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宝藏》第四季第七期评注

阿酱的修行风酱酱2024-7-23 10:40

提及安徽,人们往往戏谑地将其首府指向南京,又往往总结不出它宏观历史叙事一二,其实,这与它的历史有很大的关系。

不同于周遭省份,在清朝之前,今日安徽所辖区域从未以独立行政区划的姿态出现在历史舞台上。从春秋战国时的楚、吴、越纷争,到秦时的九江、庐江之属与汉时的扬州、豫州之属,再到隋唐的河南道、江南道、淮南道划分,再到宋时的淮南东路、江南东路之分和元时的江浙行省、河南江北行省之分,安徽之地仿佛一片漂泊的历史碎片,穿梭于各个时代与地域的缝隙之中,直至明代,才与今江苏、上海之地共融于南直隶省,也就是后来的江南省。清康熙六年,清政府正式撤销并拆分了江南省,此时安庆府与徽州府「携手」,方正式铸就了「安徽」之名,这个省份的历史叙事,至此方显轮廓。

但这一切又与本集《国家宝藏》的叙事有何干系?

有,大大的有。正因这一连串的历史机缘,安徽并不如本季此前出场的福建、重庆、天津、香港、江西这般拥有相对独立且厚重的「省级历史叙事」,这一点,通过梳理其重点文物也可窥见一二——楚大鼎(即铸客大鼎)、鄂君启金节属于楚国,与湖北、湖南部分地区的历史叙事一脉相承;吴王光鉴属于吴国,与江苏、浙江部分地区的历史叙事一脉相承;景德镇窑影青釉莲瓣纹注子注碗产于江西景德镇,张成造剔犀云纹漆盒产于浙江嘉兴,明龙泉窑玉壶春瓶产于浙江龙泉,《荷花鸳鸯图》作于江苏苏州,有点尴尬——正如安徽人常自嘲的「安徽既是东,又是西,既不是东,又不是西,不东不西,不是东西」。在特色重点文物这点上,安徽博属实有些捉襟见肘。真正带点鲜明地域特色的,也就是龙虎纹四环铜鼓座、《晓江风便图》和繁昌窑青白釉镂孔瓷炉了,但无论是春秋时期的舒国、供新安子弟来往江南的新安江,还是我国最早烧制青白瓷的繁昌窑,这些物事所关联的历史节点太过于小了,难以支撑起一个省份的历史叙事框架。

那怎么办呢?

既然无法讲好「省级历史叙事」,那深挖安徽的国家底色,讲好「国家叙事」,便成了本集的「破题之钥」——建省历史机缘的背后,是安徽「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左右逢源」的地理格局,这既是安徽的先天劣势,却也是安徽的先天优势——安徽天然是适合讲「国家叙事」的。于是乎,本集以「是什么坚守着家与国的生生不息」为主线,通过鄂君启金节、铸客大鼎、徽州古民居冯宅三件国宝的前世今生,跨越时空的界限,缓缓展开了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讲述了一段段关于国家、民族与文化的宏大故事。

鄂君启金节不仅仅是一件战国青铜器,作为官方授予的免税通行凭证,其存在不仅彰显了楚国在商贸领域的开放姿态与雄厚实力,更揭示了古代税收管理制度的早期形态。因此,节目组从商业的视角切入,缓缓铺陈开一幅楚国商贸繁荣与交通网络四通八达的壮丽画卷。其前世传奇,借助鄂君启金节的铭文精心编织了楚国女商人芈琼茅智勇双全、巧妙揭露并惩治内贼的故事,给鄂君启金节赋予更为鲜活的生命力。这一虚构叙事的存在,不仅是对金节在商贸活动中不可或缺地位的具象化表达,也深刻揭示了古代商人在复杂经济环境中的智慧与勇气,以及他们对诚信经营、依法纳税原则的坚守。更重要的是,故事中蕴含的法制精神与家国情怀交相辉映,既体现了个人对正义的追求,也映射出社会整体的秩序与和谐,为观众铺设了一条通往古代商贸文明深处的心灵小径,也为今生故事和下一节铸客大鼎的叙事进行了铺垫。

转至今生故事,海关作为现代国际贸易的守门人,其职责与鄂君启金节所承载的免税通行职能遥相呼应,守护着国家经济的健康运行与国际交流的顺畅无阻。通过对比古今,节目深刻阐述了遵守制度——无论是古代的税收制度还是现代的海关制度——对于维护经济秩序、促进国际贸易的不可或缺性。这种跨越时空的制度传承与创新,不仅是对历史智慧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经济繁荣与社会进步的期许。

铸客大鼎,作为楚幽王时期的国家礼器,不仅展现了楚国青铜铸造技术的精湛,其表面镌刻的「安邦」二字铭文,犹如穿越时空的低语,深刻反映了楚人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对于和平与繁荣的永恒追求。此物接力鄂君启金节,其叙事效果如平地惊雷。节目组虚构了工匠樵苏,巧妙地将其融入到李园、春申君、朱英等真实历史人物错综复杂的命运轨迹之中,不仅表达了国家风雨飘摇之际楚人不屈不挠、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也让观众在跌宕起伏的情节中,深切感受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兴亡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自然引出本季的最高潮——国家公祭鼎与南京大屠杀。

国家公祭鼎,作为铸客大鼎的「延续」,跨越千年,与铸客大鼎共同诉说着中华民族对于历史的深刻反思与对未来的坚定信念。节目组推波助澜,用平实的历史叙事将观众的情感推向高潮,让大家在铭记历史的同时,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深刻理解到铭记历史、珍惜当下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讲完了宏观的国家叙事,再折回来借冯宅背后的徽州文化,以浓郁的个体叙事「四两拨千斤」地展现安徽深厚的历史积淀与文化魅力,便十分合理了。冯宅,这座承载着徽商辉煌与沧桑的古老宅院,不仅见证了徽商从白手起家到富甲一方的艰辛历程,其一砖一瓦,也在诉说着徽州人对于家族荣誉、地方发展的文化责任与深切担当,让人在历史的回响中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文化共鸣——前世传奇的虚构叙事,即着墨于此。而程极悦教授的精彩解读,无疑是这一节的点睛之笔。他不仅深入挖掘了冯宅及其背后徽州文化的深刻内涵,更将视角提升至更宏大的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扬上。这种传承与发扬,不仅致敬过往,更面向未来,充满张力。如此,整集的叙事便非常完满地收束了。

三节叙事,从国家到个人,从商业到民族再到传统,如同三条并行不悖的河流,深刻解读了「是什么坚守着家与国的生生不息」。它们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份对家国的深情厚谊与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都应当被铭记与传承。

而在这背后,安徽作为历史文化名省的独特魅力,也在一次次娓娓道来之间有了相对鲜活的表达。虽然这样的表述依然稀碎且片面,无法帮助观众构建对这片土地的整体印象,也未有涉及省内安庆、芜湖、凤阳等一系列名镇、重镇背后的历史人文风貌刻画,但机缘如此,节目组能做到这份上,已是非常不易,难以要求更多了。


又及,本期张国立老师的开场文案里提到了不少发生在安徽的人和事。其中,陈胜吴广起义发生在大泽乡,今天也叫大泽乡,属于宿州市;「桃花潭水深千尺」的「桃花潭」位于今天的宣城市泾县;神医华佗是沛国谯县人,也就是今天的亳州市,也是如今全球最大的中药材集散中心;青天包拯曾经任职的庐州,即今天的安徽省会合肥。

又又及,鄂君启金节一节,前世传奇毛晓彤饰演了一位女商人曰「芈琼茅」,此人历史上未见记载,但「琼茅」一物却客观存在。它是生在南方的一种茅草,《徵苞茅赋》说「猗彼菁茅挺生不杂,缩醪醴以致洁,与清明而相合」,《礼记》说「缩酌用茅」,说的都是它能够用于祭祀滤酒的特性。《周礼》说「男巫掌望祀、望衍、授号,旁招以茅。冬堂赠,无方无算;春招弭,以除疾病」,进一步揭示了它对于周王室的重要性,以及周王室对它的喜爱,但这和故事背景有啥关系呢。《兼明书》说「三脊之茅,诸土不生,故楚人特贡之也」,指明了它是极具楚国地方特色的特产。到今天,南方还有一些地方流行用茅草进行占卜,与屈原《离骚》中的「索琼茅以筳篿兮,命灵氛为余占之」如出一辙。

又又又及,铸客大鼎一节,岳跃利老师出场的时候,就提到了楚国修建了中国的第一段长城。这是如今分布在南阳、平顶山、驻马店、信阳境内的楚长城,西边起于伏牛山区,东边直达泌阳和信阳,总长度大约380多公里。同时,有另一种说法认为,现在鄂西北竹山、竹溪等地发现的几处城墙遗迹也属于战国楚长城,此观点目前仍存在争议。无论如何,目前认为,楚国修筑长城的历史可能比秦朝早三百多年。

又又又又及,铸客大鼎一节,前世传奇中提到了李园杀春申君的事,这件事在《史记》里有记载,说楚考烈王没有儿子,春申君四处给他物色美女。李园想把他的妹妹进献给楚王,但又担心得不到宠幸,所以转而投入春申君门下做门客,并找机会把妹妹献给了春申君。等到怀孕以后,李园就唆使他妹妹以「妾幸君未久,诚以君之重而进妾于楚王,王必幸妾;妾赖天有子男,则是君之子为王也,楚国尽可得,孰与身临不测之罪乎?」的理由,劝说春申君把自己献给楚考烈王。后来,李园的妹妹成功被封为王后,李园也被委以重任,慢慢发展出自己的势力,并在暗中豢养刺客。等到楚考烈王去世以后,李园在棘门埋伏下刺客,成功刺杀了春申君,于是独揽大权。前世传奇中的「朱英」,曾在楚考烈王病重之时提醒过春申君要警惕李园,并提议由自己替春申君刺杀李园,春申君不听,遂有后来的无妄之灾。朱英劝说春申君的事,正是「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成语的出处。

又又又又又及,铸客大鼎一节,今生故事里提到了南京大屠杀时一个舍生忘死的照相馆工作人员叫罗瑾。南京大屠杀发生时,这位罗瑾先生才15岁,在一家照相馆做学徒,没多久,一位日本人送胶卷来洗,罗瑾发现了里面残杀百姓的照片,出于愤恨,就偷偷多洗了一套,把它保存下来。因为生气,他还把照片贴在本子上,在本子封面上画了一颗「滴着鲜血的心」、一把武士刀,还写了个「耻」字。这本照片,被他小心保存在房梁上,后来,又藏到了一个寺院的墙缝里。几天以后,这本照片突然不翼而飞了,罗瑾非常害怕,担心引来杀身之祸,从此逃离南京到福建大田躲避了六十多年。他一直不知道的是,当时,这本照片并没有被日本人发现,而是被他的同学辗转多处收藏并一直保存到抗战胜利,还作为「京字第一号」证据提交给军事法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993年,南京大屠杀发生56年后,罗瑾偶然回到南京参观大屠杀纪念馆,发现自己拍的照片,这段尘封的历史才浮出水面。后来,罗老的壮举还被改编成文学剧本,拍成电影《屠城血证》和电视纪实片《历史的见证》,有心者,可自行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