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3:多A少C - 不要对评价别人上瘾

行动派手册诺壹乔2023-2-21 17:23

文 | 诺壹乔

 

 

难题:无处不在的评价

生活在信息时代,我们无时无刻都能感受到别人的评价。

 

可能你在公开场合发表了一些言论,有人会对于你的观点指指点点;可能你刚换了一份工作,有人会对于你的职业规划有不同的见解;可能你换了套自己喜欢的衣服出门找朋友玩,路人会对你的穿着表示不敢苟同。

 

当这一切搬到了互联网上,那么网友的评价只会更让你头疼。有的网友总是能够准确地找到你的不足之处,无论你怎么努力,都会有网友跳出来否定你。

 

一旦某种行为让人产生了愉悦感或者成就感,人们就很容易对这种行为产生依赖,比如食用高油高糖的垃圾食品,比如沉迷于强感官刺激的数码游戏等等。

 

而评价他人,也会产生类似的愉悦感。

 

真相:廉价的成就感

好的成就感,需要通过自我成长来获得。而评价别人所带来的成就感则完全相反——我不用证明自己有多厉害,我只需说你有哪里不厉害就可以了。

 

无论是看网上的视频,读别人的文章,还是看同事的报告,只要你挑上几个小错误,随口说上几句“不过如此”,你立刻就会获得一种超越他人的成就感——而且你评价的人越牛,你这种成就感越强烈。

 

网上流传着两个段子。一个是电视剧《知否》的主题曲,引用的是李清照的词,一位网友对这首歌词的评价是“全靠词藻堆砌,逻辑狗屁不通,矫情而不知所云,还不如喊麦”;而另一位网友对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评价是“作词者的古文水平一般,不押韵”。

 

我们抛开文学不谈,单纯讨论心理感受。我相信这两位网友在嘲笑李清照和李白文学水平不行的瞬间,内心是有些优越感与成就感的。

 

评价别人太爽了,比实际做事爽多了。

 

不幸的是,如今的互联网让“评价别人”变得更加容易。互联网上充斥了大量的知识、模型、理论,让我们迅速地产生了“无所不知”的错觉。

 

你好不容易考了个全班第⼀,就会有人用他就拿全年级第⼀的标准要求你,你考了个全年级第⼀,他就拿全市第⼀,全省第⼀,甚⾄全球第⼀的标准来评价你——无论你是什么水平,他都可以站在更高的维度对你指指点点,并且乐此不疲。

  

工具:多A少C

那当我们想要对一些事情发表观点的时候,我们如何能避免盲目Judge(评价)别人呢?

 

我提供一个小工具:多A少C。

 

1)Adive和Comment

这里的A表示Advice(建议),而这里的C表示Comment(评价)。这两个词我用一个电影《寒战2》的一个片段来解释。

 

在《寒战2》里,犯罪分子绑架了警署老大刘杰辉的老婆,刘杰辉决定亲自参与营救行动。刘杰辉询问下属有什么advice,结果下属纷纷表示这么做不符合规矩,这么做是不对的。

 

经过一番讨论之后,刘Sir依然坚持亲自参与行动。在离开办公室之前,刘Sir说了一句话:请你下次听清楚我的问题,我要的是advice,不是comment。

 

刘杰辉的这句台词,其实就是告诉下属——我希望你针对我的决策提供进一步的建议,而不是让我的决策到底是对还是错,到底合规还是合规进行评价。

 

2)为什么建议(advice)比评价(comment)更好?

 

因为当你只是在做评价(comment)的时候,你的视角是一个旁观者。站在一个事不关己的上帝视角,以一个客观的角度去评判是非对错。

 

可是当你在对于某件事给出建议(advice)的时候,你的视角是一个参与者,你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去考虑他在面对什么困难,他想解决什么问题,这个问题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式。

 

黄执中曾经说过一句话:

所有你眼中见到的问题,都是那个人想了半天的解决方案。

 

当你在做评价的时候,你只能看到吸烟有害健康;

当你在给建议的时候,你站在当事人的视角,你可能会发现,当事人经常陷入过度焦虑,吸烟只是他解决焦虑的方案。

 

当你在做评价的时候,你只能看到学生逃课是不对的;

当你在给建议的时候,你经过调研发现,这个学生在学校受到了欺负,逃课只是他解决霸凌问题的解决方案。

 

如果你说,我和某个网友只是萍水相逢,根本不了解他的情况,不知道如何给他提建议怎么办呢?

 

其实你已经说出答案了——既然你不了解他,那你最好也不要对他做出什么评价。

 

总之,大部分评价并没有什么意义,多A少C, 多进行有意义的沟通,减少对于廉价成就感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