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自我与他者:实用的精神分析
自我与他者:实用的精神分析

自我与他者:实用的精神分析

@南山居氪

你好,我是南山。作为曾经在美国本科阶段唯一学习精神分析的中国学生,我创建这个专栏希望引导你深入精神分析的世界。这里,你将学会更好地理解自己和社会,提升处理情绪的能力。

虽然这个专栏可能不是最全面的,但它没有华丽辞藻,只有清新的翻译和释义,以及结合实际生活和社会案例的实用内容,帮助你迅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我希望这个专栏不仅能提供新知识,还能帮助你与自己和解,促进个人成长。内容每周更新,总计超过20篇文章,近10万字。
订阅62
文章24
最后更新:2024-6-4 12:20
查看 【自我与他者:实用的精神分析】 详情查看 【南山居氪】 主页
分享到微信打开

免费内容

2024-2-24 9:59

第一章:孩子与父亲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本篇的主人公是画家克里斯多夫 · 海兹曼(Christoph Heizmann)。弗洛伊德受惠于皇家图书馆馆长的友情支持,得以研究这类十七世纪的魔鬼学神经症。馆长在图书馆中的一份手稿里,发现故事中描述的人物所获得的救赎中伴随着痉挛发作以及幻视现象,因此找到弗洛伊德提供医学意见。画家与魔鬼签约,有两份签约书。第一份「签约书」,用墨水写的内容如下:本人,克里斯多夫 · 海兹曼,将自己献给这位主,作为其义子,直到第九年。1669 年立。第二份签约书,用血书写而成,内容如下:年在 1669 。 本人,克里斯多夫 · 海兹曼,在此与撒旦立约,为其义子,第九年后,则愿奉上肉身及灵魂。弗洛伊德首先分析了魔鬼与上帝的区别(撒旦就是魔鬼的意思)。魔鬼是父亲的直接替身。上帝有三个含义:父亲的替身(或者是父亲的替代物,如政府等)被人尊崇的父亲幼儿的父亲体验之复制品在早期生活中,个体将其童年的父亲视为「父亲」形象,而对于人类来说,则是部落的领导者。然而,在后续的生活中,个体可能会把他/她的父亲看作一个不那么重要的存在。换句话说,在之后的成长中,个体通过父亲形象替代原本由亲生父亲带来的形象。比如,老师、前辈、公司领导等等。尽管如此,童年时期对于理想化父亲形象的记忆仍然保留,并与原初父亲记忆融合成了个体心目中的神像。画家对于父亲的关系是模棱两可(ambivalent,指代人的情感、情绪状态中包含这矛盾的方向,譬如爱恨交加等)——既有亲昵和顺从,又存在挑衅和敌意。这种复杂情绪中融合了对父亲的敬仰与恐惧,并包含了儿子对父亲的挑战。弗洛伊德将此称为父子间的冲突。最开始的时候,神和鬼是同一存在,后来才分化为两个具有对立性质的角色:在宗教的最早时期,神本身仍拥有各种恐怖的特征,后来集合起来形成自己的一个对立面所以,这种模棱两可的冲突使得父亲集合了两个对立面,从而兼具上帝和魔鬼两者的个体原形。父亲的形象更像是魔鬼:1)孩子们会嘲弄父亲,画出他的鬼脸;2)他们害怕小偷,这实际上是对父亲形象的一种分离感;3)他们也害怕动物,这些动物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爱恨交织的父亲。以上都反映了孩子对于父亲深深的畏惧和挑衅情绪。对父亲的亲昵,也就是对父亲的依附关系中带有强烈的爱,而且强烈的忧郁症经常以神经质的哀悼形式出现。我们在下一篇中会具体了解「哀悼」一词。弗罗伊德发现,深厚的爱可能会引发"延迟服从":如果画家的父亲生前反对他绘画,那么当父亲去世后,画家可能就不再愿意继续创作。同时,由于无法自给自足,他更加渴望得到已故父亲的照顾和保护——一种模棱两可的态度。它对「所失父亲」这个事态为对象自责,也以自我作为责备的对象而「自我惩罚」——懊悔自己不应该对父亲产生忿恨等负面情绪,想着,如此一来,自己还可以得到照顾。我们在生活中和影视剧中总会观察到类似的场景。当然还有另外一种情形:我们生前因为对象而喜爱某些东西,当该对象离去之后,我们便不再触碰那个东西了。在电影《再见,李可乐》中,女儿李研和父亲李博宇一起去滑野雪,结果因为一场意外,导致了父亲的死亡。在这之后,李研一直闷闷不乐,也不再滑雪、玩滑板,而是将它们封锁在柜子里;最终也卖了它。我们在冯小刚的《只有芸知道》的电影中能清楚的看到这一点。隋东风在罗芸死后,一直郁郁寡欢,也放弃了自己一直热爱的长笛,将它封存了起来。是啊,我们爱着曾经的对象(object),我们这样的神经质,也是为了满足我们对象回归的可悲的期望啊。小练习:回想一下,自己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如果方便的话,可以分享在评论中。弗洛伊德对数字"9"的分析也相当有趣。他从神经症患者的观察中发现,由于9是怀孕期的月数,这个数字无论如何出现都会引起我们对怀孕的联想。然而,一个数字所代表的含义可能会因为凝缩或误置等需求而改变(详见《解梦》或《梦的解析》)。在画家与魔鬼的第二次会面中,魔鬼被描述一个具有「女性模样」的物种:第二次,魔鬼已经不成样,是裸体的,而且有两对女性的乳房。在他往后几次的显现中,乳房都没消失,有时一对,有时两对。其中只有一次,魔鬼除了乳房之外,还展示了特大的阳具……带来惊人的矛盾……魔鬼作为父亲的象征,同时也包含了女性特质。因此,画家真正反抗的似乎是他对父亲所持有的「女性态度」。这种反抗最终导致了一个奇异的幻想——在九年时间里为父亲生孩子。弗洛伊德在《性学三论》中提到过「双性」的概念,即每个人都具有男性和女性两种心理特质,在面对同一男性对象时,能以女性身份自居。那么,是否这也给我们提供了理解同性恋的新视角呢?在画家对父亲复杂的情感中,包括对父亲的敬仰和失去他的悲痛,被压抑的怀孕幻想得以重新唤醒。因此,为了维持正常生活,他必须通过神经质行为和贬低自己的父亲来保护自己。当一个男孩意识到他与一位女性成为竞争者,共享或者角逐父爱时,他会压制自己的女性化倾向。这种压制往往伴随着阉割——失去阳刚之气。然而,在正常发展为男性过程中,必须要排斥这种女性化态度,并反抗阉割。这种反抗的极端形式就是将父亲阉割,把他变成女人。所以,弗洛伊德给我们两种解释:魔鬼的乳房实际对应于主体本身的女性气质在父亲身上的投射。孩子对父亲充满深情。这种深情来自于孩子对母亲的爱慕被错误地搁置在了父亲身上。至此,我们找到了画家神经症的原因。画家的神经症来自于失去父亲,或者因为父亲死亡,而产生的哀悼情形。这种哀悼令画家怀念父亲。这种怀念之情让画家与魔鬼签订契约,试图将自己再次交给「父亲」。因为魔鬼代表着父亲。但是父亲与魔鬼和上帝相等,都是一体的且具有模棱两可的情绪。这一点很像人之初的「性善和性恶」之间的争辩。但在这里,弗洛伊德也许认为人是善恶并存的,且模棱两可、矛盾的。所以,画家通过签订契约,其实想让自己再次获得父亲,即重新获得对父亲的依恋。他对父亲有两种依恋:爱和恨。爱是对母亲的爱慕的误置到父亲身上,而恨则是反抗自己的女性态度,即父亲对自己的阉割。所以,为了保护自己,画家(此时,我们可以将画家泛指到所有男孩身上了)为了保护自己,必须以一场神经症保护自己。小结:画家与魔鬼的契约:克里斯多夫·海兹曼与魔鬼签订了两份契约,一份用墨水写,另一份用血书写,内容分别是将自己献给魔鬼为义子直到第九年和愿奉上肉身及灵魂。这象征着画家与魔鬼之间的深厚绑定,及其对父亲形象的复杂情感。弗洛伊德的分析:弗洛伊德认为魔鬼是父亲的直接替身,而上帝和魔鬼的象征同时代表了人们对父亲的复杂情感,包括亲昵、顺从、挑衅和敌意。画家对于父亲的关系模棱两可,既有敬仰又有恐惧,这些情感融合成了一种神经质行为,用以维持正常生活并保护自己。性别认同与数字"9"的象征:弗洛伊德还探讨了数字「9」在患者心理中的重要性,将其与怀孕期联系起来。画家与魔鬼的第二次会面中,魔鬼被描述为具有女性特质,这反映了画家对父亲的"女性态度"的反抗,也为理解同性恋提供了新视角。

2024-2-23 19:24

目录

理论篇:第一章:孩子与父亲之间的冲突以及模棱两可的态度第二章:当丧失对象时,我们内部发生了什么?第三章:自恋:自我防御和恋爱的开始第四章:电影《深海》中的精神分析第五章:我们为什么一直受苦?第六章:我们为什么崇拜苦受 I:忧郁和自恋第七章:我们为什么崇拜苦受 II:怀旧和恋物癖第八章:我们无法逃脱性压力第九章:施虐和受虐的可能性起源第十章:自我和伊底到底讲了什么?第十一章:拉康——重读精神分析第十二章:色情片中没有凝视,观者即是凝视第十三章:我们是怎样建立自我并进入主体性的?第十四章:自我 vs 他者第十五章:愤怒、无奈被消费的黑人和嘻哈音乐第十六章:性别新知第十七章:种族新知第十八章:自杀的可能性第十九章:成为不自知的物第二十章:我们如何看待精神分析历史篇实际篇:影评:抓娃娃——父母「恐怖」的爱影评:默杀商业:怀旧|大人玩具活动篇:读书打卡活动第一期(由习惯点点赞助)加作者微信:REMarvix

2024-2-23 19:3

前言

这个世界复杂得仿佛没有规则,令人着迷又困惑。什么是精神分析?弗洛伊德为了救助患者,收集了大量案例后,创建了精神分析,几乎为后现代心理学沉淀了较为坚实的基础,开拓了研究的方向。精神分析也是资本主义诞生时期的副产品。随着协会的建立,精神分析开枝散叶,弗洛伊德也收获了很多门徒,比如阿德勒、荣格、拉康。在美国,心理咨询并不承认弗洛伊德,而是采用荣格的理论作为基石;而文学和电影艺术理论上,弗洛伊德和拉康的理论则被反复使用。讽刺的是,现在已经不像二十世纪那样有很多人阅读弗洛伊德,而是将其作为一种谈资、一个图标或者是唾弃的对象。可有意思的是,那些极端维护精神分析作为「唯一」疗法的咨询师和这些人是一丘之貉,他们固执于维护精神分析带来的虚荣,固执地坚守自己的「流派」,认为它治疗人们的唯一途径和答案,拒绝接受新的咨询技巧和知识……随着科技、药物和心理咨询技巧、理论的发展,精神分析已经是一种过时的、不被美国咨询师和心理学界推荐的咨询技术。在如今这个时代背景下,精神分析也不再以治疗为目的,而是变为了一个自我保护、对抗资本主义的工具,一种滋养灵魂的娱乐方式,一种知识、精神甚至社交的游戏,以及一个开放的论坛。这更接近一对一的大学辅导而不是医生和病人之间的模式。Adrian Dannatt 在 1997 年的《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 中写道,「精神分析在摆脱『治愈』的束缚再自我革命」:就在精神分析作为职业被制度化、并沦为医疗系统工具之时,拉康仍然保持它的光芒四射、惊喜连连和充满风险的特质。精神分析在社会关系中占有独特地位,这种地位无法在其他任何场合找到,无论是深厚的友谊还是心灵交流。正因为其挑战性和难以言表的领域特性,它的重要性得以持续存在,并成为探索未知事物的实验室。因此,拉康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他是首位将精神分析从「治疗」型医学模式引向哲学、语言学或心理学领域的人。这个世界复杂得仿佛没有规则,令人着迷又困惑。拉康将精神分析提升到纯理论探索的高度,使其成为每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公民持续学习的一部分,并与 20 世纪后期最具挑战性的领域如粒子物理学并列。他让精神分析本身充满魅力,无论它是否能带来心灵上的舒适。为什么要了解精神分析变得更通透。我们需要明白,精神分析究竟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以及我们如何在生活中使用它。了解精神分析会能够让我们变得更加通透,另自己在这个社会中的生活更加游刃有余,与人打交道,也能更快的摸清对方的一些特点。了解自我。当我们谈恋爱的时候,我们需要面对的是「理想化」;而失恋时,则需要面对的是「对象的丧失」;我们会明白,如今所说的「自恋」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一种遭受外界侵扰时的自我保护方式;我们也会了解到,享乐主义和痛苦的「否定性」令我们存在。拥有批判性思维。我们还会了解到,社交媒体、播客中所说的那些「凝视」并不是只有「男性」才有的,那些自媒体人对此概念有很多误解。有人认为弗洛伊德歧视女性,但实际上,在他的一些文本中,他对女性持有支持态度:没有哪门学科是专为男性开设的,也没有专为女性创立的学问。在座的女士既然来到这里,便要认可我将你们与男士等同在一起。 ——《精神分析引论》除此之外,在那个对同性恋不美好的年代,弗洛伊德在《致同性恋母亲的一封信》如此写道:同性恋肯定没有什么好处,但也没有什么可羞耻的,不是恶习,也不是堕落,它不能被归类为一种疾病……了解社会。当我们步入社会,可以观察到组织内的权力结构,并防止自身被其压迫。在人际交往中,通过精神分析理论,我们能快速判断他人的性格和家庭背景。结合提问方式,我们可以对他们做出基本评估。获得钥匙。了解精神分析也能够让我们更容易理解一些哲学,成为打开世界的钥匙。不过,如果你是一位坚持自我观念,不愿接受新思想挑战的人,或者认为自己已经精通精神分析领域并对探索个人和社会缺乏好奇心,也许这篇专栏并不适合你。我是怎样帮助你了解精神分析我提供更加达意的翻译和英文。我选择了宋文理教授的翻译版本,他是台湾国立清华大学荣誉退休教授以及天主教辅仁大学兼任教授。从我的阅读经验来看,他的翻译是目前最为达意,理解起来也颇为容易。我也会在中文属于后,提供对应的英文。我将通过以下方式提供术语的中文翻译:Autre(他者/世界)。提供 20 篇主体内容。我提供专栏中使用的所有相关材料,使您能够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随时回顾和参考。我将每周更新一篇。结束后,我将继续把这个专栏作为输出渠道,持续输出一些日积月累的思考。知识星球读书小组。在小组里,会发布心理学的书籍共读活动,你可以打卡和做作业,从而精进你的了解。1 v 1 的答疑,和小组讨论英文资料微信讨论群添加我的微信:nsjkr0723,邀请你入群阅读专栏建议找到一个舒服的地方。这很重要!准备一个本子,记录自己的思考。每一章的最后,我都为大家准备了小思考和小练习。希望你每周能抽出一部分时间,不管是在咖啡店还是书店,专门用来阅读本专栏。如此,你能确保耐心且深入阅读,沉浸自己的思考中。退出自己的价值观。虽然这一点是对心理咨询师的要求,但我仍然想要求每一位读者这样做。试着将自己作为孩童的心态去阅读,包容一切。如此一来,我们便减少错过前卫的、冒犯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对我们的成长和思维建设,常常都是有价值的。毫不客气地说,这份专栏一定会令你对精神分析产生了兴趣。不过,我不推荐立刻拓展其他的资料,也许会掉入知识的「深渊」,面对大量的信息、错综的翻译变得毫无头绪;从而放弃了自己的好奇心。讨论。为了提升你的理解,我知道你一定很想与他人交流。但是,为了避免让您失望或催促大家理解,我建议暂时不要开启社群功能。相反,我鼓励你通过「评论」和「有启发」的方式分享你的收获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