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三个月我设计了一个“四分之三计划”,用来精进自己的工作外自我成长时间。经过修改和实践,目前已经稳定下来了,和大家分享一下。
看过我的公众号月总结的小伙伴应该知道,我的自我成长系统是“智慧沉淀”“形象管理”“财富积累”“亲密关系”这四项,可以把它们理解为我的“生命之花系统”。但它们是以“月”为单位的梳理,如果细化到每一天,我要做哪些事呢?
所以“每天X件事”的模型就生成了,前两年我是每天三件事:运动、阅读、学习。运动,着重于身体;而阅读和学习,着重于精神。
但这样设置有一个问题,比如运动是要有休息日的,那么休息那天我就只做了两件事;另外,阅读和学习其实是同一个范畴,阅读大概率是在学习(除了文学作品),而学习也大概率需要阅读;且这两者都需要一个较为连续的大片专注时间,一天做两样有可能一样都没吃透。
另外,这三样都是“输入”而没有“输出”,这是比较严重的问题。
======
于是,我调整了模型变为了“每天四件事”:运动、阅读、写作、禅修。其中阅读是广义的,不单单只阅读书籍,也包括学习视频等。
这样设置的好处是,首先它涵盖了“输入”和“输出”:阅读是输入,写作是一个集中的输出(除了小报童和公众号的写作,还包括朋友圈的输出);
其次它涵盖了“身”与“心”:运动是身,而阅读和写作是心,禅修两者都有。
最后,它除了“外”也有“内”:运动、阅读和写作都是可以产出结果,立马拿出来给外界看的,而禅修是纯粹的自我对话和自我探索,与外界完全无关。
======
那么这四件事对于我而言,难度是怎么样的呢?
实践下来我发现,阅读是最容易的。因为阅读不需要完整时间,碎片时间也可以,而且我喜欢看文字,对世界充满好奇;另一个容易的原因是,阅读如果不输出的话,动不动脑子都可以的(所以输出很重要!)
运动最主要的障碍是身体状况,有时候疲惫和对高强度挑战的恐惧感(是的!我也会害怕!)会让我犯懒,这时候把运动安排在醒来第一件事就很有必要——也因此,前一天必须要早睡休息好。
写作最主要的障碍是时间问题,它需要一个相对完整的、不受打扰的大段时间。写小报还好,写小册就更加需要整段时间了(由于本周我独自带娃,小册的创作就停滞了,但你们还是要爱我!)。
目前最不确定的是禅修,这是我从四月底才开始培养的习惯,还没有稳定下来,表现在时间不稳定(有时候早上有时候晚上)、质量不稳定(心绪浮动的时候完全坐不下来)。不过这两个月我的进步还是肉眼可见的,待稳定下来我再详细分享。
“每天四件事”的模型我实践了一段时间以后发现,一周里面能有2天完全做完四件事就不错了,每天都会遇到不同的障碍——时间上的、身体上的、心情上的。这让我一度比较沮丧,那种没打上卡的沮丧你们懂的!
======
后来我就调整了模型,变为了现在了“四分之三计划”:每天根据情况选做四件事中的三件来做,这个尝试目前很成功。
如果生理期或者休息日不运动,那么就把早上运动的时间来做禅修和阅读,给写作留下更多时间;
如果预计第二天独处时间非常少(比如周末带娃),我就一定要保证早起做运动和禅修,在白天用碎片时间阅读;
如果当天心绪不佳,完全没办法打坐禅修,那么就用运动和学习对抗,而写作也是理清思路的好方法……
这就是“四分之三计划”最大的优势——灵活有弹性。计划在有了弹性后就会“活”起来,有了更多的主动性和掌控感。偶尔某天四件事都做完了后,还会获得巨大的成就感,而不是“终于打卡完了”的解脱感!
并且,每天虽然只做了三件事,但长期看来每一项都是在精进的!那么,我是不是每天都能做到三件事呢?显然也不是!极少数时候也有只做了两件的。但,咱不是还有做了一天四件的时候嘛~
如果大家也想施行这个计划,你可以设计自己的四件事,不必和我一样。但事项最好能涵盖“身和心”、“输入和输出”、“对内和对外”,这样来制造生活的平衡感。
有任何疑问欢迎留言讨论哦,等待你们富有创意的自我管理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