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AI时代个性化知识管理指南
AI时代个性化知识管理指南

AI时代个性化知识管理指南

@王佼

本专栏为王佼and成甲联合发起

👩王佼——专栏内容主理人
万物皆可盘社群CEO、知识的管理研讨会发起人
负责本专栏主要内容输出、以及不断将自己从各位大咖处学到的新知分享给大家
👱‍♂️成甲——专栏弹幕主理人
《好好学习》《好好思考》作者
负责在专栏中随机交流、分享自己的实践、以及和王佼对谈

AI时代,带来了学习方式、知识管理方式的变革: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管理系统?如何利用好AI来支持我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我们可以如何和AI协同合作?我们希望通过【AI时代个性化知识管理指南】这个专栏,把在这个领域的思考、实践、和学习收获,逐步分享给大家,支持更多人,融入学习范式革命。

本专栏定价199 目前为早期用户感恩价179
每满100人上调10元
本专栏为一次性付费制,购买后终身阅读。
更多权益请看置顶文章
订阅240
文章76
最后更新:2024-2-4 21:37
查看 【AI时代个性化知识管理指南】 详情查看 【王佼】 主页
分享到微信打开

免费内容

2023-6-8 15:28

什么是【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的理论发展已经很久,得到小助理告诉我,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受西方的管理理论的影响产生。问问ChatGPT他也会告诉我们知识管理的经典定义。今天我想分享的是,我对知识管理的理解。一个比较完整、经典的知识管理的定义被认为最早是由达文波特(Tom Davenport)在1993年由安永组织的波士顿会议上上提出的。知识管理是获取、分配和有效利⽤知识产⽣决策的过程用拆文解字的方式来理解一下的话:什么是“知识”?在世界银⾏《1998年世界发展报告-知识促进发展》中的解释是:——知识,是用于生产的信息。成甲老师也在自己的《好好学习》一书中,定义知识为:能够改变自己行为的信息。也就是说,知识,他的本质是, 是要为我所用的信息。什么是“管理”?“管”字的来源是,描述“管道”,管道有两种功能:使之闭塞为堵;使之通行为疏。管,既指疏通、促进;又指限制、约束,所以,管的含义,引申来看,就是要掌控,掌控边界、掌控范围的意思。“理”,指的是条理、理顺。指的是,理顺事物的关系,使其合理、顺畅。由此可见,对知识管理,可以提炼出几个特征:1、知识管理,管理的是流程。很多人会误会说,知识管理,是在管理我把知识怎么存储,那个静态的存储环节,其实,知识管理的是整个知识生产应用流程。如果说你说要做知识管理的话,你要管理的是,自己是如何学习的,学习之后知识是如何理解内化的,知识是如何应用的,把这个流程管理起来,才叫真正的知识管理。2、知识管理,不仅要管理自己懂什么,还要知道自己不懂什么知识管理,管理的含义,是掌握、控制。你要能够“掌握”的,只有你真的懂的知识。而且,你不仅要懂这个知识什么时候有效,还要懂这个知识什么时候无效。如果,你只是知道一个概念,连怎么用都不知道,讲都讲不清的知识,那其实并不是你的知识,他最多只是你知道的信息而已。比如说,很多伙伴都会听芒格说复利、听大家聊系统思考,但是我们是不是能说的出,复利的思想本质是什么呢?我如何应用在生活中呢?我自己曾经哪些生活中的案例可以用复利解释呢?我现在如何在践行着复利的知识呢?复利这个思想,在什么情况下有效,什么情况下,就发挥不了作用呢?——如果没有的话,那么我们只是听过“复利”这个词,并不曾真的懂复利这个知识。芒格说,如果我要拥有一个观点,如果我不能够比全世界最聪明、最有能力、最有资格反驳这个观点的人更能证否自己,我就不配拥有这个观点。芒格的要求固然很高,但是其实,知识管理的本质就是这样,你要管理知识,首先,你要知道自己真的懂什么,不懂什么,这样管理的过程,才是疏通的过程、清堵的过程。通过知识管理,让自己检视、真实的掌握知识,而不是了解知识。3、知识管理,要管理信息与信息之间的连接连接,是知识管理中很多人容易忽略的部分。大家容易忙于学习“新信息”,而没有花足够的经历,让信息与信息之间建立联系。知识之所以能够发挥作用,我们的大脑能够调用知识,是来源于这个知识,在我们大脑的神经网络中建立了连接。一个知识,和现有的大脑神经信息连接的越紧密,连接越多,应用的次数越多,你的掌握就会越深刻。同时,连接的密度越高、连接种类越丰富的神经网络,也越容易发生涌现。我们总能看到一些洞察规律的高手,总是能在瞬间产生洞察,或者很多时候,一个人学习一个领域比较深入之后,有一种一通百通的感觉,都是这个原理。连接建立的足够丰富,知识体系网络就会连接丰富、传递高效。而刚刚接触一个领域的初入门者,会发现,我们很难孤立的掌握知识,也很难学懂距离自己当下水平阶段很远,跨度很远的知识,也是这个道理。一个知识,如果只是当下听了一下,但是没有和自己的经历、已有的知识体系、未来的应用场景建立联系的话,它被我们遗忘的速度是非常的快的。

2023-5-30 13:14

【知识连接】知识管理,从“一点”做起

今天在AI时代知识管理研讨会的群内,有一个伙伴跟大家提问交流一个问题:“用什么工具可以把人的碎片化记录卡片——建立卡片联系——集卡成文——生成知识体系”?首先,这个【卡片-连接-成文-知识体系】这个流程是一个典型的卡片笔记的知识生长流程,卢曼的卡片笔记法,讲的就是这个知识管理的流程,社会学大师卢曼,在自己一生的学习、积累、输出的过程中,用这套流程,不断的积累自己在社会学领域的思考和洞察。一张卡片、一张卡片的积累,一生积累了90000个知识卡片,写出了60多本书。他本人就是一个典型的,用这套流程,不断地积累、集卡成文、成著作、成知识体系的人。(想要更多的了解卢曼的卡片笔记的方法,欢迎阅读《卡片笔记写作法》or订阅少楠老师的知识管理小报童专栏)古典老师的学习社群和少楠老师的知识管理专栏,分享和践行的都是这套流程。这也是我过去一年,帮助自己把零碎的对知识管理的理解,能够集结成文章、课程、分享的流程。从流程的角度来说,我深受其益处。但是,当你提出的问题是:用什么工具能实现的这套流程的时候。我想分享的是:关键点从来都不在工具上。卢曼用一纸一笔,也能实现社会学知识体系的大厦。工具是为了支持自己实现目标,要能够驱动这套流程,背后是一个点一个点的知道自己为什么出发:一、明确目的:为什么我要用这套流程?卢曼的动力是对社会学的热情成甲老师的动力是探索复利人生我的动力是探索AI时代的学习方法和知识管理方法你可以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要进行知识管理?为什么要采用卡片记录方法?为什么要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连接?为什么要把卡片连接成文章?为什么要建立知识体系?知道了自己想要探索什么,才会更有意识的开始输出卡片、积累卡片。没有热情和好奇驱动,很多时候,连输出一张卡片的动力都没有。二、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建立连接关于如何给卡片建立连接,我请教和看过几位老师的分享,我发现不同人的“连接方式”截然不同,比如说少楠老师和成甲老师、永澄老师的差别就极大。。。成甲老师说他70%的卡片都没有结构,都是大量的双链互相引用;少楠老师的有结块和结网两种连接方式;永澄老师我看了他的flomo就感觉,真的是结构化大神。他们有着不一样的知识整合方式,他们也长成不同的样子,但是无一例外的是,他们都在不停地做着输出、分享和贡献。在杭州第三期知识管理研讨会上,我也和少楠老师探讨了这个问题,我问他“为啥身边很多伙伴会给我反馈说做连接很难。”少楠老师说,大部分人都是为了连接而连接看到别人做了很厉害的结构、知识网络、知识星图,就期待说自己也能做成那个样子。其实要考虑自己能连接什么,你知道自己为啥要把两张卡片连在一起的时候,那怕只是两张归类,也有价值。其实,这还是成甲老师总说的实事求是。知道你的知识要怎么用,接纳现在能怎么用,一点一点连接的过程本身,就是连接。连接,没那么高大上。自己一步个脚印的生长的过程,就是连接本身。三、不需要从一开始就建立体系,先从一个点开始输出知识体系,不是构建出来的,是从一个一个坚实的搞懂、探索、生长出来的。卢曼的30本书和社会学认知来源于他写好的每一个卡片。不开始写第一张,也就长不出问后面的大厦。一开始建立一个假设的系统,因为越是自己不动的东西,无知的部分越多,系统就越是妄念多。既拉高了自己的期待,又遮蔽了自己的可能性。我的建议是,结构是积累到一定阶段,自然生长出来的。开始的时候,先从扎实的自己真的关心、好奇、懂的一个点开始输出、分享、生长。一个点做。我把这叫“管好半步知识管理法”每次走半步,每天看似走的很少但是走的时间长了,你也能走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地图在回扣一下开头,我认为,知识管理:心中要有流程、脚下要踩实行动;支持自己形成知识管理体系的不是工具,而是自己的目标、行动和愿意不断迭代的内心。最后,我仍然推荐flomo。

2023-5-30 1:39

【时代变化】AI时代对知识、个体、组织带来的影响和变化

最近两个月开始深入体验ChatGPT、CLaude、midjourney、mindshow等AI工具之后,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个体能力在AI的辅助下得到了极大的赋能。我曾经是做文旅咨询行业的、这两年出来创业做线上社群,一直以来都算是一个和文字、方案打交道的知识工作者的职业类型。过去我有一个想法,到需要完成设计方案成型或者是做成线上课程,需要去大量的查阅资料学习、设计式配合出方案图、还要做内容PPT、做传播海报等等。现在很多都可以通过AI辅助我高效完成了,一个人活成一个团队确实是真实的可见。我对人工智能和AI并没有深刻的理论研究,别的行业也无法预判,但是作为一个知识工作者来说,有三种AI带来的变化,是值得关注的:一、知识变革:AI时代知识更加容易获取,让人与人在获取知识上的差距越来越小AI带给我们最直接的感知是——知识获取的便利。就那ChatGPT4来说,我们可以理解为,他是一个学习了21年9月以前互联网上全部知识,并且自己已经消化掌握、毕业了的【全能博士】。然后,这个【全能博士】,从此以后,成为了你身边的贴身导师。你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和他交流,因为他懂得东西太多了,几乎各个领域都能给出你他的反馈和洞察。曾经我们需要去获取一个知识,需要在特定的时间下,到特定的地方、跟特定的人学,才能获取的知识,现在随时跟身边的AI交流就可以了。如果说感觉ChatGPT提供的知识的事实性可靠度不高的话,现在还有一些新的AI工具在发展,比如说现在正在内测的“得到小助手”,他学习的素材是整个得到平台的高质量的知识,跟“得到小助手”对话获取到的反馈的可靠性,就会高非常多。我自己真实的体感是,一个陌生的知识,用得到小助手+CLaude共学。用得到小助手保证事实性知识的准确;用CLaude做发散探讨,一个曾经可能要花一两个小时翻书、理解、自己琢磨的知识,在AI的支持下,很快就可以达到及格的了解水平。例如上文中,有一次在知识管理的研讨会上,听到成甲老师分享“知识的螺旋”的概念,当下就可以很快的用得到AI小助手做互动了解,了解到知识的内容的同时,还可以对其中不了解的概念和好奇之处进行追问互动。这种知识就在身边、每个人身边都有一个24小时为自己服务的跨学科专家的感觉,就是AI时代的知识普惠。二、个体变革:个体成长速度加快、个体生产力指数级提升1、个体生产效率的提升当个体获取知识的范围更广、学习的效率更高、再加上AI对于生产的辅助,可想而知的就是,个体在这个时代将得到进一步的价值释放,能够用好工具的人,会带来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成甲老师自己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测算:他说过去自己只有5%的场景下能够获得专业指导,现在用好AI之后,这个场景扩展到了100%,单单从场景这个比例的测算,现在的这个学习效率就直接提升了20倍,绝对是指数级的提升。他有一次分享说,有一次饭后父亲递给自己一本书,他看了之后觉得有启发,就和AI进行了一会儿交流,获得了启发,然后就把和AI对话的思考,再用AI辅助一下,整理到了小报童发表了文章。从读一本书,到生产一篇文章,全程用时只有20分钟。这在过去简直是不敢想的事情,现在这确实真实发生发生的。没错,就是这篇竹子老师就是我身边最活生生的例子,一个三个月前正在努力找工作的产品经理,在AI的赋能下,短短几个月完成了小报童的内容开发、创办了自己的社群、知识星球、还签约了书、并接受到了很多家企业和社群的邀请进行了多场线上、线下分享。竹子老师自然是一个有自己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人,但是以他思考为起点之后的所有:观点拓展、文稿输出、语音转录、文稿优化润色、宣发、PPT及图件制作,不用说,全是AI在辅助他完成。他在保持着每日稳定的直播之外,还在几乎以至少每天2篇的稿件速度生产内容,大家每每总是惊叹于,不到三个月,怎么能输出这么多成果的时候。他总说,没有AI我肯定做不了这些,他从3月份就提出了人AI合一,他说自己要把所有的工作流都尽量和AI融合,他用全力拥抱AI和体验AI对自己的赋能。我自己也在5月刚刚完成一场课程的内测,从有想法到筹备、内测完成,我用了10天,就我一个人完成,从宣发到备课、内容生产、整理,也都是AI在辅助我完成的。2、支持个体创造力的发展效率的提升,是比较显而易见的,此外,AI对于每个人赋能程度的多少,还是和个人本身的能力相关,AI确实是遇强则强。我不敢说别人,至少在我身边,我天天看着成甲老师在用,就总听他哇塞哇塞每天说。一会儿,通过对路边园艺工人种花和AI碰撞,学习到了公平、效率、社会关系、权利的种种启发;一会儿,又说通过和AI的协同,搞清楚自己做的社群产品的产品价值和定位;一转眼,AI又给赋能了新的创造性,看到了自己研究的复利人生课题的新方向我的感觉就是,有了AI之后,成甲脑洞的变大速度,指数级提升。这其实反映的是,当AI把我们的生产效率提升之后,我们可以有更多的空间去释放自己的创造力,这不仅是可以,而且几乎是AI时代的必须了。当下来看,AI带来的效率提升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稍微拉长一点时间来看,更重要的,是我们和AI协同去发挥人的创造力。重复性的、规范性的、模式化标准化的工作未来必然逐渐被AI取代,大家开玩笑说,未来就是消消乐,重复一致就消除,这些工作,AI比你做的更好。但是每个人独特的热情、对热爱的事物的好奇、探索带来的独特观点、认知和创造力,是每个人与众不同的,在这一点上,没有一个AI能比你自己,更擅长做自己。我们不需要和成甲老师比和竹子老师比,只需要和现在的自己比,AI是不是能帮助自己,往前走半步,让AI和自己正在探索的领域结合起来,真的就可以有很多的可能性。三、组织变革:新型的无边界组织、灵活的小型组织等“新物种”会不断诞生关于组织的变化,大组织的演变,我没有研究没办法分享,但是我观察到的很真切的一点,就是在我身边,越来越多的高效协同的无边界组织、独立个体联合起来的小型组织正在大量出现。沿着AI对个体的赋能,这一点其实也就很好理解了。、因为AI直接赋能到了个人,个体的能力被释放之后,很多个体的生产都不需要公司中大量的协同部门支持了,个体和个体之间,可以很轻便的协同在一起。还是说到前段时间我做的一个AI时代知识管理的课程内测,虽然说是我一个人完成,但是过程中,我邀请了竹子老师、永澄老师、CC老师来一起分享交流。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和各位老师就成为了一个新型的合作组织。我们就可以说是一个跨领域、跨公司的新型合作组织。用生物学的原理来解释AI时代对组织的影响的话,就可以理解为这是一个环境条件发生巨变的时期。组织是系统中要素的组合方式的呈现。AI使得环境中的要素在变、关系在变、组织的形式自然也会发生变化,必然会出现不符合环境的组织的衰亡,也必然会出现新物种的组织形态。综上AI的到来,今天分享的这个话题比较宏大,我自己写的时候,也感觉很难写清,但是我还是觉得,AI的出现会带来的影响,我们深处其中,可能很多大环境是无法控制和影响的,但是在我们每个个体的小环境中,意识到它能为自己带来的获取知识的便捷、对自己的效率和创造力的加持、以及想一想,其实只要和身边志同道合的伙伴在一起,两个人,就可以形成一个高效的团队了。这可能就是这个时代,给每一个想做自己、想要做一些自己创造性的事情的个体的机会吧。面对、拥抱、一起走,至少,生活会多了很多乐趣,不是吗?AI时代环境变化相关文章:AI时代, 给我们的环境带来了哪些变化?https://xiaobot.net/post/4614b462-0a5b-4f46-9476-e8b299799d34

2023-5-24 1:16

必看:专栏缘起、订阅用户权益、交流群

大家好!这里是由成甲老师和我共同发起的《AI时代个性化知识管理》主题专栏我们希望用一年的时间,将自己的在知识管理领域探索的思考和实践方法,以及在AI时代下,如何用AI辅助进行知识管理的探索,完整的在这个专栏,做集中的输出和分享。内容主理人:王佼主要负责专栏的主要内容的输出,以及将自己在知识管理这条路上和不同嘉宾大咖交流收获的启发,分享输出。文章预计会连载2年,输出文章预计百篇左右。弹幕主理人:成甲不定期发文,主要负责对谈及反馈:通过对王佼反馈、参与直播、读者群互动的方式进行内容的输出和交流。本专栏主要包括以下几类内容:1、王佼和成甲老师在一年过程中产生的关于AI时代知识管理的思考和观点分享;2、王佼老师开发的【AI时代个性化知识管理】课程的内容稿,帮助大家学习上手,生长自己的知识体系;3、王佼和成甲老师通过知识管理研讨会、线上线下请教各位知识管理领域的大咖后得到的最新分享思考。本专栏为王佼&成甲老师发起的【知识管理研讨会】分享内容发布平台订阅读者权益1、加入专属读者群,探讨专栏内容及反馈建议请扫码加王佼:(暗号:知识管理小报童),我会拉你进群。2、社群直播,3场关于AI时代知识管理的分享及3场对谈直播。(具体分享时间将在读者群另行通知,预计将于2024年分享完毕)因知识管理专栏内容在堆肥积累的已直播内容有录制,大家进群后,在群公告链接中获取录播链接。缘起大家好,我是王佼,这个【AI时代知识管理专栏】的主理人。同时,我也是和成甲老师合作了10年的同事。成甲老师研究知识管理已经有将近10年的时间,我最早听成甲关于知识管理的分享,也是10年前。这10年我自诩是一个爱学习的人,看的书、听得课也不少,特别是在成甲老师的团队中,受到的学习熏陶,可想而知。可是我一直困惑的是,为什么成甲一边创业,带领团队谈客户、做项目,一边还能有时间写了《好好学习》、《好好思考》两本畅销书,帮助和影响了那么多的人。而我,似乎这些年,唯一的作品,就是一年一年的读书笔记和反思日记......不知道是不是也有很多伙伴和我有一样的困惑,同样在学习,为啥我是积累“笔记”,人家是出“作品”?曾经我把这一切归结为——没有人家勤奋、没有人家聪明、没有人家努力,也几乎早就放弃了,我也能出作品的想法。直到有一次,在和成甲老师一起出差的火车上,我看到他一直在拿一个本子写写写的,就好奇问他,你现在是怎么管理自己的笔记的呀?你每天写写写,都写些什么呀?你每天这么忙,什么时候有时间写书呀?成甲说:我没有专门花时间写书,我只是在探索我好奇的问题,书是过程中的副产品。他说“我就是有一些好奇的问题,每天在记录相关的思考和灵感,然后把这一些内容记录下来,慢慢的,当问题探索的差不多的时候,一本书就写出来了。”这次的交流,看似浅浅一聊,但是却给我带来了极大的认知的转变:一、书不是要等到自己懂了之后,专门花时间写的,而是可以向着自己好奇的问题探索,在分享输出的过程中,自然的生长出来的。二、日常记录的,不是学习别人的知识的笔记,而是自己的灵感和思考。三、用一个笔记工具支持自己(成甲老师推荐了flomo),把探索这个问题过程中的思考时时记录下来,每搞懂一个点的时候,就变成文章分享出去,日积月累,就会生长出一个领域的认知了。那个时候,书的出现,只是自己在一个领域深刻认知的外溢的结果了。我听完他的分享,当下,非常的兴奋,我觉的这个方法分享出来,一定可以帮助到更多的人。我还清晰的记得,成甲老师当时的话,他说:“如果你感兴趣的话,我愿意支持你探索”“大部分人,都没有花足够的时间,哪怕是对一个问题真的深入研究一年。如果你愿意,花一年的时间深入研究这一个课题,一年之后,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洞察。”翻到了2年前和成甲老师的微信聊天记录。真的是无比感慨,就是我在那次火车上受到触动后,回来和他的第一次关于“知识管理方法的交流”的请教。2年后,我们的知识管理课程和小报童都上线了,并且在全国开了三次知识管理研讨会、在社群做了三次知识管理主题共修、也通过直播为flomo社群的很多伙伴分享了我们的知识管理方法。我们相信,在这个知识平权、信息爆炸的时代,特别是在AI到来之后,知识已经不再稀缺,每个人都可以通过AI随时随地、快递的获取知识的时候,我们要如何学习?如何管理知识?我们的学习方法、知识管理方法,都需要进一步与时俱进的变化和生长。我的观点是:这个时代,知识需要流动起来。不做笔记的囤积者,做作品的创造者;不再围绕知识学习,而是以我为中心,让知识为我所用,变成激发我创造和生长的素材;不再对知识做静态的管理,而是围绕知识生长、智慧涌现的过程做知识流动;以上的这些,具体如何做呢?我们会用【小报童】专栏的形式,把探索到的方法和实践分享给大家,同时,我们也深知,这个课题,特别是伴随AI时代到来后,还有更多需要学习和摸索的空间。所以我们会继续用未来1年的时间,在这个课题下持续探索,并不断通过这个专栏,将探索到的内容分享出来。同时,幸运的是,今天,我和成甲老师在知识管理这个领域的探索,已经开始从两个人的探索,逐渐生长为一群人、和AI一起、在探索和生长。正如成甲老师两年前所说,从知识管理到智慧涌现,当加入更多人碰撞之后,智慧涌现的可能性,也必然会进一步生发吧。AI时代,个体如何面对这场知识变革和学习方式变革,我们应该如何转变学习方法和知识管理方法,这个问题,我并不是最专业的,但是,我愿意继续探索和实践,希望,你也能一起加入这场知识流动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