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9 17:46
为什么中国程序员 996 还干不过美国的 955?
看到一位华裔程序员在微博发帖:为什么中国程序员 996 还干不过美国的 955?他的观点是:“美国公司对产品高度专注,程序员对技术高度专注,最终占领了全球市场。所以不用加班,也能获得好的收益。”这位华裔程序员的观点,代表了他的语境与视角。在这个视角里,一个关键因素是,发达国家市场有着更丰富的营收方式——比如说愿意为软件和服务付费。这是一个决定性的差异。当有众多顾客愿意为软件和服务付费时:你可以通过对细分需求的高质量服务收费,这决定了 “对产品高度专注”货比三家,高质量的服务有机会打败低质量的价格竞争者,这决定了 “对技术高度专注”为什么国内不能这么做呢?因为没人愿意为产品和服务付费,你必须通过规模来赚钱。产品必须放弃那些规模较小的细分需求,挖空心思把规模做大。同时,有机会做大规模的领域是有限的,互相之间的挤压严重。老板存在强烈的不安全感,所以才要不断拓展新产品,画出第二曲线,第三曲线,给自己更多的安全感。虽然这些尝试大概率失败,至少在过程中缓解了老板的焦虑,而这种焦虑本身又是合理的——高频打低频,垂直产品被头部赛道侵蚀,总是屡见不鲜。因此,大家都挤破头去做那些天花板高,同质化严重的产品,这怎么可能对产品高度专注呢?如果对产品不够专注,后面的 “对技术高度专注” 也就无从说起。项目本身不停地切换,项目需要的技术栈也不停地切换,少有人五年十年做一个核心功能,一套技术栈。国情差异带来了行业风气差异。那为什么中国程序员和创业者不去跳出这个内卷的火坑,逐鹿全球市场呢?因为你根本不知道全球市场有什么需求。做产品的根基是用户洞察,人在中国,身边全是 chinese,怎么洞察海外市场需求?难道我每天刷 Reddit 和 X 就能找到创业机遇吗?以及,我也并不认同 “技能高度专注” 可以打破 35 岁魔咒。和专注无关,精英可以打破 35 岁魔咒,普通人不行。我的一个程序员老朋友,50 岁左右,在加拿大工作十多年了,目前在 Google 工作。显然他就可以打破 35 岁魔咒——但他经常跟我吐槽前司(也是加拿大公司)的同龄程序员,一个个技术栈老化不堪,技术思维陈腐不堪,但也可以马马虎虎完成本职工作。同时,公司的 B 端客户稳定,营收稳定,在当地没有竞争对手,就没有换人提效的动力。35 岁魔咒是真实存在的,它意味着人到中年,很难生成新的大脑突触,这种生理性的变化,导致对新知识的好奇心与学习能力锐减,更倾向于用老的大脑突触(老知识)去解决问题。一旦行业和领域的知识迭代速度快,35+ 就会发散出陈腐的气息,别说老板了,就连年轻同事也会嫌弃他们。只有极少数精英,在生理上维持着生成大脑突触的活力,才能打破 35 岁魔咒。这不是一种方法,更不是一种价值观,而是与生俱来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