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内容创作通识手册
内容创作通识手册

内容创作通识手册

@TreasureClass

内容的探索者,五年时间里做过以下事:

⒈输出文字内容百万字,阅读量至少超千万(人生第一篇文字专栏阅读量即在24小时内破10w+)
⒉改编创作音频内容,播放量50w+
⒊作为内容运营者,一个月帮创业公司利润翻倍(15w-30w),见证一些千万级项目

目前在尝试作为数字游民的可持续路径,专注于个人栏目 TreasureClass 的内容创业,开始新内容的发力(视频为主),期间再次产出内容结果:
《生产力超频:用 Keynote 入门动画创意》https://sspai.com/series/291

本专栏将输出我个人对于多领域内容创作的思考与总结,购买后可终身阅读。

创始读者更多权益:
1. 底价超优惠,每周陆续更新,创始读者抢先阅读。
2. 创始读者群,探讨本小册以及交流反馈。
3. 私人咨询权,1小时关于个人品牌建立的免费咨询。
4. 实体签名版,可在连载完成后出版,免费获得。
5. 进致谢名单,在实体书致谢名单中留下你的名字。

具体权益订阅后可在下方介绍中看到,希望和你一起见证这本小册的诞生。
订阅12
文章24
最后更新:2023-8-31 12:16
查看 【内容创作通识手册】 详情查看 【TreasureClass】 主页
分享到微信打开

免费内容

2023-7-24 16:59

写在《内容创作通识手册》完结后,新的开始前:

几经周折,《内容创作通识手册》的原定内容已经全部更新完毕。在这期间,我的个人工作生活发生了很多变化,外界环境也有诸多改变。虽有不少麻烦,但变化即是常态,我们也应及早认识到,打磨应对变化的能力弥足重要。这份小册,就是我应对变化的实践,同时也希望它能帮到一些朋友,作为你初变的起步读物。所谓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这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经典恒言,可我还是想进一步思考为什么?甚至再反问一步,宴席不能不散吗?如果一桌朋友相谈甚欢,酒肉管足,又不是各怀心思的鸿门宴,为什么不能一直持续下去呢?所以,我决定把这场宴席无限期延续下去。目前,《内容创作通识手册》是完结,又是新的开始:① 精编工作启动,修订过往章节,精良阅读体验② 番外内容更新,加量但不加价,专注内容创作③ 读者获新栏目,免费得新专栏,持续个人成长PS:《内容创作通识手册》由原价 27 元升级为 49 元,但我的风格就是给大家最扎实的优惠,合伙人计划的报酬比例由原先的 10% 升级为 60%,相当于到手价仅为 19.6 元,价格不增反降。如果你觉得这份专栏还算好看,欢迎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大家一起获得实惠和收益,以及最重要的改变和成长。

2023-4-5 16:57

番外:我读书联想到的创作进阶路径:直觉——概念——观念

最近重读《文学回忆录:1989-1994》,看过我这篇文章(https://sspai.com/post/78444)的朋友们可能知道,我是个兴趣驳杂的人。没错,文学相关的内容也是我的偏好之一。不过这次阅读,倒让我把其中的某些内容和创作这件事联系到一起了。我只能说,这可能就是兴趣广泛之后磨炼出的奇技淫巧吧。简而言之,就是一个公式:直觉——概念——观念。这本是木心先生讲世界文学史时提出来的,但我看到公式的一刹那,瞬间联想到这好像与创作这件事如出一辙。我依稀觉得这能给一些创作者带来新的思考。直觉:创作初期大胆地依靠直觉行事。很多时候,我们的问题不是不会创作,而是太过依赖后验的学习总结,从而丧失了一种创作独有的浪漫。固然,经验知识是宝贵的,但仔细想想,有哪一个伟大创造者是依据前人经验做出小修小补而被世人铭记的。木心先生在他的讲稿里说他羡慕那些光靠直觉就能创造艺术的人。我也羡慕,羡慕死了。而且我们确实能找到身边只依凭直觉就能创作,还大受欢迎的人。(哎,这帮天才的脑子到底咋长的……)不过,至少我们得到一个认知,在创作的初始阶段,其实不用过度准备,直觉是很神奇的。我们也许不是天才,没有先验的天赋,但要有先行的勇气。概念:当我们依靠直觉创作一段时间后,我们能明显感到自己陷入瓶颈,不知道下一步的创作方向,甚至连创作欲望都有明显衰减后,至少这让我们更加确定了一个事实:自己不是天才。但不要灰心丧气,因为我们知道这时该进入下一个阶段,概念的领域了。木心先生最喜直觉,对时空交错的纷繁概念不甚感冒,他觉得文化没有婴儿期。但创作是否同理呢?我个人有另外的理解,天才的创作直觉让他一出世便是青壮有力的,而对于我等常人来说,创作必然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的成长期。而好的概念就是我们成长的养分。针对创作而言,概念的学习是帮助我们梳理直觉的过程,过往我们的创作可能像是一副色彩斑斓的画,一块一块的颜色毫无规律地排布,你看了很喜欢,别人看了也很喜欢,但除此以外,也没别的了。学习概念后,我们有了新的认识,可能就明白自己的画可以被归类为抽象主义,既然有抽象的,是不是也有具象的?概念会解答我们的疑问,没错,有现实主义。观念:概念帮我们梳理直觉,并且提供了有据可循的创作方向。但我们不能一直死板地恪守概念。在我的理解里,观念的状态应该是百花齐放,类似千年以前「诸子百家」的那种盛况。木心先生认为很多流派其实想单独进入观念,最后却纷纷跌入概念。作为一个创作者,我们要思考的就是,概念不是权威,它应该为我们所用,它应该是我们的武器,而不是枷锁。所以,我们应该在已有概念的基础之上,进行再创新,使之变成自己的观念,为后续的创作提供指引。综上,这就是我读书联想到的创作进阶路径。直觉先行,让创作这件事成为常态;概念标记,梳理直觉的走向,提供方法与方向;观念达成,突破常规,创新自己的观念,形成自己的方法论。

2023-2-23 12:12

番外:好的内容和创作者应该是什么样的?这是我的十条心得

本文首发于少数派:https://sspai.com/post/78444写在前面的话各位派友好,我是《生产力超频:用 Keynote 入门动画创意》栏目的策划编辑 @sainho。在 B 站刷到 @TreasureClass 的视频时,第一反应是「怪」:有着优秀成熟的视频制作水平,却没有效仿 B 站上设计类视频的热门选题和风格,选了「Keynote 动效」这样小众中的小众话题。这个「怪」现象让我十分好奇他做视频的目标:要是想靠视频创作「火」起来,选题不应该这么垂直;若是在工作之余顺手做视频玩玩,这视频的完成度也太过用心了。加上联系方式一问,才知道这样的选择并不是「不小心的」,而是「故意的」。他想做的,其实是 B 站 Up 主中的「少数派」。@TreasureClass 并非不知道目前的选题和视频风格,其实不利于他的帐号传播,同时他也知道以传播为目的的短视频应该怎么做。但问题是,如果一位内容创作者的初衷,是将自己所思所想的成果传递给观众,还应该在乎视频是否会「火」吗?对于这个问题,我想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因此在《生产力超频:用 Keynote 入门动画创意》栏目完结之际,我邀请 @TreasureClass 分享下自己的思考与心得,与各位一同探讨:好的内容和创作者应该是什么样的?———————————————————————这篇文字写于我的栏目完结时,但它不是栏目的总结回顾,而是我对于自己,作为一位内容创作者的阶段性漫谈。无论是否读过我的文章或者看过我的视频,我都想和未曾谋面的朋友们分享一些想法感受,以及过往的一点经历。好的内容和创作者应该是什么样的?内容创作,这件事对我来说足够具有吸引力,它需要理性,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找到一条值得挖掘的线索是一件让人有成就感的事。同时它也需要感性,冰冷的机器可以提高效率,但有温度的人格才有魅力。我并不确定自己可以把这件事做得有多好,但我相信自己不会停下脚步。以好奇心为原点,发展自己的兴趣,钻研其中适当延伸,然后尝试应用创造,这是我面对未知事物的态度,以及对于内容创作这件事的基本逻辑。好的内容创作者是什么样的?这样庞大的话题我无法回复,因此这里只是一些我的粗浅思考,如有异议,欢迎各位与我友好讨论~好内容应该既实用又好玩如果一定要为内容的存在赋予价值,我想好的内容应该兼具实用价值和情绪价值。每一部智能手机都会有说明书,但真正看说明书的人有多少呢?说明书作为手机的配套内容,肯定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但在情绪价值的塑造上,也就是好玩有趣上,差得真不是一星半点。好在是有人在意这件事儿的,哪怕是说明书性质的内容也应该做得更好一些,不是功能的简单罗列,而是基于使用场景延伸出来的方法和技巧。所以,我不会去看 Apple 的官方说明书,但会去看少数派的《iOS蓝皮书》。真诚地面对读者、观众,尊重相信你的人「六度空间」理论中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我很难因此觉得认识陌生人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尤其不确定陌生人能否变成自己的观众。如果真的有秘法存在,我认为真诚是唯一解。首先,对自己真诚,真实地表达自我。哪怕有些时候我们的技术不成熟,我们的观点不睿智,也不要用试图用其他手段来掩盖那些不完美的地方。但求无愧于心可能听起来是一个宏伟的词,但如果你连自己都说服不了自己,又何谈去影响他人呢?其次,对他人真诚。茫茫人海,纷繁复杂的信息世界里有一些人注意到了我们,并且对我们的内容产生兴趣,这是一件无比幸运的事。不要把对方当成 ID、头像、数据的简单组成,他们是有丰沛情感的个体,每一个点赞、留言、关注,都是来自隔空的认可,他们是创作者的朋友,对朋友当然要真诚相待。好的工具可以提高效率,但不要懈怠思维的锻炼数字工具的发展使得人们对于创作的上手难度降低了很多,我自己的很多作品都是用现在很常见的工具进行制作的,无论软件还是硬件。比如需要实物出镜时,我的拍摄工具就是能随身携带的手机;需要用一些小动画来增强表现力时,我的首选通常是 Keynote,而不是其他强大但复杂的动效软件;在视频创作时,我也会用 Keynote 制作一些效果,我在自己专栏中的视频,就是采取这样的制作方式。所以,比起掌握不同工具的操作技能,我更在意的是创作思维的培养。学习和练习同样重要当我需要对新事物的进行学习时,总是要找到练习的目标,这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思维。比如我需要学习如何画一个拟物图标,理论知识告诉我需要明确「高光」与「阴影」的对比,但光知道类似的知识是不够的,只有通过练习,我们才能确切地了解更多细节。自然光下,光影角度通常垂直、最亮处到最暗处的渐变过渡、阴影最好不要纯黑等。学习过的知识往往会通过反复练习而变得凝练精准。不要害怕粗糙,持续地进步就好回顾我自己的创作历程,无论是文字、图片、视频,都不是一步到位的,有些创作在一开始的粗糙显而易见,我每每回看都紧皱眉头,后悔地直拍大腿。总是在想,这个地方啰嗦了,那个地方出了个小错,声音还能再优化一下……对于创作者而言,精益求精是好事,可我把想说的话扣到每一个字眼,把视频的呈现精确到 0.1 秒,就能让作品完美无瑕吗?事实没那么乐观,我不怕最初作品的粗糙,重要的是我愿意在改进上下功夫,自己发现的问题要改,读者、观众反馈的问题要改,通过不断打磨持续稳定地进步,会让自己和作品都变得更好。尽量简约,简单事不要复杂化,复杂事尽可能简化我很喜欢两个手机品牌:iPhone 和坚果。背后的两家公司有着截然不同的结局,熟悉的朋友们也清楚子公司、母公司一类的调侃玩笑。而我作为它们的用户,总是胡思乱想一些问题,诸如在体验上,它们有什么本质的不同?为什么苹果在某些大众反应强烈的需求功能建设上总是慢一拍?我自己试着去思考并总结原因,我个人的看法是,iPhone 或者苹果的产品似乎总是在尝试逻辑上的简化,而坚果很多是功能上的简化。比如同样一个图片分享功能,熟悉坚果的朋友肯定知道,用「一步」功能,操作十分便捷,在 iPhone 上可能需要好几步,有时还需要切换软件。从表面上看,坚果手机在操作简化的程度上超出 iPhone 几条街,但我并不觉得苹果做不出这样的功能,或许是因为苹果希望自己的产品在逻辑上极简,具体表现为每一个动作都是最易完成的,看到返回按钮点击就是返回,看到分享按钮点击就是分享……大量的重复操作固然降低了效率,但理解成本很低,多数操作都是无需分散注意力的单击;坚果手机不是这样,功能上的简化是服务于效率的提升,但可能一个需要右上角下滑呼出的功能在逻辑上是复杂的。关于苹果设计的考虑,我后来在《史蒂夫·乔布斯传》中读到过相似话语,得到了些许验证。无论苹果还是坚果,它们都在追求简化,哪怕不同方向的简化也是简化。显然我这段长篇大论是不符合简化原则的,但内容创作也适用这个道理。追求独特、差异化这不仅仅是理想主义式的追求,其实还有实用主义上的考量。从现在科技工具的发展来看,内容创作的数量只会增长,同质化的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假设当内容创作都要批量地规模化生产,那个人创作者的存在意义是不是就被极大稀释了?先不说是否有这样的方法存在,大批同质的内容会获得欢迎吗?应该没人有一套保证受人喜欢的内容创作模板,就算真的有,大家创作的内容都一样,那为什么一定要关注你呢?作为创作个体的价值该怎样体现呢?所以,我个人认为追求独特和差异化在某种程度上是必要的,当在创作的维度上和他人有些许不同,或许就意味着内容有更大的生存空间。为他人创造价值,自己也会收获表达自我很重要,不过如今的时代,个人表达变得容易了很多,我始终在警惕不要过度表达。所以在内容创作上,我会尤其看重倾听了解其他人的想法。在追求自我前,先试着后退一步,思考能为其他人提供怎样的价值,最后我发现这样做的结果是自己同样收获很多。不停地尝试,不断地试错只能说我自己的创作历程就是在尝试和试错中曲折前行的。尝试是为了拓展自我的边界。如果我没有像一只八爪鱼一样到处散发好奇心,那我不会知道自己能干什么、想干什么。试错就是因为前面讲的能力有限,我做不到一步到位,就只能在试错的过程中不断修正自己,错误的经验也是宝贵的。如果能靠这个站着把钱挣了就太好了(商量着挣也行,就是别跪😂)最好的东西都是免费的?我没有办法单一地肯定或否定这个观点,只是从创作者的角度而言,通过自己的内容获得收益是一个正向反馈,它也许不能让我们变得富有,但它能激励我们把内容创作这件事变得具有可持续性。当然,很多创作者一开始都是用爱发电的(包括我),于我自己而言,即便内容创作这件事不会给我增加一分收入,我也会坚持做下去的。所以,放心,爱不会消失的。我们会如何成为「少数派」作为一名从少数派读者逐渐转变为少数派作者的内容创作者,我的故事和经历可能不值得被当作范本参考,但我仍想借这个机会告诉你:为什么我们会相聚在「少数派」,我们又该如何成为「少数派」。让兴趣肆意涌动吧说来惭愧,我从小就不是一个(在爱好上)「专一」的人。小时候,出于对动漫的喜爱,我会试着将其中的人物临摹下来,耗时四五个小时再正常不过,但看到最后的成果,欣喜总是多于其他。可当我真正来到专业的辅导班尝试学习画画时,一堆理论名词彻底砸晕了我,连最基本的三原色概念我都一知半解,这和我依据本能操控画笔的经验大相径庭。所以,没到三天我就打退堂鼓了……之后,人生第一次接触到电脑,那时我还会试着用绘图软件写写画画,不过,更能吸引我注意力的还是新奇的互联网世界。我像一只看到遍地满是花丛的蜜蜂,到处采蜜,不知停歇。多数时候,我只是毫无目的地漫游,用鼠标点击着一个个标签,只为了找到一些好玩好看的网站。如果说对设计产生兴趣的原点,应该就是从那时开始的。我折腾过安卓机,也玩坏过苹果机。Root、刷机、搞开发者权限,这些陌生的词汇对过去的我来说,都是一个个可探索的新鲜世界。借助网上的软件工具换掉手机上难看的图标,后来干脆试着自己画图标……至今回忆起来,那也是一段纯粹且富有乐趣的时光。而究其源头,只是因为我偶然在电视上看到了 iPhone 第一次在大陆的宣传广告,我莫名觉得这就是未来。在探索数码栏目的过程中,我又发现了很多有意思的应用,那时候 App Store 是我一天中使用时间最长的软件。得益于此,我的阅读边界被拓展了许多,不止有关科技,人文、艺术、商业等杂七杂八的内容进入我的视野。后来想想,「自己要不要试着写点东西?」的念头可能就是那时萌生的。这些算不上系统的爱好和知识始终伴随着我,中间我也总是对其他新的领域频繁产生兴趣,然后由着好奇心不设限地肆意探索。兴趣终将成为创作的燃料你不可能充满预见地将生命的点滴串联起来,只有在回头看的时候,你才会发现这些点点滴滴之间的联系。—— Steven Jobs我对此深以为然。在我原本的专业里,只有一门叫做 CAD(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课程具有创作性质,但受限于学科要求,我们必须遵循严格的标准与规范,感性的发挥在这里意味着危险。我可以理性思考,但不愿一直机械行动。所以,我开始从一个内容信息的接收者向输出者转变,依旧尝试着不同的方向:写作做设计剪视频……奇妙的是,每当我计划深入某个领域进行理论化系统化的学习时,以往随意探索的兴趣点好像开始连点成线,逐渐编织成一张结实的网。我发现,很多领域的知识都有共通之处,或者说它们的本质是有联系的。文字的节奏与音乐的复调、影视的构图与设计的排版、动画的原理与交互的准则……所以,在这些尝试中,我并没有感到陌生事物带来的恐惧,相反我有一种微妙的熟悉感,就像和多年未见的老朋友再次相逢,即使一开始会有点儿无措,但几句寒暄过后,我们会默契地谈笑风生,细说过往。也就是说,每每在新领域的学习过程中,我也能找到已有知识的迁移并且复用以往的经验。这些心猿意马,看似跳脱的尝试,不但没有浪费我的时间和精力,反而充实了我的生活,也正是这些尝试给我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机会和锻炼。我没有办法用一个具体的职业身份来定义自己,我没有科班学习写作、设计、剪辑、科技等某个具体专业的经历,但在持续满足好奇心的同时我积累了还算丰富的知识和技能,也有幸做了很多相关的工作。我始终认为,内容创作没有所谓的专业门槛,如果真的有,它应该是一个人是否始终愿意对世界好奇,是否始终愿意持续学习,与此同时,他是否愿意把自己的所感所获分享出来,为他人创造价值。这是内容创作的真正门槛:意愿的门槛。感谢你看到这里,一起共勉。

2023-1-9 12:15

1.2 内容的商业性

内容的商业性一直存在,因为商业的产生源于供需,内容需求可追溯的源头可以一直向前推移,不过我们没必要细究。大家只需要清楚,近些年来内容这件事被许多人重视不是因为需求发生了多么天翻地覆的变化,而是供给侧有了大量革新以及内容的商业化运作方式产生了很多新思路。总之,内容的各个环节流程,从投入产出到商业变现,它距离个人更近了。商业价值上一节我们讲过了内容价值(实用价值和情绪价值)的问题,这属于内容的本体价值。同时因为有供需关系的存在,内容也衍生出了外部价值,也就是商业价值。正是因为内容具有商业价值,所以通过内容变现成为当今人们的一种职业选择。好内容是什么样的?我说不出一个确切的标准,但我或许可以说说好变现的内容。还是先从商业价值这件事入手。大家认为什么内容的商业价值高?你或许有自己的看法,或者你也不清楚什么内容能卖得贵,我直接说我个人的看法吧。请把商业价值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挂钩。生理需求: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安全需求:保障自身安全、摆脱事业和丧失财产威胁等方面的需要;社交需求:包括感情的需要和归属群体的需要;尊重需求:包括自我尊重和受到他人的尊重;自我实现: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前三个属于低层次需求,后两个属于高层次需求这 5 种需求层次大家应该很清楚,如果不清楚可以去自己收集资料一一对应,我要讲的重点是:当一个内容本身所体现的需求层次越高,它对应的商业价值就越高。比如,一个拍美食的视频博主,如果只是单纯教人做饭,内容本身体现的就只是人的生理需求,它的商业价值就不高;但那些所谓教人成功的创业视频就大受欢迎,商业价值居高不下,因为这种内容体现的需求层次本身就高,它打出帮人自我实现的口号。所以,内容的商业价值高低和内容体现出的需求层次高低呈正相关。文化属性“好”内容还有一个特点,具有文化属性。还拿拍美食视频来举例,光做美食没有什么稀缺性,它的商业价值本身不高,如果你想改变这种境况,就要为这件事增添一些文化的内涵,美食不诱人,但美食文化这件事儿一定有魅力。《舌尖上的中国》是靠每一集出现的美食来吸引人的吗?当然不是,它靠的是美食背后的故事,这是文化的力量。所以,当你想进入某种内容领域进行创作时,想一下它是否具有文化属性。需要注意的是,我这里所说的文化属性是相对比较泛化的,就像很多人的内容是讲职场沟通一类的,你可能认为这样的内容一定没有文化属性,但其实不然,职场文化也是一种文化属性。根据公司、国家的不同,职场文化还有可能呈现出完全相反的表征。还有人制作的是软件技术一类的偏硬核技能向的内容,这背后有文化属性吗?当然也有,极客文化。对于内容来说,文化属性很重要,因为当某种内容具有一定的文化属性时,就意味着它大概率对应着相对较高的需求层次,而物以稀为贵这个道理我想不用过于赘述。可持续性内容创作还应具有可持续性,这件事儿为什么重要呢?因为商业价值和文化属性决定了内容是否值钱,而可持续性决定了你的内容能否持续地为你挣钱。那到底什么是内容的可持续性呢?让我来说明一下。请试着判断以旅游为主题的内容是不是好内容?从商业价值来看,旅游属于人们的中高层次需求,具有还不错的商业价值。从文化属性上,红色旅游、古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都能在旅游内容中得到体现,所以制作旅游内容是不是就确定为一个好的选择呢?其实不一定,因为还没有考虑可持续性。我们假设制作旅游内容可以盈利,当一个内容项目完毕后,作为内容创作者的我们是否能一劳永逸?当然不可能,我们要转头进入下一个内容的创作,而遗憾的是,旅游内容的制作并不具有可持续性,尤其对于个人创作者来说。如果你是一个旅游博主,为了不断产出新内容,你需要不停地去各个地方,因为一个旅游景点只能支持你产出一次内容,观众不可能接受你全年只待在一个地方。同理,你也不可能只靠一个地方一直赚钱,为了新内容的产出你必须不断投入,去新地方,才可能赚到新钱。所以,旅游内容创作的边际成本并没有降低,在这个长期过程中,成本还可能因为外界因素的变动而增加,如果不是一个机构,那么旅游内容对于个人创作者的负担其实是很高的。这就是可持续性的重要性。你的产出内容要尽可能保证其有很强的可持续性,比如写一本书,用了一个月时间,你投入了一定成本,但随着这本书卖出,成本得以回收并且盈余。关键更美好的是,这本书可以持续地卖出,它不会因为收入已经覆盖成本而失去被销售的属性。这本书能一直帮你赚钱,你睡觉的时候也能帮你赚钱,它的可持续性就很好。例外的情况几乎可以确定地说,以上三个特性就是“好”内容的判断标准,但有人会说凡事都有例外,或许还真能举出一些例子,比如在某音上,有很多人不需要生产特别好的内容,也能通过挂一些小商品赚钱。我要说的是,的确,这确实也是内容的一种,也是一种变形途径,但我所归纳总结的都是“好”的标准,当很多人没有能力没有方法去落实“好”的标准时,退而求其次也是可以接受的,不过它依旧不能因此跳脱出我们的准则。商业价值低的内容一定会死吗?不会,它也能活,单价低的东西有很多;没有文化属性的商品也有,它们很难引人关注;没有可持续性的业务太多了,有一次赚一次的买卖不确定性太强,甚至以上三“无”内容和产品多的是,有没有人靠这些赚钱,其实也有,但它们靠的是另外一件个人难以造就的事,规模效应。低单价、高复购、规模化,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那本质上做什么内容都无所谓,不过可惜的是,想要做到以上背后要付出的成本可不是个人创作者能轻松覆盖的。在当下的选择中,我们还是应该好好判断,找到一个好方向,然后发挥内容的最大商业价值。总结内容商业性源自供需关系,物以稀为贵好变现的内容:商业价值高、有文化属性、可持续性强不存在例外,好标准之外的活法成本不低

2023-1-7 17:0

1.1 内容的价值

谈论「价值」这个更加惹人关注的属性前,我们可能需要往前探究一下「内容」的定义或本质。每个人可能都对内容有着自己的理解,如今这个时代从信息世界里获取各种内容无比简单,同时内容的丰富性也使其很难被定义或归类。文字、图片、视频(长视频,短视频,中视频……)等等,这些信息形式是我们无比熟悉甚至每天都在接触的,它们就是内容。说的再通俗些,你看到的、听到的、触及到的……都有可能是内容或内容载体。关于内容的说明就是这些,它其实没有大多数人想象的那么复杂,我们走在大街上碰到熟人打个招呼,说的一句话也是内容,只是这句话的价值可能并不高。接下来我们就可以谈论「内容的价值」这件事了。注意,我们在这里就不学究般地去研究内容价值的产生历史和相关哲学了,这里所输出的观点是基于作者,也就是我本人的学习工作经验,加以思考以及反复验证,从而总结得出的推论和观点,我希望这本小册子可以帮助有志于内容创作的朋友们形成自己的一套方法论,这也是它作为文字内容的最大价值。总体而言,内容价值有两种:实用价值和情绪价值。实用价值实用价值较为容易理解,它满足某种功能或用途的需要,具有实用价值的内容也非常容易找到参考,比如我们在义务教育阶段,书本的知识,老师的教学,这其中一系列内容形式就具有实用价值。你可能觉得有异议,因为根据很多人朴素的情感认知,学校所教授的大多数知识内容似乎并没有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影响。但这不代表它没有实用价值,而是你把这种知识内容的实用场景用错了地方,多数课堂内容的实用价值在于满足考试需求,而不是指导人们的生活实践。所以,请注意甄别内容价值的体现场景。「是否有实用价值?」和「人们认为是否有实用价值?」是两件不同的事,有的内容既实用又让人觉得实用;有的内容实用但人们认为无用;有的内容无用但人们觉得实用;有的内容既无用人们也觉得无用。情绪价值内容的情绪价值较为抽象,但它也有可理性分析的路径,而且对比实用价值来说,情绪价值其实更能和我们的生活一一对应或者说更符合我们本能的原始情感反应。一般情况下,被人谩骂,会使我们愤怒;被人误解,会使我们沮丧;被人夸赞,会使我们高兴……这是人类最底层的情绪反应,它由基因决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即便后天通过各种教化练习以及情绪管理等方式来对行为习惯进行规范,它依然无法颠覆我们的情绪本能。所以,当内容能唤醒人们的某种情绪时,价值油然而生,因为这是人的需要。内容能唤起的情绪有正向和负向,我不单一的评价这两种内容的好坏,只从已知的观察来看,很多内容创作者愿意从负向情绪出发,比如容易引起焦虑的内容,它最终是为了利于相应产品的转化。当大量负向情绪的内容进入人们视野时,不可避免地会引发批评,但理性思考一下,我们仍然有很多办法不看此类内容或选择其他内容进行调节平衡,又或者压根不去相信这些内容里试图让你以为的严重问题。但不少人采取的对抗方式却很诡异,我这里说“诡异”,是因为很多人其实没有在这种内容里“受害”,可他们的反抗看起来又有点儿像小孩子闹脾气,谩骂指责、撒气抱怨,这会形成一个貌似悖论的现象,为什么这些人明明如此讨厌某种内容却又投入了大量关注?理解和解释人的情绪难度很高,这不是我们讨论的重点,我只是想告诉你,当内容打开情绪开关的那一刻,情绪终点的形态是我们无法预知的,这要求我们在内容设计时做多方面的考量,才能最大限度地维持情绪价值的稳定。价值的有效性实用价值和情绪价值作为内容得以存续的基础,而我们看到的大多数情况却是,并非所有内容都被大众所接受和喜欢,排除那些粗制滥造的无价值基础的内容外,难道其中没有任何遗憾蒙尘的优质内容吗?当然不是!相当数量的优质内容没有获得等值回报,其中固然有很多原因,例如内容数量爆发增长引起的焦点难题,头部内容的流量聚集效应等,这些已知问题的存在给新内容的成长增添了很多障碍。但归根结底,问题背后指向的其实是价值有效性的问题。什么是价值有效性?简而言之,课本知识及相关内容具有实用价值,它满足考试需要,但它不一定对所有个体有效,有的人学习后能拿满分,可有的人翻烂书本还是效果平平,这就是价值有效性在不同个体上的效果差异。那么该如何实现最大化的价值有效性呢?很遗憾,这件事几乎无解。如同前面所言,价值有效性同时具有相对性,无论你的内容提供实用价值还是情绪价值亦或两者兼有,这都不能保证其价值有效性在每个人身上均等体现。概率解法基于价值有效性的特殊,难道我们对于这个关键指标只能束手无策吗?也不尽然,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接受一个事实:同样的内容对一个人的价值可能有 100% 的效果,而对另外一个人的效果可能是 0%!明白这个事实很重要,它会减少我们的很多纠结,促使我们把精力放到做正确的动作上。本质上这是一个概率游戏,我无法提供一套标准化的操作步骤,然后告诉你只要按照我说的做,就能打造出价值普适的内容来,我们一系列的连续动作只能提高成功的概率而已,而且永远无法达到 100%,更直白的真相还有,连续动作也分正确与错误,错误的动作还会降低成功率。正确动作的评估成本高,错误动作相对容易判别,其底线是法律法规,向上一级是平台规则,再向上错误动作的评估成本也会升级内容创作的动作永远在正确与错误之间来回摇摆,因为其中缺乏提前预判的标准和依据,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试错、纠偏、验证,长期重复这个过程,直到摸索出一个相对完善的创作模式和内容模型。但千万不要认为之后就可以一劳永逸,再强调一遍,内容创作没有固定的公式标准,即便是今天验证有效的内容模型也无法确保第二天仍然有效,我们在这件事上要始终抱有重头来过的心态。总结内容的价值:实用价值、情绪价值价值有效性在不同个体上的差异化内容的价值生成在于提高概率,而不是标准最后,再次说明本书的价值所在,这是一本内容创作通识手册,我希望它帮助对内容创作有兴趣的朋友们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方法论体系,所以我不会事无巨细地教大家具体技巧,比如如何写作、如何拍摄、如何剪辑等。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你进行更加深入的洞察。当然,我无法保证自己的观点一定客观或准确,但我能保证所写的一切都基于真实的观察和实践,并且我的表达绝对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