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宝藏》第四季第九期评注

阿酱的修行风酱酱2024-8-1 22:48

本季刚开始时,相信很多人看完本季的「出场嘉宾」,从展望回归的角度,会认为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将是本季的收尾,或从「扬帆起航正当时」的角度,会认为福建博物院将是本季的收尾,或从「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角度,会认为安徽博物院将是本季的收尾……反正,应该很少有人从一开始就坚定不移地认为吉林省博物院会成为本季最后一个出场的博物馆。

诚然,初看之下,吉林省博物院的「叙事功底」似乎难以支撑收尾的重量。然而,事实却证明,吉林省博物院不仅胜任了这个角色,而且表现得游刃有余,毫不逊色。

这其中的机缘,或许需要我们深入吉林的人文地理中去探寻。

提及东北,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中,要么是辽宁沈阳的老工业基地、大连的壮丽海景,要么是黑龙江哈尔滨的异域风情、漠河的冰雪奇观,而吉林的城市却总是难以在脑海中浮现。哈尔滨籍歌手李健某次上节目时还补过一刀,他说,你听不出来(口音)他还坚持说自己是东北的,那就是黑龙江的,一听就是东北人的,是辽宁的,剩下的,就是吉林的。吉林,就是这么一个存在感很低的地方。

但吉林的景致单调吗?并不,从地形上看,山地、丘陵、平原在这里齐聚,密集的水流在其中肆意纵横,使得湖泊、湿地、沼泽遍布。所以,我们印象里的吉林,有巍峨壮美的长白山,有奔流不息的松花江,有一望无垠的松辽平原,有丰美圣洁的松花湖和查干湖。

到这里就结束了吗?并不,吉林的历史叙事也绝不单调,这片土地虽然开发较晚,整体不如辽宁、黑龙江那般波澜壮阔,但正是白山黑水大气磅礴的地理条件,孕育出了吉林人的胸襟和达观。他们在茫茫山林、江河湖泊、黑土地和草原间拓荒创业,总是给人乐观积极、清新爽朗、果敢从容、通达事理的直观印象,且在是非曲直面前,往往能坚持原则、使命感和责任感,刚柔兼济,让人觉得舒服。这种既刻骨又壮丽的特质,深深融入了民族的血脉之中,代代相传,成为吉林地域文化持久的魅力所在。

在第四季「中国何以未来?」的群众史观主题下,吉林这种从容豁达又不乏勇敢坚决的人文特质,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本季收尾的最佳选择。而这种特质无论插在本季过程中哪个位置出场表现,都可能因内容延续性而显得不够贴切——恰好,节目组也无需再为错金银丙字纹带钩、五神沟铜带钩、高句丽时期汉白玉耳杯、元代龙泉窑观音像、辽代银釉鸡冠壶、辽代石雕彩绘塔、《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图》、《庐山松图》们的叙事局限而发愁了。《百花图》卷、中共吉林特支第二交通站隐藏文件用的花瓶、辽契丹文八角铜镜,三件文物,分别打出了三种不同的刚柔并济的情绪和状态,是为对前面篇章的收束总结与对「中国何以未来」的解答。

《百花图》卷不仅见证了宋理宗赵昀与皇后谢道清的深情厚意,也记录了一个王朝的衰败。在此点上,节目组很巧妙的抓住了一个很有争议的关键人物,即永嘉人陈宜中。由于宋末对元态度举棋不定的政策,以及片面历史记载中流出出来消极抗战情绪和狂热宫斗情绪,在民间戏曲中,陈宜中往往被表达为一个助纣为虐的大反派。但近年来,经众多学者研究,史学界渐渐对陈宜中有另一番看法。

咸淳十年(1274)正月,元军沿汉水、长江东进直取临安。十二月,鄂州陷落,宋廷命贾似道督师抗元。德佑元年(1275)二月,贾似道求和不成,未等敌军靠近芜湖就带头逃跑,十三万大军瞬时溃散。此时,留在朝廷主政的左丞相王爚、右丞相章鉴都已不知去向,扭转危局的重担落在了时任参知政事的陈宜中身上。他果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稳定局面,缓解元军对临安的直接威胁,致使抗元救宋的氛围重新高涨,他本人也因为这一功绩升任右宰相。但那时候,大宋王朝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七月,南宋组织十数万兵力在焦山一带与元军决战,结果以失败告终,「宋人自是不能复军」,大宋王朝的灭亡几成定局。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曾经慷慨激昂的高官猛将们或降或逃,时人更操纵舆论,说陈宜中「误国更甚于似道」,他因此心灰意冷,加上母亲病危,一时没有返回朝廷,等待更不「误国」的人来担当大任。而谢道清一直是力争保存社稷的,她一再遣人带去诏书,勉谕陈宜中回来——本节前世传奇演的,便是此时的片段。徐帆饰演的谢道清以《百花图》卷为媒介,恳请右相陈宜中重回朝堂,共赴国难。这一幕不仅令人荡气回肠,更让人深刻感受到那些有志之士为大宋王朝付出的壮怀激烈的努力——当然从事后的角度看,陈宜中确实留下来了,还顽强地组织临安城里十五岁以上男子参军,结果又留下一处「人皆以为笑」的历史片段。德祐二年(1276)正月,大宋败局已定,谢道清心灰意冷,送出降书。而陈宜中与张世杰、苏刘义、陆秀夫等人一同护送益王赵昰、广王赵昺南下,文天祥代表朝廷往元营议降却绝口不提降元之事,遭扣押后侥幸逃脱,南下与陈宜中等人会合,遂有了后来悲壮的抗元故事。

如果说《百花图》卷更多体现的是一种魄力和气节,那么中共吉林特支第二交通站隐藏文件用的花瓶,更多承载的是一种信仰和勇气。

邓晓村,吉林省双阳县人,1913年生于一个破落的地主家庭,十三岁接触地下党员萧丹峰,逐步立下摧毁旧世界的革命志向。「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彷徨的邓晓村写下大量充满爱国主义和反日倾向的日记、散文,引起当地地下党组织的关注,并于两年后正式走上革命道路,由于思想坚定、政治成熟,组织上安排他担任共青团吉林市特支书记。同年夏天,他与十八岁的农村姑娘阎庆莲结婚,引导妻子成为革命坚定的拥护者和追随者。

1933年,根据当时斗争需要,吉林特支决定建立一处地下交通联络站,邓晓村担任站长,妻子及妻妹也一同参与工作的开展。但好景不长,由于叛徒出卖,邓晓村遭到日寇追捕,逃到磐石县玻璃河套参加党的抗日武装,1934年冬,入南满游击队,参与杨靖宇领导的临江、八道江、凉水河子、三源浦、五道沟、横虎头、哈泥河等大小战斗几十余次。1936年,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师政委。1937年冬,他在突破敌人围剿的过程中身陷重围后牺牲——本节前世传奇演的,就是他刚被叛徒出卖预备逃到磐石时的故事。那时,许多同事被抓,邓晓村侥幸回家,与阎庆莲烧掉重要文件后离家。随后,敌人上门,以暴力逼迫阎庆莲说出邓晓村的去向,未果,遂把她抓走,连续折磨四天后放回来。以此为背景,马思纯饰演的阎庆莲,回家后即遭受了身边朋友的背叛,而她也在邻居的帮助下,成功烧毁了藏起的文件。隐蔽战线上的惊心动魄与英雄风采展露无遗。鲜花插入花瓶,映照着邓晓村夫妻二人坚定不移的信仰与爱情,中共吉林特支第二交通站隐藏文件用的花瓶,也因此变得立体起来。「我们要拿一百二十分的热血,来滋长我们人类含苞无放的花,待花开之后,“小我”的躯壳虽死,而精神可寄托在“大我”之中,永远地活着」。几十载岁月流过,如今的华夏已然鲜花遍地,可惜故人已去,幸而花瓶永存。

魄力和气节,信仰和勇气,强精神属性的内容都表达完了,本季最后一个前世传奇,应该表达什么主题呢?节目组的主题是争先与豁达。

辽契丹文八角铜镜,真实出处已无处可考。神秘的它,镜背中央为一半球形钮,钮的周围刻有几行契丹小字,大意为「时不再来,命数由天;逝矣年华,红颜白发,脱超网尘,天相吉人」,镜边则刻汉文「济州录事完颜通」七字,而这位完颜通,今天也同样无处可考。唯独济州,据《金史》记载,济州是天眷三年(1140年)由辽黄龙府改制而成,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又更为隆州,因此可作证辽契丹文八角铜镜应是1140年至1189年之间的产物。

这样一枚神秘的铜镜,怎么演绎?节目组的选择是深挖其铭文——虽然稍微有一点消极的意味,但是人生本就世事难料,更兼当时战争频繁,这或许能解释为一种自嘲与超脱——于是,李宏毅饰演了博学多智、极富正义感的济州录事完颜通,董太师饰演了一位四处惹事的疯老头,再加上一个不知哪来的泼皮无赖,几人共同通过一出演绎,也说「时不再来」的争先,也说「命数由天」的豁达,同时,也使铜镜照见了那个遥远时代万里同风的风土人情。

魄力和气节,信仰和勇气,争先与豁达,这三件国宝不仅各自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内涵,更在今生故事得到了更多的延展。从花卉研究的科学视角到隐蔽战线上的英雄传奇再到盐碱地治理的生态实践,它们连接了古今,也连接了吉林省博物院与中国叙事,让我们更加了解吉林历史文化的同时,也诉说了中国这片土地上的故事与变迁,让我们深刻感受到这片土地上人民的奋斗与希望。「冰心凝傲骨,俯仰自铿锵」。收尾之际,吉林省博物院带来这样一段独特的叙事,收束了自故宫博物院开篇以来各省博物馆带来的节目叙事,也对「中国何以未来」进行了总结。

画面最终收束在一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之上,与第三季那白墙灰瓦、烟雨朦胧的收尾意象相比,这样的处理显然更加明亮。虽然不知道《国家宝藏》是否还有第五季的打算,但我想这样的画面,对于已经从恢弘壮丽、风雅卓越的大国气象讲到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从对「中国自信和价值」的论述讲到对「中国何以未来」的解读的《国家宝藏》来说,也已经足够完满了。


又及,节目开头特别提到了康熙祭祖要去长白山这个事。这个事正儿八经是从康熙朝的时候开始的,原因在于后金的根据地就在东北,长白山为东北「大动脉」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的三江之源,甚至曾经还流传有仙女佛库伦在长白山吞朱果生爱新觉罗氏的传说,所以女真族都把长白山当做发祥地。康熙十六年,康熙以「长白山发祥重地,奇迹甚多,山灵宜加封号,永著祀典」,将长白山封神,修望祭殿,建神祠,立碑文,岁时望祭,一直持续到清朝灭亡。1934年溥仪登小白山焚香叩拜,是爱新觉罗氏最后一次亲临望祭殿,此后望祭殿被毁,望祭传统彻底消失。

又又及,节目开头还提到了「卢城」,这是一个位于今和龙一带的渤海国古城,这里气候温和,水系发达,从唐代至今都是东北重要的水稻产地。《新唐书·渤海传》中记载的渤海国「四大奇贡」中的「卢城之稻」,就出自这里。今天的宁安响水大米,也被认为是从曾经的「卢城之稻」演变来的。

又又又及,《百花图》卷一节,前世传奇里提到了陈宜中等人弹劾丁大全的事件。这件事发生在宝祐四年(1256年),当时陈宜中还是太学生,因为看不惯右丞相兼枢密使丁大全奉承巴结的手段和骄横的作风,与黄镛、刘黻、林测祖、陈宗、曾唯一同上书理宗皇帝弹劾他,丁大全因此恼怒,指使监察御史吴衍削夺陈宜中等人的学籍,拘禁、监管在其他州府,也因为这种不附权势的正义斗争精神,陈宜中六人被后人称为「贤关六君子」。

又又又又及,中共吉林特支第二交通站隐藏文件用的花瓶一节,今生故事提到了其他一些当时活跃在地下站线的战士。其中,肖林、王敏卿夫妇1941年在江津开办恒源字号商行(后来的大生公司),起初专营从江津-重庆-湖北三斗坪进口的土沙,再把江津的食糖运到湖北销售,后来增加五金、木材、西药等种类的贸易。1946年,肖林到上海开办华益公司,专门在上海采购各种工业品运到重庆,批发给当地和附近的百货商店。这两份生意,实际都是为当时的党筹集经费,满足八路军军费补给、烈士的家属抚恤、生活困难的党员家庭补助、地下党组织交通护送、医疗救治等等大量资金需求。1949年5月,肖林、王敏卿夫妇的使命结束后,他将约合黄金12万两的经营结余资金和折价1000多万美元的固定资产全部交给了党组织,自己只留下当时流通的三块银元作为纪念,这三块银元现在就展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周镐原本是戴笠手下周旋于汪伪高层人士的军统局特务,曾在1945年日本投降后以迅雷不以掩耳之势接管日伪重要机关,处置汪伪汉奸,引起南京日伪军、政界的恐慌和重庆政府的质疑,被戴笠扣押在上海监狱八个月之久。1946年被策反后,周镐便负责南京、上海、徐州、安庆等地伪军的策反工作,同时搜集兵力部署、武器装备、作战意图等方面的情报。1948年,周镐奉命策反孙良诚、刘汝明起义,孙部假意投诚后,将周镐出卖。1949年,周镐被秘密杀害于南京雨花台;吴石是日本陆军大学的高材生,回国后成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高级军事智囊。1947年,吴石因目睹国民党贪污腐化,开始走上革命道路。此后,他不断收集国民党军队的番号、兵种、驻地详情、军备部署图、军事部署图等重要军事情报上报,为部署淮海战役、攻占南京上海、解放福建、追歼国民党残余部队等作出了重大贡献。1949年,吴石随国民党撤退到台湾,但仍依然坚持从事秘密情报工作。1950年,因身份暴露被捕,同年在台北就义;沈安娜1935年受中共中央特科安排打入国民党内部,因为手写速度快,很快被提拔为国民党中央记录员,直接参与国民党高级会议的记录工作,并把相关部署、计划尽数通过地下工作者传回我党。这样的工作一直持续到1949年,她以回上海探亲为由,安全撤离,才结束了长达14年的潜伏生活;熊向晖原名熊汇荃,是清华大学高材生,全面抗战爆发后,他被安排安插到了胡宗南部,一路从侍从副官升任机要秘书,成为胡宗南身边的红人。由于蒋介石给胡宗南的密令都由熊向晖签收,胡宗南下达的命令也由熊向晖起草,因此熊向晖向我党传递了很多重要的情报,包括闪击延安、西安军事会议等,屡建奇功。1947年,胡宗南保举他去美国留学后,才知道他是共产党,但胡宗南没有把这一情况报告给蒋介石,而是隐瞒了下来。于是乎,熊向晖得以安全,并于1949年回国,转而从事外交工作;袁殊1931年成为中央特科情报人员,此后,他于1932年春打入中统,成为中统特工,进入新声通讯社担任记者,期间结识驻沪日本副领事岩井英一,从而打入日方,成为日方情报人员。1934年,袁殊成为青洪帮大佬曹幼珊的关门弟子,与黄金荣和杜月笙平辈,三年后,加入青洪帮,成为青洪帮人员。1935年,因为一些机缘巧合,他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成为了第三共产国际的特工人员。1937年年初,他又被戴笠看中,成为军统特务。至此,他集齐了中央、中统、日本、青洪帮、军统五重情报人员身份,时年才26岁。后来,他因为「工作」能力过于出色,不仅获得日方提供的赴日访问并面见裕仁天皇嘉奖的机会,还列席汪伪中央政治局委员会,期间,他甚至利用自己的身份分析出日军的战略动向,为苏军打赢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贡献了情报,还在日本人眼皮子底下,帮助宋庆龄、何香凝、柳亚子等数百名进步人士离开被日本占领的香港。1946年,袁殊回到解放区,至此,他的「卧底」身份才暴露。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他转而研究对港贸易问题,但几年后便卷入「潘汉年-杨帆案」,从而入狱二十七年,到1980年才出狱;关露1932年入党,1939年起受组织派遣,先后打入汪伪政权和日本大使馆与海军报道部合办的《女声》月刊任编辑,是当时上海滩备受关注的女作家之一,一边收集日伪机密情报,一边积极组织策反。抗战全面胜利后,关露被国民党列为「汉奸文人」,为此,党组织迅速将关露转移,结束了她的潜伏生涯。但1955年和1967年,由于受到潘汉年的影响,关露两次被捕入狱,一次关了2年,一次关了8年。直到1982年潘汉年被平反,关露才一同被平反,但那一年,在完成了自己的回忆录后,关露却选择服安眠药自杀,享年75岁;郑文道1938年入党,同年以优异成绩录取日本情报机构「南满洲铁路株式会社」,此后陆续传递出包括汪精卫秘密访日、日本政府对汪伪政权和「兴亚院」的指示、日本方面收买丁默邨的内幕、日军大规模「扫荡」计划、日本即将「南进」等重要情报。1942年,郑文道因身份败露被捕,他先后两次分别从押送车、看守楼审讯室一跃而下,终壮烈牺牲,年仅28岁。

又又又又又及,辽契丹文八角铜镜一节,前世传奇提到当时的铜镜需要签押。这是因为女真人历经与辽的战争、与南宋的对峙,极其缺铜,对于铜镜的管理较为严格,境内铜镜都要经过官府签押才能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