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马鹿岛
马鹿岛

马鹿岛

@猫完

前摩根大通银行家、对冲基金经理,后读博创立人工智能公司,服务投行、企业和国防安保。现半退休,旅行写作,每周更新。专栏读者可提问,我会尽量回答,这是订阅专栏的福利,希望大家用好,让你的订阅物有所值。进读者群加微信 dewbot,请注明小报童。可群里提问,也可私下向我提问。提问和回答会发布在专栏,可要求隐去隐私信息。

推荐一
如何进摩根高盛/投行、交易及科技职业选择
你一直劝年轻人别去投行,现在仍这样看吗
如何克服和身边人比较、嫉妒身边人的心态
学历对人的真实影响是怎样的
如何拥有旺盛精力
如何追求一个人

推荐二
与global head职级的的领导交流需要注意什么
被部门总在高层会议上出卖,怎么办
怎么理解人格魅力,它是心理暗示吗
真正的贵族都在研究什么科技

预告
人工智能的前世今生
如何阻止不好的念头
如何科学做决策
如何忘记一个人
生活的风险
危险的伴侣

小报童有分润机制,推荐他人购买专栏,可分成 30%。点专栏右上「合伙人计划」了解详情。
订阅0
文章124
最后更新:2024-1-28 16:44
查看 【马鹿岛】 详情查看 【猫完】 主页
分享到微信打开

免费内容

2022-7-17 12:33

学历对人的真实影响是怎样的?

这是一篇讲「学历对人的真实影响」的长文,主要讲五点:学历的重要性、为什么看第一学历、第一学学历贬值、学历普通怎么办、学历对婚恋的影响。一、学历的重要性首先,我不赞成学历歧视。这不是政治正确,而是因为我有很多学历普通,同事聪慧过人的朋友。但我了解他们面对的现实。很多时候,人们没有耐心去了解他们,会先看他们的学历。虽然我招聘对学历没有严格要求,所有求职者都可参加笔试,但那是因为我设计的笔试能比学历更准确地评估求职者是否能胜任工作。如果没有笔试这个工具,我也会严格用学历进行第一轮筛选。而我的同事,以及大多数业内的顶尖公司,对学历要求非常严格。按我同事的标准, 985 也只有最靠前的几所能算名校。在这样一个苛刻的环境中,有些年轻人因为不是名校,托熟人都无法递进简历。因为一个非名校的简历,在这种环境中是非常刺眼的。这对于引荐者和接纳者,都有额外的信誉风险。而且,光托熟人递进来的名校简历,就已经看不过来了。这种情况在国外更突出。国外很多公司,并不是名校就可以申请,必须是指定的几所目标学校。他们的招聘广告只发到目标学校的职业办公室。如果去官网申请,下拉菜单也只有目标学校, 连 Other 选项都没有。学历歧视在国外是正大光明的,不招非目标学校学生,官网写得清清楚楚。如果有大公司在国内这么做,很可能会被网友批判,喜提微博和知乎热搜。不同国家在这方面的文化差异是存在的。当然,有学历歧视的同时,学历评估系统也给非名校的人留了后门和机会,这个我后面讲。学历不仅影响一个的工作,交友婚恋、创业融资、洽谈合作、拓展业务、学术科研,甚至旅行和邻座聊天,都会牵扯到学历。陌生人聊天,第一话题就是你是做什么的,如果你说我还在读书,他们就会自然问你的学校。可能他们只是找话题聊天,并不是要评估你的学历好坏,但你是名校学生还是不知名学校的学生,对于开启话题、交谈兴趣及后续保持联系,都是有影响的。即使是冲到金字塔顶端的成功人士,也很难摆脱学历标签。大疆无人机现在估值 1500 亿美元,即使如此,创始人汪滔对学历也耿耿于怀,他委婉表达过,虽然母校非常厉害,但还是遗憾没去麻省理工。进好学校,对于权贵而言也并非轻而易举。台湾省「国防部部长」陈履安之子陈宇廷,他申请大学也要填申请表,求人写推荐信,准备申请材料。他亲口说过,他海投收到很多拒信,首选麻省理工被拒,次选哈佛被拒,最后只能去普林斯顿。后来他在回忆录里多次提起没去成麻省理工,他还是学佛的,也逃不过学历执念。所以,学历评价是全方位、全阶层、全年龄段的。只要没出家在世俗中生活,就要面对它。就算你将来年纪大了,准备佛系躺平了,可你的孩子又开始谈恋爱,对方也要了解对象的家庭背景,免不了旁敲侧击打听父母学历,你一大把年纪还得被拉起来被评价学历。大家最常说书香门第,很大一部分就是看父母教育背景。当时国家澄清,中国政策中没有第一学历这个概念,你问我支持不支持?我肯定支持。不过,国家不包分配工作,也不发对象。第一学历重要不重要,最终是用人公司和你要打交道的人说了算。创业融资,风投要看创始人学历。洽谈合作和拓展业务,也看学历,还看校友人脉。介绍对象,也会问哪个学校。就是上网发表意见,如果学历不够,都要被怼没资格发言。二、为什么看第一学历人们认为高考相对公平,因此第一学历更说明问题,而后面考硕考博操作空间更大。还有一个问题,与很多人想象的不同,硕士博士学历更高并不一定就有优势。很多工作只要求本科,本科和硕士博士比较谁更聪明、学业更好,也还是看大家都参与的高考,考上的大学,比的还是第一学历。国内看第一学历的风气,我感觉是近几年刮起来的。几十年前,大家是看一个人最好的学历。比如那时人们会说:小张啊,高考没发挥好,本科读的 xx 大学,但后来出息了,读了清华的硕士,真正的高材生!如果有人问,小张你哪个大学的?小张会说俺清华的。你翻他 MSN 空间,简介只有清华。现在不一样了。人们会说:小张,你是清华的,本科还是硕士?那你本科在哪读的呢?啊,是 xx 大学,也不错。小张感觉受到了伤害,他想:我努力奋斗考上清华的硕,你们为什么总盯着我第一学历不放呢!第一学历这个概念,我感觉是从国外传到国内的。以前在国内,问你哪个学校的,大家一般说最后或最好的那个学校。或者直白地说:本科某某大学,硕士某某大学。后来,我在国外工作久了,发现国外基本都是说自己的本科大学,他们对本科大学的归属感非常强。即使有些人去了更好的大学读硕读博,但说起自己是哪个大学,还是说本科大学。这里还有另一个问题,小张总被人盯着第一学历很不开心,但同时,他的硕士同学小王也很不开心。知乎就有一个问题,题主小王说,读研发现同学第一学历是很差的学校,很难受,怎么办?小张快哭了,我努力奋斗考进来的!小王说,我这个人对于学历出身还是比较重视,现在感觉很难受,心里不怎么平衡。小王虽然心胸不开阔,见识也不多,但也是人之常情。我认识的一个大学教授,爱上了家里的年轻保姆,并很高调地离婚和保姆结了婚。周围很多闲言碎语,高级知识分子和高中文凭的保姆太不般配了。但教授是博导,经过几年运作和资源互换,保姆后来读了另一个博导的博士,拿到了博士学位。我知道的时候,也是很吃惊。而我身边有不少企业家、高管和专业人士,为了升职或装点门面,都去水了一个名校硕博。我刚开始的时候是和小王类似的心情,我凭本事考入名校,而这些低两档的大学都考不上的人,靠和大学利益互换沆瀣一气,就能水一个名校硕博,这合理吗?我那个时候,很自然地赞成要看第一学历。虽然第一学历也有不公平,但比硕博还是公正公平些。所以,如果见识过那些乱七八糟的硕博项目,就会想通了。至少小张是诚实、上进、正直地考上名校硕士。可小他的硕士,和那些乱七八糟的硕博项目,普通人并不会去专门区分,也区分不清楚。都是硕士,含金量完全不一样,但在不了解实情的普通人眼里,就是一样的。小张小王的学历,被那些乱七八糟的硕博项目连累了。三、第一学历贬值无论是国内大学,还是国外大学,过去几十年都扩招了很多倍。我们那个时候,一个小区能有一个常春藤就不错了,现在我住的一栋楼里就有好几个。而我们父辈考大学时,又比我们难几个数量级,虽然我们学历一样,含金量却远不及他们。有人好奇我以前招聘为什么不严格要求学历,一方面是我知道不是每个人运气都很好,但是金子,我希望给金子发光的机会;另一方面,我对现在的名校生有点失望,所以也不想看学校了,都去做笔试,笔试见真章。而有些名校生,求职信充满溢美之词,对我司如何向往,只求一个面试机会,一旦告诉他们要笔试,马上就吓跑了。四、学历普通怎么办学历评估系统留了后门,很多学历普通的人就通过这些后门,走向了不同的人生。投行是出了名严格要求名校,但也会碰到不是名校的同事。常见三种情况:1. 转行进投行,有多年经验,或带客户资源,这种不太看学历;2. 金融领域工作多年,慢慢挪过来的。比如第一份工作在三线券商清水部门,第二份工作挪到了核心部门,第三份工作挪到了二线或一线投行核心部门;3. 投行高管私人关系安排进来的非名校应届毕业生,这种很少。很多人以为这种是客户塞进来的关系户,并不是这样。因为客户的子女一般都是名校,如果不是名校,多数也都会先想办法送到名校镀金,再往投行里塞,这样履历更完美。非名校的毕业生,其实往往是投行高管自己的关系户,并不是客户的子女。这些关系户非常扎眼,所以一般不是很多。讲个实际的例子,我在摩根大通时有个同事是大专文凭,就是第二种情况,先做会计审计,再去小券商,最后进摩根大通。五、学历对婚恋的影响现在大部分人仍然看重学历。有些人可能不好意思明说我一定要找个有钱人,因为会被指责拜金。但说一定要找个硕士博士或者名校的对象,则非常理直气壮,是一种政治正确。那么,学历普通的人,婚恋上就一定不顺吗?倒不一定,我讲几个身边的例子。先说我在罗斯柴尔德的一个同事,他是剑桥硕士和哈佛 MBA ,结婚时太太是高中学历。太太婚后读了大学,平时在朋友圈晒美食,晒孩子,卖保险,生活闲适,两人相处也融洽平等。我在知乎提到过这个同事,有网友不相信,说那一定是双方年龄、外貌、家境悬殊。其实这个同事与太太年纪相仿,男的高大,女的高挑。北京长大,自幼相识。后来男的移民美国留学英国,做投行。简单讲,女方没有什么更优越的世俗条件,只是男方不在意学历罢了。再说一个例子。我前老板是个英国人,很高大也很帅。他太太年轻几岁,是捷克人,也高挑漂亮。我觉得外貌两人很般配,赏心悦目。但说家境、学历、经济实力,太太就差远了。太太只是高中学历。我问他们怎么认识的,他说在酒吧,然后补充了一句: Not a typical place to know your wife.所以,婚恋既有极为现实的情况,但也有浪漫、让人觉得世界并不是那么千篇一律的情况。后来网友起哄,要我给她们介绍这种不看学历的同事,可是不看学历的人往往更难满足,他们要好看有趣,比名校学历难多了。先写到这。篇幅所限,很多还未能谈及。最近就有位券商老总找我咨询,该如何规划孩子的学历,国内读还是国外读,高中、本科和硕士分别去哪读,读什么专业,以后职业如何无缝对接走快车道 。学历这个话题涉及很多方面,并不是一篇文章就能全部说清楚,以后有机会再谈。更多文字,可关注我的小报童专栏。我的微博鲸伏,以及新世界内测。

2022-7-16 8:46

你一直劝年轻人别去投行,现在仍这样看吗?

我以前劝年轻人别去投行,是觉得投行是个浪费聪明才智的地方,聪明人应该去做更多直接创造价值的事情,但近几年我改变了看法。因为我越来越意识到,很多人需要投行的训练。没有类似投行的训练,很多人工作时不得要领,事倍功半。我在摩根大通时遇到过不少各国企业家和高官的子女,而我接触的行业和人越多,就越理解他们送子女来投行工作的好处。可能他们自己没想那么复杂,只是想让子女开眼界学东西,或者干脆是去投行镀金。但如果认真分析这件事,我的看法是:人要正确认识自己和世界,参照物很关键。如果你从小就第一,会很难正确认识自己和世界。你中学成绩第一,在中学尺度上处于顶端,但你不知道在世界尺度上你处于什么位置,可能在世界尺度上你什么也不是。如果你不是第一,道理也一样。你在中学成绩位处中上,但你不知道你在世界尺度上处于什么位置。进了最好的大学,可能会有点变化。很多人说进大学前觉得自己是学霸,进了大学才发现自己是学渣。可能他确实是学渣,可能他不过是在渲染自己的学校如何厉害。进入大学,大部分人的尺度会由高中尺度拓展为大学尺度、名校尺度。但有些人即使进最好的大学,某种层面上,他的尺度不一定会拓宽多少,因为很多重点高中重点班的生源比名牌大学更好。所以周围 peer 的水准不会提升,反而下降。虽然大学人多,有更大几率出现 outlier,出现碾压你的人。但如果你在重点中学就拔尖,大学里能碾压你的人也不多。这些少数能碾压你的人不一定在你的院系,就算同一院系你们也不一定有交集。就算有交集,可能也只是浅层交集,因为他平时发挥一部分实力就顺风顺水,你不一定有机会看到他火力全开,因此你看不到真正的差距,意识不到他们其实在你尺度之外。直到你进了摩根高盛这样的投行。这时,情况突然就有了很大改变。因为平时的顶级名校,突然变成了「参与海选的群众」。顶尖投行招聘的广度是全世界,深度是去名校中的名校掐5%的尖儿。于是你的尺度从名校尺度升级成世界尺度。更重要的,这是一个浓缩的很容易划分刻度的精英的世界尺度,而不是一个广袤无边无法精准定位的世界尺度。打个比方,就像把你丢到美国,理论上你进入了美国尺度,但实际上你的尺度并没拓宽,一来你接触不到尺度的顶端,二来这个世界庞大混杂,你没可能进行有效参照比对,进而给自己定位,你无法知道你在美国尺度的准确位置。而在投行,你身边充满了有效参照物,你有机会和他们共事竞争,从而校准自己的位置。你不仅迅速看到了世界尺度,而且看到了不同类型的聪明人在世界尺度上如何分布。你见识过真正的厉害,各种各样的厉害,就不容易被唬住,被忽悠。如果你想在这个尺度上攀升,你能看清楚路径,甚至能从同事身上学习。这里可能有人会问,我为什么要知道尺度,我为什么需要参照物,这对我有什么实际意义?海明威不是说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是优于过去的自己吗?答案是,优于过去的自己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极难。如果你每天都能进步1%,你很快就能变成超人。这个世界有那么多超人吗?没有。没有参照物的情况下,你不一定能正确认识自己和世界。你可能高估,也可能低估自己,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哪,你可能对世界的认识有极大偏差,这一定影响你成长。一个人对自己和世界有相对精准的认识,极其重要。很多学科的科学家穷其一生,不过就是研究如何把准确度提高一两个百分比,甚至零点零几个百分点。生活、职场和事业,就像射击一样,关键不是用力扣扳机,而是精准定位。就像发射火箭一样,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前几天有人问我,你为什么和专业人士讨论问题时那么自信?我说,我不是自信,那不是相信自己,而是相信逻辑。有些通用逻辑,并不会因领域不同而失效。当然,早年我也不笃定,发现专业人士说的逻辑有问题时,我也会犹豫,怀疑是我听错或理解错。但后来这样事情经历多了,就知道专业人士犯错的几率并不低,而逻辑是可靠的。而在摩根高盛这样的投行,你的同事同行都是从世界最聪明的人中层层淘汰选拔出来的,他们中有不少人能进行高效精准的逻辑讨论。他们的沟通能力、理解能力、记忆能力、逻辑能力、表达能力和职业态度的基本水准都很高,不会像普通人稍微一深入一弯弯绕就懵,推进不到几层逻辑就断掉。你去任何一个行业,都很难有数量和密度都如此大的聪明人与你一起工作,帮你校准,拓展你的尺度,让你知道什么是可能的,以及怎样的人、怎样的方式能达到那些可能。如果正在投行工作,感触可能不会深,会默认这只是职业基本水准,甚至经常抱怨同事同行东歪西倒,各种不靠谱。但等你离开投行,去别的行业工作,就能体会到落差有多大,就会知道什么叫做人在福中不知福,就会发现你认为的基本水准,在别处可能就是天花板,因此你的预期、工作标准、进度表都需要调低调慢。即使不说智力,单说精力,你也会发现差距巨大。如果你没在投行工作过,你可能会认为一周工作 60-70 小时就是过劳死的工作强度。但你在投行工作过,你就知道一周 100 小时是投行的基本水准,不仅要熬夜,还要多线程同时处理很多事情,还不允许出错,一个标点符号、一个空格、一个字体的错都不行。投行是一个在各层面都能让你看到很高水准的地方。做科研,做业务的人都知道,有时就算不知道如何做到,单单知道可以做到,就是一个无比宝贵的信息。可以做到,这么一个看似简单的信息,往往就决定了大量的投入是否会血本无归。这是为什么,有些对冲基金如果不是为了募资,连自己做什么市场,做什么品种都不想透露的原因。你在投行,能看到很多事情是可以做到的,是如何做到的,你可能也要被逼着去做到,这样广泛而陡峭的学习曲线,在其它行业很少见到。至少,在投行的头几年学习密度和难度都可以很高,只要你不是摸鱼混日子,天天抱怨千篇一律的建模、准备文件、开会、宣讲和维护客户浪费了你的才智,那么一个个新行业,一个个新公司,只要你有心学习根本学不完。换个角度看,这可能是世界上给你最高工资来求你好好学习的美差。另一方面,如果你做投行有些吃力,力有不逮,你也要清楚一点,那就是事塑造人。即使是一个资质平平的人,只要把他放在重要位置,给他资源、压力和希望,即使他开始完全不能胜任,挣扎,半死不活,灰头土脸,只要坚持到最后活了下来,他就不再资质平平。 ​​​​尺度拓展、参照物比对、精准定位,都不只是人的维度。投行能让你密集、有效率地接触更大的世界。投行有很多行业组,有自然资源组、金融机构组,科技媒体通信组、消费组和国防组,每个行业组都服务这个行业最顶尖的公司和他们的核心人员,要帮他们上市融资,并购重组,这些都是关系公司生死命运的事情。因此很好理解,投行是一个能快速接触了解最多顶级公司和企业家的地方。当然,前提是在摩根高盛这样的顶级投行,才有机会做很多这样的大项目好项目。所以,即使进投行很难,投行工作很辛苦,家里有矿不缺钱,企业家也希望能把子女送进摩根高盛学习锻炼,因为这能达到送进其它行业头部公司达不到的效果。说明:投资银行部(IBD)是投行的核心部门,为企业提供上市融资、并购重组等服务。投行其它核心部门,比如交易部,与投资银行部在工作内容、能力要求及职业路径上有很大不同。在这些方面,投行的辅助部门,比如风险合规、技术支持、人力资源等,和核心部门有更大不同。因此特别说明,本文提到投行皆特指投资银行部(IBD)。微博鲸伏/微信dew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