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雨林情书 by Jess
雨林情书 by Jess

雨林情书 by Jess

@Jess 朱静姝

这里是Jess的雨林脑肆意挥洒的地方。
没有固定主题,但可能涵盖:
心理学、宗教、商业、育儿……当然,都会是我的独到视角。

雨林脑,是我听过的最美的词,形容情感充沛、思维跳脱的人。
而更无情的词是,ADHD,注意力缺陷。

在这里,我会让文字近乎赤裸,像是给自己写的一封封情书。
因为除了诚实以外,我无法以其他方式抵达自身。

也是写给你的情书。
尤其是如果你也无法被化约,你也
像雨林一样,你浓烈、炽热、层叠、多样、敏感、深邃、复杂、神秘;
像雨林一样,被误诊、被误判、被误解。

愿这里的文字,让你放归天然。
订阅259
文章37
最后更新:2024-2-9 3:38
查看 【雨林情书 by Jess】 详情查看 【Jess 朱静姝】 主页
分享到微信打开

免费内容

2024-3-12 21:26

史上最强营销文案——心经

每次读「心经」,我都会升起另一个念头:靠,这就是史上最强营销文案!所有的自媒体从业者都应该把它当做范本来诵读和膜拜!(诶,不是应该被它的内容震撼和安抚吗?当然也会啦。)这不是在亵渎经典。因为我一直有个信念——任何事,都可以成为你灵性修行的法门。营销、赚钱,当然也可以。而心经,既然可以指导世间万事,当然也可以作为你的商业指导。很多助人者(咨询师、教练、疗愈师等等)都会比较抵触市面上那些贩卖焦虑或者讨好受众的文案和平台算法,那就更要看「心经」了,因为它基本上就是在说,“来,咱们站着把钱赚了!”我说的不止是经文本身哦,也包括它的逻辑、行文结构和词汇,都是可以借鉴的。所以接下来我们就来一句句解析这份唐僧翻译的古印度经典文案,看看它是如何用260个字,圈了全世界5个亿的佛教粉。(本文仅供娱乐,若你依葫芦画瓢没有吸到粉,后果自负😝)1.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这句话的意思是,观自在(也就是观世音)菩萨的修行很深,已经获得无上智慧(般若),到了彼岸(波罗)。在那样的大智慧的视角下,祂发现,物质的形态(色)、随境的感受(受)、因感受而起的想法(想)、爱恨偏好(行)、对世间万物的认知(识),全都是没有实相(空)的。文案技巧 ①:开篇就给结论。哪怕是令人费解、反直觉的结论。开篇就写结论,不仅是在帮读者省时间,在气场上,也会给人一个清爽自信有力量的印象,因为你没有把好东西埋在一大堆文字里。如果你的结论是反直觉的,是unpopular opinion,那就更好了,它会吊起读者的好奇心。就像心经的读者会想:“诶,这些东西都是空吗?我怎么不觉得呢,我摸到的、感受到的,都是切切实实的呀!”于是就想要继续读下去。对了,这里要强调一句,「心经」里的「空」,很多人会理解为“不存在”或者“虚无”,从而会滋生出灵性逃避——“反正自己和别人的痛苦都是空的,是没有实相的,我只需要看破它,不需要去感受身体里的那些不舒服的感受,不需要被新闻里的战争和苦难拉低我的高频能量。”但其实「空」真正的意思是无常,impermanence,是任何事都会变化,从而意识到,反正痛苦和快乐都不是终极答案,那么我就可以在每个当下不带贪婪和恐惧地去感受和行动。也就意味着去感受一切感受。包括为他人的劳苦、别国的战乱感到痛心。也包括为自己获得升职加薪等世俗荣耀而蹦蹦跳跳。这些都是人性里渺小却可爱的珍珠,不是需要用佛法去抚平的麻烦。然后基于这些真实的感受,又去不贪婪不恐惧地选择下一次的行动。而这样的生活,就已经是彼岸了。2.度一切苦厄。读者看到就会想:“What,这么大口气!度一切苦厄?一切?我也想!但我又不相信……怎么做到?我或许可以试试?”文案技巧 ②:以终为始,许诺并交付人们最想要的东西。很多助人者在写文案的时候,很容易从问题和病症出发(焦虑、抑郁),然后写自己用的是什么流派和方法(认知行为疗法、叙事疗法、体感疗法),你们会一起做哪些事情……可是如果你是来访者,你对五花八门的心理学流派并没有什么认知,你可能也根本不care是哪只白猫黑猫最后抓到了老鼠。你只想解决你的问题。你甚至,并不是想解决问题。你想要的并不是“解决焦虑”,而是你不再被焦虑淹没之后的生活。它可能是轻松的,可能是调皮的,有创造力的,敢冒险的,或者是躺地上四仰八叉的,又或者是火辣的、会冒犯很多人的。我最近给我的来访者举过一个例子,也分享给大家:我的一个睡眠教练朋友总是吸引不到客源,一开始她的文案是关于睡眠的,睡眠有多重要,为什么你睡不好,若你来跟我一起工作,我们会在哪些行为和观念上进行改变……直到有人告诉她,“你的潜在客户渴望的并不是‘睡得好’,而是‘睡得好之后就可以xxxx’。那才是他们真正想要达到的目标。”所以她就修改了文案:“我根本不care你睡得好不好。真的。不care。我关心的是,你下班后回到家,还有精力帮你的孩子用毛毯堆个城堡。我关心的是,你终于有力气写那篇你口口声声说想写却拖了又拖的小说。我关心的是,你终于头脑清醒地改好了简历,辞掉了那份让你耗竭的工作。而这些,才是我想帮你获得高质量睡眠的原因。”这篇吸引来的人就多得多。我自己做很多单次咨询,因为时间有限,所以这个“以终为始”的逻辑就更加重要。这年头,谁还没点原生家庭、东亚社会的阴影?但如果从头开始讲,我们都会迷失在一个又一个创伤故事里。所以我一开始就会问来访者的一个问题就是:“如果一次咨询可以让任何事改变或发生,你希望那是什么?”或者,借用Robert Dee McDonald会用的比喻,“如果我是出租车司机,你想我帮你载去哪里?”如果来访者的回答用的是否定句式,比如说,“我不想那么焦虑”、“我不想总是听爸妈的话”、“我不想有金钱匮乏感”,那我就会问,“你不想感受到焦虑,那你想要的感觉到底是什么呢?”“如果你实现了不总是听爸妈的话,那你会说什么、做什么、身体是什么状态呢?”“哪天你真的摆脱了金钱匮乏感,你是怎么知道你已经实现了的呢?”而答案不外乎“轻松”、“自由”、“安全”、“力量”、“想乱动”、“想撒丫子玩”。那才是他们来找你的真正目的。我知道我不可能在一次咨询里让他们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但我可以在一次咨询里,跟他们一起在身体里种下“轻松”、“自由”、“安全”、“力量”、“玩耍”的记忆,成为一个锚点,从而在未来的生活中,可以不断地回想起来,不断使用,成为新的日常。补充一句,跟“空”经常被误解一样,“度一切苦厄”这句话,其实并不是说,你念完心经,你虔诚修行,你就再也感受不到痛苦了。要真是那样,你也会感觉不到任何快乐了。恭喜你,修成了一具僵尸!事实上,度一切苦厄指的是,你再也不会被“快乐/痛苦”、“富裕/贫穷”、“疗愈好了/还没疗愈好”、“准备好了收费/还没准备好”、“好平台/坏平台”这种人造二分所折磨了,因为在这种二分思维下,不断追赶“好”逃避“坏”的那个苦,才是所有苦厄的来源。换句话说,哪怕度完一切苦厄,你依然会有不开心、不顺利的时候,这很正常!3.舍利子……心经里大部分正文,都是在引用佛祖对舍利子(舍利弗)说的话。舍利子是释迦牟尼佛十大死忠粉之一,也是最聪明的那一个。「舍利子」三个字我想要单独拿出来解读,因为它体现了两个文案重点:文案技巧 ③:写作时,不要想着恨你的人,要想着爱你的人,心无需防御。我有五年的博士论文写作经验,但,它在文案写作上几乎没有什么帮助。因为学术写作的逻辑,跟商业文案几乎是截然相反的。一篇扎实严谨的学术论文,需要跟你所在领域的所有人对话——你的前辈、你的导师、你欣赏的人,以及最重要的,(想象中的)你的黑粉。你需要在你的论文里谦卑地提到你的局限性,也要去假想不认可你观点的人会提出什么样的驳论,因为你需要提前在论文里反驳他们。于是一篇论文就是一个战场,你要看看哪些地方最容易被人攻击,然后在那些地方增加兵力。这样就会是一篇受人尊敬的好学术论文。但这样的逻辑写出来的商业文案,就会显得……冗长而不自信。(我还有五年的法律文书写作经验,对商业文案也是同样的,没有帮助。)想象释迦牟尼并不是对着舍利子讲经,而是对着他的haters讲,或是对着一帮基督教徒讲。那他就会多很多不必要的辩解、不必要的背景知识介绍,还要事先统一概念、避免混淆。还要试着说服别人放弃自己的底层价值观,又要在说人家傻逼的时候显得有礼貌。你说累不累!但很多人的文案就是这样写的。他们会想象世界上有很多闲着没事就喜欢跟你抬杠的人,然后花很大篇幅去跟不喜欢自己的人对话,去做无谓的防守。还要写一堆事先声明,避免踩到政治正确雷区。这样的文章,就像是在跟敌人说,“我也不是一无是处呀,能不能求你们不要把我往死里锤?”或者是在劝那些还不认识自己的路人,“你看看呀,我这些地方很棒、那些地方也很好,你能不能喜欢我一下,因为我需要你的点赞和评论,因为那是我自尊心的来源?”哪怕没有直接用这样的语言,也会在字里行间透露出“我的受众还不认识我/不喜欢我/讨厌我”、“我要表现得很棒、才能让他们喜欢我”的能量。如果,就像释迦牟尼一样,你就只写给已经很爱你、且还会继续爱你的舍利子呢?你感受一下,气场是不是就很不一样?你就不会为他解释,为什么你的观点看上去这么激进。因为他已经懂你了。你甚至可以跳过基础知识,直接上终极真相。因为他已经是你最聪明的学徒了。比如,如果你提供的服务是家排,你其实不需要给小白解释什么是代际创伤、什么是家排,更不需要向硬核唯物主义者解释,你做的事为什么不是伪科学,有什么量子纠缠理论可以作为支撑。完全不需要。你可以大胆地写给爱你的舍利子。哪怕这份文案看上去有些不严谨、不专业,甚至在其他人眼里,有些狂妄。舍利子还是会爱你的。文案技巧 ④:不存在面对“大众”的文案。每篇都要写给一个具体的人。这是「舍利子」三个字的第二个重点。很多助人者平日里聊天叽叽喳喳很俏皮,但在写文案的时候,语气就突然变得很生硬、说教味儿很重,很像一个广告腔播音员,或者像个高中生在紧张地对着全班讲ppt。如果你问她,文案是写给谁的,她会说,“诶,难道不是我的潜在客户吗?也就是一群不特定的陌生人?”不不不。那样写出来的文案,就会像播音员、像教科书,唯独不像你自己。「心经」之所以被广泛传阅,不是因为释迦牟尼在说话的时候,想的是“全世界所有可能对佛教感兴趣的人”,而是他最得意的门生。所以类似的,如果你想要讲你学到的「好女孩越狱」的理论和方法有多牛逼,有什么效果,你可以把那个具体的人,定位为“我最好的死党闺蜜”。于是你的文案的语气就再也不会是,“学了这个方法,你将会获得xxx,还会获得xxx”而是,“啊啊啊啊啊!你知道我刚刚学了个啥方法吗!!!牛!逼!爆!了!老娘再也不怕一桌男的乱开玩笑把我僵在那里了!你只需要随便问个问题,哪怕是‘你鞋哪儿买的’,就可以扭转局势!”你看,如果这篇文案是写给你闺蜜的,有这样一些好处——你的语气和用词会日常很多。连标点符号都更活泼了呢!你写得也会更顺——你想想,你跟闺蜜发短信的时候,根本不存在“writer's block"这种东西对吧?你就是想到哪儿写哪儿呀!哪存在卡壳、拖延、完美主义!更重要的是,你的读者会感觉跟你距离更近。他们会更容易带入你闺蜜的视角,因为你不是在努力“卖”给他们些什么东西,而是在跟他们交流你的真实感情。我反正是更愿意读你给闺蜜的一堆“啊”和感叹号,而不愿意读你给大众写的科学严肃说明书。(当然,如果你选的那一个人,就是喜欢科学严肃的东西,那就只给他写,别管你的闺蜜看不看得懂。)4.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这一趴全是在给舍利子讲课。内容基本上是对“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的翻来覆去的重复。如前所述,释迦牟尼并没有花力气自证「为什么」一切都是空,并没有给出「凭什么这样说」的依据,而是翻来覆去用了「因为空、所以空」的套套逻辑 (tautology)。Again,这样写,会是一篇非!常!烂!的学术论文和法律文书。但它是一篇很好的病毒式洗脑文——不管是用于传销组织,或是用于阶级统治,还是用于教义传播。老实说我自己不太会这样写文章,它也不适合所有风格的商业文案。但我们依然可以学习的,是它的笃定。文案技巧 ⑤:笃定及其咒语。释迦牟尼笃定,是因为他看到了普通人没看到的彼岸的样子,他的智慧和定静达到了一个让人信服的程度。就像是最先去火星的那个人,当然就会很笃定地讲他看到的火星智慧生物,哪怕咱们星球人还根本不信火星人的存在,他也会淡然地讲,“我看到的就是这样的”,不怕你觉得他是在胡说八道。助人者写文案也要有这样的信心。如果你确切地穿越过黑暗、又由此到达了更丰厚的平静和满足,且你相信你走的路都是值得的,哪怕在别人眼里是弯路、是苦行、是歪门邪道、是赔本生意,那你面对任何质疑,都就只会像佛陀一样,拈花微笑(btw有没有觉得这个动作很gay,哈哈哈)。带着这样底层的笃信,你写出来的文案,就不会透出急着向来访者证明“我的服务一定会在某个时间段有效果哦”、“你的钱投给我一定是值得的”这样的焦虑气息。你深知这段旅程妙,你也有足够的耐心和笃定,相信有缘人终将体会到它的妙,这就已经完成了闭环,不需要在文案里费力做证明题了。其实,“不费力自证”、“不过分解释”这件事,也恰恰是心经这段话本身在讲的道理——如果“我”和“他人”的分别其实是虚幻的,如果我们所有感知到的“好”和“坏”最终都是空a.k.a. 无常,那么,我们在推广、写文案、赚钱的时候,其实并不存在一个需要我们讨好、吸引、转化、留存的客户。换言之,“外面没有客户。外面没有粉丝。没有一笔待发生的交易。没有人等着被我拯救、疗愈、启发。没有成功,没有失败。愿所有幻觉都散去。愿爱和喜悦接管下一个行动,然后再下一个。”这句话你可以把它当咒语念。你经常念着,会除去做商业路上的一切苦,省下一切无用功。(我竟然也像佛陀一样说“一切”这么满的话了哈哈哈)5.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这两句的精髓就是下一个要点:文案技巧 ⑥:表扬与自我表扬相结合。唠叨到这里,唐僧,哦不,释迦牟尼也讲累了。于是他就搬出了三世诸佛作为他的推荐人,说,“瞧瞧,这么多明星用了之后,腰不酸了腿也不疼了,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还升天了!”然后继续用“因为好,所以好”的逻辑,说,“因为这个经好,所以我的经就是最好的!全天下最好的!没有人比我更好!能除一切苦!真的!”过去我每次念「心经」的时候,念到这两句,就觉得很鸡肋:前面明明每一句都很震撼,为什么这两句开始就只是在说车轱辘话了,也没什么实质内容,难道是因为佛陀写的是命题作文,要求是200字以上吗?我现在明白了——写文案,不要只写你产品或服务的性能,还要花式夸夸!用演唱会来作比喻:性能部分是歌手唱歌,夸夸就是灯光舞美,是用来炒热气氛的!跟前面一样,还是主打一个“老子就是牛”的欢乐气氛!往期客户荐言是很重要的夸夸,给人一种可靠的感觉。国外很多疗愈师就是只靠Google Maps上的评论,连网站都没有,更没有社交媒体,客源满满,所以客户荐言是非常直接、非常有说服力的营销方式。如果优先它,你就会去优先真的去接个案、练技能,从而会减少很多“把网站做得更精美”、“把自我介绍写得更优秀”、“拍个艺术照作为头像”的功夫,因为这些依然是一种拖延。但比推荐语还要可靠的,是自己对自己底层的认可。那种能量读者是感受得到的。你应该能分辨出两种文案的区别:一种是自己笃定,客户荐言只是锦上添花;另一种是把自己的没信心,藏在别人大量的赞美里。所以,你的营销策略当然可以是“我要积累一堆客户好评”,但能量上,一定要回到“外面没有往期客户、也没有未来客户”、“我已经够好,并不需要额外的好评”这个真相上。这,才是你的自信、创意、行动力之源。6.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写到这里,我又要感叹一次了,「心经」真的太牛,商学院本院了!把它的格式和内容读明白了,就不用上商学院了。甚至,自己都可以开商学院了!(我要是开商学院,就管它叫“不不商学院”,哈哈,尽显心经混不吝本色)这一句我们可以学的是什么呢?文案技巧 ⑦:好东西不要藏着掖着,要给就给完,给到最好。现在很多所谓的“免费内容”,都搞的是“先给你看一半,再看就要付费”这样的模式。哪怕是付费的,很多人都还会再留一手,等你付更高的费用时,再给你讲更厉害的。我以前也相信这个模式(营销术语叫 upselling),把用户分成“潜在用户”、“现有免费用户”,“低价付费用户”、“高价付费用户”,争取把下层的转化成上层的。但多读几遍「心经」,我就悟了——人家可没有花全篇解释了心经为什么好、为什么三世诸佛都在用,然后最后一句说,“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现在点击成为VIP会员,即可解锁心经超强咒语,能除一切苦,原价百万,佛陀前十位真爱粉特惠价88888元。”人释迦牟尼可是直接把成佛成仙的咒语全部无私分享给免费用户了好吗!现在想来,搞upselling的,背后还是有一个二分的概念,那就是“付费的内容应该比免费的更有价值”、“我要把更有价值的内容留给付费用户”。那你可能会问,你把最牛逼的都免费讲了,那人家凭什么付费?图个啥?那你觉得,佛陀都把终极咒语昭告天下了,为什么还能招到学生跟着他学一辈子?凭什么?学生高兴呗。真的,没别的了。不是因为“长期课学得更有系统”,因为“系统的知识”,本来就不存在,是个建构。也不是因为“同样的内容,免费学更不容易专注、付费学得更深入”。也不是因为“深度研习班、一对一授课,能得到更多老师的直接关注”。这些可能是大家的头脑想付费时找出来的非常合理的理由。但从根本上说,其实就是图个高兴。你高兴提供产品或服务,人家高兴买,钱这个无常的东西,从一个无常的账号,住进了另一个无常的账号,仅此而已。这样想有什么好处呢?你所有的创作、表达、分享和给予,就彻底跟金钱的数字脱钩了。它们都来自且只来自“你乐意”的激情。甚至这个激情都不是你自己的。你就只是被生命的河流推动着,在随便做一些很自然的事。你会用同样程度的热情和真挚,去面对免费和付费用户。你没有对他们产生分别心。因为你把他们都看成是与你没有分别的存在。你把你喜欢的东西分享给任何人,都是在分享给你自己。做过慈爱冥想(Metta/loving kindness)或者受施法冥想(Tonglen)的人都知道,当你把爱和祝福传向所有人时,你根本不care从中得到了什么。你会省下很多对“商业模式”、“营销策略”的思考和安排。因为你明白,所有能达成的交易,最终都是因为「彼此信任」,不管是免费的还是付费的,你都在浇灌这份信任。由于你的洞见和知识没有被藏起来了,它们流动得更快更广了,也就意味着新的灵感和智慧有了降临的空间。你发现你每次毫无保留地把你最宝藏的东西分享出去,更多宝藏就又来了。你会开始相信,你就是聚宝盆本身!最后一点有些反直觉:你会更敢拿高价客户冒险。「丰盛教练」的作者Rich Litvin曾坦言,他会把自己最稳妥的、测试改进过无数次的技巧,免费或低价分享出去,而会拿他最高价的客户(15万英镑一年),去尝试那些他从来没有试过的歪点子、或者应用那些刚学的技能。因为愿意付这个价的客户,多半已经是跟随你多年、既爱你又聪明的舍利子了,你们之间的信任也足够让你们一起去探索未知的疆界。ta甚至多半会很开心你说,“今天我想试一个新学的招式,你愿意当我的小白鼠吗?可能没用哦,嘿嘿。”而不断分享的免费的高质量信息,又能给你打底,哪怕冒险搞砸,你也不会掉到哪里去。你也不需要再向谁证明自己。这样会大大减少你在高价客户面前的表现焦虑。而所有的助人者都知道,当你有表现焦虑时,你注意力的质量会打多少折扣。给大家一个例子,感受一下免费内容可以给到多彻底。催眠治疗师 Melissa Tiers 在卖自己的高价催眠培训课之前,先给了几堂免费课。你可能会想,免费课能教多少东西?但!她在这堂免费课「How to Change Any Memory」里,不仅教了你改变创伤记忆的具体方法,还总结出了所有改变记忆方法流派的底层逻辑,授人以渔,从而你甚至可以自己创造自己的方法。这……是免费课的内容?是的。你拿着这个视频里讲的东西,反复练,反复琢磨,自学其他书籍再打磨自己的技术,其实已经可以出师了。当然,你如果看了这个视频高兴,也可以买她8000刀的课程。课程的时间跨度好几个月,当然会涵盖这一期免费内容涵盖不了的信息。当然会有更多互动、讲解和示范。但你需要的,不见得是更多的那个。总之,在创作和分享时,你完全可以依照自己的喜好,选择任何模式、平台、长短付费与否,因为最终,反正都,关,系,不,大。如果你在这些选择上感到焦虑,你可以先念念这句咒语:“免费是空,付费也是空。不存在低价值,也不存在高价值。我没有在提供价值,也没有人需要接收价值。每个人都已经拥有了刚刚好的信息,不多不少。没有人需要被我拯救、疗愈、启发。没有客户等待被吸引、转化、留存。愿所有幻觉都散去。愿喜悦和爱引导我做下一个选择。”是不是又回到了自信、创意、行动力之源?「后记」写这篇的时候,我连着做了两个梦,一个是我被录入了一所天价贵族学校(不知道家里哪儿来的钱),周围人全都投来羡慕的眼光,但我知道这所学校也就不过如此。另一个是我的账户里的一笔收款,后面突然多出了好多个零,有人说我可以用它们去投资搞更多钱,而我并没有很高兴,反倒更加觉得这些数字变来变去很搞笑。这两个梦让我很开心——我的潜意识真的开始把金钱数字看成好笑的东西了。与此同时,我在世俗的世界里,并没有因为看到「空」,而变得不脚踏实地。相反,这一周,我前所未有地开始一笔一笔整理这些年我所有的收入,把它们一点一点填进excel表格。尤其是记投资收入的时候,看着金钱数字的起起伏伏,非常治愈。想起Kasia Urbaniak在「好女孩越狱」课上说的,女人一看到数字就头晕,其实是好女孩的一种聪明的防御,因为其实女人对数字是很精明的(比如「繁花」里的各大女老板娘),对金钱有各种天然的灵感和直觉(因为金钱本质上是富饶的能量,而子宫也是)。但这么多的力量放出来就太badass了,所以好女孩就把这些力量用脑雾给藏起来了。而一旦意识到这一点,且愿意看数字,脑雾就会散开,对数字的掌控力就会回来。「心经」和Kasia,看起来在说两件事——“别信数字”,“别信‘别信数字’”。但其实这是同一件事的两个视角。甚至,我们作为拥有肉身的灵魂,在大地上行走,本就需要同时有它们。这样你才会一边慈悲,一边狂野;既落地,又飞翔。

2023-12-27 21:50

如何新年许愿(1)

本文阅读指南:上篇尤其适合年关这几天感觉毛毛躁躁的人慢慢看。因为毛躁、焦虑、存在主义危机在新年之际都是非常健康的,我们的社会太少正面肯定它们了,希望这些话让你感到释然。中篇讲许愿之必要。下篇则是更具体的许愿方法,但不建议直接跳读(你也跳读不了,因为会下一篇专栏再发布,哈哈),因为你许了几十年的愿,总是在喊口号,或者实现了却付出了耗竭身心的代价,很可能是错过了上篇里的第0步。上篇:若悲伤不自由,则许愿无意义年终,总结。新年,许愿。恶心,想吐。焦虑,想逃。如果你想到新年,也有这些反应,你并不孤单。岁末年初,或者任何带有「过渡性」(transition)的时间,比如生日、纪念日,高考、找到第一份工作,本来就容易滋生各种感受。高敏感人群尤其如此,因为你时刻都能听到生命、嗅到死亡、摸到无常那尖锐又松软的质地。我们的快节奏文化里很少谈到的微小的过渡性时间还包括:夏末秋初日光减少;昼夜交替的黄昏;不知道接下来一天意义为何的清晨;马上又要上班的星期天。哪怕是,或者说尤其是,喜庆的过渡(结婚、搬新房、找到新工作),里面也会有突然的悲伤、困惑、恐惧、麻木、孤单、脆弱、空虚,以及怀疑——“我到底有没有选对这个人/城市?”以上情绪和想法,全都是正常的,也是健康的。(这些大大小小的 transition,来自我看过的最最最美、最慰藉、又最触及根源的有关焦虑的书,The Wisdom of Anxiety-How Worry and Intrusive Thoughts Are Gifts to Help You Heal,by Sheryl Paul 。今后我还会多讲这个荣格派的咨询师在亲密关系领域给我的启发。)只是大部分人还没有学会如何面对快乐和不舒服同时存在的场景,所以为了显得不扫兴、大方得体,只好把这些话往肚里吞。而新年,则是全民吞话的时刻。也是全民被裹挟着去总结和许愿、顶着压力拉满希望发朋友圈的关头。人群的表里不如一,就像是海面雀跃的浪花,海底席卷的暗涌,硬是被一把大斧劈开。敏感如你,也被劈开。你能感受到张灯结彩的下面,压着多少对未来的不确定、对自己还会不会健康幸福甚至会不会活着的怀疑、存在主义困惑、以及没有活在战乱或饥荒地区的幸存者愧疚。你的心,在这样的时刻,值得格外的柔软。你值得,也可以,按下暂停键,在忙着送礼物、写报告、备大餐的同时,专门空出半天,去无目的地流泪。你会发现,根本不需要任何缘由,只消瘪瘪嘴,或者小声说一句“呜呜”,你就可以哭出来,或者让无泪的悲伤从很深的地方涌出,浸润你的胃。甚至,最好是不要去想任何理由。你不需要回想你这一年具体的辛苦和委屈,因为那样很可能会激起其他情绪比如愤怒嫉妒和不甘(那样也很好,也值得表达和释放,只是跟我接下来要讲的东西不一样)。只要静下来,沉下去,不需要理由,也能感受到一种非常底层的,或浓或淡的悲伤。这就是佩玛丘卓所说的“unconditioned sadness”,无条件的悲伤。她说,“无条件的悲伤,是一颗心足够柔软、没有戴上盔甲的时候的天然状态。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权利。是我们的传家宝。它是真心本来的样子。”This sadness is not about somebody mistreating us. This is inherent sadness, unconditioned sadness. It has part of our birthright, a family heirloom. It’s been called the genuine heart of sadness.- Pema Chodron, Start Where You Are所以,专门花时间在喜庆的时刻感受悲伤,不是一种扭捏造作。因为你会发现,一旦你这样做了,你的内心会像小孩子一样咯咯笑起来,会被这潺潺流出的悲伤洗了澡、顺了毛,变得很软,很软。就像你的毛躁在空中飘着,终于遇到一个伞兵,把它安全带回到地上。你不仅会更接纳自己的不合时宜,也会对其他敏感的人类甚至万物都感到喜悦。说这么多,你可能觉得跟新年许愿无关。但我相信,这,才是新年许愿的第0步,而不是那些信心满满,野心勃勃的无根之萍。这是所有愿望最柔软、却也最坚固的地基。中篇:悲伤腾出来的空间,用进废退我猜我的读者中,很多人都擅长感受悲伤,也擅长通过哭和休息来让神经系统感到舒缓。也可能有很多人,隐隐觉得,为什么哀悼和疗愈,好像没有尽头一样,又软又绵长?我什么时候才能有力气做事呀!(又开始哭哭……)这里面有个道理,我最近才想到一个比喻能把它讲清楚,那就是——悲伤,或者所有阴性的疗愈活动,冥想、阴瑜伽、心理咨询,就像为心灵做大扫除,它可以腾出许多空间来。但如果这个空间不被其他新的、积极的、阳性的东西所占据(庆祝、自我肯定、身心一致的欲望、对自己和他人的关心、运动和玩耍、朝气蓬勃的行动、学习新技能、培养新兴趣),就一定会被阴性能量重新占满(更多的哀悼、更多的没有力气、更多尚待化解的“人生课题”)。或者一个更女巫、更惊悚的比喻:充分释放负能量,就像是请神之前,杀了鸡流了血,而在献祭之后,就要认认真真把神明请过来,许愿、还愿,否则献祭的血,只会吸引来更多冤魂……所以你发现没有,这里面有个能量转换的节点——一开始,你是全然向内走的,那是纯净的阴。在你感受到内心空间被打开的那一刻,仿佛是有一个“click”的声音 ,在那以后,你需要刻意把注意力、精力和行动往外投放,进入阳的领域。这个click,有时候会自然发生(哭着哭着突然有行动力了);但很多时候,需要你的主动性,甚至一点爆发力的动作,比如从瘫倒在床到突然鱼跃而起,突然大吼一声,才能产生一种新的势能。而后一种爆发性的品质,可以叫做“健康的紧迫感”(healthy urgency)。(如果你向内走太久,听到这个词可能会紧张、抗拒。我懂你。)就像很多人经历过的,当创作灵感来了,你不去马上做,或者当一个含有巨大启示信息的梦来了,你不去记录,你信心满满地觉得,“这么大的领悟,这么好的创意,我怎么可能会忘!”,然后转眼就忘了,然后又因此而懊恼。这就是空间、献祭和阴阳转换的玄学。当我想明白这件事之后,我才真正明白了正能量、庆祝、许愿、祈祷、感恩、自我肯定句的重要性。以前总觉得这些事趋于形式主义,那是因为我见多了人用有毒的正能量(toxic positivity)去回避上篇里讲到的基底。但如果我们已经感受过所有感受,那么就是时候去进入一个纯净的积极场域了,直到下一次悲伤冒出来,又重新扫地,重新请神。所以,新的一年,我邀请你跟我一起刻意练习这样一件事——打扫完房间,即刻放上鲜花。下篇:8个许愿心法(尤其适合ADHD人群)先插一句,在这里我用ADHD只是为了方便大家有一个简单粗暴的印象,并不是一个病理诊断。我觉得ADHD更像一个复合味儿的形容词,也就是“敏感、聪明、脑子飞快、点子超多、丢三落四、三分钟热度、冲动、矛盾、不擅长时间/项目/情绪管理、承诺的事很快变心、也容易因为以上这些特质感到自卑、羞耻、抑郁、焦虑”这样一大堆形容词的缩写。不那么病理化的词是“Rainforest Mind”、“Scanner”、神经多元、多相潜能等等。但我越来越不抗拒用ADHD这个词了,一是普及率高,二是,只要自己不觉得是病,自豪地用起来,用的人多了,反而可以把这个词去污名化。你有没有想过,大部分市面上的那些热闹的、打鸡血的、非常具体的愿景板的许愿和执行的方式,都不适合ADHD人群。因为:大部分ADHDers也是高敏感的,因此,如上篇所述,他们需要大量的「无条件的悲伤」把心变柔软,作为给新年,甚至是给存在在这个世界上每时每刻的一张宽厚而温暖的大毛毯。大部分许愿过程和(多半完不成的)结果,只会激发他们更多暗藏的耻感。而但凡有不见光的耻感的地方,就不会有真正的成长和满足。大部分愿望的落地和执行方式,都不适合ADHD的神经。他们需要大量鼓励、同伴支持、需要有创意的启动方式、需要足够灵活但又不能灵活到每天都变的计划。以下8条内容,不止写给ADHDers看的,我相信普通脑瓜子也会觉得好用,因为它们的共同点都是,落地,接纳,不额外增加羞耻,还好玩。这篇文章已经很长了,我们下一篇见!P.S. 我正在筹备一个小报童读者微信群,会有很新的玩法,敬请期待!

2023-11-14 22:28

高敏感i人都市旅行生存攻略

在上海待了十天。去之前各种焦虑,但到了之后竟然比预想中游刃有余得多。复盘了一下,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我预料到了自己可能会掉的坑,所以做了一些思想和行动上的准备。以下内容涵盖的领域包括:社交、消费、食物、运动、睡眠——几乎就是高质量都市生活能涵盖的方方面面了。这篇的标题里,含有两个极富反差的存在。都市——人潮。诱惑。快节奏。高消费。堵车。挤公交。忙。花花世界。饭局。夜店。续摊。牛逼哄哄。沉默被e人填满。一个词总结:Overwhelming高敏感i人——高共情力。低防御系统。矛盾。玻璃心。信息处理既快又慢。容易被冒犯,也容易因为“自私”(其实是自我关怀)而冒犯别人。需要深度联结和精准的美学刺激,否则生无可恋。一个词总结:Overwhelmed这俩东西凑一起,就像洪水涌向山谷。没躲在洞里永不去大城市,已经是i人很努力的尝试了。话说,我知道MBTI不科学,也被很多专业心理咨询师不齿,我自己完全不精通,也不喜欢给人粗糙分类。但是,咳咳,这次回国最大的体验就是,怎么人人都在说i和e!而这件事对我这样的i人(诶,说好的不分类呢)来说简直是万载难逢的福音!你想想,在这个词流行之前,哪里会有这么多人理解内向者的喜好、尴尬、纠结拧巴和各种小心思?而如今,所有的为难、所有闷在角落里不说话的木头人,都被一个英文字母代表了。再加上i和e本身就是一个饭桌话题,使得找不到深度聊天话题又不想参与e人吹牛逼的i人,自动有了一个载体——进可走心,退可提问,再退还可以自嘲。所以先不说其他字母,这两个,我喜欢!好了,以下是我自己的大都市生存攻略:卸载了小红书和大众点评app这可以说是我的No.1 快乐轻松秘诀了。这次旅行的从容和满足感可能 80%都靠这一件事。找吃的玩的买的按摩的都不看网上评价,不为大数据里的趋势贡献流量,不活在别人的推荐里。我妈妈也来上海跟我玩了几天,她也受我鼓舞,卸了小红书和点评网,于是也放手了之前计划的所有想要打卡的网红景点和餐厅(给妈妈愿意尝试点一个大大的赞!),开始跟我一起随心、随当下身体所欲去寻找想去的地方和想吃的饭。寻找有锅气的食物说到想吃的饭,这一次我深刻感受到,预制菜和有锅气的菜真的差别很大。我们在一栋百货大楼里吃了一份大盘鸡,尽管下面燃着酒精灯,但里面的肉竟然都是微微凉的,完全没有了那种热腾腾刚出锅的香辣。而路过一个特别朴素的包子店,阿姨包的巨大萝卜丝包3块一个,皮明显不是机器做出来又白又软的样子,而是有手工的米白色和嚼劲,香到让我瞬间在这个城市落地了。此后一次次验证,朋友在网上找的高分店,虽然也有亮点,但总体上还是偏陈旧,很少有老街上夫妻店来得新鲜。在吃饭的时候,还能跟老板老板娘随便聊两句。哪怕是尴尬的,都有种莫名的舒服。与真人聊天,哪怕是陌生人凭感觉找了一家spa,跟按摩的姑娘聊得特别投缘。她个子小小的,跟我同年,嫁到四川,也有一个儿子,老公创业失败后就自己出来找活儿。她敢闯敢干,能吃苦(每天从中午12点工作到晚上2点),有很多独立超前的想法,却也有一个萦绕的深层的自卑——只有初中文化(她提了很多次这一点)。这种不甘和不敢,在她身上交织出一种许多都市打工人共同的宿命。在暖橘色的灯光下,两个同龄女人,互相问了彼此很多私人问题,也有很多次笃定的、不飘忽的眼神接触,也给了对方很多善意和鼓励。跟一个再也不会见到的陌生人交心,竟跟按摩一样让我充电。用脚步丈量「附近」在大都市,尤其是如果不是定居,就很容易体会到项飚所说的“附近的消失”——便捷的打车app把道路抹平成了手机地图上蓝色的线;跟朋友约饭总是要去到离酒店有一段距离的商圈;不做饭,也就不用逛超市和菜市场。于是,这一次我决定,选定酒店之后,就不再搬了(以前很喜欢一个城市好几个心仪的酒店每个住两天)。越早开始用脚步熟悉酒店附近的环境,就越容易在这个地点安定下来。我开始喜欢上两百米以外的便利店,吃一碗热热的关东煮,豆腐萝卜海带结;也喜欢再走一公里,到公园,抱几颗跟我投缘的大树,跟老头老太太一起跳舞。这些更接近于普通生活的平凡和质朴,越来越能与我内心的温度共振。图:这次回国一直心心念念想K歌,但总是跟朋友凑不上时间,竟然散步时在公园里满足了一把(腆着脸问带音响自娱自乐的大爷我能不能也唱一个)。能亲自挑选水果,就不要用美团外卖接着上一条。水果这种东西,是需要去「附近」,亲自触摸,对话,挑选的。而国内大部分水果店其实都开到很晚,所以只要肯迈开腿,并不需要美团。而美团送来的水果,有的没熟,哪怕大部分也不差,但少了那个“哇你好水灵,我心动了,我可以带你回家吗”的环节,总觉得吃起来不亲。想到Tim Ferriss 最近采访《金钱心理学》作者Morgan Housel的播客。里面有一个值得每个人深思的好问题:What hassle do you want to eliminate that’s actually an unavoidable cost of success?有哪些麻烦你总想避免,但其实它是成功不可避免的付出?这里“成功”也可以替换成“幸福”。而对我来说,多走几步去摸到想带回家的水果,就是我幸福路上的小小麻烦。人潮里不看手机不戴耳机,不逃开汹涌高敏感人群容易被人潮里的信息和情绪能量淹没,所以一个很自动的反应就是戴上耳机,听歌听播客,或者打开手机或kindle看小说,类似于给自己搭一个小小的保护罩,跟外界阻隔开来。但这次我试着做一个跟它相反的、反直觉的事情,那就是不看书,不戴耳机,不逃开汹涌。让人潮、车流滚滚而来,穿身而过。既然这就是身体所在的地方,既然这就是当下的样子,那不去逃,也就省了逃跑需要耗费的额外的力。这是一种很妙的体验——overwhelmed还是有,甚至很高,但又不全是,仿佛在洪水的空隙里,本身就有世外桃源。用「灵活」代替单一策略我越发明白了,都市生存的关键就是「灵活」。一旦让自己卡在某种「只能」里面,就会变得僵硬而脆弱。比如,如果因为害怕overwhelm就只能打车,完全不能坐地铁,其实也是一种可惜的娇贵化,甚至可以说是退化。同样,如果因为舍不得打车费,而只能坐公交,也是一种紧缩。公交和打车,是不同的能量,一个聚拢人气,一个是喘息的空间,当然可以交替着玩。同样的,灵活意味着,既不是害怕肠胃不适应只能吃最洁净的食物,也不是因为到了新地方还有朋友助兴就胡吃海喝。健康和放纵,各有各的美,都是可以为我所用的天地灵气。睡眠也一样。饱饱睡够十个小时,和牺牲睡眠去夜店狂欢,没有哪个本质上更好,更没有哪个必须是唯一。就这样,在灵活的策略里游走,不会偏离太远,身体自然就平衡了,也没那么多控制的力气,慢慢就对自己的直觉和欲望又多了一份信任。不是消费降级,而是……荷兰是时尚和美食荒漠,作为爱吃又爱美的女人,到了上海肯定是要逛逛逛吃吃吃买买买的。这次很明显感受到了蔓延全球的经济下行和消费降级——逛奢侈品牌的人变少了,主要是明显发现我自己去得也不多了,对米其林、五星级酒店、高级时装的兴趣也在变淡。但我不想仅仅是用“消费降级”来简化我的体验。我走到了一个不再只是因为某个东西的品牌名、价格和星级就会多看它几眼的阶段。对外界光环的渴望,和内在潜藏的耻感是成正比的。而当内心越来越充盈,也就不会被一些天价的东西吓到且开始提升、反思或修行了。于是我与奢侈品的关系,变得跟欣赏的人发生一夜情有点像:毫不羞耻地走进店去,去彼此勾引,去摸、去闻、去试穿、去品味,打开肌肤和所有感官与它交融,想象与戳中自己的设计师/调香师/建筑师对话,缠绵一秒即是永恒——但,不必总是占有。这不是一种匮乏或吝啬,而是内核越稳固,与物质的关系也就越灵活。当然,遇到一定要带回家不可的单品,一两件,也就足够甜了。剩下的,就继续欣赏,继续发生不占有的情人关系。直接再直接这是i人救命级的生存之道。听起来是e人做的事情,但恰恰如此,才需要i人去练习和掌握。我跟同是i人的朋友聊天,他诉苦说,自己每次在饭桌上,聊天内容都全被e人控制了,自己想换话题、想早点走,都不好意思说,进而卡成木头人。最微妙的是,以上聊天,正是发生在一个三人早餐饭桌上,大家碰到了就一起坐下吃,但他提前说过想跟我一对一聊天,但却不好意思让另一个人走。聊天变成了另一个人单口演讲,他心怀怨念地捧哏。敏锐如我感受到了空气里的凝滞,就直接简单而清晰地对另一个人说,“刚刚的话题很有意思,但接下来我想跟某某单独聊,我们另找时间再继续。” 好在他也是直接的人,完全理解我的需求,乐呵呵地就走了。剩下那个朋友喘了一口大气。他频频感叹自己怎么就说不出口,也庆幸我有同样的愿望,能当他嘴替。饭桌上也一样,如果话题对你来说真的没意思,与其埋头干饭,慢慢变隐形,不如提议聊点别的。因为敏感的你,说不定感受到的其实是那个滔滔不绝的e人本人对这个话题已经失去了兴趣,但他就是停不下来呢?越是行程满满,就越要留白这次回国,想见的人、聊的事、组织和参加的活动,满满当当。我知道在这样的快节奏里,我尤其需要留白,哪怕只是十分钟、十秒。所以,我找到了一些对我自己非常好用的留白方式:a) 运动。但不必架很大势,不需要是几十分钟的跑步或瑜伽或健身房。早上起来在相对没有人的酒店树林或公园里散步或动一小会儿就够了(我这次带了一根短木棍,是我在上一篇里写到的Movement Study里学会的一种超级便携又多变的运动器材,可以用它练习平衡、眼力、协调,单人和多人都可以玩,今后有机会再细说);b) 大商场的灯光和音乐会很刺激神经,最多待一个小时,就要出去呼吸一下新鲜空气;c) 在聚会和聚会之间,留一点时间在室外慢慢走走。哪怕要打车去另一个地方,也先多走两步;d) 倒立,让血液倒流。专注平衡的时刻,根本没空想别的;e) 如果实在是人多地方吵又暂时无法脱身,那就使出我最简单又最好用的绝招:放空,发呆,看天或看墙壁。哪怕只有几秒,也是一种重启。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哪条对你有触动,以及,你有什么属于自己的宝藏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