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遇光spotlight
遇光spotlight

遇光spotlight

@C3🌻

探索与分享写字楼之外的工作可能性,助你建立标准答案之外的生活方式。
订阅0
文章7
最后更新:2023-11-10 14:4
查看 【遇光spotlight】 详情查看 【C3🌻】 主页
分享到微信打开

免费内容

2023-11-10 10:35

什么是个人职业护城河?该如何打造职业护城河?

本篇为遇光原创系列文章,我们深刻理解并剖析了你“上班不开心”这件事,从【自身】以及【市场】出发,结合【劳动形式】与【劳动价值】原则,提供“以人为本”的工作与生活方式的可能性。一、你身上的那些技能最能让你轻松赚钱?钱,更多的钱,更多更多的钱,作为一介平民,我们从来不掩饰对于财富的极度渴望。毕竟,身处于这样一个时代,只有财富才能让人获得真正的安全感。 没钱是一件让人郁闷的事,更让人郁闷的,是拼了命一般工作,却依然没钱。 还情绪崩溃。 如今,大部分人在职场中的内耗情绪是非常严重的。 你是否感到:1)大部分时间都感到疲惫、精疲力竭,甚至刚睡醒都会有这种感觉2)做事越发拖延、沉溺于安慰性的言语3)自我怀疑感增强,碰到一些小问题也会觉得挫败和无助……这折磨人的工作,简直是一天都干不下去了。 当你终于受不了,一次又一次地选择把辞职信甩在老板脸上的时候,你是否有一种“进入轮回”的无力感? 打破轮回的宿命,只在于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对于工作的不满,要么源于对劳动形式的不适应,要么源于对劳动价值的不认同。 劳动形式?劳动价值?这是上政治课吗? 先别急,听我给你分析。 劳动是人类社会的基石,也是个人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和“工作”不同,劳动不是社会赋予你的义务,而是每个人能自己进行的一种活动。 劳动的方式有很多种,但不管什么样的劳动,都离不开对于劳动形式,和劳动价值的讨论。 比如,有的人觉得996的工作模式没人性,损害身体健康,加速老化,年纪轻轻便秃了头;有的人觉得自己所做的事情毫无意义,无非就是改改格式,盖盖章,抄抄文章,开开会;这些都属于对劳动形式的不适应。 再比如,有的人觉得自己做着又繁重又脏的工作,拿到的薪水却少得可怜;还有的人觉得自己985大学毕业,工作五年工资连自己读职高的小学同学都赶不上;这些都属于对劳动价值的不认同。 而一个人对于工作的不满,要么源于对劳动形式的不适应,要么源于对劳动价值的不认同。这两件事才是职业内耗情绪的根源,而无论你做什么,换工作也好,做心理辅导也罢,只要不改变这两点,都是徒劳。 或许你认为,我就只想找个普普通通的工作,有这么复杂吗? 我们先来看看小李的例子。 小李毕业后就直接进入互联网企业,从事技术咨询相关职业。在这个岗位上,他有稳定的薪水,但也经常面对繁忙的工作日程和项目的压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李开始反思自己的职业生涯和工作模式,他觉得这不是他所追求的工作方式,但与跟多人一样,只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但却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因此,小李做的第一件事:基础的价值观的梳理。 他了解到,自己虽然有满足目前工作的必备技能,但这并不是他喜欢做的事情,也就是说,该工作虽然从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劳动价值,但是却无法弥补对于劳动形式的不认同感。换句话说,相比于拥有稳定的经济来源,他更看重从工作中能获得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第二步,他从自己的「兴趣」入手,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小李的兴趣很广泛,是没有现在的工作内容的。但在众多兴趣中,真正有利他性的兴趣其实是环保、插画、健身相关的。 其实兴趣是会分为三个层次的,仅仅只是满足感官娱乐以及内在探索欲的兴趣并不能给别人带来什么太大的价值,所以兴趣的利他性对于发展职业来讲是很关键的。 但是光知道兴趣也没有用,我们也得看这与能力匹不匹配。 小李也说了:“知道有潜力的兴趣方向,但是自己没做过呀,不知道能不能做,是不是要脱产学习才能入行?这是不是相当于以前的经验都白积累了?” 这是很多人会顾虑的一点。首先,基础知识肯定是要去学习的,但是曾经的经验也绝非全是沉没成本。纵然行业千千万,但基石能力是各行各业的立足之本,它们是贯穿行业底层逻辑的。 于是乎,小李做了第三步,他根据自己过往的经验,发现了自己的基石能力,也就是一些咨询通用技能;同时也发现了这恰巧是他喜欢使用的能力。 喜欢环保内容,又擅长咨询的通用技能,最佳职业选择便拔开云雾了,他选择了成为自由环保咨询顾问。他一开始是在一些兴趣圈里做公益积攒经验,并且认识了很多同行。后来慢慢与一些小型外企合作,到现在每年都会有固定的商单和不错的收入。他逐渐形成了适合自己的工作方式,能够自由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同时也为自己创造了稳定的经济收入。 可以看到,小李以自由职业的形式实现了自身的劳动价值,不仅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满足自己看重的成就感,还能够在经济上取得稳定的回报。这种职业选择让他更加满意和充实,也展现了劳动形式与劳动价值对于一个人职业生涯的重要性。 所以关于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职业情绪内耗的答案也很明显,就是了解适合自己的劳动形式,定位自己认同的劳动价值。二、劳动光荣,工作“可耻”,价值万岁早期的古希腊人认为,为了填饱肚子而不得不去“工作”,是一件“让人羞耻的事情”,甚至“比成为奴隶还要可耻”,因为“奴隶是终身制的”,而“雇佣关系随时会解除”。 这话兜兜转转了一千多年,竟然到现在的社会应验上了,不得不说有些讽刺。 人们已经渐渐开始意识到,老板口中的“不保证休息”,和“保证不休息”的意思没什么区别,而他们画的“大饼”,直到你离职的那天,都从来没有兑现过。 一个疑问开始植根于人们的心底——既然连拼命工作都没有意义,那为何不干脆躺平呢? 实际上,不是努力没意义,而是“工作”这件事,剥夺了你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往往容易弄混两个概念:“劳动”和“工作”。 劳动是一个人主观的行为,是人的权力。而工作则是社会或集体强加于你身上的客观要求,是人的义务。 一个人对于“工作”的不满,要么源于对劳动形式的不适应,要么源于对劳动价值的不认同。 首先来简单解析一下这两个概念。 劳动形式:从模式上来讲,可以大致分为全职、兼职、自由职业、以及创业者,其类别可以分为脑力劳动、体力劳动、混合型劳动。 劳动价值: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别,即实物价值——金钱,和精神价值——满足感。 社会是一台巨大的机器,为了良好的运作,它更强调的是集体而非个人,这也就注定了社会的发展需要细化的劳动分工,同时也意味着社会更多需要的是“螺丝钉”。 即使你是一根“金螺丝钉”,你也无法摆脱“螺丝钉”这个身份,给予你的价值定位。 而人的一生,随着知识和阅历的改变,对于劳动价值的需求层次也在逐渐变高。适合你的劳动形式,可能随着你的人生阶段和心境的变化而产生变化。 从全职到斜杠到自由职业再到甚至创业,这条路是无数探索自我价值提升的人所走过的必经之路。 举例来说 阶段一:当你刚走出象牙塔,没有任何的社会经验的时候,最需要做的其实是快速地去积攒经验,了解商业社会的运行规则,这个时候对于个人价值的追求还没有那么迫切,所以去企业上班相对而言是一种较稳妥且合适的方式。 阶段二:当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并且对职场有了一些自己的认知体系之后,你很大程度上会厌烦当下高度重复且繁琐无聊的工作模式,并且有自己对于职业的一些想法,开始想要发挥一些主观能动性,追求一些个人价值。当下的工作不能完全满足你的劳动价值了,开始进入价值探索期,可能是想转换职业方向,可能是想转换工作模式。从无意间朋友介绍的商单开始,你意识到自己接单又有趣赚的又多。这便是所谓的兼职,或者副业。 P.s.副业的开启一般有两种形式,从本职工作能力入手,以及从兴趣方向入手。大部分小白从兴趣入手很难成功。当兴趣上升到事业层面,就成了一门深奥的学问。今天在此就不过多赘述,如果大家有兴趣,之后会出专栏讲解兴趣与职业。 阶段三:如果你很幸运,在尝试副业的途中,发现副业的工作模式竟是自己的“真爱模式”,你很有可能就会将副业转正,觉得自己非常想要成为一名只工作不上班的自由职业者。 阶段四:随着行业知识以及经验的进一步沉淀,自由职业的模式可能已经无法满足你的需求了。你想要拓展,承接更多业务,将个人价值最大化,可能是开启工作室,甚至轻创业。 三、什么样的人会一直穷?人终其一生,所追求的无非也就是“价值”二字,价值万岁! 人生阶段会影响劳动价值的认同度,也会间接改变劳动形式的匹配性,但【技能】不会。当你掌握了某一项或者几项核心能力以后,你可以按照认同的劳动价值去兼容所有劳动形式,这也就能很大程度上去避免转变劳动形式所可能导致的沉没成本。来访者里最常见的关于劳动价值的疑问便是:“我觉得我上班已经很努力了,每天起早贪黑的,但为什么我还是没赚到什么钱呢?” 先简单的上个原因总结:因为站错了财富分配环节的队伍。 众所周知,财富分配的环节虽然众多,但基本是分成两个大队伍的,其本质就是一个漩涡式流动体,一支队伍是靠近漩涡的中心区,另一支是远离漩涡中心的边缘区域。 正所谓风浪越大鱼越贵,中心区的是吃肉的,边缘区的是喝汤的。中心区有肉的时候,边缘区可能有汤;中心区肉都分不匀的时候,边缘区可能就只剩寡水了。 如果你一直给别人打工,就好比是边缘队伍,那肉都被中心队伍分了,汤可能也被你们老板喝了,你也只有舔舔碗的份了。赶上好年份,这碗里可能还有点油水,勉强可以够过个生活。赶上差年份就不好说了。 有的人可能就不服气了跳出来说:那还有高薪打工人呢! 我们想想高薪打工人有一个最为明显的工作特质是什么呢?家常便饭般996甚至007的工作时间。而时间本身就是比金钱更宝贵的财富。 我们每个人,每周拥有24*7=168小时的时间。我们用遇光的「价值模型」尝试推算一下现有工作的性价比。1)可以尝试记录一下,除去工作以及必要的日常活动,比如吃饭,睡觉等等,剩下的完全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有多少小时;2)简单地用“收入”这个标准来代表工作成就(「价值模型」标准较繁琐,在这里只取用基本标准,方便个人演算);3)用每月收入,减去必要月支出,再用剩下的数目去除以记录的小时数。如果说这个结果,接近于200这个数字,那么说明你还算是个能喝汤的边缘人;但如果是与这个数字相差很远,不管是大还是小,甚至是负数,那么大概率只能算是个舔碗人了。 相信看到这里聪明人已经明白了,漩涡中心才是应该瞄准的财富靶心,其次是中心过渡边缘处,最次的选择是激不起什么水花的完全边缘处。但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中心太险,很难全身而退,所以过渡处对于追求高性价比劳动价值的人而言无疑是最佳选择。 四、工资太少?可能是被它“剪”掉了!前面有讲到,劳动价值的矛盾来源于社会与个人的需求差异。而人的一生,随着知识和阅历的改变,其认同的劳动价值也是会随之变化的。 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大概率更看重工作能带给自己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这是他们当下所追求的“劳动价值”;而有了较长工作经验的社会人士,仅仅靠着成就感是无法支撑养家糊口的重任的,除了成就感之外,他们更需要的是真金白银的收入。 所以对于从不做选择的成年人而言,工作的成就感和金钱回报缺一不可。 先来谈一谈物质回报。通常来讲,上班所收获的劳动回报是远远比不上付出的。就像买东西,只有错买的,绝没有错卖的。你所提供的劳动价值一定是大于收获的劳动回报的,不然的话公司一般是不会养着没有价值的人的。 你知道什么叫“剪刀差”吗? 这件事情,靠我说不清,我必须请出一个很牛的老师了。这个老师是谁呢?他姓卡尔,叫马克思,主教思想的,伟大的思想导师。 当资本在雇佣员工的时候,其实我们每个员工的劳动,就相当于一件商品,老板在为我们的工作付费。 卡尔马克思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在《资本论》里提出了价值问题:“商品价值量是怎样计量的呢?是用它所包含的‘形成价值的实体’即劳动的量来计量。劳动本身的量是用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计量,而劳动时间又是用一定的时间单位如小时、日等作尺度。” 为了避免误解,他进一步写道:“可能会有人这样认为,既然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来决定,那末一个人越懒,越不熟练,他的商品就越有价值,因为他制造商品需要花费的时间越多。但是,在商品的生产上只使用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好了,这下讲清楚了,在作为资本代表的老板那里,是有一个“我寻思这样”的价格表,或者说是劳动时间表的。 老板说:“我寻思你干这个事情,三天能干好。”于是乎,不管你干几天,他为这件事情总共就付给你三天乘以一个平均每天的劳动成本。你究竟得几天做完,至少在他那个层面,不太重要,他基本就对全局负责。 换而言之,大环境变了,比如,人的素质提高了,大家更卷了,那么,在老板那里,他寻思你做一件事情的时间就变少了,他觉得这个时候,你做这个事情只需要两天了,他觉得给你三天的工资有点亏啊,解决的方案,两个:1)降薪,只给你两天工资。2)加班,你把他认为三天的量,给干回来。 这个道理适配任何自由买卖的市场。工资高的,必然付出了比工资更高的努力,工资低的,不一定是能力不足,被克扣也是家常便饭。 再来谈一谈心理需求。能带给你满足感和成就感的工作,必然是一份能带着你成长的任务清单。那我们再回到现在招聘市场的困境问题中,招聘方和求职方都会觉得很难,为什么呢?其根本也在于需求矛盾。招聘方想要能直接上手还便宜的人,但“便宜注定无好货”。绝大部分老板并不想带领员工在工作中“乘风破浪”,他们只需要你当好这一岗位上的“螺丝钉”。 螺丝钉是什么?做的好是你应该的,但出了问题你得一起背锅。 作为员工,你没有太多选择权,但不代表你不能选择。自由职业便是一条合适的职业路径。 只要你有技能,会使用这些技能,你就能摆脱传统上班的价值“压榨”;减少中间环节,选择你想挑战的工作内容,实现个人劳动价值的最大化。五、人生下半场,如何守住手中的饭碗?小张又辞职了,他受不了每天通勤三个小时,这已经是他今年第三次换工作了。好在因为有专业和年龄优势,小张每次换工作都还算顺利。 但小刘就不一样了。作为小张的前辈,小刘进公司已有好几年,做着一份不痛不痒的通用管理工作。最近关于公司裁员的流言满天飞,小刘也有些恐慌,于是有了“备份跳槽”的想法:去投简历看新的工作机会,如果有更好的机会可以直接往高跳,如果有被辞的苗头也算有个下家。 本来以为是件不太难的事情,没想到最后成了持久拉锯战。这不试不知道,一试才知道原来自己“性价比”这么低。 大部分职场中年人很焦虑,但也无法躲过中年危机,究竟是为什么呢?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打造自己的职业护城河。 在讲职业护城河之前,我们先来想一想人生的商业模式,也就是现在社会人赚钱的几种方式:1)投资,即拿钱生钱,但前提是有资本2)创业,普通人翻身的最佳途径,但往往九死一生3)复利型营收,即单次创作的产品能够重复售卖盈利4)上班拿工资 其中,前三种本身就自带护城河属性了,一般人进不去;普通人能选择的赚钱方式也只有最后一种。而这种赚钱方式中除了个别行业有壁垒,如医生、律师等等,大部分都是处于“野蛮竞争”的状态。拼年龄、拼经历、拼谁更不要命。 在这种野蛮竞争中,如果你没有形成个人的职业护城河,被淘汰就是注定的下场。 那再回到上面的主题,什么是职业护城河?简单来讲就是,自己身上有某种或某些技能去应对市场变化,使自己在任何大环境下,都能获得生活所需的足够的经济回报。 护城河的概念最早出自于巴菲特,企业需要有自己的绝对竞争优势,才可能在逐渐红海的市场中稳固自己的地位,这就是企业护城河。 而对于个人而言,保护你饭碗的,就是“职业护城河”。 如果你整天忙碌却找不到工作重点,加班加点只是做一些重复繁琐让领导开心的事情,这样的工作可替代性实在太高。反之,如果你有核心优势竞争力,而且你的工作都是围绕核心竞争力来发展的,这就相当于为你的职业奠定了坚实的不可替代基础,也就是你的职业护城河。 职业护城河是围绕核心竞争力发展的,也就是个人技能的发展。找准自己在市场的定位,结合市场挖掘自己的稀缺技能组合,并优先发展自己的“护城河属性”,才能轻松击败中年危机。

2023-10-19 11:27

如果劳动分工决定了选择上班就是选择了成为“螺丝钉”,我们是否能选择其他可能性?

人的一生一般可以简单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学生时代,职业时代和退休生活。职业时代也许不是人生中最长的一个阶段,但一定是最重要的一个阶段。职业时代中,工作内容的本身将会是最影响你的人生质量的关键因素。 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说:“世界上最残酷的折磨便是迫使人无休止地做一件明显毫无意义的工作。”这是他在西伯利亚流放时目睹对待犯人的残酷刑罚而产生的感言。在职业咨询的过程中,也不乏客户曾说到:“我感觉我去上班就像在蹲监狱,工位就是我的牢房。” 上班,是工业文明分工之后的产物,由于个人和家庭出现分工,改变了农业文明时期以家庭和个人为独立劳动单位的格局。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分工也进一步深化,不论是职位还是工作内容都划分得越来越细。公司运转如同严丝合缝的完整拼图,其中每一块都被提前设计好了范围和形状。拼图碎片的形状被设计为统一规格,只有这样,当其中一小块缺失时,才能轻松从市场中获取一块,保持拼图的完整。 马克思说过:“劳动分工是导致人片面发展的根源”。 公司给你一份工作,获得你的时间,训练你胜任这份工作,然后你开始害怕离开公司,因为你发现,除了这份工作,你已经没有能力和可能去从事任何别的工作了。 这也是为什么职场年轻人容易迷茫。当你无法从内心认同自己所做的事情, 找不到意义或者说否定其价值,就等于你在否定正在从事这份工作的自己的价值。 但是人生不应该只是轨道。 如果劳动分工决定了选择上班就是选择了成为“螺丝钉”,那我们是不是也可以选择其他选择呢?  其他选择之「自由职业」:你是不是经常想辞职?在周日的深夜还不愿意放下手机的时候,在周一的早上闹钟响起来的时候,在刷到朋友圈里朋友出游靓照的时候,在早高峰的地铁里,在晚高峰的堵塞里,在无止尽的加班中,在循环重复的任务中,在老板的怒吼中,在同事的甩锅中,在无意义社交的消耗中,在每一个身不由己的时候,在又一次感觉自己老去的时候。 你是不是常常畅想另一种生活?早上可以睡到自然醒,精神饱满,轻松惬意;告别早高峰的地铁公交,远离消耗时间又令人疲倦的通勤,自由选择工作的地点:天气好的时候在公园的草坪上,下雨天的时候在喜欢的咖啡馆,甚至是在三亚,在丽江,在大理,在厦门,在摇晃的绿皮火车上,在飞去他乡的候机楼中,在每一个写在旅行清单上的地址里,当然,也可以在家。一整天里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可以由自己来安排决定,随心所欲,不受限制。 如果你想拥有上述的一切,你可以考虑尝试成为一名自由职业者。当你成为自由职业者,你首先获得的,就是自由。这种自由并不绝对,并不意味着你不受任何限制及控制,但你可以只受自己的控制,自己做自己的老板。其次,抛弃自己并不认同的公司文化,远离职场令人窒息的人际关系,告别各种无意义低效率的冗长会议,这也是自由职业的魅力所在。自由职业少了传统职场的「束缚感」,也不必像创业者一样「如履薄冰」,主打提倡一个“不摆烂也不被奋斗PUA”的自由意识。 「自由职业」的概念经常会被混淆。有人会说:“自由职业不就是散工吗,类似网约车司机或者外卖员之类的”。灵活就业的表现形式确实有很多种,但自由职业与打零工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技能」:自由职业者必然是有硬技能傍身的,且随着时间和经验的增长,核心能力是会逐渐提升的。自由职业,也是另一种形式的“铁饭碗”。 总而言之,自由职业是一种「选择」,选择不吃难吃的屎,只"浪费"自己选择"浪费"的时间。  是否应该转入自由职业:常常有咨询者纠结很想转型自由职业,但不知道能不能,或者应不应该。 选择的本质是逃避与吸引力法则。 在这个问题上,不如先想想清楚自己想转自由职业的想法是因何而来的:究竟是远离当下这份工作的什么部分,以及向往自由职业的哪些部分。 比如说,目前所处职场整体氛围要求是单调严谨一丝不苟的,向往自由职业的自由度,喜欢天马行空、自我把控;那么你是天性就高度自律且会冒出很多新奇想法,还是选择性目盲,只关注自由职业的优点和自己所处职业环境的缺点呢? 除此之外,在面临转行自由职业问题时,常常也会为已经拥有的工作经验全部变成无效而感到无力与不值。大部分人在决定自由职业深耕领域时,通常会选择自己擅长且不讨厌的技能,这与找工作时的核心需求不完全一致,所以转入自由职业可能意味着重新开始。 关于“值不值”这件事,可以从几个维度去思考:1)如果现有的工作经验对未来无用,可以视为沉没成本,它与你的未来无关,为一碟醋去包一盘饺子值得吗?2)行业知识也许有壁垒,但你所习得通用软技能,比如说沟通能力,难道不是在任何行业任何职业都能用得上的吗? 我们职业生涯从20+开始,按法定退休年龄来算,会持续几十年,所以不用太焦虑转行值不值。诚然,转变需要付出一定的试错成本,但那也是为没有做好职业规划,被社会打击之后才开始被动思考需要支付的代价。 简单来说,你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是转自由职业就能够解决的吗?想清楚这一点,就不难作出决定了。  零基础如何开始自由职业:有人又要说了:“思考过后还是想转型,但我没有自由职业所需的硬技能,感觉无法成为自由职业者。” 首先需要声明的是,自由职业不能一劳永逸也不能一步登天,不适合想投机取巧的人。 然后,没有一技之长肯定是无法胜任任何工作的,但事实证明,大量的优秀的自由职业者,一开始都会认为自己几乎没有任何技能或者经验,所以其实本质上来讲,很多人只是没有充分了解自己并探索自己可以使用的技能。 不开始就没有经验,没经验就更不知道从何开始了,仿佛陷入死循环。 想解决这个思维怪圈也很简单,在开始之前,需要思考三个问题:1)你擅长的是什么?2)你擅长的东西能为客户解决哪些问题?3)这项技能是否让别人付钱? 如果发现只依靠自己的力量无法找到答案,借助于外力也并不可耻。可以考虑向你认可的、富有远见的长辈请教,或者与周围经验丰富,目标清晰的同龄人讨论,还可以来与我们聊聊。  写在最后喜欢的生活方式不应该被放在职业生涯的尽头,人生也不必只遵循“稳妥保守”的轨道。正如海伦·凯勒所说:“躲避危难最终并不比从容面对更加安全,人生要么是一场果敢的冒险,要么就只是一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