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精神分析案例解析》。
里头有一章讲传统精神分析的治疗目标。
总结起来有9个不同的维度,如果去掉症状这一块,我想也可以当做拿来参考的健康自查。
我又把这些维度大概归到三个大类里边,咱们稍微展开看看。
内省
这个概念其实有三个发展阶段。
早期内省指的是把潜意识意识化的过程,能认识到自己现在的状态其实和某些过去的关联。
到现代之后就发展为能结合自己的个人史,现实地理解动机和环境。
而在后现代,它是这样一种观念:
患者与治疗师主观上一起合作,建立良好的关系,共同创造描绘出符合患者背景和将来的蓝图—是对当前事实的描述而非对历史的追忆。
放到个人健康的层面我们或者可以这么看,内省能力指的是我们对现实的解释能力。
在这个世界中我们的位置在哪?我怎么看到事件中我和其他人的反应与态度?我如何理解我的过去和未来?
对这些事看的越清楚,越贴合,内省力就越强。
与“我”有关
这里涉及到三个方面,自主,自尊和自我。
咱们找一些代表性的问题来看待和理解。
自主丨生活中有多少是我自己能控制,自己在做决定的部分?
自尊丨我值得吗?我是完美的吗?即使我不完美,我依然喜欢自己吗?
自我丨我能应对多少困难?什么样的打击会让我崩溃?
我尝试再换种说法:
一个人要是觉得生活的中大部分是出于自己的选择,或者对自己的选择范围比较有信心,其实也更容易相信自己可以面对环境,即使有些困难。而这又可能让他觉得自己还不错。哪怕会犯些错误,哪怕会遇到困难,但他仍然可以面对,能处理得蛮好,会觉得“我还是可以哦。”
生活重点
这里东西就多了,认同,情绪,爱,工作,依赖和愉悦,平和。
认同
其实它就是这么一个问题:我是谁?
看起来归到上面的类别也行。
但认同之所以成为一个被重视的问题,根源其实在于现在的社会之复杂,变动之频繁,价值观之繁多。
到底什么好,什么不好,到底我应该怎么做,才成了问题。
这个认同其实有两个来源,一个是内部来源,我通过自己的经历和思考得出结论;一个外部来源,也就是外界的评价。
单纯依靠外部评价建立认同是件危险的事情。
一个生活化的提问:你觉得自己好吗?你做事是自己愿意做的,有意义吗?这个好是你觉得好还是别人说好,这个意义是你真的有所收获,还是别人告诉你就觉得有?
当然,来自自我的认同和社会的认同并不一定矛盾。
情绪
关于情绪,三点足以说明白。
你能感受到自己的情绪吗?愤怒,悲伤,兴奋,羞愧,迷茫?
你会分析自己的情绪吗?了解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
你能选择对自己和别人都好的方式处理情绪吗?比如愤怒的时候,你是选择骂人,还是深呼吸,自己待会,又或者暂时屏蔽掉稍后处理?
爱丨工作丨成熟依赖
这是精神分析认为一个人生活最重要的三个方面。
爱是对性褒义而富有创意的表达。能包容自我和其他人的缺点,稳定地看待亲人朋友,不害怕建立亲密关系,也不担心被看透。
工作体现在对攻击性冲突的积极表达。把对立,矛盾的事情变得有章法,变得更加丰富。
依赖的重点在于关系的质量。使用合适的方式向合适的对象表达自己的需求,并且满足它们。
愉悦与平和
这一点我觉得对中国人来说不难,自在嘛。
大概就是不刺激的开心,两个朋友在一起说话也美好,不说话也美好的状态。
是白天醒来,无所事事却并不焦虑的状态。
是出门见人觉得天气晴也好,雨也好,万物可亲的状态。
和它相对的是极端。
不干点什么不行,必须有什么刺激才能开心,不然就十分痛苦,一分钟也安静不下来。
相关链接
最后放点相关的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