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故事的小标题叫《夏岩的祸因》,开始往黑暗的方向发展了,建议大家读之前不要过分代入,而是以史为鉴。
夏言是明朝嘉靖时的名臣,他四次人阁为首辅大臣,权重一时,名候天下。他的下场却是可悲的,最后被处以极刑,斩首于北京菜市口。如此人生巨变坏根溯源,不能不归结到夏言的刚直上。
夏言学问高本事大,唯其如此,皇上才不得不借重他。夏言自恃才高,刚直得近于微慢哪怕对象上他也敢反驳,多有不顺。皇上屡有不快,只是隐忍未发。
这个奥秘被时任礼部尚书的严尚抽捉到了,他要借此板倒夏言,自己登上首辅之位。
一次 ,嘉靖皇帝因迷信道教,制作了一批道士服似的服装分赐大臣,要他们穿着上朝。夏言认为此举有伤国体,就是不肯听命。
严嵩看出嘉靖皇帝为此内心恼怒,便借机进谗道:“夏言目无皇上,当众抗命,臣下都以为他太过分了。他每以忠正自居,如此不敬皇上,其狼子野心不是昭然若揭吗?”
嘉靖深以为然,自此疏远了夏言。与夏言相反,严嵩在嘉靖面前表现得极为恭顺,凡事无不赞成,即使明知皇上有误,他也一味拥护,遭人讥笑也不在话下。
长此以往,嘉靖皇帝对他的好感日增,最后让他人阁拜相,成了一名重臣。夏言先后三次被免去首辅大臣之职。第四次人阁为首辅时,他的一位好友来到他的府上,与众不同的是,他未有贺词,却是连声叹息,不住地摇头。
夏言心中有异,问其缘故,他的好友便说道:“大人三去相位,可知是为什么吗?“
夏言乃道:“皇上见异,乃是小人作祟。如今皇恩逾隆,足见皇上的英明。”
其友却道:“大人刚直,天下尽知。皇上容你三次,还会容你下次吗?小人陷你三次,还会收手不为吗?望大人引以为戒。否则祸不可测了。”
夏言凛然道:“大丈夫为国尽忠,岂能藏头缩尾,违心行事?我心无私,皇上自能体察,祸从何来?“
他依然行事如故,嘉靖皇帝愈加厌恶他。后来在收服蒙古人被占领的河套地区一事上,夏言又出言犯上,和嘉靖皇帝有了争执,加上严嵩在旁进谗,嘉靖皇帝终于动了杀机,将他定了死罪。
临刑之前,夏言似有所悟,悲愤道:“我以刚直为美,上却以柔顺为善,我有此祸,又怪得了谁呢?”
历来的管理者坐到一定位置后,会有虚荣心强的心态,他们虽以好忠正远小人自居,其实没有几个能真正做到。
古时忠臣的命运大多不妙,恰能说明这一点。这就为小人之辈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他们处表现得来无违逆,竭力迎奉上司的心意,反使那些正人君子们显得和上司二八心了。
这就从根本上规范了封建专制时代为人下者的处世准则:唯上是从,唯命是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