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当心理咨询师掌握商业思维和用户视角,将会有多恐怖?

📕心理自媒体执业获客SOP黎恩Lien2023-10-28 17:2

心理咨询师执业过程中可能会经历下列至暗时刻或被诟病的体验:

1⃣️入不敷出

认为心理咨询市场很糟糕,纷纷劝退其他想入行的人。投入了大量时间(1-3年以上)和资金(10-20w以上)用于学习心理咨询,为了获得个案经验在机构倒贴工作,执业好几年都没法达到收支平衡。

2⃣️不讲人话

在自媒体更新了100多篇心理科普,尽心尽力整理了很多专业知识。但粉丝数50个都不到,评论互动也寥寥无几。殊不知用户是来解决困扰的,不是来上学的。

3⃣️抵触宣传

认为心理咨询是节制的,不应该刻意宣传。来访者应该自己找上门,擦亮眼睛鉴别好的咨询师。看不起那些大刀阔斧的江湖派,而自己却总是畏手畏脚,在网上说句公道话,都怕违反伦理被老师找来谈话。最终不专业的三流咨询师漠视伦理,赚个盆盆满满,专业咨询师吃不饱饭被迫退出行业。

从传播的视角来看,我觉得咨询师大可以放手多做心理科普或者开展对用户有帮助的活动(工作坊、读书会、心理沙龙或公益活动)去接近用户,因为我们比外行更专业。如果我们不去做的话,并不代表用户的需求就不存在了,用户仍会寻找其他方式去满足他们的期待。

“不讲人话”对应缺乏的是用户视角,咨询师往往考虑自己的专业视角,但经常忽略来访者的对专业知识的可接受的程度。咨询师觉得来访者不懂心理咨询,来访者觉得咨询师不懂自己。最终鸡同鸭讲,不欢而散。

“抵制宣传”对应缺乏的是商业思维,咨询师在学历教育、培训督导中更多培养的是科研的临床实践的技能,而对于如何体现自己的专业价值和宣传获客却一无所知,被迫依靠机构平台分配的来访,在暴力抽成之下苦不堪言。

商业思维➕用户视角,也许可以协助你摆脱“入不敷出”的现状。

如果你拥有用户视角,你将可以对来访者的动机需要、认知特点、受众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归类出他们的专属用户画像,为心理咨询服务和自媒体账号定位提供更精准、具体的、客观的战略方向。

例如:

1.根据来访者的需求定制专业服务,例如关于情绪困扰的议题,我们有什么专长和优势,我们有什么契合的治疗计划,进行多少节咨询可以达到预计的效果,心理咨询与别的助人方式相比有什么优劣等等...

2.根据来访者的认知特点调整沟通方式,来访者是怎么看待心理咨询的,我们怎么样可以更加根据对方的认知接地气地沟通,让他们明白心理咨询的价值。多举例些老百姓一下子能听得懂的例子。

3.根据为目标来访者制定心理科普,根据自己擅长领域找到对应的目标用户,例如我比较擅长抑郁焦虑、自卑讨好的议题,我可以专门更新一些关于抑郁焦虑相关的CBT自助手册,或者关于自卑讨好如何形成与克服的干货知识等等,让用户感知到我在个领域上是专业的、胜任的,他们自然就回来找我们咨询。而现实情况却是,很多咨询师恨不得简历介绍里里把各种议题都写成擅长,反而会人觉得靠不住,抓不住重点。

*在专栏的付费内容我会详细介绍培养「用户视角」的方法,我硕士在读期间有幸参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与网易游戏、杜比实验室、唐硕咨询等等知名企业合作的用户研究校企项目,积累许多科学实用、简便有效的用户研究的方法论。

如果你拥有商业思维,你将可以在心理咨询作为「产品服务」的视角看待,如何让「产品服务」卖的更好,影响范围涉及更广,以解决”入不敷出“的困境。并且根据用户研究的数据反馈对「产品服务」不断迭代、升级,为营收带来更进一步的增长与突破。

例如:

1.OKR目标,根据现状和资源制定挑战目标,将目标拆解成具体的步骤与方式。

2.评估ROI,根据效益分析来决定那些项目值得做,哪些不应该浪费时间。

3.快速迭代,根据工作经验与内容数据的反馈不断优化迭代产品服务。

4.数据驱动,分析自媒体的内容数据;对咨询服务的效果数据可视化。

5.竞品分析,对不同的心理自媒体账号或心理咨询师定位进行拆解和对比分析能力。

6.服务产品化,将心理咨询服务产品化,例如数字疗法、训练营、自助手册、课程开发、团体带领等等

6.等等。。。(大饼先画到这里

*在专栏的付费内容我会详细介绍从互联网大厂中学到「商业思维」是如何帮助我9个月的时间从入不敷出➡️收支平衡,实现心理师转型、突破月入过万、开启旅居生活等等...

在校园招聘中我斩获了百度、美团、B站等互联网大厂的产品经理Offer,其中还包含SP Offer,在互联网从业的2年时间里,我学会了非常高效的工作方式,也将分享与你。

---

这是最后一篇专栏的免费阅读内容了,下一篇要开始付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