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方法】重新改造“阅读食谱”

玩商Lab@小T小T2024-1-31 20:15

友友们,新的一周好!

 

一月的某天,突然发现自己有了一个小变化,那就是阅读、摄取信息的方式有了挺大的改变。也许你也有跟我同样的感受,近十年我的日常阅读,从早年间信息爆炸的“暴饮暴食”走到了算法时代下的“饮食单一”,大脑逐渐开始消化不良。可我又是一个没办法停止摄取新信息的人,有重度的知识焦虑,为了大脑健康,我不得不调整“阅读食谱”。本期我想从信息食材选择、阅读习惯和知识消化的角度来分享一些小心得

 

1、少吃点

 

做减法,包括简化阅读信息的种类和阅读渠道,这是意料当中的第一步。长期“暴饮暴食”带来的不是有益营养,而是更加碎片、消化不了的无用信息,进而心态会陷入长期的空虚,感到人生虚无(也是我曾长期刷短视频的体验)。

 

我手机里曾经有一个分类叫“新知”,里面包括的App分别是:读库、得到、看理想、微信读书、微信(公号阅读),以及新闻类应用2个(中、外),信息聚合类应用3个(中、外),社群类App3个。毫无悬念,它们的结局就是,除了微信,其他鲜少点开。

 

我不觉得自己会是个例哈哈,“买了就等于拥有”的想法很容易不知不觉就养成,并可以轻易践行,根本不需要刻意练习。但这种“暴饮暴食”不仅给了我深深的负罪感,还有一个压力的坏循环——因为想得到新知识而拼命订阅,一想到每天有那么多东西要看就无从下手,无从下手时间一长就心生愧疚,长期自责最后变成了自我否定。这不应该是“阅读”这件事带给我的东西。

 

某天看到了一个观点——对自我成长而言,最宝贵的资产应该是“注意力”,深表认同。也许极简生活方式盛行,也是因为这点吧,不要用过多的东西分散掉自己有限的、稀缺的注意力,包括有一些前置动作会非常多、“得到成本”很高的阅读渠道,也应该删掉。曾有段时间考虑学架子鼓,看到一个老师说,“架子鼓的美感其实恰恰不是丰富多变的节奏,而是每一次停顿的时刻。”我意识到,要想吸收更多的知识,先要“断食”,把肚子先空出来。

 

2、吃好点

 

改造“阅读食谱”,首要的还是要诚实面对自己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就跟饮食口味一样,千人千面。缕完自己的阅读习惯后,能读什么和不需要读什么,会很自然的生长出来呈现在眼前。

 

首先找到自己一天中最容易固定下来的“阅读时间”,筛选标准是——在这个时间里你能不被打扰,沉浸式阅读,可以是早餐时间、拉屎的时候,上午上班摸鱼的那一小时,也可以是睡前半小时。我注意力能高度集中的时间在起床后的一小时以及睡前一小时,这两个时刻没有工作的干扰,大脑会放松,处于清晰、活跃的状态,记忆力和理解力都比其他时间段要好。于是我把过去的阅读类app、公众号全部取消订阅,开始“主动觅食”,设想早起后睡觉前的时间里,我想读什么?能读什么?很顺利,我找到了自己的早餐和夜宵——

 

早起:这是我一天中大脑运行的巅峰时刻,所以能负担得起英文类的阅读(因为四月开始要上课,我得适应英文的语境)。于是我订阅了《纽约时报》的早读Newsletter,以及国外一位做媒体研究的专栏作者的日更Newsletter。《纽约时报》的NS是一封聚合类的早安信件,免费(订阅链接会附在文末),他们的早班编辑会筛选最新的新闻,除头条外,其他的都会用卡片的形式,提炼出该文的关键要点然后附上原文链接。这份NS的体验很好,因为从时政大事到饮食阅读,娱乐文化,商业科技,各个领域的最新动态都会呈现,他们编辑的技能很好,搭配出来的新闻早餐份量合适,阅读口感“软硬适中”,吃完会觉得饱了但没有多余的负担。

以及从去年12月开始,我喜欢用主动订阅的Newsletter作为涉取新信息的方式,使用一段时间下来,我的体验是——这种方式它够简单,经过作者挑选过的内容推送到你的邮箱,信息量不大让人舒服,你也省掉了要面对海量信息的抓狂动作。而且从邮箱中阅读文章,这种赛博复古的方式会让人有不被打扰的感觉,更容易沉浸。

 

睡前:上班一天后,我无法读“硬货”,于是在睡前我给自己安排的是比较偏故事类的阅读,这样不累。但小说的坑太多,我倾向读非虚构,渠道是微信读书和公号。比较推荐的非虚构公号是《正午故事》《GQ报道》《冰点周刊》《正面连接》。

 

分完了时间段,阅读习惯里我们还需要了解自己能适应的阅读方式,比如有朋友能适应听书、听文章,但有朋友听东西就会分神。我的阅读方式从接收效率上来说,音频>文字>视频,所以我现在获得新知识的渠道,80%来自于播客和微信读书里的听书功能。由于我每天通勤时间很长,所以天然有能沉浸式听某个东西的时间。内容的筛选上我也是遵循的“早上累点,晚上轻松点”的原则——上班路上听的节目和书,都会比较偏社科和干货类,而下班路上听小说及故事类播客。

 

哦对,在决定吃什么的阶段,一定不要给自己心理负担,不适合自己阅读口味的作者、书、文章,大胆删掉,不会错过什么,反而结局是能得到更多。我曾经有一段时间为了求读完一本书的完整性,硬着头皮把每一本读了30%就开始恍神的书读完,结果是过程很折磨不说,最难受的是读完等于没读。因为不喜欢作者的行文,所以即便那几段文字放在眼前很长时间,它们也依然只能停留在眼睛里,进不去脑。这就犹如我读文言文,读了又好像没读,太浪费精力了。这可能也是梳理阅读习惯的最后一步,精准拥抱自己的阅读口味,主动择食,吃自己喜欢的东西才能开心不是嘛。

 

邮箱现在成为了我最常用的阅读器,因为都是按照自己口味定制的内容。读完喜欢的留下,不喜欢的简单粗暴的删掉(一定要及时删邮件,不然后期积累得越多,会不想点开邮箱)。

 

我的微信读书书籍分类,当然,读完的只有30%。

3、怎么消化?

 

怎么消化阅读后的东西?好像一直是一个技术难题。我是爆发型选手,记东西快,但长线记忆很差,一般一部电影过两周,我就能当新电影看。可不能否认,我们阅读的动机有部分是“功利”的——想要记住并吸收新东西,让那些营养浸入大脑成为自己的养分。但要怎么记住它们呢?

 

怎么做笔记?播客《纵横四海》里曾有一整期详细的说过如何用笔记反哺自己。整理下来,适用于我的方法是,在阅读阶段笔记越轻量越好,我选择“闪记”。在线阅读时,我会靠Flomo(我没开会员)来闪记笔记,它的好处是,记笔记的这个动作非常简化,且能在做笔记时同步归档,尽最大程度保证阅读的连贯性,不被打断。

 

Flomo是用Tag的方式帮助笔记分类,我的分类是#好观点 #好文笔 #选题启发 #思考输出。在记笔记和思考信息时,我能判断手上这条信息属于哪个分类,记录完直接归档,后续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调取。有个体验实感是,Tag不要设置太多,不然自己很容易忘记存的信息在哪条Tag里。

 

曾经用过的Flomo的分类标签,近期简化了。

但笔记容易做,使用起来却很复杂,我目前也还在学习如何整理笔记。比较简单的整理方法是按照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分类,比如我会分心理学、写作提升、生活方式、好故事。但在整理笔记的阶段,有个体验心得是,尽量不要跟闪记笔记用同一个App,使用两个工具可以提供给你两个查询笔记的系统,找到笔记的成功率会提高

 

比如有人会用Flomo搭配Notion使用,他们会在日常阅读时碎片化记笔记,简易归档,然后在周末的时候把这一周的笔记按照更适合自己习惯的方式分类。由于Notion这个工具对我而言学习成本很高(全英文,功能太多让我有压力),所以我目前用的是Flomo+幕布,幕布比Flomo多了建立文件夹的功能,而且导出很方便,支持PDF、WORD和长图。

 

但其实,消化阅读最有效的方式还是“输出”,这是我这几年屡试不爽的方法,把得到的新信息用自己的话讲出来,信息需要“思考”这个步骤才能被吸收,而有了“输出”这个动作,才能浸入身体里。讲的方式可以是对朋友,日常聊天中就能巩固记忆;可以是做播客,根据某个主题筛选笔记时就已经复习了一遍信息,而录制播客过程中就能把信息吃到身体里;同理也可以用文字。

 

有意思的是,《50天免费在线写作课》的教授David Perell在写作筹备阶段的观点中说道,“你要尽量让你写的东西公开,这样能倒逼你对自己的思考更负责。”深以为然,所以我选择今年开始写Newsletter,也是因为想用公开输出,复习和记住学到的新知识,感谢各位亲友能陪我完成这个动作哈哈。

 

最近订阅并正在学习的David Perell的写作通讯,文末有链接。

 

关于重新改造自己“阅读食谱”的心得目前就只积累了这些,但其实我想说的是,阅读终归是一个放松的体验,倒也不必太过认真。我的心理咨询师曾告诉我,你的潜意识远比你想象得要有用,你以为没记住的知识,其实都被“照”进了潜意识里,某天,它们总会自己跑出来,比如做的梦,享受那种体验就好。

 

阅读推荐整理:

【免费Newsletter订阅推荐】

《纽约时报》:订阅链接

David Perell《50天免费在线写作课》:订阅链接 邮箱提交后会自动每天发一封关于写作的信给你。

Newsletter集合类App:Substack (简中世界难打开)

【非虚构阅读推荐】

公号:正午故事、GQ报道、冰点周刊、正面连接

书:小T2023年阅读评测报告

 往右划能看到我的个人打分和简单评论,纯个人体验,不保证都对胃口哈哈。以及四星以下的书都不用读了,浪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