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设计好运:从不确定性中获益
设计好运:从不确定性中获益

设计好运:从不确定性中获益

@Mars任鑫|设计好运

霉运的人,喝凉水也塞牙;
好运的人,走马路也捡钱。

未来半年,欢迎你加入我们,一起学习如何通过科学的、工程的方法,成为更好运的人。

放心,不是让你站在宇宙中心呼唤爱、催眠自己等好运、指着天上掉馅饼。

而是学习设计行为和环境、扩大选择权,将世界的不确定性转化为成功和快乐。

作者|任鑫,连续创业者,Get CEO,前京东O2O副总裁,前今夜酒店特价创始人

🌟 创始读者专属权益 🔝 详情及领取,见置顶内容

1. 添加任鑫微信,进专属读者群
2. 成为合伙人推荐本书,有人通过你的分享链接付费,每1人你可得付费金额的50%
3. 10场直播+答疑
4. 签名实体书,出版后每位创始读者可免费获得1本
5. 共读10本好运的书(书单见介绍页)
6. 独家写作资料包,100张好运卡片笔记

邀请你一同见证本书的诞生——《设计好运:从不确定性中获益》
订阅549
文章47
最后更新:2024-1-22 10:15
查看 【设计好运:从不确定性中获益】 详情查看 【Mars任鑫|设计好运】 主页
分享到微信打开

免费内容

2023-2-2 14:33

创始读者权益领取、序言

创始读者权益领取:🌟 添加任鑫微信,拉你进专属读者群探讨本书内容、落地工具实践情况及反馈建议(下方扫描二维码添加,由于手工添加请静候)成为合伙人推荐本书,有人通过你的分享链接付费,每1人你可得付费金额的50%10场直播+答疑共读10本好运的书独家写作资料包,100张“好运”卡片笔记(梳理中逐步更新,请静候专属读者群内及本篇更新)抢先阅读,买断制,24周每周更新1章,预计2023年7月更新完每位创始读者可在纸质书出版后,获得一本签名版补充说明:由于更换设备,微信添加好友存在信息不同步的问题,如有一直没加到的朋友,可以扫下方助理同学微信,拉你进群~为什么会想到聊运气为什么忽然想要写书,而且写“好运”呢?因为我觉得这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回想自己,读书成绩不好却还是能上交大念计算机,工作表现一般但永远有好机会,创业不算成功却也衣食无忧上岸……坦诚回顾的话,会发现个人努力最多起到一成作用,剩下九成都靠老天爷眷顾。而看身边朋友,同样如此。有人上市敲钟,有人锒铛入狱。事后诸葛亮当然可以说是因为他们不同的智慧和选择,但旁观他们一路走来,其实也是被世界一步步推到了现在的位置上。“运”和“势”搭好了台子铺好了路,我们大部分所谓“选择”其实只是在“确认”罢了。世上全是黑天鹅,生活充满不确定,我们需要先看清这个真相,然后选择对应的策略来最大化自己的成功和快乐。但很遗憾,绝大部分鸡汤否认这个事实,假装一切可知、一切可控,聚焦在“努力”和“认知”上——很像是拿着围棋棋谱(确定性世界方法论)去拉老虎机(不确定性世界)。那么,在不确定性世界,除了随波逐流之外,有什么可以提高我们成功和快乐概率的主动策略么?真正适合这个新世界(真实世界)的棋谱和方法论是什么?这是我个人非常着迷的话题,所以想用公开写作的方式来写这本《设计好运:从不确定性中获益》。一方面,可以借机整理和分享我在这方面的见解和思考;另一方面,可以在和大家交流碰撞的过程中得到更多启发和“不确定性”,一起从中获益。或许你也有类似问题那么,这本书具体针对什么问题呢?主要是迷茫的心态和低效的努力。什么是迷茫的心态?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感到迷茫?过去感觉世界是稳定的,生活是可控的,只要努力做好,就会有更好的回报。现在呢,越来越觉得世界难以理解、无法预测,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来。在这种黑天鹅满天飞的时代,预测总被打脸,计划少有顺利。所以越来越容易迷茫、焦虑。什么是低效的努力?为什么努力的回报率越来越低?在做题家世界,生活是一张标准考卷,比的是做题,得分高就有奖。真实世界,有 70 亿张不同考卷,有些回答“1+1”奖金百万;有些考量子力学,奖金两毛五。人生不经思考和设计,拿到卷子就做,很容易困在了一张 100 分难度两毛五分收益的陷阱里。不努力不行,努力却也没用。如果你也有类似的感受,可以继续看下去。或许转换视角,拿到更多设计好运的工具后,会发现转机。这些东西应该有帮助具体来说,你会在这个过程里得到什么呢?世界观;方法论;教练。首先,是世界观。我们从小习惯的世界观偏确定性,更像是围棋,有规有矩,可计算可控制。而真实世界,更像是麻将世界,也有规矩有技巧,但运气同样重要。下围棋时,关键是算清楚各种可能性,选择取走最大胜算的一步。而打麻将,则是不停地调整牌面,放大选择权,让自己碰到什么牌都能派上用场。这本书,第一层价值,就是帮助我们正确理解自己在玩什么游戏。理解游戏里哪些可控,哪些不可控,学习如何最大化自己迎接运气的窗口。知道自己在玩什么,是赢得游戏的前提。然后,是方法论 & 工具。只是听道理,不够。得动手去做,好运才会发生。这本书第二层价值,就是提供具体的创造好运的方法论和日常可用的工具。不仅仅讲清楚好运的道理,更是介绍工具帮助大家真实在生活工作中创造好运。类比开个奶茶店,有效的方法论和工具,不能仅仅告诉你“用户价值”的道理,更得讲清楚怎么可以增加客流量进店量,如何识别高潜力用户,怎样高效匹配用户和商品提高转化率,以及如何把生意做长久做持续。这本书也会如此,不仅铺垫正确的世界观来帮助我们理解游戏,更会一层层详细介绍如何更多创造面对好运气的曝光、如何识别意外当中蕴含的积极潜力、如何将小确幸连接发展成大的成果、如何在不断转化不确定性的过程中生产更多的好运……每个部分都会有科学实证的理论,方便理解的案例,和马上可以落地实践的工具。确保这不只是一本“有趣”的书,更是一本“有用”的书。最后,是碰撞 & 教练。这本书会采用“社会化写作”——和大家一块儿写。每周一章,发表在小报童上,所有读者都可以实时看到最新的稿件,随时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疑问。与我而言,这是一种共创式的写作体验。不仅是我来输出,更多是和大家碰撞交流。感受大家真实的兴趣和困惑,见证大家创造自己好运的过程。于读者而言,这提供的是陪伴和交流。文稿之外,我会安排每两周一次的直播互动。每一条提问,我都会仔细阅读,合并在直播之中一个一个回答交流。让整个“写作”和“阅读”过程,变成一个双向的互动。对我来说,获得更多的视角和启发。对读者来说,得到个性化、针对性的回答和建议。应该都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具体你会得到什么整体目录如下,内容会按每周一篇的进度连载。全文预计在 10 万字以上,全部内容大约在2023年7月完成。感谢各位创始读者见证本书的诞生,也希望本书能见证大家,打开好运的新一年:)

2023-2-2 11:32

1.1 成功,不是靠能力和决策,而是靠好运(下)

(接上篇)现实:运气 ≥ 成功好运是成功之母《绝命毒师》(Breaking Bad)的导演文斯·吉里根(Vince Gilligan)接受 GQ 杂志的采访。当他被问到成功秘诀,他回答说:我们为了拍这个剧,每个人都付出了全部的努力,我们想让它是人类所能做到的最好的电视剧……答案里又有“努力“又有“愿力”,听起来合情合理,对吧?然后他接着说道:但是你知道吗?隔壁《老爸说了算》(According to Jim)剧组也是这么投入的……那为什么非得是我们这个剧大获成功了呢?我真想知道为什么,这样下次我还有机会在电视业再拼一把。可是说实话,现在这个片能成我已经是偷着乐了。这才是完整的答案。不能说努力和斗志不重要。但区分开成败的,往往不是这两者。而是自己也无法理解和掌控的运气。好运是取胜之因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两个简单的模拟实验。我们可能会发现,运气比我们想象中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第一个实验是意大利物理学家Allesandro Pluchino、Andrea Raspisarda和意大利经济学家Alessio Biondo 设计的。它主要模拟了一群人在 40 年的工作生涯(20 岁到 40 岁)发展变化。模型里有 1000 个小人,每一个具备不同的技能点和同样的起始资本。可以看到,基本上每个人的技能点是高斯分布的,大部分人比较平庸,真的很强或者很弱的人不多,符合我们对真是人类社会的认知。把这些小人儿随机分布在一个正方形世界里。这个世界里,除了人,还有运气,好运长成绿色,霉运是红色,运气 6 个月动一次。如果一个时间段(6 个月)内,小人儿没有碰到好运或者霉运,则小人儿没有变化。如果碰到了好运,则财富将以和技能点成正比的倍率增加(越有能力的人,越能够把握好运)。如果遭遇了不幸,则小人儿的财富减半。如此模拟40年后,结果显示尽管技能点在小人儿之中呈高斯分布,但在最终大家的财富分布却遵循幂律。20 名最成功的个体合计占有了 44% 的财富,同时一半的人财富和起始点几乎没变化。这和真实世界财富分配很像。另一个结果是,并不是最有能力的人积累最多财富,而是技能点分布在正太分布平均值附近的人——好运气的普通人。如果单独把最成功和最不成功的个体拎出来看,会发现决定他们不同命运的并不是天赋(最不成功那个小人儿的天赋还更高一点),而是运气。这只是个模拟,并不是严格的证明。但也可以让我们清楚看到:在一个显著有能力分布,而且能力确实能够影响结果的世界里,最终的成败仍然更多取决于运气。但是,出现这个结果,是不是因为实验中放大了运气的影响力(让财富翻倍或者减半),而弱化了技能点的作用呢?可以再看第二个模拟实验,设计者是康奈尔大学经济学教授罗伯特.弗兰克(Robert Blank)。他模拟了一个 10 万名参赛者的网球比赛,在这个模拟中,运气只能决定整体表现的 2%,而天赋和努力决定其中 98%。天赋、努力和运气都是独立的随机数,是 0 ~ 100 的任意值(平均分布)。如果一件事情,实力影响力高达 98%,应该是最有能力的人拿冠军吧?不是,实际模拟过程中,获胜者平均运气得分为 90.23,78.1% 的获胜者其天赋和努力总值不是最高的。换句话说,就算是几乎绝对靠实力的领域,最终的赢家往往也是运气好的那个,而非绝对实力最强者。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可以简单计算一下(不喜欢数学的同学们跳过就好,不影响理解)。假设有 N 个人参与这个比赛。当 N 较小(参与人数较少)时,最强者的平均水平也不会太高。而随着参与者的增加,最强者的能力也水涨船高。如果只有 2 个人参加比赛,则最强者的平均实力是 66.7。如果是 3 个人参加比赛,则最强者的平均实力是 75。如果是 4 个人参加比赛,则最强者的平均实力是 80。总的来说,假设实力是高斯分布。最强者的平均实力 = 100 x N / (N+1)。假设在能力之外还有运气,运气取值是 0 ~ 100 中任意值,但只能对最终结果影响 2% 。这样的话,一个实力为 90 分,运气为 60 分的选手,成绩将是 98% x 90 + 2% x 60 = 89.4 分。而在一个 10 万人的比赛中,能力最强者的实力部分得分应该是 100 x 100,000 / (100,001) = 99.999。运气部分的得分,既然是 0 ~ 100 的平均,期望值应该是 50。所以综合一下,实力最强者的综合表现分数应该是 98% x 99.999 + 2% x 50 = 98.999。当比赛有 10 万名参赛者时,根据平均分布,应该有 10 人的实力分数大于 99.99。这 10 个人里面,最高预期运气水平位 100 x (10/11) = 90.9。因此,这 10 个人里面运气最好的那个人的预期表现至少为 98% x 99.99 + 2% x 90.9 = 99.8082,远远大于实力最强者的预期得分 98.999,赢家是运气最好的,而不是实力最强的。或者反过来说,在一个运气仅仅占 2% 重要性的赛场上,运气是 90 分(前 10%)还是 50 分(平均分)可以对总分影响 2% x 40 = 0.8分。换算到实力区域,可以替换 0.8 / 98% = 0.8163 分的实力,看起来非常小,但 10 万人比赛里,一个 0.8163 分的差距里可以包含 816 个人,这 816 个人都有可能因为运气战胜原本实力第一的最强者。你可能会说,可是能进入到这 816 人里面,靠的是实力啊。确实如此,如果没有一定实力的话,根本没机会去碰运气拿大奖。就好像你我哪怕把运气分打满,也不可能去奥运赛场抢金牌。但可怕的是……我们给自己定义的“成功”,往往是去和自己实力相近的人作对比。比如清华毕业生,拿 8000 块钱一个月,并不会觉得自己起步已经不低。TA 的眼睛只会去看自己同班同学的高薪,觉得自己一事无成,这点钱吃饭都不够。我们只会和那些和自己实力处于同一档位的人进行比较,而这时因为实力相近,最终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还是运气。当你是这 816 人的时候,你并不会把“我已经是 10 万人中前 816 啦”当做成功,而会紧紧盯着金银铜牌——因为刚刚已经算过了,哪怕是金牌,你确实也有机会。只是这个机会能不能兑现,看运气。好运的马太效应更进一步,这个世界还有两个规则,让好运变得更加关键。一是赢家通吃。这个世界,并不是你有多少分表现给多少分回报。可能 95 分拿 100 万,94 分 10 万,93 分 2 毛5。也可能第一名奖 10 亿,第二名罚 3 亿。前面的模拟赛场讲的是网球比赛。世界排名第一的网球运动员,一年的收入数亿。第 10 名呢?第 816 名呢?换到我们更熟悉的人名,谷爱凌,2022 年收入 1.4亿。银牌得主呢?铜牌得主呢?第 816 名呢?头部,拿走最大块的、完全不成比例的收益。一本书能卖多少本。一首歌能被多少人喜欢。一个 APP 能被多少人使用。一个人能拥有多少财富。……这些数字的分布,都是如此,赢家通吃。只有做到头部,才能获得高额的回报。原本的世界,并不是所有领域都这么极端。但越来越多的领域正在一步一步走向这个极端——因为数字化拉平了战场。举例来说,原本大家都要在线下上英语课,水平高的老师赚 10 万,但 TA 没法吃掉所有的市场。留下的空间里,让水平一般的老师也能赚 3万,水平一般的老师赚 1 万,虽然有差距,但分布尚可接受。而如果越来越多的人都选择线上听课,这时所有人都会疯狂涌向“最好”的老师——同样时间同样钱,为什么不听“最好”的呢?就好像你在手机上听钢琴演奏曲子,肯定也是听最知名的大师专辑。这时的分布就不再是 10 万、3 万和 1 万了。“大师”老师会赚 1000 万,而 3 万和 1 万的老师都会降到 8000 去给大师老师做助教帮忙批改作业。越来越多的领域,就好像英语教学一样,正在一步步进入幂律分布,给予头部超额奖赏。而正如前面所说,越是头部的高密度竞争,越是比拼运气。更糟的事,还有第二个规则,会再进一步强化运气的重要性。这就是马太效应——越是好运,越有好结果;而越有好结果,越是有天助。比如,你是卖红薯片的。如果是在实体店销售,可能一条街上两家店出品味道差不多,会有生意好坏,但都还能生存。但如果是在网络上销售,两家店同时开张,一家莫名碰上了一个喜欢吃红薯片的顾客,还介绍了一帮朋友来买,卖了 100 单,另一家冷启动刚好没碰上什么客人。后面的用户看到一家有 100 个好评,另一家空空荡荡冷冷清清,于是大部分用户涌向第一家店。过一段时间,第一家店盆满钵满,第二家店只能关门。职业发展上也是如此。可能两个人水平差不多表现差不多,一个人刚好前一天晚上刷到了 B 站一个关于元宇宙的视频,另一个没有。第二天集团大领导在高层会议上提到了元宇宙,于是事业部会上这两人领导也提到元宇宙,第一个人就把那个视频的观点简单分享了一下,得到了一次集团内分享曝光机会,认识了更多跨部门的人……而且这些人都误以为 TA 是这方面专家,于是都带着这方面问题来咨询 TA,于是逼得 TA 在这方面越来越深入,和同事们交流也越来越多……只是因为一点点的扰动,就可能导致两个人的职业发展路线发生大的分叉。商业上,这更是常识。可能 A 产品比 B 产品仅仅只优秀了 10%,就导致 A 产品产生了网络效应,而 B 却没有。还可能 A 产品和 B 产品没什么差别,只是因为运气让 A 更早拿到了下一轮融资,就直接把 B 打到了退场。举例来说,红杉曾经解释过为什么他们当时会那么迅速地重金投资雅虎。不是因为这家公司真的就好到突破天际,而是他们希望能用钱帮助雅虎快速拉起来马太效应——“红杉花了大价钱投了两个大学生”这件事本身会成为新闻,这个热点会给雅虎网站带去流量。这个光环效应,会让优秀的人才优先考虑这家公司,提高他们的人才密度,而更多的人才聚集会让他们更快拿到下一轮融资、进入正循环。赢家通吃,让好运者在空间赛场上盆满钵满。马太效应,让好运者在时间赛场上越战越强。下一个机会之窗战略家理查德.鲁梅尔特(Richard Rumelt)采访了 26 位电子电信产业的部门经理和 CEO,让他们指出各自领域里的领头羊“是如何成为行业领袖的”。几乎所有人的回答都是“需求状况的变化或者新技术的诞生打开了机会之窗,而当前的领头羊率先抓住了机遇”。但是,当鲁梅尔特问到这些经理人目前采用什么战略时,却没有任何人的计划指向了下一个“机会之窗”,都只是在罗列老套的打法而已。就算我们知道,真正的突破,来自于把握机遇。但惯性使然,我们仍然会把绝大部分的时间精力花在常规的工作上,而不会加大“探测机遇”、“识别机遇”、“把握机遇”上的投资。乔布斯是个例外。1998 年,鲁梅尔特再次和乔布斯交流,他说“史蒂夫,这次苹果绝地逢生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但是,根据我们对计算机行业的了解,苹果无法真正地突破这种微利模式。网络效应太强了,Windows 和英特尔的标杆地位根本无法撼动。那么,你有什么长远之计吗?制定了什么战略吗?”乔布斯没有反驳他的论据,也没有认同,只是淡淡一笑:“我在等待下一个大机遇。”乔布斯没有喊增长的决心,没有列市场份额 OKR。也没有矫揉造作地说自己有什么战略布局可以创造奇迹。他说:“我在等待下一个大机遇。”而且事实上,后面也真给他等到了,而且他抓到了。仔细回想我第一次创业做“今夜酒店特价”。不论是产品还是组织,其实把所有可能犯的错误都犯了一遍……虽然当时觉得这些问题都有天大,但事后拉长距离来看,当时真正重要的决策只有一个。就是在 2011 年前后进入移动互联网行业。因为这是一个大机遇,会给后续的旅程创造无数的好运气。其他事情,处理好一点坏一点,都是细枝末节。你呢?你的下一个大机遇可能是什么?你做了什么来让自己运气更好,更容易碰到和抓到这个机遇么?重新回答努力洗脑这么久,让我讲了这么多“政治不正确”的话。现在,能不能重新回答一下上篇开始时的问题?你觉得“运气”在人生中,有多重要?A. 不那么重要,只是锦上添花的小事B. 运气很重要,但事在人为,关键还是看自己C.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运气起到了决定性作用D. 人生在世如浮萍,99.99% 被运气影响和塑造如果想要“成功”,下面哪个特质最重要?A. 勤奋努力B. 智慧认知C. 伟大战略D. 好运气再加两个如何?有谁的人生是你期待的样子?TA 是如何做到的?A. 主要靠 TA 勤奋努力B. 主要靠 TA 智慧认知C. 主要靠 TA 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正确的地方D. 主要靠 TA 碰上了一个好机会 & 把握住了你打算怎么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2-2 10:57

1.1 成功,不是靠能力和决策,而是靠好运(上)

问题:运气有多重要?先回答两个简单的问题:)你觉得“运气”在人生中,有多重要?A. 不那么重要,只是锦上添花的小事B. 运气很重要,但事在人为,关键还是看自己C.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运气起到了决定性作用D. 人生在世如浮萍,99.99% 被运气影响和塑造如果想要“成功”,下面哪个特质最重要?A. 勤奋努力B. 智慧认知C. 伟大战略D. 好运气迷思:成功 = 勤奋 x 智慧成功 = 勤奋努力?最常见的迷思和鸡汤,就是“越努力,越幸运”。如果勤奋努力就能成功,砖窑的黑工应该最有钱。如果必须勤奋努力才能成功,又怎么解释拆迁暴富的例子?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和勤奋努力之间没有相关性。不要把学生时代被洗脑的世界观,带到真实世界。雷军,公认的互联网劳模。金山做得不温不火,但小米做得风生水起。成败关键不在于勤奋还是偷懒,而在于是否撞到了“大势”。关键是“顺势而为”,这也是雷军把自己的基金命名为“顺为”的原因。勤奋,并不是成功的充分条件。杨超越,公认的幸运锦鲤。在创造 101 节目里,她是最勤奋的么?她是“比较勤奋”中的一员么?不是,但她是最搞笑的一个,是话题最足的一个,最有故事的一个。所以,她成为了关注度最高的那个,也成为了后续发展最好的一个。勤奋,并不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我们脑中根深蒂固的“成功 = 勤奋”的关联。要来自于漫长的学生生活和高考的洗脑。我们在学校里待了十几年。校园环境给每个人创造了一个清晰而虚假的游戏规则: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学生每个人的任务是一样的:学习每个人的考验是一样的:考试回报和考验中表现正相关:分数这种框架下,努力和回报之间的相关性很强。但真实世界不是这样。人与人之间千差万别,面对的任务完全不同,评估标准天差地别,而最终的回报更是毫无“道理”。世界不是一个“大学校”。更像是一个充满了“多臂老虎机”的赌场。每一台老虎机(领域),每一个摇杆(玩法),对应每一个玩家(禀赋),回报规则都不一样。有些随便碰碰就能赢大钱,有些搞死搞活最后也没回响。真正困难的,不是努力拉杆。而是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回报最大的老虎机。而且还需要平衡寻找(Explore)和努力(Exploit)的平衡。不多试试,很难找到自己哪一台适合自己,会有高回报。可如果总在试,又会蹉跎时光,让自己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挖掘回报。这个平衡才最难得。成功 = 智慧认知?最近几年,比较流行的鸡汤是“认知决定成败”。这句话和“心诚则灵”一样,无法证伪。但回归常识,你看一眼自己身边朋友们,他们的世俗成就真的源自认知么?是最有钱的人看问题最深刻,还是最会读书的人生意做最大?更进一步,仔细想一下因果关系。是因为他们认知到位,所以成功;而是我们看到成败结果后,用结果反推觉得他们认知正确?到底是“认知决定成败”,还是我们用“成败”在评判“认知”?往小了说。早早在北上广深买房的同学们财富自由了,是因为他们认知卓绝,还是运气好碰上了?真是认知到位,早早预测出房价会涨,为什么没有贷款多买 10 套呢?是因为他有眼光,所以买房子涨了;还是因为我们看到他买的房子涨价了,所以觉得他有眼光?往大了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搞出来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年赚 40% 的时候人人想往里面投钱投不进去,大家都感叹知识就是力量。崩盘的时候大家有都觉得这些人违背了商业常识,迟早会玩完。我们究竟是真相信知识的力量,还是相信真金白银的盈亏,然后用盈亏来定义“认知”质量?如果我们是用结果来反过来定义认知,这样倒是永远不会出错。但“如果出现好结果,我们就定义 TA 认知正确。我们要有好结果,所以要有对的认知”。这不循环论证么?有啥用呢?说到这里,我相信你仍然还没有被我说服。因为我们生活体验中,还是会很明显感受到,我们的选择对生活的重大影响。而“选择”或者说“决策”的质量,听起来显然是取决于认知质量。事实上并非如此。我们人生中绝大多数重大决策,其实都是瞎做的。并没有经过一个严格的信息收集和决策评估过程,认知在其中没有什么参与的机会。考大学,选专业,找工作,换城市,遇到伴侣……这些重大的决定,往往是由一些机缘巧合促成——比如“隔壁家姐姐去年考了那里觉得很好”,或者“刚好几个人被分到了一个小组面试,然后就约着一起吃午饭认识了”——而不是基于认真的决策。更常见的是,我们根本都没有意识到这是个“人生关键点”,决策就已经做完了,人生的方向就改变了。重大的决策点,不是不存在,只是很罕见。大部分时候,它们会出现在商学院的决策课程里,和公众号的决策小故事里,而不是生活里。前几年关于决策最火的一本书是《思考,快与慢》,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最近有一本传记《解构生涯:改变我们大脑的一段友谊》就是讲他和他的终身搭档特沃斯基的故事。读这个传记,你会非常明显的感受到,这两位决策大师其实没有给自己的人生做多少决策。绝大部分时候,他们和我们每个普通人一样,不过是被生活的浪潮推搡向前。卡尼曼是犹太人,辗转到了以色列是因为运气;参军之后,也是完全处于偶然,被指派给新兵做心理测试,就此对心理学产生兴趣;后来巧遇特沃斯基,开始合作,每一次命运转折,都是在一系列偶然事件中随波逐流。就如特沃斯基所说“ 生活中的重大选择,基本都是随机的 ”。我回想自己的人生,也是如此。之所以能顺利上交大,是因为我参加了一个特别容易拿奖的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但我当时选择这个竞赛的决策依据并不是“容易保送大学”,而是“可以买电脑打游戏”。之所以毕业没几年后,就拿到大量优质的工作 Offer,不是因为我天赋异禀工作出色,而是遇到贵人。在美国工作时,太闲,就写博客分享如何通过数据分析来提高营销效果,结果每一篇都被当时刘强东助理转发到了国内电商论坛派代网。这让我身在美国,却很容易的积累了国内电商圈内的名字和连接。可我写博客的初衷只是为了自己整理思路,并没有规划设计商业价值,更没想到会遇上贵人帮我传播打造影响力。看起来,收获源自正确的决策,合适的方法。诚实一点反思,其实只是在生活中随波逐流遇到的好运。成功 = 伟大战略?商业世界,最常见的成功学,就是把结果归因到战略上。所有的成功,最后都能事后诸葛亮,总结出战略正确在了哪里。和我们前面聊的“认知成功学”有点像,但论证过程更复杂更严密。常常会带有大量的案例、数据和图表,故事线和逻辑线也会清楚很多。只可惜,都是事后诸葛亮,经不起推敲。从个体的商业案例看,会发现充满了机缘巧合,而非精密设计。马寅做阿那亚,不是因为想做社区,而是因为房子砸手里了;“中国李宁”在纽约时装周的火爆,只是刚好撞上了别人不要的机会,结果帮李宁打开了新路;360 开始想做的是搜索,安全卫士是意外碰出来的;Tiktok 前两年在海外攻城略地所向披靡,一半是借了疫情的东风……而从统计意义上看,更是会发现并没有万能的伟大战略,只有永恒的随机性。最致命的战略学者,迈克尔.波特,和别人一起创立自诩公司德勤摩立特(Monitor Deloitte)倒闭了。最经典的两本商业书《追求卓越》和《基业长青》,给了大量的“数据”和“证据”来支持为什么书中公司“卓越”而且能“长青”。但书籍出版后,一半的公司后续经营遭遇了困难,超过一半的公司业绩增幅低于标准普尔 500 指数。最创新的商业书《蓝海战略》提到的核心案例:可尔姿、德高集团和西麦斯,在 2008 年金融危机和后续疫情下表现都很差,太阳马戏团破产。看这些厉害的公司,总结他们的伟大战略共性,很容易。但从这些共性去推导他们未来会怎样,完全不靠谱。所谓伟大战略,和我们前面讲的认知一样,其实仍然是充满幸存者偏差的循环论证,没有实践指导价值。在随机性的世界里,找没有因果关系的相关性,本质上是迷信。经济学家保罗·奥默罗德(Paul Ormerod)用大型公司破产数据、美国较小规模公司破产数据和其他富裕国家的公司破产数据,去对比化石记录中的物种灭绝数据,发现两者规律极其相似。虽然这仍旧无法证明公司策略只是试错发展(类似于恐龙进化)而不是得益于战略和规划,但至少说明就算我们把战略智慧这个假设扔掉,统计学上可能并不会造成结果上的重大不同。(接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