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上周和树柳在玉皇山上享受了一段极其奢侈的时空,整条路上几乎只有我们两个人,而讨论的问题也非常奢侈:人们如何从自我的环境中意识到那不是真实的自己?只是在模仿别人的欲望?如果能抛弃这些,剩下的应该就是自己的使命?当我拿着这些问题问另外一个朋友的时候,她的第一反也是,这种问题好奢侈,从来没有想过 —— 我们在追求的,究竟是自己发自本心的,还是别人加给我们呢的?
类似的讨论还有:心唯有問出根本的問題,這永遠都很重要,要問根本的問題,要問問題而不滿足於任何答案,要能夠打破砂鍋問到底,才能後看見真實,成為真實。反之,我們就會落入千萬年重複輪迴的膚淺與虛幻之中。
和老朋友正一录了一期播客,讲述了他如何从一个微信产品经理变成互联网卖房中介头子的故事(笑),有兴趣的可以点此听听。
❧
泛亚克西 的 Worthy Five
1.一个值得被推荐传递的建议
“从心理层面看,成瘾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习惯,也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更可能是过去生活中重要的亲密关系。所以,当我们决定和成瘾告别,本质上意味着生活中会失去一个和你关系亲密的对象或伙伴,这对你可能意味着一种丧失,可能会让你悲伤或者抑郁。” ——沈家宏《根本停不下来:用心理学戒瘾,做一个自律的人》
2.一个值得一看的内容
播客:毛东毛书记·基本无害:Ep28《消逝世界漫游指南》:当世界级想象力遇到鸮鹦鹉。【推荐理由:真正顶级的人生浪漫。】
3.一个值得关注的人
B站up主(可能也是抖音什么的up主):那就叫王师傅吧。【推荐理由:提供情感价值并不一定是天赋或是精密构建,存在这样一种洒脱的浪漫。】
4.一个值得问一问的问题
如果你要和你最爱的人一起去一个地方度假一个月,你会选择哪个地方?为什么?
5.推荐一本书吧
《尼尔·盖曼随笔集》·尼尔盖曼 【推荐理由:“它就是这种书。独一无二。它让人开心,就像冰淇淋。”】
同时,欢迎大家继续 Worthy Five, Give me 🖐🏻。
如果新朋友不知道 Worthy Five 是什么,点此了解下这个有趣的价值交换计划
❧
观点:知识的变化 —— 为何知识资本将胜过金融资本
by shaonan
《明朝那些事儿》中,有一个章节专门是讲王阳明如何找到「知行合一」这个重要的方法论的 —— 在此之前,他遵循先辈的理学,不停地「格物」但却最终没有见到什么效果,因为有「知识」的人并不注重行动而在于「自知」,而注重行动的人并非拥有「知识」。
无独有偶,在古希腊也是如此。自柏拉图时代起,关于知识的意义与功能大抵也分为两类
柏拉图的观点:将知识用作自知(即所谓的「智慧」)
普罗塔哥拉的观点:将知识用作知道说什么和怎么说(即所谓的通识或人文教育)
无论东西方,大家对于知识是什么很难下定义,但是对于知识不是什么倒是惊人的一致 —— 即知识不是「工作技能」,也不是「实用利器」,而是「技术」。这也能理解为什么在我们熟知的中国历史中,很早就发现了勾股定律,但是却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
事情的变化在 1700 年,「technology(技术)」出现了。这个英文单词由两个词根构成:一个是“téchne”,指某门手艺的奥秘;另一个是“logy”,指有组织的、系统的、有目的的知识。之后才有了专门的培训学校,才有了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工程院校、医学院校等培养「专业知识」的体系。
所以我们大抵可以重新来理解知识这个词,在德鲁克《知识社会》一书中,他将知识分为:
综合性知识:即我们传统而言的智慧,主要在于培养有教养、道德的人,目的是为了自知
专属知识:即行动中可以证实对行动结果有效的信息,主要在于工作研究、工作分析和工作管理上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被迫流落荒岛,大概率希望和贝爷一起生存,而不是和苏格拉底或者孔子,因为后者虽然有道德和修养,但是前者关于生存的专属知识能解决我们吃饭和睡觉的具体问题。正是由于这种视角的转化,才构建了工业革命之后的新型社会,赋予了我们知识和专家的权利。
我们今天说自己都是「打工人」,仔细拆分下这个角色背后,其实也有两类:
传统雇员:依赖于资本家生产工具的打工人,典型如送外卖(需要订单、导航系统等)、钢铁(需要大型机械)
知识雇员:虽然也依赖于资本家提供生产力工具,但是最终的价值却由知识雇员产生,典型如核磁共振(需要专业医生来解读,否则只有机器没用)。
这种变化,意味着知识成为了我们的生产力工具。我们从一家公司离开,并不是一无所谓,反而积累的知识就是我们的生产力工具(甚至是生产资料) —— 比如我们可以将过往的经验总结,整理成一本书或者一门课,来养活自己;也可以抽象成新的框架,为接下来的面试提供有力的支援。
今天的互联网不如十年前那么多姿多彩,大家纷纷觉得内卷,是因为十年前参与互联网的人大多数都是「知识雇员」,他们在创造许多生产力工具;而今天的感觉到卷的人,由于岗位的标准化,又变成了传统雇员 —— 对比下当年开发搜索广告的人和今天投放搜索广告的人的差异就知道了。
从过去到现在是如此,那么未来呢?未来很可能是知识资本超越金融资本。
秦朝为了传递边境的信息,斥资约 4200 亿人民币修建了长城;而今天传递同等数量的信息,成本几乎为零。原因很简单:技术的进步,让信息服务的成本越来越低,而知识是用于生产的信息(有意义的信息)。谁能从信息中提取出来更多的知识用于生产,谁就更有价值;想想那些掉进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如委内瑞拉),掌握着大量的物质资产但是经济萎靡不振;而腾飞的经济体,没有不重视知识资产的(想想前一阵的芯片战争)。
那种 5 岁 - 23 岁学习,然后剩余的时间用来工作的时代属于我们的父辈,而我们必定需要终身学习知识。而那些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都非常努力工作,但却没有从日程表中抽出时间来不断学习的人将成为新的「高危人群」。
关于如何在这个时代学习的一些能力,可以对照自身来思考
正确识别有价值知识的能力 —— 当下什么知识是最具潜力的?就像十年前应该学习 UI 设计而不是平面设计;显然今日再研究 App UI 并不是一个投资回报率更高的事情,那么作为设计师,该去研究什么?
快速学习并掌握知识的能力 —— 所有的知识都有有效期,所以如何能掌握一套快速学习的方法,或者将已有知识迁移到新领域是至关重要的,这里核心是能否掌握许多底层的框架(对我来说微观经济学是打通行业知识的底层框架)
向他人传递自身价值的能力 —— 如何把自己卖个好价钱,让别人觉得你值钱;这也是为何我们今天必须有写作和表达能力的原因,因为知识不像钱,没法像 LV 一样大老远的就能看出来,你必须进行自我表达,才能让别人意识到你的价值。
将知识转化为价值的能力 —— 找到工作是一种知识变现,但是这种看似稳定其实风险特别高。你可以尝试做播客、视频、做顾问等等,但如果缺少这种转化能力,学再多的知识也无济于事。
像投资一样获取高回报率的能力 —— 对于学习到什么来说,学什么更加关键。除此之外,还要注意自己的投资策略,因为你的时间只有那么多,所以审视自己该学习什么,学习回报率如何,不要一根筋扎下去(比如我就不适合投资在技术研究上,缺乏逻辑思维和语言天赋)
学习如何学习的能力 —— 最根本的能力,学习并不是打开书开始看,而是一种元能力。具体可以参考沉思录中的 学习如何学习。
纵观历史,工匠往往只需经过五六年的学徒期,在十七八岁就可以学会一辈子都用得着的一门手艺。但在知识社会中,可以肯定地说,任何一个有知识的人每隔四五年就必须得学会新知识,否则的话就会落伍。
努力工作是工业时代取得成功的方法,努力学习是知识经济的必经之路。
来源:
❧
趋势:可交互文章的现状和未来展望
by yaoxing
受限于纸张和物理世界制约,图文媒介被广泛使用,随着智能设备、互联网的发展,信息媒介的展现形式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作为一种未来趋势,著名硬核论文平台 Distill 在 2020-09-11 发布了一篇文章 Communicating with Interactive Articles 详细描述了当前一种新媒介:可交互文档的发展现状。
文章作者来自华盛顿大学 University of Washinton 和佐治亚理工 Georgia Tech,两所大学的人机交互和数据可视化专业排名顶尖。
产品沉思录的关注者肯定了解 Alan Kay、Ted Nelson 和 Douglas Engelbart 等先锋们 ,他们致力于开发增强个人智能的工具。而可交互文章就是将智能设备动态能力发挥到极致的一种思路。
文章介绍了可交互文章现在发展成什么样了、什么阻碍了它的进一部分发展、为什么要发展它三个问题。下面简述文中观点,对有兴趣的同学可点击文末的中英双语结构化笔记了解详情(文内的 60 个案例个人认为隐藏了大量机会,不容错过)。
推荐阅读:可交互文章的现状和未来展望
❧
模型 Zwicky Box:一种解题框架
by fonter
瑞士天文学家 Fritz Zwicky 是一个古怪、乖戾的人,同时也是二十世纪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
他发现了暗物质。
他拥有50多项专利。
他开发了最早的喷气式发动机,包括水下喷气发动机和反向水脉冲发动机。
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他还发现了120颗超新星,这一记录一直保持到2009年。
人们甚至认为是他创造了“超新星”这个术语。
Zwicky 获得以上的成就,据其说来自于他发明的一种方法。
中文叫形态分析(Morphological analysis) ,以“旧因素的新组合”作为核心思想。
他在 1969 年以此为题写了一本书,Zwicky 曾这样评价自己:「我每两年就有一个好主意。给我一个题目,我就能给你一个主意!」他相信他的技术可以让任何人的思考效率提高一百倍。从那时起,许多人认可这种技术是一种有用的头脑风暴工具,这其中最重要的是构造一个 Zwicky Box。
Zwicky Box 打破我们熟悉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并在整个解决方案空间中寻找最佳答案。将解决方案分解为其组成部分,然后不断地重新组合它们,以找到您没有想到的新解决方案。它就像是一个乐高积木,用来解决问题。
Zwicky Box 的全部意义在于能够找到其他人想不到的问题的解决方案。意识到我们的大脑并不擅长默认解决问题。通常,当我们试图解决问题时,我们会跳到熟悉的解决方案。虽然我们常常因为熟悉的解决方案有效而跳到熟悉的解决方案上,但在我们生活的许多领域,尤其是在工作中,我们熟悉的解决方案远远不够。
使用 Zwicky Box 来解题分三步
将你的问题拆开,进行分类:分析出影响决策的重要因素(相互独立) 提出类别的一个好策略是拿一个你已经拥有的东西的例子, 列出每个部分,并询问它是否可以被抽象成一个参数。
对每个分类的值进行头脑风暴 发现最初的几个是很容易想出来的。 在一次头脑风暴中,除非你有了50个左右的想法,否则就不要停下来。 此外,不要急着对这些想法进行过滤,不管这些想法有多么荒诞或者愚蠢,都一股脑儿先把它们写下来。 而且在上面的50个想法中,“前三分之一的想法可能是轻而易举想到的, 中间的三分之一会有一定的难度,而最后的三分之一会很难想,而这部分也正是精华所在。”
遍历每一种组合创造全新的组合 有了更多的类别和更多的值,Zwicky Box 变得更加有用,因为您可以发现一些真正意想不到的组合。 Superorganizers 的作者开发了一个小应用:http://superbox.superorganizers.xyz/ 可以方便的使用 Zwicky Boxes 。
经常使用 Zwicky Boxes 来捕捉和探索不同的想法。可以发现,仅仅是把不同的元素并列在一起,就会触发大脑的联想思维引擎去寻找有意义的联系,这通常会产生一些新鲜的想法。
Zwicky Box 的优势不在于建立思考原创想法的能力,而在于系统地探索许多可以带来惊人见解的想法。很多时候,问题并不一定是想出来的点子,而是过早地找到了一些解决方案。我们发现,仅仅是把不同的元素并列在一起,就会触发大脑的联想思维引擎去寻找有意义的联系,这通常会产生一些新鲜的想法。
来源与更多
非共识创新:菲尔·麦金尼跟我们分享了8个经验
❧
观点 信息过载与时间分配模式
by shaonan
我们消耗的信息与我们摄入的食物一样重要。它影响着我们的思维,行为,以及我们如何理解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以及我们如何理解他人。—— Evan Williams,Twitter 和 Medium 的联合创始人。
在 WWDC 上,我们看到了 iOS15 对于通知中心的改造,而这些今天有些讨人厌的小红点和提醒,出自 12 年前的 iOS 3 的通知系统,自此之后,我们从拉取信息变成了被推送信息,继而造就了今天注意力不断涣散的局面。而随着手机成为了我们的器官,推送来的信息针对性越来越强。
不断推送和你相关的信息,就像不断拿着充满了热量的信息在你眼前经过,而悲剧在于,我们的意志力是有限的。这就导致我们今天面临如下的困境:
内容海啸:我们能学到更多知识,但是问题是我们很难找到我们想要学习的知识。(所以知识策展变得更加重要,你可以认为沉思录便是一种「策展」形式)
回音室效应:沟通越紧密,小团体就越多,对应的沟通壁垒越高。我们想要破圈的难度变大。(比如现在饭圈流行什么,对我来说就是非常有挑战的……)
持续分心:我们贡献的数据越多,广告商和内容提供商就越了解我们,继而能给我们投喂来更打动我们的东西供我们消费。而我们的注意力则被不断打破 —— 毕竟消费还是比创造更简单的。
FOMO(害怕错过):损失厌恶在信息层面的具体表现,让人不堪重负的不是选择的数量,而是好的选择的数量。放弃好的选择对人类来说是痛苦的。所以我们不想错过任何的点赞和评论。
我们感慨互联网优质内容越来越少,看起来像一个信息沙漠也是有道理的 —— 充满了大部分的垃圾信息,而许多人却不自知,认为能从这些垃圾食品中找到一些滋养自己的东西。
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
问自己一个简单的问题,可以帮助你从增量的知识中筛选出突破性的知识:寻找否定证据ーー证明你现有观点是错误的证据ーー比确认证据更有价值。
使用具有更高信噪比的新知识形式:一本书胜过一个帖子;一本书摘要胜过一本书;一个领域指南胜过一本书的摘要。
学习一种能帮助你系统地提高寻找突破性知识的技能:不断投资你自己的学习能力。
从上述解决方案能看到,核心是主动学习 —— 对学习目标的把握、对信息来源的挑选、对学习能力的提升。
上面讲了信息过载的原因和解决方案,但还不够。因为决定这一切的还源自我们的时间分配,而这种分配往往是我们不太注意的。
现在许多知识工作者把自己变成了体力劳动者,只关注效率、努力工作和高产出。
知识工作者本质应该关注于产出质量而非数量,就像我们关心老师教会了学生什么,而不是教了多少人。
我们日常分配时间有三种模式:
管理者模式:专注于协调,日程安排是为老板制定的。经常被打断,需要不断的和别人协作。
创作者模式:专注于产出,如程序员和作家,至少以半天为单位使用时间,集中进行有目的的输出。
学习者模式:专注于洞察,如巴菲特、盖茨等,制造大量空闲的时间来屏蔽噪音,进行思考。专注于洞察的质量而非待办清单的处理速度。
上周在和 light 进行 flomo 月度复盘的时候,就发现我经常处于管理者模式(因为要协调大量的合作内容和运营社群),而他经常处于创作者模式(因为需要集中精力升级架构和完成开发),而我们都缺少了「学习者模式」 —— 即一段不被打扰的闲置空间,用来进行思考 —— 就像我们在天竺路漫步的时候,无数的灵感和想法就从心底里面冒出来了。
所以如果你每天都处于精疲力竭之中,那么可以检查下自己的时间安排是否合理,以及是否消费了太多无用的信息。如上文所说,没有时间来学习的人,将会在未来成为「高危人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