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一人公司
一人公司

一人公司

@门冬冬

📻 同名播客的精华文稿,每周一更新两篇文章。
如果你正在探索自由职业的可能性,想看到脱离平台的商业模式、团队搭建、自媒体变现等实操案例,这里有最一线的职业案例库和走心大实话。

👩🏻‍🌾 专栏主理人:
门冬冬
体制内裸辞后创业,今年是不上班的第6年。
两档播客《一人公司》《婚姻内外》主理人。

👇
限时99元,购买超30位年入百万创业者的独家个人故事和创业秘籍。
订阅添加微信:yirengongsi,进专栏交流群。
订阅571
文章119
最后更新:2024-2-4 17:42
查看 【一人公司】 详情查看 【门冬冬】 主页
分享到微信打开

免费内容

2024-9-10 15:30

依澜:中年是人的第三次诞生

冬冬:录前两期节目的时候,录着录着,我才意识到自己 35 岁了,刚好依澜姐是 35 岁职业转型。我们想聊一聊 35+的职业转型这个话题,我们如何在人生的下半场活得好。 依澜:我特别赞同冬冬的思路。我们去做一个自己特别喜欢做的事,其实要有一些可能性、去做一些尝试。做一些我心里特别想干,但我又想验证它能不能走得通的事;做一些我真的特别想聊,我也相信,我的听众有共鸣的事。我觉得这种尝试特别珍贵,不管他最后的成果是怎样的,把自己心中最大的好奇、心中最想做的那个事做了,我觉得这个本身对冬冬自己的意义会特别大。当然,我们谈出来的东西对大家来说,也有所收获或者是启发,那就太棒了。 我们第一期聊的是冬冬自己的困惑。我做一件事情,我还挺喜欢的,但是我到了瓶颈期,我可以怎么办?第二期聊了一个我的小的方法论,关于我们 100 天能干点什么,用 100 天能不能让自己调整到另外一个状态,等等。那是我之前试过好几次的一个有意思的小方法。 今天我们再聊 35+转型,其实这个定义并不是特别准确,一会我们可以继续聊。35岁这个门槛挺神奇的,我今年是 43 岁,35 岁到 42 岁,我经历了一个完整的 7 年,基本上也完成了自己的一个转型吧。其实在我 35 岁的时候,差不多小十年前,没有太多人在讲 35+这个概念,也没有人在讲三十几岁你就要转型了。那时候,很多人 30 多岁还在想:哇,职场是我的天下。因为大家基本都在中高层,都还有光明的未来,而且又是口罩前期。那个时候,像我这种 35 岁就急流勇退的人特别少,真的是特别少,我身边很少听说有人 35 岁就开始困惑的。 我觉得这个是时代的变化,因为当时我在公司是副总,相当于老板下面就是我了。虽然我们是一个小的文化公司,但是还是挺如鱼得水的,老板信任你,同事们也喜欢你,公司的业务还在往前发展。我是生了老大以后突然发现,噢,你要对一个新的生命负责任。 有些朋友知道我的前传,基本就是裸辞,为了让小孩在一个自然环境比较好、人文也很多元的地方长大,从北京搬到大理。其实那个时候的想法特别的单纯,也从来没想过我是什么年纪呀?这个时候是不是要转型了?所以,相当于是很懵懂和很自发地就去到了那样一个状态,后来才发现,哦,我好像又要从头开始了。 我其实是被动地在35+以后开始做这个动作的,到今天反观当年做了什么,才自觉地去分析,哪些事情似乎是做对了,哪些事情是坑,大家可以去避开,是这么一个状况。不像后来所谓的互联网大厂也好,所谓整个社会的一些不稳定的、不确定的东西出来以后,大家才会说35+怎么变成个坎了?就跟当年 30 岁不结婚一样,突然变成一个社会时钟了。 冬冬:是的,我觉得社会时钟的印记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特别的明显。记得小时候觉得 30 岁前必须完成结婚生子,现在这个话题在00后这里基本不存在了,我们身边三十四、五,甚至 40 岁不结婚的人一大批一大批的,尤其在一线城市。但是,这两年职业转型这个话题确实被越来越多地提出来,今年离职博主甚至成赛道了,确实有很多这种时代的印记。 我觉得今天我们聊这一期节目,等我们5年、10年后再听的时候,可能也是时代的印记了,还蛮有意思的。依澜姐讲到一个事情,其实你是先做了家庭的选择,生了老大,然后想变换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被动进入到职业选择的环境当中,是吗? 依澜:是的是的。 冬冬:这个应该是我们很多女性听众遇到的问题。我现在单身,单身的人其实不太考虑这个事情,可能会考虑我想呆在哪个城市,以及我的职业发展到底什么样的方式最好?尤其是自由职业这个群体,它其实受限不大。包括我前段时间跟你聊,还可以出国旅居,或者出去读个书,自由度比较高,但是其实我早晚也会面临这一刻,只是说他不一定是在 35 岁这个年龄。 你要考虑家庭的原因,再次选择自己的职业。我相信除了我们刚才讲的时代的烙印、职场环境的变化之外,应该还有很多个人因为家庭、因为时代被动进入到职业转型。我大概了解依澜姐的经历,但是今天给我们的听众还是详细地拆一下,被动进入到这个职业转型的状态下,你经历了哪些阶段? 依澜:其实冬冬刚才说到这个 35+,好像比如说是当妈妈的女性,或者是有一些在互联网大厂的中高层,她可能面临着一个金字塔的选择,好像不是所有人都会经历,只是说有一部分人她因为她所处的环境,甚至她的性别,可能会遇到。但实际上,我后来发现,我身边大部分跟我年纪差不多、甚至比我更年长的朋友,其实大家到35、36 岁这个时间段,他的心理上都会发生一个比较大的变化。 美国特别有名的一个心理学家叫萨提亚*,他提出我们所谓的中年是叫做人的第三次诞生。不管你的职场顺风顺水,你的亲密关系有任何变化,还是说我确实在A 领域做得不好,希望去B领域之类的,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它有一个共同点:你开始自己主动地去做一个选择,一个重要的选择。它是你在思考你的这个人生状态以后,你做选择的一个时段。 我很多的朋友,他们一开始也是像我一样,很懵懂,没有意识到。后来过了几年,他发现,他好像确实是在三十五六岁的时候开始做了一些主动的选择。你看,比如说咱们二十几岁、甚至三十出头,跳槽换工作,其实很多时候,是外面的大势所驱动,是你去投简历,对吧?人家筛选你,其实还是很被动的。像冬冬这样比较早就明确的知道自己要创业、要去做事的其实是少数,大部分人还是一个按部就班、一个被动的状态。到了 35 岁上下,我觉得人开始活过来了,开始变成熟了。35 岁有什么优势和劣势?我觉得优势其实更明显,就是你更成熟了,你这个人本身更完整、更有力量了,你的内核可能开始趋于稳定,这个就是好的方面。 我大概先说一下我当时经历了几个阶段,一开始是特开心,人生是旷野。那时候完全没有这词,但我所有的朋友就说这姐们真是与众不同。我直接放弃北京所有的原来有的东西,比如Title 什么的,而且我是北京户口,是大学在北京上完以后拿了北京户口的那批人。所有人根本就不理解为什么我有这么好的基础,却直接裸辞。 而且我从北京到大理,虽然大理那个时候已经有一些名气了,在艺术家、自由职业者的语境里面,它是一个特别棒的选择,但是对于大部分人来讲,它就是一个西南的偏僻小镇,一个旅游城市。我甚至在决定搬去之前,就只去过一次,纯粹就是一个旅行者。所以,那个时候我们这样裸辞+去大理,现在好像是个赛道,当年就是匪夷所思。 很多人也羡慕,但羡慕归羡慕,他是绝对不会做出这种选择的。我刚去的头一年,太开心了。因为那时候又有存款,又带着一个两岁的小孩,一切都是特别崭新的。我家当时那个位置选得挺好,在半山上,苍山的半山别墅区,我们家有5 层。 冬冬:天呐,我上次看到那个房子震惊到了。 依澜:当然大家听起来好像很特别,在那就不算什么,很正常,因为就是连排,五层相当于阁楼,阁楼上面是360°的苍山洱海的景色。我的卧室正对着海,而且门口有两棵樱花树,一棵红色的,一棵白色的,一到春天美爆了。樱花树后面就是洱海,很美很美。所以,第一年就觉得是度假,人生是旷野,天天带小孩玩。那时候大理的咖啡馆都不是那么多,每天我接了小孩放学,大概下午 2 点钟,3点钟就开车 40 分钟跑去喜洲喝杯咖啡。第一年太开心了,去学习怎么做面包,给孩子做吃的,然后到处玩。 我觉得很多 35岁 裸辞或者是 Gap year 的人,可能都有那种感觉,就太爽了,放飞自己,体验生活。但是到了第二年,当年的年底我就怀了老二,当时也不是计划中的,可能太放松了,感觉压力也小了,所以就怀了老二,那个时候也没觉得有什么,就顺其自然往前走,一直到生完老二以后,真正的那种不安才开始涌现。 第一,你会发现存款在逐渐减少;第二,你在朋友圈里每天去围观大家,还是蓬勃发展的各种项目,谈各种生意,但是我感觉那一切在离我远去。也就是说,你之前所有这些经验、资源,其实都建立在你的 Title 基础上,当你没有那些东西的时候,你是谁其实你不知道,你除了知道你是两个小孩的妈妈,其实你不太知道自己的社会身份了。 第三是因为我生了两个孩子之后,当时身体特别弱。也就是说,你到 35 岁,不管主动被动地,其实你会经历你的体力经历一个大幅度下滑的感受,哪怕你不生孩子,你是一男士,大家也会感觉到,人到中年,之前你所有拼的命,现在都回来找你了。 冬冬:还债。 依澜:对,都要还债的。 我本来在北京的时候已经是挺亚健康的状态,一身病,到后面是什么状态?就是我会不舒服,我去医院看,但我花了 一千来块钱检查,其实我得不到什么答案,解决不了,因为它只是亚健康状态,可能指标上并没有明确的体现。 所以,到我生完老二以后,我就感觉身体的那个弱的部分全面爆发,我觉得就是丧失了劳动力。你别说让我坐着伏案工作了,让我出去遛娃半小时,我都气喘吁吁,就那种状态。我又零收入,也没有什么社交,没有社会身份,体力不行,然后伸手要钱生活,那个感觉对一个当年的职场女战士来说,是进入一个巨大的怀疑期。我觉得很多有类似经历的人、尤其是职场妈妈,都会有那种时期,周围的人都觉得你的自我效能下降了。效能感下降是一定的,因为你多了很多身份,因为你年纪大了,你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也会走低。 冬冬:落差感觉好大好大呀。别说是你的状态了,我觉得现在一个风光无限的职场女性回家做个家务,那个落差感也蛮大的。 依澜:对啊,何况职场女性起码到上班时间还能化妆出门,但我那时候就没人需要我,除了这两个小孩。没有人需要你,你在这个社会上是Nobody。突然有一天,真正的危机感才会浮现出来,它不是一下子就到你面前的。不是你说,诶,我 35岁了,我得现在准备。不是的,是你突然被逼到那个生活的角落里。我觉得很多人可能在这几年就主动被动的……突然有一天发现,诶,我怎么在这?我怎么被挤住了?我卡在时间中间了,一切都在流失,但是我被卡住了,就像上次我们说到那种感觉:你在一个高速的、加快速度的影片里面,但你是影片里面走得特别慢的那个人。 冬冬:天呐,这个画面感好直接呀。 依澜:对,从那一刻,我的转型才真正开始,因为你觉得你要自救。我经常说那意象是我都想开窗推倒苍山了,那是什么样的勇气,就是觉得不变不行。不管面对着这样的一个妈妈身份,还是面对着自己的人生,都不能崩溃。所以,那个时候就觉得我得干点什么,这才开始了7 年的转型。 冬冬:那个时候,依澜姐你有要大干一场的想法吗?因为不管是外部的环境,还是自我的评价体系,其实是比较差的一个状态下,那个时候你会想我要一下子怎么样吗?会有“妄想”吗? 依澜:没有。我觉得之所以 35 岁有这种危机感,就是因为没有“妄想”。如果我 35 岁,我意气风发,我手里拿着大把的资源,不管是钱、人脉还是什么,我需要转型吗?我只需要就往前冲就完了,它不涉及到你要从零开始做一件什么事。有些人说 35 +直接转型创业,那是一回事吗?我觉得不是,不是的。有时候,所谓的中年危机转型,它相对来讲会有一点被动感,我觉得跟35+创业是两件事儿。 冬冬:明白,我觉得这个概念很好,因为我刚才在想,我们面临着这些问题,尤其在所谓的人生低谷期的时候,接触的一些用户会设立一个非常大的目标,非常大的目标和现实又差距很大,就让人更加停在那里,但是压力会越来越爆表。所以,你刚才讲直接转型和创业其实是两个概念或者两个方向,还蛮有意思。 依澜:是的,而且我觉得很多时候哪怕你现在是一个职业的稳定状态,可能很多人也会在这个年纪想一点其他的可能性。比如说骑驴找马,比如说开展副业,比如说逐渐向更愿意做的事过渡,其实它是一个缓慢的、内在的暗流,这个事只是跟你自己有关。我觉得不管你现在是什么状态,你到了三十五六岁,你一定有一个觉醒期,这个是我们必经的。 那么,这个觉醒期你去做新的尝试。很多人其实一方面可能有大的目标,一方面会考虑怎么样维稳。他不会想一下子做一个颠覆性的改变,那种大刀阔斧,完全改变自己人生轨迹的,其实还是少数。所以我们今天可以聊,我的内在暗流怎样去支持自己重来。当时我的状态其实也不允许我去大刀阔斧,我马上在大理开个高级民宿,不可能啊。所以,我觉得在这个时候,你反而要停在这儿。 很多时候,我跟很多年轻的朋友说,如果你不知道你要干嘛,你先停下,不要有那些妄想,然后你干嘛呢?你就去往回看,然后再往前看,因为我们之前所度过的时间都不是白过的。你往回看能看什么东西?首先,我觉得我们先要找到自己的坐标,就是你在哪,你去到任何一个地方都是要有一个起点的,那么这个坐标是怎么构成的?特别简单,就像我们去描画所谓的用户画像一样,你描画一下自己的画像,比如说我现在的年纪,我是男性女性,我已婚未婚,我有没有孩子?我现在在这个职业领域里面,大概是一个什么状态?我的生活本身什么状态?我的健康是什么状态? 这个你不一定写下来,但你要做一个自我的描画,甚至包括我现在住在什么地方。就举个例子,比如说我现在住在清迈,在比较靠近赤道的一个地方,那么如果我想做东北美食,我是不是一点儿优势都没有?如果我是在一线城市,那么我做跟一线城市相关内容,就很有优势;如果我在一线城市,我想写大理攻略,是不是就没有优势? 中国叫天时地利人和。你其实要找一下,跟天相关、跟时间相关的,你在哪?跟地相关的,你在哪?跟人相关的,你的关系和人脉资源在哪?你需要做一个简单的盘点。我当时就不用赘述了,我当时就是啥也没有,最大的优势是有两个小孩儿,我每天在家要做饭,就是家庭生活嘛,说白了。当时对我来说最大的优势就是,一在大理,二有丰富的家庭生活,这个就是当时的我的状态,我的那个Moment的坐标。 回来再看说我的认知经验,谁来买过单?这个事情在今天,哪怕你只有朋友圈,或者是你有任何一个社交媒体账号,你都会有数据。我觉得那种完全没有自己的社交数据的人在今天很少了,我也见过连朋友圈都没有的人,但很少很少。所以说,你就可以回去看,你在任何一个社交媒体上,被看见、被点赞、被评论、甚至被买单的,是你的什么样的技能或者特质?哪怕你是职场人,其实你也找得到的。当然,有些说我就只天天转发我们公司的公众号,那另说。 我觉得很多人都能找到,不管是在你的职业领域、生活领域,还是你的爱好领域,可能都会有人为你的一些东西买过单,比如有人爱运动、跑步,有的人骑行,有的人旅行,有的人吃美食,有的人做手工,有的人学习,有人自律,等等等等。那么,不管你露出过哪一面,可能有人为你点赞,甚至给到你一个评论,甚至问你说,“唉,姐,你咋做的?你给我推荐一下。” 大家是不是都会有类似的经验?我觉得那个部分其实就是你的一个起点。 冬冬:是的,是的,每个人都会找到那么一个点。 依澜:对,可能有时候这个点特小,甚至你都不以为荣。是你的 Guilty Pleasure,你的那种肮脏的小爱好、小兴趣,但是你不要轻视这些东西。那天我还看到一个说法,你认为的“缺点”可能就是你的机会。你知道,我们作为人类的共通性,就是你喜欢的东西一定也有人喜欢。不管多小的爱好,其实也有喜欢的人,但是恰恰因为是你爱嘛,你可能投入的时间比别人多,你能分享经验就多,有时候恰恰是那个小点可能给你一些新的机会,然后你再把你其他的专业经验用进去。 从我这边折射的话,就是我当时一看就发现我过去旷野一年来,我每次发一些诸如在大理去哪买菜、尝试做什么新饭、怎么玩,跟这个相关的就很多人感兴趣,会点赞,甚至会说你竟然会做这个了之类的。我当时就想,那么基于我现在的坐标,基于我现在状况,我是不是可以考虑去做美食?但可笑的是,我是个做饭小白,人生没做过几天饭,吃的倒是挺多的,因为我最早曾经做过美食编辑,自诩为一个吃货。 什么都没有,真的是什么都没有,从头开始,但当时又觉得说,我至少每天有三次的机会可以练手,我至少比上班的人时间多,至少我做的菜、我拍的照片还有人点赞过,甚至还有人对我说:唉,某某食材在哪买什么的。我就想说,那不然就从这儿开始。所以,一切就是从你手边仅有的东西开始。 冬冬:我感觉依澜姐你这一段话把家庭女性的困境的地方都变成了优势。 依澜:没办法,有些人可能他是给孩子买东西买的多,天天被老公骂,你又给孩子买。别说,这可能就是你的优势,因为你在这方面花的钱多,只是举个例子。所以说,从一个可能性最小的手边的资源开始,其实你一旦找到了这个点的时候,你就好办了。 因为很多人是不知道去哪,不知道往哪个方向。很多人说我可以做这个,我可以做那个,我选择多着呢,我可不像你,我选择可多了,但是我不知道哪个赛道好,以至于迟迟不能行动。 那天我看一文章,那标题叫“赛道”真是个污染中文的脏词,真的就是。如果你二十几岁三十出头,你说要选赛道,我还蛮能理解的,但是到了35 岁再往上的时候,我觉得不是赛道的问题。你有没有想过,再过几年赛道消失了怎么办?红利没了怎么办?你再转型吗?对吧?如果你还是被外在的东西驱动着走,我觉得可能也不能长久,而且最热的赛道其实竞争和卷是最激烈的。 话说回来,不管你当时选了什么道路,总之你选了一个方向,你就可以去设定一些明确的工作方法了。所以,当时我明确了说:好,行吧,我就干这个,干不了别的,就干这个吧。其实一开始还不是一个 100 天的计划。我当时天天去下厨房查食谱,什么都不会做,什么都上去查。当时有一个活动叫 21 天早餐打卡,如果你完成了,你就能得一瓶蚝油之类的,竟然还是个有结果的事,我说你先试试这个吧,就如果你 21 天都做不了,你就别给自己画太大饼了。 我觉得我可以略讲一点,总之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生活开始变得有序,每天早上都得把这事干了;其次是看见别人比你的照片好,可能就要学学怎么用手机把这个东西拍好看,甚至开始买道具,等等等等。其实它就是一个一边验证,一边儿学习,一边儿培养一个新的效能感的过程。 当 21 天结束以后,当时正好就是在现在这个季节,到年底差不多还有 100 天。我就决定,不管是怎么样,我先做一个 100 天,给自己规定 100 天的打卡。因为那个时候也对自己的日常工作节奏有了一点认识,我当时给自己约定的比较少,每天只做一个食谱,写一个大概三五百字的小感想,拍一张实物的定妆照,就这么多,跟今天的博主比起来,其实活不算多,但是我日更。 当时其实就做了这样的一个动作,甚至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叫社交货币;学了怎么做日签,今天很流行的;还学到了怎么去编辑各种各样的后台。我当时好像还做了一个动作,就是微博、小红书、下厨房,还有我的朋友圈,是同时更的。那会儿还挺懵懂的,就觉得反正我这几个平台都有粉丝,我就都更更看。那时候小红书也没有现在这么火,抖音就完全没碰。其实想想工作量也不小,日更,维护四个平台什么的,那个时候基本上占满了我除了当妈妈以外所有的时间。好处在于你不会再想东想西了,每天日更自己的小田地都忙不过来,你会变得人生不会有那么多迷茫感。 每天没有时间给你迷茫,你不停地要往上怼内容,不停地去想明天我做什么菜,不停地去回忆自己生活中的很多过往。比如,我记得那时候有几篇挺火的,一个是写自己做香港奶茶、丝袜奶茶。那时候奶茶行业也没有很火,大理也喝不到,我很想喝丝袜奶茶,就想到当年跟朋友们去香港看香港艺术节的回忆,特别想知道怎么做,花了好多时间去准备。比如我特别想吃手工面包,那种欧包什么的,就去学怎么去做欧包。还有想到那时候我们在北京的夜生活是很丰富的,比如说每年到圣诞节前后,我们就踩着大高跟鞋,穿着亮片裙子,跑到各个酒吧门口,它都有免费的或者特便宜的、10 块钱一杯的那种热红酒,然后就想喝热红酒。你对过往的一切的回忆,你所有生活里面的曾经闪光的东西都会变成你的灵感,然后就不停地创作,去抒发那些对北京朋友的想念,对职场的想念,对今天的生活的一些困惑、期待。 在你的不停的创作的过程中,其实你把自己梳理了一遍。所以我觉得,那 100 天对我来说最大的收获是,给自己的自信感其实是加分了,因为这 100 天我真的完成了,每天打卡这事我完成了,它本身就给我提升了巨大的大自信;我的自我效能感也提升了,原来认为完了,我就是一个半残废的俩娃妈,但是当时就觉得,噢,其实我还可以回到一个工作节奏上,我还有学习能力,我还能被点赞,其实是拿回生活那种掌控感的感觉,我觉得对我来说很重要。 你不断输入输出,它是一个创作的过程。我们经常说创作,创作其实最重要的是什么?是你本身对自我的一种深度地梳理,不管是你既有的经验,既有的人生故事,还是你未来想做的事儿,还是你在学的什么东西。其实这种所谓的自我梳理,我觉得跟费曼学习法有点共通之处,就是你要通过讲给别人听,让自己学会,让自己 Get 到那些部分。 为什么我天天跟大家说你们要创作、要输出,你不是要成名成家,不是一定当网红,不是说你就要成为一个艺术家了,不是的。对于一个人来说,自我人生的作品感,其实就是在这个地方慢慢地去打磨出来,你会发现你自己就是一个闪光的作品。就那种感觉,我觉得在所谓转型期、35+中年危机开始的时候,特别重要的一环,就是怎样重建自信。 冬冬:有两个我觉得特别小但特别值得跟大家讲的细节。第一个是,你在一件事上足够下功夫,比如说你做美食这件事情,你会不断地想菜谱,大部分注意力都在这件事情,但我在想,有时候我们总是不能做到这么心无旁骛。今天早起打卡 100 天,同时我还想一件事情拿到多种效果,我还想早起去跑个步,跑完步再去做个美食,有点夸张的表达。 但是刚才依澜姐你刚才说,除了当两娃的妈,其余的所有的时间都专注在这件事情上。你对一件事情的专注力足够强的时候,它其实越驱动于结果。如果我们后面 9 月份做 100 天活动的时候,我觉得这个点特别值得拿来说,就是在一件事情上下功夫。我们的注意力是很容易被带跑偏的,今天做饭,一个小时做完了,我还有其他时间,我就去干别的了,好像我同时在做几件事,但哪件事情都没有因为足够地专注来放大的感觉。 第二个点是,以前包括我自己也是总会把内容创作或内容输出想得非常大,觉得一定要有很多的结果,有作品感。我们前段时间,包括去年直播的时候也在讲,每个人都要过一个作品感的人生,我印象很清楚,有好几个用户跟我说“冬冬,我搞不出来作品感,我无法现在就做出一个有作品感内容输出”。我说,那你能不能写朋友圈呢?朋友圈写 100 字也是你的小作品,大家把作品感这个事看得太重了,以至于不敢往前走。依澜姐,刚才你讲了一个点,向内梳理自己,文字有别人点赞,无别人点赞,其实都没有我们梳理自己重要。刚才这个部分还挺启发我的。 依澜:是的是的,我回应一下那两个点。第一,一开始的时候,目标其实是比较简单和小的,你想,前 21 天我只是拍一个早餐的照片,可能只需要 10 分钟。你拍一张照片,多拍几个角度、修图,一开始是一个很简单的小动作,但是正是因为你不断地拿到一些反馈,因为你不断地开始有一些新的学习或者是兴趣被激发出来,每一天的时间才会逐渐增加,而不是说我每天两个小时练书法,可能第一天你就挫败了,你发现两个小时你还想刷剧呢,还想跟朋友聚会呢。第一天就挫败了,以后不会再继续了。但如果你第一天说每天写俩字,你肯定能完成,它其实是一点一点的。后面有机会,可以再讲到怎么样去找到自己的效率,我觉得这个很重要。在一开始的时候,你刚才说到的很重要,目标本身要简单一点,步子也不要迈太大,它是一个逐渐的过程。为什么要 100 天,就是有逐渐的量,有足够的时间。 第二,刚才说到人生的作品感,如果具体到一篇文章,可以说作品感是怎么样去搭建的,但是我们所说的人生的作品感,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种主动地创造的一个方式。我们常常说,如果你找到一种属于你的表达方式,你就会特别幸福,你的声音才会被听到。 这个表达方式不一定是说话,可能是文章,可能是一个你的小手工,可能是你在职场上得到的一些结果,它是你本身发声的工具。我们每个人找到这个工具本身是挺重要的,你一旦有这个工具,用好它,你人生本身的作品感就会逐渐地被搭建出来,并不是说咱们写一篇文章,一定要作品集,它不是这样的一件事儿,是向内的,而不是向外的。 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会追求一篇文章本身的什么价值感,什么被买单,就会言不由衷,包括冬冬之前说你自己卡的那个瓶颈,就是你的听众特别想听更多的如何赚 100 万的故事,可是你已经讲烦了,那怎么办?我觉得你要回到自己真实的感受上,你会有一个全新的迭代。如果我都言不由衷了,我还在不停地做,我觉得今天的受众不傻的,他听得出里面的言不由衷,慢慢就脱粉了,真的是这样。很多网红最后被他的粉丝抛弃,其实就是已经完全感受到他的疲惫,他的言不由衷,他根本不想干这个,他一直在干。最后,不然是他塌房,不然是你脱粉。 冬冬:是的,但是这个对人的挑战蛮大,就比如做一人公司这个播客,我最开始确实挺好奇大家如何赚到 100 万,但是慢慢的,我发现没有那么感兴趣。但是,比如说平台推荐你的时候,会讲一人公司是教大家如何拆解赚到 100 万的,包括同类型的账号或者博主,他做如何赚到 100 万的时候发现,数据真好,你会真羡慕,但是你的心里发现,我好像暂时对这个话题真的没有那么感兴趣,就会产生非常大的冲突。我觉得其实转型有时候也是这样的,我有时候也觉得说我要遵从我自己,但是你发现,有一些人不用遵从自己,或者他那样遵从自己了,确实拿结果更快。那个震荡其实还蛮大的。 依澜:其实你的内核逐渐趋于稳定,外界的风雨就不会有太大的让你飘摇的感觉。当然,你现在才刚刚到 35 岁,我觉得慢慢地你会理解我说的这个点,因为外在的声音永远存在,外面的风雨永远你是不能预期的,有时候可能给你加把火,有时候可能给你浇灭了,但它不能影响你整个内在的驱动力、真正把你推向的那个方向,所以你要去做取舍了。我们内核越稳定,其实取舍越简单。 冬冬:是的,我上半年常听到那句话,就是越发地要把确定性长在自己身上,所以即使今天的大环境,它有什么风口你也知道,这个风口不是你追的,你自然而然不受影响,所以角色模型就更简单了。 依澜:你看苹果到现在也没有开始造智能汽车,很多时候不一定什么热,你去追什么,他有可能凉得也快,所以还是回到你自己身上,真正驱动你的东西是什么?但是这个太虚了,咱们今天就不多聊,我们继续聊我自己的转型。 其实 100 天过去以后,我并没有马上成为一个特别优秀的美食博主,其实如果我持续做,我今天肯定已经是百万粉丝,这个我一点疑虑都没有,但是我当时没有做,为什么呢?第一,我当时确实拿了个小结果,那个时候得了一个下厨房的年度优秀创作者的奖,下厨房那么多up主,他每年选 10 个人,我当时还挺惊奇的,哇塞,我就干了 100 天,已经是前 10 个了,很惊奇。看到数据,他说我今年更新的量超过了 98% 的用户,我只用了 3 个月。你比别人跑得快一点点,就可以超越 98% 的人,那种感觉还挺惊奇的。 这是第一个,第二是那个小小的奖,真的是我从零开始一个人吭哧吭哧爬出来的,没有依靠任何外在的力量,没有曾经的任何光环,而且是我从零开始做的。虽然那个小奖是就是一个饭盒,但是当时我觉得对我自己的鼓励,让我自己重拾自信,是特别重要的。我知道我现在已经不完全只是一个妈妈身份了,我是可以回到一个职场状态的,我觉得那个部分对我来说是挺大的鼓舞。 第三是当时恰恰出现了其他的可能性,没有让我在美食博主的路上一直走,因为有朋友看到我持续的输出,他是在朋友圈看到的,就问我要不要去他的公众号当主编。我当时也很懵懂,没有意识到那是一个多么好的平台。就是今天的视频号人物采访的头部账号,叫“此念”,创始人本身很优秀,他是我先生的一个朋友,所以才有朋友圈,他当时是看了这个以后找到我。那个时候我也挺感谢他的信任的,因为我虽然在持续做内容,但我那个时候还从来没有做过公众号的主编。 虽然我做过传统媒体,也管过公司,但以前公众号就是市场部下面的一个部门,我连怎么注册公众号都不知道,他当时就给了我一个这样的邀约,而且他知道我的状况,就说你可以线上做,因为他的团队也是分散在北京、上海、深圳不同地方。所以,我们就在疫情前早早地开始了线上协同工作的这样一个状态。我当时对这些完全无感,就觉得说行,薪资不错,这活儿我能干,就接了。 但是你知道,一旦进入一个甲方、乙方或者雇佣关系的时候,其实你的时间就不能完全自己掌握了,要基于整个的新目标去重新规划自己的时间。因为有了这个工作,后面又接到了其他的工作,当时给一个非常棒的全球教育论坛做他们的新媒体运营,就是也是做公众号,做一些内容什么的。当时就没办法,就得注册公司,你要给人开发票什么的。 这些都是当时的可能性,第一个可能性驱动着第二个可能性,所有的可能性驱动着你要往前走,你要注册公司,你要开始有自己的团队,你要重新规划和安排自己的身份和家庭生活,其实都是一个一个新的可能性推动你往前走的,而不是一开始你就有一个全盘的大计划。我觉得但凡一开始有一个明确全盘大计划的,除非有极大的资源支持,以及有强烈的企业家的信念感,不然的话, 99%一定创业失败,因为你想的太大了,你并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应对所有的点。 冬冬:刚才说到这句为一个又一个可能性买单的时候,忍不住去记了个笔记。是这样的,有时候我觉得包括我自己在内,在转型的很多时候踩坑那个点,就是步子迈得太大了,有些东西想得太远了,反而不能在脚下的路为那个小机会持续地付出努力。 依澜:你刚刚这一点说的特别特别对,你的目标可以远大,可是你真正着眼点就是在你今天怎么过,而不是我不停地跟人家去盘道、不停地跟人家去画饼,但是我今时今日这点事还没有做清楚。我觉得,可能很多时候我们的所谓大目标的失败,就是从今天这一小步没做好开始。 冬冬:真的是。 依澜:而且有时候,很多很多像我们这一类——咱不说大企业家——像我们这一类的普通人转型的时候,可能跟我都差不多,反而是需求驱动的,而不是主动策划的。这样有一个好处,你不需要不停地去做一些大的判断和取舍,事到你眼前了,你去解决它,有时候是好的,因为它会给你节省很多周边的时间。 冬冬:是的,而且它近乎零成本。 依澜:你说对了。我经常跟大家讲,咱们要低风险创业,不是不能创业,要低风险创业。其实有时候就是这样,你怎么样去节省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去做好你手边你必须要做好的当下这一件事儿,就比较容易,不太有大的风险。 像刚才说的,我后面开始了一段特别高强度工作的时间,但那个时候是口罩前期,特别欣欣向荣, 18 年、 19 年的时候,所有人都疯狂地往前跑,我当时都已经到什么程度?那个时候我家老二差不多快两岁了,年纪稍微大一点了,我们家先生当时就说,你忙不过来,就多请一个阿姨吧。我说,我们家是什么家庭,我们俩阿姨?但是后来发现真忙不过来,一个阿姨带孩子,一个阿姨做饭、打扫卫生。然后我呢,每天早上我给老大送到幼儿园以后,就去我们家附近一咖啡馆开始工作,一直工作到下午 3 点多, 4 点钟他放学我就去接他回来,我连午饭也在咖啡馆吃,就是上班族了。每天就是这样过,一周可能要开两三次会,晚上要加班,有时候要出差,完全回到职场状态了。 当然那一年我的收入也是……我今天可以说,因为太久以前了。那个时候一年可能做了几百万的生意,纯收入四五十万,就是这种状态,所以当时就特别开心,因为我还没有真正去上班,我还当着妈妈。对吧?那个时候就觉得,哇,生活真是充满希望,当你走到一个正确的方向上,他一定会给你一个回报期。 但是为什么我说得这么谨慎?是因为他也并不持久,你看今天很多做博主的,真的从零开始做得还不错的,没有 MCN 公司这种投入给你推动的很多博主、比如说小红书博主,做到 10 万、 20 万的时候,他一年也能收入个四五十万,轻松,他就靠接广告,这个是他的勤奋奖励。 这件事做到两三年,你持续做,一定能拿到勤奋奖励,因为 99% 的人都不可能做到。但是,那东西能不能持久其实很难讲,可能是你自己的原因,可能是外在的环境的变化,它的整个过程都是波峰波谷的,它不可能一马平川。其实你们自己创业,可能你也会有这个感受。 冬冬:嗯,靠勤奋拿的只能是勤奋的钱,在某些场景下。 依澜:对对,是这样。我相信说到这,冬冬肯定自己也有感受,因为你肯定有拿到结果的时候,肯定也有陷入下一轮迷茫的时候。 冬冬:是的是的。 依澜:其实那一年我还欣欣向荣,完全不知道前面有一个什么样的时代等待着。我记得 2020 年的时候,口罩时期就开始了,一开始其实我还挺乐观,就觉得没什么,肯定很快就过去,因为我们是经历过SARS 的那个年代的人。我记得SARS 的时候,我是大三,就很快,半年以后就过去了。其实在心理学里也这个话,你最大的危机,就是你最大的契机,就是你改变最大的良机。当时,我完全还是一个甲方乙方的状态,接活,接得还不错,然后拿到一结果,但实际上,那个时候我感觉不是所有的力量都长在自己身上,因为那个活没有了,是不是就没有收入了? 冬冬:这就是很多自由职业者的点,给很多个老板打工。 依澜:而且那个活即使做得很好,是不是都是给人家甲方加分?跟你自己往往关系不大。 冬冬:它还是一个赚钱的方式,或者积攒 ID 的方式。 依澜:对,是的。当然,如果说我能够持续不断拿活,持续的做,就跟当年的广告公司、公关公司或者是咨询公司一样,那当然也不错,或者是想想如果你能够持续甲方乙方这个方式也不错,但是后来到了第二个时期,所有人跟我们经历同样时期的时候,我发现这个东西它有时候会不灵。因为是一个停摆状态,包括到今天,所谓的甲方跟我们当年的甲方比起来,我觉得已经千差万别了,那时候你去拿个赞助,你去收广告费是多么的容易,但是在今天多么的难,广告界哀嚎遍地。那么多能耐人、那么多广告营销界的能耐人,最后必须得自己出来当网红,其实挺悲哀的,但这就是时代,没办法。 好,说到下一个阶段哈。下一个阶段其实恰恰就是疫情以后,好多外面的工作就没有了,就没活了,但是我一开始还是挺沾沾自喜的,觉得说没事哈,我们也有收入,存款也不错,正好闲一阵子,因为当时也就挺辛苦的那一年,正好休息一下,结果没想到来势汹汹,大理虽然没有受什么影响,但是外界几乎就是逐渐的停摆的状态。我当时就想说,那我们在大理能干点什么呢?那个时候才开始回望说,又好像回到当初那状态了,没有外力的时候我是谁呢?我能做点什么呢? 但那个时候,可能因为恢复了一定的自信感、效能感,所以我其实不太怕做一个新的事儿,我也有多余的心力去关心周遭,所以当时我就想说,反正在大理也闲着没事儿,反正这么多人开始逐渐又涌到大理来住,我给大家发发活动吧,因为我发现大家天天说大理最好玩的是人,大家天天说我希望在不同的场合见到人,但是没有任何一个平台告诉你怎么找到这些人。 我原来这个老的基因,这个媒体基因蠢蠢欲动,我说我们就去做一个平台发活动吧,而且一开始全部是免费发,我像一个网络爬虫一样到处去找这些活动,到处在翻海报去发,从那个时候才开始有了大理好在。但是时至今日,我都没有想到它会发展到今天这个程度。 冬冬:大理好在完全不在你的计划范围内? 依澜:对,完全不在,完全就是自我爱好推动,而且那个时候甚至比第一次还懵懂,根本不知道这个事能不能成,只是说给自己找个事干。但当时因为之前已经有了100 天的经验,我就想说先做 100 天,成就继续做,不成就干别的。其实当时我觉得我特别笃定地知道,100 天一定会告诉我这事能不能成,那个时候我已经很明确这个方法论是一定有用的,这个公众号正式注册是 2020 年9月 23 日,我记得特别清楚,就是还剩 100 天开始做这样的一个小公众号。 我当时其实从哪一天开始觉得这个事应该无论成败地做下去呢?当时我有一个栏目叫大理爱情故事,去采访那些在大理既有爱情又有事业的Couple ,那些夫妇或者是情侣。我就觉得,如果有一对夫妇能够又挺爱的、又还能一起干事业,绝对是太牛了。 你想想这里边有多少挑战?那时候,我们采访一对在大理做农场的夫妇,那个先生他应该是以色列人,他太太大概是美国人还是欧洲人,我忘了,总之他们全是外国人。先生呢他 20 多年前就来到了大理,那个时候可能他身边根本就没有老外,他跟他太太在这生了六个孩子,建了一个农场,那个农场主要种牛油果、车厘子等等经济作物,他们自己就住在大理古城一个特别漂亮的院子里面。 当时我们去采访他,我就问他,你作为一个外国人,到这个离家万里的地方去生活,因为你想他还做农场,还跟当地的农民政府要打交道,我说你会不会害怕?他就说,如果你在一个地方,把它当做你的家乡来建设,你就没有什么可害怕的。那句话就特别打动我,既然我今天住在那个地方,既然我是他的一份子,我为什么不能做一点对这个地方好的事情?你希望让你的周遭变得你更喜欢、更适合你,就要把它当成你的家乡来对待。 冬冬:这句话好有力量。 依澜:每个人的信念感来源都不同,但有时候可能就是那样的一句话或者一个时刻,所以我当时看到这篇采访的时候,也是被深深地打动了,然后我就觉得不管未来我会不会再接别的活,不管我还有什么其他的想干的事去做,但是这个事情哪怕我不赚钱我也要做,因为我相信他对我一定有很大的好处。 后来,果不其然,这个平台才成就了我当下的所有的身份。所以,有的时候我们会听到人们说一些很鸡汤的话,比如说什么做企业家一定要利他,一定要想怎么给别人提供价值,不要只想着自己的小目标之类的,你就会觉得太虚无了,我自己还喂不饱,我还想别人,很多时候你会觉得它只是鸡汤,但是你会发现真正把一些事情做成的,往往的前面的驱动力还真的就是利它。 冬冬:依澜姐,你讲到这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我鼻子一酸,有很多话在嘴边,但又感觉好像无法精准地描述我此刻听到你这段话的感受。 依澜:生而为人,如果你能为这个世界留下点什么,我觉得还是挺棒的,这个可能是我们之前所说的人生的作品感吧。我们都挺幸运的,都已经留下了一点什么小小的东西,有点印记,很有意思。 我们还说回来这个历程,没想到今天回想得这么细。为什么我说今天所有的一些新的机会和可能性都来自于当时的这个决定呢?其实大理好在在这个平台到今天仍然还是不盈利的,所谓不盈利就是说只能是盈亏平衡,能够维持,但是它本身从来没有给我带来下一次的什么巨大的收入,因为你知道有些事情它的天花板就在那,不管是你做一个播客也好,还是你做一个在地的媒体也好,它的天花板就在那,不管你使多大的力气,可能它只能停留在那个地方。 我们在大理这个地方,虽然我们的受众都是一二线城市的什么去旅居的、去旅行的人,但是毕竟它这个经济体本身就这么大,毕竟它的业态就这么多。所以,我们其实后面不管是靠收广告费也好,代理一些产品也好,其实它都是在一个自己能够自力更生的范围内,但它并没有真正给我带来所谓大的盈利。但是,我为什么说他跟今天的我还是千丝万缕,非常重要?我觉得,第一就是他确实给我带来作品感,别人认识你,不是因为你是哪个公司的谁,而是因为你自己做了这件事。所以我到后来到这两三年,我都不太提之前的工作经历了。 之前的工作经历,我做过那么多很成功的项目,只会凝练成一个词,什么叫媒体人、布展制作人,但是我不会再去罗列那些具体的事了。到现在,我特别愿意明确地写出来说我是大理好在的创始人。一是因为这是我从 0 到 1 完全做出来的、 100% 属于我的作品,我觉得这很酷,它让我拿到了一个具有作品感的东西,明确的一种自信感。 二是后面我们拿到了一个小的投资,虽然也不大,但是至少我觉得他对我来说是一个很确定的肯定,你知道你做一个事,它的可能性是很多样的,我们现在也在筹划做二轮的融资什么的,但都是从当时的一个拿到小投资的跑通的动作开始的。 三是也源于我自己的兴趣,因为我很喜欢去跟人聊天、访问别人,去看到别人是怎么样生活的,就跟今天很多很多的想做采访的朋友们一样。当时我就说,我们干脆去采访100 个大理有趣的人,正好那个时候有一个小的视频团队在大理,我们一起合作,所以就启动了采访 100 个大理有趣的人的项目,我们做了 30 期,然后我就到清迈来了。 但是这 30 期其实反响还挺大的,从第一期出去数据就非常好,一直在跑到今天,虽然已经停了好长时间没更了,但它的数据依然还是跑得很好,很多很多人通过这样的一个视频的节目认识到了我们,认识到大理好在,甚至在大理可能找到了一些人生样板,包括后面我跟冬冬认识也是因为这个,当时厅友会客厅的林安找我做采访课,其实也是因为看到了这个节目,然后我又因此认识了冬冬。 所以相当于她又给我开创了一个做知识变现的新业务模块,对我自己来说也挺重要的,我的身份好像又加了一层。我今天也会写说,我是新媒体人物采访训练营的老师,又启动了一些新的可能性,这个新的可能性反而是赛道带来的。 你有没有发现,不是我拿我的想法去迎合赛道,而是说我长出来的这些可能性,跟今天那个钱跑过去的地方一致了。我不可能在我还没有做过什么采访内容的时候,就拿着我自己这点老的成绩说来,咱们做知识变现,我真不知道我能拿它变什么现,很多时候你会发现是你做动作在前,你被看见在后,然后赛道过来给你加把油。 冬冬:这个顺序就很自然而然。如果赛道放在前面,我个人觉得大多数普通人无法走好赛道这条路。 依澜:是的,虽然它是一片红海,但是你进去你发现你自己不会游,就是大部分人的困惑。所以,刚才我说到的这个我们可以再重复一下,我觉得我说得很好。 冬冬:非常好。 依澜:你要先自己做你想做的事在前,然后你被看见,被看见之后赛道才来给你加把油。我认为这样的一个顺序会适合 99% 的普通人。 冬冬:是的,我觉得这一段以后可以作为一个方法论了。我坦诚地讲,我之前做过知识付费,这么多年我最害怕服务的就是 35+的群体。 依澜:想要的结果太大了,是吧? 冬冬:因为大多数走到这个时候再来转型的,其实都在原来的职场发展得不错,有非常大的包袱,以及过去其实在某些自己的行业是拿到结果的,在转型过程中大家其实又遇到了家庭的困境,可能没有家庭支持系统,然后进入到生小孩、养育子女的阶段等等,你就觉得这类人到底要怎么转型啊?其实我个人之前一直回避一个话题,上一期我想做的事,就姐姐们的转型,原来也有很多相关的课程,什么做播客也好、做小红书也好等等,但是你发现大家上完这些训练营真正动起来的不多,你就会怀疑到底怎么能帮到这个群体。 依澜姐,你刚才讲这个事的时候,我觉得第一它好执行,它不那么大,说我今天要规划一个年入百万的业务怎么弄?你的压力、用户的压力都没那么大。第二个,其实是能充分发挥个体优势的,他一步一步这样迭代出来,心态也很稳,我觉得这样就更容易转型成功。 依澜:是的,因为我真的觉得我们刚才说中年的时段是叫做第三次诞生,这个诞生感是很不容易的,它跟自我探索和内在整合是特别相关的。你知道这件事情对一个人的人生来说极其重要,我有没有通过自我觉察来认识自己的能力,有没有整合内在资源的能力?我能不能做负责任的选择?我能不能真正地接纳和欣赏这个个体?我觉得这些东西在转型期很重要,因为它会支持你。不是你未来三五年的职业规划,而是和你未来下半生怎样度过,有极大的关系。 你想,你如果 35 岁左右开始做一件事儿,到 45 岁的时候,这件事它大概可以成了,十年肯定能够成了。那你到 45 岁,跟今天你面临的这个状况可是大不一样。 45 岁我们要考虑什么?可能要考虑说这个事业能不能支持到我退休?这个事业能不能支持到我退休后的生活?我可能要考虑这些事了,因为你不能真正设定能活 100 年。所以说,它不是像我们35岁 以前,规划的是 3-5 年这样一个时段,我觉得到了 35 岁,你真的要想 10 年这么长的一个时间线。如果你到 45 的时候,甚至要想 20 年的时间线。那个时候,你再做决定,你不能去想什么赛道热不热这件事,而是它跟你的生命契合度有多高。 冬冬:今天一想到一个事要想十年,感觉好像还挺遥远,但是站到今天,我们做节目也好,或者做内容,甚至做课程也好,其实至少来源于10 年的积累,要不然你做不持久。来源于一年的积累,你可以做一期、做两期,但是这个事能长久地逐渐地扩大影响力,真的来源于你过去十年如一日的积累。 依澜:对。你们的课程里面有一个方法,我觉得蛮好玩的,就是说你先罗列 30 个你特别想干的选项,然后在这里面再逐渐缩到比如几个、三五个,最后你选一个。我说,我也玩一下,我就发现,如果一个人能罗列出 30 个方向,其实都挺不容易的,已经穷尽了,包括我擅长的和我想干的,哪怕是特别天马行空的。其实你可以尝试一下。 当然,未来我们想做一个 100 天的公益打卡营,我就会希望这些东西自己都要去做一遍。我知道感受是怎么样,我就开始去尝试设置一些适合 35+的人的维度。总之,我用一些维度去筛选这 30 个想干的事儿,然后他就会浮现出来了,可能这回浮现出来的只有大概三五个方向了,但你还是要在这里面做抉择。然后,我就做了一件事儿,我发现做抉择就是你想象一下,如果你现在四十几岁、五十几岁了,你还在做这个事儿,你觉得舒不舒服?这个一下子就让我特别特别清楚了。 冬冬:是的,是的,这个视角有意思。 依澜:比如什么赛道火,我现在做什么知识付费。然后呢?我再讲怎么经营小红书,你能想象 20 年后你还在讲怎么经营小红书吗?你就别说经营小红书,你能想象 20 年后你还在讲新媒体运营吗?这个东西显然不持久啊。而且不是说我今天做新媒体知识付费,我到 20 年后可以做别的知识付费,你要知道,所有东西是要靠时间去积累的,如果你今天不去做什么尝试,如果你是做美食或者健康, 20 年后你讲这个,只要你活得好好的,你还可以讲,但如果你还在讲新媒体运营这些东西,你都不知道那个时候这个所谓赛道还存不存在了。 所以,当我去想象 10 年、 20 年后我是不是还能做这件事的时候,一下子就清晰了。对我来说,只有两件事我 20 年后还做不腻,第一做采访,我去谈人的故事;第二做美食,我一定还是很爱很爱。那就这俩事好了,行了,我明白了。 就借着我的案例给大家拆解一下。我其实把“大理好在”做到第三年的时候,口罩期开始过了,它变成一个比较稳定的平台了,也给我带来了新的可能性,投资人也好,我们的做这个课程也好,新的可能性开启了。理论上,如果我还在大理住,可以把这些事情继续往前深挖下去,我觉得也不错,但是有时候命运怎么安排,你是猜不到的。 所以当我们决定再一次去做变化的时候,再去到一个新的城市,甚至一个新的国家的时候,其实你会发现,新的循环又开始了,你又回到一个像那个时候的状态了。但是,你要知道虽然状态是相同的,但是你已经是一个新的你了。 对于我来说,我已经度过了前面7 年的转型期了,我今年已经 43 岁了。那么,我再重新去面对这样一个状况,虽然也会迷茫,虽然也会思考和探索,但是方法论已经很多了,心态也是很稳的。 我觉得,我去年到今年差不多一年多的最大变化是,我觉得心态还算是稳得住,哪怕可能有时候也有危机感,但是还是稳得住的。当我觉得我可能有点焦虑的时候,你知道我会干嘛吗?我就回到今天的生活上,不停地回到生活上,我可能去跳跳跳,可能去跟朋友打场球,可能在家重新整理一下我的衣橱,可能去游个泳,或者是跟孩子玩一会……总之,我会回到生活上,找回我的稳定感。 以前那些特别折磨我的事儿,什么买菜呀、做饭呐、叠衣服、拖地、照顾宠物,我以前对这些东西深恶痛绝,我对生活里所有这些冗余的东西都深恶痛绝,我希望我一天 8 个小时、 10 个小时都花在我特别爱的事儿上。但是,我到今天发现,我不了,我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它会给我带来一种平静和安定的感觉,我真正回到自己的生活节奏里面了。 冬冬:竟然有点羡慕。非常羡慕。 依澜:因为那些东西是稳定的:你的鸟早上就会饿;你的地不拖,那些脏东西会在那,但你只要一拖,它一定是干净的。我觉得生活最后带给我们一种稳定感,但是一开始我们是不能理解的,所以今年我觉得我的整个的内核状态是更趋于稳定的。然后我特别知道我的迷茫只是存在于,因为我要决定我做的这个事儿,希望我十年以后还喜欢,不是我不知道今天要干嘛,是我要去找那个感觉,然后我就可以去用我所有的方法论去试了。 所以接下来,我想去做一个打卡营也好,干嘛也好,我都知道他要导出的是什么结果,是这些所有意见、所有的事,对我自己来说一定是往我想做的事上去加力的,这件事他要有利他的部分。 今年从 3 月份开始,跟我的那个好朋友一起做了海豹Radio的播客,我是不是特别爱做一些新的事? 冬冬:是的,而且都是彻底的从 0 到1。 依澜:其实也不是啦。因为我从小就喜欢做电台,高中、大学时代,我们就做了广播台、电台,我大学毕业以后也在电台做过嘉宾主持,我对电台的情感一直是很深的。但是,在这之前,我觉得播客不像现在,这一两年开始特别火,原来我觉得他从硬件到传播环境都不是很支持,但是今年开始,播客也开始火起来了,我就特别开心,因为他本身就是我喜欢的,刚好我的好朋友也很想做这件事。 我们都是从职业女性到妈妈,有共同的困惑,所以我们就开始做这样的一个以妈妈身份探讨女性成长的电台。这个电台,回头我们有机会可以再讲它,其实也是我们做了一些判断的结果,它是可行的、能够持续更新的,做到现在也已经度过 100 天了。我们当时挺没想到的,因为一开始就是完全是出于梳理我们作为妈妈的女性这种困惑,以及希望有更多像我们一样有困惑的人,能听到有人发声,找到共鸣。我们一开始就是这样一个很简单的诉求。 所以从刚开始上线到前 100 天,我们上了五次小宇宙新星榜,粉丝也涨得还蛮……对我们来说已经挺快的了,因为我们没有任何诉求在里面。我们自己的粉丝群,粉丝群很活跃就特别开心,甚至已经开始有产品找到我们,说要不要一起做推广什么的,这又是一个 100 天的故事。 这个经历让我越来越多地看到,有那么多跟我当年有同样的困惑、痛苦的人,大家希望能找到一个社群支持也好,希望能够看一看别人的经验也好,我觉得跟冬冬做的事挺像的,就是我们怎么样能够把我们自己对人生的困惑、我们对自我的困惑、我们自己的经验,能够转化成利他的内容。 冬冬:是的,甚至有一点期待 100 天的这个打卡活动。今年我们做完以后,明年还可以做播客 100 天。我刚才脑子里就在转这些事情,我觉得真的要沉下心来,把一件小事至少做过一遍,像我们上一期节目说的,哪怕它没有长出新的东西,但是在这 100 天里,你也不知道拐弯拐到哪里去,会收获什么。 依澜:说回这个。我们所说的中年的部分有一个理论,他说中年危机其实最大的两个因素就是自尊感的降低和自我效能感的降低,因为你会发现你之前所谓的自尊和自信都是外在给的,但是你自己是谁你不一定清楚。 中年的所有身心变化让你产生我觉得我没什么用,我觉得我没法学新东西,我觉得我不敢去尝试新的事物,那种感觉就是自我效能感的下降。美国一个心理学家叫阿尔伯特班杜拉,他其实在上世纪的 70 年代就讲到了所自我效能感这件事。怎么样提高自我效能感呢?我觉得他说到的一些点,对今天 35+想做转型的人特别有意义,我在这也跟大家稍微分享一下。 第一,你要设定可以实现的小目标,就是短期可以达成的小目标,这种东西是能够逐渐增强你的自信的,先从简单的任务开始,逐渐增加难度。第二,我觉得这一点也很重要,叫做积累成功经验。因为你如果设计的是个大目标,就像你刚才说的,你 25 岁就要找到人生所爱, 35 岁就想成为百万富翁,这个时候你很难拿到成功经验,大部分都是失败经验。但是,如果你能从实现小目标里积累到一些成功的经验,它对于你提升自我效能感特别的重要。比如说,你学习一个新的小技能,比如说你做 100 天同样的事,其实都是可以积累成功经验的。 第三,去观察和学习一些榜样,就像听冬冬的一人公司,其中有一些人,可以去尝试去了解一下他的路线,这个就是榜样,找一些你可以模仿的人。 第四,积极地自我对话,用积极的方式跟自己去说话,对自我的肯定也是很重要的。还有一个部分我觉得很好,叫社会支持系统和鼓励。就是别人的鼓励和支持是可以提高你的自我效能感的,这就是为什么我觉得我们某种程度上还是需要有一个社群,还是需要彼此支持、鼓励、监督、给予反馈。哪怕你在公共的社交媒体层面拿不到反馈,但是你在一个安全的小社群里面,还是能够拿到反馈的,你还是拿到能够拿到别人给你的建议的。因为我原来学理工科的,建立这样一个回路、闭环,这些都是来自我们理工科的术语,特别重要,就一定是有出有进,它要形成一个环,你才能够让自己不断地提高。 所以,我们说迭代、刻意练习、复盘,它所指向的都是这件事儿,就是你必须有反馈系统,你才知道如何提高你的能效。这也是我很想去做这样一件事的一个初衷吧。我们在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里面,彼此支持、鼓励,达到一个小结果,感受到一个小的成就感,然后以此增加我的自信和自我效能感。 冬冬:这也是我特别喜欢跟依澜姐录节目,一起做事情的很重要一个原因。你不仅去做,用现在互联网黑化来说,你能闭环掉,那个流程在你心里是非常清楚的。我之前也发起过 100 天活动,我发现我就更多的是在做,我把这个事做完了,但我发现你做完之后会进入到复盘,进入到数据的跟进,然入到他人反馈等等,你的那个流程更详细,这件事情的它的结果导向性就更强。 我是更偏体验,会忽略后面,就很容易变成一个打卡而已。我发现,我跟你做内容,或者我们一起来之前做课程什么的,就是你不会把它变成体验而已,更多的还是会导向结果,你积累的成功经验就更多,效能感就更强,这也是很重要一个点。 依澜:其实咱们中国的文化、农耕文明,包括我们的学习方式,都是比较偏经验主义的,所有那些往前先做一步的人,他把他的经验总结传递给后面的人。所以对于你来说,我觉得你这样做一点问题都没有,因为这个是符合我们中国人的学习经验和判断经验的。你最大的优势恰恰就是我先做了再说,那你就会成为你身边小伙伴里的先行者,那么你就可以把你做过以后经验分享给更多的人。 这个逻辑上也是 OK 的,只是说对于我来说,可能我会想说,那我已经做过这种经验了,我怎么样能够传递?第一,看学术的角度、理论的角度是不是也有一些东西可以支持?不管是哪个科学,心理学也好、行为学也好,它可能一定是跟你这些东西是有呼应的。你再看这些学术的部分,对你自己的下一步的动作是不是有支持?或者是你内在的逻辑能不能闭合?一般来讲,我们理工科的人会喜欢探寻原理,我可能会做一点功课,当然我还是不专业,咱们跟专家比起来差得远,但至少我内在的逻辑整合是很重要的。 这个也是提高自我效能感的最后一环,我刚才没有讲到,在现在这个点可以讲,叫学会合理归因,就是辩证归因。当你开始做这种转变,一轮一轮的练习,一轮一轮地去完成这些挑战之后,你逐渐会有一个自我的内在逻辑开始形成了,你要去归因于自己的一些努力和能力。你要去把失败或者是一些你没有想到状况,看作只是暂时的挑战,但都是成长的机会。 就像今天,为什么我说 7 年以后我可能内核更稳了, 7 年以后我更不害怕变化了,为什么能这么讲?就是因为我们不停地去做这样的循环练习,以后你已经知道了,没事儿,外面再有什么风雨,不怕,我有一套我的应对方案了,我的内在的力量能够支持我其应对变化,这不就是咱们最想拥有的嘛。 过去几年以来,大家经历了这么多不确定,不就是希望自己长出一种确定感嘛?那我觉得,我们所谓的 35 岁转型,我们所谓的度过中年危机,应该给自己最大的礼物就是我稳了。我内核稳了,我自在了,我不怕变化了,才能迎来一个更加成熟和稳定的老年。我们现在都谈到老年了,就那种生命是笃定感吧。 冬冬:这个确实还蛮妙的。因为你唯一能确定的东西,其实就是你的逐渐增长的内核。在这件事情上付出努力,它就是自然会增长。很多东西它付出努力不一定有结果,但我觉得内核越来越稳,这件事情其实相对可以确定。 依澜:真的,我有时候会跟我的 35 +的小伙伴们,不管他们现在是不是在职场里有稳定状态,我都跟他们讲,我说你到这个年纪就别只想着往上爬了。你一定要开始回来看,你要现在开始做功课,别等真到 40 多岁的时候,因为你知道 40 多岁的职场更残酷的,而且四十几岁再去转型,更难。你的整个的体力、心智各方面都是在下降,而且在这个社会中你笃定地被认为是一个中年人,你怎么转,对吧?你更放不下那些偶像包袱。 如果你到四十几岁,才开始去面对这个话题,会比 35 岁的时候更难一点。当然,我们这一套方法论仍然有效。但是,我真的觉得应该从 35 左右开始,因为这个不是社会推动,而是人的内在成熟就是在 30 岁出头开始发生的,那你必须要面对你的第三次诞生。 我是比较怕,到了五六十岁还在一种抓瞎的生活状态,还在被那些无名的焦虑驱赶,我觉得那是我比较不想。 冬冬:最后一个部分,我想问依澜姐两个问题,一个是心态上的,一个是方法上的。上期节目聊到了我,这一期聊到了你。其实我们在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的转型过程中,前进的路上真的不是一帆风顺,只是今天我们来讲这个事,好像已经过了,但是真正身处其中的时候,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那在这种时候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或者状态,这个问题特别想问一下你。 依澜:其实刚才也有谈到过,我们的生活中是有一些不变的东西的,你要在那些不变的东西上去寻找稳定感,在这个应对不变的东西的过程中,其实是可以增加自己的吸引力的。那些所谓不变的东西,反而是我们很多时候觉得很无聊的东西,比如说运动,运动是一个你做了就有结果的事情,而且它能够改善你的身心状态。但很多人会觉得它是一个负累,运动很累。 还有,比如说你的爱好。我记得有一次我跟海豹Radio的主播黄天怡,我俩聊了一期小确幸,当我们觉得很辛苦、很累的时候,怎样能找回自己的愉悦感,或者给自己力量?其实也就是去做那些你爱的事儿,哪怕只是看漫画,哪怕是打游戏,哪怕是那种是让人觉得特别不可理解的爱好。比如说我喜欢坐火车之类的,有的人喜欢给自己精密护肤,就是各种各样你觉得让你能够放松,让你觉得愉快的东西,你都可以去做,在里面得到笃定的快乐。 还有一个方法,去跟你比较信任的人聊天。这个很有用,而且这个信任一定是你身边的熟人,比如说你们有一个共同爱好的社群,也可能是你信任的一个导师之类的,他既了解你,又能给你一些比较中肯的建议和呼应。我觉得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回到那些能够让你身心变得更平衡的事上,回到你的爱好上、小确幸上,去寻找知识系统给你的反馈。 我觉得这几个方法都是挺好的,哪怕就是跟孩子玩,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跟孩子玩太累了,但你知道当你在外界拿到那么多不愉快的时候,反而回来跟这个最爱你的小生命好好的玩,看到他对你的无条件的信任,看到他跟你在一起愉快的表情,你其实是会被充电的。 冬冬:最后还是想让依澜姐总结一下,如果今天一个 30+或者 40+的人站在你面前,他决定开始转型,你会有哪些建议吗? 依澜:我们正好可以回顾一下,荣格说过的一句话,今天也经常被引用,他说:如果潜意识的东西不能转化成意识,它就会变成我们的命运,指引我们的人生。我觉得,很多时候,35+就像一个集体潜意识的魔咒,它那哪儿让你觉得很恐怖,但是你又没有想到去怎么应对,有的时候我们的潜意识其实是会影响我们的命运的。 所以,我觉得,首先你不要去惧怕那样的状态,你也不要去回避,很多时候我们会在一个比较被动、被推着走的路上,觉得这个事情还没有到我眼前,我可能不需要去思考,或者已经到眼前了,我仍然还想视而不见。反而是你应该去主动面对这样一个状态,就像我们刚才说,如果你把这些时间叫做中年危机,你就会觉得很恐怖,那如果你把它叫做第三次诞生,你就觉得充满了希望感。 我们可以带着这样的问题,但不要去纠结于这个问题,只是把它当做我们生存的常态,知道人到了今天就要干这个,就像孩子他再不想上学,他到了七八岁他还是要去上学一样,把它当做一个生存的常态,但是你去关注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儿。 如果说,我们到了 35岁 上下这个年纪,我们到了自我的意识开始觉醒的阶段,我们到了我有一定的能力去自己做决策的时间,每个人不一样,但是你一定有那一刻,那个Moment 是一定会到来,你要开始为自己做一些决定了。 在这个时候,如果说从经验来讲的话,我觉得第一是,你先找到你自己的坐标,清楚自己现在在哪,这一步是不能省略的,刚才我们在之前也谈到过怎么去找到这个坐标。第二是,你要笃定地相信你永远都有选择,哪怕今天是你人生的至暗时刻,你也要知道世界上还有无限可能。到任何一个时间,你都要相信你是有选择的,在今天更是了。 我们作为普通人,到 35 岁的时候,要知道这是一个生存的常态,是每一个正常的人都会遇到的时期。不去纠结那个危机,而是回来看我今天具体的每一天,我可以做点什么,哪些是我真正想做的事儿。 回到刚才这个方法论上。首先,你要找到你的坐标,描画一下今天我处在人生的什么位置,我住在什么地方,我有什么样的社会身份,我有什么样的既往的经验等等,去描画你今天的坐标。第二,你要相信你永远都有选择,这个选择的开端是别人曾经为你的认知经验买过单,我觉得这个部分你是可以做一个解释的。有人说我要发展一个全新的方向,行不行?你面临的挑战可能会更大一点,但是从今天开始也为时不晚,只要你在这个方向上有明确的热情。 第三,你先从一个小的点开始,先给自己一个小目标,并且拿到一个明确的小结果。我们就叫小步快跑,我一直在说 12 个字的经验,叫小步快跑。你经过这样一个小步快跑的阶段以后,比如说我们用到的 100 天的方法论,我觉得 100 天的方法论适合于所有每一次你想重新开始起步做一个事儿。用 100 天做个小实验,做一个完整的小小的这个闭环出来以后,这 100 天会给你两个结果:一是增强自己的自信,原来我能把一件事干 100 天,自我效能感增强;二是一定会给你开启一个可能性。这是 100 天方法论能够拿到的笃定的结果,那至于其他的结果,咱们不知道,但是至少你先用 100 天去进行一个低风险的测试,这个是我们方法论的部分。 第四,当你度过这 100 天,你的新的可能性开始涌现出来的时候,你再去尝试一个真正的可以发展的方向,我觉得那个时候才是你所有的事情的真正的起点。就像我们刚才说的,首先你要去做,其次是你要用一个方法去被看见,你再去迎接赛道,或者是热度,或者是资源给你带来的真正的可能性,差不多就是会走这三个阶段。 冬冬:我觉得这三个阶段总结得太好了,它会让每个人在每一步的时候,知道自己的最大目标以及最重要的事是什么,而不是一步子迈到赛道那个路径上,让自己显得很焦虑。 依澜:真的不要反着走,你去迎难而上的时候是很辛苦的,但你顺流而下比较容易。 冬冬:是的,聊到这,我越发地理解我们这几期节目反复在讲的话题——35+职业转型,但是我越来越理解依澜姐你说那个点,其实我们用 100 天也好,或者用一年时间也好,再重新定义人生,聊到这更是了,他不只是面临你的职业,还有你个人的重新规划,包括你生活的常态等等,我觉得这个东西它会让整个人更稳。 依澜:对,小步快跑,快速迭代,刻意练习,就是这几点。在这 100 天里面,我们去做真正的实践。我们经常说经验主义,就是这种实践给你带来的经验,是可以去复制到你下一个阶段的行动中的。但是我们在探索自我的时候,我们是缺乏这种经验的,不然就是你谈了大量理论,你没有实践;不然就是实践太多,但是你的失败的经验更多,都没有办法给你带来正向的力量感。所以说,我们不妨就用一个像100 天这种没有失败可能的、正向的、好的经验来替换掉那些可能的风险。 冬冬:是的,谢谢依澜姐,最近每一期跟依澜姐聊的时候,会越发听得懂她讲什么。一开始我是感觉重新定义自己这个概念很好玩,很新奇,觉得这个表达很有趣。第二次再聊的时候会觉得说,哦,这个方法很有用,能帮到别人。到今天,我们刚才这样聊的时候,你会在细微之处理解重新定义人生到底在定义什么?我们为什么用100 天一定会成功,不会失败。越发地在一个环境里持续地讨论一件事情,它更多的细节展现出来,你做这件事情的信心,尝试一件事情的勇气也会逐渐地显现出来。我觉得这些在社群里的讨论,或者用这样的节目讨论是非常有意义的。 再次感谢依澜姐给我们贡献你的经验和经历。上一期节目我们有聊到 2024 年的9月底会发起依澜姐讲的 100 天公益营,如果今天你正在面临着职业转型,或者面临着重新思考人生的状态,或者你就是想在 2024 做一点不一样的小事,那诚挚地邀请大家来参与我们的 100 天公益体验营,每天有打卡的活动,同时也会有依澜姐在不同的时间段来分享不同的主题,让大家更好地把细节融入到自己的行动。让我们在100天的公益营一起成长,从秋天走向冬天。 *维吉尼亚·萨提亚认为,人有三度出生,“第一度是精子与卵子的结合;第二度是分娩;第三度是成为自己的决定者”

2024-8-26 12:16

35+职业转型,低风险零成本很重要|用100天重新定义自己

上一篇内容创作遇到瓶颈?在自己身上下功夫冬冬:上一篇我跟依澜姐聊了我过去为什么做一人公司,然后遇到了哪些问题,以及未来一人公司会走向何方,收到了很多朋友的反馈,大家提到比较多的一个点是关于最小化行动这个事,也就是 100 天我到底要怎么做,怎么为自己的职业转型找到一些出路等等这些话题。所以这一篇我们延展着上一篇的内容,继续往下聊关于转型、行动上的建议。 依澜:我真的既是冬冬的老朋友,也是「一人公司」这个专栏的老朋友了。我今年已经 43 岁,我觉得年纪越大越难介绍自己。我在 35 岁以前可能跟大部分朋友一样在职场,那我做过媒体人,做过制作人,也管过公司,然后也做过相关的很多内容上的创作,但是那个时候完全不是一个新媒体人,也不是自媒体人,也不是IP,就是职场人。 现在经过了 35 岁到 42 岁的这 7 年,今天我给大家介绍自己的时候,一般会说我是「新媒体人物采访训练营」的导师,我是一个公众号叫「大理好在」的创办人。然后今年有了一个新身份,就是「海豹 radio」这档播客的主理人,这是跟我的一个好朋友一起做的一档关于讨论妈妈身份的女性博客。 这个就是我现在的我。 冬冬:我觉得每次跟依澜姐聊,通过她不同阶段的这种自我介绍,我就会有“人生要这样活”的一种感觉。如果我在现在这个年纪给自己的 40 岁找一个榜样的话,所有的采访对象当中,一个是依澜姐,另外一个是敬子老师,她们就是我非常想成为的那个样子。它无法用一个非常具体的词来形容到底这个 40 岁是怎么样了,但是我想起蔡依林演唱会那句话,就是 feel damn good。 其实在前面三次的录制当中,我们都提到了一个话题,就是 35+ 职业转型,在这个阶段转型的过程中,我个人感觉不像 20 岁的转型那么复杂,就是我们既拥有了一些精力和资源,然后同时又对非常不确定的现实社会有很多的考量。比如说单纯用信息差赚钱,我可能兴趣就没有那么大。 即使你有搞钱那个动力,但是你说今天在 35 岁的这个分水岭去好好复盘,总结一下过去的这种优势资源能力,还是一个蛮巨大的工程。所以今天就从这个话题聊起,想跟依澜姐探讨一下 35+ 职业转型这个过程会遇到哪些困境,以及有哪些方法可以更好地走过来。 从依澜姐视角里,你觉得 35+ 职业转型,大家的困境到底在哪里?我们如何走过这个困境呢? 依澜:我感觉好像这几年我已经逐渐消失那种年龄感,我不会太用这种外在的所谓社会时钟去看今天我在这个年纪我应该干什么了。比如 40 多岁应该功成名就了,我好像不会再用这个标准去要求自己了。 最早认识冬冬,我就记得冬冬说她说希望自己 40 岁成为依澜姐这个样子,我当时第一次听到这个话的时候,我特别感慨。因为我 35 岁在公司里面工作,当时我手下有个特别能干的女生,她辞职就跟我说:依澜姐,我其实特别佩服你,但是我不想成为你的样子。 因为我当时的状态是很疲惫的,很辛苦的。说白了,其实那个时候的年轻人也不太去听你画饼了,这个是两代人很大的差异。 我那个时候其实没有意识到我的状态有什么问题。但是到今天,冬冬或者其他年轻的女生说:我希望成为你的样子。其实我自己仍然还是懵懂的,会觉得我有什么可被羡慕的,但是今天我不管外在对我是怎样的评价,我挺喜欢自己今天的状态了,这个是对我自己来说是一个特别大的转变。 十年前的我可能是一种很懵懂、很被动地被外在的各种情况推着走,然后不得不去转型。那么到今天我回来看,其实到今天 35+ 的朋友们,我们应该开始经历一个比较自觉的过程,而不是被推着走的过程。 我 35 岁的时候经历的是什么?第一个我裸辞去大理;第二就是从职场女性到闪婚闪育,我 35 岁生二胎,其实也是一个挺被动的状态;第三就是一切从零开始,我原来所有的职场经验到了大理是不适用的,生完二胎身体又不好,其实有点产后抑郁那种状态,然后从零开始就是自我价值丧失嘛。 那我必须得自救,我就要看我手里有什么资源,我可能的方向是什么,我怎么样能够小步“试对”。然后好不容易小步“试对”那个方向有点意思了,赶上疫情,你就想其他可能干的事呗。然后没想到波波折折赶上这么多事儿。结果 7 年后反而重新又成就了一个我觉得状态还不错的自己。是不是挺神奇的? 冬冬:是的,因为我原来不知道经历疫情的这一段儿。很多人其实因为经历疫情,职业生涯被截断,或者有一些探索。对有一些人来说可能是机遇,但对另外一些人确实是重灾区的一个阶段。 依澜:对,为什么我感觉自己没有什么可被羡慕的,因为全是坑啊。这一路走来,其实所有的坑可能你都要去爬一遍,但是反过来再看的时候,你就会看到自己从这坑里爬出来的时候,什么事儿可能做对了,什么样的经验可以借鉴给今天的自己,包括借鉴给其他想要尝试去做一些转变的朋友们。 所以我说如果你是 25 岁,你确实应该努力地去试错,所有的机会你都可以试,所有的赛道你都可以进去趟一趟,所有的可能会带来一些不一定很理想结果的事儿,只要你义无反顾,你有那个热情,其实你都不妨去试试。因为 25 岁的时候,我们机会成本其实还是低的,你年轻,你有活力,你没有家庭负担,你甚至没有那么高的物欲,然后你有的是时间。我觉得时间对于 25 岁的人来说,是你们最不在意,但是最宝贵的财富。 但是到了 35 岁,我认为不要再去试错了,你应该去“试对”,“试对”就是你出手之前就已经做好了一些准备,比如说你做过对自己的一个整理,你做过对这个方向的一些基本的调研,你尝试过低风险地在这个前面先走几步,先看看你的感受。然后你再去找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对的方向,你持续去投入。因为 35 岁你最大的机会成本就是时间,而且你的负担可能是越来越重的。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我还像 25 岁那样去狂热冲动,不停地试错,我觉得可能蛮难的。所以我看到 35 岁的这种,我姑且先用“转型”这个词,大家转型的困境就是时间、勇气和方向。 为什么我现在姑且用“转型” 呢?我们可以在接下来咱们再去谈的过程中,去看这个到底是在转型,还是在重新去定义自己,这个差别蛮大的。 冬冬:是的,我觉得中国语言的表达还蛮有意思的。 我会觉得我其实也在那个分水岭,很多人看我做两档播客,跟一些 IP 合作,还有自己的课程,会觉得我需要转型吗?但其实我前段时间挺迷茫的,做内容也挺迷茫,别人可能觉得说,你都3万粉了你还迷茫? 但很现实的一个问题就是依澜姐你刚才讲那个点,就是对我来说它可能不是大的转型,我做的事情还在做,比如说做社群、做内容,然后做采访,包括跟很多人的这种商务链接等等。它好像并不是一个大的转型,比如我去做电商了,就暂时不存在这个可能性,它好像是“重新定义自己”这件事儿。 上一期节目你问我,我现在三十几岁,不害怕嘛?就是我一方面确实有点去年龄化了,不太在意这个事情,另一方面是我觉得我以前的那种冲劲,那种适当的鲁莽,它是我二十几岁非常优秀的品质,帮助我走到这一段,但是如果说我三十几岁重新定义自己这个过程中“鲁莽”依旧是我的关键词的话,我觉得还是有点危险的。你可以降低物欲,但是三十几岁你面临的现实生活,包括一些品质上的要求,你无法真的像二十几岁那样做到低欲望的生活,然后包括面临父母的压力等等。就是它需要重新再定义一下,那你的生活和工作就确实会跟着重新调整。 依澜:那我来问问你,比如说五年以后你是 40 岁,那么你渴望的一种生活状态,能够形容一下吗?比如说职业上的,你自己状态上的,你跟人关系上的,就这三个方面你有一个理想型的描述吗? 冬冬:我先说关系,关于亲密关系这件事情,我花了很多时间去想,包括做节目去探索。首先 40 岁的时候,我希望是有一个稳定的家庭,像依澜姐一样,有儿有女的状态。这个是我跟很多人探讨后,当下得出的一个结论。如果我 40 岁非常成功,但是在单身状态下,我个人觉得对我来说不是一个友好的选择。第二个就是有少数几个朋友。其实我现在关于友谊这块基本实现了,就我 40 岁保持这样我是满意的,这是关系。 然后生活状态上,我希望有更多更好地照顾自己,比如说现在我不太会做饭,也不喜欢做家务,关于生活化的很多东西,这一刻我是缺失的。我之前看依澜姐你去大理之后学做饭,我也挺惊呆的,但是同时也给我一些自信,所谓的女强人是可以走向另外一种生活的。 事业部分,目前这个阶段来说,我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创业者,因为现在还是一个相对松散的处于自由职业和一人公司创业者的中间状态。那可能五年之后, 40 岁的时候,我还是希望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协作团队,然后我在内容这件事上有更多的产出。 依澜:可以说你希望五年以后大概是一个比较稳定的创业状态。首先你是创业者,你不会去打工;其次是你希望你现在这个方向能够稳定下来,持续地发展。 那对于其他方面呢,比如说你学习的可能性,你觉得你 40 岁以后还会想去探索一些新的可能性吗?还是说你觉得 40 岁以后最重要的词是维稳。 冬冬:我觉得心态可以维稳,但是我还是有很多想做的事情,比如说我还是想出去读书,我即使创业,我也希望自己能当一个甩手掌柜的老板,就是团队离开我,也能正常地运转。 然后我希望能一年去两个国家旅居,每年学个新技能什么的。我还是会希望说十几岁二十几岁那种多元兴趣的发展路径,能在 40 岁有钱的状态下更好地实现。其实很多成本没有那么高,比如说游泳、滑雪、滑板,很多这些兴趣爱好类的东西还是想去尝试。 依澜:我觉得可能冬冬的这个想法代表很多人的心声,看起来是挺面面俱到的,但所有这些你想达到的部分,其实实现哪怕其中一个可能都需要蛮长时间的。 所以实际上我们都是很类似的,就是说大家都希望我们各方面都发展得比较均衡,然后又不想放弃。但是真正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其实你每一天可能都面临着一些取舍。比如说你看到我还能从头开始学做饭,那是因为我当时确实没得吃,没那么多餐馆供我选。然后家里有两个幼崽,你不学做饭,你就只能天天吃外卖。然后比如说,我今天可能去学了游泳,我原来不会,我现在会了,但是你要知道可能是因为我搬到了热带,我的游泳成本变低了。或者你看到比如说,今天好像他还在考一个什么证,那可能是因为他原来做的那一行不赚钱了,必须找一个新的增长点。 很多时候我们的很多改变和动作,它可能会有两个驱动力,一个是外力,就是你不得不做,包括今天很多人所谓说转型,什么转赛道、第二曲线,其实也不是主动想转,可能是因为原有的那个行业衰落了,可能是因为自己的能力跟不上了,也可能是因为他们认为这个赛道没有钱赚了。那种转型其实也是很被动的。就很多时候你看到的需求是被动推动的,但这个有没有用呢?有时候也有用,因为人往往要被逼到那份上,你才能够有那个动力。 然后第二种就是内驱力,但你要知道内驱力是试出来的,它不是突然就长出来了。内驱力的前提可能是好奇心,可能是热情,比如说我想尝试出国读书,这个没有外力,冬冬你不是必须得拿到国外研究生你才能干嘛,但是这是你自己内心的向往,你的好奇心,你的热情驱动的。 但这种内驱力很多时候其实不太好用,因为第一这个内驱力可能不够大,就是没有那种强势的,我非干不可,我要现在不干这个我就不行了,那种感觉。 第二就是很多的内驱力都缺少那种能够持续给你正反馈的东西,如果我玩这个游戏我总输,我总得不着分,我总过不了关,我再想玩我也不可能玩下去。所以很多时候这个内驱力它需要你持续积累正反馈才能变得越来越大,让你不停地往前跑。 所以在今天为什么很多人就说自己找不着方向,或者是说爱好能变成赚钱的职业吗之类的?它都是因为可能你爱好虽然有了,但是你在这个方向上缺少积累正反馈的能力。说白了就是能力不够。我只有热爱,但是我能力不够,我方法不对,然后我看不到正反馈,那我这内驱力的小火苗很快就熄灭了。 虽然内驱力支持你走得更远更久,但是它对个人的要求其实是更高的。 冬冬:我发现我们在讲理想和现实。我所有的理想是基于我现在单身的情况下,去想象一种家庭生活,但忽略了人会越来越多、钱要越花越多等各种现实因素。然后依澜姐你是在这种现实生活里,比如搬到热带,游泳的成本更低了,然后也有一些可能要放弃自我独立性、有更多支持家庭的部分,就是很多人在转型或者重新定义自己的时候,都面临着理想和现实的差距。 但是可能如果我今天不跟你聊,我在单身状态下,我确实就是无法想象出家庭生活,必须要这样聊。 昨天我还在想说,感觉我做另外一档节目的动力越来越少了。然后有一个姐姐跟我说,冬冬你一定要做下去,因为她二十几岁的时候听不到这些三十几岁的姐姐们,四十几岁的姐姐们在想什么,她对生活是一无所知的,是有很多弯路走的。而今天因为有了这些对话,有了这些信息,其实是可以让年轻的女孩们少走一些弯路的。 依澜:如果说能够给大家一点小小的启发,跳的坑少一点,当然是很好的事,但实际上我觉得大部分人听完可能就完了。 我们可以说现实是外驱力推动的,是被动的,理想是内驱力推动的,是主动的。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已经被这个外力被动的东西推着走得太多了,这些占我们的时间和精力太多了,以至于你没有那个部分给到你的理想,因为任何一个其实都要花时间的。 所以我在我们那个「海豹电台」的群里面做了一个小调研,我们那个群里面妈妈居多,35 岁上下年龄的居多。然后我就问她们,如果你们想去做职业第二曲线也好,或者 35 岁以后的转型也好,你们最大的顾虑和考量是什么? 被提到最多的一点就是时间。 这也是我觉得为什么我们可以从时间来下手去进行这样一个主动的自我的尝试、自我的定义。因为像我以前十几年都是做项目管理,项目管理里面其实就管三个变量,叫做管人、管钱、管时间。人、钱、时间,其实这都是资源,就看你怎么样合理地去规划和管理这些资源。 但是我经常会说,最重要的是什么?是时间。因为时间是不变的,对所有人都公平,然后持续地流逝,你没有办法把它拉回来的。人可以增加减少,钱可以增加减少,但是时间不可以。时间其实是每一个人最宝贵的财富,因为它不可逆,因为它有限。 所以在今天你会发现很多很多人卡在时间上,这个时间是一个点,也是一条线,也是一个面。人们卡在这个时间点上,但是他们不知道接下来怎么去运用这个时间。那如果不会用时间的人,他就是线性地用,会用时间的人,可能是一个面这样用。 比如很多人坐地铁的时候还能听播客,它就变成一个有纵轴的,有延伸的了。横轴、x 轴,它是一条时间线,不可逆的,但是纵轴你是可以把它去进行一些规划和整理的。 所以我们回来说,今天如果咱们能够去尝试做一些改变,或者是进行行动,最重要的,我觉得是回来要去看自己的时间。我就大概去研究了一下我日常对时间的看法,我觉得可以分成三种时间,一个部分叫做必要时间,就是你去维持家庭的稳定,维持让你赚钱的职业部分,就是你必须干的,我们就讲叫外力驱动的,就是必要时间。我这个时间要接送孩子上学,我那个时间可能要照顾老人,那个时间我要去上班儿。这都是叫必要时间。 然后你是没有办法去操作必要时间的,但你可以适当的、合理的去减少它或者提高效率。 第二个就是自我时间,这个自我时间特别重要,是给自己充电的。你除了必要时间,你一定要给自己留出自我时间,这个自我时间你可以刷手机,你可以睡觉,你可以看剧,你可以读书,你可以跟朋友玩,你可以就呆着,每个人不一样。你要去摸索你的自我时间,有的人得晚上刷 3 个小时手机,有的人可能就需要跳 20 分钟操。但是这个自我时间,我觉得理论上是不能剥夺的,让自己感觉到生活的愉悦,这个部分是很重要的,如果你不热爱生活,不热爱生命,一切都没意义。 第三个就是可能时间,我觉得今天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办法去探讨怎么成功地转型,或者是找到一个新的方向,是因为我们的可能时间找不出来。所谓可能时间就是你可以留给你想去完成的小目标,比如留学读书,或者是学游泳,或者是尝试一个新的赛道,看看自己能不能适应。 那我觉得这个就是可能时间,这个可能时间跟自我时间是不一样的,自我时间是没有要求的,你觉得怎么好玩、怎么放松,你怎么来。但是这个可能时间我觉得它是一个需要刻意练习的部分。就是你可以是去刻意学习,你也可以去刻意尝试创业,我觉得这个是要有练习的,它可能跟那个自我时间最大的差别就在这,就是可能时间它是需要有成果的,需要有反馈的。 所以我就觉得如果你想在今天去管理自己的时间的话,可能要从这三个方面下手,就首先你得先摸清楚这三种时间:必要时间、自我时间和可能时间,你每一天或者是每一周你能够留给自己多少。然后在这个时间段内你去进行一些低风险的“试对”,哪怕我每天的可能时间只有半个小时,那我怎么用好这半个小时?其实这个挺重要的。 冬冬:很多人会觉得我时间管理挺好的,但说实话,我刚才听完这一段的时候,我发现我的生活是被推着走的,就是我自己其实没有主动做过这些时间的区分。但如果这样区分一下,效率会更高,不是卷的那个效率,而是你的自我愉悦度会提升。 依澜:而且这个它不是固定不变的,很多时候我们特别希望有一蹴而就的解决方案,就是最好你告诉我怎么干,我就干,我就可以持续成功了。其实不是,对我来说,我觉得可能你每隔个最多两三个月,就需要重新调试,而且跟你当下那个心理水平状态,包括体力其实都是有关系的。就比如说,我最近生病了,那我肯定要大量时间给自己,你就别逼着自己学习了,逼着自己照顾家人,那可能你恢复得就更慢。但你具体的每一天里都可以做一些区分,像比如说这种必要时间,其实我们是最难把它划出去的,哪怕我生病,我还是要去管小孩,我可能还是要去回复邮件,但是你可以稍微尽量就把它压缩一点,它是波动性的,不是长期不变的。 之前我经常用这 100 天转变的方法, 100 天的这个方法怎么用的?其实我们就是先去划分一个可能时间,然后在这个可能时间里我们能实现的那个工作量以内制定一个小目标。因为很多时候咱们没有办法前进,我们的内驱力没有办法往前推,第一就是缺少正反馈,所谓正反馈就是成就感;第二就是价值感,这个价值感其实我觉得可能是你要拿到一个小结果,这个小结果是别人给你的。成就感是自己定义的,我自己认为我挺棒的,然后价值感是别人说你挺棒的,别人为你买单。 当我找到自己的可能时间以后,我小步往前走,然后逐渐拿到越来越多的反馈,越来越多的成就感、价值感,就可以让我的内驱力慢慢变大。你的内驱力越大,其实你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这个所谓的成功不是外在的名利,而是你自我定义的成功。就像刚才说的,我认为我现在这个人生状态挺成功的。那个部分就对了。 冬冬:这里就有我们刚才提到的很重要的点,就是你重新定义了你自己。 其实在录这期节目之前,听友群里我们大家也在讨论说如果 2024 年剩下最后 100 天大家要干嘛?有的人是说了一件事,有的人是说了五六件事,然后我们就这个议题讨论了非常多。我发现我自己那个问题是我没有办法一下子在 100 天或一个阶段目标内找到自己最重要的那件事。然后我发现依澜姐,其实你每次只做一件事,这到底是咋回事?它是如何发生的? 依澜:比如说像刚才你说你 40 岁以后的那些目标,你有没有发现你其实给自己制定了特别多的任务? 但是如果说我想到在下半年我至少要先找到一个男朋友,我的事业要有一个新的发展,然后我还要学一个新的爱好,我自己还得有时间照顾自己。你会不会觉得突然好累啊? 冬冬:是的,说说就行了。说了已经累了,就别做了。 依澜:对,就我们大部分人不能高估自己的这个决心和那个自律的能力,其实很难。心理学里面也讲到这一点,就是你必须要让自己能够比较容易地得到一些成就感或者正反馈,你才能够让它变得更大。就像气球要一口一口地吹,如果你一次吹 5 个气球,你最后哪个都没吹起来,你就想说,算了,我不适合吹气球,就放弃了。 所以说我每一次其实去制定那个我的小的 100 天的变化的时候,可能其他我该干的事还干,我的必要时间我还是得花,但是我会让这一件具体的事持续足够长的时间,拿到一个明确的结果。我觉得这样做会给我带来两点,一是大大鼓励了我自己,原来我能行,就是这个小结果,你完成它本身已经是对自己的一个鼓励了;第二就是你以为你做的是 a,但是最后给你的结果可能是b,几乎每一次我这个尝试都会给到我一个 b,这个 b 得长出来,你才知道它是什么,这个挺神奇的。 然后它会给你一些新的启发,你可以基于这个 b 结果再去设定接下来我可能往哪个方向再去尝试,它就慢慢帮你校准你的目标和方向。 大家都在引用苏格拉底那个话:一辈子你就干这一件事,认识你自己。但其实这个事特别难,反而你要在这个具体的事上去验证,就像“不会当士兵的厨子不是好医生”之类的。我觉得这个话它不是笑话,就是你在不停验证自己的过程中,你去校准自己对自己的认识。 冬冬:这有一个小细节想跟依然姐延展讨论一下。刚才你说到你在做这个新的尝试的时候,其实其他的日子照过。然后我就想到了非常典型的一个场景,我和我身边的朋友都有,就是比如说我现在要减肥,或者我现在要谈恋爱,大家会把这个事当成人生大事,然后其他的事都要暂停。 依澜:那你的成本太高了,你要失败了,你不是很痛苦? 冬冬:对,然后我们的期待又变得非常大,可能一开始,比如说我现在减肥,那我一天就想着我今天要减肥,这个事变得非常大,非常紧张,然后就很难持续想,今天好像坚持下,明天被这个事耽误了,后天被那个人耽误了,这个事就结束了。 而你刚才讲那句话震到我一下的点是它非常具体,就是我们太把一个事特别当回事儿,要短期快速地拿结果,然后它的期望变得非常大,行动目标也列得非常非常大,结果没有几天就不了了之了。而你讲的是在维稳生活的情况下去做一个可能性的探索,这个还是挺不一样的。 依澜:是的,你的必要时间、自我时间和可能时间是每一天都在发生的。 我跟大家分享一个具体的例子。我在 2018 年的时候做了自己第一个 100 天的尝试,是第一次完全自己策划为自己做的事儿,其实那个是我一切的开始。 其实之前也有讲过,但今天我在这个节目里我们把它拆解一下,当时我就真的是陷入了一个特别被动的境地,生完了老二,已经到大理差不多一年了。 这个过程中,第一我之前所有的职业资源都认为我现在闲鱼野鹤去了,我已经脱离主流了,所以大家只会羡慕我的生活状态,但不会羡慕我的职业状态,也不想说跟我发生什么所谓资源人脉上的关系。 第二是我所有之前的经验其实在当时的生活里都用不上,反而是一团乱麻,我要对付两个孩子,然后没有收入,就我老公每月给我几千块钱,我买东西用就是伸手要钱,没有事业。更惨的是当时我身体特别差,因为我生老二的时候失血比较多,就是那种丧失劳动力的状态,出门半个小时就累了,然后在家也是,没什么力气,应付每天的生活已经很难了,然后也没有什么朋友,有一点产后抑郁。 我之前经常也会说到那个场景,就是我的卧室门外春暖花开,我一推开窗,我前面就是洱海,洱海前面还有苍山,但是我想的是:我的天,我为什么这么惨?我被困在那个地方了,我为什么不能把那个山推倒? 当时的我非常无力,就是跟今天很多人可能被生活卡住的那个瞬间很相像,然后当时我就想怎么办?好在我是一个比较乐观的人。我想说那就自救呗,而且你不自救怎么办呀?旁边还有两个小孩,没办法 我觉得当时我做的比较对的一点是,第一,我去回看我之前做过的事儿,第二我去思考我现在的可能性。这两步是特别重要的,就回望和展望。 那个时候其实小红书才刚刚开始起来,当时比较火的可能是公众号、微博,抖音也有,但是也不太多。然后我当时就想说,那么我从哪去看我适擅长什么、适合什么?我就去翻朋友圈。因为那时候朋友圈还挺火的,所有人都在不停地发朋友圈。 因为首先你要考虑受众是谁,谁为你买单,谁为你什么样的内容买单,大家眼中你是什么样的人?我觉得这一点是特别重要的,就很多时候我们的这种自我观察是从自己开始的,但我认为恰恰你应该是从反馈开始。就是之前你做的什么东西被赞誉得最多,那这个里面你有什么能力?你有什么样的方向你是可以截取的? 所以我就回看我当时我脱离职场一年之后,我发的朋友圈什么内容被点赞最多。我那时候刚开始学做饭嘛, 30 多岁什么都不会,我就发现每次我在发一些好的食材,今天给孩子做了什么吃的、去哪逛菜场这一类的内容,点赞特别多。而且那些人跟我其实没有职业上的来往了,他们点赞完全是出于兴趣或者喜爱。那我想说,好像跟我生活相关的、跟美食相关的这个部分似乎是别人为我买单最多的点。 这是第一,就是你回看自己什么东西被点赞得多,大家的反馈是什么。 然后第二就是展望,那我今天以我现在的身心的水平状态和我的经验,我可能性在哪?所以我就回来看说,一天之中可能我发生最多的事就是吃饭,没别的事了,哪怕我自己不做,我可能也要告诉阿姨我们今天要吃什么之类的。 然后我会发现说第一这件事在你生活里发生很多,也就是说你不缺少素材。第二就是原来我做过编辑,做点图文对我来说不是什么难的事儿,然后我每天也可以拿出一点儿时间来把我当天吃的东西变成一个内容,我觉得这个对我来说是已经有的技能,那就从这儿开始。 所以我就开始尝试,而且一开始是特别小步的。那个时候我发现我经常在「下厨房」上去看食谱。那我熟悉这个平台,它整个的内容方式,大家的检索方式其实我都很清楚。 那我说我就在下厨房上面去更新食谱,然后当时刚好看到下厨房有一个活动,叫什么“21 天打卡早餐”,你只要上传你当天的早餐,然后就能得个奖什么之类的,就还有一个小的激励,那时候还很懵懂,我想说,先搞个 21 天早餐吧。因为这个比较简单,你每天其实只需要摆一摆,拍一下,后来我就发现,怎么人家拍的都比我拍的好看呢?那我就学学怎么用手机把实物拍好看。 我记得那会儿还报了一个网课,跟着一个老师学手机摄影,然后就一边学课一边去更新。这 21 天里第一我完成了一个小打卡,第二养成个小习惯哈,第三还学了个新本领,我还挺开心的。 后来在这个过程中我就开始想说,那我能不能再制定一个让我能够这一段时间有事干的目标?因为当时差不多也是初秋了,到年底差不多还有个 100 多天,我就拍脑袋说要不然我就从现在到年底,甭管外界会发生什么,我就干这一个事儿,我就更 100 个食谱吧。因为那个时候我已经经过了 21 天,其实大概知道自己每天能拿出多长时间干这个事了。我可能做饭、拍、写,大概一天一个小时操作,一个小时去整理上传,差不多两个小时。而且孩子睡觉之后,我还有点时间可以工作,我也可以想选题。我觉得一天两个小时 OK 的,这个是我的可能时间。 然后我就立了这样的一个 flag,而且当时因为对自己的评价还挺低的,我就想说,那就别想什么多少粉丝怎么着,只要这 100 个食谱留下来,以后我可以传给我的女儿,传给我儿子,他们如果没饭吃的时候还能找回来这个食谱,自己做一个尝一尝妈妈的味道,就可以了。 所以那个时候就是我放下很多特别功利的念头,就说先把这一件事干了,那最低我能拿到一个什么东西就行了。那个时候的驱动力就是有事可做,然后能给孩子们留下一点什么东西,我觉得这个就完成了,所以当时其实期待还蛮低的,然后就开始做。 但是这个驱动力就让我第一不会特别累,第二是它是发自内心的内驱力。 现在我回翻到我第一篇内容的时候,发现其实特别简单,可能一共就写了 100 来字,拍了一张照片儿。但是在这 100 天的过程中,我是在不断学习和成长的,不是被老板要求的,不是被动地在做一件什么事儿,我不是为了工资,我是为了自己。 那在这个过程中,我可能明天会想说,我要不要挑战一个更难的食谱?后天我想能不能把这个做菜的过程拍得更详细。大后天我在想,我今天在喝这个丝袜奶茶的时候,突然回想起了我 2007 年跟着我几个伙伴们去看香港艺术节的那个故事,我能不能写这个故事?慢慢就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叫刻意练习,然后小步迭代,你不停地慢慢做,它就越做越好,然后找到一个最佳状态。 而且这个过程中我觉得我做得特别好的一点是我同时发了朋友圈,就是一方面你在一个专业的 平台上面更新,另一方面你还在你的朋友圈里持续验证,你就会看到说有这么多人有这样的反馈,然后这些反馈就会去叠加,让我更清晰我怎么样去校正我的状态。因为朋友们会跟你说一些可能你的粉丝或者是不认识你的人不会去说的一些建议。 当我到可能第二个月左右的时候,已经形成一个自己简单的分发系统了,然后当时就开始有人呼吁让我建群,后来刚好又到了松茸的季节,就有朋友说,你要不要在这个群里买卖松茸?然后就开始变现了。 冬冬:好自然而然生长出来的每一步。 依澜:但你知道它其实一切都始于一个特别简单的开始,而不是我一开始的计划说我要建设群,我要卖东西,我要怎么样,根本不是。但是正是因为你持续地被看见,才有了后续的收获。 我就举个例子,有一个方式你特别容易出名,比如说你住在海边,你每天早上 8 点钟去海边放一个红气球,你就干这一件事,你一开始前 10 天、 20 天无人问津,但是你干 100 天你就已经成景点了,很简单一件事,但是你得持续干。 因为今天大家是被这种信息流所淹没的,如果你不持续去做的话,可能很多你以为能看见你的人,他们并看不见你。这个就是持续的力量。 但是我觉得持续 21 天远远不够,至少我觉得持续 100 天,度过一个季节,度过一个足够长的时间,你才能够充分被暴露在这个流量里面,然后你就会被看见。 所以当时后面这一切你听起来好像是很自然而然的,实际上背后就是一个规律在推动我,然后我开始拿到一个特别小的结果了,当时那个时候松茸还挺贵的,卖一单能赚 100 块钱,我还挺开心的。 可能当时赚了两三千,反正补贴一下家用,再往后当这个 100 天快结束的时候,哇,太神奇了,奇迹开始出现了。当时就是到年底了,然后这个下厨房后台给我发了一个私信,因为我天天上,如果我不是天天上,可能我都看不到那个私信,然后就说,恭喜你得到了当年的优秀博主。 我还想说这不是授予了 100 个人吧,后来一问才知道其实只有 10 个人。当时我才更了好像 110 多篇,但是那个后台会显示说“你超过了 95% 的用户”。然后数据告诉我,原来我只是比别人多做了一点儿,但是我已经超越了 90% 多的用户了。真的没想到说原来持续的力量是这么大的。 我记得特别清楚,当时我就很想去杭州领奖,其实人家也不给你报销车马费的,也没有什么奖金,就是我们这些喜欢做饭的人,大家做个聚会,有一个小市集,然后你可以去那领一个奖品,认识这些美食博主,我就特别想去参加那个小颁奖,因为这是我人生中大学毕业以后头一次完全依靠我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得了一个超级小的奖,但是我特别开心,就很想去。但是我先生就说你别去了,这个成本太高了,然后孩子那么小又没人照顾,我当时特别特别难过,就觉得第一次完全用自己的力量,得到了一个小结果,但是我身边的人不支持我。那个时候又陷入了一个很难过的状态。 但是后来我能够理解这件事儿,很多时候你就是不能为所欲为的,你就是要考虑你周围人的感受,你也希望他们能够支持你继续走下去。但是好处在于在整个这个过程中,因为我持续地被看见,可能别人看到说我有这个文字编辑的能力,然后我能够持续输出等等,反正一些能力可能被看到了。然后当时有个人,其实是我先生的一个朋友,也在我朋友圈里,然后他就通过我先生找我说你要不要来我们公众号当主编?而且他提供了一个还不错的报酬,就是我可以线上做事儿。 所以说美食博主这件事儿其实给我带来的收入并不多,但是这 100 天让我激发了新的可能性,然后一些新的机会找到我,所以所有后续的创业都是因为这个新的工作机会带给我的。 当时我根本不知道怎么注册公众号,且不说去运营一个公众号,因为当年公众号只是公司市场部部门下面一个特别小的业务,就是我原来可能一句话跟我的同事说这周咱们发三篇,我根本不知道那三篇哪来的。但是在今天我可能要从头开始学习注册一个公众号。 这 100 天其实给我带来的,我觉得第一是我自己拿到了一个小的对自己的认可,第二是我打开了一个可能性,这两点其实是最大的收获。 那至于说这个可能性可不可以持续成为你新的创业的点,那你可以再去进行一个新的判断。对我来说确实它最后就让我第一有一了个新的稳定的收入,有一些业务,第二就顺势建了自己的公司,开始去创业。 冬冬:所有都不在计划范围之内。 依澜:嗯,只有这 100 天是我的计划。 冬冬:天呐,我刚才有几步听得还是蛮感动的,我之前在其他采访大概了解这些故事,但你这样详细展述这个过程的时候,还是有很多细节冒出来,我就联想到很多,比如我们的 100 天为何总是失败?而你为什么能成功?原来看似只是做计划执行就好了,这么一个简单的事情,其实成功和失败之间是有这么多的细微之处值得去深挖的。 如果依澜姐和我同时在做一个计划,可能依澜姐就是去做了,且很多细节已经考虑很全了。而我想的是,我要去做一个美食博主,那我是不是要报一个美食班?我要不要停掉其他的工作? 很多东西,计划的那个部分太多,反而又造成了一种失败。或者说我没有充分地像你一样考虑说,我每天其实除了日常生活是有两个小时是可以投入的。 现在我听到你在这件事情上每天投入两小时,还是蛮震惊的。对于我们做一件事的成功来说,它的投入是挺有限的,但是真正去做的时候会觉得比如说现在每天让我们,比如说每天运动半小时,读书一小时,其实挺难坚持的。 依澜:是的,但是那个时候因为我的必要时间没那么多,不用上班。第二就是我的自我时间特别多,因为我需要大量时间休息。然后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去尝试,那么你会找到自己的这个可能时间。 比如说我就想做 100 天减肥,我可能就会觉得这个事挺麻烦的,我可能要制定一计划,从吃到锻炼,可能什么都要管理,但其实一开始你只用大概抓取一个时间点,就是我每天用 20 分钟做减肥这个事。我可能就是做一个运动,或者是我就去研究一个减肥食谱。一开始的时候我这个目标要比较单纯,比较容易实现,哪怕它只是 20 分钟。 我觉得像我当时拿出两个小时,对今天很多人来说都是不能的,都是很长的。但是你要知道我的前 21 天我一开始只是拍一个早餐,这个早餐得到一些正反馈之后,我可能才会逐渐把这个可能时间放大。 冬冬:那后面依澜姐你做完这个 100 天行动以后,它在你的生活里又继续了吗? 依澜:后来那个「大理好在」也是 100 天的结果。 第一次可能是一个自发的状态,就只是懵懂拍脑袋,然后第二次其实是一个很明确的过程,我知道会发生什么,而且挺神奇的,它确实也是按照这个来的。 当时我记得特别清楚,2020 年的 9月 23 号,因为那个时候是疫情的初期,我们还不知道未来会经历那么艰难的几年。然后那个时候我记得外地的项目就都停掉了,我们不能出差,出不去。当时我就在想说其他项目没法做了,还剩 100 天,我要不要干个事儿吧?所以当时我就决定,从9月 23 号开始,我就用 100 天去分享大理本地的活动,就干这个事儿,因为这不是无聊嘛,很多人来大理不知道干嘛,然后我自己原来做那个 Timeout 那种城市指南杂志,所以我那个基因蠢蠢欲动,因为我也想知道有什么好玩的事能参加。 一开始我是在朋友圈就看到大家谁发了活动海报,我就弄一下,后来我就想说干脆我就做个公众号,然后就注册了一个公众号,甚至连那个名字都是从朋友那拿来的。当时我记得去一个朋友家,然后有一个自然音乐人叫陈志鹏,他也写书法,他过年的时候他给我另外一个朋友写了一幅红底黑字的四个字,叫“大理好在”,然后这个“好在”其实在云南话里就是“很惬意”的意思,就像四川话那种“巴适”,就是很舒服,很待得住。 我觉得这个词好,所以我就说干脆就叫“大理好在”,后来发现这个名字是没有办法注册商标的,然后很多朋友都劝我说,你要不要换一个名字?但我到现在都没有换,我就觉得这个是为大理做的事儿,它就留在大理,不是注册商标OK,没问题。因为我当时一开始的想法就是我为朋友们去分享这个资讯,先做 100 天再说。 做到两个月的时候,我也会想说,要不要写点攻略,要不要采访一些有意思的人,然后就不停有更多的朋友加入我们这样的一个小团队。后面应该还没有到 100 天的时候,就开始有人问报价了,就说你发一条内容多少钱,从那开始我就发现说,竟然还能做一个盈利的业务,然后慢慢才有了今天这样一个小小的规模。 那个时候我特别明确这件事做 100 天,成不成就很清楚了。 冬冬:我发现依澜姐你每次的 100 天好像都离钱蛮近的。 依澜:所以叫“试对”嘛。你其实不会在这个时候再去做一个错的事了,就我不可能说这 100 天我要成为滑雪冠军,那 100% 不可能。 比如说我做公众号之前,我有做传统的城市资讯指南的经验,我有对新媒体平台的了解和经验,然后我在大理当时已经住了三年了,我对这地方也有一定的了解和经验,那我觉得这三点已经有积累了,我下一个 100 天能成什么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它不会失败的,而且 100 天以后我一定会拿到一个结果。 冬冬:我觉得这个状态好,而且你刚才说一句话我还觉得挺浪漫的,就是做一件事情过一个季节,一个季节里生长出来一些新的东西,一部分新的自我,这个表达还挺浪漫的。 依澜:对,其实 100 天这个数字挺有意思的,就是很能蛊惑人心,它足够长,又不是特别长。 冬冬:是的是的,而且也有一个让一件事情慢慢生长的空间,我之前其实参加过很多 21 天那种打卡,比如说读书营、早起营之类的,我发现就是 21 天其实相对来说还是蛮容易坚持的,但是 21 天一结束这个事就结束了。 依澜:拿不到结果。 冬冬:对,然后不管是变现的结果还是外面,就是它好像更多的是一个在打卡意识上做这个事,那个生长的空间比较有限。 依澜:我觉得 21 天你最多能够打磨出自己的可能时间。比如说这 21 天我大概每天用了多长时间?我这个感觉舒不舒服?这个你是能够有感觉的,但是你如果想真的拿到一个你还明确的结果,这个结果是说我继续做还是不做?我继续做 a 还是做 b?这种结果我觉得 21 天太不够了。 冬冬:我在脑海中不断回想我过去为什么一次一次地尝试 100 天,然后一次一次地失败?它其实还是有很多我们刚才讲的细节课追溯。 那如果今天也有很多朋友们想像你一样有一个目标,去做 100 天,或者我们通过这 100 天去改变自己职业轨道,那个方法是啥?依澜姐你能跟我们分享一下这个方法论吗? 依澜:我们可以这样讲,叫小步快跑、持续迭代、刻意练习。 小步快跑的意思,就是说你一开始起点不要太高,但是你要持续地跑起来。 第二个就是持续迭代,这个迭代的意思是说我能不能比前一天稍微好一点儿。 然后《刻意练习》这本书很棒,我也专门做过这个研究,它其实是比较质疑 1 万小时理论的。就是如果你在一个同样的水平上,去磨 1 万个小时甚至 10 万个小时其实是没意义的,你必须要有持续地迭代,然后要刻意地练习。所以这个部分它里面有两个很重要的点是,第一你能不能够每天稍微比前一天好一点点,第二你要去进行复盘和分析,就像我们所有运动项目其实都是一样的,你必须要不停地去回看我哪个部分可以发展,哪个部分可能要剔除,能不能持续学习新东西。你在这 100 天里要历练,很多时候我们只是重复,但我觉得重复没有办法带来真正的改变。这 100 天里你要持续,但是你不能只是重复。这个部分我觉得可能是稍微高一点点的要求,但是它会更容易让你拿到一个结果。其实我发现我也做过所谓不太成功的尝试,比如之前我去学书法,跟林曦老师的线上课去写书法。那个是有老师带的讲课,然后有作业,有批改,批改以后还有奖励哈,我真的就踏踏实实地跟她练了 100 天。在 100 天以后我当时拿到一个小成就,就是说我终于把这写完了。但第二就是我判断我自己确实不适合练书法,我在那里面没有拿到真正的很大的成就感,然后我也没有那么喜欢,但是我试过了这 100 天,然后我果断地就停了。那这是不是一个结果?我认为也是,就至少你给自己减少了一个可能性,减少了一个功课。 这个好不好?我觉得挺好的。因为很多时候就像你说我想学游泳,但是我连 100 天都没有坚持到,我就放弃了,然后你这一辈子会不停地想说我想学游泳,我又想学游泳,但你拿到的是什么?是挫败感,你就会说你看我这个也学不会,我这人就不行,我这人就是没毅力。但其实不是,你连 100 天都没有试过,你怎么知道不行呀? 冬冬:我昨天跟朋友还聊这个话题,就是因为我们身边一群人都要减肥养生,然后我们说我们一次一次地发起这个计划,然后执行几天失败,再想起这件事的时候就变成“说”已经耗费了我们大量的心力了,因为一想到这个事你拿到的都是挫败感。 依澜:是的,所以说如果我们真的去整理一些方法论,不如大家一起去试试看。这不是也又快到 9 月份了,我就我准备再给自己发起一个 100 天的小计划。 冬冬:你大概做什么事情想好了吗? 依澜:我一开始没太想好,我是逐渐在跟你聊的过程中想好了。因为我身边有一些朋友,他们其实都挺想去尝试这个 100 天的转变的,或者有些人他们想去创作,因为在今天好像都绕不开做一个小媒体,然后我得输出点什么内容,但是很多人就是无从下手。甚至包括上过我采访课的同学,他们真正开始做自己采访项目的也是寥寥无几。很多人就觉得说我好像没有那么强的动力,或者是说我不知道怎么持续,或者我找不到选题,然后我做了几期又失败了,就是各种各样的原因,甚至朋友圈都不想发,因为总想要个结果嘛。 然后我就在想说,那干脆我就开一个小公益营,让大家直接跟我进来一起,咱们这 100 天一起做一些探讨,我可以协助大家,给大家打打气。大家有什么疑问,我们可以讲一讲,咱们每个人选一个方向,我们就去干 100 天。 我之前看有一个网友在我小红书上评论说,你这 100 天赚了多少钱呀?能变现多少?我就觉得我一开始没这么想。但至少这 100 天你给自己了,这 100 天做下来了,你就会特别开心,就像我那个书法作业一样,我一点遗憾都没有。 所以我一开始就想说我先做 100 天,但是后来我又想说自己过 100 天是一回事,但如果你带着很多人过 100 天的话,可能还是需要做一些策划的,还是需要在里面找到一些方法,能够让大家去持续做下去的。 那我的目的是什么呢?我就想把 100 天的这个方法论,或者说我过去这 7 年、过去这好几个 100 天到底带给我什么。梳理出来。接下来这 100 天我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就是我准备更 30 个小专题。可能有些是去讲我所谓自己的心得,有一些是普适性的,比如说大家想问怎么做播客呀?怎么做小红书?怎么做知识变现的课?怎么做私域等等。 在今天我觉得这些其实我不停被问到的问题都可以去整理在这 30 个小专题里面,然后去跟大家做一个持续的分享。 那对我来说,这也是我的内容的一个积累的过程,因为我之前其实从来没有去总结过所谓这些东西,我也希望能够让它变得更加有价值。差不多平均 3 天左右出一个小内容,那我也想试试这个感觉怎么样。 冬冬:你这样说的时候我就忽然很有画面感,一群人做 100 天,不管到最后是成了继续往前走还是验证失败了,我觉得都特好。 然后如果我们做 100 天,大家可以有一段自己的经验,哪怕做一个线上的展,或者线上的内容合集, 100 天可以有这么多的事要干,我觉得也蛮美妙的。 依澜:我想它可能有两个方向,一是你参与我的这 30 个小专题,你不管是提问也好,参加讨论也好,甚至你提出你想聊的东西,我们可以一起形成一些内容,你就当是跟着依澜姐姐一起学习,咱们共同成长的过程,也挺好的。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刚刚说的是经线的内容,还有一条纬线,就是咱们这 100 天还是要打个卡,还是要有一个你自己的成就,不是光跟着我玩。 那么我可能会在比如第一周的时候,咱们就进行一些探索,大家怎么先把这个方向找到?咱们先一起找到几个方向,可能从 30 个里面找到 3 个方向,从 3 个方向里面找 1 个我这 100 天想打卡的方向,然后咱们做一个打卡。 可能有人也要问在什么平台打卡呀?什么形式?那咱们可以在群里大家先做一个为期一周的小探索、小探讨。 然后每个人选定以后,咱们就开始。 一直到年底之前,我们完成若干期的打卡,你最后一定能拿到一个结果,我特别期待说到 100 天结束以后, 2025 年第一缕阳光照到你的时候,你发现自己过去 100 天做了个什么事。 哇,太酷了。 冬冬:是的,忽然很有成就感,终于立的 flag 没有倒一次,可以自信地迈向 2025 年了。 依澜:真的,就这种一件事能干 100 天,本身就是一个成就。你会被自己极大地鼓励到。 冬冬:我好期待我干成一个 100 天。我以前没干成过任何一个 100 天,我觉得至少参与或发起过五六次,都是以失败告终。常常可能进行到 10 天到 20 天的时候,因为各种原因就放弃了。一想到真的做成个 100 天,那种感觉应该非常不一样。 依澜:所以不如咱们就试试,如果大家想跟我一起玩一下的话。 我在上个月做了一个自己的公众号,头一次给自己做了一个号,我当时就在想说,我这不是自娱自乐的,我希望这里面能够承载一些对大家有价值的东西,我已经在第一篇文章里说我今年要做一个 100 天打卡的公益营,但是我到今天可能才稍微清晰了我们准备怎么做这个事,好玩的点在什么地方。 我觉得大家如果感兴趣的话,我们不妨就一起去玩一下 2024 年最后的 100 天。 冬冬:嗯嗯,我觉得聊到这儿,它就是既在计划之内,又在我的计划之外的一个事儿。 我之前一直在想「一人公司」这档播客里它能生长出什么东西,我觉得这也是过去两三个月在探索的部分吧。跟依澜姐聊这两期的时候,我也在想,一方面既能在一人公司这个播客里长出点什么,第二个就是它也能服务于我,满足于我,这个很重要。 然后我就在想,我特别想做的一个事情,也是希望有一些探索性的,就不在我特别计划一定要拿到什么结果状态下产生的东西,我觉得 100 天确实是一个非常不错的产品形式。 如果不跟依澜姐录节目,我也大概会发起这样一个事情,只是当时想的是发起几个 21 天短暂的这种营。今天我们把这个 100 天的方法和逻辑讲清楚之后,我觉得这个倒值得尝试一下。 我也正式地在「一人公司」这档播客发起一个邀请,在听这档播客、看这个专栏的朋友们,如果你们现在在一个转型或者探索的阶段,或者你的职业生活一切都非常顺利,只是想给自己打个卡,让 2024 年做年度复盘的时候有一些有成就感的事件,我觉得任何一种状态下都OK,欢迎大家和我还有依澜姐一起度过2024年的最后 100 天。 我觉得我作为第一个用户和大家一起参与进来,发出这样的一个邀请。 后面其实我想让依澜姐大概跟我们聊一下如果大家进来了我们 100 天的公益营,除了刚才讲的 30 节小课之外,如果他们找不到最重要的那一件事,我们会帮他们找到吗?就可能有一些这样细节的问题,其实蛮想问一下依澜姐,我觉得找到最重要那一件事还挺重要的。 依澜:其实不用想那么复杂,没有最重要的一件事儿,只有你当下想去尝试的。 我觉得首先还是别把它想得太功利化,就是你付出这么多的可能时间,用 100 天去做一件事,我觉得这个事情本身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 因为我们从一开始就在讲 35+ 职业转型期,我觉得应该重新说这句话,叫 35+ 我要重新定义自己。 从脑科学的角度讲,人本身在 30 岁上下,大脑才开始趋于真正的成熟。然后 35 岁左右,一般人都工作了大概 10 年左右的时间,那么你已经经历过青少年时代、求学时代、职业时代、工作时代,甚至有些已经进入家庭生活,其实你是一个相对来讲比较成熟和完整的人了,就是你的人生已经有一个基本的面相了,但是在这个时候为什么你会有一个新的思考阶段,这个就是老天爷给你的一个信号,就是在今天你终于可以自己去定义你是谁了,这个时间点其实是非常非常宝贵和重要的。 终于到这个时刻,你可以重新定义自己。这多宝贵,你在人生当中其实没有太多这样的时间可以去做这个动作。 那么在这个时候我的重新定义是从哪来的?我是谁?我喜欢什么?我擅长什么?我希望以什么样的方式度过此生?到这个时候,你才敢去回答这些问题。 很多时候我们还是很懵懂的,因为 35 岁恰恰又是外力可能给你压强最大的时候。那么我怎么样能够在这个时间内重新去梳理和认识自己呢?我觉得给自己 100 天这个时间是很重要的,就是你要恢复对自己内驱力的那个信心。 比如说我打卡美食这 100 天以后,我内在建立的信心就是,第一我可以以一种很独立的姿态去完成一件从 0 到 1 的事;然后第二,它激发了一些新的可能性,我会发现我人生其实很多选择和路,不是只有如今这一条。我觉得这两种获得才会让你有一个信心去重新评价和定义自己。第三就是我验证了我确实在某些方面是有擅长的,我觉得这部分是挺重要的。 很多时候别人看自己比自己看自己清楚多了。如果你还在职场阶段,你被一些 title 蒙住的时候,其实你拿的不是真反馈,是别人对你这个 title 的反馈,你是哪个平台的谁。但是如果你开始真正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拿到一个别人对你的反馈的时候,其实那个东西是很明确的。 比如到今天我特别明确,我真的是一个很会吃,也很会做的人,但是我 30 岁以前,我以为我就是一个厨房笨蛋,这个东西你一定要自己试过你才知道。而且我现在会告诉自己说,我真成不了艺术家,我试过玩书法,我试过做编织,我试过画画,我都不行。我其实都试过了,但是我今天有这个取舍了。我虽然不是一个艺术家,但我很明确我是一个传播者。我是一个特别喜欢分享资讯的传播者。那这个部分其实你也会在这样的一个自我测试中,变得更笃定、更明确。 所以我觉得这种重新定义自己是对你未来的职业规划也好,或者你的人生规划也好,有特别大的一个帮助。 冬冬:我刚才在问你这个问题的时候,发现一个视角,就是人真的很难不功利地做自己。 其实我们一次一次聊这个 100 天怎么去设置目标,我脑海中至少有 10 个我要做的事情,然后我会不断地去筛选,说哪件事情会让我获得最大的杠杆,去撬动一些东西,做内容也好,或者我是不是也可以做一个“巴适成都”的公众号等等。我们老是想做正确,有一些功利的权衡。我也在想说,到底哪个选择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是最正确的一个选择,然后在思考这些的过程中,其实就有点忘了重新定义自己到底在定义什么这件事。 这是困惑我很久的东西,但可能依澜姐一句话“轻松点,你既然反复提到这个事,那你就先去做一下”,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所以有时候群体的力量或者姐姐的力量也在于此,这很重要。 依澜:对,其实就把那个第一个念头抓住。 当然我们还是会有一些方法,说是这样说,其实还是很难的。 所以我们在大家刚聚集以后第一周,咱们就先做一些探索,我觉得可能做选择题会更容易,我会给大家一些备选,我可以给你一些提示,比如说你随便在你的书架上去翻几本书,你也可以读书,比如说你就每天日常随手拍一张照片。其实它的起点可以非常非常简单,最重要的是你要用 100 天做一件事儿。这个才是真正的那个点,不是我 100 天做成一件事儿,或者 100 天做完一件事儿,而是我用 100 天做一件事儿。 冬冬:我现在已经很期待了,从秋天到冬天做一件事儿。 依澜:那冬冬咱们也策划一个小的线上展吧,我们就在 2025 年第一天的时候,咱们给大家做一个线上小小的成果展,当然这个咱们可以在过程中逐渐策划。 冬冬:是,我忽然觉得好浪漫,就是很跨年的那种感觉,然后有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人生展的感觉。 依澜:嗯,对啊对啊,自己的人生展。 我觉得首先至少它是好玩的,而且回到我们说的三种时间,这个 100 天它不会影响你的必要时间,也不影响你自我时间,你该玩就玩,该工作就工作,你只用拿出一点点可能时间,这事就一定能完成。 冬冬:就是从最小化的开始动,只要我们做这个事,就挺美妙。包括刚才依澜姐说每天拍张照片,甚至有一些人就是每一天拍一张自己的表情,100 天集成一个视频也挺酷的。 依澜:绝对的。你说对了,就是这么简单。 冬冬:期待期待。 再次诚挚地邀请一下大家。做一件很好玩的事情,然后一起度过一个季节,在结束的时候又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人生展,光想这些事情已经让我不自主地兴奋起来。 我觉得这个是值得做一做的事情,至于它长成什么样子,就交给时间。 依澜:没错,咱们争取 100 个人好不好。 冬冬:我觉得可以,这 100 个人我们也可以筛选一下,让同频的人在一起,我觉得它就是一个非常开放性的事情。只是依澜姐发起,然后我作为第一个用户参与进来,也邀请身边的朋友一起来玩,然后我们就 100 人、100 天,做个关于人生 100 种可能性的展。 依澜:确保大家能拿到一个小结果了。我觉得我也可以每天回答一个问题。 冬冬:这个也很好,我可以搜集这个问题。 我觉得不管参与进来的朋友们,不管在这个事上成不成,每个人都可以来参与最后的这个展,这个是挺有意思的一个事情。 我会在评论区放上依澜姐的微信,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添加依澜姐的微信。至于如何筛选,我觉得把筛选权放给依澜姐,就是让大家同频的人在一起。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会无条件地支持大家把这个事儿做下去。  完整版音频欢迎收听 ➡️ 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66cae424ead5fc37923f1154

2024-3-21 23:33

【导航】专栏目录&介绍

本专栏为同名播客节目「一人公司」的精华文稿。播客直达👇https://www.xiaoyuzhoufm.com/podcast/6480b91120ec3cbc460382cc每位嘉宾会有2期节目,每期节目分为2篇文稿;标签「Vol. xx」即播客节目序号。一、基本信息专栏介绍:解锁不内卷、持续创造的自由之路二、专栏目录点击下方文字标题,可直达文章;点击序号,可直达播客音频Vol. 1小马鱼(一):像运营公司一样运营自己小马鱼(二):自流量创业的核心要素与心法Vol. 2小马鱼(三):能力大于欲望的时候,你就是自由的小马鱼(四):真正的答案在自己身上Vol. 3陈雪(一):赚钱之前想清楚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陈雪(二):锁定核心目标,不断迭代赚钱能力Vol. 4陈雪(三):无法变现的产品就不成立陈雪(四):「利他」是自洽赚钱的根本Vol. 5娜里跑(一):一定要做自己喜欢的事娜里跑(二):长期主义是不赚钱的遮羞布吗?Vol. 6娜里跑(三):创业是一种生活方式娜里跑(四):商业必须谈钱,但第一要素是认识自己Vol. 7蒜苗(一):不断探索才能更靠近热爱蒜苗(二):快速自我迭代会带来一个又一个结果Vol. 8蒜苗(三):产品矩阵会自己生长蒜苗(四):带着个人魅力重塑商业闭环Vol. 9倩倩(一):不断清零转型,不断螺旋成长倩倩(二):想清楚自己要什么,然后全力以赴Vol. 10倩倩(三):收入量级跃升的秘密是情绪稳定倩倩(四):筛选精准信息源,做物超所值的产品Vol. 11花生(一):变优秀的成本并不高,只要多用心一点花生(二):去做才会有结果,才有更多可能Vol. 12校长(一):幸运的背后都是能力校长(二):成败的定义取决于自我价值认同Vol. 13花生(三):大方地卖自己,其实是在帮别人少走弯路花生(四):专注做事,资源自然会向你倾斜Vol. 14校长(三):暂停是一种螺旋上升的成长校长(四):普通人入局短视频的变现路径Vol. 15依澜(一):在自己认可的评价体系里,活成人生样本依澜(二):女性如何在社会角色以外建立身份认同Vol. 16依澜(三):「作品感」是品牌的生命力依澜(四):「有团队、没员工」的生态管理模式Vol. 17国大海(一):用治愈过自己的呼吸治愈他人国大海(二):放下功利心,反而能不费力地坚持下去Vol. 18国大海(三):想帮助更多与自己身体失联的人国大海(四):像种花生一样做小而美的事情Vol. 19Trista(一):很少内耗的行动者Trista(二):所有的经历都是武器Vol.20Trista(三):合作心态让各种经历成为自己的资源Trista(四):内核稳定才是确定性的根源所在Vol. 21歌子(一):破除限制性信念是成长的起点歌子(二):做IP的核心是要有价值主张Vol. 22歌子(三):知识变成钱,才是硬道理歌子(四):人群精准,产品明确,交付清晰,从需求中长出团队Vol. 23Seven(一):从保安到服装设计师,我放弃成为更好的自己Seven(二):彻底不上班的一年,我选择更好地成为自己Vol. 24Seven(三):热爱是必选项Seven(四):清醒痛苦,勇敢失去,这就是自由Vol. 25粥左罗(一):用理性创造可预见的成长粥左罗(二):创业者的信心比黄金更贵Vol. 26粥左罗(三):做一个10年产品的底气和信心粥左罗(四):做重要的事,高效地做事Vol. 27勤勤(一):一个“别人家孩子”的十年勤勤(二):要么是好事,要么是好故事Vol. 28勤勤(三):从副业到创业,用MVP思维一路向前勤勤(四):如果你是一枚良币,请大声吆喝Vol. 29张宇(一):离开家乡,持续出发张宇(二):职业不是规划出来的Vol. 30张宇(三):保险配置,既要选人,也要懂产品张宇(四):保险到底怎么买,才能真的有保障Vol. 31卡颂(一):不会编程的国企员工不是好魔术师卡颂(二):在我这个很小的领域,我是没有竞争对手的Vol. 32卡颂(三):提供价值是启动副业的关键卡颂(四):如何做到每天只工作2小时Vol. 33丘丘(一):年入百万是成功标配吗?丘丘(二):不同阶段有不同选择,没有标准答案Vol. 34丘丘(三):女性想要拥有一切,渴望与行动是并重的丘丘(四):按你自己的内心去整顿世界Vol. 36敬子(一):我扔掉的不是物品,是混乱的人生敬子(二):不妨成为心的工具人Vol. 37敬子(三):整理1.0到3.0的变化敬子(四):我们最该整理的,是人生Vol. 38启昌(一):金钱是桥梁而不是结果启昌(二):突破金钱卡点,和钱成为好朋友Vol. 39启昌(三):知识付费行业本质是服务业启昌(四):信任是最长效的复利Vol. 41 (加更)从0到1做播客:如何提出好问题Vol. 42乌实(一):心的探索是每个人的必然之路乌实(二):基于爱而不是恐惧去做选择Vol. 43乌实(三):在商业世界撞到南墙,反而推动自我探索乌实(四):商业只是一场游戏,人生重在体验Vol. 44佳莹(一):职场中的「暴君」「怨妇」,都误解了情绪的力量佳莹(二):始终保持自我的主体感Vol. 45佳莹(三):买方市场,如何做到客户源源不断佳莹(四):商业的底层是价值和信任Vol. 46牙签(一):脱口秀,是兴趣也是出路牙签(二):自由、自律、自救Vol. 47牙签(三):从内容创作到社区运营牙签(四):不要守株待兔,要自己创造机会Vol. 48仁钦(一):不断跨界的职业探索仁钦(二):随心而动的生命成长Vol. 49小爷(一):我还没做好准备,但我已经是个老板了小爷(二):或许在未来,爱与自由才是真正的商业Vol. 501周年特辑:恐惧是一个机会,让我们重新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Vol. 51小爷(三):体验的魅力在于「祛魅」小爷(四):你有多恐惧,就有多勇敢Vol. 522024年中复盘:一人公司后,我们有哪些得与失?Vol. 53仁钦(三):心态决定命运,能量决定人生仁钦(四):最有效的方法总是极简的Vol.54童童(一):玩儿出来的职业转型童童(二):把事做好,持续学习Vol. 55赚小钱,攒小赢,是最合适我们普通女孩的搞钱方法论Vol. 56童童(三):婚礼策划师是创造回忆的人童童(四):审美、共情、沟通、执行是核心竞争力Vol. 57内容创作遇到瓶颈?在自己身上下功夫Vol. 5835+职业转型,低风险零成本很重要|用100天重新定义自己Vol. 69胖鱼酱:越有“玩”的心态,越可能成功三、专栏定价及权益限时 99 元/年加入专属社群,订阅用户可添加微信 yirengongsi,进行深入交流。我们会不定期组织主题读书会等活动,期待2024年在小报童聚集1000位同频伙伴。分享专栏享佣金,通过合伙人计划,每成功邀请1位朋友订阅本专栏,可享50%佣金,具体操作如下:好友通过你的专属海报或链接订阅本专栏后,50%佣金就会转入你的小报童账户~

2023-10-16 10:59

专栏介绍:解锁不内卷、持续创造的自由之路

内容介绍创业是不断认识自我的过程。「你是谁」很重要,「商业模式」也很重要。本专栏聚焦不同领域的「一人公司」实践者,既有人生故事,也有案例拆解:看见他们,就是看见你自己的另一种可能;从热爱到事业的探索与验证,从副业到创业的可复制路径,这里有最真实的一线经验分享;起步阶段的心态卡点,实战中的风险应对,未来趋势的抉择判断,这里有丰富多元的视角参考;如果你迷茫但对个人发展可能性充满好奇,这里的人生样本会给你迈出尝试第一步的勇气和坚定;如果你已经有自己的发展方向,这里的案例拆解可以帮你打破信息差,少走弯路,事半功倍。希望这个专栏能为正在职业探索或转型期的朋友们,提供多元的参考路径,在这个充满不确定的时代,既能不内耗地做自己,也能找到一条不内卷的持续创造的自由之路。关于主理人门冬冬,2016年体制内裸辞后先后经历职场和创业,体验过多种职业环境后选择不上班的生活。2024年是不上班的第6年,服务过多位知识IP变现百万,做过全国自由职业社区和女性成长社群,也是一名全国旅居的数字游民,目前在和《运营之光》作者黄有璨及《用一年时间重生》作者娜里跑项目制合伙创业。更新频率本专栏每周一更新2篇文稿,与播客节目同步。我们将持续更新100位一人公司创业者的深度访谈精要。开始阅读👇小马鱼(一):像运营公司一样运营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