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臻识狮城:新加坡的社会工程游戏
你好呀!欢迎来到《臻识狮城》,很高兴在这里与你相遇😃这篇前言的提交日期是2025.07.20。这一天,我正式迈入了与新加坡这段“亲密关系”的第九年。九年前的这天,我拿到了新加坡政府的奖学金,飞到了南洋理工大学(NTU)读预科+本科。当时刚结束高二的我,第一次用上了护照,来到一个全然陌生的国家,满怀憧憬地开启我崭新的人生篇章。那时的我踌躇满志,满眼放光,以为“理想的人生”将从此徐徐展开。未曾想到,未来的九年里,我和新加坡将会经历怎样的“亲密关系深水区”。————我一直用“亲密关系”来形容个人与国家,似乎有些违和。这个形容,其实是两周前和我妈吵架时发掘出来的。我回国这两年,她几乎每个月都要问我“最近不回新加坡吗?” —— 我说不想回,她就会条件反射般地念叨“你以前多么多么喜欢新加坡,现在怎么不回去了......”我每次听到这都是一股无名火,但也总是搪塞过去。直到这次,我才察觉到了自己生气的原因 —— 像是你妈一直跟你提起那分手两年的前男友,反复强调“你们以前多么相爱,现在怎么不在一起了”换谁不生气!————但也多亏这次生气,让我发现,自己与新加坡的关系,确实像极了“爱情”。克里斯多福·孟的《亲密关系》里总结的亲密关系四阶段“月晕-幻灭-内省-启示”,我与新加坡已经走完了前三段。月晕:闪着光的游乐场,“梦想成真”的时刻“闪闪发光物,并非尽黄金。”——格言自从高一知道有这个全奖留学的项目,我就开始为此准备。新加坡成了我“梦想生活”的代名词。第一次踏上这座岛,大巴车开上机场高速路时,参天的大树迎面朝我扑来,配上炽热的阳光和盛放的三角梅,还有滨海湾的天际线,我看到的是理想的人生向我徐徐展开 —— 国际化的都市,世界顶尖的大学,花园城市的环境,丰富的校园生活... 甚至没有我讨厌的冬天!我好像能看到自己未来在这里,踩着高跟鞋喝着咖啡做都市丽人,放假的时候周游世界,日出时分在热带雨林中晨跑... 我兴奋地享受这一切——打卡新加坡的绝美景点,品尝新奇的食物看节日烟火,看演唱会,参加各种parade,体验这里各个种族的“春节”在韩舞社和队友们拍百万播放的油管视频,在大学里交各个国家的朋友享受学校里的所有设施,方圆一公里内有崭新的舞室、健身房、游泳池、超美的图书馆、超市和好吃的食堂疯狂体验实习,在公司里,17个人有12个不同的国籍,远程灵活办公,在澳大利亚酒庄团建还能接触顶尖的技术,各届大佬会来做访谈做活动,我们仿佛总是走在世界的前沿,未来可期...那是一种“高中生走出象牙塔”+“走出国门”+“顶配的校园环境”+“奖学金给予的财富自由”带来的兴奋感buff,是非常值得感恩的一段日子我完全过上自己梦想中的生活,并且觉得这样的幸福会一直延续下去...幻灭:NPC般的日常,一眼望到头的生活“我是与一个幻觉结婚,药效退了之后,我觉得他糟透了。”——一位案主当我真的喝着咖啡做都市丽人,假期想飞就飞的时候。我却已经厌倦这一切了。一毕业,搬进又旧又小还很贵的出租屋后,重复的工作、单调的生活、炎热潮湿的天气、疫情后飙升的生活成本、孤独感,每一样东西都像一摞一摞的稻草,开始压向我的身上。更令人窒息的是,没有盼头。跟同事、前辈们聊天,发现大家工作多年后,都进入了完全一致的生活模板,过上了好像“一眼望到头”的生活 —— 日常是上班下班,娱乐只有吃饭逛商场,假期去日本曼谷巴厘岛,蜜月/毕业/长假/有重大事件的时候会去北欧... 无非是挣得多的人会住condo(商品房/公寓)吃餐厅,挣少点会合租HDB(政府组屋)吃食阁的差别,仅此而已...有朋友在新加坡的私人场合里,听许知远老师说“新加坡人给他的感觉都像clerk,到点准时打卡上下班,准时完成一切事情”,而小红书上更是充满了类似的形容,“新加坡每个人都像是NPC”,“新加坡像是一个楚门的世界”于是我也学着戴着面具扮演npc,努力适应自己作为npc的身份。却总是浑身不适 —— 每一天都不想起床,拼劲全力却好像只是维持“活着”这个状态。多亏了疫情和其他契机,我得以断断续续回国工作了一年多,缓和了一下我和新加坡的关系,让我能继续工作。但只要我一回新加坡工作,超过连续三个月,我的身心就全都开始报警 —— 最终“落荒而逃”。内省:直面恐惧“我对镜中人说话,问他能不能改变自己的态度。”——迈克尔•杰克逊《镜中人》“逃走”的我,一度怀疑我自己到底能否写好这个专栏。甚至在写这个专栏的过程中一度精神崩溃。我写下了很多关于新加坡的情绪:紧张、应激、悬着的心、愧疚、被扼住、但又不敢放下、是感觉又要被掏空和燃尽的恐惧...哪怕只是简单提及,都会触及一些应激般的生理反应,想到在闷热的食阁吃油腻的菜饭,想到和房东的斗智斗勇,想到孤独,想到“讨厌”的印度同事,想到NPC般有距离的新加坡人,想到完全没有四季,每天循环,一眼望到头的生活方式带给我的绝望... 好像没有什么很激烈、很创伤的事件,但也没有任何积极的画面浮现。而我不愿暴露和承认这个部分。新加坡,这样一个举世瞩目,被众人所知所仰慕的地方,好像给我也加上了滤镜。我好像因此拥有很多“入场券”,能和各种人侃侃而谈,看似融入各种圈子。只因为我有这个发达国家的金光闪闪的学历、绿卡,每个人都会说“哇”;并且都会因为我在新加坡,而愿意认识我,留下联系方式,说将来可以合作。我非常讨厌这个跟别人介绍时只能说“拿全奖上新加坡顶尖大学”的自己。但除了这些可以被肉眼一眼识别的“功绩”以外,我也没什么可说的。而一旦我承认我讨厌它,想逃走,我好像就失去了这个光环带给我的一切庇护。我用新加坡、名校的标签狠狠裹住自己内心的不安全感、自卑感。我不愿放下的光环,最终牢牢困住了我 —— 一边知道那是曾经让我“成功”的平台;一边却又清晰地记得,在那里生活时,光是努力“正常活着”,就几乎要“掏空”了我自己。所以当我在写这个专栏时,我一次次地戴上那个“成功而体面”的新加坡式面具,想要写出一些“符合人设,符合预期”的内容。但一次次看着写出来的东西,又感到僵硬而空洞。写2500字时就如此痛苦,完全不知道该如何面对接下来的25000字。————但某天,我突然意识到,我的痛苦跟这个国家本身的相似性 —— 外表光鲜,人人称羡,内在却是很多的痛苦与业力。太多人在其中并不幸福,但又被困在这个游戏里,没有退路,只能持续地像齿轮一样转下去。一些在新加坡的街头采访中,也能看到本地人展现出类似的情绪:“我们是生活在一个富裕的国家,但我们自己并不富裕”“很多外国人以为我们个个都像Crazy Rich Asians,其实我们只是Crazy Busy & Broke Asians”“在新加坡,社会早就为我们写好了一些人生剧本,告诉你生活和成功应该是什么样的”所以,会不会,让我觉得挣扎的点,正是新加坡这个国家最大的“特点”,也是有价值写出来的部分?于是我采访了周围的人,发现大家对新加坡的印象都是国际化、有钱、高度整洁、精致、旅游城市... 但大家都不知道这个旅游城市,所有的景观全都是人造出来的;也无法想象一个国家里,大多数人的人生轨迹几乎重合,用一张图就能概括;更无法理解一个国家的dating app渗透率极高,并且求婚的时候说的不是“你愿意嫁给我吗”而是“你愿意和我一起BTO(买政府组屋)吗?“仔细一想,新加坡简直就像是个大型的RPG游戏。城市规划像游戏建模,严苛的政策法规像游戏设定,人的生活像是预设的角色剧本,一切井井有条,一切都是“可以被安排的”。在这个系统里,大多数人都是热衷打卡主线任务的NPC,但也有人被分配到出生即通关的“富人副本”,有人则是作为外劳,日复一日地在底层刷怪打工;也有人试图用外挂方式逃离轨道、打破设定…… 但每个人的剧本都是被写好了的。曾经只是个NPC的我,好像突然“觉醒”,开始好奇:这样高度被工程化、游戏化的社会,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启示:进行时,专栏或许就是契机“跟我来吧,把昨日忘掉。走出你的心,向外跨一大步。”——哈特我模糊地感受到,这个专栏在带领我走向“启示”的阶段,但却不确定究竟会走向哪里。而且我好像,还没有足够的力量去走进这个阶段。仿佛是听到了我释放的信号,二怪来问我愿不愿意和keke合作,合并我们的新加坡与泉州专栏。听到这个提议的那一刻,我“如释重负”,甚至可以说是“如获新生”。我顿时感觉,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像是在面对心里的“洪水猛兽”时,可以把后背交给一个人。这个人还是很靠谱、有创意的keke(看我们的文字,你应该能感受到我们是很互补的两个人,相信我们能碰撞出很多东西)————更妙的是,我也是泉州人!在新加坡生活的多年,我其实看到了很多闽南元素,这也曾让我在新加坡感受到许多“归属感”。但多年后却逐渐习惯,不再在意这些。写专栏的时候也觉得这些与我的主线内容关联不大,遂弃之。但和keke的合作,自然地推动我将我视线从那个“困住我”的框架中移开,打开更多看新加坡的维度 —— 在新加坡保留下来的那些闽南文化。这会融入主线的字里行间 —— 大街上随处可见的寺庙宗祠,Singlish里大量的闽南语衍生词,福建各大会馆在新加坡的势力与财富积累,还有闽南保留下来的习俗如何融入进新加坡人的日常生活... ————写到这里,我依然还是不知道与新加坡的“启示”关系意味着什么,会怎么发生。但我清晰能感受到的是,比起“想要交付的压力”和“面对过往的恐惧”,现在的我对这个专栏,更多的是期待与兴奋。期待了解更多面向的新加坡,探索这个大型游戏建构的思路;期待与keke一起在泉州甚至新加坡马来西亚采风,去体验两地之间的传承;期待分享我在“月晕”的那几年中攒下来的吃喝玩乐攻略,让想来旅行的朋友玩得尽兴,玩得深入;期待打破大家对新加坡的“刻板印象”,即使没来过,也能感受到它更真实的一面;期待与每个读到这些文字的人连接,一起展开这个专栏更多的可能性...期待与你分享我们眼中的新加坡和泉州!专栏大纲(狮城Part🇸🇬)Part I:游戏地图加载中。狮城旅行攻略,一篇就够了第1章|新加坡旅行,你需要知道的一切如何用2小时搭建新加坡旅行系统(懒人包+避坑指南)新加坡的区域概览,不同的旅行区分别在哪里,哪些适合一起玩新加坡旅行必备物品清单交通与住宿基础信息旅行前需要了解的注意事项景点与本地社区相结合,有哪些能走的路线滨海湾|牛车水|圣淘沙|乌节路,经典景点如何丝滑打卡动物园|美术馆|东部街区|湿地徒步,本地人也爱玩的路线是哪些NTU|NUS,校友带你云游世界顶级名校从小贩中心到米其林,如何吃明白新加坡从$到$$$,推荐的餐厅和咖啡厅南洋咖啡究竟怎么点常见菜名的意思,让你点餐不再懵逼食阁文化,排队文化,还有纸巾占座文化学好Singlish! 走遍新加坡都不怕!常用Singlish词汇科普能够同化英国人的“Can lah!”第2章|旅游城市的设计与搭建,一个人造的minecraft城市完全人工设计的,像minecraft一样的城市。哪些地方是人工建造的?用短短几十年打造出了这样一座完全人工的旅游城市,是种怎样的“奇迹”旅游业对新加坡的经济意义。为什么一开始提出这个概念,如何执行的发展轨迹城市设计感:统一建筑色彩、绿化布局、无广告的地铁和政府建筑干净、安全、秩序井然的背后:压抑与规训新加坡如何通过“国家品牌”塑造一个观感上完美的国家Part II:游戏主NPC设定。NPC般的新加坡中产,为何能共享“模板人生”第3章|新加坡人活得像NPC?“楚门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新加坡人的生活方式 —— 模版化,标准化,同质化的人生路径从小升中学、大学、服兵役、组屋、结婚、生育。一辈子的路径被政府规划好教育体系:让孙燕姿都焦虑的教育分流到底如何塑造新加坡人婚恋模板:“超级理性主义“的婚恋方式,约会软件盛行,从初见延续到婚后的AA文化娱乐方式、养老、住房、生育、职场剧本,由此衍生出的焦虑体系第4章|稳定中产如何被制造?一场宏大的社会工程(social engineering)新加坡中产并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被“设计”出来的,新加坡到底如何设计出这个社会工程住房:组屋机制,公共住房(HDB)计划背后的社会、种族分层设计规则如何影响所有人的生活法律&规则:带榴莲、养猫和同性恋都违法的国家养老与社会福利:为何新加坡随处可见七八十岁还在收盘子的老年人,这种现象如何影响国家里的其他人文化/底层信念/历史因素:理性主义、效率至上、避免冲突的文化逻辑“不能失败”的文化:人生一次定型,没有重来机会。kiasu.一代又一代人被困在精致、稳定但缺乏弹性的轨道中历史制度背景,新加坡如何形成今天的特性。新加坡人的精神内核,底层价值有哪些Part III:隐藏副本剧情。中产之外,新加坡的阶层折叠第5章|富人游乐园,科技新贵殖民,精英打工人,底层外劳构建的新加坡金字塔顶级富豪的新加坡生活:crazy rich asians的生活真实存在吗新加坡对全球富豪的吸引力:低税率、政治稳定、银行隐私新加坡如何给顶级富豪开辟出独特的生活地图家族办公室计划、避税天堂、全球资本跳板;“财富避风港”的国家战略大型洗钱案和后续影响科技新贵的新殖民:Web3, AI, Fintech为何Web3和AI创业公司都把总部放在新加坡?在新加坡有哪些精彩故事欧洲白人男、印度技术男、中国创投人的聚集精英打工人:在新加坡“冷暖自知”的生活中国互联网企业和员工大肆“下南洋”的这几年,给本地带来了什么影响,大家在这里生活得还好吗中国企业如何“卷崩”新加坡职场各国打工人留在新加坡的底层动机是什么?疫情前后,打工人的心态与生活改变底层外劳:对东南亚劳工是剥削压榨,还是给了他们更好的生存机会清洁工、建筑工人等底层外劳在新加坡如何生存女佣制度如何“支撑起”新加坡新加坡社会对底层外劳究竟是何态度?他们在“社会工程”的角色是什么,有得到应有的保障吗第6章|阶层之间与新加坡的价值交换逻辑不同阶层对新加坡的“价值”:资本、人力、出生率、如何设计了各个阶层的比例,构建出新加坡的经济与人口支柱/金字塔政府如何通过签证、身份、福利机制实现精细化管理国家与个人之间的交易逻辑:安全换自由、秩序换空间新加坡是“熔炉”吗?看似融合,实际是精准的分流、按比例分配Part IV:普通玩家的游戏测评。我与新加坡的故事第7章|用八年与新加坡走过“月晕-幻灭-内省-启示”新加坡那些曾经闪闪发光的生活瞬间新加坡人才引进制度:SM奖学金系列和ASEAN,被奖学金和签证困住的一生我们得到了世界最稳定的教育,也进入了最狭窄的轨道 —— 二十多届的scholars都过上了什么样的生活留下与离开的人如何选择第8章|不同人群的新加坡移民分析与FAQ不同人想来新加坡的考虑因素哪些人适合来新加坡生活、学习、发展?哪些人可能会像我一样被“卡住”?中国人来新加坡,中产变无产? 如果来新加坡,你会在这个游戏里拿到什么样的剧本与主线剧情无关,但写作过程中搜集的旅行、留学、工作生活等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