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说这些年反直觉的事情。
在进入阿里前,我一直担心自己工作经历不够稳定,会被HR诟病。
在进入阿里后,我也尽量避免发表太多想法,避免显得太浮躁,不够扎实。
我曾害怕被打上机会主义者的标签,试图不闻天下事,只做眼前功。
我们时常会陷入一个误区,认为这里有很多不足和问题,就是我们的机会,不难要我们干什么呢?对吧。很多职场高管也将这当做一个空降落地的机会;然后一落地就开始着手解决问题。当然还有更挫的高管,是开始重新定义问题。
我曾怀疑过很多次,是自己不够努力,还是自己盯得不够细。我做过小时级别的自我监控和跟踪,我也制定过日报级别的团队review及OKR跟进。除了让团队同学做梦都喊我名字外,没有任何帮助。
所有让我愉悦的记忆都是,找准了机会,然后做重复式的机械动作即可。
第一次找对机会,出现在11年的微博时代,我把内容发布阵地从blog迁移至微博,每天把海外播客阅读的设计内容,翻译成中文在微博发送。在老罗转发过,一夜获得5000粉丝后,每日坚持,获得了持续的粉丝增长。
第二次找对机会,出现在13年的公众号早期,我认为这是一个微博之后新的一个机会,我虽身在旅行途中,我让之前在微博时代帮助过的好友,每天在文章后面挂一个横幅,宣传我的公众号,一年时间,我完全没有经营公众号,但收获了1万粉丝。
第三次找对机会,出现在14年底信息流广告起步阶段,微博推出了粉丝通,可以付费获客,做得好,单个APP获客成本大约可以做到2毛左右。我思考了筹集9个帐号,每个帐号付一份钱,我一条内容推9个帐号的模式,这样同时可以将推广成本降低至1/9,同时可以获得粉丝沉淀。当时我一个月花了2w元,收货了了一个100万粉丝的账号。
第四次找对机会,出现在15年初微信广点通在公众号刚起步。我思考出了作为平台企业的广告部门,需要营收最优的KPI逻辑。于是只要把推广内容的点击转化率做到足够高,那平台就会将所有流量源源不断供给你。于是当时一夜获得10wAPP下载,单个获客成本仅1毛的标杆案例完成。并且后续帮助了几家公司通过这个方法完成了天使轮和A轮。
第五次找对机会,出现在19年的天猫精灵,公司内所有人都在淘宝天猫上刷脸刷流量找机会,我发现只有我是熟悉支付宝流量的,我去谈了五福的营销合作,找外包花了10天上线了五福发券页,然后一个五福期间成为天猫精灵当年第三大销售节点,作为一个后台部门搞的业务团队很没面子,当然也因此吃了非常多公司政治的苦。
我还介绍过视频搬运法,让朋友通过vimeo视频搬运持续获得用户。
其实我反复回想很多问题,一个企业真正最大的成本永远是决策成本和试错成本。在找到真正持续稳定收益的路径前,一切都可以视作试错。
而试错的关键在于寻找机会,而非硬做硬想。当在试错的环境中,反复自我怀疑和自我拷问,本身就在一个思维陷阱里,活生生的活成了企业的成本。
而将时间清空出来,放入寻找机会的过程中,则是在实践机会前最好的投资。
离开阿里,离开新的创业公司,我彻底清空了自己的时间。
今日看到两句话,甚合我意,好好做个敏锐洞察的机会主义者吧:
机会最大化让我们走出昨天,迈入今天,迎接明天。
当你说「是」的时候,其实已经将未来的某段时间出售出去了。你不能节省未来的时间,无法按照你的想法来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