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重设自我:设计师求职指南
重设自我:设计师求职指南

重设自我:设计师求职指南

@柴林

✏️ Redesign Yourself.
Hi,我是柴林,这是一个为设计师的面试求职与职业发展提供实在帮助的专栏。
内容包含求职指南与面试复盘两部分。求职指南系统介绍设计师的职业规划、作品集整理、面试技巧等内容,面试复盘为真实面试案例的回顾与点评。
🙋‍♂️ 购买后请加我微信chaimenghua,加入会员社群。
订阅131
文章43
最后更新:2024-2-1 15:16
查看 【重设自我:设计师求职指南】 详情查看 【柴林】 主页
分享到微信打开

免费内容

2023-7-13 10:15

导语:Redesign Yourself - 运用设计思维成就自我

Every action you take is a vote for the type of person you wish to become. 你的每一个行动,都是在对你想成为的那个人投票。——Chris BehanNo buttons在智能电视行业刚开始兴起的时候,我参加过一个网络上的设计竞赛,竞赛的主题是为智能电视设计一套新的交互界面。当时,我对数字产品的交互设计充满兴趣,也想要在设计竞赛中赢得好的名次。所以我想举办这次竞赛的评委们想要的肯定不仅仅是一套漂亮的皮肤而已,我得设计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出来。当时我的设计作品主要有两点不一样:重新定义界面结构。 我把16:9的电视屏幕界面平均划分成 4x6=24个方形的操作单元,同时每个单元还可以继续平分成4份,也就是把一块干净的屏幕看成4x6x4的单元格。然后整个UI设计系统都严格遵循这个单元格的基本结构。No Buttons:消灭电视屏幕上的所有按钮。 仔细考虑一下电视的交互方式,用户用手里的遥控器来控制电视屏幕上的交互界面。这种关系就像是游戏机的手柄与游戏画面一样。那么既然遥控器上有按钮了,那么为什么电视屏幕上还需要有一个虚拟按钮呢?用遥控器上的实体按钮来控制虚拟按钮,不是一个很奇怪的事情吗?这两个设计策略听上去很酷,同时也会带来一些新的设计难题,不容易走通。在提交作品的前一个晚上,我没有睡,一直在改方案。第二天,女朋友问我,你觉得你能得奖吗?我说我能。最后结果出来,我获得了这次比赛的第3名。那个充满实验性的设计方案以及那次小小的成功,我现在已经不会在自己的简历和作品集中提及。但当时对于那个设计从业时间不久、想要寻找新的职业突破的我来说,意义非凡。它不仅帮我拿到了很多大公司的面试机会,还让我对“好设计”以及设计工作的乐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它影响十几年后已经步入中年的我,依然选择将设计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不痛不痒的“设计改版”与真正的“redesign”在我所从事的数字产品设计领域,“改版”这个词在设计需求池里的出现频率非常高。改版这个词背后的含义与我们常说的Redesign是相同的,所以乍听上去,似乎业内充满了不断地突破与创新。不过遗憾的是,真实情况并不是这样。很多大张旗鼓的改版,其实改动幅度非常小,设计师们信誓旦旦并拿出轰轰烈烈的改版方案,往往大都不能被采用。每个人都会担心创新和变化带来的各种风险,所以往往选择更加稳妥的方案,还需要进行谨慎地小流量测试。还记得有一次公司内的Design Critique,有一位资历颇深的设计师声音宏亮的布道,推销自己数据驱动的设计宝典,认为感性的设计讨论没有价值。有同学不便当面与他反驳,会后悄悄跟我说:且由他去,他已经被产品经理洗脑了。我所经历的这些真实的设计师工作场景,与设计书上的描述总是大相径庭。以至于在我工作多年以后,还经常怀疑自己的感观:到底哪个是真,哪个是假,哪边讲的是设计真理,而哪边又在讲一些没用的东西。原研哉曾经策划了“RE-DESIGN——21世纪日常用品再设计展”这个项目,他邀请著名的跨界设计师对我们司空见惯的日用品进行REDESIGN,我们在《设计中的设计》书中看到了坂茂设计的方形卫生纸、畏研吾设计的蟑螂捕捉盒、深泽直人设计的茶包等等。这些对日常用品的“改版”设计令人印象深刻并且非常有趣,以至于在若干年后我每次面对一个新的改版项目时,还忍不住又一次次跃跃欲试想要多做出一些新的好玩的尝试。尽管这些想法还是以失败而告终。运用设计思维可以成就自我我想,既然我们学会了做设计,掌握了设计思维,掌握了REDESIGN的基本方法,那么是否可以用同样的方式来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呢?比如重新设计自己的房间,重新设计小花园的灌溉和排水系统,重新设计自己下班回家后的行为流程,甚至是重新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重新设计自己的人生?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痴心妄想,还是一件着实可行的事呢?斯坦福大学的设计学院,提出的Design Thinking(设计思维),概括了五个阶段,分别是共情、定义、创想、原型和测试,本质上其实就是一种创新方法论。设计与创新的关系,我曾记思考过很长时间。似乎表面上看,设计可以分为创新的设计和非创新的设计,但如果用Design Thinking或是双钻模型的方式来展开自己的设计工作,那么得到的结果必然是创新的。怎么可能会存在非创新的设计呢?所以设计思维是可以与创新划等号的。在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和毕业生在各行各业实践他们的“设计思维”的时候,Bill Burnett和Dave Evans在斯坦福大学创办了“人生实验室”,并且很快他们的课程《重新设计你的人生》成为了斯坦福大学最受欢迎的选修课。斯坦福大学的人生设计理论是我写作小报童专栏《重设自我:设计师求职指南》的基本依据,我相信,设计师们所拥有的设计思维,将会是我们面对一切不确定性变化的有力武器,也是帮助我们进行改善自己的职业状态的切实可行的实用方法。

2023-6-26 19:50

面试复盘#18. 转换视角,面试时应该怎么“说”(终篇)

本文是《小林的设计面试复盘》的最后一篇,继续以一次面试的案例来谈一下设计师求职面试中的三个问题,这是我认为最重要的3个问题。1.换位思考,发现问题所在换位思考,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最好的进行换位思考的方法就是直接进行角色扮演,体验之后自然就会有新的发现和体会。这就好像是我们做用户调研的时候,最好的方式并不是用户访谈和焦点小组,最好的方式是成为用户、使用你的产品、完成用户要完成的工作。我们以小林(化名)为例,来重新思考一下“面试“中的对话和互动吧。在面试的前5分钟,我问到一个这样的破冰问题:“你平常是通过哪些方式进行设计学习的?”之所以会问这个问题,并不是我在照着问题清单照本宣科,也不是单纯为了破冰和暖场,因为我的时间也很宝贵。小林是94年的,有两家公司的工作经历,最近一家是在做新零售B端UX方向。同时我看到小林的履历中,2份工作都是在小公司和小团队。在大部分这种类型的B端产品团队,公司内没有设计牛人带他,公司内的环境也不利于好的设计方案的形成。所以我问这个问题的背后,其实是比较关心一个问题:在毕业后的4-5年内,小林在设计师成长环境比较差的情况下,是如何进行设计方面的自我学习和提升的。而小林似乎并没有理解这一层含义,只是说:“会看一些设计网站,比如behance、追波、花瓣。“显然,小林的回答不足以解答我问题背后的问题。所以我只能追问:“看这些网站会对你做B端设计有哪些帮助吗?”小林回答到:“在那些网站上会看到一些好的视觉设计形式,B端设计方向的提升我主要靠研究竞品。”嗯……怎么说呢,小林的给我的最终答案是他通过研究竞品来进行设计专业上的提升。虽然也不能说不行,但看竞品的方式更多的是进行业务维度的提升了。我想说的是,如果小林懂得换位思考,懂得面试官为什么要问他这个问题,也许他可以提供出更好的答案。这些答案并不需要捏造,而是把事实以面试官喜闻乐见的方式在合适的场景下表达出来。关于在小公司如何自我提升的问题,我觉得可以从几个不同的侧面回答:1)信息源与知识管理,我在公众号上写过一篇知识管理的文章,里面也介绍了设计师信息源管理的方法和建议。2)把自己做过的每个项目进行系统复盘与整理。在《小林的设计面试复盘》第13篇 中有一个好的例子,那位微软的设计师对自己每个项目都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和总结,这种习惯虽然耗时,但对于设计师的个人能力提升有很大的帮助。3)主动与外界接触,参加设计圈交流活动,或者认识一些外部公司的设计师朋友,经常交流。4)系统的个人学习计划与对应的设计练习,能做到自己规划、自己一步步实践和学习,这说起来稀松平常,但真的很少有人能做到这一点。如果你做了,不妨主动告诉面试官。2.作品集不是面试的主角,你才是在这个世界上有两万多种职业,这些职业中似乎只有设计师会拿着作品集找工作。作品集确实为设计师求职提供了很多直接的便利,方便雇主面试官可以更好的了解自己。但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师们也逐渐形成了一种对“作品集”这种形式的依赖。有很多人会花费2-3个月的时间准备作品集,但不会花几个小时的时间来组织面试时的语言表达。也有很多设计师的作品集逻辑性很强,很有说服力,但一到面试时说起话来,却没有什么逻辑性。就像我在《小林的设计面试复盘》第#12篇 中提到的那位同学一样,感觉整个人是躲在作品集后面的。这次面试的小林也是这样,看作品集挺好的,但聊起来,感觉又不太对。比如,我问到:“用户在这个页面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呢?”小林回答:“主要是申请退款,C端申请退款的比较多。”我想小林的意思其实是:用户作为B端收银员,在这个界面的常用操作是处理C端的申请退款。所以我追问:“那是不是处理待办呢?那这个页面的设计是不是应该以to do list为核心?包括配送异常的订单列表。”我这样问,并不是要质疑小林的设计方案,而是作为设计师自然而然的想与他讨论一下这个设计方案。我想要的是一个经过深思熟虑的设计方案,同时也想要听到逻辑性强的方案表述。因为两者同样重要。但很遗憾,小林都没能给我。小林对方案的解释我不再复述,总之给我的感受是有点慌张,没有很清晰的设计思路。我是这样来理解的,这个页面的标题上清晰的写着“接单”,这是一个接单页。这个页面的核心任务是对不同状态的订单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根据不同订单的不同状态和分类,页面用了搜索、筛选器、红点徽标、警示色等不同的方式进行归纳整理,便于用户高效操作。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是,有可能,在面试时求职者与面试官不在一个语言体系当中。比如我刚才讲“用户任务和用户目标、优先处理待办事项、dashboard”等这些事我的语言体系,小林用“申请退款”代替“处理申请退款的订单”是他的语言体系,他这样虽然在面试现场不好理解,但在他的日常工作中,与熟悉业务的同事这样沟通也许完全没问题。这就是语言体系的差异。在面试时,应该主动觉察到这种差异,主动与面试官拉齐语言,这样才可以做到更有效的“面试沟通”,才有可能通过面试。所以说,作品集的逻辑性再强,也掩盖不了当面讲话的逻辑性太差。如果自己日常讲话没有条理和逻辑,那么在面试时要做一些额外的面试前的准备。对作品集中项目相关的信息做提前整理和练习。以免因为紧张而不能正常表达自己。3. 以通过面试为目标,主动多说几句有帮助的话看了前面两个问题,也许你会觉得小林的面试整体表现比较糟糕,其实也不是啦。只是挑了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跟大家分享一下,便于“借题发挥”而已。小林的整体面试表现还不错,尤其是在作品的主动讲解环节。比如小林就在介绍一个项目的背景时,看似随意地说了一句这样的话:“产品说能用就行了,我觉得不行,后来又主动发起了优化。”先不管事实如何,单就这句话,是非常打动我的。作为一个设计团队的管理者,我就喜欢听这样的话,也希望设计师们可以主动这样想、这样做。为了大家可以这样想、这样做,我会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来想办法引导大家。在面试现场,小林不光这样说,还给我解释了当时产品如何低标准,他自己如何坚持把这个项目改掉的过程。这个场景之所以是可以打动面试官的,是因为大部分面试官也都经历过这样的工作场景,可以迅速产生共鸣。这种共鸣可以帮助求职者和招聘方之间迅速拉近距离,也可以帮助求职者提升通过面试的概率。既然如此,那么我们为什么不主动多说一些打动面试官的话?在前面很多篇的复盘中,我也提到了一些无效对话的例子,比如在《小林的设计面试复盘》第17篇 中提到的UI规范的说明与对话,就对通过面试一点帮助都没有。所以,在面试现场的那几十分钟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切记一切都要围绕着通过面试为目标,围绕着这个目标进行自我介绍,围绕这个目标进行作品讲解,围绕这个目标进行问题答疑。有的放矢,讲话谨慎,不要轻易放飞自我、侃侃而谈。

2023-2-2 11:0

我是谁,以及我对这个专栏的想法

1.我是谁,以及为什么我有能力写一个设计师求职指南的付费专栏我是柴林,设计领域从业15年,做过视觉、UI、交互、产品、用研等多种设计工作,曾经任知乎设计总监、百度交互设计专家,现任猎聘高级设计总监。同时我也是一个内容创作者,您可以通过我的微信公众号(柴林的设计笔记)进一步了解。作为一个设计求职者,我换过7份工作,进行过三次重要的职业转型,为自己做过清晰的设计职业规划,并一步步践行。作为一个设计招聘者,我在惠普、百度、知乎、猎聘的近四家公司中不断面试设计师候选人约400次。作为一个设计管理者,我有4年40人规模团队的管理经验、4年10人左右设计团队的team leader经验,若干次设计师one one对谈经历,多次设计师个人辅导经历。对设计师的个人发展诉求非常了解,并可以迅速给出发展建议。在超过15年的设计职业生涯中,我看到太多的人设计师本可以发展得更好,但因为缺少对设计职业的关键认知、缺乏职业生涯的合理规划、缺少求职和面试的基本技巧等原因,而白白错失很多发展机会。希望通过这个小报童专栏可以为你提供些许帮助,提供设计师在求职过程中的实用指南。2.本专栏的内容包括2部分:设计师面试复盘 18篇(已完成)从笔者近400次真实的设计面试中选择有代表性的真实案例,以面试官视角进行回顾、复盘、点评,通过案例讲解设计师如何面试、如何准备作品集,同时也会夹杂一些设计领域的内参信息,呈现设计领域的百态现状。设计面试复盘是我创作的一个新的写作品类,目前这部分已经完成了。设计师求职指南:20篇(更新中)系统讲解设计师求职的方方面面。包括:更新频率:2周一更,节假日顺延3.关于付费阅读与定价付费这个形式有几点好处:让我们远离广告和标题党。我作为创作者也不再需要费心思哗众取宠,你作为消费者也不需要在庞大的信息垃圾桶里翻来翻去。付费即协议:我承诺按照原定的更新频次和写作质量,按时输出优质内容给我的读者;读者会因为自己付过费而更认真的阅读我的写作内容;付费读者数量较少,影响面有限,属于非公开发言,所以我可以但说无妨,不必顾虑很多事情;购买后请加我微信(chaimenghua),加入会员社群,进一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