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小册内容将做一定程度调整,因为本打算更新52期的散装小说集,因为个人的精力和经济原因,陷入了卡顿,但我并不准备将这个内容烂尾。
为了解决经济和精力的问题,我将展开一个为期十年的投资理财计划,所以我准备将这个投资理财计划的实证,放在这个小册中,以此回馈小册读者的付费。
同时,在这个实证计划进行的过程中,随着我的时间逐步释放,我可以开始继续这52期散装小说的续写。
——————————————————————————
这部小册记录了我在尝试复活我人生的各种努力,将更新52期,为期一年,一周一期。如果尝试成功了,我也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那这本小册将会出一部新的小册。只有一种情况,这本小册将烂尾,那就是我放弃了自我重塑,回到了过去的壳里。
没有一个口号比“活成自己”更具有煽动性了,也没有一个战场比“成为自己”更不会失败了,但这并不意味着轻巧,因为我们也在努力追逐所谓“独一无二”的雷同。接近自己的过程中,要穿过自己内心层层叠叠的包裹。
缘起
有一天早晨,我在床上坐起,阳光洒满了我的被子,但我没有看窗外的阳光一眼,千篇一律的刷着手中的短视频,我并没有给自己做什么计划,我猛然惊醒,对堕落的自己感到愤怒。于是我打开电脑,按照我之前的计划,开始按部就班的阅读,再按部就班的每周输出一篇文章,我试图用这种方式假装努力。在我在自己的《自由职业元年计划跟踪表》上,打完几个√的时候,我突然恼羞成怒,我是在用应付工作的方式,应付自己的生活吗?
我逃到了城市另一端,远离家人朋友,继续回写我的每月复盘,我翻阅过去的文章、重听播客、翻看过去的照片。在这些内容的残光破片背后,有我对生活的期待,也充斥着我对某些生存状态的不满。顺着情绪,我一部又一部的看着电影电视剧,直至情绪随着剧中人物的情绪持续升温。那个若隐若现的概念,终于破窗而出:我要复活我的人生。
同时,我得到了我的第一个结论,感知比模式重要。
此时此刻我仍旧在对照着少楠的小册卷首语,写着自己的卷首语。但我并未模仿他的结构试图对读者友好,没有用这里“有什么”、“没有什么”的模式去试图澄清和描述清楚这部小册,没有用“看完你能得到什么”、“变成什么样”的模式去锚定它的价值。
我继续使用这种喷涌的情绪,去煽动“感同身受”的人们。
缘续
这部小册的一切都诞生于朦胧之中,没有设定起点,没有设定终点,没有设定计划,这是人生本来的样子。但我依旧怀念我找到“人生复活”这个名字时,灵感迸发的那种感觉。我反复回忆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非常幸运,这种灵感迸发是有迹可循的,于是我加了一个“术”字,我在朦胧中,提炼出了一些结构。
目前这个结构清晰了起来,也有了计划。每期的内容,一半的灵感来自于我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朋友的故事,另一半来自于看到的好的电影、书籍以及听到的播客里的内容。
为了更好的观察这样的故事,我会用第一人称视角的描述来讲述自己的体感,用第三人称视角的描述方式来围观自己的状态,也是一种抽离式的复盘。
目前体验下来,这种魔幻+蒙太奇的写作手法,让我自己很上头,摆脱了自己某些部分扭扭捏捏不愿表达的状态。而且写完52期,我至少会拥有52个故事。
此时,我得到了我的第二个结论,模式才能固化感知。
所以本书的结构是“浮现”出来的,而非“规划”出来的,本书会陆陆续续先有“章节目录”,而后再会慢慢重新摆弄结构,重新编排纲领。所以这本书的目录,目前也仅是一个“占位符”。(方法1)
为了一切能尽可能快的面世,我用尽了粗暴的“占位符”,logo是托尔斯泰小说《复活》的某个版本的封面,未来是一定会被替换掉的。文章中会飘满各种括号,括号里是我正在梳理的行文方式的总结。(方法2)
记录优先。当结构上的任一要素变成记录整理的障碍时,我随时都会抛弃这个结构,尽快的把内容记录下来,有时仅仅是充满情绪的一句话。目前我将这个内容记录在flomo中,定期我从flomo的池子中,找到情绪仍然在共振的内容将其展开,理性的收集资料,梳理文章。隔一阵时间对自己的内容进行概括复盘,以此寻找更好(方法3)
洞察/感知-记录-输出-复盘-调整-总结,这其实就是我复活人生的切实方法了,索性也就直接用在构建这本小册的方法上。(纲领)以此方式是为缘续,可助这本小册可持续更新。
最最最终,我希望我能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将松散的短篇集,升华出一本真正“复活术”。
看到这里,想加读者群的朋友,可以扫码加我微信(备注《人生复活术》读者群)。会不定期做一些圆桌话题分享会。第一期话题“复盘”,群友反馈不错。我希望受到情绪感染也愿意分享自身故事的人,将你的故事和感悟,投稿给我,也许这会成为这本小册中共创的章节,这是缘续的另一部分。
——沈浩翔,记于2022.09.14
目录
不是完全的自由发散,目录本身就是对题材的筛选。
EP4:“虚拟”主场
EP5:边界战争
EP6:冷饭热吃
EP7:一步之遥
……
非常多的章节,描述的是认识自我。
——————
写给自己:
需修订配图,修订措辞
文风是有尝试的,用画面故事带动章节,是尝试用镜头语言的方式,代替议论文杂文式的说教。修订依赖于将情节、情绪与观点做匹配。除了观点,不排除全部重写的可能性。这种文风含有播客自播、视频拍摄的企图心。也是为了确保有感触才记录,克制为了写作而写作的功利心。
手稿式记录风格,会在括号中标注自己给自己的提示,不是为了标新立异的风格,是为了快速成册,减少在不同软件做不同记录的自我消耗。在传统出版世界,预计也不会有这种手稿直出,边出边改的模式吧,奈何时代变了呢。另外这种记录风格,也是为了摆脱想一稿多用而把写作搞复杂的ego。
随着章节的增加,会修改定价,越早购买的用户越便宜,在基础价值浮现后,这算是一种营销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