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产品沉思录 | 第六季(完结)
产品沉思录 | 第六季(完结)

产品沉思录 | 第六季(完结)

@shaonan × fonter

产品沉思录™ 是一个关于产品的知识库,也是一个 Newsletter (邮件组),始于 2017 年,累计发布近 200+ 期,涵盖几十个人物/产品/公司专题研究,累计近百万字内容。

除了点击下方「介绍」外,你还可以浏览
- 免费精选集:https://pmthinking.com
- 本年度目录:https://xiaobot.net/post/27ade9d2-bf1c-41b1-b9ff-3bc1b4966e7a

本年度内容已经连载完毕,如需最近一季内容,请移步:https://xiaobot.net/p/pmthinking2023

人们会被自己热爱的事物改变,而没有人因为给予而贫穷。
订阅4838
文章52
最后更新:2023-1-1 15:36
查看 【产品沉思录 | 第六季(完结)】 详情查看 【shaonan × fonter】 主页
分享到微信打开

免费内容

2022-11-21 9:32

Vol.025:寻找指南针,构建护城河

卷首语:城市是「代码」的组合,亦可称之为已解决问题的叠加组合。人类的各种需求被硬编码成道路,污水管,电网等基础设施,而在这些设施上不断会产生新的应用。对于个人来说,「代码」则是自己做各种事情的准则,如果这些「代码」不清晰或未被整理,就会导致各种疲于奔命。所以怀特海才说:文明的进步,靠的是我们不断增加不经思考就能进行操作的数量 —— 个人的进步也是如此,你有 Review 你的人生代码么?互联网将稀缺的东西(信息+分发)变成了丰富的东西,这反过来又创造了新的稀缺形式 —— 如何将信号和噪音分离。所以若想从内容出发,不要考虑搬运,而是可以考虑通过自己的品味进行内容策展,以此来提高自己的社会资本,继而转化为金融资本。❧职业 :像构建产品一样,构建你个人职业护城河by shaonan职业供给和商品供给一样,都会因为初期超高的回报率吸引大多人参与,然后供给过剩导致恶性竞争,最终大多数人被淘汰或追寻更高回报而离开,回归价值所在。比如 iPhone 刚发布的时候,UI/UX 设计师岗位回报颇丰,而今天则成为了各厂的标配。所以竞争思维只能让你更卷,而不跟随大潮,围绕自己的特点构建独特的优势,这样才能形成自己长期且独特的职业护城河。这和做一款优秀的产品,有许多相似的地方。▎构建产品和个人职业护城河的相似之处在构建产品时,首先要有比对手好十倍的可靠产品,只有在拥有这些后,才应该开始关注营销、公关和其他增长策略。而职业护城河亦是如此:在增长之前确保留存,这样才能让接触到你的人,产生深刻且持久的印象。同时,他们在负面问题上也是惊人的一致:注重收购而不是留存(注重人脉而非注重声誉的培养)在一个消退的市场中打滚(如在夕阳产业工作)跟随竞品,创造出没有差异化的产品(随大流的选择职业方向)选择过度狭窄的市场(如缺少流动性行业的管理层)听取非目标客户的意见(比如某个亲戚对你的职业建议)没有足够快的迭代能力(天天加班导致没有时间思考)每一个伟大的产品都能找到内置的「飞轮」,这样才能带来可持续的复合增长,职业也不例外。▎启动个人职业护城河的增长飞轮当要做职业选择时,最应该问的问题是:哪些事情今天做,能让明天的你更容易获得想要的资源和机会?建立品牌护城河是困难的,所以选择加入某些有品牌的大厂是一条看似安全的道路。但随着信息不对称的消失,这些大厂的光环也会褪去,最终你的价值仅仅包含你在那里积累的技能和人脉而已 —— 想想大厂的前 1000 号员工的价值和今天刚加入大厂员工的价值。有四种不同类型的职业飞轮(或者称之为资产)知识资产:独特且别人无法复制的专业知识/技能金融资产:现金/期权/股票等文化资产:通过分享的知识资产,建立起来的个人品牌/定位社会资产:利用个人品牌,结识更多人脉和建立深厚关系上述四个循环是不断加强的,但如果彼此割裂之后则会有以下问题:你很有钱但不受尊敬,因为人们会因为钱而利用你。你很知名但不受尊重,因为人们用你来发布博眼球的信息。你认识很多人但不受尊重,人们仅仅利用你来结识他人而不会为你带来价值。虽然尊重是最重要的一个飞轮,但是你无法直接获得尊重。它是其他东西的副产品。而最佳的道路是通过你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来获得。▎知识资产是促进其他飞轮的重要手段想要获取金融资本?独特的知识资产能让你构建独特的公司,或者眼光独特地投资初创公司。想要加入独特网络?独特的知识资产可以让你其他网络中的人找到,并主动联系你。想要积累个人品牌?将独特的知识资产整理为文章,播客或课程在网上传播,人们会对你印象深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有些人花了一辈子和某人建立联系,但是关键时刻却没有得到那个人的帮助;而有些人和某人见面五分钟后就得到了他想要的,这就是在某些领域做到了「无法忽略的优秀」。这不是说其他资产就不重要。只不过当你积累了足够多的知识资产,就更容易得到其他资产。但也要注意保证其他资产不要成为限制因素:需要保证最低可行性的金融资产,来确保不要去为钱而做无聊的工作。需要确保最小的人脉网络,明白该去帮助哪些人而不是将自己封闭起来。需要在小圈子内建立其自己的品牌,至少让圈内人有所了解。许多人都会误解网络的价值,因为它看起来很诱人。把注意力放在知名度上(比如粉丝数量),而不是专业知识上(内容质量),这样会导致过度关注个人品牌,而忽略了品牌背后的价值。多数时候人们并不需要你的网络,而是需要你的技能 —— 他们找你喝咖啡的时候,多数是求助于你背后的专业知识,而不是缺人陪他们喝咖啡。你只需要提供价值,网络自己会来连接。而过早建立宽泛的网络也会有副作用:比如认识的人太多,导致自己不敢冒险怕做出蠢事人设崩塌。或者花费许多时间来维护网络,而忽略了去创造价值。在未拥有稀缺价值之前就优化人际网络,就像在产品找到 PMF 之前花许多钱做投放一样本末倒置。▎如何构建独特的知识资产一个简单的衡量标准:这些能力是否是可以被培训的。如果可以,那么你一定会陷入到内卷的漩涡中。其实个人护城河往往也是一种「睡后产生收入的资本」,只不过我们往往会把目光放在金钱方面,而忽略了「被动的社会资本」。想想写过的书,做过的播客,都会持续不断地帮你创造社会资本。什么事情是对自己来说容易做,而对别人来说很难的事情。哪些技能和资产别人很难抄袭。挑选现在还很小,但是将来会很大的事情做。假如现在需要你投入一万小时,你会选择什么。最好能找到 2-3 件事情的交集,即使你并不擅长其中的某一件。全局最优胜过局部最优,而这种混搭则让你变得与众不同。但要小心关注点过于泛化,因为许多人选择泛化并非是真正喜爱并擅长,而是在为自己无法坚持找借口。▎小结在过去的职业中,稀缺的是想法、金钱和特殊关系,而在互联网时代,稀缺的是特殊的知识和有价值的技能。专注于知识和技能让你快速启动其他飞轮 —— 资本的、文化的、社会的。并且能推进其他飞轮,给你更多自主的选择。但这种积累没有任何捷径可走,你必须投入时间。推荐阅读:See your Career as a ProductBuild Personal Moats布迪厄:经济资本之外,还有两种资本❧见闻 :tools for thought 在 AR 上能怎么做?by fonter一直在关注全球在 tools for thought 领域的新想法和实验。近日看到 soft.space 的一些理念和产品设计,革新了一下对 AR 领域的好奇心,将其介绍给大家。电脑具有增强人类思维的变革能力。VR 和 AR 是实现这一潜力的下一步,因为它们让电脑充分利用我们在空间交互、感知和认知方面的超能力。soft.space 正在为那些需要更好的方法来理解他们工作中心的研究、想法和知识的创造者建立一个空间思维工具。soft.space 的团队曾经为艺术家 Olafur Eliasson 的团队开发了一个线上展示的项目,如果你不关注当代艺术,你可能没有听说过 Olafur Eliasson ,但他毫无疑问是当今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有一部 Netflix 的纪录片《抽象:设计的艺术》在介绍他。在构建整个线上展示的项目 Your Uncertain Archive 过程中,他们对 AR 和 VR 有更棒的想法,自己成立工作室开始探索这个领域,于是就有了 soft.space 项目。团队认为 Spatial computing 是下一个范式变革,soft.space 就是 Spatial computing 中的项目 。soft.space 团队认为 AR 比 VR 更能提高通用效率,在很多场合下 VR 并不合适场景,但是类似 HoloLens 的 AR 技术并不成熟,还需要很多年的时间。但是去年夏天,Oculus 发布了 Passthrough API。在玩了几天之后,他们震惊地发现即使是今天的蹩脚 passthrough 也足以构建很棒的工具。AR 在通用生产力方面的用户体验优势是巨大的。所以他们开始研究 SoftspaceAR。下面介绍的是他们发布几个原型用来探索和验证利用 AR 作为思考媒介的有希望的方法。▎Dropbox in 3D力导向图是一种越来越流行的方式来可视化的信息,包括相互连接的节点。像 Roam 和 Obsidian 这样的应用程序最近已经添加了它们,在那里它们似乎没有多大用处。但是如果你可以在3D 中沉浸式地导航呢?Softspace 有一些方法来浏览已连接的 Dropbox 帐户,从中导入文件。但是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 如果文件浏览器是整个应用程序,而你直接进入你的 Dropbox 呢?SoftspaceAR 他畅想了一些功能和交互3D 力导向图(force-directed)3D 文件夹浏览器Passthrough augmented realityController-less hand-tracked UI实际体验参见 SoftspaceAR | Prototype01一个 AR 的 Dropbox 空间化工具,你可以用手来探索它。▎Writing in AR对于空间计算应用程序来说,写作似乎不是最优先的任务。事实上,戴着设备写字的想法可能会让很多人觉得没有必要ーー或者很愚蠢!毕竟,空间计算的最大吸引力在于3D 内容。你在 Oculus 广告中看到的所有酷玩意儿都包括在外太空中快速移动或者徒手撕裂僵尸。使用这项技术来处理文本不是对其独特潜力的巨大浪费吗?处理文本的能力对于几乎任何严肃的生产力工作流程都是至关重要的ーー即使是以3D 内容为中心的工作流程。从对象名称,到简短的注释,再到整个段落,文本无处不在。自然书面语言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代表我们需要处理的许多想法,无论领域或媒介。在设计原型的时候,采用一种快速而粗暴的衡量标准: 是否能在原型中花一个小时的时间写作吗?详细的原型试用参见 SoftspaceAR | Prototype02▎不同媒介之间传递信息这个原型是来探索 AR 中与您自己其他工具具有深入的互操作性的可能性。有一个空间画布来组织你的想法是令人惊讶的,但是空间布局可能很难或不可能转换到其他格式和设备在您的工作流程。如果你在一个应用程序中做的工作卡在那里,你有理由不会使用它。借助这个原型,想弄明白 Softspace 如何才能克服这个问题,而不仅仅是成为现有2D 应用程序的 VR 版本。我们能否保持这种沉浸式的空间魔力,同时读取和写入一种高度可移植的文件格式?这里的核心问题在二维空间中是线性有顺序的,但在 AR 中是空间的。顺序性要求每个元素在一个线性序列中有一个确定的位置,但高度空间布局希望打破这种约束。这个原型使用严格按顺序排列的3D 布局系统来协调这些需求,同时允许您在三个空间维度中的任何一个中移动文本块。语言只能传达任何3D 用户界面是如何工作的,所以鼓励你试用原型。(注:原图为gif,建议Notion阅读体验更佳)推荐:soft.spaceBuilding the future of Softspace in public❧观点 :丰饶时代的生存法则:要么成为标准,要么足够独特by shaonan为何曾经利润丰厚的中间商(如本地报纸),会被平台和独立供给逐渐蚕食掉呢(比如头条和本地公众号)?Alex Danco 在 2017 年一篇关于「丰饶经济」的文章中提到了原因:丰饶,是指消费决策中涉及摩擦的行为接近于零所达到的条件。软件消除了执行摩擦,互联网消除了分发摩擦,让我们的消费行为发生了变化:要么追求自己想要的,要么就选最标准的,中间的一切都被抹杀了。在内容领域我们能看到,当互联网成为主流,当地报纸就会被抹杀。今天的人们要么想要看大众流行东西(微博热榜),要么想要看高度利基的博主(付费邮件复兴便是一个例子)。再来看现实世界,在麦当劳出现之前,汉堡的种类繁多——你永远不知道你会得到什么,因为没有「标准」的汉堡。但后来麦当劳决定将他们的产品标准化;无论进入全球哪家麦当劳,你都知道自己会得到什么。或许做个性化汉堡的餐厅依旧存在,但是中等规模的汉堡连锁店则逐渐消失。当下消费者的选择是:要么找到不为人知的小众产品,要么选择得到大众市场的东西。要么是精品咖啡,要么是星巴克;要么是喜爱的作者开通的付费专栏,要么是无聊刷刷微博热榜;要么是 lululemon ,要么是优衣库 …… 像不像一个杠铃?Alex Danco 在文中举了个有趣的例子:当摩擦被消除时,更多人会默认使用超针对性的「如果」选项或默认的「就」选项。当这种情况发生时,你会在「其他」类别中获得赢家通吃的效果,或者至少赢家通吃。比如在一条有三间咖啡店的街道上,星巴克会很拥挤,而在有十间咖啡店的街道上,星巴克会前面那家更拥挤。因为用户的选择往往是:「如果」能在街上找到那家喜欢咖啡馆,「就」去哪里;「否则就」去星巴克。而这两种时代诞生的公司也有巨大的差异:传统公司总是从供给侧来看待问题,要么垂直要么水平;而互联网公司则是从需求来看待问题,要么变成公共设施,要么围绕一小群狂热粉丝来服务。这其中还有一个原因是:消费者解决问题的时候,从雇佣一个长期对象(比如买一辆车方便上下班),变成了雇佣一个临时功能(比如叫网约车上下班),这对消费者来说做出决策的摩擦更小,而一进步促进了商业模式的极端化。卡在中间的问题是,你可能能找到部分用户,但是由于规模无法超过巨头的定价权而导致利润率不高;同时又不像小众品牌有狂热的粉丝愿意支付高额溢价。更尴尬的是,如果再叠加更多的业务,因为规模复杂但特色不突出,投资回报率会更低。所以在丰饶时代想要启动新业务时,可以从这两个视角来思考:是否能尽可能在单点差异化 —— 在某个细分市场提供独特的品牌和承诺(比如产品沉思录选择的中观视角,flomo 选择的卡片笔记)是否能成为基础设施和标准 —— 在大众市场提供足够的便利和安全(比如 Airtable 试图成为新时代 Excel)许多互联网初创产品总是想快速增长,就会想到叠加功能,但这却是一个陷阱。因为早期用户往往因特色的而来(但他们会叫嚷着让你加功能),但如果叠加的平庸功能越来越多,特色也就被稀释了。最终变成一个比上不足比下没差异的产品,最终被抛弃。增长的问题固然要回答,但不要以丢掉自己特色的方式。推荐阅读:The Death of The MiddleUnderstanding Abundance❧见闻 :来自 Tyler Angert :互联网的指南针到底是什么样子by fonter2020 年的时候推荐过一个想法《Next Browser》,该想法就是来自于 Tyler Angert,最近在回味起文章的时候注意到他有一个 Streams ,里面以发短信自问自答的方式记述的想法很有意思,推荐给大家。▎我在乎什么我并不在乎鸡蛋好不好吃,我在乎的是那个下单的鸡。就像我不在乎看到一篇好的文章,只在乎找到这个好文章的方法。我关心的是 diggin 的过程,就像是在 YouTube 上的兔子洞里放了5 段关于黑洞的视频。完全沉浸其中。▎快乐就好最近有人问我,是什么让我能兴奋的起床,对生活充满活力?“having a good time!”我讨厌那种认为我们总是需要把我们的追求和目标理性化的想法。我认为花费数年去发现和深入你的兴趣的一个主要点就是发展幸福启发法。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发展出一种直觉,知道什么让你快乐,什么驱使着你,什么是你想要花费时间去做的,这最终会让你脸上带着微笑。一些人们不这样做,并最终难以置信地对大多数事情不感兴趣,没有业余爱好或兴趣超过通过一天,避免不快乐。避免不快乐和积极寻求快乐之间有很大的区别。当我醒来,我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我尝试新事物,我做能带给我快乐的事情。我花时间和那些让我快乐的人在一起,并且积极地花更多的时间和他们在一起。它就像你生活中所有的复杂性最终“编译”成一个简单的二元问题: 你好吗?但是人们不想听!我们有很大的压力去赋予每件事更深层次的意义。我不是说我是一个虚无主义者,我也不是说我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享乐主义者,但是我觉得每当我退后一步的时候,我感觉我们正在围绕着简单的问题创造一个大的产品。只是找点乐子可能听起来有点自私但大多数事情不都是一天结束了吗?当然,我的雄心壮志植根于更崇高、更抽象的目标。我想为我的领域做贡献。我当然想做能帮助别人的东西。但有时候我只想玩得开心!▎互联网研究工具浏览器是我们在电脑上所做事情的核心——对许多人来说,浏览器就是电脑,因为我们的大多数应用程序现在都存在于网站上。我经常会想到一些核心想法:我们如何使网络更易于探索和寻找?我们如何使这些探索成为可分享和协作的?这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而且它可能不存在于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浏览器中。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问题超越了浏览器本身,它们更多的是关于发明许多新的互操作工具和标准,使互联网探索自然、有趣和社会化。我喜欢从一些非常基本的问题和需求的角度来思考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did i see this link before?浏览器历史记录是我们个人数据中最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资源。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对于任何给定的网页,都不可能知道你看过它多少次,不管你以前是否去过那里,第一次发现它,还是其他人看过它。五分钟前我在干什么?与历史相关,一般的“版本控制”是我们今天许多部分的核心。看看下图。你应该能够很容易地后退或刷新你的历史树。你的浏览器用户界面的状态实际上与你如何到达那里的过程是分离的。浏览版本控制。一种保存和组织您喜欢的内容、探索兔子洞、切换上下文等的简单方法我想继续昨天的工作上下文切换: 在工作会话之间切换-必须复制窗口和选项卡。保存工作模板(一堆你经常返回的链接: 电子邮件,图形等)刚找到一些很酷的东西,我要晚点再看这些年来,已经有无数的“以后保存”的应用程序,但是它们中的大多数仍然是超级复杂的,人们(顺便说一句)不会真正回到去看他们保存的东西。感觉像是一种收藏,有时也是一种书签。浏览器中的书签功能很重,不容易搜索,并且与传统的文件夹/文件系统组织有很多相同的问题。我的朋友们以前见过这个吗?多人协作浏览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有一段时间了,但还没有很好的答案。我认为自从 google docs/figma 发布以来,大多数人都会看到“多人协作”,并想象“同一个网站上有一堆光标”,但是这里有这么多低垂的果实,我不敢相信没有人建立一个简单的“我的朋友/队友在这里”的 Chrome 扩展。我们正在计划一次旅行,我能在你的单子上加上一些我找到的 Airbnb 吗?拥有多个人可以异步贡献的链接集合是非常欠缺探索的。我能想到的最接近的方法仍然是 are.na,使用共享文档来转储链接,概念页面等等。我们真正需要的是github-for-internet-research 。一个用于链接收集/浏览会话的开放标准/格式。一个用于提供数据的协议。where do i go next?compass, GPS知道在网络上下一步该去哪里是一个巨大的未得到满足的需求。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复杂的搜索算法,但仍然没有清晰的模拟“互联网的 GPS”或“互联网的指南针”到底是什么样子。谷歌搜索相当于神谕/精灵。是的,我的愿望是你的命令,但是如果我不知道我到底需要什么或者去哪里呢?需要更多的导航推荐算法。这里可以做的事情太多了,我以前在信息森林里已经讲过了,但是我认为自从我写了这个以后,我的思维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不认为这是一个公司的工作。就像操作系统一样,我们应该有一大堆微小的、集中的工具,它们可以协同工作,让网络看起来更像一个你可以随便逛逛的城市,而不是“一堆网站”具体来说,这些工具中有多少适合一个扩展,有多少是关于为互联网研究和游戏构建一个可互操作工具的生态系统?我想我的方法是从做好一件事开始。做好一件事,比如在浏览会话之间切换上下文。务实一点,好好利用它,让它在我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作用。然后抽象出来,找到与其他问题的联系。在一天结束的时候,我想到的最多的浏览原语是页面和人,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这不就是网络的意义吗?推荐:internet research toolsNext Browser信息森林❧🌼 来自 lvlonfei@gmail.com 的WorthyFive❶.近期有什么值得再试的菜谱(🥬、☕️、🥃)?荥经哒哒面,早前郑州有一家,在大上海后面,吃过几次感觉很中性,就是汤是那种菌汤,面和烩面很像,上面还有些竹笋。现在到了四川荥经当地,发现和郑州的味道差异还挺大。汤成了骨汤,面更筋道。一般做的口味都偏辣。然后因为去的次数多了,就让老板按照自己的口味给改淡了,之所以叫哒哒面,是因为扯面的时候,会把面砸向案板,发出巨大哒哒声。另外一个神奇的现象是,哒哒面馆一般都是女人做面,男人打下手。❷.近期你的城市中有什么值得再去的地方?图书馆,我几乎每天都会去,没想到四川的小县城,还有一个公共图书馆,我每天带着笔记本去,周围都是年轻人靠编制/教师/法律/中高考,有热水卫生间,一坐就是一天。❸.近期有什么值得独自或者和友人做的活动(🎮)?非恒温游泳,除了初中时候在老家护城河里夏天玩过几次水,后来就再没下过河,18年学会游泳,就一直在恒温游泳池里,但第一次在非恒温泳池游,那种冰凉感,让我觉得,哇,大概在河水/海水中游泳,就是这种感觉吧。有点温室花朵第一次感受到雨水。❹. 可以说一说你最近见过的朋友吗?最近见的都是新朋友,是我老婆工作的同事,小土狗,跟我一样是学新闻的,坐下来就开始辩论,她说自己想要改变世界,我们对改变世界的方法有分歧,我在现实中很少和身边的人深入交流,但可能是因为新朋友,所以没有那么多历史包袱,各自讲了很多,我发现讲述自己的立场和观点,特别是面对面讲述这些,会让你快速思考自己的理论,因为无法预料下一句对方会提出什么论点论据,并且还要控制情绪。我们两次聊天加起来时间大约有8个小时左右,但大约是因为聊的非常直接,让我仿佛感觉自己已经认识她好久。虽然我对她的玄学和占星不感兴趣,但我十分想要学习她的热情。❺.推荐一本近期你读过很棒的书吧《论中国》,作者是基辛格,大约是2个月前读的,把自己的短评搬来:国人的中美关系科普读物,可以说是入门必读!几个问题,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可以分开吗?或者说应该分开吗?三角关系 / 左右逢缘的长远后果又是什么呢?美中之间对抗合作终点是什么?没有这三个答案,左右之争就没有答案。请你也分享你的 Five ,Worthy Five, Give me 🖐🏻 更多朋友 Five 的分享,可以来我们 随便玩玩日报社 看看。❧👨‍🎨 松节油❶. 《追赶者的有限最优解》作为 iPhone 的死忠粉丝,我曾对于国产手机充满偏见的。而一个有偏见的人,往往是很难看到事物的全貌。OPPO R9S 就曾经给过我一个独特的启发(虽然未必是他们的本意)作为一个追赶者,财大气粗就算了,比如微软撒币 Xbox 大战索尼 PS 的故事。但在智能手机市场,领头的又是最有钱的,这就尴尬了。那么在弹药(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寻找到市场的差异并且击中用户的痛点呢?我看到 OPPO 的产品从以下三个方面给出了比较有趣的答案。❷. 《不要响应,不要应用,不要加戏》家里每日早餐有喝手冲咖啡的习惯,但无论咖啡豆贵贱,按照妻的话说:如刷锅水一般 —— 事实也的确如此。后来被她剥夺了各种参与早餐的权利,丢一本日本咖啡馆手冲咖啡技巧大全,要求仔细研读好好提升技能。其实看完发现,控制口味除了豆子,还有几个重要变量:焖蒸时间,水的温度,水的比例,冲泡手法 —— 这些都和时间有关。因为做事总急于求成,基本上水烧开了就直接冲泡,而且是大水漫灌,缺少了时间参与,风味自然无法出来。好的味道,总是需要时间的浸泡。

2022-11-16 16:38

Vol.015:加速奔跑并不能形成优势,所以 All in 要慎重

谷口人家 by 张大千卷首语最近一直被痛风困扰,和浩翔交流了很多如何降低尿酸的方法。但谈着谈着就提到了「过分努力」的问题,下面内容引用自浩翔的专栏(全文点此):年纪越大,年轻时的真理问题也就越大。据我观察,大部分业务的失败与我们过于频繁的努力有直接关系。这类我们在工作中的努力,像极了我减肥时的样子。急不可待,一知半解,但却疯狂做低水平的努力。什么是过于频繁的努力呢?就是学到的什么知识都想快速验证试一试。所以我们陷入在过多的单点中,缺少了系统性思考,如果单点的反馈效果特别快的话,系统性崩坏也就会加速。举几个最简单的例子:价格战、降价促销;先做规模销售额,日后盈利。各种各样的管理理论和商业模式理论,比健身理论饮食理论又要多上一千万倍。这类东西积累的越多越杂,也就是我们大部分人,越努力越平庸的原因。也是很多公司,会开的越多,死的越快的原因。所以我现在发现,当你能停下来仔细看一看想一下,其实少惹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这个世界,早晚会回到降内卷的时代。我现在越来越确信。只要系统化思维逻辑战胜了低效的单点搅局者,那低水平的会议,低水平的补习和加班,都会逐渐消失的。❧🖐️ 来自 lmn0909@foxmail.com 的 Worthy Five❶.近期有什么值得再试的菜谱(🥬、☕️、🥃)?连续吃了接近一个月的外卖和速食,决定下个厨。把春节前老妈冻在冰箱的肉拿出来,连着冬笋一起煮了个排骨。太久没有煮面和火锅之外的东西,家里葱姜蒜全无,于是用料酒去腥,加冬瓜、平菇作配,放了盐和黑胡椒。这是最近吃的最清淡的一顿饭,肉香+淡淡的盐+笋的鲜香,让我感觉最近吃惯了外卖和KFC的胃都被拯救了。突然有点理解了《势利》中“势利眼的餐桌”这一章所提到的:“健康饮食的人无论怎么抱怨自己没有口福享用美食,但内心总觉得自己比那些饮食无度的人更聪明”。❷.近期你的城市中有什么值得再去的地方?人在南京,自由职业的这一年里去外地很多次,但回到家就很少离开独居的半径5KM。等疫情过后、天气再热一些,想要再去一次上海路的小酒馆吧。去清吧听听歌,或者想去居酒屋感受感受人气儿,慢慢吃个寿喜锅,在昏暗的灯光掩护下,听听周围的人都在聊什么。❸.近期有什么值得独自或者和友人做的活动(🎮)?单身狗+独居+疫情,只能开展一人活动,最近开始独自游湖散步和冥想。在晚饭后绕仙林湖慢慢走一圈的习惯,60-70分钟,看看棋盘格小路旁边的花花草草,正好足够听完一期播客。为了排解一些杂念,试着开始接触冥想,发现原来还可以在洗澡、刷牙的时候冥想,果然有一些非常新鲜的感觉。对于大多数意识都活在文字、图片、视频里的我来说,认真感受水流与皮肤、牙膏与牙齿接触的瞬间触感,是非常神奇的发现。这种身心灵的活动真的很解压。❹. 可以说一说你最近见过的朋友吗?我的律师朋友欢欢最近从外地辞职回来了。一个时而工作狂、时而恋爱脑的非主流30岁精英女性。工作的时候灵魂目测45-60岁,谈到恋爱相亲时灵魂20岁,不能再多了,可能还是看多了韩剧的那种。❺.推荐一本近期你读过很棒的书吧《臣服实验》。““我们面前的任务令人惊叹,也为我个人提供了巨大的成长机会。我发觉自己身在一群从不抱怨的主管中,他们只是撸起袖子处理这个巨大的项目。每个人都夜以继日努力做事,以挽救这艘正在沉没的大船。多年来我一直勤奋工作,以免让自己成为那个总是坚持事情像自己想要的那样发展的弱者。如今事情不再是任何人想要的那样,但每个人都深吸一口气后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就是作者称“坚持让事情像自己想要的那样去发展”是“弱者”,久久不能平静。请你也分享你的 Five ,Worthy Five, Give me 🖐🏻 更多朋友 Five 的分享,可以来我们 随便玩玩日报社 看看。❧思维 :迈克尔 · 波特:什么是战略by shaonan本文是波特在完成竞争三部曲之后,于 1996 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对「战略」的总结性文章,核心观点在于人们错将运营效率等同于战略选择,导致竞争力和利润不够。而真正的战略应该以竞争性定位为核心,对运营活动取舍,建立独特的配称。这篇文章的内容虽然主体是企业,但你也可以换成个人的视角来看,会发现「卷/勤奋」并不能解决我们的生存问题,差异化的定位和支撑定位的系统才是关键。▎运营效率 ≠ 战略企业的目的是创造绩效,其依赖于运营效率的提升和独特的战略定位,两者不可相互替代,但我们很容易用前者替代后者,比如更勤奋的工作无法掩盖行业整体的衰落。而我们如果所有的目标都是为了成为另一个人/公司,那么随着我们追逐竞争对手,自身的定位就会逐渐模糊。并且由于彼此提供的服务接近,也会导致对应的利润降低,进入到恶性竞争中。而最关键的是,如果通过模仿对手来提高效率能行得通,则自己也会被别人来模仿,重新进入上述的恶性循环。加速快跑并不能形成竞争优势,公司如此,人也如此。▎战略是独特运营活动的集合波特在文中对战略的定义是:竞争战略就是要做到与众不同。它意味着有目的地选择一整套不同于竞争者的运营活动以创造一种独特的价值组合。他强调的战略不仅仅是一种「定位」,还应该基于这个「定位」衍生出来一系列的运营活动。要注意「产品为王」在当今时代的迷思,因为对于战略来说不仅仅是选择什么产品并做出来,还在于在什么渠道以什么方式卖出去,而后者的重要程度和前者不相伯仲,但很多人会被那句「产品为王」限制住视野,只在产品环节打磨,忽略了战略本身是对于一系列经营事件的组合,来提供独特的价值。宜家针对年轻且囊中羞涩的顾客,提供了自助式服务,通过降低成本和牺牲服务来提供服务,为此除了在产品上进行价格优化,还在物流运输,仓储和配送环节等都进行了优化,甚至开辟了照顾孩子的区域以便这些年轻(却没有钱请保姆)的父母好好逛商店。ALDI是德国硬折扣零售巨头(上海有店),以低价高质闻名。为了达到这个战略目标,其不仅控制 SKU 上限为 500 个避免仓储成本,也能通过集中采购、大量 PB(自有品牌)来降低商品成本。不仅如此,其运营策略上,从选择非热门地段,到 0.3% 的广告费用,甚至会定期打磨运货车辆轮胎来降低损耗等一系列运营手段,继而降低运营成本,用来支持低价高质这个核心定位,让顾客买到没有任何品牌溢价的「裸」商品。▎可持续的战略需要取舍除非形成取舍,否则一定不长久。竞争对手往往会通过「重新定位」和「骑墙」来追赶先行者,但基于上述推论,企业战略选择是一系列的事件组成。如果不进行取舍,当竞争对手开始跟进时,这些新的事件就会和其自身老的定位相冲突,比如当外卖平台既有自营骑手又有第三方骑手时,其控制力显然是不同的,很难做到既有效率又能降低成本。而饿了么当时有一阵在这两个选择上进行了骑墙,在配送层面就被美团逐渐拉开距离。同样,在互联网产品中由于边际成本低,更容易形成这种全部都要不去取舍的思路。早年支付宝既想做本地生活,又想做社交,还想控制投资理财,但结果今日大家都已知晓。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当我们明确取舍的时候,组织中的各种工作优先级就已然明确。但在一个既要又要的组织中,一定会现各种内部冲突和混乱。定位取舍对战略至关重要,虽然限制了企业提供的产品/服务的边界,但是也威慑住了上述两种追赶策略 —— 因为后来者的模仿只能破坏自己的战略,让其经营活动大打折扣。▎配称推动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在原文中波特用了「配称(fit)」这个词,其意思为企业各项活动之间的活动相互匹配。比较接近这个词的可能是亚马逊经常提到的「飞轮效应」如上述宜家和 ALDI 的例子,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不是某个单点,而是一整个围绕其定位的经营系统。公司的战略应该囊括了整个企业运营活动的系统,而不是各个部分的简单集合 —— 这和关注运营效率不同,因为后者往往是从单个活动和职能中来看如何优化,而战略是从整体的角度优化。决定系统优势的,不是单点,而是连接方式。如果我们将重点都集中在单点的优化,最终的系统效率未必最高。如下图关于西南航空的运营活动系统就能看到,是整个系统而非单点形成了其系统性的优势。配称最重要的是形成增强回路当你的团队每个节点都在为其他节点增值时,可以看做 1.1 × 1.1 × 1.1 ... × 1.1当竞争对手抄袭时由于其只能从表面分析, 成功率自然小于 1 ,多数是 0.9 × 0.6 × 0.7 ... × 0.5从这个角度来看,只要自身定位清晰,模仿者除非决定 1:1 照抄,否则很难复制走整个系统,反而会让其系统效率变低。但配称本身也是一个难事,因为需要整合系统内所有独立的节点,向一个方向使劲。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找到一个新战略定位其实比抄袭更简单。所以波特总结到:什么是战略?战略就是在企业的各项运营活动之间建立配称。战略的成功,取决于做好很多事情,而不仅仅是几件事情,并且把所有事情整合在一起。如果各项活动之间不存在配称,那么就不存在独特 的战略,也不存在可持续性。▎为何会回避战略选择许多人/公司会回避战略选择,或者让战略选择模糊,往往是出于两个问题:已有效率还有很大提升,职业经理人空降时最容易从这个角度进行投入,因为能很快出成绩,但却忽略了长期价值。增长陷阱,因为公司增长不前被迫进行多元化经营,不断增加新的收入手段,让自己的定位逐渐模糊。上述两者总是配套出现(应试教育的学霸往往也会呈现这种情况),而真正重要的事情其实是:有利润的增长。深化定位,远比无目的的渗透更重要。▎结语许多情境下,领导者已经退化到指挥运营效率和找生意的地步,而忽略了,其真正核心的任务在于:界定并传播企业的独特定位,做出取舍,在各项运营活动之间建立配称。公司如此,人亦如此。不仅需要定位,还需要自己设计的支持定位的系统。学我者生,像我者死。推荐阅读:迈克尔·波特:什么是战略如何不断精进对战略的理解Vol.20210110:一个系统的复杂性越大,管理它的规则就越简单❧观点 :关于 Web3 的现状:我们该 All in 了么?by shaonanMoxie Marlinspike 是Signal 的联合创始人,也是 Signal Protocol 加密协议的作者之一,这个协议被广泛用在 WhatsApp、Google Messages、Facebook Messenger 和 Skype 中。在 Signal 之前,他曾是 Twitter 安全团队的负责人。之前他的一篇文章《My first impressions of web3》引起了很大的讨论,但和纯粹概念性的讨论不同,他亲自动手制作了一些 dApp,也分析了一些其他产品的接口调用等,甚至还 Hack 了一下 Opensea 对 NFT 的展示,在这一番实践下来他得出如下结论:应用程序本身还要跑在传统服务器上客户端和区块链无法直接交互,需要服务器对服务器进行对话。这些提供交互的服务器本身是中心化的(opensea),许多区块链应用交互都是在web2和web2的服务交互,没有真正的去和区块链底层交互。所以现在的web3应用,多数还是web2和web2的交互,并没有真正的去中心化。许多时候用户得到的只是理论上的不可篡改和永久持有,但实际上多数人没有这个能力。(比如opensea挂了,自己交易NFT)相信很多人都会焦虑错过 Web3 的这趟车(我也一样),但却因为概念横飞不知道如何下手。Moxie 的这篇实践其实就是一种解决 FOMO 好思路 —— 从亲自动手的实践中获得 Knowhow 。在这个思路下,我也在 XDash 和Aether 的指导下,去 Opensea 摸索了如何创建自己的 NFT(虽然是跑在 polygon 的公链上)。下面是结合 Moxie 的观点,增加了一些个人近期的思考,如有哪些事实错误,还望指出。▎人们不想运行自己的服务器早期的网站,许多时候都是架设在个人电脑上的,如果这台电脑关机了,那么整个网站都无法访问;同样,今天你依旧可以自己搭建邮件服务器,然后通过它来给你朋友的 Gmail/QQmail 来发邮件。但多数人并不会这么做,因为太麻烦了。所以今天大多数人,还是会愿意牺牲一些隐私和数据所有权,来选择大公司中心化的服务。虽然 Web3 比较强调「去中心化」,但是实际上现在大多数热门服务还是一个中心化的服务,比如许多用来展示 NFT 藏品的服务(例子),背后并不直接和以太坊的链上数据交互,而是直接调用了 Opensea 的 API 接口 —— 简单来说,就是当你想看下自己N 个库房中的藏品时,管家并没有直接去库房帮你清点统计内容,而是拿出来了自己以前统计过的清单说,所有的东西都在这里。多数时候我们可以信任这个管家,因为这样效率最高。但当我们往仓库中增加新的藏品时,假如这个管家也只是看了下图片,没有去亲自核验,那么他的清单中就有可能出现和事实不符的藏品,这就让「去中心化」「不可篡改」这两个区块链神话跌下了神坛。那么我们不依赖于管家如何呢?答案是,可以,但成本太高。本周正好测试了下,相比于在 Opensea 上面点几下就能制作出 NFT 挂牌售卖,如果自己搭建这套体系,虽然能遵循原教旨主义,但是其复杂度高了一个数量级 —— 一个用 PS 画画的人,多数时候并不在乎 PS 是如何构建出来的,是绿色版本还是官方版本。另一个原因是,以太坊本身是一个巨大的去中心化分布式对等网络。由于是对等网络,如果我们希望在手机上访问其内容,必须下载所有的账本内容到本地是不现实的。所以现在手机上的 App 多数要依赖于和第三方服务进行交互。比如 MetaMask 钱包,是通过 etherscan 进行 API 调用来显示最近的交易,从根本上来看和 Web2 的应用并无任何区别,以豆瓣为例:我们使用豆瓣的时候,不会把豆瓣整个服务器的数据放到本地,那么一定会大到无法访问;而我们用豆瓣 App 的时候,也是和豆瓣服务器进行通讯,服务器去豆瓣的数据库中找到我们想要的东西返回给客户端。这意味着,我们今天能看到的大多数 Web3 服务,其实还是和 Web2 一样,只不过最终这些服务「理论上」会和以太坊(区块链)进行交互而已。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其实已经让渡了一部分权利给这些服务,以即刻为例,所展示的 NFT 藏品,并非是我个人在区块链上的所有藏品,而是基于交易额(来自 Opensea 的统计)和白名单,而飞哥送给我的 NFT 就无法展示在其中 —— 虽然能在我的区块链钱包中看到,但显然不能挂在即刻上,对我来讲「炫耀」的价值就大打折扣了。这看起来很不 Web3,但如果将 Web3 的概念从现在的项目中剥离,那么还有几个人会来关注呢?所以去中心化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美好。▎淘金热背后的 Maker 有多少由于区块链本身通过牺牲效率来得到价值的认可,所以链上的数据异常昂贵。我们不可能将 MP4 或者 PDF 存储上去,那么配得上这么昂贵的成本的信息,只有资产(或者说账本)。所以在 Messari 的年度报告中能看到,大概四分之三的内容和金融投资有关;而当下热门的 NFT,核心也不在于对藏品价值的认可,而核心更像是画廊对藏品的「运营」。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 Opensea 剥离了 NFT 的概念,那么根本不会起飞;而今日如此火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抱着「淘金」的心态来赚钱,而非真正认可了其价值 —— 他们只关心钱在哪里,如何低买高抛而已,至于是不是不可篡改的非同质化代币,和接盘者相比并不重要。有一个数据可以参考,就是整个区块链市场的资金流入和流出情况:如果资金大量流入少量流出,则说明这个市场会持续循环增长 —— 大家不着急把钱撤出来;但如果频繁大量流出,则说明这依旧是个投机市场 —— 自去年11月以来,有1万亿美元从「加密货币泡沫」中流出,但整个市场还有2万亿美元留下。另一个角度是来看开发者的数量,因为投机者无法真正推动行业前进,根本还需要开发者不断地创造。Electric Capital 在最近的报告中指出,截止 2021 年底,大约有 18000 位开发者活跃于加密世界。(JavaScript 开发者为 1640w),每月至少花 10 天开发 Web3 的不到 5000 人。▎配套设施如何?如果区块链本身很贵,那么数据存储在别的地方是否可行?比如 Mirror.xyz 和 Matters.news 这些声称自己是 web3 的平台,都是把数据存储在 IPFS 等去中心化服务上,然后再把 link 嵌入到区块链中,来确保数据「永续」。这里引用建硕的一段关于 IPFS 的研究介绍,可以作为参考:IPFS 是一种很早很早就开始运行分布式的存储系统,据说《硅谷》美剧的Piped Piper 的原型就是类似于IPFS的系统。我其实非常着迷于 IPFS 这样的设计,对于一个文件产生一个哈希值,可以用这个哈希值访问到这个文件。不过,到现在已经 7 年了,似乎依然没有什么非常惊艳的应用,最主要是速度在毫秒级的反应的世界里面,依然是十几秒获得一个文件,没有达到可用的地步。 如下是研究 IPFS 三天以后的总结:地址是 /ipfs/QmR3RWCAXThMgDWPxP4hx6iqChxd8VNrM8HYDsj4iLtvFo 这就唯一的定一个了文件(或者文件夹),但是并没有告诉你它在哪里,按道理用户也不需要关心一个文件加入IPFS以后,只有 在自己的那台服务器里面有。其他的服务器不会 好心的帮忙存储这些文件。所以这些文件依然是世界上的一个孤本,并没有IPFS一直宣称的那种安全感只有通过另外的系统获取的时候,才会在另外的系统里面留下一份拷贝,但是这个拷贝仅仅是缓存,可以随时通过 ipfs repo gc 等命令回收。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IPFS 或许是一个性能很慢,设计非常复杂的一个 CDN 系统。或许任何一个 CDN 都有无数的有点超过它。通过 dnslink 的机制可以把 一个地址和 ipfs 的地址链接在一起。可以通过 pin 服务请别人帮自己存储,但是10秒钟一个文件的速度,的确无法真正的使用起来。所以,IPFS 应该一定有更好的应用,或者更好的优点,但那是什么呢?▎小结或许 Web3 还处于早期,但早期进入并非能笑到最后。在 Netscape 之前的早期互联网,又有何产品/服务留下来?而 Yahoo 的成熟,也已经是在互联网中期后了。Web 3 还需要自己的「Netscape」。(Talk with 建硕)区块链用低效率保证可信度,注定了必须存储高价值的东西,所以最适合存储资产,而不是数据。资产目前依赖于人的共识,但这个共识有多强壮还要观察。如果构建在短期投机上,那么整个上层建筑还是很可怕的。(Talk with Lightory)人们需要的是一个叙事,只要有一部分事实支撑就好,并不需要 100% 的真实。比如数据隐私问题,也是许多年后才逐步的解决。从这个角度来看,Web3 有关注度价值,但有没有实际价值,还需要再观察。(Talk with Mars)人们依旧愿意为了效率牺牲隐私,这意味着除非成本极低,否则几乎不会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去中心化。推荐阅读:My first impressions of web3 | 中文版Messari年度报告-Crypto Theses for 2022 中文翻译版Electric Capital Releases 2021 Developer ReportUSA - English建硕的区块链学习笔记❧观察 :在动物园散步才是正经事 - 从如何展示一只牛蛙开始by 黄炜东我間中仍會想我們會見面,在那間紅磡近黃埔的商店。你若然還記得那諾言,曾說今天我們流浪到海邊。 你照片留在一封情信裡面,每一天仍是照舊看它一遍。我仍然還記得那笑臉,曾在當天我們遊玩過夏天。我都曾寫你在每天的日記,但放棄你卻像再沒可能夢想,像一個沉悶的獨唱。你照片留在一封情信裡面,每一天仍是照舊看它一遍。兩年前遊過的動物園,來到今天我們流浪到那邊?我都曾寫你在每天的日記,但放棄你卻像再沒可能夢想,像一個沉悶的獨唱。但放棄你卻像再沒可能夢想,像失去甜蜜的合唱。mylittleairport 的《在動物園散步才是正經事》响在耳边,今天的这篇有趣的观察来自小睡眠产品总监黄炜东为产品沉思录特约撰稿的一篇观察笔记,来看看他是如何在动物园里面散步的。近几年,他每年都会逛一次动物园,他作为一位动物摄影爱好者,动物园对他来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场所。而同时作为一个产品经理,如同好奇如何设计一栋建筑乃至一个城市,也好奇如何设计一个动物园。威廉姆 · G · 康韦发表的文章《如何展示一只牛蛙》,以小见大,从如何展示一只牛蛙来挑明传统动物园转型到现代动物园所要面临的设计挑战。了解这些挑战,才能真正了解动物园在广义上应该如何设计。长隆飞鸟乐园两栖馆备受好评,也有一只牛蛙,但展示水平达不到《如何展示一只牛蛙》中理想状况的 1% 吧。不可否认,动物园是有原罪的地方。当我们逛动物园时,看到动物们在牢笼里失去了尊严和自由,很难不批评、责难,甚至抵制动物园。动物园缘何如此设计?须知过去,才能面向未来。所以,绕不开动物园发展史。收藏时代:上至古埃及、商朝、古罗马,下至大航海时代,帝王贵族为彰显财富和地位,从各地收集奇珍异兽,开设动物园林,供游玩、观赏、狩猎。比如,周文王的灵囿在《诗经》中就有描述:「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翯翯。王在灵沼,於牣鱼跃。」国内首家动物园,已有百年之久的北京动物园,前身为万牲园,也不过是为取悦慈禧太后而建。这个时代的动物展览远远无法称之为动物园,仅仅是人类收藏癖的实体化,且仅限于皇权贵族自娱,缺乏动物园的基本特征之一——向公众开放。展览时代:随着皇权贵族势力消减(尤其在启蒙运动之后),原本宫廷专有的动物园林走向社会化,进入动物展览阶段。世上现存最古老的、位于维也纳的美泉宫动物园便在 1765 年率先向公众开放。这个时代的动物展览面向公众,满足娱乐、猎奇,可称之为动物园的前身。在各地巡回展出的马戏团也是该时代产物之一。保护时代:到了 19 世纪,出于面向公众提供科学研究和教育目的,动物园开始走向现代化。标志是 1828 年伦敦动物园建园。再后来,动物园的作用更进一步演变为保护濒危物种,以及研究和教育,其次才是为了娱乐游客。展览时代和保护时代的本质区别,也可从它们的英文用法来理解:动物展览的英文单词是 menagerie,意指动物收藏与展示。而我们熟知的 zoo,源于古希腊语 zoon(有生命之物),后演变为 zoology(动物研究)或 zoological(动物学)的缩写。所以,如果你仔细留意国外动物园的名字,会发现它们有的叫 zoo,有的则叫 zoological garden 或 zoological park。你可能会问,既然当今已进入保护时代,为什么国内绝大多数动物园都给人一种陈旧落后,不堪入目的感觉?我有两个见解:未来已来,只是分布不均。国内一些动物园,还有各省会或地级市的人民公园、中山公园的园内动物园,多兴建于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比如上海动物园、广州动物园就分别有 68 年和 64 年历史。为什么当年会有这种潮流?为了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这样的理念难免导致动物园以游客为中心设计,而非以动物为中心设计。更可惜的是,园内设施停留在了五六十年代,即便七八十年代至近 20 年有所改善,也仍与国际水平有显著差距。一个事实是,大陆地区将近 200 家动物园,仅广州长隆野生动物园一家成为世界动物园和水族馆协会(WAZA)会员。认知决定上限。这样说不免显得傲慢,事实也许就是如此。国内动物园的一个怪异但典型的特征是追求物种的丰富性和高大上,例如,没有斑马、狮子、长颈鹿、大熊猫,似乎就不算动物园了。而这种认知一半归咎于园方,另一半则归咎于公众教育。接下来,黄炜东聊到现代动物园的面临设计挑战,主要聚焦在3个方面挑战一:从展示到教育和保护的使命转变挑战二:从展品到大使的关系转变挑战三:从牢笼到沉浸式的体验转变详细查看原文,在黄炜东的介绍下动物园是连接城市人群和自然环境的纽带和桥梁,帮助人们欣赏、好奇、尊重、了解,进而关注、爱护自然。你可以出于不同理由逛动物园,例如拍摄动物、亲子时光、治愈自己等等,从全局角度说,只需要一个理由——助推动物园发展。《行为记录本》其中一页,印于《熊 在吗》一书。参考动物园的设计挑战 by 黄炜东《如何展示一只牛蛙》《图解动物园设计》《红山动物园是我家》《熊 在吗》《动物园简史》《逛动物园是件正经事》《从奇遇到教育: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动物园》《在红山动物园,和豹子、猞猁当同事|沈志军&朱赢椿》Improvements in Zoo Design by Internat-based Exchange of ExpertiseFuture of Zoo and Aquarium Design❧解惑 :什么才是该去解决的问题?— 不要对自己默默无闻by fonter真的很喜欢读,已故的人在某个时期解决特定问题,解答他人疑惑的文章,就像 羔羊 香农的解题之法 中香农给其贝尔实验室同事的一份打字稿,题名为《Creative Thinking》,它我们提供了一个罕见的窗口,能够窥见这位天才科学家是如何解决问题的。今天我们介绍另一个天才科学家费曼先生和他的学生之间的通信,来看看怎么对待自己,什么才是该去解决的问题。有价值的问题是那些你能真正解决或帮助解决的问题,那些你能真正做出贡献的问题。费曼在1965年得到诺贝尔奖后,他以前的一个学生 Koichi Mano 写信祝贺他。费曼回信问 Mano 现在做些什么研究,Mano 回复说自己的研究是“卑微”的。费曼看了,就回信说:“那些你能解决、能帮助解决、能够出力的问题,就是值得花时间研究的问题。⋯⋯如果我们能够做些东西,这问题就不小、不琐碎。你说你名不见经传?对你妻儿来说,没有这回事。”以下是信的全文親愛的光一:我非常高兴知道你的消息。也知道你在一家研究实验室里有个适宜的职位。不过你信中的语句看起来很哀伤,这令我有点忧心。好像你的老师给了你一个没什么意思的想法,不太值得花很大的力气去研究。其实一个问题有没有价值,并不在于问题本身的大小,而是看你是不是能真正解决它,或有助于解决它。这样,你的辛苦就有真正的贡献,不是白费的。在科学界,只要是出现在我们面前而还没有解决的问题,我们却有办法向答案推进一点,这就是伟大的问题。我倒是想建议你,先找一些更简单的,或者如你说的,更卑微的问题,让你可以轻易解决掉。不管问题多么平凡都没关系,你会尝到成功的喜悦。而且要经常协助同事,就算回答那些能力不如你的人所提的问题,都是值得做的,都会累积自己的成就感。不要因为“什么问题没意思、什么问题才有价值”这种错误想法,而一直闷闷不乐,剥夺了自己对成功的喜悦。我们相遇的时候,正是我生涯上的巅峰期。因此在你眼中,我对问题的解决能力,简直像神一样,好像什么都难不倒。但是我当时还带另外一位博士生希布斯(Albert R. Hibbs),他的博士论文只是研究风如何把海水吹出浪花。我接受他是因为他带著自己想解决的问题,跑来找我指导。我对你犯了一个错误,就是我指定了一个题目给你,而不是你自己找的题目。这让你误解了题目的意义,认为有些问题是有趣的、令人欣喜的、或重要而值得的——也就是,你认为有些问题值得你花功夫去解决,有些则不然。真抱歉,请原谅我的疏忽。希望这封信能稍微有点补救效果。我自己研究过无数的问题,有很多都是你说的那种卑微的、末节的问题。但是我觉得很开心,而且做得很卖力。因为我有的时候会得到部分成果。我举一堆例子:我研究过高度抛光表面的摩擦系数,想知道摩擦力是怎么运作的(结果失败了);也研究过晶体的弹性与原子之间的作用力有怎样的关系;怎么把金属电镀到塑胶物体上(如门把);中子如何扩散出铀原子;电磁波如何从玻璃的薄镀膜反射;爆炸的时候,震波是怎么形成的。我也设计过中子计数器;计算轻原子核的能阶;探讨为何某些元素会捕获L层的电子,却不会捕捉K层电子。我还研究了如何把纸折成某几种童玩的广义理论;紊流理论(我在这上面花了好几年功夫,可惜没有结果);当然还有量子理论的那些“比较伟大的”问题。你说自己是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但我要说,你对你太太和孩子而言,可不是小人物。如果你的同事带著问题来,得到满意的答案回去,那你也不是小人物。你对我当然也不是小人物。对我来说,你不是无名之辈。不要对自己保持无名状态——这是一种太悲伤的方式。知道自己在这个世上的定位,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了解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公正地评价自己。不要根据自己年轻时幼稚想法来论断自己,也不要根据你对老师理想的错误想象来评论自己。祝你好运而愉快。诚挚的祝福理查·费曼与此参照,我想到另一些视角的观察。张一鸣:产品经理要跑赢数据。Angela Jiang:Potential is when you can accelerate faster than your environment can。Angela Jiang 说我曾经为一个专家小组雇佣成员来处理一个复杂的问题。我们聘请了一位思想开放、学习意愿强烈的求职者,但与其他大多数求职者相比,他不那么注重细节。经过一段时间的在职培训,他开始适应。然后他开始学习如何编码。编码并不是作为专家被要求的,他只是简单地喜欢编程,并想在这方面做得更好。很快,他开始编写脚本,查询数据,并为整个团队构建有用的工具。他成了寻求帮助的第一人,几乎每个项目都用到了他写的东西。不久,他开始成为团队中最有利用价值的成员。我们意识到,尽管他不是最好的表现者,但他是最有价值的人之一。我们决定扩大他的 scope,包括更多的工程和更大的组织范围。他的加速度比我们最初给他的环境要快。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只是在遵循他自己设定的轨迹。推荐原文:Do not remain nameless to yourself译文:來自費曼的回信:教你看待事物的新角度Potential Acceleration

2022-11-16 15:4

【新人必看】目录/指南/权益/留言墙 🔥

注意:本年度专栏已完结,如需订阅最新的专栏,请点此hi,吾友想起现实中认识你,给你挥手的画面 👋🏻感谢订阅「产品沉思录 | 第六季」,在这里你可以随意浏览本年度内容。如有问题,也可以在下方留言,我们会一一回复。▎查看方式本篇内容下方有年度目录导航,可以根据需要来查看。小报童相关的使用介绍、邮箱投递、桌面版等,点此查看。开通邮件投递,建议设置为每周一晚上 8 点提醒。▎其他说明已购买用户,购买其他季专栏( 第四季 | 第五季 | 第七季),可享受八折优惠,详情请添加下方 shaonan 微信领取红包。如果觉得内容不错,你可以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桌面端在右侧),分享本专栏给身边的朋友,你将得到订阅费的 50% 作为感谢。▎除了浏览本专栏,你还可以:为了让我们更了解你,也欢迎参与我们的 Give Me Five查看我们历年来的精选内容「产品沉思录 · 精选」加入我们的 随便玩玩日报社 ,看看有什么新鲜发生去小宇宙收听我们的播客:奇想驿以及关注我们公众号,查看往期部分限免内容▎选题原则每周 shaonan & fonter 会从上百个信息源中,亲自阅读并以主题为单位进行整理。同时结合我们的经验来撰写推荐理由和收获。每期邮件内容在 5000 - 10000 字左右。下面是选题原则:Base.1 Outlook > Knowledge > IQ达芬奇有很高的 IQ,在他的时代构想了很多发明,却不能够实现自己的发明亨利·福特出生在合适的年代,他拥有足够知识制造出汽车,改变了人类的交通方式牛顿的微积分给我们一个强大的工具,它使得现在的普通高中生可以做牛顿时代之前的最聪明的人都不可想象的事Base.2 AI = 算法 + 算力+ 数据算法是人类中最聪明那群人思维的抽象,那么AI = 算法 + 算力 + 数据个人能力 = 认知力 + 思考力 + 见识Base.3 1 /(1071亿)死去的人与活着的人之比为 14:1 。1000 亿人已经不在人世,他们给我们的最大教训是,他们尝试了我们今天正在尝试的一切。他们成了指引我们心中羔羊的牧羊人。 我们经常觉得认识到世界 80%+ 的事物,但是想想你认识的世界只是 1/(1071亿)= 0.000000000009337。 所以有时候很想与过去的人对话 ,那么就会去看他们的历史故事和作品。via 《First Round Capital》所以本专栏选题,不会是最热门的内容,而是希望能选择内容半衰期比较久的内容。逆流而上,寻找起源。好的朋友,我们介绍了完自己,记得去 Give Me Five 介绍你自己。如有其他问题,请加少楠微信(Productthinking2017)来解决。就说到这里了,期待你的故事。—— shaonan / fonter▎年度内容目录羔羊:来自 Steve Jobs 给自己写的邮件李光耀:放弃一切幻想,保持与众不同铃木敏文:永远站在客户的立场David Holz:Midjourney 背后的故事Patrick Collison:提升互联网 GDP 之外的问题John Romero & Carmack :划时代的报时人Christopher Alexander: 建筑永恒之道的启示DAN WANG:5 年年度信合集Zeb Evans(ClickUp CEO ):每天成长 1%Notion 特别节目:与 Alan Kay 长谈项飚:好的工作,就是你愿意不断重复去做的ReneGirard:何谓模仿欲望Shahil Lavingia:不做独角兽,将 Gumroad 从谷底挽回Rory Sutherland:参考框架改变实际价值Daniel Gross:谈天赋和人才Brian Cheksy:从源头那里寻找洞见布迪厄:经济资本之外,还有两种资本Linus:关于思维工具的三个观点Jim Collins 的访谈:约束之下,可以无限自由Joel Spolsky:Trello 和 Stack Overflow 背后的人萧逸(Yat Siu):在香港的故事Melanie Perkins:Canva 的设计民主化Douglas Engelbart 影响的二、三点像 Tobi 一样思考,窥探 Shopify 的决策机制Ralph Ammer :哲学学习笔记硬币的 2 面 - 扎克伯格的变化与马斯克的逻辑产品观察:Notion 早期的产品设计红杉视角下的 Notion 故事:无需编码增强人类智力Chrome 从 0 到 70% 的市场份额,我们能从中观察到什么超链接极大主义者的实践 - notation.app低/无代码界的统一理论The browser company:Arc 浏览器我们是吃光的人:Arc 浏览器中的色彩Arc:感觉工程师Tools for thought 在 AR 上能怎么做?从 Xbox 的历史中,能学到什么Xbox Game Pass,订阅制改变「游戏」规则monday 的细碎收集Linear:项目工具的 Zoom in 和 Zoom outLinear :新时代的 Jira学习一家爱尔兰科技公司 Tines 对 No-Code 的解法电子表格类产品 Grid 和他们对 low-code 的观点表格是什么?从时刻表角度出发的关于未来思考Composer 和他们的 CTO - Ronny Li从产权的角度出发看现代软件业,介绍一种新技术来自 Tyler Angert :互联网的指南针到底是什么样子UX 与文明化进程关于 Web3 的现状:我们该 All in 了么?重新认识小红书社区观察之 - 知乎反对知乎产品方法论:Shape Up:来自 Basecamp 的产品方法论Brandon Chu 总结的做 PM 的第一性原则Brandon Chu 的采访和他的 MVPMBrandon Chu 的 PM 心智模型再谈如何识别需求价值链及市场细分解决产品的复杂性,打磨产品的第一公里产品策略的中的进攻与防守复杂系统的接口是一种稀缺资源默认值的力量丛林中的门铃:一种积极面对奇迹的模式为生态点燃篝火,反思开放的意义神经的逻辑背后,是两套系统在起作用产品设计中的一个小类比浅谈「后勤工作」对于产品的价值捕手计划 - 低代码工具的实践好的设计是诚实的追赶者的有限最优解信任从何而来,法律与信息的关系是什么人们不是在购买产品,而是在购买更好的自己慢慢地种一棵产品价格设计应先于产品设计删除功能的意义及艺术「朴素」的设计原则当我们在讲“内容策略”时,究竟在说什么?创业迈克尔 · 波特:什么是战略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培养团队,而非寻找好主意关于「天才的车票理论」的另一种视角聪明人容易被复杂事物吸引,忽略简单想法的巨大价值丰饶时代的生存法则:要么成为标准,要么足够独特Work Audit,为工作进行审计如何像编辑一样经营一家公司12 年,损失 1 千万美金带来的教训创业公司常见的早期营销错误何谓文化战略?如何实施?论组织中的谢林点:分析组织问题的一种方法Netflix 的猴子军团Apple 的 「DRI」 理念AI 相关:ChatGPT 究竟意味着什么?回望 33 年前的神经网络,来预测 33 年后会如何当我们在用 AI 画图时,AI 到底在干什么?沉迷 Midjourney 几十小时后,我在思考什么用 Midjourney 生成了上百张图片后的一些思考新工具与新创作者由读者生成的文章:对 GPT-3 的思考AI 与读书、听播客的一点观察和想法跟着 Geoffrey Litt 一起了解 AI 的另一面 IA / AIA没有黑科技,废料再加工效率相关:根据价值观来设定日程,减少建立待办清单如何在不加班的情况下,将生产力提高 50 倍能量审计 - 找到你的天才区时间管理的四个实践关于时间管理的误区,你必须接纳自己的有限性集中注意力的 tookit让我们成瘾的不止多巴胺,还有速度减少信息造成的多巴胺成瘾,试试数字闭关开启 life log 之后,发现了那些未被觉察的问题The Human Log侦查模式与攻坚模式斯坦福神经生物学家 Andrew Huberman 关于早晨和睡眠的建议好好睡觉好好运动才能做你想做的事,加油休息日与恢复日生活与哲学一个新视角:Depth Year生活中的工具箱卜居:如何选择居住地用投资的时间做标尺,挖掘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为乐观精心制定一个策略:在这个时代,如何保持乐观一个虚无主义者的意义指南学会沟通前,先要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创造力的开关多刺的人和粘粘的人心理学家吉布森看待世界的方式视角是什么现实有着惊人的细节关心一些有趣的问题,找找线索每天拍一张照片 / 每天画一幅画我们生活在时间的川流中如何理解设计师这份工作?心灵2021 年新冠期间,我散步 10000 公里的感受 - 上2021 年新冠期间,我散步 10000 公里的感受 - 下好胜心的副作用当你恐惧时,试着列个清单不要响应,不要应用,不要加戏来自斯多葛学派的九个实用建议如何快乐?努力去缩短距离,背后是欲望的绑架倚靠在痛苦中,面对现实,修复机器而不是人当我们反抗 996 时,我们在反抗什么为《杖藜远眺》的人,守护他的雄心壮志如何消解焦虑?亲测有效的四种方法放弃那些重复的想法浅谈自我是如何形成的身份的减法观点与考古:Naval 2021 播客集锦 - 你应该拒绝大多数建议Tim Berners Lee 的一个关于信息管理的提议回到 7 年前,看看 Peter Thiel 都说了些什么GitHub 前 CEO Nat Friedman 的一些信条前微软科学家、未来学家 Ramez Naam 的视角一个人如何变得更有魅力?—— 魅力引导程序“我的想法” → “我们的想法”Google 与 Amazon 的一些比对微软如何能做到市值 $10T ?电脑的永续设计思想电脑需要艺术批判电脑为什么我们对电脑的思考如此克制?Azlen Elza 的思想实验:思考未来的学习“公司”是解决人类面临的大问题的一种方式吗?因循守旧的 4 象限写代码很有趣吗?灰烬中崛起:iPad OS 16 的台前调度当 Apple 创造了PC,意味着什么?为何 Apple 如此重视兼容性Bring Your Own Client = BYOCSlow idea小语言是编程的未来他山之石从燃油车的变革看范式转移智能手机如何瓦解石油工业一个简单的问题:什么是图片?如何获得社会地位:支配与声望的差别孟加拉国的经济策略读《孙正义传》:销售是人生最重要的技能在动物园散步才是正经事:从如何展示一只牛蛙开始现在是买东西的好时机还是糟糕的时机?理解中国经济增长故事的异质性内容与写作五年时间,五条写内容的原则产品 :构建一次,销售两次当我们说做内容时,到底在说什么有效写作的方法如何能详细地解释一个事物David Perell 50 天写作课程学习笔记追逐别人的认可,最终可能会失去自己的认可从宏观到微观,一份创作者经济的样本和思考跟皮克斯学习讲故事做内容产品的一些误区和启发小说家谈故事的形状是什么样的?做事事实与叙事读书 :《邓小平时代》提高行动力的三个视角香农的解题之法如何开始你的研究具体的建议胜过承诺和 Mars 聊聊反脆弱为何我们要学会写 CODE(和技术无关)把碗刷完,空干,放回到柜子里什么才是该去解决的问题?不要对自己默默无闻隐性知识的重要性:离执行越近,公开知识就越少去优化新奇和趣味,而不是目标和结果认知决策信息质量与决策检查清单面对复杂,如何迈出第一步像构建产品一样,构建你个人职业护城河为自己设计环境强观点,但弱持有知识管理和成甲老师对谈知识管理如何找到信源:重要的不是降噪,而是挑选学习的好奇心是如何消亡的?知识管理核心不在规模,而在于高质量复用知识策展的兴起与未来创建自己的知识地图:更好地理解、记忆和运用知识Notes app 是想法消亡的地方❧

2022-11-15 15:19

Vol.002:离执行越近,公开知识就越少

秋鹭图 by 林风眠,1960卷首语之前在即刻上记了两句:赞誉是一种负债;批评是一种资产。其实背景是某日,徐玲老师在「得到头条」上提及了沉思录上的一些内容(在此感谢徐玲老师和得到团队)身边许多朋友纷纷称赞破圈了……但我们很是警惕,因为赞誉总是高估,沉思录的局限性我们知道,而许多知识自己也并未完全掌握和应用;和菜头关于赞誉的比喻更是精妙:赞誉是膨化食品,好吃但没有营养赞誉多源自误解,所以保持谦虚的沉默就好。赞誉源自他人想对你施加控制。真正考验人的事情,是孤独穿越的,没有人看到的,而这些事才是最重要的。赞誉和诽谤,都会让人偏离轨道。拒绝赞誉,也能避免诽谤的伤害。所以这不是为了标榜什么什么道德高尚才写的一句鸡汤,而是批评确有其更大的好处,不但能指出可能改进的地方,还让自己处于弱势地位,避免聚光灯带来的压力,又可以利用「弱传播」,获得更多联盟和更少的敌人。另,和 fonter 商议,今年沉思录会进入 Depth 模式,会不断把部分过往的内容加工汇总,重新深入的挖掘。所以邮件中部分推荐引文会比较短,但是专题内容丰富,请深入食用。❧🖐️ 450924009 的 Worthy Five❶.近期有什么值得再试的菜谱(🥬、☕️、🥃)清甜的西葫芦很好吃,鹰嘴豆泥低卡饱腹,星爸爸新上的海盐焦糖馥芮白,可以试试1泵糖热饮,适合秋天;越来越喜欢各种奶酪+葡萄酒的搭配,北京的布乐奶酪坊的品牌不错,预调鸡尾酒推荐可口可乐国内新上的柠檬堂。❷.近期你的城市中有什么值得再去的地方?平时base深圳广州,最近几天来北京天津出差,喜欢北平的秋天,虽然没能回P大走走,只能在三里屯附近看看秋叶,但依然很满足,发呆开叶子,大口呼清冷的空气,闭眼晒晒秋日午后的暖阳,再在6度的早晨河边跑个步,这些日常对南方的人实在都是小幸福❸.近期有什么值得独自或者和友人做的活动(🎮)?今年最大的惊喜是听小宇宙,会反复听喜欢的节目,比如张老师的得意忘形、简里里的BYM,张老师最神奇的是听4年前的节目依然受用无穷。❹. 可以说一说你最近见过的朋友吗?北京的朋友,疫情前的某年,18还是19年的12月,在北京看李健演唱会,住在她合租的房子里,那时俩人睡在房间里的一张床,后来她在北京买了自己的房子,大大的植物和日式木质,也谈了恋爱,然后这次说又分手了,我也换了工作,变得更加勇敢肆意,以前还是个很在意别人评价的小姑娘,现在感觉越来越放飞自我,更在意少数自己崇拜的人,希望成为他们和她们,周围的大众一点不care了,有点像最新你们播客中提到的,意义那期。❺.推荐一本近期你读过很棒的书吧今年读书爆炸,换了新工作状态也更好,读书和工作相互融合。《为什么佛学是真的》,爱马仕写过的《奢侈的》,十一又温习了李录的现代化,马拉松资本的资本周期,等等等等。❧羔羊:DAN WANG 的 5 年年度信合集by fonter你提高已有技能而不是学习新的技能。你消费的是你已经保存的各种媒体,而不是去获取更多。今年不允许有新的爱好、器材、游戏或书籍。相反,你必须在你已经拥有的或者已经开始的东西中找到价值,深入挖掘价值和充实他们。转向已在你的房子里的那些财富进行选择。上期的 Depth Year ,似乎引起了一些朋友的思考,那我们沉思录本身也需要一个 Depth Year。借由此机,在 @ciel jiang 西亚同学的贡献下,简要把 DAN WANG 5年间写的信整理编纂了一下作为一次回顾。这里是西亚同学的概括版本 。Dan Wang is one of the deepest thinkers and most careful observers of the world that I know.  —— Ben Thompson’s Stratechery喜欢的短语:The secure transport of light它同时指代了光缆(使现代通信成为可能)和半导体(使现代电子学成为可能)。  感谢贝尔让我们可以放心的从大西洋的一边到另一边,通过海底的光缆发表观点。科技乐观主义者,关注芯片产业和中国与硅谷的科技发展。  目前居于上海,任职于 Gavekal Dragonomics(佳富龙洲/龙洲经讯),同时也是彭博社撰稿人。  出生在云南昆明,在加拿大长大(是加拿大皇家陆军军官学校的学员),在美国上高中,在硅谷工作。 曾经在昆明、多伦多、渥太华、费城、罗彻斯特、弗赖堡、旧金山、纽约和香港生活过。  曾在 Flexport、 Shopify、阿尔卡特朗讯和费城艺术博物馆工作过。 毕业于罗彻斯特大学,主修哲学和经济学双学位。每年圣诞节假期有阅读二战历史的传统。twitter:https://twitter.com/danwwang  email:danwyd@gmail.com▎核心观点The secure transport of lightTechnology = tools + direct instructions + process knowledge技术进步在于人以及他们拥有的 Process knowledge 的深化一个系统的复杂性越大,管理它的规则就越简单不要迷恋产业的下游,上游创新是最重要的详细查看专题推荐:DAN WANG❧思维:隐性知识的重要性 - 离执行越近,公开知识就越少by shaonan近期对自己的输入有个反思:概念性的知识较多,事实性知识较少。概念性是指比如「创作者经济意味着什么」;事实性的是指「某人为何放弃了运营了付费社群」。这个体感是在开始经营「小报童」后意识到的,究其原因,是因为做 flomo 时,可以身体力行的每日实践,且能覆盖到大多数场景;而个人在小报童的实践比较个性化,不具有代表性,所以其他类型创作者的需求和困难,很难有具身体会,之前产品设计上也因为不了解翻车好几次。由于小报童现在已经不是在选择方向和判断未来走势的阶段,那些概念性的东西无法指导具体的实践,所以看再多「创作者经济」的分析文章,也无法回答为何「发布时间尽量不要精确到小时」。而吊诡的是,许多从业者(包括我)总想从前者的文章中找到通往未来的关键钥匙,但实际上北极星不会天天变,而溪水的走向却总是蜿蜒。其实上述用「事实性知识」并不严谨,更准确的说法是迈克尔·波兰尼在1958年从哲学领域提出的概念 —— 「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我们日常能获取的知识往往可以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类:显性知识:所有人都能获取到的信息,非常丰富。显性 - 公开:大多数显性知识都是公开的,但其解释非常复杂,无法指导具体的执行,比如鱼肝油的作用,能看到非常多论文的辩护,但对你自己要不要吃,没有特别具体的帮助。显性 - 私有:由于各种限制的原因或动机缺失,需要花费点时间才能获取到,比如报价单等。隐性知识:仅靠言语无法捕捉到的知识。隐性 - 集体:不是存储在单个节点中,而是存储在网络中,无法脱离社会网络学习。比如字节的 OKR 文化、得到的上级给下级写周报等。隐性 - 躯体:与人体有关的具体操作性知识,比如学习骑自行车,做红烧肉等。隐性 - 关系:由于人们彼此之间的关系而成为隐性的知识,只能通过言传身教的师徒制来传授,很难从外界获取,比如冥想,某种艺术风格。在实践中,我们所做的许多事情都涉及所有三种类型的隐性知识:例如,汽车驾驶涉及隐性 - 关系知识,因为它是一种必须从他人那里获得的技能;它涉及隐性 - 躯体知识,因为它是我们用身体做的事情,最后它涉及隐性 - 集体知识,因为我们每当开车时,无论我们在世界的哪个地方,都需要遵守交规和一些风俗。通过上述分类能看到,越能决定个人具体价值的,越是偏隐性的,而这种知识往往很难获得。比如有两种学习方式:通过大量阅读书籍、资料和数据来获取某个领域的知识。找到在该领域的浸泡了许久的「专家」进行咨询。你会发现,第二种方式能获得更多的「隐性知识」。因为我们在遇到某些具体的问题时,想要解决往往需要阅读大量的内容才能找到问题,而后者则能根据自己的经验甚至直觉,很快给出反馈。并且能根据互动不断地进行修正反馈 —— 这是阅读文献所无法比拟的。比如前些日子部署本地开发环境,我很好奇为啥许多命令不需要输入 ip 地址或者网址就能下载各种软件,比如 Brew,是先从 Brew 的起源开始,还是 Linux 的命令行开始?后来 Lightory 一句话就解释清楚了:把 Brew / VUE 这种东西当做 Appstore 就好,安装完之后只需要去搜索想要的应用就行。当然专家也固有其问题,如个人的偏好,自己的错误等。所以最好的方法应该是:上网搜索了十分钟还没有答案,就找个专家问问 —— 既能保证自己有一些基础的背景信息,又能快速的找到答案。在搜索引擎普及之后,显性知识的索引价值直线下降,因为大部分的知识都被公开;而一个人越接近执行(与抽象的知识相比),公开的知识就越少,正是这些通过探索获得的隐性知识,才形成了我们的知识护城河。我们如何提高获取隐性知识的能力呢?亲自临摹一些事情并获得反馈:你无法通过看自行车教学视频就学会骑车;同样无法看创业指南而学会创业。巴菲特也有很长的时间在格雷厄姆手下学习投资。最好找到一个好的教练,然后照着他的样子模仿,并让他指出问题在哪里,继续改进。一般来说,有大量隐性知识的人在指导中会提出各种具体的警告,反之则说明此人并不具备对应的能力。让自己浸泡在环境之中:这和之前经常提到的要「去现场」「到一线」强相关,因为看似琐碎具体,但是在那个环境中充斥着上下文,可以观察到许多忽略的信息。比如小报童大多数人都是兼职来运营,而宣传会通过朋友圈,那么如果有具体的发布时间,被人看到反而会得出「上班摸鱼」的结论,这种观察如果不是亲历其中,是无法捕捉到的。获得原始资料自己推演:之前 Lightory 问我,如果带着今天的知识回到 14 年的那时候重新看食色这个项目,我会怎么做呢?如果是 3 年前我大抵会说出一些补救方案,而前些日子突然下意识的回答,我会直接停掉这个项目,因为这个模型从出发的时候就有巨大的缺陷。这种推演的过程是别人无法替代和传授的,但前提是需要有大量的原始资料,投资中经常用到的「策略回测」也是如此。搞明白自己学习的目的:学习每个领域都并不是只有一套方法,比如我学习知识管理,是为了更好地帮助更多人使用 flomo,以及明白 flomo 自身的局限性;而有些人则是为了做出系列课程,指导更多人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大家的出发点不同,捕捉到的隐性知识自然不同。并没有统一的「专家」标准 —— 毕竟 Musk 自己也不会设计火箭发动机。与足够多的专家交谈:可以让你获得足够的知识,以快速验证一个想法,回答一个问题,并对一个领域有足够好的感觉。另一方面也不要忽略「闲聊」的价值,因为没有人能迅速将自己的知识展示出来,在不经意的沟通中,某些新事实会刺激那部分尚未展示的部分暴露出来。多去研究案例和故事:故事和案例的价值在于,其中虽然有许多戏剧性的成分,但是只有数据表格无法让我们捕捉到那部分丢失的隐性信息。这也是我们做 人物志:羔羊计划 的原因,只有我们知道了这些人背后发生过什么故事,才能理解他们为何会做出某些判断,而这些东西在数据表格上所没有的。另外刻意练习和隐性知识并不是一回事,刻意练习只有在具有悠久的教学法历史的领域才有可能被定义为可能的。换句话说,刻意练习只能存在于音乐,数学和国际象棋等领域。所以如果你不在上述领域,那么学习隐性知识更好地过程是:找到一个大师,在他们手下工作几年,你通过模仿、反馈和理解来学习—— 而不是通过刻意练习。(比如庵野秀明在吉卜力打工的日子,宫崎骏在东映打工的日子)关于这个话题后续还会继续展开,英文好的同学可以去看看推荐阅读部分。推荐阅读:Scaling tacit knowledge by NintilWhy Tacit Knowledge is More Important Than Deliberate Practice一个Twitter Thread 关于隐性知识网络的讨论关于隐性知识的两个故事(en)The YouTube Revolution in Knowledge Transfer什么是暗知识什么是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理念:Apple 的 「DRI」 理念by fonterVol.20211219:回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理解一切创造皆混搭 中介绍的 Heroku 的价值观,提到 Apple 的 DRI 理念,Directly Responsible Individual (DRI),明确直接负责人,DRI 是 Apple 的文化塑造过程中有一个简单而强大的工具。2011年,时任 iOS 高级副总裁的 Scott Forestall 因为“拒绝在致歉信上签字”,为苹果重新设计的地图(Maps)应用程序而“道歉”,被迫辞职。出现问题的时候, DRI 要承担责任。2008年夏, 苹果公司发布了首款 3G 版iPhone, 还首次推出了电子邮件系统 MobileMe,该系统号称提供无缝同步功能,但是 MobileMe 是败笔, 用户投诉邮件丢失, 同步功能时断时续。 乔布斯大发雷霆,训斥了 MobileMe 团队,MobileMe大部分成员被开除。《财富》杂志对此进行了详细的报道,报道中乔布斯对 MobileMe 的处理方式,使我们难得地瞥见苹果公司究竟是怎样运营的, 其中详细阐述了 Apple 的 DRI 。问责思维遍布公司各个层级。在苹果,谁负责什么,永远不会搞混。公司内部甚至对此有个术语,叫做直接责任人(directly responsible individual),简称 DRI。DRI的名字经常出现在会议进程表上,每个人都知道谁是负责人。一位前员工说:“苹果每次务实会议都会出一份行动清单,在每一次行动的旁边都注明DRI。”在苹果,到处可以听到这个常用词,如果有人想了解某个项目的直接联系人,就会问:“谁是那个项目的DRI?”苹果的一切,从最大的产品,如 iPhone,到最小的动作项目或软件功能,都分配给直接负责的人。责任落在那个人身上,完成它或者找到完成它所需要的资源取决于那个人。再者让我们看一下前员工在 Quora 上怎么回答苹果的直接责任个人(DRI)模式在实践中运作得如何的问题。DRI 理念工作得非常好。注意它只是一个理念,只是一个简单的工具,它不是项目管理的过程或框架。DRI 并不是为了追责,它解决的是下面这些问题。在解决一个复杂的、跨团队的工程问题时,您需要一个 DRI,它负责驱动团队,直到问题得到解决。 通常这是一个工程负责人或工程项目经理。假设这主要是一个机械工程问题,涉及到一点硬件。然后通常产品设计工程师将是 DRI,他们将与硬件工程师一起解决问题。如果在原型测试生产线上出现故障,那么你可以让 TPM (测试程序经理)作为 DRI,与苹果工程团队、测试设备供应商和合同制造商团队一起工作。当不清楚谁负责此事,以及接下来要做什么的时候,你需要一个 DRI 当你相信你的 DRI,你不必担心当你没有看到任何关于这个问题的最近进展和事项。您假设他们已经找到了一个依赖项,并且正在等待它先发生,或者他们正在做一些幕后工作,这些工作将被证明是有用的。这不仅可以让其他从事同样问题工作的人放心,而且还有助于跨职能管理层清楚地了解到底是谁在推动什么。不仅仅是“ marcomm 团队”,而是一个特定的人。当每个人都知道某件事很重要,但是没有人觉得自己有责任了解全部的时候,你需要一个 DRI 在一个快速发展的公司里,有大量重要的事情被搁置,不是因为人们不负责任,而是因为他们真的很忙。DRI 这样做的好处是更多的是权力而不是责任。当你觉得某样东西是你的心血时,那么你就真的真的关心它是怎么做的。当你取得一些伟大的成就时,你会沉迷于度量标准,追踪问题,团结人们,想为他们做些你竭尽全力能做的事情。使用 DRI 对团队来说也是有效的,因为你不需要15个人都在担心同样的事情。相反,工程师可以很轻松地专注于手头的挑战。这是我在苹果公司学到的最有价值、最实用的东西之一。DRI 最重要的是授权而不是追责,DRI 不需要向任何人解释他们的决定。如果你强迫 DRI 解释太多,你就会刺激他们在雷达监控下发布项目。对陷入解释的无休止循环的恐惧会使 DRI 偏离轨道,导致人们推迟行动而不是带着行动的偏见工作。GitLab CEO Sijbrandij 说我们保持了一种很好的组织的原因在于通过 DRI 来让一个人决策。一个 DRI [在 GitLab ]不需要解释为什么他们正在做一个决定,他们绝对不需要说服其他人。你可以提供意见,但是你没有权利去感受被倾听或者在最终的决定中被考虑。乍一看可能会削弱我们有效合作的能力,但这是误导。DRI 应该全身心投入到他们的工作中,能广泛协同。当他们被授权做出最终决定时,他们应该知道如何以及何时相信其团队和同事的经验和判断。此外,Mike Brown 在其 2015 年的文章中,认为一个优秀的 DRI 需要具备以下特质:细节导向,兼具战略视角。在执行和截止期的压力下保持冷静。有很强的倾听能力,且善于提问。能够以明智的方式改变项目(或策略或任务)的方向,以继续朝着目标前进。擅长预测潜在问题,并及早解决。能够在组织内成功地与高层和初级员工沟通。从挫折中恢复的弹性。在相似场景下的反应保持一致。DRI 的理念是现代产品开发团队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通过寻求建立一种团队责任文化,我们避免依赖管理人员告诉团队该做什么,并增加对团队自我组织和知道如何进行的依赖。推荐《财富》杂志采访DRI,Apple 的「直接负责人」理念苹果的直接责任个人(DRI)模式在实践中运作得如何?GitLab 的 DRI 手册❧观点:提高行动力的三个视角by shaonan我们的生命是由一连串的事件构成,如果没有行动,什么都不会发生,生命宛若一潭死水。但阻止行动的原因有很多,这个系列的文章将其分为了三大类:接受理性的现实,然后利用信念,而不需要任何自我欺骗。深入思考一次,除非有新的重大信息值得再次思考一次。把手弄脏,而不是在旁边哀叹计划不完整或者信念不够强烈。▎没有自欺欺人的信念行动和信念并没有那么大关系,相信自己这四个字被高估了,尤其是在忽视客观事实的情况下。假如创业的失败率是 99.9%,那么即使你再相信自己,大概率还是要失败的。别被电影和热血漫画给误导了,无人能挑战自然法则。遇到这种极端情况,或者退缩,或「搏一把」都不会带来更好结果,不考虑任何现实的概率的信念,只能叫信仰。这种盲信除了让我们丧失理性的思考之外,还会让我们无法接受行动失败的现实。▎信念不是信仰,信仰不是对客观世界的阐述。你可以理性的分析出一个很小的胜率,试着接受它,这种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能让我们接受新的观点,意识到可能出现问题的原因,同时你也可以拥有必胜的信念,让自己的内在的精神状态调整到最佳。控制你自己的信念,不去自欺欺人;理性的看待世界,不断地改变概率;理性地接受概率,让自己不至于被行动弄的遍体鳞伤。▎深入思考一次当我们开始行动时,总会有大量的信息涌入,这些信息往往会让我们犹豫,是否调转方向?是否停下?在不断地自我怀疑中,事情就停滞了。在做出重大决定前,应该深入的思考一次,给自己留出足够多的时间,询问你身边所有值得询问的人,罗列可能遇到的问题,再找到对应的解决思路,对结果做出预测,别管自己思考和他人相对是否「浅薄」,因为只有你最了解当下所有信息,以及只有你才能替自己找到最佳的选择,这次决定的核心价值在于建立一个可以迭代的模型,除非你遇到新的证据或信息,否则不要去更新这个模型。我们会有三种怀疑自我的方式我不确定是不是做错了?有了新证据证明我们错了?感觉不对,但我说不出来?这其实需要我们:学会检查这些信息,并从它们中提取内容,特别是那些忽略的元素或者低估的元素。学会在面对高度不确定性时感到舒适,并知道自己何时该重新思考,而非人云亦云。在认真思考后,选在能选择的最好行动,然后不要担心你在做什么,直到你看到一些会改变艰难思考结果的东西。▎跃入其中一个糟糕的计划胜过没有计划。因为糟糕的计划可以主动执行,而没有计划只能被动等待。糟糕的计划可以让我们在每个步骤都意识到「这是糟糕」的,继而改变我们方向而没有计划(或者说在规划计划)只会让我们闭门造车,好的计划并不会凭空出现,唯一的方法就是撞见世界,让光线和声音冲击你的眼睛和耳朵,让世界将细节雕刻到你的世界模型中。你最终在世界上做把事情做对的方式,与你最初的计划有多好几乎没有关系。大部分结果将取决于运气,时机,以及你真正迈出第一步的能力。最终得到一个好计划的方法,不是从一个好的计划开始,而是从一些计划开始,然后把这个计划与现实对立起来,直到现实给你一个更好的计划。重要的是要拥有面对现实时,更新自己最低水平的能力,并真正改变主意。但到目前为止,最重要的是跃入其中。推荐阅读:Conviction without self-deceptionDeliberate OnceDive in

2022-11-15 14:52

Vol.001:放弃一些新东西,去思考如何度过有深度的一年

秋鹭图 by 林风眠,1960卷首语上周和《组织进化论》录了一期播客,估计春节后会发出。文末 Zara 问有什么话想送给大家的,我第一反应是,希望大家能多一点「无聊」一段时间。之所以这么说,是发现在去年,许多美好的瞬间都是无聊的。比如和妻漫步在雨后漫步苏堤,又或者和搭档在梧桐树下讨论哲学,或者独自登山意外碰到合唱团。无聊意味着一段和自己相处的时间和空间,不被外界的事情刺激。在消费社会中,后者太难,在电梯中、地铁中、手机中到处都是广告在叫嚣着一种更好的生活,但其实喝了可乐除了长胖并不会开心,买了 iPhone 也拍不出来广告中的大片。而在不断地沟通和社交中,我们其实被太多的观点裹挟,尚未真正理解是什么就迎来了太多新概念,从 Web3 到 PAAS,从 DAO 到 PLG。当我们害怕无聊的时候,其实是在害怕没有意义,不想面对巨大的虚无。忙忙碌碌既能让我们看起来活的很有价值,也能让我们逃避各种承诺,还能给自己凭添许多安慰。当我们真正面对无聊时,其实是将噪音隔离,听一听自己脑海中的声音,到底剩下的属于自己的是什么。以及这个过程中最好把自己放在自然之中,因为无论山或海,花或柳,都不会在意你的任何观点,兀自存在。那么,为何要那么在意别人的观点呢?那么,除了别人的观点,还剩下什么呢?这大抵便是一段和自己独处的「无聊」产物。❧🖐️ Ayaka 的 Worthy Five❶.近期有什么值得再试的菜谱(🥬、☕️、🥃)热红酒和热可可泡烤过的棉花糖,这是冬天暖胃暖心的热饮。热红酒,因为都是从搜集原材料加用喝剩下的酒来做,每一次买到的柑橘类水果的甜度,放香料时下手的狠度,还有家里剩酒的种类虽然大多是红酒,但偶尔也会有白葡萄酒、日本清酒、白兰地,随意的加进热红酒里每一次风味都很不一样。热可可也适用牛奶热水纯可可和棉花糖做的,我不喜欢吃糖,所以就用棉花糖来替代白砂糖调节可可里的糖分,最近发现用burner烤一下热可可上的棉花糖会有焦糖般的口感,推荐一试。❷.近期你的城市中有什么值得再去的地方?我是从上海搬到东京的,在上海的时候因为住得近,常去Speak Low喝酒,和Sober company喝咖啡,就好像家里的客厅和后花园一样。这两家店的主理人是一个日本人。最近他在东京开了好几间(SG club,swrl.,Bellwood等)无论装修风格、店与店的地理位置分布还是服务人员的性格气质都让我想起年轻时的那个自己,于是最近就常去,其中一间的酒保还是两年前从上海的speak low过来的我熟悉的朋友,后来才知道居然和我同一天生日,每次想念我在上海的旧时光的时候,就会去那里,算是一种对过去的缅怀吧。❸.近期有什么值得独自或者和友人做的活动(🎮)?年末了,又到了一年一度断舍离和收拾自己的时间了。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把日常从醒来到睡下、非日常的Journey认认真真地回顾出来,重新决定家具的摆放方式和扔掉不需要的物品,拥抱一个全新的熟悉的生活。❹.近期有什么问题很值得问一问?当你们发现自己在喜欢的工作领域即将进入倦怠期(依然很喜欢,但因为失去了新鲜感和挑战之间变少而逐渐失去兴趣)的时候,会有危机感吗?这时候你们会怎么做?❺.推荐一本近期你读过很棒的书吧我有阅读障碍,看到密密麻麻的文字就会犯困,书都用Audible听的,推荐Brené Brown,尤其是The Power of Vulnerability 。适合任何没有完全学会自洽,与自己和解的成年人。❧视角 :一个新视角:Depth Yearby fonter每一年的元旦,大家或许会思考新的一年该如何度过,定的计划和目标很多事学会什么新的技能,读多少本新书。巧合的是,我刚刚读到 Depth Year “深度年”的概念。我有很多事情想要深入了解,但是目前没有太大的欲望去获得更多的东西,所以这是很诱人的。你提高已有技能而不是学习新的技能。你消费的是你已经保存的各种媒体,而不是去获取更多。今年不允许有新的爱好、器材、游戏或书籍。相反,你必须在你已经拥有的或者已经开始的东西中找到价值,深入挖掘价值和充实他们。转向已在你的房子里的那些财富进行选择。我一直在想象一个我想创造的传统。当你的事业稳定下来,家里有一些整洁的东西,你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没有开始做任何新的事情,也没有获得任何你不需要的新东西。你读你的未读书,甚至重读你的最爱。你再次拿起吉他,并且让你弹的更好,而不是拿起口琴。你完成了四月份开始的付费课程,尽管你对某大师的新作很着迷,尽管这个课程在打折。其指导思想是“走得更深,而不是更广。”深入挖掘价值和丰富他们,而不是分散。你转向已经在你的房子里的财富中选择。我们可以称之为“Depth Year”或者“Year of Deepening”之类的。在这个消费时代,人们很容易接受和放弃新的追求,我想这种深度年的东西真的会流行起来,也许会成为一种成人礼。人们可能到厌倦了对事情半途而废的时刻。完成一个深度年将是成熟的标志,代表从生理上进入成年到精神上进入成年的过渡。你要学会不要对自己的抱负如此轻率的应付。用一整年的时间去更深入而不是更广泛地探索,你最终会收集到丰富但精心策划的个人兴趣,而不是像后工业社会一样很容易发生的那些大部分时间处于休眠状态的迷恋。深度年过程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学会生活中没有常规剂量的小高潮,尤其是当我们开始一些新的东西,如果我们过于沉迷于它,我们就会对新鲜感本身产生一种“甜食”的感觉。当新鲜感总是存在的时候,寻求更多的新鲜感要比真正投入到棘手的和弦变换、 Les Miserables 沉闷的部分、或者画的几十朵丑陋的玫瑰更容易。消费主义培养了这种嗜好甜食的人。向人们推销新的途径,新的设备、新的书籍、新的可能性,可以赚很多钱。营销人员最不希望的就是人们从他们已经接触到的东西中获得兴奋和满足感。他们不希望你发现你已经拥有的财富中还剩下难以置信的财富。我有一套水彩画套装,吉他,和一堆“学习法语”的书。如果我和这些东西一起被关在监狱里,我几乎不可避免地会成为一个成功的吉他手、画家和通晓多种语言的人,当我购买这些东西的时候,我想成为这样的人。但是新的选择似乎总是进入我的生活,所以我偏离了旧的选择。能够自由地不断扩大我们的兴趣爱好是一件美妙的事情。但是就像许多奢侈品一样,它也有潜在的缺点。无穷无尽的可能性使我们更难深入探索任何一个给定的可能性,因为当旧的新事物已经到达一个困难或无聊的部分时,总是有更多的“新”可以求助。你可以从一件乐器或一套颜料中获得的快乐和充实,足以填满你的一生,许多人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但是那些更深的层次实际上是无法进入的,没有限制地分散你的注意力和兴趣。每读一本书,你就可能获得几本书。这件事有点可疑ーー你买这本书的借口是你想要的是读它。但是,你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你想要一本新书胜过想要你已经拥有的未读书籍ーー你几个月前以同样的借口购买的书籍,你从中获得了同样廉价的获得它的兴奋感。只要我们生活在一个消费文化中,可能总是更容易走得更广而不是更深。更深入需要耐心,练习和参与,在那些没有什么事情发生的训练中。在这些时刻,转换追求是最具诱惑力的。新鲜感并不需要太多东西,除了有时候需要一点可支配收入。因此,除非我们被锁在一个只有一架钢琴和一堆托尔斯泰作品的房间里,或者我们参与到《纵深一年》的虚构传统中,否则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方法来限制我们自己。当我们给自己更少的地方去挖掘,我们就会更深入,我们发现的东西比表面附近的普通东西更稀有和有价值。原文:Go Deeper, Not Wider❧观点 :如何开始你的研究by shaonan作为一个野生的产品经理,除了日常捣鼓互联网产品之外,这十年来还有过几次比较「跨界」的业余研究:2011-2014,因为在百姓网所以开始研究城市规划对于互联网产品地影响。2015-2017,因为做 O2O 开始了对服务设计的研究。2017-2019,因为做丁香医生所以开始对交易平台及微观经济学有一些初步探索。2019-2021,因为做 flomo 所以对思维工具、笔记方法、知识管理有了一些初窥。坦白来说自己肯定是个业余选手,毕竟每个领域都并非专精。但反之,这些看似业余的研究,却也极大地促进了自己的认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将其中一些业余研究也转正成为了全职创业项目。研究并非是教授或者科学家才需要的事,作为一个平均寿命长达七十年的普通人,我们或多或少的需要研究一些事情,幸运的话,还能将这些兴趣转化为事业,转化为使命。这篇文章非常古老,发表于 1960 年,并且和互联网一点关系都没,而是讲述如何研究鸟类的。作者是大卫·拉克英国鸟类学家,世界知名演化生物学家,对鸟类学、生态学和行为学有杰出贡献。但有趣的是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不停地点头,似乎作者走过的每一步自己都走过,只是没有这么清晰地整理出来。我试着将其中关于鸟类的部分抽离掉,得到一个抽象的版本,你可以将对象替换成任何你感兴趣的内容,比如用户研究,比如某个行业知识,比如 Web3 各种新概念。没有人天生就是专业的,但是有人生来就乐在其中。▎1. 业余爱好者也能研究研究并不高大上,只是指意外发现了一些别人未曾发现的东西。研究既可以是偶然的观察,也可以是大量的分析和推演。所有的研究都有一个简单的开始,结束时往往也一样。一个基础的研究例子:偶然观察到,尽量的记录。查阅相关资料,是否被人记录过。试着重复观察上述行为,确认无误。投稿给专业期刊,核心是验证你的观察。▎2. 如何开展研究研究因人而异,问别人没有意义,核心在于是否乐在其中,将其视为一种消遣而非义务,这样才能避免长期的厌倦,时时刻刻沉浸在研究里。研究对象应该量力而行,而自己最了解自己的局限,所以研究对象一定个性十足。如果你来问「如何开始研究」,那么这个方向就不适合自己。因为真正喜欢研究的人早就开始投入其中,并不断有问题牵引着自己前进。可以先从协助别人工作开始,来看自己是否真正喜欢这项研究。▎3. 从偶然的发现进步生物学的领域进步大多发于偶然,达尔文没有从第一性原理中推导出演化论。环境会影响研究,所以应该充分了解所在环境而非基于惯性思考,刻舟求剑缘木求鱼。当新的事实和想法卡住的时候不应该四处漫游,反而应该去做别的事情,这时候如果有想法冒出来则证明新的想法足够强大,能将你从别的事物中吸引出来。另一种思路是带着好奇心而非责任大量阅读文献,这样将自己浸泡在语境中更容易出现新的点子。反之,如果基于责任的阅读晦涩的资料,很容易放弃。▎4. 不要被任何能够克服的困难吓倒热情,这样才能在不断重复的日子里持续坚持。谦逊,放弃先入之见,像小孩子一样老老实实坐下来,追随事实前进,无论高山深谷。勇气,不仅是面对各种直观的苦难,也包括去挑战学习一些其他领域的新知识。诚实,花更多的时间去观察思考,并且捕捉和自己相左的观点。不要着急出名或者达到目的。时间,投入足够多的时间是必要条件。核心,让我们的研究与自身的局限性相适应。不好的研究总是仓促或者急于求成。应该基于兴趣而非野心从事研究,才能自然而然的得到结果。【注意】聪明并不包含在内,因为很有可能想法超过事实,而做出糟糕的研究。聪明仅仅是加分项,并非决定项。(文末单独推荐 Paul Graham 的一篇关于聪明的文章)▎5. 如何取得进展吸取别人的反馈,因为在这个过程中,表达本身就能对自己启发,而反馈则能给给予自己更多的刺激。要理论和实践同步,不要害怕新技术和新资料,更不要害怕新的视角研究对象。拥有明确的观点很有价值,因为模棱两可的人无法证明或者证伪。量化更能确保研究的准确性,而实验则是为了对问题更好地解答,而非从实验中找到问题。最终通过统计数据和分析,以及大量时间的思考,才能得到结论。▎6. 好好写论文(输出)完成研究后输出不能等太久,否则会逐渐厌倦。但也别过于匆忙,会陷入不断修改和补充。写作方式因人而异,,但切忌使用行话或者术语,也不要过于叙述共识,多用图片或者表格来佐证观点。写作本身是研究的一部分,一气呵成容易,但后续也要做好大量修改的准备,只有不断地修改才能将观点打磨的犀利。这篇文章六十年后能跨越半个地球抵达我们面前,可以看到朴素的道理可以穿越时间。开始你的研究,就从业余的开始也行。推荐阅读:该不该问“我要如何开始”? by David Lack,1960你和你的研究 by Richard Hamming ,1986超越了“聪明”的厉害东西 by Paul Graham ,2021❧思考 :理解中国经济增长故事的异质性 - Dan Wang 2021 letterby fonter每一年的元旦,最喜欢看的是 Dan Wang 的年度信件,全英文,特别长,却总有熟悉事物的不同的视角的观察产生。Ben Thompson 说 Dan Wang 是他接触过的最有深度的思考者和最细心的观察家之一。我们在4期的沉思录种推荐过 Dan Wang 的文章Vol.20210926:重新理解何谓「理解」的 《Dan Wang 的 Five》Vol.20210808:如何在厨房中获得启示 的 《Dan Wang:不要迷恋产业的下游,上游创新是最重要的》Vol.20210620:判断的目标不是为了打动人,而是为了接近真相的《硅谷之硅》Vol.20210110:一个系统的复杂性越大,管理它的规则就越简单的《Dan Wang 2020 信件》到年末,我们推荐他的第五篇文章《2021 letter》,核心主题围绕着 Dan Wang 在中国大城市生活的经历,谈他观察和理解的各个城市之间的差异,从而说出了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看法。可惜的是 Dan Wang 在本次信件的最后说到,我不会再写更多这样的信了。2017-2021,5 年了,终点就在眼前了。写这些作品需要极大的专注力。在一年中的最后10天努力工作,当其他人都处于最快乐的放松状态时,他却在做最疯狂的思考。他希望能从圣诞节和新年中休息一下。在介绍 Dan Wang 核心的观点之前推荐2个他在信中提到的事情。上半年 Dan Wang 和朋友骑自行车,每天行进 120 公里,从贵阳穿山越岭骑行到重庆。骑行路线在告别不再写年度信件之际,Dan Wang 在2021年的总结中推荐了一本民国时期的漫画杂志《时代漫画》。1934-1937 上海发行的《时代漫画》2021年中国最重要的会议在四月举行。会议中提到要用好稳增长压力较小的窗口期,推动经济稳中向好,凝神聚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21年夏天发生的,从蚂蚁金服、滴滴上市开始、在线教育行业的整体关闭、各巨头收到的惩罚措施,及房子。它告诉人们企业利润不能成为最终的价值标准,国家最优秀和最聪明的人必须努力建设富强国家。中国,每 18 个月,一切都会发生变化。因此,更重要的是观察现实。对记者来说,最好离开北京一段时间。为了读者的利益,政治也并不应是报纸唯一关心的地方。中国就像《索拉里斯星》里面的思维海洋一样,是一个巨大的实体,为每个观察者提供个性化的观察。让左派人士看到社会主义,让投资者看到资本主义。或者,就像《索拉里斯星》的海洋可能正在做的那样,中国对外国观察者漠不关心,并产生愿景来玩弄他们。无论如何,我们需要更好地了解这个国家。太多的评论家对中国崩溃的故事感兴趣。当崩溃没有到来时,他们就会失去兴趣。弄清楚这个国家如何才能成功是一个更重要、更微妙的技能,因为这正是领导层正在从事的工作。Dan Wang 在中国的主要大城市都生活过,下面的一段是他的观察和思考。北京及周边地区北京是一个具有斯大林主义特征的荒漠草原城市。十年前,这个城市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地方。人们回忆起参观胡同里的艺术展和有趣的酒吧,然后抓起外面的路边烧烤吃起来。今天,它是一个无趣的地方和中国最严格的城市。但北京的知识分子挽救了它。它不仅是国家权力的中心,也是大学和梦想创业的中心。对于那些能鼓起勇气面对城市混乱的人来说,一顿闪闪发光的晚餐在等着他们。自13世纪蒙古人统治以来,北京一直是这个国家的政治中心,也是北方的枢纽,其中也包括天津和相对较小的城市。北方经济失调。其中大部分受到资源依赖、环境问题和这些趋势导致的人口流失的影响。北京附近的城市显示出钢铁和煤炭产能过剩,而天津因伪造经济数据而闻名。在过去的十年中,东北部省份的人口下降了10% ,而北部整体的 GDP 份额从1960年的一半缩减到今天的三分之一。然而,作为政治中心的作用却逆流而上,看到了北京强劲的增长。它与美国华盛顿特区没有多大区别,其中混杂着大使馆、智囊团和需要游说的行业。不过,并非北京的每个部门都依赖于政府的施舍。尽管阿里巴巴在杭州,腾讯在深圳,但北京拥有消费互联网公司的优势,比如字节跳动、美团和京东。北京是一个寻找人才的好地方,因为它长期以来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而且许多中国最好的大学都在那里。深圳的许多企业家都梦想着建立数十亿美元的企业,而北京的企业家们却在努力建立那种能达到数千亿美元的企业。上海及周边地区上海,雄心勃勃的人可以舒适地生活,同时赚很多钱。上海是中国迄今为止最西化的城市,吸引了大部分的外国人以及在国外生活过的中国人。在办公场所工作,与新加坡和香港的办公场所几乎没有什么不同。从到中国东部的运河城市进行一日游是很容易的,诗人和皇帝都为那里着迷。今天的上海在文化上与北京不相上下,提供不少视觉和行为艺术的选择。一个更有效的对比是,上海人更关心实际事务。人们专注于生产各种食物和时尚产业,使城市更加宜居。上海是中国东部的龙头城市,自10世纪宋代以来,上海就是一个制造业和文化中心,周边城市有杭州、苏州和其他中大城市。上海更多的是以商业为导向。大约一千年前,随着人们从种植小米的北方迁移到生产力更高的水稻种植区,中国东部地区开始转变为国家的财政中心。随着新世界白银的涌入,南京、苏州和杭州成为世界上第一批面向全球市场生产奢侈品的城市。这些大都市周围点缀着生产大米、陶瓷、丝绸和其他商品的集镇。通过清朝的缓慢崩溃,上海得到了自己的发展。到20世纪初,它吸引了中国最具活力的企业家,成为中国工业的中心。与此同时,上海是世界上赌博和妓院的中心,国家鸦片走私的中心,英国,法国和美国商人的域外游乐场。如今,上海破旧的过去几乎已经不在人们的视野之内。但经济活力并没有完全消失。这座城市拥有大量跨国公司的中国总部。它吸引了那些欣赏它的商业环境的中国企业家。他们告诉我,当地政府区域相互竞争来招待公司,并且不断地询问他们能提供什么帮助。虽然北京周边地区正在衰落,但上海周边的许多城市是中国最好的经济成就。在亚洲的城市中,东京是一个奇迹,但我认为上海并不比新加坡、香港或首尔逊色。商业高管告诉我,纽约是唯一一个能与其活力相媲美的城市。我同意这两个城市都有一种特殊的能量: 两个城市都在主要的水道上,都在绿化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都有一个繁荣的商业环境来支持优秀的休闲活动。新冠大流行之后,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从北京搬到了上海。尽管每次国内疫情爆发,北京都受到沉重打击,但上海作为中国限制最少的城市,却没有发生过多少病例。每当我们读到北京的新规定时,对于我们这些新来者来说,很难不嘲笑我们在北方的朋友。大湾区当英国占领香港时,这个港口几乎是一块贫瘠的岩石,而深圳几乎不是一个定居点。甚至广州,一个主要的商业中心,从来就不是是一个文化中心,只有美食。尽管深圳没有上海那么有趣,但它可能是当今中国最具活力、最具前瞻性的地区。2018年,深圳超过香港成为该地区最富裕的城市。但它没能从广州手中夺走领导权,广州小心翼翼地保卫着自己的政治权力。东莞、珠海和惠州各自追求自己的战略,而澳门也符合这个星座(尽管由于澳门是一个单一工业城市,这个星座没那么有趣)。香港是我住过的最官僚的城市。几十年来,它的商业前景一直保持着静止状态: 房地产开发商的领地,在过去的三十年里没有创造出值得注意的公司。这是英国殖民统治的遗产。在英国殖民统治下,管理者通过将土地(香港最稀缺的资源)分配给更温顺的人,来控制经济精英。一种死气沉沉的精神笼罩着这座城市。我以前写过, Philip k. Dick 小说中写道不考虑香港的天际线,香港是以大亨为主导的政体。由一个能干但本质上悲观的精英阶层统治,这个阶层管理着偏爱消费的人群。香港人没有像 Philip k. Dick 小说中描述的那样沉迷于毒品和电视,而是沉迷于来自内地的巨额流动性,这种流动性提高了他们的资产价值,并使他们的感官迟钝。因此,我认为年轻人没有理由在香港生活。他们应该跳到深圳去,那里距离香港只要地铁一个小时车程,但精神上比这里要年轻几十岁。深圳和广州仍在吸引创业型人才,形成了比上海更加以商业为导向的文化。尽管深圳是一个令人愉快的城市,但它也是一个文化极少的无聊城市。一个朋友讲了一个画廊艺术家的轶事,他说深圳的客户很少评论他们打算购买的艺术品。相反,他们只要求五年后的预期价格。有力量的是有远见的预言家,并不是实用主义者One thing history might show us is that it is the prophets, and not the mere pragmatists, who are the most powerful world makers。 ——Amia Srinivasan人们说不应夸大这些地区之间的差异。毕竟,北京、上海和深圳之间一直有人才流动和政府官员轮换。但我会夸大他们的差异,作为分解中国经济增长背后异质性的一部分。有一个笑话说理想的公司是由一个北京人领导的,他将提供远见、领导能力和政府关系方面的知识;其财务将由上海人领导,其业务将由深圳人管理(他们将雇佣四川和安徽人来做实际工作)。在北京的晚餐以大量饮酒、吹嘘自己与高层的关系为特色,然后很少有后续行动。创业的朋友们说在深圳做生意最简单:人们聚在一起吃饭,讨论如何分配工作量,然后第二天就开始做事。北京北京人之所以成为北京人,是因为这座城市有着皇家和社会主义的传统。北京的货币就是权力。在帝国时代,有权势的人享有官阶和与朝廷的联系。在社会主义时代,商品的分配应该是平等的,官阶代表着权力。北京的林荫大道之所以不适合步行,是因为它们与其说是为行人设计的,不如说是为阅兵设计的。我所说的权力是指个人互动的结构。北京当地人已经适应了不断扩散的规则,虽然不是完全服从,但他们对这些规则的洞察力可以被安全地忽略。因此,北方人常常不守规矩。当我在北京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同情法家学派,他们要求统治者用粗暴的拳头来治理国家。我是站在一个骑自行车的人的角度说这些话的,看到这么多的机动脚踏车司机在没有看到警察的情况下走错路或者在人行道上骑车,真是令人沮丧。但政府的角色要比仅仅执行一些琐碎的限制更为宏大。它的控制倾向表明了对意识形态变革作用的承诺。上海和深圳正在创造休闲财富和,北京正试图将目光投向乌托邦的旗帜。中国治理的一个特征就是不断修改口号,比如“改革开放”,比如“共同富裕”则让国家回到社会主义。政府并不满足于国家财富的增加。它也是在追求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一种以救世主为驱动力的行为,包括神圣的经文,精心的仪式,以及偶尔的净化。深圳和上海深圳可能代表了中国最纯粹的赚钱精神。许多人,包括北方人,因为深圳宽松的政治气候而迁往深圳。上海更像是介于深圳和北京之间的一个中间地带。尽管上海经济充满活力,但数据显示,国有部门在上海经济中所占的份额与北京大致相当。In spite of my physical dislike of Beijing as a city, I find myself sympathetic to its spirit.There is a use for the hard men of the north.I appreciate this line from Amia Srinivasan in Tyler’s interview this year: “One thing history might show us is that it is the prophets, and not the mere pragmatists, who are the most powerful world makers.”The apostles who govern in Beijing know that nothing can be more venal than the interests of capitalists, who dominate Shanghai and Shenzhen.That was the view of Chen Yun, a Shanghai native and state leader who was nearly the political equal of Deng Xiaoping.In the early debates around special economic zones, Chen noted that his home region was filled with opportunists who would destroy the social order for a dime.但是北京的控制倾向并不是这个国家唯一的故事。上海和深圳将这种精神与它们的商业倾向结合起来,有时也能够帮助提高北京的机构能力。中国的增长故事不仅仅是由政府或企业家创造的。它是一个异质的实体,不同地区辩证地相互参与,相互阻碍,相互促进。推荐:原文: 2021 letter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之 2021年05月01日1934-1937 上海发行的《时代漫画》❧观点 :当我们反抗 996 时,我们在反抗什么by shaonan我一直在想推荐的这两本书有什么用,一本是写于齐格蒙特写于 98 年的《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另一本是陈嘉映的《何为良好生活》,其中都有关于「工作」的思考,而「工作」似乎是一个我们默认的选项,就像默认我们要上学,默认我们要结婚一样。看 XDash 的 2021 年的总结有一段话启发了我:财报不是用来找牛股,是用来排雷的。同理,公开媒体的商业报道,不是用来借鉴 How to Success 的,是用来排除 How not to fail 的,很考验批判性思维和实践经验。或许我们可以换个视角来看这两本书,它们并不能直接给我们答案,而是给我们一种观察到问题的视角:我们所在的系统是如何演化至今日;习以为常的规范背后,隐藏着哪些被忽略的目的;当我们在追求意义的时候,究竟是独立的思考,还是别人的灌输。▎1. 工作伦理和生产社会的形成我们今日提到工作,总会有一些默认值:每个人必须做一些他人认可的事情,才能获得维持生活并获取快乐。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是可耻的,休息是为了完成更多工作。但在工业化早期的欧洲,许多人并不是这么想的,当时大多数人并不愿意被工厂雇佣,也拒绝服从机械化的劳动,甚至会认为不断赚钱会阻止他们享受生活中美妙的时刻。中国亦是如此,翻看《苏轼传》中,基本上就没「工作」什么事 —— 「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这种看似「崇高」的工作伦理被创造出来,其目的是为了,驱赶人们进入工厂,为工业革命提供大量劳动力,并且希望其遵循某种纪律,不用在意尊严或者荣誉和目的,成为工厂的零部件。昆德拉在《身份》里说:在过去的时代里,生命的意义那时不是一个问题,这种一以自然而然地跟人们在一起,在他们的作坊里,在他们的田野里。每一个职业都创造出了它的思维方式,它的存在方式。一个医生跟农民想的不一样,一个军人跟一个老师的举止不一样。当工作和意义本身脱离,人们只需要考虑「能做什么」,而不需要去考虑「需要做什么」,人类就进入了一个为了增长而增长的悖论,而工作和意义也首次出现了分离。而这种分离的副作用在于,由于工作本身没有了内在意义,且长期处于压制和规训中,让人们为所做事情而自豪这条路被堵死,只剩下赚取「更多」金钱才是重要的,这样经济收益就变成了唯一的目的。而这是最初把人们圈养进工厂的人们所无法预知的 —— 当所有人都需要更多金钱来消费时,人类也从生产者社会转向了消费社会。▎2. 消费社会与其定义的幸福上一代人通过职业定义自己的身份,这一代人通过消费来塑造身份。终身职业具有统一的塑造标准,持续而漫长;而消费则成为了千人千面的审美问题,消费本身则是瞬间满足无法持续的过程。比如上一代人就经常会问:你是干什么的;对象还是找个老师好;工作是他们那一代人构建和捍卫身份的核心。而今日我们看很多人的身份,则是看他消费什么内容,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的。消费社会的目的在于,让一个人消费能力最大化地被开发。正式基于此目的,幸福被定义为永远新鲜刺激,从不无聊。而一个完美的消费者应该立即得到满足,不需要旷日持久的学习和准备,而一旦消费行为完成,满足感就应该迅速消失,继续投入到寻找下一次消费上来。他们应该短视、没有耐心、容易焦躁或者激动,而对什么东西的兴趣都是三分钟热度,永远被新的东西诱惑,持续在不枯竭的兴奋中。人们不断地忍耐没有意义的工作中周旋,为了获取足够的金钱用来消费;而消费本身很少带来长久的幸福,加上整个消费社会都被设计为新鲜刺激的生活,会让人们在欲望被安抚之前就找到新的刺激。仿佛整个社会都在一个不断创造欲望,无限增长的道路上狂奔 —— 没有人知道终点在哪里,只有增长是唯一的答案。但这件事的悖论在于,只有癌细胞才是不断增长的。正是由于这种多变的消费,让背后的生产者身份也建立在沙堆之上,极易容易崩塌。相比于传统的工匠,网红和明星能长期持存下来的少之又少,因为用过即弃是必然的结果。而这种转瞬即逝变成了今日的灵活用工和斜杠青年,让人们更难对工作产生归属和感情,成为命运的人质。▎3. 工作的内在收益和外在收益麦金太尔把从业者收益分为「外在收益」和「内在收益」,比如大芬村画商业稿油画的工人,虽然技巧熟练,但比起莫奈来说,只有金钱的收益(外在),而自己并不乐在其中(内在)。而我们在寻找工作的时候往往会比较看重「外在收益」,即能获得多少收入,权利多大,是否体面;而会忽略了「内在收益」,即是否能在劳作过程中充满乐趣,其成就能否充实生命的意义。日常总有人来问职业发展问题,多数都是纠结该去大厂还是创业公司。但其背后的计算标准鲜有「内在收益」的考量,或者是伪装成「内在收益」的「外在收益」,比如去创业公司说是希望能有更加自由的环境,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能快速的获得金钱和荣誉 —— 这个问题很好测试,只需要问问他之前在这个领域投入过多少时间精力便知,真正乐在其中的人,是不会刚刚出发的。而今年在大厂也有好多朋友也郁郁寡欢,谋划着辞职,其根本还是在于「外在收益」可预期的减少,加上自身的年龄和财富积累,让「内在收益」的权重变高。当然这并不是说纯粹的满足「内在收益」就是好事,更好地状态是让「内在收益」和「外在收益」达到某种平衡,甚至是在能吃饱的情况下,稍微让内在超越外在。因为幸福在于,欲望比自己的能力少一分。▎4. 答案不是结果我们习惯于答案就是结果,但答案有时候也可以只是一个方向,剩下的结果需要自己在前进的路上验证。分享这些的目的也不是让我们去立即反抗 996,立即辞职去追求想要做的事情。因为反抗意味着冲突,而任何冲突都是相互作用的,看着有多荣耀,背后就有多少伤痕,更有满地枯骨。这些更多的是提供一种视角,让我们有机会去思考这世界「默认设置」的合理性,以便给自己留出一个独立思考的余裕,就像 Matrix 中 NEO 短暂的苏醒,看看这个世界是如何运转的。真正想要改变的时候,依旧还是要进入环境中行动,毕竟德鲁克说:人们喜欢说意志可以移山,但其实只有推土机可以。补充说明《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这本书中的福利国家一章于今日的环境没太多参考,可以忽略。但其中对于新穷人的定义可以翻看。《何为良好生活》的知行合一的一章是个人极爱的,但限于主题原因不在这里展开。推荐阅读:《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 by 齐格蒙特《何为良好生活》 by 陈嘉映《倦怠社会》 by 韩炳哲《天才的车票理论》 by Paul Graham《寻觅意义》 by 王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