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养成了每天中午去茑屋看书半小时的习惯。
每天中午吃饭时,想着一会要去茑屋看书,多巴胺就分泌了,奖赏机制发挥作用。往往不等同事吃完,我就说先走了,同事慢慢也知道我的习惯。坐电梯下楼,偶尔碰到人问“去散步吗”,我开心地回一句“去书店”。
迈出写字楼,途径绿色小广场,阳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春天的气息。从口袋里掏出Airpods,塞入耳朵,听到“滴”声连上手机,拿起手机时提醒我常打开的是网易云音乐,选择“每日推荐”,亦或“我喜欢的音乐”,在“阿珍爱上了阿强”时,我多半已经走进天目里,晒太阳的人不少,似乎切换到了都市慢生活。
最喜欢广场中薄薄的水层,像奶油蛋糕上最浅的一层,我会故意踩两脚水,再在水泥地上印两脚印。随手拍一张水中的倒影,正好和小乐在东京的建筑形成反转。进入茑屋书店,沿一楼的扶梯往下,左侧有对外的“茑屋书店”招牌,跨下扶梯即是推荐书籍的陈列区,多是哲学社科类,也是我惯常选书的区域,常年还会有女性主题书籍的推荐。大多日子我都已选好阅读书目,就直奔目的地拿到书,书中自带的书签还夹在昨天的位置。所有这一切,都构成一个稳定的场,让我快速进入阅读的状态。
之后就是静静地坐着看书,在音乐中沉浸其中,对我更像是工作间隙的能量补充。看十多分钟,放下想想,再用手机打开flomo ,回想下刚才的内容,或者正好有工作生活的联系,记录一张卡片。
快到1点半,收拾书籍,放回原位,慢慢往单位走。回到工位,环境的变化,也就带来场的变化,又让我快速切换到工作状态。相比去年,在没去茑屋时同样在中午保留了阅读时间,但很难保持两边的状态。因为在工位上仍习惯于工作心态,熟悉的同事,眼前的电脑,阅读中想到点子要记录,往往会打开电脑,不由又多看两眼工作信息,人不禁就跳出了阅读状态。
在书店除了稳定的“场”外,还能带来选书的多样性。虽然我大多会根据近期的阅读目标选好书籍,但有的书比较累,可以选择关联书籍交叉阅读,书店中按类别和主题的陈列,等同于给了我候选书籍的推荐,还不同于豆瓣的推荐,我可以马上打开获得反馈(不过会受限于书的塑封)。有兴趣的看下去,翻翻觉得没啥就弃之,记得之前看产品方面的书时,从俞军的、小米的、再到任天堂,以及茑屋创始人的几本书都给看了。
习惯让人做事不费力气,但也会让人呆在一个舒适圈中,所以不妨在稳定的基础上适当引入一些变化。在茑屋书店不仅仅带来多样性,也能带来变化的惊喜。某天心情有点浮躁,或者看哲学书太累了,就适当放松,找本绘本看看。更有意思的是,茑屋会给我安排,我一直在看的书忽然不见了,或者打开的书又重新被塑封了,眼睛在周边快速搜索,发现没有,就想要不今天就先换本别的书看看,找本薄一点的。最近看《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我问书店小哥是否能帮我打开,他利索地撕开塑封,递给我,叮嘱一句:“看好后还给柜台”,我虽然困惑,但还是答应了,离开时把书还到柜台,结果第二天《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又完好无损地被封印着,一下不好意思,先翻看起法国女作家弗朗索瓦丝·萨冈,18岁时的成名作《你好,忧愁》,平时不太会拿起来看的书,却被分两天用两口气看完了,也算是意外之喜。
为什么会写这一段呢?其实缘起于家长及读书会聊到阅读习惯的难养成,我分享了在茑屋书店看完的一本书《打开心智》,书中提到心智模式的四大支柱——节能,稳定,预测,反馈,遵循这个大脑的底层模式,也恰恰是我今年毫不费力地养成在茑屋阅读习惯的原因。
四大支柱概括就是趋利避害。“避害”是节能,节能可谓大脑的第一性原理,就是大脑是偷懒的、不爱学习的,要知道人脑的重量只占人体重量的2%左右,但是大脑消耗的能量却占全身消耗能量的20%,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而为了减少大脑的负担,达到节能的目的,一是要稳定,要维持现状,让大脑获得确定性、一致性、适应性;二是预测,大脑基于预测获得确定性的结果。设想我们开车,先打转向灯,再打反向盘,并预期其他车辆也如此,大家都如此,就不需要费脑,但如果是新手,就会手忙脚乱,要是转向灯和反向盘不一致,对后面的司机也会造成很大困惑,消耗的能量就大。
可见人要改变旧习惯、养成新习惯是非常困难的,但一旦养成新习惯,又会省力,进入一种新的稳定状态。那是不是我们没什么办法,只能靠意志力。不是的,因为大脑还有另一面“趋利”,也就是最后一个支柱“反馈”。自然选择在人类的基因中埋下了反馈机制——多巴胺,多巴胺会对我们觉得好的行为给予奖赏,比如更多的糖分(为了生存)、性(为了生殖)。多巴胺总是想要的更多,渴望没有的东西,驱使人类去寻找新的东西。
让我们再来回看我去茑屋养成读书习惯的过程。在还没有到书店,想到中午有段闲暇的时光,多巴胺就开始分泌,给予奖赏,其实多巴胺并非奖赏我们的快乐(阅读还没开始),而是动机(想去阅读)以及和预测的差异(新鲜感),科学家称之为“奖赏预测误差”。比如说正常6点下班、小区周边熟悉的环境,但今天忽然能提早下班,没下班时你就兴奋起来,回家看到新开一家卤味店,买点回家尝尝。这些兴奋,都是多巴胺的功劳,促成我们行动的改变。当然时间一长,这些变化会又重新符合预期,大脑进入一种新的稳定状态,成了习惯,多巴胺就不再分泌,也就是它分泌的阈值提高了,会需要更多刺激。我们要尽量在阈值提高前就能养成一个好的习惯,这时我就要利用节能的特征,在茑屋塑造让我快速进入阅读状态的“场”,带上耳机、喜欢的音乐、熟悉的环境、固定的位置,身边的氛围等等。而在阅读过程中适当引入变化,我不会因为原有的书不见感到懊恼,而会认为给了我一个惊喜,这又给我带来多巴胺的奖赏。
所有这一切都让我不知不觉就形成了一个习惯,看起来不费力,正是因为它遵循了大脑心智模式的四大支柱,不要试图去对抗,对抗的结果是无数次的奋斗带来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最后无奈给自己扣一顶帽子,“我(或孩子)就是不喜欢读书”。不妨试试从多巴胺的奖赏下手,利用它,并充分塑造一个稳定的阅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