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纯银的 60 篇产品分析 · 第四季
纯银的 60 篇产品分析 · 第四季

纯银的 60 篇产品分析 · 第四季

@纯银

· 第一季 39 元:https://xiaobot.net/p/pmdogs1
· 第二季 39 元:https://xiaobot.net/p/pmdogs
· 第三季 59 元:https://xiaobot.net/p/pmdogs3
· 第五季 59 元:https://xiaobot.net/p/pmdogs5
· 第六季 99 元:https://xiaobot.net/p/pmdogs6
· 第七季 99 元(连载中):https://xiaobot.net/p/pmdogs7
订阅3998
文章60
最后更新:2023-7-5 11:40
查看 【纯银的 60 篇产品分析 · 第四季】 详情查看 【纯银】 主页
分享到微信打开

免费内容

2023-3-26 22:4

怎样进入自己不熟悉的行业?

最近有人问我,你是怎样进入自己不熟悉的行业的?挠挠头,这很常见呀。去 tap 之前我也不懂游戏商店,今年的新工作我也不懂出海市场和投资行业。这可能是一件别人会好奇的事,我怎样去适应一个新行业?第一,即便是新行业,和我的旧知识也有耦合点。我的确不懂游戏商店,但我懂游戏攻略和游戏评价。我也的确不懂投资行业,但我懂内容运营和工具交互。新行业和旧知识的耦合点,可以让我更快发挥价值。第二,我去任何新领域的时候,都足够谦逊,密集地进行内部访谈,尊重别人的意见,对分歧尽量采用低成本测试的方式来取得共识。以我的经验,大概半年左右,就会把行业认知拉到接近老员工的地步。事实上,作为外来的和尚,最好的合作模式是,核心团队提供行业洞察,我运用娴熟的通用产品能力,把行业洞察高质量地落地。在这个过程中,一年两年,我的行业洞察逐渐加深,逐渐也能发起更好的新项目。另一种可能是,核心团队靠优秀的行业洞察开局,而我在擅长的产品运营环节,寻找精细化运营的增长点。也就是行业专家和产品运营专家,各展所长呗。在这方面啊,我恰好看见过几个反面教材。A 公司高价挖 B 公司的高 P 过来,高 P 的第一反应是,把自己在 B 公司的成功经历套在 A 公司身上,依样画葫芦。这么做,A 公司老板也认,心想 “B 公司大红大紫,必有其过人之处……” 过你妹啊。B 公司的业务和 A 公司完全不一样,用户群完全不一样,产品生态完全不一样。这种南橘北枳的悲剧,这几年看见了好几起。有一些高 P,在特定环境下取得了货真价实的成就,但无法识别成就背后的环境约束,以为放之四海而皆准。换一个环境,照虎画猫,死相难看。而我因为横跨过太多条赛道,在这方面倒是得心应手,特别擅长因地制宜。巴不得这辈子再跨 10 条赛道,充实我的认知。又及:互联网行业喜欢讲方法论,我就很讨厌方法论。你看我讲道理一套一套的,是方法论指导我的工作吗?不是的,我完全凭直觉工作。比如上面这些 “怎样进入不熟悉的行业” 的总结,方法也是一套一套的,但这是我写微博的时候,临时总结的……我在熟悉的赛道也好,进入不熟悉的赛道也好,完全凭直觉行事。脑子里从来都不会去想,这一次我要用怎样的方法去应对,而是完全凭直觉,脑子里直接浮现出来 “根据当前的环境变量,我应该做哪几件重要的事情。”也就是一上来就尝试着抓重点。事后总结经验,我也能总结出一套一套的方法(给别人),但我下次进入相似的工作,依然是凭直觉行事。直觉而不是方法指导我的工作。我这辈子都是这个做事风格,天性如此,从来不想听也不跟随任何方法。唯一的区别是,年轻时抓重点会抓错,有经验以后就抓得越来越准。

2023-3-23 10:8

我带运营团队的一些经验,同时也是自学的经验

2021 年,我花了几个月带运营团队,运营成长很快。其他部门去找运营取经,运营 leader 挠挠头说,也就是看 3000 条内容吧。这么讲,不明觉厉,但我知道并不是这样的。看 3000 条内容的确是真的。具体的成长路径是这样的:我每周定 1-2 份作业,从什么数据维度,拉什么内容,在什么角度去分析,通常是一两百条每周开会 1-2 次,运营从几百条内容中选出几十条好的,投影在大屏上,我和她们一边看,一边交流看法总结出规律后,继续分维度拉内容榜单,看看能不能发现新的规律;同时也拉符合规律,但数据反馈不好的内容,逐条排查原因三个月里开了差不多二十次会,开完会我来现场总结(每场会都有所得),并根据对规律的认知加深,我来布置下一期作业。这个过程中,我对内容的理解不断加深,运营对内容的理解也同步加深。关键是我这个导师每周调整 “检索与解读内容的角度” ,并且在会上同步我对内容的解读结果。否则,3000 条内容,看什么?能看出来什么?如果没有准确的,每周动态调整的切入角度,就变成一笔缺乏正反馈的糊涂账了。曾经跟 PM 聊怎么加强运营认知,我也是这么说的。首先你得有一个具体的关于运营的问题,越好奇越好,越具体越好,切忌宏大叙事,然后从这个问题切进去了解运营,越挖越深。自学亦如是。很多人谈到 “怎样加深领域认知” 的时候都会说:“多看,多读。” 这当然没错,但背后还得有阅读的角度。前置角度决定了你带着怎样的视角与好奇心,看什么,找什么答案,然后才有阅读的效率。对于我来说,我提供视角和解读,运营收集第一手资料节约我的时间,于是我既不用花太大功夫,又不会失去对一线的敏感度,还能把团队带出来。这是我 2018 年带一罐用研组的方法,沿用至今。能有这个吃一手资料的耐心,基于我对 “加深市场认知” 有着极其强烈的好奇心。很多主管缺乏这样的好奇心,不耐烦付出时间精力去吃一手资料,在听二手总结的过程中,从上到下就容易丢失关键信息,渐渐动作变形而不自知。

2023-3-8 12:56

如何在职场中提升说服力?

1、说服别人,重点是他可以感知到收益。你有多正确,你有多迫切,这些都不重要。如果对方对收益的确定性越强,他就越容易支持你。因此在说服对方之前,你得从他的角度去考虑收益是什么,有多大?风险怎样衡量?投入产出比怎样衡量?你不懂他,他就不理你。2、脑图,结构化的脑图是万能的。说服别人之前,把你的说辞转化成一张脑图,推演说服过程中的层次递进。最好的层次递进,是你真的能理解他的思考方式,你总是能提前回答他的提问。我让 PM 去跟老板申报方案之前,先给我讲解一遍作为彩排。这个过程中我会频繁地打断提问,然后告诉 PM:你知道我会怎样提问之后,调整发言节奏,不要给我提问的机会,而是在提问之前就已经回答了问题,再按这个顺序去跟老板申报。好的说服过程,是你能预知到他关心什么,尤其是循序渐进地关心什么,按他的逻辑线去组织 “说服的层次递进” 。对于我来说这已经是本能了,如果你还没有形成这样的本能,就需要一张脑图来辅助自己梳理层次,这时脑图比 PPT 好使很多。3、一个前年的案例,用来解释以上两个观点。同事找我聊一个项目,希望产品能给支持。同事说,项目很重要,时间很迫切,很需要产品临时立项,快速推进。这时我打断了他,因为大家互相都很信任,所以我一个接一个提问,用问题去勾出来我要的答案。最后脱敏版的层次递进如下:这个功能点,几家竞品都很重视,他们可观测的数据是相当不错的功能点背后的用户场景是什么,逻辑是什么三季度会发生怎样的事件,为这个事件上线该功能,会带来怎样的预期收益除了事件本身的预期收益之外,该功能也会借此热门事件,MVP 验证自己的价值前景(这一点对我很重要)由于时间紧迫,我们怎样以最低成本来实现功能诉求这些信息是我一个个问出来的,同事如果能做到一开始就按这个顺序,层层递进,对别人的说服力将会是很强的。假如并不是互相信任的同事,他一上来就说项目很重要,时间很迫切,产品赶紧上,那么我的内心 OS 将会是:项目很重要?证据是什么?数据在哪里?难道别人做我就得跟着做?时间很迫切?你早干嘛去了?什么事件重要到我需要加班加点地来支持你?产品赶紧上,你知道成本多少吗?打乱原本的计划让你插队进来,我的收益是什么?假如并不是互相信任的同事,我的这些内心 OS 根本不会告诉他,而是冷冰冰地打发掉。压根就没有说服力嘛,我为什么要浪费沟通时间给你。所以你们看,只有理解我在想什么,你才有机会说服我。我的想法是一级级的阶梯,你得拾级而上,循序渐进。4、以前融资的时候,第一场见 VC,我通常只能讲到 60 分。 第二场 70 分。 第三场 80 分。 第四到第十场里边,会有随机的一场讲到 90 分。因为在沟通过程中,我会观察投资人的反应,在下一场演说中调整发言节奏。正如之前所说:当我知道投资人会怎样提问之后,下一场根本不会给他提问的机会,在提问之前就按他的逻辑线解答循序渐进的疑问,效果也相当之好。创业 7 年里,我因为融资失败而挂掉只有一次。所以投资人如果当面问到自己是 “融资第一场” ,脸色会很难看,傻子都知道,第一场安排的都是不太重要的 VC,差不多算是练手的道具人。所以多次表达同一件事,虽然重复,但也是有收益的。从别人的反馈中吸取经验,让表达的效果不断升级。5、继续说融资的事情,有时候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觉得产品逻辑成立,别人觉得逻辑不成立,这时就互相很难说服。谁都知道,我是一个很难被说服的人。但有一次,一个顶级 FA 曾经说服过我,旅行市场的创业是机会极小的,直说就是不值得投入的。他跟我说,资本的逻辑是画出四个象限。先投热门赛道的领先产品,再投热门赛道的跟随产品,再投冷门赛道的领先产品,最后考虑冷门赛道的跟随产品。因此旅行是冷门赛道,你做的是跟随产品,处于 VC 注意力的末梢。这句话,对我来说真是醍醐灌顶,一桶冰水从头浇下来,从底层逻辑理解了 2016 年旅行创业的绝望感。(也就是前面提到,创业 7 年唯一融资失败挂掉的那次)这样的底层逻辑,当我深入理解一个垂直赛道之后,我也能总结一些。比如 “高频低毛利,低频高毛利” ,低频业务如果做不到高毛利,唯一的活路就是通过自发传播摊薄用户获取成本,否则死得飞几把快。比如陌生人社交的本质,就是 “提高关系的升级效率” 。对于一个听得懂底层逻辑的人来说,金口玉言,一句两断。6、聊到说服力,还有一些说服力之外的小花招。比如说,我常常会收集不同岗位同事的支持意见,说服别人时给自己增加 buff,很避讳说服的过程最终成了 1V1 谁对谁错的较劲。我甚至会在同事第一次说服我失败的时候,怂恿他去收集别人的意见,形成合力以后再来找我。比如说,有时候我特别想说服谁,就会想尽办法,从他身边的人那里去套取他的倾向,他的关注点,知己知彼,再定制说服的话术。比如说,当我特别想说服谁的时候,甚至会提前一个月以上,主动制造和他打交道的机会,刻意哄他开心。如果他这段时间对我的印象比较好,说服也会更容易一些。比如说,如果我已经提前预知到,说服他可能会有一些障碍,我会把说服环节放在多人讨论阶段。一方面在多人讨论时反对我,会比 1V1 的心理摩擦力更大;另一方面我也可能得到其他人的支持,让反对我的成本变得更高。说服并不仅仅是 “讲道理” 。说服力是产品经理永恒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