,但在上学时不同族裔可以自行选择华语学校、马来语学校、英语学校或者印度语学校等,这个与新加坡“英语(必修)+母语(华语、马来语、印度语三选一)”倒有点像。

但要命的是,不同语学校的教材可以自己编纂,相当于华语、马来语、印度语学校的课本内容都可以各行其是,自由发挥……这不散装谁散装?

所以,在马来西亚做生意有个难点——因为族群割裂,且不同族群偏好不同,所以用户触达成本高,定制化成本也高。

那么在这两个约束条件下的最优解是什么呢?

就是别整花活,可劲怼刚需日用品,锅碗瓢盆汽修摩配,把性价比做好,让不同族群都可以闭眼无脑买。反面教材就是花活太多,让人感到眼花缭乱(比如某些互联网app……)。

概言之,马来西亚看起来是“一个”国家,但由于其内部三个族裔相互割裂,甚至可以说是披着一个国家外衣的三个国家。

正因如此,要做好整个市场,就应该下沉到不同族裔共通的刚需日用品或食品饮料层面(马来西亚本地有家零食连锁店Mix做得很好,70多家分店,其实就是把国内零食卖过来,最早也不靠融资,就是小卖部起家),切不同族裔的最底层需求。把目标受众的需求想得越复杂,花活整得越多,可能反而完得越快。

某种意义上讲,马来西亚就是东南亚的缩影。

奥特快

完稿于202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