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对自己的认知足够客观清晰,就可以简单的用二分法来解决很多烦恼。
此二分法为:
关我P事
关你P事 。乍看下粗鲁,细品却通透。
我们的时间、注意力和精力都很有限,而它们存在的意义是让我们的生命绽放出美丽的花朵,不是用来成全/讨好别人。
如果我们对自己的认知足够客观清晰,别人的评价只会告诉我们他们是谁。
我很喜欢这句话,但如若我们对自己的认知做不到客观清晰,则可能落入刚愎自用的陷阱。
至于,要做到客观看待自己,需要借助分而治之的原则。因为看待一词,实则为两字,拆分后为:看+待,看为观察,待为评价。所以,客观看待是两个动作。即:客观观察+客观评价。
现在,我们一起来逐个击破。
客观观察自己
观察在评价之前,观察到的事实,是评价的基础。所以,在观察上做到客观尤为重要。而阻碍我们的元凶,来源于我们对察觉自己身上可能会存在的,某些被社会常识归类为缺点的特质的抗拒。
比如,我有可能在自己身上察觉到:“敏感、自卑、自大”等等特质。而这些特质,在我们的印象里都不是好特质。我们的常识告诉我们:它们都是缺点,而缺点是不好的。如此,我们便会陷入自我攻击/停止继续观察/拒绝承认它们存在。
但事实不是这样。客观世界上存在的任何东西,都是光影相生、阴阳相合。故,没有单一的缺点。垃圾,只是放错了位置的宝藏。
我在客观观自己一文中我提到了自卑的坏处。但我真正想表达的是:自卑这个人类基因里上千年没有被进化淘汰的特质,本身,并不没有什么不好。让我因为自卑受害的,实则是因为我没正视它、没用好它。
譬如:自卑是合作的基础,合作是抑制自我疯狂发展为自大的基础。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一书中曾说:合作可称为我们防止一个人发展为神经病的唯一有效途径。
同时,自卑引起的恐惧在更多时候反而能够阻止我们因为不知而无畏地作死。
🌰:猫咪不恐高,但是很多猫咪却因此而死。
再者,观察自己只是为了确定成长的起点,看清楚起点和目标的距离,以及自身的特质,才能针对性的制定合适的策略,从而最好的成长。
所以,接纳并拥抱自己身上被自己觉察到的所有特质,因为这些特质,才构成了独一无二的你。而你的独特性,才是找到自己真正无法被任何人替代的价值的核心。
解决掉了心理障碍,我们再来看看方法,我介绍两种简单的方法:
学习内观
善用解离
内观,原本是一个佛学概念,我的佛法悟性一般,认知尚浅。但这里,我们只需要稍稍借用它的基础方法。即:以第三者/旁观者的视角观察自己,观察的时候,不评价,只观察,看着自己的行为和念头,记录下来。记住:没有好坏。
如果想修炼内观,可以做禅修练习也可以尝试正念冥想。后者更为简单,初学者可考虑下载潮汐,跟着练习即可。
解离,学会内观后,我们会觉察到自己身上曾经自己忽略的、没有看到的自己。记录下来后,我们会看到很多,包括我们在归类的时候,更常见的情况是,我们难免会给它们贴上标签:
啊,这个是自卑
啊,这个是焦虑
啊,这个是自我意识过剩
…
不用感到沮丧,这很正常,我们是人,无论我们再怎么理性,感性总还是存在的,或者你可以把这个归类为小我在作祟。总之,尽管我们告诉自己不去评价,我们也可能会难以抵挡本能的自我评价带来的,对自己的攻击。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用到解离来帮助我们。
解离的核心原理,就是把自己和想法分开。其中最容易掌握,也最好用的一招是:
我的大脑好像产生了一个想法,它觉得我是一个xxxxx的人。
举一个🌰:
想法:有时候,我们可能会这样想:我怎么这么菜啊。
内观结果:我在某件特定的事情上,没有做到预期的结果,我产生了认为自己很菜的想法。
解离结果: 我的大脑产生了一个想法,它觉得我在某件特定的事情上没有做到预期的结果,就代表我是一个很菜的人。
看到这里,你内心可能已经开始起疑问:只是因为一件事情没达到预期,就能证明自己很菜吗? 当然不能了。决定事物的结果的因素纷繁复杂、多种多样。客观观察自己,就是让我们观察到这一点。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的过程是绝对私密和隐私的,只有你和你自己。除非你主动分享,不然没有任何一个第三方会知晓,所以,对自己做到绝对坦诚。这样,我们观察到的自己和事实,就会最大程度的接近客观事实。
如此,我们便解决了第一个关键:客观观察自己。一口吃不成一个胖子,我们把客观评价自己,留给下一次竹林闲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