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电影创作一样,影评写作的起点也来自于感觉。
这和大家的第一感觉迥然不同。艺术的最大价值来自于非理性,这似乎很好理解,所谓艺术,就是对日趋概念化的世界的一种反动,让那些虚无飘渺的概念重新成为可触摸的实在之物。理性让我们获得清晰的认知,但理性也让我们逐渐脱离真实。
这就是为什么现代世界的重大疾病之一,就是缺乏存在感。现代文明的重大成果,就是让我们与真实世界的隔离,比如在城市中,我们把下水道埋起来,将那些肮脏的事物驱逐到我们的视野之外,于是肮脏就成了一种抽象的概念,就如同现在城市的小孩,很多不能辨别小麦与稻谷,没有过脚趾踩到泥巴,泥巴从脚趾缝里挤出来的感受,没有闻到过泥土那既浑浊又清新怪味,于是这一切都变成了抽象之物。
文明就是我们与真实世界渐渐隔离的过程。
而这一过程的最大工具,就是理性,理性的抽象化过程,将难以一言以蔽之的事物强行压缩,精确却又损耗极大地代替了实体世界。
而艺术,就是一个反向解码的过程,它最大限度地还原我们面对真实世界的感受,向壮阔却又干躁的理性世界浇水,让它重焕生机,虽然它仍然并非真实世界,却从很大程度缓解了我们离开真实世界太久所形成的焦虑。
人类是一个有着上百万年悠久历史的物种,百万年的采集渔猎,让我们的基因里带着对山川、江河、清风以及土地气息的眷念,这不是三千多年的文明化所能抹去的,这种眷念如同我们对子宫的怀念,当我们受惊和受创后,总是会不自觉蜷起身子,钻到被子中,在这无光线又逼仄的环境,在这种不舒适的姿式中,我们重新找到了某种安全感, 其底层原因,也不过是一种对子宫状态的不自觉模拟。
电影,从某种程度就是放大我们的感受,重新发现我们感受的一种技艺。
所以电影的核心价值在于非理性,也就是感觉。
那为什么影评的核心也在于感觉呢?
无疑很多人一看到这个论断就会不同意。
影评是个解构的工作,它的任务就是疱丁解牛,运用的逻辑这把刀,去将浑然天成的艺术品剖开,去看它的骨架是否健全,结构是否最佳,肉的质地是否紧实,是否有很多无用的赘肉等等。
但问题是,艺术没有正确答案,所谓我之蜜糖,彼之砒霜,或者说同时存在着很多的正确答案。
即使有着正确答案,但艺术评论中的所有判断词都是模糊的,因人而异的,所有的对结构的判断,对分寸的判断,即使两个人有着完全相同的评判标准,但最终的结果也可能是南辕北辙。
什么是微妙, 什么是强烈,怎样叫深刻,多浅才叫肤浅,每一个词汇,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有着他独有的度量衡。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你的第一感受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是你本能的度量衡在起作用。
而一篇评论,它的最大作用并不是输出一个确定答案,而是展现一个有着独特视角和独特敏感度的人对这部电影的看法。
这种独特是你能贡献给自己读者的最大价值。
而这种独特来源于哪里?
它正来源于你的独特感受。
很多人又开始担心,这种感受一点都不理性,只是一些情绪的宣泄与表达。
其实又错了。
你的直觉也是某种观念的反应,它以感受的方式呈现,背后却是某种价值取向在操纵。它是你最根深蒂固的理性,所以它以最自然的方式表现出来,就像一种纯朴的感情。
相信你的直觉,是让你的评论变得有特点的起点,因为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所以你的观点是理所当然与别人是有区别的,或者说观点一致,但那种强烈程度也是有异的,表达出这一点差异,就是你作为评论者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