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内容

精选免费文章,先睹为快

2025-07-30 17:53
免费

序言:进厨房之前,先听个故事?

小镇大馋猪的逆袭最早的时候,我只是喜欢吃饭,小镇上的中学走读生,吃的很单调,只有三种饭:家里的饭,食堂的饭,和学校门口的饭。能吃的少,所以对小镇外的美食格外好奇。那时候在公众号和b站关注一些美食博主,只要是讲吃的喝的,来者不拒,没吃上猪肉,光看猪跑了。本来期待上大学之后情况能有所好转,奈何麻绳总挑细处断,命运戏弄大馋猪。考去了杭州。转折发生在大二那年寒假。我取了做家教存的钱,跟同学约好了去广州,打算一口气玩他5天,玩到发狠忘情不要命。一开始的出发点很朴素,躲避江浙沪冬天的魔法攻击,好好享受广州18度的“冬天”。没想到变成了日行20000步,一天吃5顿,在杭州哪过过这种好日子,广州本地人看不上眼的点都德,都能给当时不谙“食”事的我一点美食震撼。本来中途还想去一趟顺德,没想到吃到第4天,发现还有想吃没吃上的广州美食,干脆放弃了顺德的行程,接着在广州吃吃吃。回来之后,戒断反应严重,主要表现为凌晨约广东靓仔出门吃宵夜,周中跟柳州同学勇闯螺蛳粉店,假期求日本同学做大阪烧,周末请长沙同学品鉴湘菜。月初大吃大喝,月底食堂打卡,恩格尔系数直线上升,最惨的时候去堕落街吃个杂粮煎饼也得用花呗。就这么有上顿没下顿地吃了两年,硬是在杭州这片“荒漠”里都找到了十几处“绿洲”。另一方面,从广州回来之后,我对食物相关内容的兴趣大增,涉猎范围从娱乐向的短视频扩展到了更严肃复杂的领域,内容涵盖菜单背后的语言学,高压锅和微波炉的工作原理,饮食写作的方法论……(具体的书单/片单我也会在小报童最后附上)尽管在食物上花了很多钱、时间和注意力,我从没想过,跟食物打交道会成为自己毕业之后的工作。我大学读的专业是哲学,众所周知,我们这个专业,就业方向只有两个,教哲学,或者做博主(井越老师对不起)。我的学术热情与写作能力都不足以支撑我走第一条路,磕磕绊绊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常年低迷的表达欲,买不起镜头的生活费和对失败的恐惧,又为我绕开第二条路提供了借口。只好另谋出路。我实习那一年是2020年,疫情留下了一批白天实习晚上上课的留学生,导致当年所有实习岗位竞争烈度远超预期。遵循学校要求居家隔离的我,只能在杳无音讯的日常和零星的拒信里焦虑度日。也不知道当时哪来的胆子,中间决定干脆停一周,打开我冻结一年的公众号,把我攒下来的杭州美食绿洲地图更新出来,然后一礼拜连着更新了5篇推文。意外的是,我拿到的第一个实习offer,就是靠这5篇算不上作品的作品集。面试过程异常顺利,上午面试,下午就给了offer,最后去了一家还不错的广告公司做文案,虽然客户是汽车,跟食物并无关系。总之,就这样,21岁的7月,我搬到了上海过夏天。更具体一点的话,在延长路站旁边,5间隔断的自如合租房里过夏天。12.8平米,6楼无电梯,月租3000+,这是我在上海的第一个“家”。虽然实习工资只有¥100/天,但也算是靠写东西勉强养活自己了。那时候上班都是蹦蹦跳跳去的,做的事情是我感兴趣的,同组的前辈也都很照顾我,知道实习生没什么钱,中午都招呼我一起吃饭,其实最后往往都是请客,很少让我买单。组长也会公开说,没事不要加班。总之,是很好的工作啦!就这样,延长路到汉中路的1号线,我一坐就是5个月。转折的开始发生在10月,我报名了企鹅吃喝的用户访谈,曹蔚老师在10月底飞到上海,约我在公司附近的蓝蛙访谈。距离访谈之后过了大概一个月,曹蔚老师突然给我发微信:“你有没有兴趣去企鹅上班?”拜托,去学生时期最喜欢的美食媒体做编辑诶!谁能拒绝这样的offer?我马上say yes,就这样,经过一轮面试,跟当时的组长说明情况,办理离职,12月中旬,入职企鹅,之后又去了盒马,从此开始了我跟食物打交道的4年,现在也还在一家食品公司上班。虽然在食品公司上班,但直到2022年之前,我都不会做饭。离职后,我在大理做了一年饭我一直想做饭,但实习时候没有厨房,工作之后没有时间,爸妈会做但不会教,拖着拖着,真的开始做饭是在2022年4月。那时候我刚从盒马离职,搬到杭州跟甘老师一起住,刚好有了时间,也有了小厨房,于是在甘老师的指导与鼓励下,从炒青菜开始学做饭。虽然第一次炒青菜的时候也是手忙脚乱,人恨不得站到离锅一米远,但做饭水平提升的速度比我想象的还是快很多。尤其是搬到大理之后,因为食材便宜新鲜,加上手头拮据,一年365天,恨不得300天都在家吃,靠着在小红书查菜谱,对照之前买的几本烹饪教科书,辅以高强度做饭训练,很快,我能做的饭就从炒青菜扩展到红烧肉、小龙虾、炸鸡翅、椒麻鸡……这个男人叫聪明盖,这是他学会做饭之后的变化学做饭的初心,是能随时随地做自己爱吃的饭。随之发生的一切,都是惊喜。学会做饭之后: 我摆脱了慢性肠胃炎;在2个月里减了10斤;每个月至少省下1000块;2025年通过在家做饭认识了48位新朋友;这些新朋友,为了预订小饭桌,1小时不到,在微信给我转了2000元。(这就是暴富的感觉吗?以上是用来吸引T人的版本,以下是写给我们F人的版本:学会做饭之后:“今天吃什么?”从选择题变成了填空题;我不再批判食物,所以也不再批判自己,反过来好像也成立;开始习惯失败,甚至期待失败。没熟?没关系,放回锅里再炒一会。糊了?没事,倒掉,洗锅,再来一次。只要厨房没炸,那咱就永远可以再试一次;我找到了更直接与世界交互的方式,一碗米饭大概是200克,煎蛋加盖小火2分15秒刚好是溏心,四分之三锅的上海青,炒出来只有浅浅一盘,重量、时间、体积这些抽象的概念,在厨房里总是格外具体。正经说,我为什么想写这篇小报童?我之前看到的大部分烹饪教学内容,要么过度关注做饭中的细节和技术,要么忽略了背后的烹饪原理并非普通大众都有的常识,导致做饭这件事的认知倾向两种极端:简单到不用学,和复杂到学不完。讽刺的是,两种观点最后导致的结果是一样的:远离厨房。觉得做饭简单到不用学的,往往准备不足,第一次尝试大概率失败,从此不再进厨房。觉得做饭复杂到学不完的,如果真鼓足勇气进了厨房,一定是做了足够甚至过度的准备,这个钻研的过程花费了太多时间和精力,不论成功还是失败,做饭本身都成为一件“有负担的事”。我的观点是:做饭的确不简单,但也并不难。不简单是因为,做饭是最小的供应链实践:从定菜单(产品设计)到买菜(原料采购),洗切腌(预处理),蒸煮焖炖、煎炒烹炸(正式处理),到最后装盘出餐(分装出品)。为了保证最后热菜不凉,又会涉及到做菜次序的安排(生产排期),买的菜多了会有剩菜(库存)……每个环节都最好考虑周全。同时,做饭也是一门立交桥级别的交叉学科,烹饪过程中会涉及到许多化学、物理、生物领域的知识。小火炖肉和高压锅炖肉的口感有差异,蒜水、蒜油的风味有区别。如果加上菜肴和食材背后的故事,社会、经济和历史也会加入这场厨房里的知识乱炖。不难是基于,其实只要买对了新手装备,掌握基本操作和背后原理,就能很快上手做出自己喜欢的饭。而提高胜率的方法之一,就是挑选菜谱。菜谱并没有标明难度,所以新手难免挑错菜谱,这种体验,就像游戏里刚出新手村,就被传送到50级的副本,面前是资深玩家也需要组队来打的boss,绝望在所难免。而我的角色,就是新手导师,负责带你去村长那里领取适合你的新手任务,铁匠铺有我选好的新手装备,同时也会帮你标记好适合训练的副本,推荐新手阶段点亮哪些技能。附加服务(持续更新中)小报童完结后,我会开放微信号,前500个朋友凭小报童订阅截图可以加入原始股东群,群满即止。有任何做饭中遇到的问题都欢迎在群里cue我,知无不言。也欢迎大家update吃到的好馆子,挖到的好食材!都叫股东群了,年末当然少不了“分红”!(指的是分红美人啦,我老家的一种贵贵柑橘)如果不小心来晚了,没赶上进群也没关系。除了厨房新手指南之外,最后一篇我会发一篇30家馆子的吃喝推荐,涵盖上海、大理、杭州这3个我住了超过一年的城市。以上,篇幅有限,希望能有机会陪你聊更多吃喝相关的事。
文章预览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