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来想赶紧把业务三板斧更新完(白描、业务大图、落地),但因为原本预期的空余时间突然被意料之外的事情挤占,所以断更了一两周,愧对各位朋友。
先从过往的业务思考中摘录一部分,刚好单独也能成文。
————————
首先共识前提,凡想做好一件事,最好在做之前就能想清楚,如何评价这件事做得好还是不好。有了准绳,就有可能更好地修正手段。
有一本广为流传的《这就是OKR》,其中文名字过于通俗,而英文主标题则看上去有含义的多《Measure What Matters》。
无论是否使用OKR这个工具,在制定目标时,确定观测的指标尤为重要。指标是一个靶子,西方有神枪手谬误,东方有先射箭后画靶。“聪明人”容易掌握这个小手段,使得自己总能达成目标,获得阶段性利益。
而如果真正是做自己的事业,无论是打工也好,还是创业也好,一方面切忌陷入虚荣指标,一方面又不能因为指标可能被hack而因噎废食。
有两种指标,一是宏观指标,二是精准指标。前者例如DAU,后者例如用户人均时长。前者容易陷入虚荣。但是后者的问题是使用成本高。所以既要看宏观,也要看微观。
另外一个视角是,容易指标(简单指标),困难指标。容易指标是指在某一个阶段,可以通过一些手段很容易影响,或者有基本盘使得在正常努力下,其能够稳定增长的指标。比如早期DAU,做拉新总是相对更容易的。困难指标则不然,充满不确定性,量不一定能上去。
宏观适宜用简单指标。
于组织而言,需要既看宏观指标,又看微观指标。宏观指标是结果,微观指标是过程。结果和过程都要好,才是真的好。
譬如产品的DAU,是因为负责买量的同学瞎搞,买了很多广告联盟的没有次留的机器假活跃。
又或者制定的DAU增长计划一项都没做到,但因为疫情导致用户需求变化,人在家中躺用户天上来,这也只是短期好事。(稍微扯远一点,某种程度上,这涉及到选择,如果有足够的能力能选准自然增长的方向,当然是更好的)
总结一下,结果好、过程好,是真的好;结果好、过程不好,是运气好,也可能是眼光好;结果不好、过程好,可能是下属善于包装,也可能是这事真的很难,需要领导擦亮眼睛;结果不好、过程也不好,负责的人要担心自己会不会被干掉,即使日常没被汰换,也可能在公司降本增效时第一个被干掉。
于个人而言,对上管理需要看宏观指标,自己执行和带领团队达成业务结果时需要更多看微观指标。这属于个体v.s.大公司对抗的动态平衡。一个VP下面有多个GM,可能有时候精力难以顾及看到所有事的所有细节,宏观指标的达成成为第一个筛子。过了初筛,下属才有机会讲自己如果搞定过程,进而达成了结果。
但实际上,对每个人自己而言,要锻炼知道什么事是核心的能力,并且长期去做提升。毕竟人只活一次,不要骗自己。也不可能永远投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