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18 23:36
Vol.036:和即将 30 岁的乔布斯聊聊,如何寻觅意义
卷首语上周办事路过苏堤,决定下来走走,时值傍晚,面朝西山看落日,满庭荷叶,花香醉人。鲜有类似「无聊」的时刻能不拍照,不听歌,不交谈,纯粹的看看景色,简单且自然,但因为很难抵抗内心的「负罪感」,所以罕有这种心情。不过最近想通一个少做需求的理由,就像孩提时,父母不会指望我们每周都有巨大的变化,更多的是让我们不去做什么。对于所有事物,最终达到完美的标志不是人们不能再添加任何东西,而是人们不能再删减任何东西。其实也是安抚自己的焦虑,产品如生命,不会突然绽放,也不会突然灭亡。耐心的等待,是所有生命的必经之路,而许多时候,除了等待,添加什么事情,都是让可能完美的事情变得不完美。另一种安抚焦虑的方法,是本期内容上乔老爷所说的:我们不是为别人造的Mac计算机。我们是为自己造的。我们是会来评价它是不是了不起的那群人。我们不会走出去来做市场研究。我们就是要做我们能做出的最好的东西。Gradually, then Suddenly.请你也分享你的 Five ,Worthy Five, Give me 🖐🏻 以及偶尔来我们 随便玩玩日报社 玩玩。❧MacTalk 的 Worthy Five1.近期有什么值得再试的食物(🥬、☕️、🥃)?最近出差了几次,南方北方吃了不少好吃的,不过要说印象最深刻的,算是我前阵子给自己做的一碗面。有一天忙的厉害,加上自己拖沓,下午只吃了个自嗨锅,晚上开会也没顾上吃饭,回到家肚子饿得咕咕叫。想了一会,感觉离睡觉还远,于是自制了一碗面,小白菜、西红柿炝锅,两个鸡蛋做汤,加了少许肉酱,下了点细面,多汁,放两瓣蒜,少许香油。热气腾腾一大碗,就着半杯冰啤酒吃了。当时觉得好吃哭了。生活中的一个美好瞬间,就很简单。准备下次饿的狠了再来一次。2.近期你的城市中有什么值得再去的地方?在北京住了 20 多年,很多地方都没去过,总觉得身边的地儿,抬脚不就到了么,于是离家极近的圆明园和颐和园都很少去。最近观念大大改观,齿岁增加,好奇心反而多了,有了时间就四处逛,街拍也好,扫荡小吃也罢,总之,清华的近春园,北大的未名湖,昆明湖的西堤,草场地,玻璃厂旧书店,后海,鼓楼东大街,各种胡同,天坛野长城八大处,有空了就去。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听脚步声,听落叶声,闻香。生命不尽,流水不尽,欲望不尽,时间也无尽头。最近去的是烟袋斜街胡同和后海,推荐。3.近期有什么值得独自或和友人玩的活动(🎮)?年轻的时候爱好很少,长大了,反而爱的东西多起来了。羽毛球、滑板、读书写作、摄影、弹吉他……每学习一个新技能,就感觉世界对我又开了一扇窗。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就会欲罢不能,据说能防止老年痴呆:)何乐而不为呢?我的很多活动,自个就能玩,这是我有意为之。羽毛球除外,必须找到合适的队友,才能打得尽兴。这也是我不喜欢玩多人项目的原因之一,毕竟这么多年了,能打过我的年轻羽毛球选手,依然不多。4.可以说一说你最近见过的朋友吗?前一周刚和高少星吃了顿饭。席间他有句话说的挺好,人最重要的是想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并且会不会为此做出改变。他说,「雷军要实现的自我价值就是创造、社会影响力和企业家追求,我不是,我追逐的是生命的体验和高质量的时间。所以我也不羡慕雷军,我永远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高少的标签是浪、在浪的路上、玩、去玩的路上、花钱、做没用的产品、世界上最有闲的人之一。喜欢这些标签的人,可以关注一下高少的公众号「高少星」,你可以看到另一个世界的人,怎么生活。5.推荐一本书吧推荐一本和阅读有关的摄影集《读》,玛格南图片社摄影,读库编著,也就是这两天文章的配图,非常好看。我买过好几本送人,自己的放手边,随时翻随时赏心悦目。她可以激发我阅读的兴趣和耐力。❧羔羊:花一下午,和那个即将 30 岁的 Steve Jobs 聊一下by fonter最近喜欢看老文章、老的书、发掘尘封的内容。不久前,介绍的 Alex Zhu 的 6 个半设计哲学就是一例。这样的东西很适合在午后、午夜读一读,读的状态就是那种恍惚之间,此人就在你面前给你传道授业解惑。1985 年《花花公子》专访1985 年,Steve Jobs 30 岁的那一年,他接受美国《花花公子》杂志专访,2月他生日的前后刊出,再 3 个月后,他即被 John Sculley 解雇,离开他一手创办近 10 年的 Apple 公司。当年《花花公子》是派《纽约时报》记者 David Sheff 专访乔布斯,此人是一位俄罗斯犹太人后裔,他采访过 约翰 · 列侬、小野洋子、艾未未、史蒂夫 · 乔布斯、安塞尔 · 亚当斯、贝蒂 · 弗里丹、基思 · 哈林、杰克 · 尼克尔森等许多人,最近正在写小野洋子传记。其采访风格犀利直接。在文中的一段,Jobs 谈与 Apple 的关系,读完让人动容。David Sheff :在回想你的成功时,你有没有想过拍拍自己的头,问问自己发生了什么?Steve Jobs:我曾经想过一年卖出100万台电脑,但那只是一个想法。当它真的发生的时候,就是完全不同的事了。所以我就说,“我靠,这真的成真了!”但是很难解释的是,这并不是一夜之间的事情。明年是我的第十年。我一生中从来没有做过超过一年的事情。对我来说,创办苹果公司的六个月是很长的一段时间。这就是我的生活,自从我成为一个有自由意志的成年人以来。每一年都充满了问题、成功、学习经验和人类经验,以至于在苹果一年就是一生。所以这已经是十辈子的事了。David Sheff :你知道你这辈子想做什么吗?Steve Jobs:**我偶尔会想到一句古老的印度谚语,For the first 30 years of your life, you make your habits. For the last 30 years of your life, your habits make you. 二月份我就要30岁了,这个想法在我的脑海里闪过。然后我不确定。我会永远与苹果相联系。我希望我的一生与苹果像线一样彼此织就,像壁毯一样。或许有些年我不在那里,但我总是会回来。那是可能尝试去做的。对我关键要记得我仍然是个学生。我仍然在新兵训练营里。如果有人能读到我的想法,应该记住这一点。别把它看得太严肃。如果你要生活得有创造力,作为艺术家,你不能向后看太多。你需要愿意去接受你所做过的事,成为的人,把这些抛开。说到底,我们是什么呢?大部分我们自认为的自我是喜欢的东西,不喜欢的东西,习惯和模式的集合。我们自我的核心是我们的价值观,做过的反映这些价值观的决定和采取的行动。这就是为什么接受采访,被看到很不容易:随着你成长和变化,外界越是试图按期理解强加一个形象给你,做一个艺术家就越难。这也就是为什么艺术家有很多时候要说,“再见,我要走了。我要疯了,我得离开这里。”然后他们离开并找地方隐居。或许晚点他们带着带点不同又出现了。2010年,11月美国《花花公子》杂志再次刊登1985年这篇专访,特别推荐阅读。2010年,《花花公子》这是一篇特别长的文章,这里将 David Sheff 提的问题摘录如下,其他的请看原文。你因电脑革命,电脑普及带来的上亿美元的财富(一度价值近5亿美元),你的感觉是什么样?你和 Steve Wozniak 开始的这场电脑革命到底是什么?你对电脑的定义是什么,它们是怎么工作的?你相信电脑会改变我们的个人生活,但是你怎么能说服一个怀疑论者呢?现在买电脑有什么具体的理由吗?为什么一个人要买一台电脑?对一个家庭,买一台电脑又有什么用了?质疑:对家庭来说,花费3000美元买一台电脑,在本质上不是一种信仰行为吗?电脑真的很重要吗? 还是只是一个新鲜事物?Mac 使用鼠标,对于习惯使用键盘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改变。为什么要使用鼠标?开发 Macintosh 花了多长时间?消费者怎么知道大肆宣传炒作背后是什么呢?对 Macintosh 的批评指控用高价吸引那些爱好者,然后转身降低价格以赶上其他市场?对那些买了旧的 Apple 产品的人?Mac 本身不会在几年内过时吗?After Lisa and Apple III ,股票暴跌,业界猜测苹果可能无法生存。苹果是否濒临破产?业界去年有关苹果拥有它的言论背后是什么呢?How much was lost on Apple III?What went wrong about Lisa ?这是不是反映了你的不安全感?大多数的决定,无论好坏,都是你决定的吗?Markkula and Scott 他们并不认为你有能力管理 Lisa?你有没有觉得你正在失去苹果?但是这是你创立的公司,你不会愤愤不平吗?即使你的孩子让你滚蛋?疯子才能做出疯狂的伟大作品吗?有疯狂又伟大的想法的人和实现这些疯狂又伟大想法的人之间有什么区别?你是说生产 PCjr 的人对这个产品没有那种自豪感?为什么电脑行业的人这么年轻? 苹果员工的平均年龄是29岁。让我们来谈谈苹果公司,对于苹果公司的运作方式,你也有类似的使命感,是吗?如果苹果真的是那种公司,那么为什么预计增长二十倍? 为什么不保持相对较小的规模?你能在击败 IBM 吗?如何击败 IBM ?在消费者的眼中, IBM 与稳定性和效率联系在一起,苹果是一个相对年轻和未经考验的公司,如何改变?要让这个行业真正繁荣起来,为了让消费者受益,一个标准必须占上风,如何建立标准?你之所以决定不与 IBM 兼容,是因为你不想屈服于 IBM 吗?你如何对抗,Apple 在个人电脑销售份额连续下降的问题?为什么IBM独裁,会是计算机黑暗时代,阻止了创新的发生?你怎么能这么说一个变化如此之快的行业呢?现在是热门的新事物,但是两年后还会是吗?让我们回到 Lisa 和 Mac 的前身,回到开头。你的父母对你对计算机的兴趣有多大影响力?你是被领养的,是吗? 这对你的生活有多大影响?你找过你的亲生父母吗?你找到你的亲生父母了吗?在硅谷长大是什么感觉?但是地理位置和你的兴趣有关,不是吗? 硅谷是怎么形成的?...就像汽车工业是美国的产业,但却几乎输给了日本。你将如何保持电脑产业的优势?我们来谈谈软件吧。在过去的几年中,你看到软件开发中的革命性变化是什么?在教育软件方面有突破吗?你强调了教育对你来说是高度优先的事实。你认为计算机是如何影响它的?当你还在上大学的时候,你和你的同学认为怎样才是做出贡献的方式?政治?难道商业和金钱的诱惑最终不是一个简单的选择吗?不是每一代人都这么说吗?您提到过投资教育,但在赤字飙升的时候不是问题吗?你认为计算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作用吗?你认为计算机和软件在不久的将来会走向何方?你为苹果能保持领先而感到骄傲。你怎么看待那些老牌公司,它们必须追赶新兴公司,否则就会消亡?在回想你的成功时,你有没有想过拍拍自己的头,问问自己发生了什么?你知道你这辈子想做什么吗?...让我们谈谈钱的问题。你23岁就成了百万富翁,拥有100万美元和拥有几亿美元的主要区别是什么?钱对你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凭借你的财富和过去的成就,你有能力追求梦想,这是很少有人能做到的。这种自由让你害怕吗?...如果我们还在上幼儿园,你开始想象计算机将会改变我们的生活,你看到了什么?之所以把问题目录列出来,是想说真的值得去边看文章边和 Jobs 聊聊。顺带推荐一本摄影集,李如一在 IT 公论里面推荐过的《Fearless Genius》,这是 30 岁后的乔布斯。这从 1986 到 1988 年,Jobs 的 NeXT 的御用摄影师记录的 Jobs 和 NEXT。《Fearless Genius》一书最神奇的地方在于它能够存在。 设想一下:妳是一间如日中天的科技公司员工。妳的日常工作需要长时间高度集中注意力。一天,办公室里突然出现了一个拿着相机的人。这已经令妳不解:一群程序员在普通办公室里对着屏幕打字有什么好拍的?更有甚者,这位老兄并不是拍一圈就走。他每天都来,每天都在妳身边转悠,而且专拍妳疲惫不堪时的怪相和开会时白板上的事项清单。「这个也能让他拍吗?」妳在心里嘀咕。能拍。因为史蒂夫·乔布斯说能拍。从 1986 到 1988 年,Doug Menuez 是 NeXT 的御用摄影师。在那之前,他曾在非洲用相机记录内战和旱灾导致的饥荒,在加州奥克兰拍摄毒贩间的枪战。和其她黄金年代的硬派摄影记者一样,他经年累月地观察人间惨剧,精神上承受了重大的压力与损耗,终于在 1980 年代中期决定转换题材。在记录了太多绝望之后,他想开始捕捉希望。彼时乔布斯刚刚被苹果董事会驱逐,带着几名心腹开始做 NeXT。Menuez 嗅到了时代的气息,于是一边向《Life》杂志报题,另一边则通过朋友辗转找到了 NeXT 的创意总监/联合创始人 Susan Kare。乔布斯正处在亟需证明自己的阶段,能在《Life》曝光求之不得,于是双方一拍即合。Menuez 获得了无禁区全天候跟拍 NeXT 的权利。 故事并没有结束。1988 年 10 月,NeXT 发布前夕,乔布斯以「我觉得《Life》不酷了」唯由毁约,禁止 Menuez 发布这批照片。Menuez 的沮丧可以想像,但乔布斯说这些工作不会白费,并鼓励 Menuez 去拍当时硅谷其它方兴未艾的科技公司。有了 NeXT 和乔布斯的背书,Menuez 犹如获得了硅谷的通行证,进出 Adobe、苹果、微软、Netscape、Autodesk 如入无人之境。他一拍就拍了十五年(1985–2000)。2004 年,斯坦福大学收藏了他的廿五万张底片,又过了十年,这批照片中的一部分才以精装摄影集《Fearless Genius》的形式面世。—— 李如一 IT 公论不鸟万书评:历史是实用主义的解毒剂(2015.07.24)上面 3 张是我最喜欢的。推荐链接原文:Playboy Interview: Steve Jobs中译:1985年《花花公子》采访乔布斯1985年杂志原始拷贝《Fearless Genius》❧哲学:寻觅意义by shaonan上周末和一位老朋友聊起了许多当下流行的概念,如 NFT、新零售及新品牌的趋势、元宇宙的基础概念等,模糊的对当下的图景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无论是一双穿在脚下的椰子鞋也好,还是库里斥资约 18 万美金买的无聊猿(Bored Ape)头像,以及希望我们能在其中花费更多时间,找到更多事情去做的元宇宙……我没有任何答案,但是模糊的能看到一个共通的问题 —— 我们在不断的寻觅意义,寻找自己活着的意义。资本主义的模式让消费成为主流,消费本身带来的意义稍纵即逝,于是我们陷入到劳动挣钱 - 消费花钱之间的循环,而消费之外的意义如何寻找?耗费人们生命最长的工作,由于分工的细化和合作导致劳动者本身看不到自己付出的劳动和回报之间的意义。新的网络尚未建立,老的网络已经基础设施完毕,上升的通道看起来不明朗,在不确定的年代丧失了宏大且统一的价值叙事,变成了许多小圈子的狂欢与虚无。这本《寻觅意义》是王德峰老师的文集,来自郑翾兄的推荐。其中「寻觅意义」是其中很长的一篇文章,十几万字,值得多读几遍。在这篇文章中,引发我思考最多的是,我们的价值体系是如何潜移默化的被建立的,以至于就像鱼一样完全不知道自己生活在水中?量化才能进步,所以我们不断地用手中的价值标尺丈量自己接触的世间万物,对他们进行排序和评判,但鲜少有机会来问:这把尺子是谁放到我手里的,这些刻度都是精确的么,对自己来说有什么意义?为何要去大厂?为何要在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环境呆着?为了收入?收入为了什么?为了买房买车?买到了之后呢?生活因此就会终止么?为何我们要进步?进步是为了什么?有多少人打着学习的名义,而内心希望的是变现,是扩张,是暴富。除此之外的精进是否没有意义?为何我们必须「成功」?而每个「成功」的人的「成功」,都是一样的「成功」么?苏轼的成功和盖茨的成功是一样的么?这不怪谁,是因为我们生来就被塞了这把尺子,而这把尺子自带意义,让我们不用思考就能活下去。但如果你低头看看这把尺子,上面其实刻满了资本的逻辑:资本要求不断地增值,否则资本就会变成了消费,然后慢慢的死掉。资本要求提高效率,否则别的资本会超过你的资本,然后你的资本就会慢慢死掉。所以这把尺子的核心不是精神的高度,而是资本的数量。而资本主义本身是唯心的,因为资本就是积累起来的抽象劳动(比如花了十年的劳动积累了钱买了房子),积累起来的抽象劳动对具体劳动有统治权(将房子交给中介出租,中介当下为了生存不得不听命于房东)。如书中所说:在这种统治下,我们每个个人的生活必须为抽象劳动积累奉献自己,即为了资本增值奉献自己,而自己主观的感性财富并不重要 —— 资本需要的是一般交换价值,用公平市场原则来掩盖奴役的事实。问问自己,是否「闲下来」的时候会有一些负罪感?或者有多久没有「无聊」的看一朵花开,或者在自然界中无目的的漫步,或者纯然的欣赏一些「美」。挺难的,因为资本是你所拥有的社会权利,可以买到别人的时间和生命活动,而权利会使人上瘾。所以我们为何需要不断的「积累资本」,从人脉到技能,从金钱到资产 —— 讽刺的是,我们自己也因此比从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变成了人力资源,和水电煤一样的资源。我们以为这种权利会让我们「幸福」,因为我们的能力在不断拓展,但却忘了欲望也随之扩展。这样的快乐就像追逐猛兽,追逐上的时候,猛兽也会反噬掉我们。生命是痛苦的,每一份欢乐都是痛苦的暂时解除。但这不是我们「自己」的意义。想要找到自己的意义,需要在接受这把尺子的时候,有自己的领会和认同。书中没有给出答案,只有王老师自己的思考和继续探索的方向:崇高主义退场,应当承认自己的平凡。这个时代的英雄只是数量上的英雄,而所处的时代又是渺小的时代。虽然在时代的荒野上流浪,但是只要是真实的,能体现生命价值的事情,都是生命意义的实现。在宏大叙事已经解体的今天,用无数小的叙事来重新编织生命的意义。或许我们也可以不必被那把价值标尺上的刻度所迷惑,可以从纯粹的消费与积累中暂时跳脱出来一些,去创造一些渺小而伟大的东西,一如曾经在漫天黄山的敦煌,用一生雕琢一尊佛像的匠人一般,那时候没有 OKR,也没有 ROI,但千百年后的我站在洞窟门口,能感受到这种穿越时间的赤诚。理想如星辰,我们永远不能触摸到它,但我们可以像航海者一样,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推荐阅读:寻觅意义 by 王德峰《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by 卡尔 · 马克思❧思维:关于失败by shaonan上周六孟岩兄神秘的说有一篇论文值得我反复看看,是关于「失败」的研究。论文全称是:《Quantifying dynamics of failure across science, startups, and security》,作者是来自美国西北大学、芝加哥大学以及圣塔菲研究所的几位科学家。他们选取了三类截然不同的人群(科学家、创业公司等)所做的事情,进行了大样本的量化实验,得到了一些有趣的结论,其中主要提到的是:并非所有的失败都能带来成功(单纯的失败并不是成功之母)早期就能区别出来成功组和失败组的分水岭是对过往模块的反思和改进成功者与失败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如何复用以往尝试的模块。一直复用容易造成局部最优。不复用则无法继承之前的好东西,而且花费很多时间。而成功者的特点则是:能把未知的问题拆成不同的模块在每一次尝试中,知道如何复用旧版本,何时创造新版本我一直很鼓励产品经理去跨界学习更多领域的知识,或者去尝试更多不同的岗位,因为根本就没有「产品经理」这个岗位,就像没有一个叫「农民」的岗位一样,每个岗位背后都是无数多的模块组成的系统,而其中有一个掉链子,看起来这件事就会「失败」。记得一个故事,二战期间,在太平洋西南部的瓦努阿图群岛,其中有一个叫塔纳岛的地方,曾是美军在太平洋前线的中转站。所以这个岛上开始陆续的有货船、运输机送上各种物资,然后开始建立了雷达站,港口等建筑,而出于好心,驻地美军也会把一些物资分享给当地的土著。战争结束后,美军撤离。这些土著希望能再次得到文明世界的补给,就用茅草搭建了雷达站,然后对着曾经货机降落的方向用木板做了飞机,祈求物资从天而降。不必嘲笑这些土著,让我们换个视角 —— 跨越上千公里通过水运或空投物资到一个小岛上,这背后是一个无比复杂的系统,而其中有非常多的模块,比如雷达的定位、飞行员的驾驶、当地的天气预报等等。而这些土著将整个系统简化为「做一些看起来很像的东西」,然后「祈祷」,就希望同样的事情再度降临,毫无疑问他们一定会失败。我就干过类似愚蠢的事情,听某个朋友分享了一些干货,就立即在产品中想要尝试,而忽略了时空环境,以及业务的特性 —— **所以为何这也是我们尽量不要看竞品的原因,也不要过度的由外而内的拆解,**因为这个过程一定会丢失或者扭曲系统的模块构成,最终导致信息失效,决策失败。这也是为何我们要「把手弄脏」「亲临现场」,便是有太多的我们不知道我们不知道的模块藏在系统的背后,只有我们亲自己经历了之后,才能真正的理解。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完全不考虑过往,每次都创建新模型(想起一出是一出)是撞大运。这就要求我们自己需要有一套明确的价值观(或者说不为清单、系统),来帮助我们复用过往有价值的经验。所以量化自己的想法和决策就非常有必要。回到文章开头,为何提到做产品需要许多跨界的知识。因为任何一个产品的成功,都不仅仅是产品功能的成功,而是一整个系统的成功。即使如宫崎骏这么厉害的导演,其作品的宣发工作也是一波三折,最终因为铃木敏夫的不懈努力找到了独特的推广思路,才跃居成为神作(对比来看押井守的《攻壳机动队》就一直在这方面乏力。)其他的思考摘录于此:任何问题背后都有一个隐藏的系统,由 N 多模块构成。当拆解错误的时候就会出现问题,这很正常。但不拆解问题一定会出现问题,偶尔的不出现则被我们称之为「运气」复盘非常重要,但复盘不是总要纠正不好的,也要把能验证的好的事情保留下来。但即使能复盘,失败也比预期的要多的多,要做好心理准备。没有一劳永逸,任何知识都会过时。所以即使是胸有成竹的模块,也要经常让其脱离舒适区,去学习区里面迭代,但也要注意避免一下踏入恐慌区导致经验失效造成不必要的失败。每一个系统都是一个更大系统的小模块,人也一样。要让自己能对接到一个更大的系统里面,而别人愿意对接自己的前提是,这个模块足够可靠,且能迭代。推荐阅读失败 by 孟岩 | 原始论文最高学习效率 —— 15.87%《吉卜力的伙伴们》:我是这样卖宫崎骏、高畑熏电影的PM 的决策力:Shipping(交付) is a Feature❧观点:我写作的时候从来不会想到读者。by fonter这是一段来自巴基斯担的作家的短文中的一段,再配上上文 Jobs 采访中的一段话,映照阅读。我在写作时从不考虑读者。并不是我不想与任何人建立联系。 我的写作是对我自己的生活、我自己意识的运作以及我在更广阔世界中的位置的探索。 但我始终坚信,我没有什么特别或特别之处。我是这个星球上数十亿人中的一员。 因此,如果某些事情对我来说是真实的,那么对于其他数十亿人来说,这些事情也很可能是真实的。我必须找到我和其他人的共同点。这不是我与众不同的地方。 有些问题是普遍存在的:什么是爱?孤独是什么?我该怎么处理我的悲伤? 作为一个作家,如果我从谦逊的立场出发,用我所有的智慧和知识,诚实地思考一个主题,那么这本书将有更好的机会与他人交流。当你在写作的时候,你会看到文字背后你自己非常普通的“面孔”。 但是当你写完并交给读者的时候,读者看到的是他或她自己写作背后的“面孔”。 我之所以把“面孔”这个词特别标记,是因为我指的是我之前提到的那些基本的人类关注点。 这就是连接发生的地方。那么,如何描写巴基斯坦(或伊朗、西班牙、美国、阿根廷或英国)呢? 始终以这样的信念开始: 你没有什么特别或不寻常的地方。—— Nadeem Aslam 《Where to Begin》David Sheff:你像先前为Lisa那样开启了一样的大肆宣传,而Lisa最初失败了。Steve Jobs:没错:我们对 Lisa 寄予厚望,但我们错了。对我们最困难的是我们知道 Mac 会来,并且Mac看起来克服了每个对Lisa可能的不认同。作为一家公司,我们将会回到根基之中——销售计算机给大众,而不是企业。我们开始并造出了世界上最疯狂最伟大的计算机。David Sheff:要有疯狂的人才造的出疯狂又伟大的东西吗?Steve Jobs:实际上,造出疯狂又伟大的产品跟创造这个产品的过程关系很大,还有如何学习事物并采用新的想法,以及丢弃旧的想法。但是,是的,创造Mac的人有点非主流。David Sheff:有疯狂又伟大的想法的人和实现这些疯狂又伟大想法的人之间有什么区别?Steve Jobs:让我把它跟IBM做个比较吧。怎么是Mac项目组造出了Mac计算机而IBM的人造出了PCjr呢?我们认为Mac计算机会卖出无数台,但是我们不是为别人造的Mac计算机。我们是为自己造的。我们是会来评价它是不是了不起的那群人。我们不会走出去来做市场研究。我们就是要做我们能做出的最好的东西。当你是个木匠要去做个漂亮的抽屉柜时,你不会用胶合板来做背板,尽管实际上它面对的是墙,没人会看到它。你会知道它在那里,所以你会在背面用一块漂亮的木板。为了你能晚上能睡好,美感和质量需要贯彻始终。—— Playboy Interview: Steve Jobs原文:Where to Be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