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阿卷的能量花园
阿卷的能量花园

阿卷的能量花园

@阿卷

🧚‍♀️关于阿卷
~自由职业者|野生派塔罗师|INFJ
~正在从自由撰稿人进化为超级个体中
~小红书、即刻:沈阿卷

每周1-2次更新,分享自媒体经验沉淀、自由职业Weekly手记、更好地生活。

详细内容可看专栏介绍,那里有详细使用手册~
订阅14
文章72
最后更新:2024-1-29 14:13
查看 【阿卷的能量花园】 详情查看 【阿卷】 主页
分享到微信打开

免费内容

2023-9-11 22:10

30 Weekly07:关于写作的可持续性、一周灵感碎片

图片:电影《侧耳倾听》如果你现在正处于写作起步阶段,但迟迟无法行动。亦或者喜欢写作,但不够可持续,也无法驾驭好自己的洞察和灵感。我想就我的写作经验做个简单分享,希望对你有点儿启发。🌔写作的时候,请给自己找几个「搭讪」的对象不知道在哪里读过一个作家的洞察,他说:“当你写作的时候,脑海中可以有几个固定的写作对象,写给自己,写给朋友,或写给特殊的一类人群。如果你想象这是写给成千上万的人看的,那你基本上不会写出什么有趣的内容。”我深以为然。之前有人问我,我是怎么在商业写作和自我调性上切换起来不费力气的。我用到的方法,也类似于这种方式。在写作的时候,我的脑海里会聚焦我的读者画像,这个读者大部分时候是我自己,或者是我认为能够共振到我心境的一类人。写前者的时候,我的文字会写的十分激越而华丽,满足我的造词癖和情绪的释放。写后者的时候,我会合理配比我文章中的情感水分,把个体的痛苦延展为一类人的情绪和需求。整体而言,写作于是我倾诉+提升的方式,前者是对自己负责,后者负责分享释放内在的富余之处,顺便能恰到饭。写作的时候,想象自己的倾诉对象,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让写作这件事有具体的释放管道和承接人群,因为有交流的对象,所以在平日里会不自觉搜集针对这类读者对象的素材,随即让写作成为水到渠成的分享。而且也不会纠结到底写什么,因为你预设的读者,他们的需求就是源源不断的选题。其次是,这样可以有效缓解写作迷茫。为某一种激情而写作终究是靠不住的,整体而言,写作是因为在写的过程中得到了不错的回应和反馈,才可以继续正循环下去。如果有倾诉的对象,这件事就更容易持续下来。🌔不知道写什么的时候,试试自我挖掘式写作一开始,新手不知道写什么很正常。分享我时常用到的方法,叫「自我挖掘式」写作。如果拿不准写什么能够帮自己开启写作,那么不妨先从「梳理自我」入手。写那些自己的第一手经验:从书中受到的启发、生命中那些高光经历、体验到的情绪浓度依然很高的人事物、自己长期观察的某些议题、每日一闪而逝的灵感和感受。把自己当做挖掘机一样,去深度挖掘自己的人生图谱,把它写出来。甚至我没什么可写的时候,我会写自己的生活SOP,比如如何读一本书,自我疗愈的一些方式,吃饭的品味,对星座审美的思考,交友的品味,生活准则等等。不知道写什么的时候,目光请转向自己的内在,把自己当做产品一样梳理,认真做自己,把自己的第一手经验写出来,不仅能整理内在的秩序,也能帮助到和你成长节点相似的一部分人。🌔80%的输入和思考,20%的输出关于写作,功夫不在诗内,而在诗外。充分地阅读、思考、生活,是让写作游刃有余的前提条件。在听播客的时候,有一期叫「允许万物穿过自己」,主播孟岩提到,自己保持灵感的方式是读大量又杂又好的东西,其次是保持松弛。在《写作这回事》里,斯蒂芬·金提到:真正的好的创意,来自于两个根本看不出关联的东西产生了新的东西。而能够识别出这些新东西,是因为我们已经拥有了良好的知识品味和嗅觉,当它们出现的时候,能够敏锐地识别出来这东西能为我所用。记得博尔赫斯说写作的意义在于,可以立马识别出另一个因写作而大脑有训练痕迹过的同类。也就是嗅觉。而这条路没有什么捷径可以走,唯有阅读,思考,大量的阅读,大量的思考。而所谓的创新,就是在储存足够多数据之后,然后能把毫无关联的A、B关联在一起的能力。我在小红书上的很多爆款,其实就是在做,把A的东西牵线搭桥在B上面的事,在保持自身风味的同时,也顺应了平台的潮流。而这是因为脑海里预先存入了一些经验和数据指导,所以当一些文字流过的时候,能很快地和我脑内的部分产生新的反应,所谓乐趣无穷。我现在每天的输入时间保持在1-2小时左右,广泛地摄取,读自己喜欢的,以及长期关注的一些议题还有知识。把读到的东西分门别类,整理到自己的灵感库,写的时候随时调用就好。如果前期摸不准写啥的时候,建立灵感库,自我挖掘,​都是不错的方式。🌔你不需要准备好了才开始,你需要的是先写起来写作是非常主观的事情,总有人对你的写作不买单。如果你希望全情准备好再开始,那么一开始就可能因为这种完美主义磨灭掉自己的创作激情。写作这件事就是这样,一旦聚焦的点变成完美或者竞争的时候,它就变得板正起来,挤压掉你的个人调性和分享欲。记得作家金宇澄在聊写作的时候,提到写作者需要的是百分百对自己的自恋,不要质疑自己的动机,只要想写就去写。在我看来,写东西实质是在修自己,是能量四溢的呈现和给予,是生命状态的展示。写作目的是依赖别人的目光驱动还是大方挥洒地能量赐予,取决于自己这个主线是否足够清晰而丰富。一开始写不出来很正常,没时间写也很正常。分享几个我的写作可持续习惯:每天想到什么就把关键词在手机备忘录或者标签上写下来,然后大量的记录,筛选最有表达欲的话题去写。​建立一个写作待办集,每写完一个就画个叉叉,等叉叉多了,你会很有成就感的。​一开始不想要公开表达的话,推荐你去豆瓣话题广场找灵感,在那里挑选自己喜欢的话题,顺手写回答,一开始不想发没关系,放在自己的文档里也行。重要的是找到写作的感觉,培养中这种坐在椅子前看到什么就能写上几句的耐心。​建立一个锚点。这个锚点可以是类似于写每日洞察、浴室沉思、感恩小事儿这种。把写作当成填空题,每天根据这个锚点去留意自己的思考和素材,在晚上的时候填充就好。比如我朋友圈和即刻开启的日拱一卒,这种形式对写作的灵敏性也是有帮助的~​​🌔一周灵感碎片1、敏感到极致的人,需要的是耐脏一点儿 粗野一点儿小时候,我父母总是说我太斯气,又乖张,又挑剔,生活在农村,拥有这种特质,感觉生命力不够强悍。其实他们忘了,我恰恰是个非常有生命力的人,我的斯气,是在精神上不能忍受粗暴。但在生活中,我一直秉持的是粗糙。我喜欢打赤脚 做体力活儿,干饭也在行,耐力也不错。恰恰是这种随性保护了我的敏感,让我屡次在和现实的残酷短兵相接之时找到乐趣,狂风过境,葳蕤出更为丰美的心境。记得看汪曾祺在写吃臭豆腐,手抓羊肉的时候,聊到有的人觉得臭死了,粗糙死了,于是露出捏着鼻子打死也不吃的架势。而汪老总是食指大动,痛心疾首。很理解汪老,他不是在做批判,也不是共情力薄弱。而是这种决绝地和外界的风险和新奇撇开关系,其实也和内在的生命力窄化也有关系。之前在看关于讲解身体的书的时候,书中提到,其实什么都吃一点,对肠胃是有益处的,反而那些有洁癖,比较挑剔外在环境的人,身体抗揍能力很弱。而我观察到,很多人把心境上的结实和外在的规矩这两件事儿搞反了。因为控制不好自己的内在,或者对自身还不够了解,所以对外立了很多条框和选择。发育的比较完善的人,应是个杂食动物。用我们那儿的话来说,胃口比较好的人,对待难题的时候也不在怕的。2、对金钱的执着流露出来的是内在对生活的无能为力当我问自己,如果拥有很多钱的时候,我想要干什么?答案很清晰,我现在在做的事,生活的状态,大部分时候我都是享受和喜欢的。我喜欢一个人在小屋子里做点自己喜欢的事,偶尔能外出散步,找朋友深度交谈,经常读到令自己觉得兴奋的东西,吃到自己喜欢的食物,就是我喜欢的生活方式。而现在,我基本上已经做到了,我需要的是不断精进并开拓。其实之前还不懂塔罗的时候,我很迷恋去听塔罗,当聊到自己未来可期的时候,浑身毛孔也跟着兴奋,当聊到未来风险多多的时候,当下便有了心灰意冷的反应。仔细想想,当我把所有的境遇都归结于命运和外界的反馈时,其实内在是没有勇气去掌控和规划生活的。延伸来说,我们真的有那么爱钱么,其实未必。很多人写吸引力法则的时候,写着写着也会发现,自己对未来的具象化其实是拥有爱的人,和自由平和的生活,做的事能释放自己的价值和品位。而对钱,对外物的贪恋,勾勒出的是灵魂无力面对生活的奔袭。所以,需要通过赚钱 、 伴侣  、房子 这些事来给自己支撑下去的理由,武装自己。如果,在此时此刻,我意识到自己就是富足的,快乐的,那么心就会把注意力牢牢安放在更有意义的体验上,反而更利于去吸引金钱 伴侣等等。想明白这点,我不想让我的心和身体总是那么紧张了。我没有什么野心,但每天干活的时候,我都拿出了很有野心的态度。我不需要人群,但我热爱和好奇人群,我静静地握着我的月亮,同时也追赶着六便士,荒漠和繁华仅在一念之间,而尘世是开花的树,我走在自己的路上,感受到暗香在荒野绽放,这就是富足的味道。🦋日常感恩我是阿卷,一枚自由撰稿人✍🏻,也是塔罗占卜师🔮,正在进行身心灵深度自我探索,今年也是我的写作深度年。如我的分享对你有所启发:欢迎点赞或者在下方留言,让我们碰碰头上的触角~你也可以把你觉得有用的知识分享给你的朋友们~查看上一篇(29 「小红书搭子实验计划」活动复盘1.0)

2023-8-22 12:54

Weekly06:一周思考碎片、阅读写作、搭子计划

🦋我来啦!这两周各种事情加在一起,导致我的小报童更新很慢~🏷依旧是周报式分享:8.14-8.20🌔本周思考1、经验和观察比知识更重要我们现在想要拥有知识非常方便和即时,但某些时候,我发现获得知识的方便途径也会让我对思考产生路径依赖。得到知识的过程太顺滑,当自身的所有困惑和现象都可以按图索骥找到别人的总结时,同样也会削弱我梳理自我和周边现象的能力。每个人的内在脉络都非常复杂,很难用统一的框架和标签去归纳和概括。有些问题,只有自己去经历过才知道是怎么回事。比如前人的很多理念,其实放在这个时代具有一定的不适应。“很多人都迷信所谓的知识就是力量。在我看来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拿才智不足当借口的人,也是错解了这句话的意义。知识只是一种潜在的力量,只有将知识付诸应用,而且是建设性地应用,才会显出它的威力。”——洛克菲勒知识是工具,第一手经验是自己的。我更希望自己学会如何处理自己具体的困惑,拥有如何去认识自己的能力。尼采说,每天要发现24条真理才能睡得好觉。对我来说,每天有五分钟的时间可以静下来安顿自己的身心,梳理一下自己的观察和经验,就会让我这一天过得非常充实。有很多事,自己去经历,去碰撞过了,就能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儿。而知识随着自己的好奇会慢慢增长,不用对它有太多依赖。2、关于保持在场感我发现,这个时代奖励那些可以做到「超长待机」的人,可以在一个领域持续不断地输出,就能熬走大部分人,以前的文人也是,只要活着,还在发声和思考,等到阅历和心智打开之后,会焕发出更不一样的光彩。我关注的一些博主,随着精力的衰退、生活环境的变迁,创作便慢慢断流。小红书、公号、播客这些平台也是,每个月有不少新的账号产生,但是能够穿过黑洞期,持续产出的账号,并没有很多。“互联网奖赏的是B+的内容配合A+的坚持。你不需要每次都产出完美的文章,但你要长久坚持。”很多具有偶得性质的东西,比如说运气,还有所谓的灵感,其实对方投入了很多人无法想象的暗时间在里面。今天看程前采访一个粉丝在千万级的博主,两人聊到做号经历时,她分享,自己有过几个很大的低谷期。有一次低谷期在一年左右。一年的时间,很多人可能早就放弃了,但是她却不停在迭代自己。因为不停保持在场,让她对内容和选题具有很强的嗅觉,也因此,每当她的内容被大量模仿和抄袭的时候,她能很快脱身,去开拓出新的爆款。这个时代有很多「赚快钱」的机会,但并不是每一块赚钱地图都能完好无缺地被送到你眼前,它考验的是,你能否将A,将B等线索拼凑在一起的能力。而这,其实需要的不仅是才华,更多的是熟练。3、对中心化的警惕从去年开始,我主动加入过一些社群还有圈子,也感受到不同人在里面的互动状态。我发现,大部分社群都很「中心化」,这也需要发起人具有很强的能量。可能对方在这个场域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立场,一种归宿,或者说模版。这并没有什么不好的。我们都需要坐标的力量。但是经过观察我发现,原来我自己是不太喜欢这种沟通模式的。它和我设想的「同温层」有一定的差距,某种程度上来讲,我相信自己就是掌握自己的钥匙,我不需要去依靠一些浓缩的理念或者坐标去推动自己,或者去参照别人来确认自己想要什么样子的活法。所以即便我玩塔罗还是别的测试,但是并没有很强烈的被结果覆盖的感觉,我依然是我,还在成长的我。我也感受到,一些人对待中心人物,是有点点狂热在的。一方面,其余人对中心化的人物有很强烈的求索欲,当我们在大的集体里感受到失落,或者迷茫的时候,会去想要寻找坐标来索引自己的方向或者说解决自己迷茫。但是呢,因为这样的急切,反而让大家忽略了自己本身是有方法的人,所以又很容易在另一个小型集体里慢慢重蹈之前的角色,成为「被赋能者」。可能每一个集体需要管理,都需要一种理念来维系。但是,我更希望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有来有往」的人,你可以即是被支持者,也可以是支持者,我们并无本质上的差异。🌔一周阅读1、25岁以后时间飞逝的原——@理想屯毕业之后,我发现人生好像失去了「四季分明」的视野。从小到大,无论是升初中还是上大学,我的生活具有很强的翻篇能力,我能明确知道自己只要在这里打怪完毕,就可以进入到下一个游戏环节。就像是一年之中总会有国庆、五一这样的间隔让人满心欢喜。拉长到人生这个维度,毕业之后,我发现人生再也没有这样的间隔可做喘息。这篇文章里,作者根据思维模型小哥的洞察,总结出四个25岁后我们觉得时间飞逝的原因以及应对之法。1、缺乏里程碑我们人生前25年,都有很明确的升级路线。但是到了25岁之后,再也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明确的为你兜底,大部分人出了社会后不知道怎样设计自己的人生游戏,可能里程碑慢慢变成参加一个个人的葬礼。解决:学会每个季度给自己放一次假,规划自己的下一季度游戏关卡。可以大肆庆祝自己的25岁生日,拥抱它,拥抱自己成年的标志。2、教育制度学校的教育系统主打两种功能,一个是教会学生考试,一个是教会学生服从。但这两样品质,在飞驰的社会面前却很薄弱。我们大部分的意志都继承于书本,但是真实的丛林法则我们并没有了解多少。一出社会,可能很多人都不是很适应。解决:学会学习。大家都是被教育系统培养出来的学生,所以起跑线也大差不差,主动去学习可以弥补这方面的缺陷。3、缺乏支持群体。在学校,我们不用费尽心思结交朋友,就大概率能遇到许多同年龄段同成长背景的朋友。但是出社会后,却缺乏这样的环境支持。4、转换父母角色。随着成长,我们的父母开始衰老,我们可能在还没有成为坚定的支持系统时,就忽然感受到自己需要成为父母的支持系统。解决方法:学会主动去安排和父母和朋友的见面活动。这里聊聊我最近感受到的交朋友这件事。在大学还是职场的时候,大部分朋友都来自于同学或者同事。而我们的共性更多体现在环境和身份的维系上,一旦脱离这种氛围,我发现其实大家的价值观、品味,人生信念并没有那么契合,所以自然而然就慢慢变淡。当我不再依靠环境给我派发交友对象时,我自己的雷达才开始派上用场,主动认识到很多和自己很对味的朋友。所以,职场并不能给你派发你想要的朋友,你完全可以跳脱出职场圈子,从自己的兴趣和品味出发,去锁定真正喜欢的人交朋友。2、关于写作 ——一周积攒碎片分享✍🏻一个真正被认可的IP要做的基本功——《1000个铁粉》以下几点是一名真正被认可的IP必须要做的基本功。1.输出的内容是有体系的。2.能创作爆款。3.口头表达能力或写作能力过关。4.有自己的代表作。5.能持续输出。✍🏻关于写作:出色的作家以读者产生共鸣的方式来表达观点。——Shane Parrish写作的时候先找共性,从共性出发,带给别人价值观点越浓缩越好,理由和前者一样​写作还有一个经常被忽视的地方,那就是需要对一个观点进行压缩。如果作者不懂得如何取舍,就会丢失文章本该含有的洞见。压缩需要涉及思考和理解,这也是写作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出色的作家会以一种与读者产生共鸣的方式来表达观点,而普通的作家则从他们想要表达的内容开始,不会考虑内容对读者的影响。出色的作家明白写作的旅程始于读者的需求,当你从起点开始时,你必须说服读者这条路径是正确的;当你从终点开始时,读者们已经知道你正带领他们去往目的地。✍🏻避免竞争避免竞争,不追求热点,只追求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由于互联网规模巨大,几乎每个话题的讨论量和受众都成千上万,一昧追求热点只会让你的信息在竞争中石沉大海。✍🏻写作需要点开拓精神——西川艺术家需要的是创造力,但是创造力从哪儿来?对于那种非强力诗人,他们是靠从别人那儿继承过来的文学意识、文学修养和词句,然后采血东西。但是对于一个比较有开拓精神的人,材料全是生的,处理这些生材料,有可能成功,有可能完蛋,有可能是意外的效果。🌔一个更新上个周最大的更新,在于我和伙伴笑飞以发起者的身份,开启了我们小红书搭子实验计划第一场线下活动。在对外这块,我是有点速度超飚的选手。在这之前,我都是一个人独来独往。而第一次对外链接,就把自己抬到了发起者的阶段。回想起来,我以前每次参加团建或者别人发起的东西时,都会因为焦虑出现一些躯体反应,比如手心疼,还有肚子疼。但在我自己发起活动后,我觉得整体很放松。这场活动有很多有意思的小插曲,比如出地铁后就开始下大暴雨,我的鞋子和裤腿全部湿掉。一向喜欢规整的我,在一开始就被卸掉了所有的保护色。而这是我和搭子笑飞第一次见面,我们坐在屋檐下等其她伙伴,有一搭没一搭的聊天,我的身体没有下意识去找任何「应对」,它稳稳地安在了当下。另外几个小伙伴也超级有趣,大家在走路的时候慢哒哒,拍起了湖边洗澡的鸟。这样一来,活动中因为场地原因导致的网络不行,噪音很多等问题,因为这种深层的契合变得没那么令人紧张。后续大家也都在我们的规划中明晰了做号的大致方向。这场活动让我坚定的是,只要人对了,场域会形成比较正能量的循环,大家都可以给彼此助力​。​日常感恩❤️我是阿卷,一枚高敏感的自由撰稿人✍🏻,也是一枚新手塔罗师🔮,正在进行身心灵深度自我探索,今年也是我的写作深度年。如我的分享对你有所启发:欢迎点亮「启发」以及在下方留言,让我们碰碰头上的触角~你也可以把你觉得有用的知识分享给你的朋友们查看上一篇(26 关于写作和赚钱:分享我的定心丸)🦋感谢收看,我们下期见~

2023-7-31 15:42

25 Weekly05:专注于20%的重要事项、创作者的自觉、保持灵感

🌔本周思考这周凝练和总结了自己之后的生活主要方向和实践思维模型1、专注于「一旦成功80%的其余工作都将变得无关紧要的事情」上Sam Altman认为,随着成长,我们应该做的是让自己每做一份工作,整体成果都会增长扩大。“你不需要匆忙地开始一个项目,最好花时间找到那个「如果成功,将使我整个职业生涯其他工作都变得微不足道」的项目。”每天都要坚持维护自己的幸运项目:坚持写作、输入知识、思考、分享与实践。把自己的优势和技能和市场需求结合,设计成产品,大胆卖出去。用收入、数据等硬性指标来push自己成长。主动分享自己的知识,以此用来帮助和吸引更多同频的人和潜在客户。寻找和建立起深刻的伙伴关系,或者项目小组。2、每天如何保持活力感?因为我是自由职业者,每天一个人在家办公,吃饭-工作-运动-交谈等80%的时间都发生在这个小小房子里,有时候太安静,或者自己能量不够高的时候,很容易顺着情绪「沉下去」。比如每次吃完午饭,2-5点这个时候,是我最容易消极的时候,身体又累又沉,很容易感到士气低落,然后无所事事晃荡完这三小时。到了晚上又会觉得,如果在当时有一些方法干预,那三小时应该会幸福的多吧~有时候例行的工作也会让我感到没有新鲜感,我必须要不断push自己找到问题的意义所在,或者想出创新的玩法,才会感受到这件事的动力。所以,为了保护能量,想出来一些小小可以保持的点。每天早上起来的2个小时不看手机,只是运动 、写作、看书。记录自己的时间流向,并且在表格上用积极、中性、消耗来做能量区别。做完一件事便在flomo上写感想和总结。每工作1小时便起来做点事情激活自己的身体状态。记录一天之中的快乐小事儿。创造自己的「灵感库」,每天把看到的好点子、好电影和好句子等放在里面,让自己的大脑保持活力。简化自己的生活,多关注自己的「创造区」,少放心思在「消费区」。多和能量高频的朋友来往。学会抽离出来看自己的情绪。写在本子上,分析它。外出呼吸新鲜空气。你和坏情绪之间,只差一个任由它穿过自己的动态空间。🌔一周阅读📚《唐诺:你要像攻打坚城那样去书写,有时必须忍受失败》许知远在采访唐诺的这一期,给我的感慨最深,我从他身上看到了写作者寂静和甘愿沉默所蕴含的力量。“年轻的时候我尝试写文章,朱西甯老师很温和,他评价说,这个稿子字写得真漂亮,我忍不住一个字一个字看,你懂吗?就是说这个女生长得真是有气质的意思。我常开玩笑说,四十岁之前,我只做了两件事,一是帮连续剧写烂歌词,一是娶了朱天心。到四十多岁才写出第一部作品,也不过是《文字的故事》这样比较通俗的东西而已。几十年来,我始终找不到一个真正落下来的点。这种不断不成的经验是我备受折磨,也让我理解书写这门行当的各种难度。”“相对于朱天心、朱天文这些朋友,这二十年来,有一件事我做的比他们彻底,就是阅读。从这个部分来讲,作为一个读者的那种饱满感,会使你觉得不写都没有关系。因为作为一个读者,可以读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东西,好到你恍然若失,甚至会觉得,我是谁,我怎么有资格读这样的书?”唐诺认为自己并非天赋型选手。在书写这件事上,他具有很强的自觉。但事实如此么?其实并不尽然。但这种自觉却在某种程度上保护了他的创作生命力。但我认为,写作者常常需要极大的自恋去推动自己创作。一旦作为编辑、读书人的角度早早领会过「一览众山小」的地步,你便会在书写面前产生不足为外人道的洁癖情绪。"写作是要百分百鼓励自己的,不能有一点怀疑”。这场访谈中,还有一点很触动我的,是许知远问他,在创作需要以电影等工业化来壮大自己的年代,他有过起心动念的时刻么?唐诺说没有。他认为,自己早早从解释者的角度退出。我认为的是,作为解释者这个立场来写作,面对大众和读者,书写常常会从个人的立场偏离,变成宗教、信仰。而进入电影业,“我们进入某些世界,要准备的不只是知识,还包括某种态度,只有那样你才能够捕捉到某些东西。”写作需要立场,一旦立场变成书写本身,那么书写这件事多少会被外界的势能击散。作为作者,我的准则是,书写自己的第一手经验,对自我的深度挖掘,以及建立起自己看世界的方式和角度。这是目前我在做的事情。我更希望自己可以呵护和壮大自己的创造力,让自己无论何时都有一个精神场域良性运转下去,然后顺带在写的过程中帮助到一些人,吸引到自己的同类,顺带延伸出具有「自我精神和理念」的产品。没有野心,书写这件事不需要有外来的野心,它只需要和自己周旋。🌔一个更好的生活方式“在你的脑海中始终保持十几个你最喜欢的问题,并等待灵感的到来。”——理查德·费曼我有很多灵感其实都不是坐在椅子上的时候出现的,而是每次洗澡、切菜还有运动的时候出现的。这一点有科学依据,我们的大脑有两种思考模式,一种是专注模式,一种是发散模式。专注模式适用于在平时通过提出问题、大量学习搭好一定的框架然后得到解决方式和答案。但是灵光乍现的部分,却依赖于我们大脑的发散模式,当大脑搭好一定的框架之后,神经元会通过发散的方式让自己慢慢生成新的链接。有时候是在散步的时候,有时候是在梦里等等场景忽然得到灵感。所以,灵感并非空穴来风,它仰仗于平时就对这个议题有过大量的关注,其次是自己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也就是自己的信息基础很厚实,能为灵感的产生提供养分。·每个月设置自己关注的议题,大概3-5个左右,然后建立文件夹。·增加知识输入的比重,浓缩自己的表达,提升它的价值含量。·每周更新自己的知识库,把令自己有所启发的知识分门别类。用议题的方式带动自己输入和产出。·分享,把学到的看到的都分享出去。🌔一个新的尝试可能是因为我开始发出我要积极敞开的信号吧,我觉得在收入这块自己做的也更加积极了,这周也收到了几个新的合作。我现在的新尝试是,去积极设计和摸索属于自己的产品,然后为别人提供服务和帮助。我目前需要克服的,很多都是从小家庭环境教育带来的限制性信念。一是对钱的理念,把限制性信念慢慢祛除,这方面我也听了一些灵性博主的音频,还有一些有这个卡点的博主的分享,后面我会总结出一套方法论放出来。其次是向外拓展这块。这两个月这块我做的蛮好的,向外这块最直接的改变就是,因为有不同的客体,除了写作,本身又多了一个「灵感外挂」,自身的一些学习经验等都有了很好的发酵,或许会慢慢在一起产出更多不一样的新东西,还有新的项目,这是我所期待的。日常感恩❤️我是阿卷,一枚高敏感的自由撰稿人✍🏻,也是一枚新手塔罗师🔮,正在进行身心灵深度自我探索,今年也是我的写作深度年。如我的分享对你有所启发:欢迎点亮「启发」以及在下方留言,让我们碰碰头上的触角~你也可以把你觉得有用的知识分享给你的朋友们查看上一篇(24 成长的核心秘诀在于:不要追求爆发,而是要规律)🦋感谢收看,我们下期见~

2023-7-19 15:14

24 成长的核心秘诀在于:不要追求爆发,而是要规律

整个七月给我一种烈火如金的耀目之感,走在阳光中犹如在做艾灸,潜在体内的阴霾被一点点抽走,伸手一摸,背后一层薄薄的冷汗,嘶哑地吐着凉气。这个时候,我感受到一阵轻盈,有种「慢走了您嘞」。所以我拒绝穿防晒服。其实我害怕自己没有一点阴霾,大多数时候,阴霾让我保持清醒,对于表达有一定的羞耻,而这层疏离使我的生活有浓浓的被荫蔽之感。一方面,我对那些以一己之力抵御庞大节奏和潮流的人十分欣赏,因为不想要被卷入这样的氛围里,这些人在表达和做事方面有着近乎决绝的朴素,这也使得他们身上有一种孤独又清幽的调性。像是一株苍翠欲滴的植物,在大地的深处扎根,和所有的一切相逢,但并不会被抹开自己的特质,看起来清淡,其实影子磅礴又厚重,是绝不会被谁压下一头的重量级存在。而我呢,我无法全然投身于这样的疏离之中,在暗夜中,在某些时候,我渴望延展,以表达,以分享,以链接的形式,成为星罗棋布的闪耀中的一颗。延展和疏离这二者并不相违和,是我自己才开始解冻,所以走的摇摇晃晃,又或者用力过猛。这段时间,我开始对主动链接这件事感到真正的好奇。从上周开始,我一直都在外面,在见不同的人,在输出自己的想法。每天半夜醒来,脑子里都是自己的计划、想法还有对未知的好奇。然而我本身的自我觉察能力其实还没跟上这样的扩张,太想要一步跨越到结果,而对运动、看书这种当下没有结果之事产生一种抗拒。我在寻求一种「爆发」,为了开花结果而全副武装自己的身心到达那样的境界,却因为没有耐心,一直徘徊在这件事的门外。我缺乏了做猎人的耐心,把自己变成了猎物,慌张地被渴望成长的氛围推着往前跑。在《四千周》里,作者提到,耐心是一种有形的能力和资产。它像是土星,这样浑厚而迟钝的星体,质感毫无温和感可言,因为翻新出人生重要课题带来一种威压感。但坚持下去,和它耐心相处,在快要结束的时候它可以带给人沉甸甸的收获。而耐心也被作者描述为增强生活创造力的源泉般的存在。比如,耐心可以使创作变得更持续和成功。心理学教授罗伯特·博伊斯研究他的学术伙伴们的写作习惯,他发现,那些最多产和最成功的人,只会让写作占据日常生活中很小一部分时间。这些人每天会拿出一小部分时间写作,时间一到就选择结束,毫不恋战。如此一来,在持续地最低限度坚持下,他们反而能够忍受自己可能一天没有什么收获,所以能坚持下来并且得到收获。而当他把这个方法告诉那些博士生的时候,他们为了尽快完成任务而没法忍受这种慢节奏。结果是,他们要么为了逃避自己无法掌控写作这件事的节奏而迟迟不能够开始,要么会一头扎进去紧张写作,但这样会导致自己很难喜欢上写作这个过程,然后造成拖延。这也是我前面提到的,自己最近的一个卡点,太想要完成一些事,反而没法让自己的注意力安在当下,越着急越拖延。除了小规模努力,对于创作者来说,内容的风格和思考角度的成型,也往往脱胎于大量常规和基础的练习之中。书中讲到一个案例来证明耐心的力量。一位芬兰裔的美国摄影师阿诺·明基宁说,在赫尔辛基公交站有二十几个站台,一开始公交出发后,停靠的站点和路线都是相似的,明基宁建议摄影专业的学生们把每个站点当作自己职业生涯的一年,选择一个艺术方向,积累自己的作品集。公交车站的前半段,大多是常规之路,只有坚持住前半段,进入后半段,才是创造性开始的地方,也就是拉开差异化的地方。而那些为了追求创造性作品的学生,常常在前半段选择放弃,不停更换站点,想要超越「重复的套路」走出自己的新意。但这似乎陷入了死循环,为了追求原创而不断尝试新的路线,结果却在追求原创的路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只有那些真正有耐心的人才能将身心沉浸在早期阶段,模仿他人,学习新技能,不断试错并积累经验,这才是真正的开始。”除了创作,做别的什么事情也是如此。为了追求所谓的新奇体验和超越,一直在尝试新的航线,对眼下的「安定」充满不适,但新奇体验往往脱胎于稳定而常规的生活方式中。只有安稳地享受当下的种种,持续走下去,所谓的经验、嗅觉、技能才得以成形。很多匠人和修行者在传授技艺给徒弟的时候,一开始只要求他们日复一日地做一件事。大部分人会在前几年因为没有耐心而选择放弃,但真正留下来的人,在日复一日地和寂寞、枯燥、繁重的任务相处中,他们整个身心被打开,拥有了能够随时恭候一切到来的能力。写到这里,我意识到,我常常说把自己「推到一个极限」,其实和这里说的日复一日的锤炼不同,我所想要的是,寻求爆发的快感。比如此刻灵感正好,精力很好,我会拼命压榨自己去产出和做事。有时候连饭也不吃,就是为了不要错过这样的感觉。但其实我的身体素质,并不能支撑我这样长期运作。所以我常常会在把自己能量和好奇感消耗殆尽后,感受到一阵幻灭,需要重新去校正自己的坐标和重拾对生活的感知力。我在害怕什么?或许我害怕的是自己无法抓住机会,无法抵御未知带来的风险,所以在当下产生一种「有得捞就捞」的慌张感。但我发现,真正支撑我走下去的,其实是我刻意培养起的一些小习惯。比如每天早上的惯常练习。这种规律性的写作,牢牢兜住了我,让我获得了安定感和耐心。现在我也会有意在写到一个高峰的时候停下来,去做点别的什么。因为永远有一个勾子在,让这件事任何时候做起来都没有什么割裂感,我保护了自己创造的「火种」,让写作的情境和兴奋点一直在线。其他事也是如此,不要追求什么爆发,在稳定的坚持中再去追求变量的到来。其次是,不要去赋予事情太多意义。比如写作一定要有什么意义才动笔。静下来,去书写自己的心情,食物的味道,对光线和气味的感知,对云朵颜色的观察,都是很好的养料。最后,是保持小规模的行动就好。一件事在运行时候,不需要一下要求自己做完,或者多么完美,只要保持自己在做就可以了。比如看书这件事,我给自己的要求是,只要每天能看五分钟即可,但每次抱着这样的念头读下去,不知不觉就能读一个小时。运动也是,每次打开瑜伽垫,只要在上面拉伸一下,最后不知不觉做了几十分钟。不去对事情设立标准,心理没有那么大压力,在做的时候一点点更新体验就好。可能,正是因为对成长有着贪婪地吞食,因而在此时此刻,抱着这种不想要掉线的恐慌,才能推动着自己走下去。正视自己想要延展的欲望,然后拉长它显化的心里预算时间,耐心地和自己相处。某些时候,我们都是自己的驯兽师。日常感恩❤️我是阿卷,一枚高敏感的自由撰稿人✍🏻,也是一枚新手塔罗师🔮,正在进行身心灵深度自我探索,今年也是我的写作深度年。如我的分享对你有所启发:欢迎点亮「启发」以及在下方留言,让我们碰碰头上的触角~你也可以把你觉得有用的知识分享给你的朋友们查看上一篇(23 把注意力多分一点给那些「非线性机会」)🦋感谢收看,我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