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冬冬:上一篇我跟依澜姐聊了我过去为什么做一人公司,然后遇到了哪些问题,以及未来一人公司会走向何方,收到了很多朋友的反馈,大家提到比较多的一个点是关于最小化行动这个事,也就是 100 天我到底要怎么做,怎么为自己的职业转型找到一些出路等等这些话题。所以这一篇我们延展着上一篇的内容,继续往下聊关于转型、行动上的建议。
依澜:我真的既是冬冬的老朋友,也是「一人公司」这个专栏的老朋友了。我今年已经 43 岁,我觉得年纪越大越难介绍自己。我在 35 岁以前可能跟大部分朋友一样在职场,那我做过媒体人,做过制作人,也管过公司,然后也做过相关的很多内容上的创作,但是那个时候完全不是一个新媒体人,也不是自媒体人,也不是IP,就是职场人。
现在经过了 35 岁到 42 岁的这 7 年,今天我给大家介绍自己的时候,一般会说我是「新媒体人物采访训练营」的导师,我是一个公众号叫「大理好在」的创办人。然后今年有了一个新身份,就是「海豹 radio」这档播客的主理人,这是跟我的一个好朋友一起做的一档关于讨论妈妈身份的女性博客。
这个就是我现在的我。
冬冬:我觉得每次跟依澜姐聊,通过她不同阶段的这种自我介绍,我就会有“人生要这样活”的一种感觉。如果我在现在这个年纪给自己的 40 岁找一个榜样的话,所有的采访对象当中,一个是依澜姐,另外一个是敬子老师,她们就是我非常想成为的那个样子。它无法用一个非常具体的词来形容到底这个 40 岁是怎么样了,但是我想起蔡依林演唱会那句话,就是 feel damn good。
其实在前面三次的录制当中,我们都提到了一个话题,就是 35+ 职业转型,在这个阶段转型的过程中,我个人感觉不像 20 岁的转型那么复杂,就是我们既拥有了一些精力和资源,然后同时又对非常不确定的现实社会有很多的考量。比如说单纯用信息差赚钱,我可能兴趣就没有那么大。
即使你有搞钱那个动力,但是你说今天在 35 岁的这个分水岭去好好复盘,总结一下过去的这种优势资源能力,还是一个蛮巨大的工程。所以今天就从这个话题聊起,想跟依澜姐探讨一下 35+ 职业转型这个过程会遇到哪些困境,以及有哪些方法可以更好地走过来。
从依澜姐视角里,你觉得 35+ 职业转型,大家的困境到底在哪里?我们如何走过这个困境呢?
依澜:我感觉好像这几年我已经逐渐消失那种年龄感,我不会太用这种外在的所谓社会时钟去看今天我在这个年纪我应该干什么了。比如 40 多岁应该功成名就了,我好像不会再用这个标准去要求自己了。
最早认识冬冬,我就记得冬冬说她说希望自己 40 岁成为依澜姐这个样子,我当时第一次听到这个话的时候,我特别感慨。因为我 35 岁在公司里面工作,当时我手下有个特别能干的女生,她辞职就跟我说:依澜姐,我其实特别佩服你,但是我不想成为你的样子。
因为我当时的状态是很疲惫的,很辛苦的。说白了,其实那个时候的年轻人也不太去听你画饼了,这个是两代人很大的差异。
我那个时候其实没有意识到我的状态有什么问题。但是到今天,冬冬或者其他年轻的女生说:我希望成为你的样子。其实我自己仍然还是懵懂的,会觉得我有什么可被羡慕的,但是今天我不管外在对我是怎样的评价,我挺喜欢自己今天的状态了,这个是对我自己来说是一个特别大的转变。
十年前的我可能是一种很懵懂、很被动地被外在的各种情况推着走,然后不得不去转型。那么到今天我回来看,其实到今天 35+ 的朋友们,我们应该开始经历一个比较自觉的过程,而不是被推着走的过程。
我 35 岁的时候经历的是什么?第一个我裸辞去大理;第二就是从职场女性到闪婚闪育,我 35 岁生二胎,其实也是一个挺被动的状态;第三就是一切从零开始,我原来所有的职场经验到了大理是不适用的,生完二胎身体又不好,其实有点产后抑郁那种状态,然后从零开始就是自我价值丧失嘛。
那我必须得自救,我就要看我手里有什么资源,我可能的方向是什么,我怎么样能够小步“试对”。然后好不容易小步“试对”那个方向有点意思了,赶上疫情,你就想其他可能干的事呗。然后没想到波波折折赶上这么多事儿。结果 7 年后反而重新又成就了一个我觉得状态还不错的自己。是不是挺神奇的?
冬冬:是的,因为我原来不知道经历疫情的这一段儿。很多人其实因为经历疫情,职业生涯被截断,或者有一些探索。对有一些人来说可能是机遇,但对另外一些人确实是重灾区的一个阶段。
依澜:对,为什么我感觉自己没有什么可被羡慕的,因为全是坑啊。这一路走来,其实所有的坑可能你都要去爬一遍,但是反过来再看的时候,你就会看到自己从这坑里爬出来的时候,什么事儿可能做对了,什么样的经验可以借鉴给今天的自己,包括借鉴给其他想要尝试去做一些转变的朋友们。
所以我说如果你是 25 岁,你确实应该努力地去试错,所有的机会你都可以试,所有的赛道你都可以进去趟一趟,所有的可能会带来一些不一定很理想结果的事儿,只要你义无反顾,你有那个热情,其实你都不妨去试试。因为 25 岁的时候,我们机会成本其实还是低的,你年轻,你有活力,你没有家庭负担,你甚至没有那么高的物欲,然后你有的是时间。我觉得时间对于 25 岁的人来说,是你们最不在意,但是最宝贵的财富。
但是到了 35 岁,我认为不要再去试错了,你应该去“试对”,“试对”就是你出手之前就已经做好了一些准备,比如说你做过对自己的一个整理,你做过对这个方向的一些基本的调研,你尝试过低风险地在这个前面先走几步,先看看你的感受。然后你再去找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对的方向,你持续去投入。因为 35 岁你最大的机会成本就是时间,而且你的负担可能是越来越重的。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我还像 25 岁那样去狂热冲动,不停地试错,我觉得可能蛮难的。所以我看到 35 岁的这种,我姑且先用“转型”这个词,大家转型的困境就是时间、勇气和方向。
为什么我现在姑且用“转型” 呢?我们可以在接下来咱们再去谈的过程中,去看这个到底是在转型,还是在重新去定义自己,这个差别蛮大的。
冬冬:是的,我觉得中国语言的表达还蛮有意思的。
我会觉得我其实也在那个分水岭,很多人看我做两档播客,跟一些 IP 合作,还有自己的课程,会觉得我需要转型吗?但其实我前段时间挺迷茫的,做内容也挺迷茫,别人可能觉得说,你都3万粉了你还迷茫?
但很现实的一个问题就是依澜姐你刚才讲那个点,就是对我来说它可能不是大的转型,我做的事情还在做,比如说做社群、做内容,然后做采访,包括跟很多人的这种商务链接等等。它好像并不是一个大的转型,比如我去做电商了,就暂时不存在这个可能性,它好像是“重新定义自己”这件事儿。
上一期节目你问我,我现在三十几岁,不害怕嘛?就是我一方面确实有点去年龄化了,不太在意这个事情,另一方面是我觉得我以前的那种冲劲,那种适当的鲁莽,它是我二十几岁非常优秀的品质,帮助我走到这一段,但是如果说我三十几岁重新定义自己这个过程中“鲁莽”依旧是我的关键词的话,我觉得还是有点危险的。你可以降低物欲,但是三十几岁你面临的现实生活,包括一些品质上的要求,你无法真的像二十几岁那样做到低欲望的生活,然后包括面临父母的压力等等。就是它需要重新再定义一下,那你的生活和工作就确实会跟着重新调整。
依澜:那我来问问你,比如说五年以后你是 40 岁,那么你渴望的一种生活状态,能够形容一下吗?比如说职业上的,你自己状态上的,你跟人关系上的,就这三个方面你有一个理想型的描述吗?
冬冬:我先说关系,关于亲密关系这件事情,我花了很多时间去想,包括做节目去探索。首先 40 岁的时候,我希望是有一个稳定的家庭,像依澜姐一样,有儿有女的状态。这个是我跟很多人探讨后,当下得出的一个结论。如果我 40 岁非常成功,但是在单身状态下,我个人觉得对我来说不是一个友好的选择。第二个就是有少数几个朋友。其实我现在关于友谊这块基本实现了,就我 40 岁保持这样我是满意的,这是关系。
然后生活状态上,我希望有更多更好地照顾自己,比如说现在我不太会做饭,也不喜欢做家务,关于生活化的很多东西,这一刻我是缺失的。我之前看依澜姐你去大理之后学做饭,我也挺惊呆的,但是同时也给我一些自信,所谓的女强人是可以走向另外一种生活的。
事业部分,目前这个阶段来说,我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创业者,因为现在还是一个相对松散的处于自由职业和一人公司创业者的中间状态。那可能五年之后, 40 岁的时候,我还是希望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协作团队,然后我在内容这件事上有更多的产出。
依澜:可以说你希望五年以后大概是一个比较稳定的创业状态。首先你是创业者,你不会去打工;其次是你希望你现在这个方向能够稳定下来,持续地发展。
那对于其他方面呢,比如说你学习的可能性,你觉得你 40 岁以后还会想去探索一些新的可能性吗?还是说你觉得 40 岁以后最重要的词是维稳。
冬冬:我觉得心态可以维稳,但是我还是有很多想做的事情,比如说我还是想出去读书,我即使创业,我也希望自己能当一个甩手掌柜的老板,就是团队离开我,也能正常地运转。
然后我希望能一年去两个国家旅居,每年学个新技能什么的。我还是会希望说十几岁二十几岁那种多元兴趣的发展路径,能在 40 岁有钱的状态下更好地实现。其实很多成本没有那么高,比如说游泳、滑雪、滑板,很多这些兴趣爱好类的东西还是想去尝试。
依澜:我觉得可能冬冬的这个想法代表很多人的心声,看起来是挺面面俱到的,但所有这些你想达到的部分,其实实现哪怕其中一个可能都需要蛮长时间的。
所以实际上我们都是很类似的,就是说大家都希望我们各方面都发展得比较均衡,然后又不想放弃。但是真正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其实你每一天可能都面临着一些取舍。比如说你看到我还能从头开始学做饭,那是因为我当时确实没得吃,没那么多餐馆供我选。然后家里有两个幼崽,你不学做饭,你就只能天天吃外卖。然后比如说,我今天可能去学了游泳,我原来不会,我现在会了,但是你要知道可能是因为我搬到了热带,我的游泳成本变低了。或者你看到比如说,今天好像他还在考一个什么证,那可能是因为他原来做的那一行不赚钱了,必须找一个新的增长点。
很多时候我们的很多改变和动作,它可能会有两个驱动力,一个是外力,就是你不得不做,包括今天很多人所谓说转型,什么转赛道、第二曲线,其实也不是主动想转,可能是因为原有的那个行业衰落了,可能是因为自己的能力跟不上了,也可能是因为他们认为这个赛道没有钱赚了。那种转型其实也是很被动的。就很多时候你看到的需求是被动推动的,但这个有没有用呢?有时候也有用,因为人往往要被逼到那份上,你才能够有那个动力。
然后第二种就是内驱力,但你要知道内驱力是试出来的,它不是突然就长出来了。内驱力的前提可能是好奇心,可能是热情,比如说我想尝试出国读书,这个没有外力,冬冬你不是必须得拿到国外研究生你才能干嘛,但是这是你自己内心的向往,你的好奇心,你的热情驱动的。
但这种内驱力很多时候其实不太好用,因为第一这个内驱力可能不够大,就是没有那种强势的,我非干不可,我要现在不干这个我就不行了,那种感觉。
第二就是很多的内驱力都缺少那种能够持续给你正反馈的东西,如果我玩这个游戏我总输,我总得不着分,我总过不了关,我再想玩我也不可能玩下去。所以很多时候这个内驱力它需要你持续积累正反馈才能变得越来越大,让你不停地往前跑。
所以在今天为什么很多人就说自己找不着方向,或者是说爱好能变成赚钱的职业吗之类的?它都是因为可能你爱好虽然有了,但是你在这个方向上缺少积累正反馈的能力。说白了就是能力不够。我只有热爱,但是我能力不够,我方法不对,然后我看不到正反馈,那我这内驱力的小火苗很快就熄灭了。
虽然内驱力支持你走得更远更久,但是它对个人的要求其实是更高的。
冬冬:我发现我们在讲理想和现实。我所有的理想是基于我现在单身的情况下,去想象一种家庭生活,但忽略了人会越来越多、钱要越花越多等各种现实因素。然后依澜姐你是在这种现实生活里,比如搬到热带,游泳的成本更低了,然后也有一些可能要放弃自我独立性、有更多支持家庭的部分,就是很多人在转型或者重新定义自己的时候,都面临着理想和现实的差距。
但是可能如果我今天不跟你聊,我在单身状态下,我确实就是无法想象出家庭生活,必须要这样聊。
昨天我还在想说,感觉我做另外一档节目的动力越来越少了。然后有一个姐姐跟我说,冬冬你一定要做下去,因为她二十几岁的时候听不到这些三十几岁的姐姐们,四十几岁的姐姐们在想什么,她对生活是一无所知的,是有很多弯路走的。而今天因为有了这些对话,有了这些信息,其实是可以让年轻的女孩们少走一些弯路的。
依澜:如果说能够给大家一点小小的启发,跳的坑少一点,当然是很好的事,但实际上我觉得大部分人听完可能就完了。
我们可以说现实是外驱力推动的,是被动的,理想是内驱力推动的,是主动的。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已经被这个外力被动的东西推着走得太多了,这些占我们的时间和精力太多了,以至于你没有那个部分给到你的理想,因为任何一个其实都要花时间的。
所以我在我们那个「海豹电台」的群里面做了一个小调研,我们那个群里面妈妈居多,35 岁上下年龄的居多。然后我就问她们,如果你们想去做职业第二曲线也好,或者 35 岁以后的转型也好,你们最大的顾虑和考量是什么?
被提到最多的一点就是时间。
这也是我觉得为什么我们可以从时间来下手去进行这样一个主动的自我的尝试、自我的定义。因为像我以前十几年都是做项目管理,项目管理里面其实就管三个变量,叫做管人、管钱、管时间。人、钱、时间,其实这都是资源,就看你怎么样合理地去规划和管理这些资源。
但是我经常会说,最重要的是什么?是时间。因为时间是不变的,对所有人都公平,然后持续地流逝,你没有办法把它拉回来的。人可以增加减少,钱可以增加减少,但是时间不可以。时间其实是每一个人最宝贵的财富,因为它不可逆,因为它有限。
所以在今天你会发现很多很多人卡在时间上,这个时间是一个点,也是一条线,也是一个面。人们卡在这个时间点上,但是他们不知道接下来怎么去运用这个时间。那如果不会用时间的人,他就是线性地用,会用时间的人,可能是一个面这样用。
比如很多人坐地铁的时候还能听播客,它就变成一个有纵轴的,有延伸的了。横轴、x 轴,它是一条时间线,不可逆的,但是纵轴你是可以把它去进行一些规划和整理的。
所以我们回来说,今天如果咱们能够去尝试做一些改变,或者是进行行动,最重要的,我觉得是回来要去看自己的时间。我就大概去研究了一下我日常对时间的看法,我觉得可以分成三种时间,一个部分叫做必要时间,就是你去维持家庭的稳定,维持让你赚钱的职业部分,就是你必须干的,我们就讲叫外力驱动的,就是必要时间。我这个时间要接送孩子上学,我那个时间可能要照顾老人,那个时间我要去上班儿。这都是叫必要时间。
然后你是没有办法去操作必要时间的,但你可以适当的、合理的去减少它或者提高效率。
第二个就是自我时间,这个自我时间特别重要,是给自己充电的。你除了必要时间,你一定要给自己留出自我时间,这个自我时间你可以刷手机,你可以睡觉,你可以看剧,你可以读书,你可以跟朋友玩,你可以就呆着,每个人不一样。你要去摸索你的自我时间,有的人得晚上刷 3 个小时手机,有的人可能就需要跳 20 分钟操。但是这个自我时间,我觉得理论上是不能剥夺的,让自己感觉到生活的愉悦,这个部分是很重要的,如果你不热爱生活,不热爱生命,一切都没意义。
第三个就是可能时间,我觉得今天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办法去探讨怎么成功地转型,或者是找到一个新的方向,是因为我们的可能时间找不出来。所谓可能时间就是你可以留给你想去完成的小目标,比如留学读书,或者是学游泳,或者是尝试一个新的赛道,看看自己能不能适应。
那我觉得这个就是可能时间,这个可能时间跟自我时间是不一样的,自我时间是没有要求的,你觉得怎么好玩、怎么放松,你怎么来。但是这个可能时间我觉得它是一个需要刻意练习的部分。就是你可以是去刻意学习,你也可以去刻意尝试创业,我觉得这个是要有练习的,它可能跟那个自我时间最大的差别就在这,就是可能时间它是需要有成果的,需要有反馈的。
所以我就觉得如果你想在今天去管理自己的时间的话,可能要从这三个方面下手,就首先你得先摸清楚这三种时间:必要时间、自我时间和可能时间,你每一天或者是每一周你能够留给自己多少。然后在这个时间段内你去进行一些低风险的“试对”,哪怕我每天的可能时间只有半个小时,那我怎么用好这半个小时?其实这个挺重要的。
冬冬:很多人会觉得我时间管理挺好的,但说实话,我刚才听完这一段的时候,我发现我的生活是被推着走的,就是我自己其实没有主动做过这些时间的区分。但如果这样区分一下,效率会更高,不是卷的那个效率,而是你的自我愉悦度会提升。
依澜:而且这个它不是固定不变的,很多时候我们特别希望有一蹴而就的解决方案,就是最好你告诉我怎么干,我就干,我就可以持续成功了。其实不是,对我来说,我觉得可能你每隔个最多两三个月,就需要重新调试,而且跟你当下那个心理水平状态,包括体力其实都是有关系的。就比如说,我最近生病了,那我肯定要大量时间给自己,你就别逼着自己学习了,逼着自己照顾家人,那可能你恢复得就更慢。但你具体的每一天里都可以做一些区分,像比如说这种必要时间,其实我们是最难把它划出去的,哪怕我生病,我还是要去管小孩,我可能还是要去回复邮件,但是你可以稍微尽量就把它压缩一点,它是波动性的,不是长期不变的。
之前我经常用这 100 天转变的方法, 100 天的这个方法怎么用的?其实我们就是先去划分一个可能时间,然后在这个可能时间里我们能实现的那个工作量以内制定一个小目标。
因为很多时候咱们没有办法前进,我们的内驱力没有办法往前推,第一就是缺少正反馈,所谓正反馈就是成就感;第二就是价值感,这个价值感其实我觉得可能是你要拿到一个小结果,这个小结果是别人给你的。成就感是自己定义的,我自己认为我挺棒的,然后价值感是别人说你挺棒的,别人为你买单。
当我找到自己的可能时间以后,我小步往前走,然后逐渐拿到越来越多的反馈,越来越多的成就感、价值感,就可以让我的内驱力慢慢变大。你的内驱力越大,其实你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这个所谓的成功不是外在的名利,而是你自我定义的成功。就像刚才说的,我认为我现在这个人生状态挺成功的。那个部分就对了。
冬冬:这里就有我们刚才提到的很重要的点,就是你重新定义了你自己。
其实在录这期节目之前,听友群里我们大家也在讨论说如果 2024 年剩下最后 100 天大家要干嘛?有的人是说了一件事,有的人是说了五六件事,然后我们就这个议题讨论了非常多。我发现我自己那个问题是我没有办法一下子在 100 天或一个阶段目标内找到自己最重要的那件事。然后我发现依澜姐,其实你每次只做一件事,这到底是咋回事?它是如何发生的?
依澜:比如说像刚才你说你 40 岁以后的那些目标,你有没有发现你其实给自己制定了特别多的任务?
但是如果说我想到在下半年我至少要先找到一个男朋友,我的事业要有一个新的发展,然后我还要学一个新的爱好,我自己还得有时间照顾自己。你会不会觉得突然好累啊?
冬冬:是的,说说就行了。说了已经累了,就别做了。
依澜:对,就我们大部分人不能高估自己的这个决心和那个自律的能力,其实很难。心理学里面也讲到这一点,就是你必须要让自己能够比较容易地得到一些成就感或者正反馈,你才能够让它变得更大。就像气球要一口一口地吹,如果你一次吹 5 个气球,你最后哪个都没吹起来,你就想说,算了,我不适合吹气球,就放弃了。
所以说我每一次其实去制定那个我的小的 100 天的变化的时候,可能其他我该干的事还干,我的必要时间我还是得花,但是我会让这一件具体的事持续足够长的时间,拿到一个明确的结果。我觉得这样做会给我带来两点,一是大大鼓励了我自己,原来我能行,就是这个小结果,你完成它本身已经是对自己的一个鼓励了;第二就是你以为你做的是 a,但是最后给你的结果可能是b,几乎每一次我这个尝试都会给到我一个 b,这个 b 得长出来,你才知道它是什么,这个挺神奇的。
然后它会给你一些新的启发,你可以基于这个 b 结果再去设定接下来我可能往哪个方向再去尝试,它就慢慢帮你校准你的目标和方向。
大家都在引用苏格拉底那个话:一辈子你就干这一件事,认识你自己。但其实这个事特别难,反而你要在这个具体的事上去验证,就像“不会当士兵的厨子不是好医生”之类的。我觉得这个话它不是笑话,就是你在不停验证自己的过程中,你去校准自己对自己的认识。
冬冬:这有一个小细节想跟依然姐延展讨论一下。刚才你说到你在做这个新的尝试的时候,其实其他的日子照过。然后我就想到了非常典型的一个场景,我和我身边的朋友都有,就是比如说我现在要减肥,或者我现在要谈恋爱,大家会把这个事当成人生大事,然后其他的事都要暂停。
依澜:那你的成本太高了,你要失败了,你不是很痛苦?
冬冬:对,然后我们的期待又变得非常大,可能一开始,比如说我现在减肥,那我一天就想着我今天要减肥,这个事变得非常大,非常紧张,然后就很难持续想,今天好像坚持下,明天被这个事耽误了,后天被那个人耽误了,这个事就结束了。
而你刚才讲那句话震到我一下的点是它非常具体,就是我们太把一个事特别当回事儿,要短期快速地拿结果,然后它的期望变得非常大,行动目标也列得非常非常大,结果没有几天就不了了之了。而你讲的是在维稳生活的情况下去做一个可能性的探索,这个还是挺不一样的。
依澜:是的,你的必要时间、自我时间和可能时间是每一天都在发生的。
我跟大家分享一个具体的例子。我在 2018 年的时候做了自己第一个 100 天的尝试,是第一次完全自己策划为自己做的事儿,其实那个是我一切的开始。
其实之前也有讲过,但今天我在这个节目里我们把它拆解一下,当时我就真的是陷入了一个特别被动的境地,生完了老二,已经到大理差不多一年了。
这个过程中,第一我之前所有的职业资源都认为我现在闲鱼野鹤去了,我已经脱离主流了,所以大家只会羡慕我的生活状态,但不会羡慕我的职业状态,也不想说跟我发生什么所谓资源人脉上的关系。
第二是我所有之前的经验其实在当时的生活里都用不上,反而是一团乱麻,我要对付两个孩子,然后没有收入,就我老公每月给我几千块钱,我买东西用就是伸手要钱,没有事业。更惨的是当时我身体特别差,因为我生老二的时候失血比较多,就是那种丧失劳动力的状态,出门半个小时就累了,然后在家也是,没什么力气,应付每天的生活已经很难了,然后也没有什么朋友,有一点产后抑郁。
我之前经常也会说到那个场景,就是我的卧室门外春暖花开,我一推开窗,我前面就是洱海,洱海前面还有苍山,但是我想的是:我的天,我为什么这么惨?我被困在那个地方了,我为什么不能把那个山推倒?
当时的我非常无力,就是跟今天很多人可能被生活卡住的那个瞬间很相像,然后当时我就想怎么办?好在我是一个比较乐观的人。我想说那就自救呗,而且你不自救怎么办呀?旁边还有两个小孩,没办法
我觉得当时我做的比较对的一点是,第一,我去回看我之前做过的事儿,第二我去思考我现在的可能性。这两步是特别重要的,就回望和展望。
那个时候其实小红书才刚刚开始起来,当时比较火的可能是公众号、微博,抖音也有,但是也不太多。然后我当时就想说,那么我从哪去看我适擅长什么、适合什么?我就去翻朋友圈。因为那时候朋友圈还挺火的,所有人都在不停地发朋友圈。
因为首先你要考虑受众是谁,谁为你买单,谁为你什么样的内容买单,大家眼中你是什么样的人?我觉得这一点是特别重要的,就很多时候我们的这种自我观察是从自己开始的,但我认为恰恰你应该是从反馈开始。就是之前你做的什么东西被赞誉得最多,那这个里面你有什么能力?你有什么样的方向你是可以截取的?
所以我就回看我当时我脱离职场一年之后,我发的朋友圈什么内容被点赞最多。我那时候刚开始学做饭嘛, 30 多岁什么都不会,我就发现每次我在发一些好的食材,今天给孩子做了什么吃的、去哪逛菜场这一类的内容,点赞特别多。而且那些人跟我其实没有职业上的来往了,他们点赞完全是出于兴趣或者喜爱。那我想说,好像跟我生活相关的、跟美食相关的这个部分似乎是别人为我买单最多的点。
这是第一,就是你回看自己什么东西被点赞得多,大家的反馈是什么。
然后第二就是展望,那我今天以我现在的身心的水平状态和我的经验,我可能性在哪?所以我就回来看说,一天之中可能我发生最多的事就是吃饭,没别的事了,哪怕我自己不做,我可能也要告诉阿姨我们今天要吃什么之类的。
然后我会发现说第一这件事在你生活里发生很多,也就是说你不缺少素材。第二就是原来我做过编辑,做点图文对我来说不是什么难的事儿,然后我每天也可以拿出一点儿时间来把我当天吃的东西变成一个内容,我觉得这个对我来说是已经有的技能,那就从这儿开始。
所以我就开始尝试,而且一开始是特别小步的。那个时候我发现我经常在「下厨房」上去看食谱。那我熟悉这个平台,它整个的内容方式,大家的检索方式其实我都很清楚。
那我说我就在下厨房上面去更新食谱,然后当时刚好看到下厨房有一个活动,叫什么“21 天打卡早餐”,你只要上传你当天的早餐,然后就能得个奖什么之类的,就还有一个小的激励,那时候还很懵懂,我想说,先搞个 21 天早餐吧。因为这个比较简单,你每天其实只需要摆一摆,拍一下,后来我就发现,怎么人家拍的都比我拍的好看呢?那我就学学怎么用手机把实物拍好看。
我记得那会儿还报了一个网课,跟着一个老师学手机摄影,然后就一边学课一边去更新。这 21 天里第一我完成了一个小打卡,第二养成个小习惯哈,第三还学了个新本领,我还挺开心的。
后来在这个过程中我就开始想说,那我能不能再制定一个让我能够这一段时间有事干的目标?因为当时差不多也是初秋了,到年底差不多还有个 100 多天,我就拍脑袋说要不然我就从现在到年底,甭管外界会发生什么,我就干这一个事儿,我就更 100 个食谱吧。因为那个时候我已经经过了 21 天,其实大概知道自己每天能拿出多长时间干这个事了。我可能做饭、拍、写,大概一天一个小时操作,一个小时去整理上传,差不多两个小时。而且孩子睡觉之后,我还有点时间可以工作,我也可以想选题。我觉得一天两个小时 OK 的,这个是我的可能时间。
然后我就立了这样的一个 flag,而且当时因为对自己的评价还挺低的,我就想说,那就别想什么多少粉丝怎么着,只要这 100 个食谱留下来,以后我可以传给我的女儿,传给我儿子,他们如果没饭吃的时候还能找回来这个食谱,自己做一个尝一尝妈妈的味道,就可以了。
所以那个时候就是我放下很多特别功利的念头,就说先把这一件事干了,那最低我能拿到一个什么东西就行了。那个时候的驱动力就是有事可做,然后能给孩子们留下一点什么东西,我觉得这个就完成了,所以当时其实期待还蛮低的,然后就开始做。
但是这个驱动力就让我第一不会特别累,第二是它是发自内心的内驱力。
现在我回翻到我第一篇内容的时候,发现其实特别简单,可能一共就写了 100 来字,拍了一张照片儿。但是在这 100 天的过程中,我是在不断学习和成长的,不是被老板要求的,不是被动地在做一件什么事儿,我不是为了工资,我是为了自己。
那在这个过程中,我可能明天会想说,我要不要挑战一个更难的食谱?后天我想能不能把这个做菜的过程拍得更详细。大后天我在想,我今天在喝这个丝袜奶茶的时候,突然回想起了我 2007 年跟着我几个伙伴们去看香港艺术节的那个故事,我能不能写这个故事?慢慢就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叫刻意练习,然后小步迭代,你不停地慢慢做,它就越做越好,然后找到一个最佳状态。
而且这个过程中我觉得我做得特别好的一点是我同时发了朋友圈,就是一方面你在一个专业的 平台上面更新,另一方面你还在你的朋友圈里持续验证,你就会看到说有这么多人有这样的反馈,然后这些反馈就会去叠加,让我更清晰我怎么样去校正我的状态。因为朋友们会跟你说一些可能你的粉丝或者是不认识你的人不会去说的一些建议。
当我到可能第二个月左右的时候,已经形成一个自己简单的分发系统了,然后当时就开始有人呼吁让我建群,后来刚好又到了松茸的季节,就有朋友说,你要不要在这个群里买卖松茸?然后就开始变现了。
冬冬:好自然而然生长出来的每一步。
依澜:但你知道它其实一切都始于一个特别简单的开始,而不是我一开始的计划说我要建设群,我要卖东西,我要怎么样,根本不是。但是正是因为你持续地被看见,才有了后续的收获。
我就举个例子,有一个方式你特别容易出名,比如说你住在海边,你每天早上 8 点钟去海边放一个红气球,你就干这一件事,你一开始前 10 天、 20 天无人问津,但是你干 100 天你就已经成景点了,很简单一件事,但是你得持续干。
因为今天大家是被这种信息流所淹没的,如果你不持续去做的话,可能很多你以为能看见你的人,他们并看不见你。这个就是持续的力量。
但是我觉得持续 21 天远远不够,至少我觉得持续 100 天,度过一个季节,度过一个足够长的时间,你才能够充分被暴露在这个流量里面,然后你就会被看见。
所以当时后面这一切你听起来好像是很自然而然的,实际上背后就是一个规律在推动我,然后我开始拿到一个特别小的结果了,当时那个时候松茸还挺贵的,卖一单能赚 100 块钱,我还挺开心的。
可能当时赚了两三千,反正补贴一下家用,再往后当这个 100 天快结束的时候,哇,太神奇了,奇迹开始出现了。当时就是到年底了,然后这个下厨房后台给我发了一个私信,因为我天天上,如果我不是天天上,可能我都看不到那个私信,然后就说,恭喜你得到了当年的优秀博主。
我还想说这不是授予了 100 个人吧,后来一问才知道其实只有 10 个人。当时我才更了好像 110 多篇,但是那个后台会显示说“你超过了 95% 的用户”。然后数据告诉我,原来我只是比别人多做了一点儿,但是我已经超越了 90% 多的用户了。真的没想到说原来持续的力量是这么大的。
我记得特别清楚,当时我就很想去杭州领奖,其实人家也不给你报销车马费的,也没有什么奖金,就是我们这些喜欢做饭的人,大家做个聚会,有一个小市集,然后你可以去那领一个奖品,认识这些美食博主,我就特别想去参加那个小颁奖,因为这是我人生中大学毕业以后头一次完全依靠我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得了一个超级小的奖,但是我特别开心,就很想去。但是我先生就说你别去了,这个成本太高了,然后孩子那么小又没人照顾,我当时特别特别难过,就觉得第一次完全用自己的力量,得到了一个小结果,但是我身边的人不支持我。那个时候又陷入了一个很难过的状态。
但是后来我能够理解这件事儿,很多时候你就是不能为所欲为的,你就是要考虑你周围人的感受,你也希望他们能够支持你继续走下去。但是好处在于在整个这个过程中,因为我持续地被看见,可能别人看到说我有这个文字编辑的能力,然后我能够持续输出等等,反正一些能力可能被看到了。
然后当时有个人,其实是我先生的一个朋友,也在我朋友圈里,然后他就通过我先生找我说你要不要来我们公众号当主编?而且他提供了一个还不错的报酬,就是我可以线上做事儿。
所以说美食博主这件事儿其实给我带来的收入并不多,但是这 100 天让我激发了新的可能性,然后一些新的机会找到我,所以所有后续的创业都是因为这个新的工作机会带给我的。
当时我根本不知道怎么注册公众号,且不说去运营一个公众号,因为当年公众号只是公司市场部部门下面一个特别小的业务,就是我原来可能一句话跟我的同事说这周咱们发三篇,我根本不知道那三篇哪来的。但是在今天我可能要从头开始学习注册一个公众号。
这 100 天其实给我带来的,我觉得第一是我自己拿到了一个小的对自己的认可,第二是我打开了一个可能性,这两点其实是最大的收获。
那至于说这个可能性可不可以持续成为你新的创业的点,那你可以再去进行一个新的判断。对我来说确实它最后就让我第一有一了个新的稳定的收入,有一些业务,第二就顺势建了自己的公司,开始去创业。
冬冬:所有都不在计划范围之内。
依澜:嗯,只有这 100 天是我的计划。
冬冬:天呐,我刚才有几步听得还是蛮感动的,我之前在其他采访大概了解这些故事,但你这样详细展述这个过程的时候,还是有很多细节冒出来,我就联想到很多,比如我们的 100 天为何总是失败?而你为什么能成功?原来看似只是做计划执行就好了,这么一个简单的事情,其实成功和失败之间是有这么多的细微之处值得去深挖的。
如果依澜姐和我同时在做一个计划,可能依澜姐就是去做了,且很多细节已经考虑很全了。而我想的是,我要去做一个美食博主,那我是不是要报一个美食班?我要不要停掉其他的工作?
很多东西,计划的那个部分太多,反而又造成了一种失败。或者说我没有充分地像你一样考虑说,我每天其实除了日常生活是有两个小时是可以投入的。
现在我听到你在这件事情上每天投入两小时,还是蛮震惊的。对于我们做一件事的成功来说,它的投入是挺有限的,但是真正去做的时候会觉得比如说现在每天让我们,比如说每天运动半小时,读书一小时,其实挺难坚持的。
依澜:是的,但是那个时候因为我的必要时间没那么多,不用上班。第二就是我的自我时间特别多,因为我需要大量时间休息。然后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去尝试,那么你会找到自己的这个可能时间。
比如说我就想做 100 天减肥,我可能就会觉得这个事挺麻烦的,我可能要制定一计划,从吃到锻炼,可能什么都要管理,但其实一开始你只用大概抓取一个时间点,就是我每天用 20 分钟做减肥这个事。我可能就是做一个运动,或者是我就去研究一个减肥食谱。一开始的时候我这个目标要比较单纯,比较容易实现,哪怕它只是 20 分钟。
我觉得像我当时拿出两个小时,对今天很多人来说都是不能的,都是很长的。但是你要知道我的前 21 天我一开始只是拍一个早餐,这个早餐得到一些正反馈之后,我可能才会逐渐把这个可能时间放大。
冬冬:那后面依澜姐你做完这个 100 天行动以后,它在你的生活里又继续了吗?
依澜:后来那个「大理好在」也是 100 天的结果。
第一次可能是一个自发的状态,就只是懵懂拍脑袋,然后第二次其实是一个很明确的过程,我知道会发生什么,而且挺神奇的,它确实也是按照这个来的。
当时我记得特别清楚,2020 年的 9月 23 号,因为那个时候是疫情的初期,我们还不知道未来会经历那么艰难的几年。然后那个时候我记得外地的项目就都停掉了,我们不能出差,出不去。当时我就在想说其他项目没法做了,还剩 100 天,我要不要干个事儿吧?所以当时我就决定,从9月 23 号开始,我就用 100 天去分享大理本地的活动,就干这个事儿,因为这不是无聊嘛,很多人来大理不知道干嘛,然后我自己原来做那个 Timeout 那种城市指南杂志,所以我那个基因蠢蠢欲动,因为我也想知道有什么好玩的事能参加。
一开始我是在朋友圈就看到大家谁发了活动海报,我就弄一下,后来我就想说干脆我就做个公众号,然后就注册了一个公众号,甚至连那个名字都是从朋友那拿来的。当时我记得去一个朋友家,然后有一个自然音乐人叫陈志鹏,他也写书法,他过年的时候他给我另外一个朋友写了一幅红底黑字的四个字,叫“大理好在”,然后这个“好在”其实在云南话里就是“很惬意”的意思,就像四川话那种“巴适”,就是很舒服,很待得住。
我觉得这个词好,所以我就说干脆就叫“大理好在”,后来发现这个名字是没有办法注册商标的,然后很多朋友都劝我说,你要不要换一个名字?但我到现在都没有换,我就觉得这个是为大理做的事儿,它就留在大理,不是注册商标OK,没问题。因为我当时一开始的想法就是我为朋友们去分享这个资讯,先做 100 天再说。
做到两个月的时候,我也会想说,要不要写点攻略,要不要采访一些有意思的人,然后就不停有更多的朋友加入我们这样的一个小团队。后面应该还没有到 100 天的时候,就开始有人问报价了,就说你发一条内容多少钱,从那开始我就发现说,竟然还能做一个盈利的业务,然后慢慢才有了今天这样一个小小的规模。
那个时候我特别明确这件事做 100 天,成不成就很清楚了。
冬冬:我发现依澜姐你每次的 100 天好像都离钱蛮近的。
依澜:所以叫“试对”嘛。你其实不会在这个时候再去做一个错的事了,就我不可能说这 100 天我要成为滑雪冠军,那 100% 不可能。
比如说我做公众号之前,我有做传统的城市资讯指南的经验,我有对新媒体平台的了解和经验,然后我在大理当时已经住了三年了,我对这地方也有一定的了解和经验,那我觉得这三点已经有积累了,我下一个 100 天能成什么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它不会失败的,而且 100 天以后我一定会拿到一个结果。
冬冬:我觉得这个状态好,而且你刚才说一句话我还觉得挺浪漫的,就是做一件事情过一个季节,一个季节里生长出来一些新的东西,一部分新的自我,这个表达还挺浪漫的。
依澜:对,其实 100 天这个数字挺有意思的,就是很能蛊惑人心,它足够长,又不是特别长。
冬冬:是的是的,而且也有一个让一件事情慢慢生长的空间,我之前其实参加过很多 21 天那种打卡,比如说读书营、早起营之类的,我发现就是 21 天其实相对来说还是蛮容易坚持的,但是 21 天一结束这个事就结束了。
依澜:拿不到结果。
冬冬:对,然后不管是变现的结果还是外面,就是它好像更多的是一个在打卡意识上做这个事,那个生长的空间比较有限。
依澜:我觉得 21 天你最多能够打磨出自己的可能时间。比如说这 21 天我大概每天用了多长时间?我这个感觉舒不舒服?这个你是能够有感觉的,但是你如果想真的拿到一个你还明确的结果,这个结果是说我继续做还是不做?我继续做 a 还是做 b?这种结果我觉得 21 天太不够了。
冬冬:我在脑海中不断回想我过去为什么一次一次地尝试 100 天,然后一次一次地失败?它其实还是有很多我们刚才讲的细节课追溯。
那如果今天也有很多朋友们想像你一样有一个目标,去做 100 天,或者我们通过这 100 天去改变自己职业轨道,那个方法是啥?依澜姐你能跟我们分享一下这个方法论吗?
依澜:我们可以这样讲,叫小步快跑、持续迭代、刻意练习。
小步快跑的意思,就是说你一开始起点不要太高,但是你要持续地跑起来。
第二个就是持续迭代,这个迭代的意思是说我能不能比前一天稍微好一点儿。
然后《刻意练习》这本书很棒,我也专门做过这个研究,它其实是比较质疑 1 万小时理论的。就是如果你在一个同样的水平上,去磨 1 万个小时甚至 10 万个小时其实是没意义的,你必须要有持续地迭代,然后要刻意地练习。所以这个部分它里面有两个很重要的点是,第一你能不能够每天稍微比前一天好一点点,第二你要去进行复盘和分析,就像我们所有运动项目其实都是一样的,你必须要不停地去回看我哪个部分可以发展,哪个部分可能要剔除,能不能持续学习新东西。你在这 100 天里要历练,很多时候我们只是重复,但我觉得重复没有办法带来真正的改变。这 100 天里你要持续,但是你不能只是重复。这个部分我觉得可能是稍微高一点点的要求,但是它会更容易让你拿到一个结果。
其实我发现我也做过所谓不太成功的尝试,比如之前我去学书法,跟林曦老师的线上课去写书法。那个是有老师带的讲课,然后有作业,有批改,批改以后还有奖励哈,我真的就踏踏实实地跟她练了 100 天。在 100 天以后我当时拿到一个小成就,就是说我终于把这写完了。但第二就是我判断我自己确实不适合练书法,我在那里面没有拿到真正的很大的成就感,然后我也没有那么喜欢,但是我试过了这 100 天,然后我果断地就停了。那这是不是一个结果?我认为也是,就至少你给自己减少了一个可能性,减少了一个功课。
这个好不好?我觉得挺好的。因为很多时候就像你说我想学游泳,但是我连 100 天都没有坚持到,我就放弃了,然后你这一辈子会不停地想说我想学游泳,我又想学游泳,但你拿到的是什么?是挫败感,你就会说你看我这个也学不会,我这人就不行,我这人就是没毅力。但其实不是,你连 100 天都没有试过,你怎么知道不行呀?
冬冬:我昨天跟朋友还聊这个话题,就是因为我们身边一群人都要减肥养生,然后我们说我们一次一次地发起这个计划,然后执行几天失败,再想起这件事的时候就变成“说”已经耗费了我们大量的心力了,因为一想到这个事你拿到的都是挫败感。
依澜:是的,所以说如果我们真的去整理一些方法论,不如大家一起去试试看。这不是也又快到 9 月份了,我就我准备再给自己发起一个 100 天的小计划。
冬冬:你大概做什么事情想好了吗?
依澜:我一开始没太想好,我是逐渐在跟你聊的过程中想好了。因为我身边有一些朋友,他们其实都挺想去尝试这个 100 天的转变的,或者有些人他们想去创作,因为在今天好像都绕不开做一个小媒体,然后我得输出点什么内容,但是很多人就是无从下手。甚至包括上过我采访课的同学,他们真正开始做自己采访项目的也是寥寥无几。很多人就觉得说我好像没有那么强的动力,或者是说我不知道怎么持续,或者我找不到选题,然后我做了几期又失败了,就是各种各样的原因,甚至朋友圈都不想发,因为总想要个结果嘛。
然后我就在想说,那干脆我就开一个小公益营,让大家直接跟我进来一起,咱们这 100 天一起做一些探讨,我可以协助大家,给大家打打气。大家有什么疑问,我们可以讲一讲,咱们每个人选一个方向,我们就去干 100 天。
我之前看有一个网友在我小红书上评论说,你这 100 天赚了多少钱呀?能变现多少?我就觉得我一开始没这么想。但至少这 100 天你给自己了,这 100 天做下来了,你就会特别开心,就像我那个书法作业一样,我一点遗憾都没有。
所以我一开始就想说我先做 100 天,但是后来我又想说自己过 100 天是一回事,但如果你带着很多人过 100 天的话,可能还是需要做一些策划的,还是需要在里面找到一些方法,能够让大家去持续做下去的。
那我的目的是什么呢?我就想把 100 天的这个方法论,或者说我过去这 7 年、过去这好几个 100 天到底带给我什么。梳理出来。接下来这 100 天我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就是我准备更 30 个小专题。可能有些是去讲我所谓自己的心得,有一些是普适性的,比如说大家想问怎么做播客呀?怎么做小红书?怎么做知识变现的课?怎么做私域等等。
在今天我觉得这些其实我不停被问到的问题都可以去整理在这 30 个小专题里面,然后去跟大家做一个持续的分享。
那对我来说,这也是我的内容的一个积累的过程,因为我之前其实从来没有去总结过所谓这些东西,我也希望能够让它变得更加有价值。差不多平均 3 天左右出一个小内容,那我也想试试这个感觉怎么样。
冬冬:你这样说的时候我就忽然很有画面感,一群人做 100 天,不管到最后是成了继续往前走还是验证失败了,我觉得都特好。
然后如果我们做 100 天,大家可以有一段自己的经验,哪怕做一个线上的展,或者线上的内容合集, 100 天可以有这么多的事要干,我觉得也蛮美妙的。
依澜:我想它可能有两个方向,一是你参与我的这 30 个小专题,你不管是提问也好,参加讨论也好,甚至你提出你想聊的东西,我们可以一起形成一些内容,你就当是跟着依澜姐姐一起学习,咱们共同成长的过程,也挺好的。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刚刚说的是经线的内容,还有一条纬线,就是咱们这 100 天还是要打个卡,还是要有一个你自己的成就,不是光跟着我玩。
那么我可能会在比如第一周的时候,咱们就进行一些探索,大家怎么先把这个方向找到?咱们先一起找到几个方向,可能从 30 个里面找到 3 个方向,从 3 个方向里面找 1 个我这 100 天想打卡的方向,然后咱们做一个打卡。
可能有人也要问在什么平台打卡呀?什么形式?那咱们可以在群里大家先做一个为期一周的小探索、小探讨。
然后每个人选定以后,咱们就开始。
一直到年底之前,我们完成若干期的打卡,你最后一定能拿到一个结果,我特别期待说到 100 天结束以后, 2025 年第一缕阳光照到你的时候,你发现自己过去 100 天做了个什么事。
哇,太酷了。
冬冬:是的,忽然很有成就感,终于立的 flag 没有倒一次,可以自信地迈向 2025 年了。
依澜:真的,就这种一件事能干 100 天,本身就是一个成就。你会被自己极大地鼓励到。
冬冬:我好期待我干成一个 100 天。我以前没干成过任何一个 100 天,我觉得至少参与或发起过五六次,都是以失败告终。常常可能进行到 10 天到 20 天的时候,因为各种原因就放弃了。一想到真的做成个 100 天,那种感觉应该非常不一样。
依澜:所以不如咱们就试试,如果大家想跟我一起玩一下的话。
我在上个月做了一个自己的公众号,头一次给自己做了一个号,我当时就在想说,我这不是自娱自乐的,我希望这里面能够承载一些对大家有价值的东西,我已经在第一篇文章里说我今年要做一个 100 天打卡的公益营,但是我到今天可能才稍微清晰了我们准备怎么做这个事,好玩的点在什么地方。
我觉得大家如果感兴趣的话,我们不妨就一起去玩一下 2024 年最后的 100 天。
冬冬:嗯嗯,我觉得聊到这儿,它就是既在计划之内,又在我的计划之外的一个事儿。
我之前一直在想「一人公司」这档播客里它能生长出什么东西,我觉得这也是过去两三个月在探索的部分吧。跟依澜姐聊这两期的时候,我也在想,一方面既能在一人公司这个播客里长出点什么,第二个就是它也能服务于我,满足于我,这个很重要。
然后我就在想,我特别想做的一个事情,也是希望有一些探索性的,就不在我特别计划一定要拿到什么结果状态下产生的东西,我觉得 100 天确实是一个非常不错的产品形式。
如果不跟依澜姐录节目,我也大概会发起这样一个事情,只是当时想的是发起几个 21 天短暂的这种营。今天我们把这个 100 天的方法和逻辑讲清楚之后,我觉得这个倒值得尝试一下。
我也正式地在「一人公司」这档播客发起一个邀请,在听这档播客、看这个专栏的朋友们,如果你们现在在一个转型或者探索的阶段,或者你的职业生活一切都非常顺利,只是想给自己打个卡,让 2024 年做年度复盘的时候有一些有成就感的事件,我觉得任何一种状态下都OK,欢迎大家和我还有依澜姐一起度过2024年的最后 100 天。
我觉得我作为第一个用户和大家一起参与进来,发出这样的一个邀请。
后面其实我想让依澜姐大概跟我们聊一下如果大家进来了我们 100 天的公益营,除了刚才讲的 30 节小课之外,如果他们找不到最重要的那一件事,我们会帮他们找到吗?就可能有一些这样细节的问题,其实蛮想问一下依澜姐,我觉得找到最重要那一件事还挺重要的。
依澜:其实不用想那么复杂,没有最重要的一件事儿,只有你当下想去尝试的。
我觉得首先还是别把它想得太功利化,就是你付出这么多的可能时间,用 100 天去做一件事,我觉得这个事情本身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
因为我们从一开始就在讲 35+ 职业转型期,我觉得应该重新说这句话,叫 35+ 我要重新定义自己。
从脑科学的角度讲,人本身在 30 岁上下,大脑才开始趋于真正的成熟。然后 35 岁左右,一般人都工作了大概 10 年左右的时间,那么你已经经历过青少年时代、求学时代、职业时代、工作时代,甚至有些已经进入家庭生活,其实你是一个相对来讲比较成熟和完整的人了,就是你的人生已经有一个基本的面相了,但是在这个时候为什么你会有一个新的思考阶段,这个就是老天爷给你的一个信号,就是在今天你终于可以自己去定义你是谁了,这个时间点其实是非常非常宝贵和重要的。
终于到这个时刻,你可以重新定义自己。这多宝贵,你在人生当中其实没有太多这样的时间可以去做这个动作。
那么在这个时候我的重新定义是从哪来的?我是谁?我喜欢什么?我擅长什么?我希望以什么样的方式度过此生?到这个时候,你才敢去回答这些问题。
很多时候我们还是很懵懂的,因为 35 岁恰恰又是外力可能给你压强最大的时候。那么我怎么样能够在这个时间内重新去梳理和认识自己呢?我觉得给自己 100 天这个时间是很重要的,就是你要恢复对自己内驱力的那个信心。
比如说我打卡美食这 100 天以后,我内在建立的信心就是,第一我可以以一种很独立的姿态去完成一件从 0 到 1 的事;然后第二,它激发了一些新的可能性,我会发现我人生其实很多选择和路,不是只有如今这一条。我觉得这两种获得才会让你有一个信心去重新评价和定义自己。第三就是我验证了我确实在某些方面是有擅长的,我觉得这部分是挺重要的。
很多时候别人看自己比自己看自己清楚多了。如果你还在职场阶段,你被一些 title 蒙住的时候,其实你拿的不是真反馈,是别人对你这个 title 的反馈,你是哪个平台的谁。但是如果你开始真正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拿到一个别人对你的反馈的时候,其实那个东西是很明确的。
比如到今天我特别明确,我真的是一个很会吃,也很会做的人,但是我 30 岁以前,我以为我就是一个厨房笨蛋,这个东西你一定要自己试过你才知道。而且我现在会告诉自己说,我真成不了艺术家,我试过玩书法,我试过做编织,我试过画画,我都不行。我其实都试过了,但是我今天有这个取舍了。我虽然不是一个艺术家,但我很明确我是一个传播者。我是一个特别喜欢分享资讯的传播者。那这个部分其实你也会在这样的一个自我测试中,变得更笃定、更明确。
所以我觉得这种重新定义自己是对你未来的职业规划也好,或者你的人生规划也好,有特别大的一个帮助。
冬冬:我刚才在问你这个问题的时候,发现一个视角,就是人真的很难不功利地做自己。
其实我们一次一次聊这个 100 天怎么去设置目标,我脑海中至少有 10 个我要做的事情,然后我会不断地去筛选,说哪件事情会让我获得最大的杠杆,去撬动一些东西,做内容也好,或者我是不是也可以做一个“巴适成都”的公众号等等。
我们老是想做正确,有一些功利的权衡。我也在想说,到底哪个选择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是最正确的一个选择,然后在思考这些的过程中,其实就有点忘了重新定义自己到底在定义什么这件事。
这是困惑我很久的东西,但可能依澜姐一句话“轻松点,你既然反复提到这个事,那你就先去做一下”,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所以有时候群体的力量或者姐姐的力量也在于此,这很重要。
依澜:对,其实就把那个第一个念头抓住。
当然我们还是会有一些方法,说是这样说,其实还是很难的。
所以我们在大家刚聚集以后第一周,咱们就先做一些探索,我觉得可能做选择题会更容易,我会给大家一些备选,我可以给你一些提示,比如说你随便在你的书架上去翻几本书,你也可以读书,比如说你就每天日常随手拍一张照片。其实它的起点可以非常非常简单,最重要的是你要用 100 天做一件事儿。这个才是真正的那个点,不是我 100 天做成一件事儿,或者 100 天做完一件事儿,而是我用 100 天做一件事儿。
冬冬:我现在已经很期待了,从秋天到冬天做一件事儿。
依澜:那冬冬咱们也策划一个小的线上展吧,我们就在 2025 年第一天的时候,咱们给大家做一个线上小小的成果展,当然这个咱们可以在过程中逐渐策划。
冬冬:是,我忽然觉得好浪漫,就是很跨年的那种感觉,然后有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人生展的感觉。
依澜:嗯,对啊对啊,自己的人生展。
我觉得首先至少它是好玩的,而且回到我们说的三种时间,这个 100 天它不会影响你的必要时间,也不影响你自我时间,你该玩就玩,该工作就工作,你只用拿出一点点可能时间,这事就一定能完成。
冬冬:就是从最小化的开始动,只要我们做这个事,就挺美妙。包括刚才依澜姐说每天拍张照片,甚至有一些人就是每一天拍一张自己的表情,100 天集成一个视频也挺酷的。
依澜:绝对的。你说对了,就是这么简单。
冬冬:期待期待。
再次诚挚地邀请一下大家。做一件很好玩的事情,然后一起度过一个季节,在结束的时候又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人生展,光想这些事情已经让我不自主地兴奋起来。
我觉得这个是值得做一做的事情,至于它长成什么样子,就交给时间。
依澜:没错,咱们争取 100 个人好不好。
冬冬:我觉得可以,这 100 个人我们也可以筛选一下,让同频的人在一起,我觉得它就是一个非常开放性的事情。只是依澜姐发起,然后我作为第一个用户参与进来,也邀请身边的朋友一起来玩,然后我们就 100 人、100 天,做个关于人生 100 种可能性的展。
依澜:确保大家能拿到一个小结果了。我觉得我也可以每天回答一个问题。
冬冬:这个也很好,我可以搜集这个问题。
我觉得不管参与进来的朋友们,不管在这个事上成不成,每个人都可以来参与最后的这个展,这个是挺有意思的一个事情。
我会在评论区放上依澜姐的微信,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添加依澜姐的微信。至于如何筛选,我觉得把筛选权放给依澜姐,就是让大家同频的人在一起。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会无条件地支持大家把这个事儿做下去。
完整版音频欢迎收听 ➡️ 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66cae424ead5fc37923f1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