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运气有多重要?
先回答两个简单的问题:)
你觉得“运气”在人生中,有多重要?
A. 不那么重要,只是锦上添花的小事
B. 运气很重要,但事在人为,关键还是看自己
C.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运气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D. 人生在世如浮萍,99.99% 被运气影响和塑造
如果想要“成功”,下面哪个特质最重要?
A. 勤奋努力
B. 智慧认知
C. 伟大战略
D. 好运气
迷思:成功 = 勤奋 x 智慧
成功 = 勤奋努力?
最常见的迷思和鸡汤,就是“越努力,越幸运”。如果勤奋努力就能成功,砖窑的黑工应该最有钱。
如果必须勤奋努力才能成功,又怎么解释拆迁暴富的例子?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和勤奋努力之间没有相关性。不要把学生时代被洗脑的世界观,带到真实世界。
雷军,公认的互联网劳模。
金山做得不温不火,但小米做得风生水起。
成败关键不在于勤奋还是偷懒,而在于是否撞到了“大势”。关键是“顺势而为”,这也是雷军把自己的基金命名为“顺为”的原因。
勤奋,并不是成功的充分条件。
杨超越,公认的幸运锦鲤。
在创造 101 节目里,她是最勤奋的么?她是“比较勤奋”中的一员么?
不是,但她是最搞笑的一个,是话题最足的一个,最有故事的一个。所以,她成为了关注度最高的那个,也成为了后续发展最好的一个。
勤奋,并不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我们脑中根深蒂固的“成功 = 勤奋”的关联。要来自于漫长的学生生活和高考的洗脑。
我们在学校里待了十几年。校园环境给每个人创造了一个清晰而虚假的游戏规则:
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学生
每个人的任务是一样的:学习
每个人的考验是一样的:考试
回报和考验中表现正相关:分数
这种框架下,努力和回报之间的相关性很强。
但真实世界不是这样。
人与人之间千差万别,面对的任务完全不同,评估标准天差地别,而最终的回报更是毫无“道理”。
世界不是一个“大学校”。更像是一个充满了“多臂老虎机”的赌场。每一台老虎机(领域),每一个摇杆(玩法),对应每一个玩家(禀赋),回报规则都不一样。
有些随便碰碰就能赢大钱,有些搞死搞活最后也没回响。真正困难的,不是努力拉杆。
而是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回报最大的老虎机。
而且还需要平衡寻找(Explore)和努力(Exploit)的平衡。
不多试试,很难找到自己哪一台适合自己,会有高回报。可如果总在试,又会蹉跎时光,让自己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挖掘回报。
这个平衡才最难得。
成功 = 智慧认知?
最近几年,比较流行的鸡汤是“认知决定成败”。
这句话和“心诚则灵”一样,无法证伪。但回归常识,你看一眼自己身边朋友们,他们的世俗成就真的源自认知么?
是最有钱的人看问题最深刻,还是最会读书的人生意做最大?更进一步,仔细想一下因果关系。
是因为他们认知到位,所以成功;而是我们看到成败结果后,用结果反推觉得他们认知正确?
到底是“认知决定成败”,还是我们用“成败”在评判“认知”?
往小了说。
早早在北上广深买房的同学们财富自由了,是因为他们认知卓绝,还是运气好碰上了?真是认知到位,早早预测出房价会涨,为什么没有贷款多买 10 套呢?
是因为他有眼光,所以买房子涨了;还是因为我们看到他买的房子涨价了,所以觉得他有眼光?
往大了说。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搞出来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年赚 40% 的时候人人想往里面投钱投不进去,大家都感叹知识就是力量。崩盘的时候大家有都觉得这些人违背了商业常识,迟早会玩完。
我们究竟是真相信知识的力量,还是相信真金白银的盈亏,然后用盈亏来定义“认知”质量?
如果我们是用结果来反过来定义认知,这样倒是永远不会出错。但“如果出现好结果,我们就定义 TA 认知正确。我们要有好结果,所以要有对的认知”。
这不循环论证么?有啥用呢?
说到这里,我相信你仍然还没有被我说服。
因为我们生活体验中,还是会很明显感受到,我们的选择对生活的重大影响。而“选择”或者说“决策”的质量,听起来显然是取决于认知质量。
事实上并非如此。我们人生中绝大多数重大决策,其实都是瞎做的。并没有经过一个严格的信息收集和决策评估过程,认知在其中没有什么参与的机会。
考大学,选专业,找工作,换城市,遇到伴侣……这些重大的决定,往往是由一些机缘巧合促成——比如“隔壁家姐姐去年考了那里觉得很好”,或者“刚好几个人被分到了一个小组面试,然后就约着一起吃午饭认识了”——而不是基于认真的决策。
更常见的是,我们根本都没有意识到这是个“人生关键点”,决策就已经做完了,人生的方向就改变了。
重大的决策点,不是不存在,只是很罕见。大部分时候,它们会出现在商学院的决策课程里,和公众号的决策小故事里,而不是生活里。
前几年关于决策最火的一本书是《思考,快与慢》,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最近有一本传记《解构生涯:改变我们大脑的一段友谊》就是讲他和他的终身搭档特沃斯基的故事。读这个传记,你会非常明显的感受到,这两位决策大师其实没有给自己的人生做多少决策。绝大部分时候,他们和我们每个普通人一样,不过是被生活的浪潮推搡向前。
卡尼曼是犹太人,辗转到了以色列是因为运气;参军之后,也是完全处于偶然,被指派给新兵做心理测试,就此对心理学产生兴趣;后来巧遇特沃斯基,开始合作,每一次命运转折,都是在一系列偶然事件中随波逐流。
就如特沃斯基所说“ 生活中的重大选择,基本都是随机的 ”。
我回想自己的人生,也是如此。
之所以能顺利上交大,是因为我参加了一个特别容易拿奖的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
但我当时选择这个竞赛的决策依据并不是“容易保送大学”,而是“可以买电脑打游戏”。
之所以毕业没几年后,就拿到大量优质的工作 Offer,不是因为我天赋异禀工作出色,而是遇到贵人。
在美国工作时,太闲,就写博客分享如何通过数据分析来提高营销效果,结果每一篇都被当时刘强东助理转发到了国内电商论坛派代网。这让我身在美国,却很容易的积累了国内电商圈内的名字和连接。
可我写博客的初衷只是为了自己整理思路,并没有规划设计商业价值,更没想到会遇上贵人帮我传播打造影响力。
看起来,收获源自正确的决策,合适的方法。
诚实一点反思,其实只是在生活中随波逐流遇到的好运。
成功 = 伟大战略?
商业世界,最常见的成功学,就是把结果归因到战略上。所有的成功,最后都能事后诸葛亮,总结出战略正确在了哪里。
和我们前面聊的“认知成功学”有点像,但论证过程更复杂更严密。常常会带有大量的案例、数据和图表,故事线和逻辑线也会清楚很多。只可惜,都是事后诸葛亮,经不起推敲。
从个体的商业案例看,会发现充满了机缘巧合,而非精密设计。
马寅做阿那亚,不是因为想做社区,而是因为房子砸手里了;“中国李宁”在纽约时装周的火爆,只是刚好撞上了别人不要的机会,结果帮李宁打开了新路;360 开始想做的是搜索,安全卫士是意外碰出来的;Tiktok 前两年在海外攻城略地所向披靡,一半是借了疫情的东风……
而从统计意义上看,更是会发现并没有万能的伟大战略,只有永恒的随机性。
最致命的战略学者,迈克尔.波特,和别人一起创立自诩公司德勤摩立特(Monitor Deloitte)倒闭了。
最经典的两本商业书《追求卓越》和《基业长青》,给了大量的“数据”和“证据”来支持为什么书中公司“卓越”而且能“长青”。但书籍出版后,一半的公司后续经营遭遇了困难,超过一半的公司业绩增幅低于标准普尔 500 指数。
最创新的商业书《蓝海战略》提到的核心案例:可尔姿、德高集团和西麦斯,在 2008 年金融危机和后续疫情下表现都很差,太阳马戏团破产。
看这些厉害的公司,总结他们的伟大战略共性,很容易。但从这些共性去推导他们未来会怎样,完全不靠谱。
所谓伟大战略,和我们前面讲的认知一样,其实仍然是充满幸存者偏差的循环论证,没有实践指导价值。
在随机性的世界里,找没有因果关系的相关性,本质上是迷信。
经济学家保罗·奥默罗德(Paul Ormerod)用大型公司破产数据、美国较小规模公司破产数据和其他富裕国家的公司破产数据,去对比化石记录中的物种灭绝数据,发现两者规律极其相似。
虽然这仍旧无法证明公司策略只是试错发展(类似于恐龙进化)而不是得益于战略和规划,但至少说明就算我们把战略智慧这个假设扔掉,统计学上可能并不会造成结果上的重大不同。
(接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