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77的不时尚生活
77的不时尚生活

77的不时尚生活

@生龙活虎的七七

《脑袋空空empty mind》主播
微博@两个七_

写一些与生活磨合的灵感。

在“道理都懂”与“过好这一生”之间,
搭建一个可能性的通道。
订阅38
文章12
最后更新:2024-2-4 21:1
查看 【77的不时尚生活】 详情查看 【生龙活虎的七七】 主页
分享到微信打开

免费内容

2023-10-30 21:21

把钩子布出去,让子弹飞一会儿

我开始写公众号是在15年初,那时候的公众号正处于风口之上,而我属于站在风口也没能飞上天的猪。那时候我非常执着于在自己的公众号写纯粹的心情日记,放在现在,那就是在“教你如何做自媒体”里那个“不利他”典型案例。一方面,我公众号的更新随心所欲,曾经立了多年有关更新频率的flag,却次次被来自四面八方莫名其妙的妖风刮倒。另一方面,我在自己各类社交媒体平台上也始终是一个“垂不起来”的人,10年以来,我通过“博主”这个角色所获得的“收入”极其零散,几乎不值一提。这导致每当我被身边人打趣为“博主”,就会觉得臊得慌,立马滚珠炮一样连连否认。直到这几年,我意识到我对自己从前笃信的一部分东西,有一些近乎荒谬的,自我意识过剩的幻想。比如之前我在自己的一期播客里说到,我从小到大都带着一份矜持心:“要做成绩好的小孩里最会玩的,要做会玩的小孩里成绩最好的”。又比如“我要发美照,但不要靠脸吃饭”“我不要从互联网里获得关注,我要从现实里获得认同,如果能延伸到网上只是顺便。”某种意义上,我是挺需要互联网的,但我总是表现得很抵触它。如今快到30岁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现实生活里最要好的几个朋友,几乎都是拜社交媒体所赐,就连老公都是互联网送来我面前。从某种程度上,互联网就像我的sugar daddy(仅是一种比喻),我单方面对它忽冷忽热,时而忧郁时而发疯,对其进行一些爱恨纠缠的操作,而它似乎只是静静看我作妖,默默给予一些馈赠及包容。于是从这几个月开始,我试图迈出拧巴却习以为常的舒适区,不再预先给自己设置一堆条条框框之后把自己往上套。甚至我开始意识到,所谓过度追求“自洽”可能就是“敢想敢干”的第一大阻碍。不再自问“我要成为什么?”,而是“我可以做什么?”我硕士毕业的那一年,我爸妈曾带着怜爱、同情且混杂着担忧的情绪,希望在工作和未来规划上做些什么为我兜底。我妈曾隐隐约约表达出“一份稳定的工作”的重要性,并暗示“这些年你什么都尝试过,但你在哪方面做出了成绩呢?”在北京的七年学生时期,我想我确实尝试过几乎所有我感兴趣的事情,比如做采访、写稿,去时尚杂志,到从小梦想去的电视台工作。但我爸妈的一番暗示,对当时的我来说仍然是一记重锤。我记得那时候,一股自我挫伤的怒气,瞬间冲上了我的天灵盖。我觉得自己很无能,本硕7年下来,并没有找到那个为之付出努力和热爱的个人事业,也没有一份光鲜亮丽且稳定的工作。那段时间我反复问自己,你的种种浅尝辄止是因为天赋不足,实力不够,意志力不强,还是没有恒心,贪图“姿态”,最终转化为“没那么想要,没那么喜欢”呢?似乎一直以来我都是依靠自问“我要成为一个什么人”,来引导自己“做出些什么来”,而我的痛苦在于这些“无法做出什么来”的自我批判一直以来源源不断地涌入我日常生活的每一天。很多时候我靠着一个想象中的“成功自我”,不断去给当下的自己“下订单”,并在追求“自洽”的过程中,无时无刻对自己进行着自我说服的工作。从去年到今年,我在经历了一些震天动地级别的内耗之后,开始尝试放弃用“我要成为什么”,而用“我可以做什么”替代发问。什么是我想做的,在这些想做的事里,哪些是我此时此刻能够去做的,然后去做起来。尽力不再追求“自洽”,说服不了自己就先放弃说服,拧巴着来,有一出是一出,跟随冲动,少一点自我责备。我知道完全做到很难,但至少这半年来我感觉自己迈出了那么一小步。写字是唯一安全的事情几个月前我自测了MBTI,发现自己和infp的吻合度,不能说百分之百,起码也得是百分之九十。infp是一种被称为“调停者”(mediator)的中介型人格,而这完完全全就是我本人的写照。在人际关系上,我总是那个“中间人”,平稳维系着每个场域的情绪场,向四周发射着我的情绪价值。在另一方面,我就像是信息的输入和输出之间的那个高压转化器:像海绵一样迅速捕捉和吸收各路信息,飞速在脑子糅合碾碎,转化为某一种“宝宝辅食”,来喂养给我自己,顺带溢出来,变成文字或任何其他形式的“产物”,再投喂给四周。之前我在“infp网友互助”帖中看到,作为内耗界的模范生,抵抗infp人格缺陷的办法,就是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大量输出,把脑袋里的“宝宝辅食”倒干净,不然人就容易在生活里糊作一团,无所适从。而我也发现,每当我陷入情绪低谷的困局,只有不停地写,诚实地写,只要还能写,最终就总能稀释掉我很大一部分的挫败感和不安,收获莫名的勇气和意义感。本来这一节的标题,我写的是“写作是唯一安全的事情”,但不知怎么的,又“耗”了一下,改成了“写字”。“写作”两个字对我来说感觉过于神圣,是那种过于正儿八经的,我用起来会感到德不配位的词组。我发现自己的“写作”技能真的不咋地,尤其是之前两个月密集发了一些红书之后,碎片化写作对我来说更是不咋行。每当我打开红书,试图在1000字之内把一个东西讲清楚的时候,我就又“启动困难”了,满脑子都是“我要利他”。但最终这个过程往往却不太“利己”。比如“取标题”这个环节真的是难到我了,这也是我相比之下更喜欢发微博的原因。不用取标题真的是自媒体的福报,毕竟成败在此一举,一个“不太好”的标题真的是对不住正文。往往写完正文,人就被架在那儿了,标题承载了太多的kpi压力。但是写微博的时候,我能力低下的点又在于“无法说俏皮话”。关于这一点,我曾经被家属调侃“你这个人幽默感不够”,表达太过具体,有时候过分认真就显得无趣。所以十分羡慕这样的博主:拥有一种精准表达、直击痒点的能力。不知道我猴年马月才能做到。把钩子布出去,让子弹飞一会儿写“小报童”,是我开始做了几期播客之后的决定。“小报童”是一个订阅制的内容平台,读者可以一次性订阅一个季度或者一整年的作者内容,同时作者有规律地输出,如同一个定期更新的专栏。是一个很老派的,在互联网定报纸的行为。这里是一个很小众的平台,但是集中了一批注重内容本身的输出者。之所以发现这个平台,是因为我之前关注的博主“中二怪”在“小报童”里写文。她说自己作为博主想尝试“更有尊严的写作”,想要通过内容本身实现自己的价值,更少地写软广。看她的“小报童”,我当时头脑里冒出的念头就是,等我做满10期自己的播客,我就尝试写写看。而播客做了10期之后,我又耗了耗,因为保持真诚输出并且持续规律更新,这些都是曾经的我和现在的我身上仍然残留的拧巴。后来不知道怎么的,有一天我和“中二怪”神奇地在小红书上互粉了。冥冥之中,我觉得这是在暗示我“得写”。那个冲动就在这里,得克服自己的拖延和一大堆不需要赘述的心理障碍,把这件事做了,卸掉一些过剩的自我意识。就像前几个月我迈出了我的一小步,开始直面通过输出来收获链接和价值这件事,我主动social,认识了很多朋友,在各个平台接了广,迈出可拧巴但习惯安全的舒适区。于是我决定,写吧。只要有一个人看,它就是一个季度的生活专栏。没有人看,它就是我的一个周记本。我在小报童的简介里写:写一些在真实世界里和生活磨合的灵感,在道理都懂”和“过好这一生”之间搭建一个“可能性的通道”。或许道理和价值观的解放固然重要,但具体到真实生活里的困惑解法可能更用得起来。这两年我慢慢发现,其实无论处于哪种人生版本里,道理与价值观里的焦虑不安和自我纠结注定是无法避免的。但回头看,在真实世界里,我好像也的确一步步走在了按自己意愿生活的这个版本当中,并且不再那么惧怕失败被观看,或是笃定被打脸。该往左还是往右,这一步踏出去,是上坡路还是下坡路呢?这么些年撞了南墙又撞北墙,此时此刻的一切动作又有什么意义呢?或许我能做的,也只是一次次蹲下来,把钩子布出去,再让子弹飞一会儿吧。我会在这里持续分享一些可能是偏见的“生活方法论”。这个写作计划是我对自己的约定,也是一个约束。每周一更,持续写完一个季度,共约12篇生活灵感。订阅的价格是78元,约等于2杯咖啡,或是一份Wagas的能量碗。从这个晚秋开始,跨越余下的冬天,直到明年新年的到来。除了平台自动的更新推送之外,我也很喜欢小报童的newsletter功能,可以绑定自己的邮箱,这样每期的内容就会自动发到你的邮箱,像是收到我寄出来的一封信。陆续想写的主题,是一切可以作用于生活本身的:灵感启发、生活巧思、阅读简报或是功能论。比如:“上海城市生活指南”“tinder使用指北”“一些越用越有的情绪价值”...大家随意,我先写为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