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6-25 0:50
对东南亚互联网创投感到很迷
马来西亚最后一天,明天去越南。但我现在越来越困惑,感觉在东南亚,相比于冲着上市去的“创投”,其实更适合纯冲着利润去的“生意”?(如果不谈web3)。为什么感觉创投尤其是互联网创投有点难搞呢?第一是因为创投项目要work(尤其是被美元基金喜欢的那种),关键要义是有规模效应,能迅速扩张且扩张过程中边际成本递减甚至为0。 但东南亚整体就像一个放大版的马来西亚,族群、文化、语言外加国界和地理位置四分五裂,这让我坚信东南亚不是一个统一大市场。这种破碎与割裂让获客与本地化成本都非常高,换言之,就是让规模效应的成本变得很高,甚至很大程度上抵消了规模效应。没有规模效应,创投即便能做,天花板也不高。第二是,比如在马来西亚,由于本土竞争业态不激烈,社会对创新与提高运营效率的需求不强,而互联网企业做的很多事都是在优化,非颠覆;都是在加buff,非彻底改朝换代。那么当地受众的接受意愿就很存疑。比如前天跟一个马来西亚华人朋友去吃烤串,店里没有移动支付,不仅没有Alipay甚至没有ShopeePay。由于竞争环境不激烈,就算不接入也不存在就要被同行淘汰的情况,甚至一条街的烧烤店都没接入。同时由于竞争业态不激烈,所以十年二十年三十年老店并不新鲜,这给了很多老店抵触改良型创新的“合法性理由”——我做了20年都这样做,现在为什么要改?规模效应成本高 + 竞争业态不激烈,导致做创投尤其是互联网创投可能很难。根据我与当地机构的交流,他们也往往选择把项目卖掉而非IPO的路径退出。但反过来讲,由于竞争业态不激烈,做传统生意可能反而更好弄。比如在国内卖新式茶饮,一家店卖火了后各类新式茶饮层出不穷。但在马来西亚一炮打响后,也不一定会有很多人来跟你卷……马来西亚本土有个零食品牌Mix,做的事非常简单,就是把国内零食通过线下渠道卖到马来西亚,完全没有国内私域啊等等各种花活,也能开70多家店。最早就是从小卖部起家,连融资都没拿。这样一个企业能做到现在这地步,显然跟竞争烈度低有很大关系。我甚至听过一种说法,国内的夫妻店搬到这里来,天花板还能再往上拱一拱,就是因为竞争烈度低……当然,以马来西亚概括整个东南亚肯定不合适。但割裂、低竞争度这些属性在东南亚是普遍的。所以我在想,由割裂和低竞争度导致的规模效应成本高和阻滞创新的难题,是不是在东南亚普遍存在?如果真是这样,那当地创投还做个啥呢?完稿于202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