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格行为模型(FBM,即 Fogg Behavior Model)由美国人布莱恩·杰弗里·福格(Brian Jeffrey Fogg,有趣的是,福格跟提出 AARRR 模型的戴夫·麦克卢尔在 2007 年曾在斯塔福大学一起教授课程)在 2009 年提出,这是一个分析和设计人类行为的模型。
福格模型的通用表达公式为:B=MAP
B 是行为(Behavior),M 是动机(Motivation),A 是能力(Ability),P 则是提示(Prompts)。
把这个公式串起来看,则为:只有当一个人有足够的动机,并且具备行动的能力,且有能触发用户行为的提示时,一个行为最终才能够产生。
如果理解?举个例子:
我今天上午做了核酸。
做核酸是一个行为。
这个行为对应的动机是:我要上班,核酸需要 48 小时内阴性,核酸阴性证明是我上班的必要条件。
而核酸行为对应的能力是:我只需要到核酸亭排个队(有的时候甚至没啥人),免费就可以做,我完全具备这个能力。
而核酸对应的提示是什么呢?是我出小区看到了核酸亭,在动机和能力都具备的情况下,最终发生了核酸的行为。
那么如果缺乏动机是什么情况呢?
我放假了在家休息,我在假期并不出门,就像宅在家里,因此我没有必要让自己的核酸记录保持 48 小时阴性,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我知道核酸免费,即使我知道小区门口就有核酸亭,非常方便,但是我完全不会产生做核酸这个行为,因为缺乏做核酸的动机。
如果缺乏能力呢?
我仍然想要出门工作,但是核酸涨价到 100 万一次,即使核酸工作人员上门到家服务,我依然不会做核酸,因为我没有那么多钱,没有做核酸的能力,即使动机再强,提示再明显,我无法产生做核酸的行为。
那么缺乏提升会什么情况呢?
我仍然想出门工作,核酸也是免费的,但是穷尽我所有的努力,我都没有找到可以做核酸的核酸亭,甚至找不到可以做核酸的医院,即使做核酸的动机再强,也完全具备做核酸的能力,但是依然无法产生做核酸的行为。
福格行为行为模型在运营工作中的应用
福格模型在中国互联网应用中,最开始使用它的是产品经理和交互设计师,他们用这个模型来洞察用户的行为路径,来以此设计产品。
然而接触用户最多的运营人,也开始将福格行为模型应用在实际的运营工作中,凡是涉及到需要干预用户行为的地方,均可以使用这个模型来梳理运营思路。据我观察,这个模型应用最广泛的领域是用户转化,它为运营提供了理论框架。
对于运营来说,我们需要干预用户的行为,就可以根据福格行为模型拆分三个方向:
1、命中用户需求(动机)
2、降低用户决策门槛(能力)
3、提供吸引用户注意的触点(提示)
列举一个实际案例。
比如一个新闻 APP,运营的目标是想要提升 APP 的用户活跃(用户打开 APP 浏览新闻)。以 APP PUSH(推送) 的运营手段为例,就可以通过上述思路来制定运营策略:
1、命中用户需求(动机):通过用户的浏览、互动等行为给用户打上标签,进行用户分群,比如某一类用户群体偏好「社会民生」类新闻。
2、降低用户决策门槛(能力):当有相关社会民生类新闻产生时,配置短小精湛的 PUSH 内容,让用户非常容易一眼看懂是什么新闻,并让他对完整内容产生好奇。
3、提供吸引用户注意的触点(提示):通过 APP PUSH 的形式,推送到用户手机。
最终这条 PUSH 的曝光点击率(CTR),就代表了这条新闻让多少用户产生了实际的活跃转化行为。
备注:最初的福格行为模型公式为 B=MAT,T 为Triggers,即触发器,跟「提示」类同,原作者在 2017 年将 T 改为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