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课本系列之语言文字应用系列
课本系列之语言文字应用系列

课本系列之语言文字应用系列

@柒拾肆

订阅即终身可见,后面的更新都会收到的。
柒柒和其他一线老师一起完成的课本解读系列---语言文字应用
简介:
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课的性质是这么说的(一直不了解语文课堂意义的话都可以看看参考一下): “语言建构和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会把语言文字应用题说是基础题。虽然很多时候它们或许并不基础(因为有时候不好做,爱创新)。
因为重视,所以“语言积累、梳理和探究”才贯穿了必修和选择性必修。
早定早入场,会定期调价,机不可失!
订阅13
文章20
最后更新:2023-10-23 23:35
查看 【课本系列之语言文字应用系列】 详情查看 【柒拾肆】 主页
分享到微信打开

免费内容

2023-7-16 15:55

关于语言

本篇为开放式阅读,希望你可以更了解语言一点。 文章很长,可以收藏或者是备注一下慢慢看,这不只是语言这么简单,是这个语言文字应用题考察体系的前提和基础之一。语言是人与人交流的一种工具,更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和文字是两个概念,往往是先有语言,后产生文字。首先,语言的变化涉及语音、语法、语汇三方面。而考试考察语言一般就是有些地方考察语音,有些地方不考语音就侧重于语法和语汇,由于少考一种,难度或者是广度就会提高一些,这是一个守恒的规律,这个是前言。所以,语言的发展,也侧面反映文化的发展,私以为“语文”之所以称之为“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字所构成之后所能传递的文化,所以语文老师有时候也是个历史老师,人文,自然脱离不了历史变迁。看到这你可能会觉得这一篇是笔者的突发奇想,不过,这一篇的出处与启发仍然是课本(《语言的演变》),只是加上了笔者一点浅薄的理解,帮助没有耐心读下去和时间紧的同学,节约一点过滤的时间,希望你可以耐心看完。《语言的演变》中有这样一个例子:《战国策》里的《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头上一段: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把这一段用现代话来说一遍,就会发现有很大的差别。不能光看字形。光看字形,现代不用的字只有四个:昳、曰、孰、吾。可是联系字的意义和用法来看,真正古今一致的,除人名、地名外,也只有十二个字:八、我、能、城、国、不、客、从、来、坐、谈、问。大多数的字,不是意义有所不同,就是用法有些两样。大致说来,有三种情形。1.意义没有改变,但是现在不能单用,只能作为复音词或者成语的一个成分。有的构词的能力还比较强,如:形、貌、衣、镜、北、何、自、信、日、外;有的只在少数词语里出现,如:丽(美丽、壮丽)、朝(朝霞、朝气、朝发夕至)、窥(窥探、窥测)、妻(夫妻、妻子)、甚(欺人太甚)。2.意义没有改变,可是使用受很大限制。例如:作为连词的“而”“与”,只见于一定的文体;表示从属关系的“之”只用于“百分之几”“原因之一”等;起指代作用的“者”只用于“作者”“读者”等;“美”现在不大用于人,尤其不用于男人(“美男子”口语不说,也不能拆开);“有余”现在能懂,但不大用,“八尺有余”现在说“八尺多”。3.这里所用的意义现代已经不用,尽管别的意义还用。例如:修(长)、服(穿、戴)、谓(对……说)、其(他的;“其余”“其中”“其一”里的“其”是“那”的意思)、公(尊称)、及(比得上)、君(尊称)、也(助词;现代的“啊”只部分地与“也”相当)、旦(“旦日”“明日”,这里作“次日”讲)、之(他)、若(比得上)。还有一个“尺”字,似乎应该属于古今通用的一类,可是这里说邹忌身长八尺有余,显然比现在的尺小,严格说,“尺”的意义也已经改变了(汉朝的一尺大约合现在七寸半,这里的尺大概跟汉朝的差不多)。在语法方面,也有不少差别。例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就是古代特有的句法,底下“吾与徐公孰美?”才跟现代句法相同。“君美甚”现在说“您漂亮得很”,当中必须用个“得”字。“忌不自信”也是古代的句法,现代的说法是“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不能把“自己”搁在动词前边,搁在前边就是“亲自”的意思(如“自己动手”),不是动作对象的意思(“自救”“自治”“自杀”等,是古代句法结构遗留在现代语里的合成词)。“客从外来”现在说“有一位客人从外边来”,“客人”前边得加个“一位”,头里还要来个“有”字,否则就得改变词序,说成“从外边来了一位客人”。“与坐谈”也是古代语法,现在不能光说“和”,不说出和谁,也不能愣说“坐谈”,得说成“坐下来说话”。“不若君之美”的“之”字,按照现代语法也是多余的。本来为了简洁,我应该去除原文,加一下简单的描述,但是,为什么摆出来这个变化的过程呢?因为,变化的过程当中,不同的地方,就是考点。可以试着回想一下是不是这样的,古今异义,特殊句式,复音词等,老师是不是经常强调?什么古今异义要注意,特殊句式经常出现,复音词别忘记要写开来,不然会扣分......原因就是这个。而举出的例子,希望大家可以反复读,通过语境去体会词语的变化而记住它们以及对应的类型,这会为你文言文古诗等等语言有所变化的题型提供很大的帮助。   接下来就是语汇啦,简而言之,就是原有------外来------新生------结合-------演变。变化的六种类型:1. 外来语言的影响 比如音译词:咖啡、可可、 柠檬、雪茄、巧克力、冰激凌、白兰地、啤酒、卡片、沙发、扑克、哔叽、尼龙、法兰绒、道林纸、摩托车、马达、引擎、水泵、卡车、吉普车、拖拉机、雷达、爱克斯光、淋 巴、阿米巴、休克、奎宁、吗啡、尼古丁、凡士林、来苏水   2.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改变,许多字眼的意义也起了变化。 如“床”,古代本是坐卧两用的,所以最早的坐具,类似现在的马扎的东西,叫作“胡床”,后来演变成了椅子,床就只指专供睡觉用的家具了。“坐”字的意义,古代和现代也不完全一样:古代席地而坐,两膝着席,跟跪差不多,所以《战国策》里说伍子胥“坐行蒲服,乞食于吴市”,坐行就是膝行(蒲服即匍匐);要是按现代的坐的姿势来理解,又是坐着又是走,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3. 名称不变而实质已变“肥皂”的名称出于皂角树,从前把它的荚果捣烂搓成丸子,用来洗脸洗澡洗衣服,现在用的肥皂是用油脂和碱制成的,跟皂角树无关。肥皂在北方又叫“胰子”,胰子原来也是一种化妆用品,是用猪的胰脏制成的,现在也是名同实异了。 4. 也有一些字眼的意义变化或者事物的名称改变,跟人们的生活不一定有多大关系。如“江”原来专指长江,“河”原来专指黄河,后来都由专名变成通名了。又如“菜”,原来只指蔬菜,后来连肉类也包括进去,到菜市场去买菜或者在饭店里叫菜,都是荤素全在内。 5. 词义也可以转移。比如“涕”,原来指眼泪,《庄子》里说:“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可是到汉朝已经指鼻涕了,王褒在《僮约》里说:“目泪下,鼻涕长一尺。”又如“信”,古代只指送信的人,现在 的信古代叫“书”,《世说新语》中“俄而谢玄淮上信至,(谢安)看书竟,默然无言”,“信”和“书”的分别是很清楚的。后来“信”由音信的意思转指书信,而信使的意思必得和“使”字连用,单用就没有这个意思了。 6. 词义也会弱化。比如“很”,原来就是凶狠的“狠”,表示程度很高,可是现在已经一点也不狠了,例如“今天很冷”不一定比“今天冷”更冷些,除非“很”字说得特别重。还想看更多例子?看书!(对,不写那么多,引诱你去看课本!)关于词义,现在就来展开。“老师,这个词填在这可不可以?”“老师,为什么这里不能填xxxx”“老师,这个选择题里面的这个词语和A选项的词语有什么区别?我感觉都差不多!”很多时候,参考答案会说,“褒贬”、“情感色彩不同”、“适用环境不同”,这些倒是还好。有一些,甚至解释得很模糊。那为什么呢,或许答案就在这里。例如“轻”“重”两个字 大家都认识,但“轻”字和“重”字和别的单字拼合起来,可以造成许多词,如“轻率”“轻浮”“轻易”“轻蔑”“轻松”“轻便”都是用“轻”字拼成的词,“重要”“重实”“严重”“厚重”“沉重”“郑重”“尊重”都是用“重”字拼成的词。此外还有各种各样的拼合法。这些词当然和原来的“轻”字和“重”字有关联,可是每个词的意思、情味并不一样。每个都可以说是生字。要体会这些词的意义和情味,词典不能帮什么忙。譬如“轻狂”和“轻薄”两个词明明是有区别的,可是如果去查词典,就会看见“不稳重”“不庄重”等类共同的解释。这并不是词典不好,实在是无可奈何的事。词不但有意义,还有情味。词的情味完全要靠自己去体会,词典是无法帮忙的。犹之吃东西,甜酸苦辣是尝得出说不出的东西。 而且文字语言是社会的产物,词由于长时间的运用,各有特别的味道,譬如“现代”和“摩登”意义是差不多的,可是情味大大不同,“现代青年”“现代女子”并不就是“摩登青年”“摩登女子”的意思。这两个词原是英语modern的意译和音译,但是渐渐分化,变成两个味道全不同的词了,如“近代物理”不能说“摩登物理”,“中国近代史”也不能说“中国摩登史”。  语义的体系就是上面这些,下面肯定要聊点和考试相关的东西。 关于易错的类型: 词语的题目,一般就是:选词、填词。选择和填写就要考虑适配度,也就有了错误类型:1.没选好2.选了没放好 没选好的那就是上面对词语理解的问题,而选了没放好就是:相关的词的意义搭不拢,硬凑在一起,显得驴唇不对马嘴。这可以分为三类来说:(可以当做修改病句题看)1. 修饰语和被修饰语搭不拢。  看两个例子:①1950年具有雄壮伟大的意义。               修饰语    被修饰语“伟大的意义”是可以说的,“雄壮的意义”却不成话。 ②以有魄力的舞会来表现我们的热情。 “有魄力”通常是用来形容人的性格或气概的,不能用以形容舞会。  2. 相关的动词和名词搭不拢。 两个例子:  ①美国外交人员捏造各种诡计。  动词 名词凡是捏造的东西都是准备公开的,如准备说给人听的消息,准备拿给人看的证件,“诡计”却是藏 在心头决不肯公开的。  ②各地编的冬学政治教材内容太深,为一般冬学教师所不能胜任。 凡说“胜任”或“不胜任”,都指工作而言,“政治教材”不是工作,无所谓“胜任”不“胜任”。 3. 相关的主语和谓语搭不拢。①他承认以前的行为完全是一个没有灵魂的僵尸。 无论怎么样的“行为”也不会变成“僵尸”。 ②这个宝贵的教训也就是土改工作的过程。 “教训”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过程”是一件事情发展的经过,完全是两回事。 这里再举两个常见的词混淆的例子: ①向同学们宣传助学金的意思。 “意思”是人的想法或意见,“意义”是事物的重要性,这里应该用“意义”(不过“意思”和“意义”有时也可通用,例如“我不明白这个字的意思”和“我不明白这个字的意义”是一样的,二者都相当于英文的meaning。 ②中等以上学校的公费制度早在抗战初期就已设立。 这里应该用“建立”。“设立”往往用于比较具体的事物,如学校、机关之类;“建立”则用于较 抽象的事物,如制度、规则之类。 剩下的例子,全部去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