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热情研究 Tana 两个月之后的一些思考-1

自我领导 | 精修社易仁永澄2023-12-21 7:51

本系列:

  1. 关于热情研究 Tana 两个月之后的一些思考-1

    1. 背景 & 和信仰契合 & 解决大量问题

  2. 关于热情研究 Tana 两个月之后的一些思考-2

    1. 实现意图成本低&把经历复利化&充分发挥优势

  3. 关于热情研究 Tana 两个月之后的一些思考-3

    1. 事业发展&思想总结&爱自己

一、背景

Tana 是一款暂未公开发布,依然在内测中的「笔记软件」。

虽然是笔记软件,但是它跟我用过的所有笔记软件都不同。我是一个重度笔记用户,很少有我没用过的以「笔记」为基本功能的软件。

我觉得它很特别,那绝对是非常特别啦!

八月份我和克寒开始「10X增长」的研究和投入,我们都在践行其中的理念。

有一天他跟我分享说:「晨间笔记给他带来的价值很大」;过了几天,他又说:「有一种方案可以把我的语音转变成文字并且按照日期自动整理」,他告诉我,这个软件叫 Tana,是王树义老师推荐的。

我就去注册了 Tana,但是要在等待列表中一直排队,也不知道要排到什么时候。

十月底,慧灵结婚,我们全公司都去德州,恰好克寒在,我就让他帮我看看为什么我总是申请不通过?

他就用了一种超级快速的方案,帮我现场安装好了 Tana。

正式开始用是 11 月 6 日,W45 周连续做了蛮多的测试,主要都在调试 AI 的功能。

后来发现 AI 实在有问题,接下来的 W46-47 周的时间里,我都没有用。

可是,从 W48 周开始,一天不落地我都在使用 Tana,我把我的每天记录都搬到了 Tana上来了,还有一些情况可以体现我的热情:

  1. 给成甲老师、阿佼主动去电话,告诉他们我超级喜欢这款软件!

  2. 给全团队不断安利地说着这个好!

  3. 有一次给克寒讲 Tana 给我带来的巨大幸福感、让我相信自己可以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了

  4. 随手写了 Tana 使用的教程

  5. 组织了一群人一起用 Tana 做自我探索

  6. 开始满互联网找 Tana 的使用方法的教程和应用案例,并且不关心是什么语言讲的,清晨五点起来就认真学习做笔记

现在,八个周过去了,我想整理一下是什么在如此地让我兴奋?是什么让我感受到无穷尽的热情?以及这件事情给我的启发。

本文是按照我自己的的兴奋点来排序的。如果你对这个领域的话题不熟悉,我推荐你按照以下顺序阅读:先看第四部分、再看第三部分、五六七部分,最后再看第二部分,这样的阅读体验会更好一些。

二、热情来自于它和我的信仰契合

我做了一个极小的案例展示:

这是每一条笔记的样子,它可以增加一种名为「Supertag」的标签。

每个「Supertag」都是可以自定义的,看我定义完的样子:

每个标签里的自定义,又可以和其他的便签链接在一起,形成非常高效的功能。

以读书为例,这是我背后的思考:

有了这些思考,就可以用Tana 形成一个「功能系统」,它可以按照我的心意去实现我想要的结果:读书有记录、触动有思考、思考后有行动、所有的都可以沉淀。

一个周之前,当我理解了 Tana 设计者背后的思考后,我就开始一个个地沉淀我的功能小系统,这是一个典型的边际成本可控、边际收益极高的事项。

我在想像当我拥有了 100 个小系统之后会是什么样的呢?

对了,我还做了一个「系统设计的系统」:

我已经把生成小系统的方法系统化了,估计接下来四个周的时间会持续加速,我期待美好未来的实现。

回到主题上,我信仰的是什么呢

  1. 我坚信:任何感觉和情绪都是信号,都是我可以发展自我的机会

  2. 我坚信:我们不怕任何问题出现,有问题就有改进

  3. 我坚信:问题改进了之后,就会形成稳定的成功路径、成功方案,就会不断取得我想要实现的效果,如果效果没有取得,那就是要继续改进

  4. 我坚信:任何一个发生过两次的事情,都可以被系统化

  5. 我坚信:依靠系统的力量,要比自己的力量要稳定、持久地多~

  6. 我坚信:当我们有无数个思维、行动的系统,我们想要的结果和效果就会产出

写着写着我发现,我还是比较「达利奥」的,被他影响很深啊!

Tana 的整个系统设计就符合这样的逻辑:

  • 找到一个具体的场景,定义该场景下我想实现的效果

  • 清楚设定实现效果的业务过程、成功路线

  • 用 Supertag + Property + LiveSearch 的方式去把我的业务过程落地到 Tana 里

  • 每天使用和优化,把这个小系统稳定下来

  • 越来越多的小系统的稳定,我就有更多的注意力关注我的意图实现

  • 只要没有实现的意图,就用这套方式建立一个系统去运转

这套思想和我的信仰完全一致,并且可以用极为高效和灵活的方式去实现的信仰,这就是我热情的来源!

三、热情来自于它解决了我长期的问题

我自己一直面对着若干的问题渴望解决,但是总是因为事情小而处理不好(羞愧)。

问题一:擅长思考、大量信息的思考是我的优势,但是一些 routine 的事情我总是不愿意做、不想做。

比如说:

  1. 给团队提出的要求,因为我自己也会有一些业务要推动,我就没有去跟踪、要求成员们有反馈;而他们也因为投入工作而忘记一些关于自身发展的推进。

  2. 每次收集箱里的事情多了,要处理掉所有事项,我这个人又特别在意人的感受,只要觉得不知道要怎么处理,就会卡在原地,甚至越重要的事情,我越不知道怎么处理。

问题二:很多积累是需要分类、分不同页面的,在不同页面里切换来、切换去我就很烦躁,最终因为情绪也就不愿意去积累了。

比如说:

  1. 我认为要尊重感受、问题、灵感、想法、念头等,每次要打开我的记录页面好麻烦

  2. 有一些工作上的思考、生活上的思考、学习上的思考等,要建立好多个页面管理,好麻烦

  3. 我的热情很广泛,经常做一件事,又换到另外一件事上,就会攒出大量的内容,不断在各个页面切换我就很烦躁

  4. 我自己的学员会反应出一些特点,我要单独打开一个飞书页面,去记录他的情况,每一次都要去打开页面、单独记录

上图是我飞书知识库的内容:就这些高频的内容都慢慢分了这么多类别,每次都要切换到不同的页面里去管理,我就不愿意做了。

自我管理、人生积累、团队管理等等各方面都有问题,而这些方面都是我特别想要发展的,于是,我经常进入一个怪圈:

  1. 动员了三军将士,开始向这些问题冲锋解决,很快就被打败,又退回来了

  2. 认为自己真的可能就是做不到吧

  3. 慢慢又开始自我激励,因为那就是我想要的,为了想要我要冲啊!

  4. 继续招募部队,有了更大一批战斗力量,做好准备再来一次

屡败屡战让我更坚定、屡战屡败让我内心出现漏洞:我这是行为艺术吧?我是不是可以放弃了?可能我就是无法在自己想要的事情上真的实现吧?可能我也就只能做好教练吧?算了,我就是一个普通人,何必要对人生那么认真。

写这些话的时候,我难过得要哭了。

看到内心那个追求自己内心渴望的人,他是热情的、赤诚的、纯真的;同时看到他的艰辛和不容易,甚至内心的希望都一点点被磨损、被破快了。

熄灭力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自己已经认同「我不能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的绝望吧!

Tana 来了,Tana 来了,Tana 来啦!被地主压榨多年的农奴要翻身做主人啦!

Tana 可以用极简的方式、极低成本的方式,把我的问题用一种方式实现。

它的策略很东方化,它在帮我养成一种重要的能力:你是如何过一天的,就是如何过一生。

这种思想的特点是:

  1. Tana 其实就一个页面:Today。

  2. 无论今天发生什么,都在 Today 里面顺序做记录即可

  3. 通过打标签的方式,可以将每一个发生都增加上标记

  4. 通过搜索的方式,可以将拥有某一些标签/特征的条目形成出来

这是我点开「王佼」这个标签所显示的内容,它把我在不同日期和王佼发生的交际统一整理到了这里。

分类管理的行为,适用于某一些特定角色,但是已经不适合我了。我是一个:

  • 有自己的意图,想要做自己内心想做的事情,想要过丰富精彩的人生的人

  • 一天接触大量信息的人

  • 一个特别敏感,很容易被激发感觉,形成灵感、思路、想法的人

  • 一个渴望把各个方面都做好的人

  • 一个需要在不同位置上形成职责的人

  • 一个希望把每个感觉、每个行为的价值都充分挖掘的人(日常资源比较匮乏,就会很在意每个行为的效用)

分类很适合业务流程固定的场景,对于我这种生成式+边界不断打开的人来说,分类就成了累赘。

我很喜欢奥野宣之在《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一书中提到的:一元化笔记的概念。他要求我们用「一」种方式做笔记,那就是:按照时间顺序记录。因为时间只有一个方向,而某一个时间点上只会有一件事情发生,把这件事记录下来就可以了。

这种思想很解放我,而 Tana 也加持了这种思想,相同的思想发挥作用、帮我解决人生大问题,让我重新相信我可以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那我的热情岂不是会瞬间迸发嘛!

To Be Continue


ChangeLog

  • 2023-12-20 书写第一、第二模块

  • 2023-12-22 书写第三模块

  • 2023-12-22 调整文章结构,把后续模块放入到下一篇内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