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连接】知识管理,从“一点”做起

AI时代个性化知识管理指南王佼2023-5-30 13:14

今天在AI时代知识管理研讨会的群内,

有一个伙伴跟大家提问交流一个问题:

“用什么工具可以把人的碎片化记录卡片——建立卡片联系——集卡成文——生成知识体系”?

首先,这个【卡片-连接-成文-知识体系】这个流程是一个典型的卡片笔记的知识生长流程,

卢曼的卡片笔记法,讲的就是这个知识管理的流程,社会学大师卢曼,在自己一生的学习、积累、输出的过程中,用这套流程,不断的积累自己在社会学领域的思考和洞察。

一张卡片、一张卡片的积累,一生积累了90000个知识卡片,写出了60多本书。

他本人就是一个典型的,用这套流程,不断地积累、集卡成文、成著作、成知识体系的人。

(想要更多的了解卢曼的卡片笔记的方法,欢迎阅读《卡片笔记写作法》or订阅少楠老师的知识管理小报童专栏)

古典老师的学习社群和少楠老师的知识管理专栏,分享和践行的都是这套流程。

这也是我过去一年,帮助自己把零碎的对知识管理的理解,能够集结成文章、课程、分享的流程。

从流程的角度来说,我深受其益处。

但是,当你提出的问题是:用什么工具能实现的这套流程的时候。

我想分享的是:关键点从来都不在工具上。

卢曼用一纸一笔,也能实现社会学知识体系的大厦。

工具是为了支持自己实现目标,要能够驱动这套流程,背后是一个点一个点的知道自己为什么出发:

一、明确目的:为什么我要用这套流程?

卢曼的动力是对社会学的热情

成甲老师的动力是探索复利人生

我的动力是探索AI时代的学习方法和知识管理方法

你可以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要进行知识管理?为什么要采用卡片记录方法?为什么要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连接?为什么要把卡片连接成文章?为什么要建立知识体系?

知道了自己想要探索什么,才会更有意识的开始输出卡片、积累卡片。没有热情和好奇驱动,很多时候,连输出一张卡片的动力都没有。

二、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建立连接

关于如何给卡片建立连接,我请教和看过几位老师的分享,我发现不同人的“连接方式”截然不同,比如说少楠老师和成甲老师、永澄老师的差别就极大。。。

成甲老师说他70%的卡片都没有结构,都是大量的双链互相引用;

少楠老师的有结块和结网两种连接方式;

永澄老师我看了他的flomo就感觉,真的是结构化大神。

他们有着不一样的知识整合方式,他们也长成不同的样子,但是无一例外的是,他们都在不停地做着输出、分享和贡献。

在杭州第三期知识管理研讨会上,我也和少楠老师探讨了这个问题,我问他“为啥身边很多伙伴会给我反馈说做连接很难。”少楠老师说,大部分人都是为了连接而连接

看到别人做了很厉害的结构、知识网络、知识星图,就期待说自己也能做成那个样子。

其实要考虑自己能连接什么,你知道自己为啥要把两张卡片连在一起的时候,那怕只是两张归类,也有价值。

其实,这还是成甲老师总说的实事求是。知道你的知识要怎么用,接纳现在能怎么用,一点一点连接的过程本身,就是连接。连接,没那么高大上。自己一步个脚印的生长的过程,就是连接本身。

、不需要从一开始就建立体系,先从一个点开始输出

知识体系,不是构建出来的,是从一个一个坚实的搞懂、探索、生长出来的。

卢曼的30本书和社会学认知来源于他写好的每一个卡片。不开始写第一张,也就长不出问后面的大厦。一开始建立一个假设的系统,因为越是自己不动的东西,无知的部分越多,系统就越是妄念多。

既拉高了自己的期待,又遮蔽了自己的可能性。

我的建议是,结构是积累到一定阶段,自然生长出来的。

开始的时候,先从扎实的自己真的关心、好奇、懂的一个点开始输出、分享、生长。一个点做。

我把这叫“管好半步知识管理法”

每次走半步,每天看似走的很少

但是走的时间长了,你也能走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地图

在回扣一下开头,

我认为,知识管理:心中要有流程、脚下要踩实行动;

支持自己形成知识管理体系的不是工具,而是自己的目标、行动和愿意不断迭代的内心。

最后,我仍然推荐flo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