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自在生活指南
自在生活指南

自在生活指南

@爱斯基摩虹

这是一个关于如何自在生活的知识库,专栏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能量管理、内观修行、灵感源泉、工作哲学思考、分布式生活实践技巧。
订阅0
文章1
最后更新:2024-2-6 16:55
查看 【自在生活指南】 详情查看 【爱斯基摩虹】 主页
分享到微信打开

免费内容

2024-2-6 16:55

Vol.00 低能量自救指南:浅谈心力、脑力、体力作用机制

引言日常生活中,面对不同的任务场景,我们的身体会调用不同的「能量」去应对。是单力作用还是全局统筹,取决于任务情景的复杂程度;而能量的阈值上限、调用后的损耗与恢复速度,则是由我们的先天生理基础,以及后天认知水平与能量管理策略来决定的。今天我们从「内观」的角度,尝试拆解「能量管理」的三个面向:心力、脑力、体力。如果说『创造、生存、发展、体验』是生命力的涌现形式,那么『心力、脑力、体力』则是建构生命力的核心能量。心力通俗来说,心力可以理解为「锚定长期目标」的能力。这个「长期目标」可大可小,无论是个人生活层面的:昼夜节律、饮食与运动、阅读与写作,还是社会生活层面的:工事农耕、艺术创作、动物救助、精益创业、科考钻研、教育传承……人们常说的 “心气儿”、“精神能量”、“内驱力”、“定性” 其实都属于心力的范畴。我们可以观察身边心力比较足的人,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TA们往往有足够的耐心从小事开始做起,并通过建立内在秩序,长期的保持专注,维持一种轻盈的身心状态。「心力」 来源于以下几个通道:内化的天赋与理想。身心合一的心流状态。外部环境以及人际圈层的滋养。心力管理关键词:增强优势储积,减少无效损耗「天赋」不一定非得是顶级稀缺的能力,普通人视角的「天赋」也可以理解为:对你而言内心摩擦力很小的领域。从这个视角来看,一个往往被忽略的竞争优势可以定义为:别人觉得麻烦而你不觉得,甚至乐在其中。所以增强优势储积的前提是,你需要剥离外部期待去找到自己的天赋所在,将有限的心力用于发展优势,而非弥补短板。识别优势后,我们需要学会给长线任务设置可靠的短期目标。为什么参照别人的目标很难拿到结果?因为设置目标本身就是个技术活儿,过于困难会导致焦虑,过于简单会产生倦怠,只有通过持续挑战具有一定难度,但不过分超出能力边界的目标,才能进入“深度思考、心无旁骛” 的心流状态,不断提升心力的阈值上限。如果你从心底想要改变,但又总是和爱抱怨、不行动的人呆在一起,那大概率会导致心力的无效损耗(俗称内耗)。毕竟人是环境的产物,是政治、经济、文化、人际圈层共同塑造的结果,我们很难改变宏观环境与他人的境遇,但我们可以选择主动置身于思辨的、成长的、包容的、善意的人际圈层中,通过课题分离减少他人情绪的干扰,把有限的心力用在关键的人生课题上。脑力脑力是一种可以被量化的有限资源。大脑几乎主宰了我们所有的行为与决策、思想与反应。我们所说的脑力通常是指大脑「记忆、理解、分析、判断、想象」的能力,先天生理结构决定了脑力的开发上限,而后天的开发与训练则决定了我们能够调用的脑力空间。大脑健康运作时,通常表现为:思维敏捷: 能够高效的处理信息、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记忆力良好: 能够同时处理多个任务或信息,而不会感到过度负荷或混乱。适应性: 能够适应新的环境,情绪稳定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学习能力: 能够有效地吸收新的知识,并为我所用。语言和沟通能力: 能够准确地表达思想并理解他人的意图。身体协调性: 保持良好的平衡和运动控制。那么我们该如何识别脑力的消耗程度呢?日常生活中,当产生明显的「认知负荷、注意力涣散、决策疲劳」的情况,大脑其实已经处于压力状态了。如果一个人长时间内只能摄入浅层次、刺激性、短频快的碎片化信息,而对社科、金融、历史、科学等严肃性长内容表现出明显的阅读障碍,那基本可以判断:脑力已经过度消耗、处于受损边缘了。这种情况需要及时的觉察、干预与调整。脑力管理关键词:主动降噪,善用工具首先,营养饮食、昼夜节律是健康脑力的大前提。以下是一些营养大脑的食物建议:同时,我们还可以善用AI工具释放脑力,通过定期的阅读写作、艺术创作、深度思辨来保持大脑的活跃与弹性。除此之外,规律运动也可以增强大脑血液循环与氧气供应、释放压力与情绪、维持内分泌平衡,从而提升记忆力与专注度,增强思维敏捷性。在脑力资源的分配层面,我们可以采取「降噪+减熵」策略,主动筛选准确可靠的信息来源,降低无效信息带来的偏见、干扰和误导。主动推送到眼前的信息,本质上都是为了挑逗情绪、消费注意力,降噪的第一步就是关闭信息流,改为主动筛选信息源。关于重塑信息流的文章传送门:https://sspai.com/post/83011。体力体力可以直观反映身体的健康状况与运动能力。体力的阈值水平受到遗传因素、生活方式、饮食、睡眠、运动的协同作用与影响。良好的体力表现为:肌肉力量与耐力、心肺功能、身体灵活性与协调性等。体力活动不足可能导致肌肉减退、心肺功能退化、代谢紊乱、焦虑抑郁等亚健康风险。体力管理关键词:昼夜节律,耐力训练中医把运动分为肢体运动和气脉运动。「肢体运动」是锻炼肌肉与骨骼的,比如打球、跑步、游泳,这类运动可以通过加快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让我们的肌肉骨骼更加强壮。但这类运动对关节的磨损也非常厉害,我们全身上下200多个关节,这些关节的使用次数是有限的,过度消耗了就容易提前报废。「气脉运动」是锻炼经络的,比如瑜伽、站桩、太极拳,这类运动的目的在于舒经活络,让气血在全身流动。气脉运动融合了身体动作、呼吸调控和内心意识的练习,强调流畅而缓慢的动作,可以增强灵活性、柔韧性和平衡能力。理论上来说,均衡饮食、昼夜节律是维持体力的基础,而定期的耐力训练与心肺功能训练可以提升体力的阈值。如果说坚持运动有技巧,那一定是不要强迫自己把运动当成KPI,要去选择那些“感觉自己被奖励”的运动。比如选择拳击,是因为可以锻炼反应力和爆发力,练完一身轻松;选择徒步是因为可以享受一整天心无旁骛的心流状态,选择跳绳是因为场地方便节省时间,顺便可以活络气血。值得提醒的是,不是每个人的体质都适合大量出汗的剧烈运动,如果是在长期熬夜、睡眠不足的情况下强行运动,反而会损害身体机能,务必要合理评估、量力而行。结语回到「能量管理」这个课题,普通人该如何摆脱低能量状态呢?第一步:状态识别屏蔽噪音,向内觉察。用X光逐一扫射:心力、脑力、体力,究竟是哪个面向的哪个环节出了问题?第二步:对症下药让一个擅长深度思考的人去做酒桌交际花,让一个创造力丰富的人去做数据统计……心力不足,可能是因为你一直在迎合外部期待,强迫自己做不擅长的事;或者经过错误的评估,设置了远超边界的目标,磨损了长期做事的信心,陷入薛定谔的摆烂。心力层面的损耗,无法通过浅层次的社交活动,或者强制性的思维训练来回血。同理,长期熬夜、摄入碎片化信息导致的脑力过载,也无法通过方法论和效率工具来恢复思考。唯有对症,才能治本。第三步:建立身心循环建立一个健康的身心循环,并不意味着必须要制定周密的计划、不允许问题发生。恰恰相反,身心健康的核心不在于控制,而在于感受能量的自然流动。即使已经摆烂许久,你仍然可以从认真吃饭、睡个好觉、晒晒太阳开始,重新建立起和身心的正向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