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25 11:27
我这两周做了什么,2402
略有一些怠懒,所以两周合并为一篇~-经常会整理相册,最主要的动作是「删除」。不知道删掉了多少照片,可能有上千张。在这样极大量的删除过程中,又更更感受到,“整理的第一步,是丢弃。” 而在删除之后,才是分流。这样分开来做,效率会比较高。如果一边删除,一边又想着分类,就得在不同的思维中反复切换。其中的区别,大概是下面这样——看到一张照片,问自己:“这张是要删呢?还要划分到某个相簿里?”看到一张照片,只问自己:“这张要不要删掉?”另外,在回顾过往照片的时候,发现自己不知不觉也为一些事物陆续创建了单独的相簿:天空,可爱的小孩、小猫小狗,绿树,花朵,以及和家人/爱人/朋友相伴的时光。也再次感受到,“我喜欢什么”、“我想要成为什么样子”,不是能一下子就想出来的,而是会在生活中慢慢浮现。随着持续不断的记录,然后慢慢地,你就能看到了。就像,拼图一样。-画图,行动 > 现实。这次尝试做了观点的提炼,并附加于图像之上,以便于「独立,且可传播」。开始玩《图像实验》,包括万物有灵、AI绘画。在认真严肃的创作之外,也需要存在一些无厘头、无意义的玩耍。而且,正因为没有意义,所以才能获得更纯粹的快乐。画图,从照片中汲取灵感,绘制成图。用 AI 刷了很多冥想主题的图,期间保持冥想主题不变,然后通过更换不同的主体、背景、风格,来感受不同元素组合所带来的不同效果。是一次在有明确限制条件下的创作练习,锻炼想象和元素混搭重组能力。首次尝试主要是主体切换:熊猫、狐狸、树木等动物,和尚、老人、小孩、学生等人类,灯泡、手机、火焰等非生物,细胞、病毒等微生物,Elsa、蒙娜丽莎、钢铁侠、小精灵等虚拟 IP会慢慢在小红书上发布出来-不经意间(非设计),开始做一些视频片段记录(转存到微信视频号)。也做了一些截图笔记。但发现图文的浏览效率虽然高,却没有了最初打动我的感觉,所以保留了原始的视频片段。不过,当隔了一段时间再次回头看当初那个视频的时候,并不能重现当初那种“Aha!”的感觉。幸好这个感觉/味道,有模糊地留存在心里。因为当时驻足良久、反复观看、还做了笔记,所以在脑子里刻了一刀。-在图像发布环节,发现在不同的环境之下,总能再写出不同的东西。是自然地流露。背后大约是环境对人的影响。-
春节假期最后一天回到杭州,购买了制作元宵灯笼的材料。正月十四(周五)晚上,材料到齐开始制作。正月十五(周六)早上继续制作,并完成。过程非常沉浸、享受。感受在(灯笼)结构不变的前提下,如何进行再创造,并融入自己的风格。具体的材料和制作方法,发在小红书。http://xhslink.com/BeDibC-发现一种新的图像创作方式,照片涂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