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15 6:52
Vol.001:放弃一些新东西,去思考如何度过有深度的一年
秋鹭图 by 林风眠,1960卷首语上周和《组织进化论》录了一期播客,估计春节后会发出。文末 Zara 问有什么话想送给大家的,我第一反应是,希望大家能多一点「无聊」一段时间。之所以这么说,是发现在去年,许多美好的瞬间都是无聊的。比如和妻漫步在雨后漫步苏堤,又或者和搭档在梧桐树下讨论哲学,或者独自登山意外碰到合唱团。无聊意味着一段和自己相处的时间和空间,不被外界的事情刺激。在消费社会中,后者太难,在电梯中、地铁中、手机中到处都是广告在叫嚣着一种更好的生活,但其实喝了可乐除了长胖并不会开心,买了 iPhone 也拍不出来广告中的大片。而在不断地沟通和社交中,我们其实被太多的观点裹挟,尚未真正理解是什么就迎来了太多新概念,从 Web3 到 PAAS,从 DAO 到 PLG。当我们害怕无聊的时候,其实是在害怕没有意义,不想面对巨大的虚无。忙忙碌碌既能让我们看起来活的很有价值,也能让我们逃避各种承诺,还能给自己凭添许多安慰。当我们真正面对无聊时,其实是将噪音隔离,听一听自己脑海中的声音,到底剩下的属于自己的是什么。以及这个过程中最好把自己放在自然之中,因为无论山或海,花或柳,都不会在意你的任何观点,兀自存在。那么,为何要那么在意别人的观点呢?那么,除了别人的观点,还剩下什么呢?这大抵便是一段和自己独处的「无聊」产物。❧🖐️ Ayaka 的 Worthy Five❶.近期有什么值得再试的菜谱(🥬、☕️、🥃)热红酒和热可可泡烤过的棉花糖,这是冬天暖胃暖心的热饮。热红酒,因为都是从搜集原材料加用喝剩下的酒来做,每一次买到的柑橘类水果的甜度,放香料时下手的狠度,还有家里剩酒的种类虽然大多是红酒,但偶尔也会有白葡萄酒、日本清酒、白兰地,随意的加进热红酒里每一次风味都很不一样。热可可也适用牛奶热水纯可可和棉花糖做的,我不喜欢吃糖,所以就用棉花糖来替代白砂糖调节可可里的糖分,最近发现用burner烤一下热可可上的棉花糖会有焦糖般的口感,推荐一试。❷.近期你的城市中有什么值得再去的地方?我是从上海搬到东京的,在上海的时候因为住得近,常去Speak Low喝酒,和Sober company喝咖啡,就好像家里的客厅和后花园一样。这两家店的主理人是一个日本人。最近他在东京开了好几间(SG club,swrl.,Bellwood等)无论装修风格、店与店的地理位置分布还是服务人员的性格气质都让我想起年轻时的那个自己,于是最近就常去,其中一间的酒保还是两年前从上海的speak low过来的我熟悉的朋友,后来才知道居然和我同一天生日,每次想念我在上海的旧时光的时候,就会去那里,算是一种对过去的缅怀吧。❸.近期有什么值得独自或者和友人做的活动(🎮)?年末了,又到了一年一度断舍离和收拾自己的时间了。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把日常从醒来到睡下、非日常的Journey认认真真地回顾出来,重新决定家具的摆放方式和扔掉不需要的物品,拥抱一个全新的熟悉的生活。❹.近期有什么问题很值得问一问?当你们发现自己在喜欢的工作领域即将进入倦怠期(依然很喜欢,但因为失去了新鲜感和挑战之间变少而逐渐失去兴趣)的时候,会有危机感吗?这时候你们会怎么做?❺.推荐一本近期你读过很棒的书吧我有阅读障碍,看到密密麻麻的文字就会犯困,书都用Audible听的,推荐Brené Brown,尤其是The Power of Vulnerability 。适合任何没有完全学会自洽,与自己和解的成年人。❧视角 :一个新视角:Depth Yearby fonter每一年的元旦,大家或许会思考新的一年该如何度过,定的计划和目标很多事学会什么新的技能,读多少本新书。巧合的是,我刚刚读到 Depth Year “深度年”的概念。我有很多事情想要深入了解,但是目前没有太大的欲望去获得更多的东西,所以这是很诱人的。你提高已有技能而不是学习新的技能。你消费的是你已经保存的各种媒体,而不是去获取更多。今年不允许有新的爱好、器材、游戏或书籍。相反,你必须在你已经拥有的或者已经开始的东西中找到价值,深入挖掘价值和充实他们。转向已在你的房子里的那些财富进行选择。我一直在想象一个我想创造的传统。当你的事业稳定下来,家里有一些整洁的东西,你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没有开始做任何新的事情,也没有获得任何你不需要的新东西。你读你的未读书,甚至重读你的最爱。你再次拿起吉他,并且让你弹的更好,而不是拿起口琴。你完成了四月份开始的付费课程,尽管你对某大师的新作很着迷,尽管这个课程在打折。其指导思想是“走得更深,而不是更广。”深入挖掘价值和丰富他们,而不是分散。你转向已经在你的房子里的财富中选择。我们可以称之为“Depth Year”或者“Year of Deepening”之类的。在这个消费时代,人们很容易接受和放弃新的追求,我想这种深度年的东西真的会流行起来,也许会成为一种成人礼。人们可能到厌倦了对事情半途而废的时刻。完成一个深度年将是成熟的标志,代表从生理上进入成年到精神上进入成年的过渡。你要学会不要对自己的抱负如此轻率的应付。用一整年的时间去更深入而不是更广泛地探索,你最终会收集到丰富但精心策划的个人兴趣,而不是像后工业社会一样很容易发生的那些大部分时间处于休眠状态的迷恋。深度年过程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学会生活中没有常规剂量的小高潮,尤其是当我们开始一些新的东西,如果我们过于沉迷于它,我们就会对新鲜感本身产生一种“甜食”的感觉。当新鲜感总是存在的时候,寻求更多的新鲜感要比真正投入到棘手的和弦变换、 Les Miserables 沉闷的部分、或者画的几十朵丑陋的玫瑰更容易。消费主义培养了这种嗜好甜食的人。向人们推销新的途径,新的设备、新的书籍、新的可能性,可以赚很多钱。营销人员最不希望的就是人们从他们已经接触到的东西中获得兴奋和满足感。他们不希望你发现你已经拥有的财富中还剩下难以置信的财富。我有一套水彩画套装,吉他,和一堆“学习法语”的书。如果我和这些东西一起被关在监狱里,我几乎不可避免地会成为一个成功的吉他手、画家和通晓多种语言的人,当我购买这些东西的时候,我想成为这样的人。但是新的选择似乎总是进入我的生活,所以我偏离了旧的选择。能够自由地不断扩大我们的兴趣爱好是一件美妙的事情。但是就像许多奢侈品一样,它也有潜在的缺点。无穷无尽的可能性使我们更难深入探索任何一个给定的可能性,因为当旧的新事物已经到达一个困难或无聊的部分时,总是有更多的“新”可以求助。你可以从一件乐器或一套颜料中获得的快乐和充实,足以填满你的一生,许多人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但是那些更深的层次实际上是无法进入的,没有限制地分散你的注意力和兴趣。每读一本书,你就可能获得几本书。这件事有点可疑ーー你买这本书的借口是你想要的是读它。但是,你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你想要一本新书胜过想要你已经拥有的未读书籍ーー你几个月前以同样的借口购买的书籍,你从中获得了同样廉价的获得它的兴奋感。只要我们生活在一个消费文化中,可能总是更容易走得更广而不是更深。更深入需要耐心,练习和参与,在那些没有什么事情发生的训练中。在这些时刻,转换追求是最具诱惑力的。新鲜感并不需要太多东西,除了有时候需要一点可支配收入。因此,除非我们被锁在一个只有一架钢琴和一堆托尔斯泰作品的房间里,或者我们参与到《纵深一年》的虚构传统中,否则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方法来限制我们自己。当我们给自己更少的地方去挖掘,我们就会更深入,我们发现的东西比表面附近的普通东西更稀有和有价值。原文:Go Deeper, Not Wider❧观点 :如何开始你的研究by shaonan作为一个野生的产品经理,除了日常捣鼓互联网产品之外,这十年来还有过几次比较「跨界」的业余研究:2011-2014,因为在百姓网所以开始研究城市规划对于互联网产品地影响。2015-2017,因为做 O2O 开始了对服务设计的研究。2017-2019,因为做丁香医生所以开始对交易平台及微观经济学有一些初步探索。2019-2021,因为做 flomo 所以对思维工具、笔记方法、知识管理有了一些初窥。坦白来说自己肯定是个业余选手,毕竟每个领域都并非专精。但反之,这些看似业余的研究,却也极大地促进了自己的认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将其中一些业余研究也转正成为了全职创业项目。研究并非是教授或者科学家才需要的事,作为一个平均寿命长达七十年的普通人,我们或多或少的需要研究一些事情,幸运的话,还能将这些兴趣转化为事业,转化为使命。这篇文章非常古老,发表于 1960 年,并且和互联网一点关系都没,而是讲述如何研究鸟类的。作者是大卫·拉克英国鸟类学家,世界知名演化生物学家,对鸟类学、生态学和行为学有杰出贡献。但有趣的是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不停地点头,似乎作者走过的每一步自己都走过,只是没有这么清晰地整理出来。我试着将其中关于鸟类的部分抽离掉,得到一个抽象的版本,你可以将对象替换成任何你感兴趣的内容,比如用户研究,比如某个行业知识,比如 Web3 各种新概念。没有人天生就是专业的,但是有人生来就乐在其中。▎1. 业余爱好者也能研究研究并不高大上,只是指意外发现了一些别人未曾发现的东西。研究既可以是偶然的观察,也可以是大量的分析和推演。所有的研究都有一个简单的开始,结束时往往也一样。一个基础的研究例子:偶然观察到,尽量的记录。查阅相关资料,是否被人记录过。试着重复观察上述行为,确认无误。投稿给专业期刊,核心是验证你的观察。▎2. 如何开展研究研究因人而异,问别人没有意义,核心在于是否乐在其中,将其视为一种消遣而非义务,这样才能避免长期的厌倦,时时刻刻沉浸在研究里。研究对象应该量力而行,而自己最了解自己的局限,所以研究对象一定个性十足。如果你来问「如何开始研究」,那么这个方向就不适合自己。因为真正喜欢研究的人早就开始投入其中,并不断有问题牵引着自己前进。可以先从协助别人工作开始,来看自己是否真正喜欢这项研究。▎3. 从偶然的发现进步生物学的领域进步大多发于偶然,达尔文没有从第一性原理中推导出演化论。环境会影响研究,所以应该充分了解所在环境而非基于惯性思考,刻舟求剑缘木求鱼。当新的事实和想法卡住的时候不应该四处漫游,反而应该去做别的事情,这时候如果有想法冒出来则证明新的想法足够强大,能将你从别的事物中吸引出来。另一种思路是带着好奇心而非责任大量阅读文献,这样将自己浸泡在语境中更容易出现新的点子。反之,如果基于责任的阅读晦涩的资料,很容易放弃。▎4. 不要被任何能够克服的困难吓倒热情,这样才能在不断重复的日子里持续坚持。谦逊,放弃先入之见,像小孩子一样老老实实坐下来,追随事实前进,无论高山深谷。勇气,不仅是面对各种直观的苦难,也包括去挑战学习一些其他领域的新知识。诚实,花更多的时间去观察思考,并且捕捉和自己相左的观点。不要着急出名或者达到目的。时间,投入足够多的时间是必要条件。核心,让我们的研究与自身的局限性相适应。不好的研究总是仓促或者急于求成。应该基于兴趣而非野心从事研究,才能自然而然的得到结果。【注意】聪明并不包含在内,因为很有可能想法超过事实,而做出糟糕的研究。聪明仅仅是加分项,并非决定项。(文末单独推荐 Paul Graham 的一篇关于聪明的文章)▎5. 如何取得进展吸取别人的反馈,因为在这个过程中,表达本身就能对自己启发,而反馈则能给给予自己更多的刺激。要理论和实践同步,不要害怕新技术和新资料,更不要害怕新的视角研究对象。拥有明确的观点很有价值,因为模棱两可的人无法证明或者证伪。量化更能确保研究的准确性,而实验则是为了对问题更好地解答,而非从实验中找到问题。最终通过统计数据和分析,以及大量时间的思考,才能得到结论。▎6. 好好写论文(输出)完成研究后输出不能等太久,否则会逐渐厌倦。但也别过于匆忙,会陷入不断修改和补充。写作方式因人而异,,但切忌使用行话或者术语,也不要过于叙述共识,多用图片或者表格来佐证观点。写作本身是研究的一部分,一气呵成容易,但后续也要做好大量修改的准备,只有不断地修改才能将观点打磨的犀利。这篇文章六十年后能跨越半个地球抵达我们面前,可以看到朴素的道理可以穿越时间。开始你的研究,就从业余的开始也行。推荐阅读:该不该问“我要如何开始”? by David Lack,1960你和你的研究 by Richard Hamming ,1986超越了“聪明”的厉害东西 by Paul Graham ,2021❧思考 :理解中国经济增长故事的异质性 - Dan Wang 2021 letterby fonter每一年的元旦,最喜欢看的是 Dan Wang 的年度信件,全英文,特别长,却总有熟悉事物的不同的视角的观察产生。Ben Thompson 说 Dan Wang 是他接触过的最有深度的思考者和最细心的观察家之一。我们在4期的沉思录种推荐过 Dan Wang 的文章Vol.20210926:重新理解何谓「理解」的 《Dan Wang 的 Five》Vol.20210808:如何在厨房中获得启示 的 《Dan Wang:不要迷恋产业的下游,上游创新是最重要的》Vol.20210620:判断的目标不是为了打动人,而是为了接近真相的《硅谷之硅》Vol.20210110:一个系统的复杂性越大,管理它的规则就越简单的《Dan Wang 2020 信件》到年末,我们推荐他的第五篇文章《2021 letter》,核心主题围绕着 Dan Wang 在中国大城市生活的经历,谈他观察和理解的各个城市之间的差异,从而说出了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看法。可惜的是 Dan Wang 在本次信件的最后说到,我不会再写更多这样的信了。2017-2021,5 年了,终点就在眼前了。写这些作品需要极大的专注力。在一年中的最后10天努力工作,当其他人都处于最快乐的放松状态时,他却在做最疯狂的思考。他希望能从圣诞节和新年中休息一下。在介绍 Dan Wang 核心的观点之前推荐2个他在信中提到的事情。上半年 Dan Wang 和朋友骑自行车,每天行进 120 公里,从贵阳穿山越岭骑行到重庆。骑行路线在告别不再写年度信件之际,Dan Wang 在2021年的总结中推荐了一本民国时期的漫画杂志《时代漫画》。1934-1937 上海发行的《时代漫画》2021年中国最重要的会议在四月举行。会议中提到要用好稳增长压力较小的窗口期,推动经济稳中向好,凝神聚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21年夏天发生的,从蚂蚁金服、滴滴上市开始、在线教育行业的整体关闭、各巨头收到的惩罚措施,及房子。它告诉人们企业利润不能成为最终的价值标准,国家最优秀和最聪明的人必须努力建设富强国家。中国,每 18 个月,一切都会发生变化。因此,更重要的是观察现实。对记者来说,最好离开北京一段时间。为了读者的利益,政治也并不应是报纸唯一关心的地方。中国就像《索拉里斯星》里面的思维海洋一样,是一个巨大的实体,为每个观察者提供个性化的观察。让左派人士看到社会主义,让投资者看到资本主义。或者,就像《索拉里斯星》的海洋可能正在做的那样,中国对外国观察者漠不关心,并产生愿景来玩弄他们。无论如何,我们需要更好地了解这个国家。太多的评论家对中国崩溃的故事感兴趣。当崩溃没有到来时,他们就会失去兴趣。弄清楚这个国家如何才能成功是一个更重要、更微妙的技能,因为这正是领导层正在从事的工作。Dan Wang 在中国的主要大城市都生活过,下面的一段是他的观察和思考。北京及周边地区北京是一个具有斯大林主义特征的荒漠草原城市。十年前,这个城市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地方。人们回忆起参观胡同里的艺术展和有趣的酒吧,然后抓起外面的路边烧烤吃起来。今天,它是一个无趣的地方和中国最严格的城市。但北京的知识分子挽救了它。它不仅是国家权力的中心,也是大学和梦想创业的中心。对于那些能鼓起勇气面对城市混乱的人来说,一顿闪闪发光的晚餐在等着他们。自13世纪蒙古人统治以来,北京一直是这个国家的政治中心,也是北方的枢纽,其中也包括天津和相对较小的城市。北方经济失调。其中大部分受到资源依赖、环境问题和这些趋势导致的人口流失的影响。北京附近的城市显示出钢铁和煤炭产能过剩,而天津因伪造经济数据而闻名。在过去的十年中,东北部省份的人口下降了10% ,而北部整体的 GDP 份额从1960年的一半缩减到今天的三分之一。然而,作为政治中心的作用却逆流而上,看到了北京强劲的增长。它与美国华盛顿特区没有多大区别,其中混杂着大使馆、智囊团和需要游说的行业。不过,并非北京的每个部门都依赖于政府的施舍。尽管阿里巴巴在杭州,腾讯在深圳,但北京拥有消费互联网公司的优势,比如字节跳动、美团和京东。北京是一个寻找人才的好地方,因为它长期以来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而且许多中国最好的大学都在那里。深圳的许多企业家都梦想着建立数十亿美元的企业,而北京的企业家们却在努力建立那种能达到数千亿美元的企业。上海及周边地区上海,雄心勃勃的人可以舒适地生活,同时赚很多钱。上海是中国迄今为止最西化的城市,吸引了大部分的外国人以及在国外生活过的中国人。在办公场所工作,与新加坡和香港的办公场所几乎没有什么不同。从到中国东部的运河城市进行一日游是很容易的,诗人和皇帝都为那里着迷。今天的上海在文化上与北京不相上下,提供不少视觉和行为艺术的选择。一个更有效的对比是,上海人更关心实际事务。人们专注于生产各种食物和时尚产业,使城市更加宜居。上海是中国东部的龙头城市,自10世纪宋代以来,上海就是一个制造业和文化中心,周边城市有杭州、苏州和其他中大城市。上海更多的是以商业为导向。大约一千年前,随着人们从种植小米的北方迁移到生产力更高的水稻种植区,中国东部地区开始转变为国家的财政中心。随着新世界白银的涌入,南京、苏州和杭州成为世界上第一批面向全球市场生产奢侈品的城市。这些大都市周围点缀着生产大米、陶瓷、丝绸和其他商品的集镇。通过清朝的缓慢崩溃,上海得到了自己的发展。到20世纪初,它吸引了中国最具活力的企业家,成为中国工业的中心。与此同时,上海是世界上赌博和妓院的中心,国家鸦片走私的中心,英国,法国和美国商人的域外游乐场。如今,上海破旧的过去几乎已经不在人们的视野之内。但经济活力并没有完全消失。这座城市拥有大量跨国公司的中国总部。它吸引了那些欣赏它的商业环境的中国企业家。他们告诉我,当地政府区域相互竞争来招待公司,并且不断地询问他们能提供什么帮助。虽然北京周边地区正在衰落,但上海周边的许多城市是中国最好的经济成就。在亚洲的城市中,东京是一个奇迹,但我认为上海并不比新加坡、香港或首尔逊色。商业高管告诉我,纽约是唯一一个能与其活力相媲美的城市。我同意这两个城市都有一种特殊的能量: 两个城市都在主要的水道上,都在绿化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都有一个繁荣的商业环境来支持优秀的休闲活动。新冠大流行之后,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从北京搬到了上海。尽管每次国内疫情爆发,北京都受到沉重打击,但上海作为中国限制最少的城市,却没有发生过多少病例。每当我们读到北京的新规定时,对于我们这些新来者来说,很难不嘲笑我们在北方的朋友。大湾区当英国占领香港时,这个港口几乎是一块贫瘠的岩石,而深圳几乎不是一个定居点。甚至广州,一个主要的商业中心,从来就不是是一个文化中心,只有美食。尽管深圳没有上海那么有趣,但它可能是当今中国最具活力、最具前瞻性的地区。2018年,深圳超过香港成为该地区最富裕的城市。但它没能从广州手中夺走领导权,广州小心翼翼地保卫着自己的政治权力。东莞、珠海和惠州各自追求自己的战略,而澳门也符合这个星座(尽管由于澳门是一个单一工业城市,这个星座没那么有趣)。香港是我住过的最官僚的城市。几十年来,它的商业前景一直保持着静止状态: 房地产开发商的领地,在过去的三十年里没有创造出值得注意的公司。这是英国殖民统治的遗产。在英国殖民统治下,管理者通过将土地(香港最稀缺的资源)分配给更温顺的人,来控制经济精英。一种死气沉沉的精神笼罩着这座城市。我以前写过, Philip k. Dick 小说中写道不考虑香港的天际线,香港是以大亨为主导的政体。由一个能干但本质上悲观的精英阶层统治,这个阶层管理着偏爱消费的人群。香港人没有像 Philip k. Dick 小说中描述的那样沉迷于毒品和电视,而是沉迷于来自内地的巨额流动性,这种流动性提高了他们的资产价值,并使他们的感官迟钝。因此,我认为年轻人没有理由在香港生活。他们应该跳到深圳去,那里距离香港只要地铁一个小时车程,但精神上比这里要年轻几十岁。深圳和广州仍在吸引创业型人才,形成了比上海更加以商业为导向的文化。尽管深圳是一个令人愉快的城市,但它也是一个文化极少的无聊城市。一个朋友讲了一个画廊艺术家的轶事,他说深圳的客户很少评论他们打算购买的艺术品。相反,他们只要求五年后的预期价格。有力量的是有远见的预言家,并不是实用主义者One thing history might show us is that it is the prophets, and not the mere pragmatists, who are the most powerful world makers。 ——Amia Srinivasan人们说不应夸大这些地区之间的差异。毕竟,北京、上海和深圳之间一直有人才流动和政府官员轮换。但我会夸大他们的差异,作为分解中国经济增长背后异质性的一部分。有一个笑话说理想的公司是由一个北京人领导的,他将提供远见、领导能力和政府关系方面的知识;其财务将由上海人领导,其业务将由深圳人管理(他们将雇佣四川和安徽人来做实际工作)。在北京的晚餐以大量饮酒、吹嘘自己与高层的关系为特色,然后很少有后续行动。创业的朋友们说在深圳做生意最简单:人们聚在一起吃饭,讨论如何分配工作量,然后第二天就开始做事。北京北京人之所以成为北京人,是因为这座城市有着皇家和社会主义的传统。北京的货币就是权力。在帝国时代,有权势的人享有官阶和与朝廷的联系。在社会主义时代,商品的分配应该是平等的,官阶代表着权力。北京的林荫大道之所以不适合步行,是因为它们与其说是为行人设计的,不如说是为阅兵设计的。我所说的权力是指个人互动的结构。北京当地人已经适应了不断扩散的规则,虽然不是完全服从,但他们对这些规则的洞察力可以被安全地忽略。因此,北方人常常不守规矩。当我在北京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同情法家学派,他们要求统治者用粗暴的拳头来治理国家。我是站在一个骑自行车的人的角度说这些话的,看到这么多的机动脚踏车司机在没有看到警察的情况下走错路或者在人行道上骑车,真是令人沮丧。但政府的角色要比仅仅执行一些琐碎的限制更为宏大。它的控制倾向表明了对意识形态变革作用的承诺。上海和深圳正在创造休闲财富和,北京正试图将目光投向乌托邦的旗帜。中国治理的一个特征就是不断修改口号,比如“改革开放”,比如“共同富裕”则让国家回到社会主义。政府并不满足于国家财富的增加。它也是在追求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一种以救世主为驱动力的行为,包括神圣的经文,精心的仪式,以及偶尔的净化。深圳和上海深圳可能代表了中国最纯粹的赚钱精神。许多人,包括北方人,因为深圳宽松的政治气候而迁往深圳。上海更像是介于深圳和北京之间的一个中间地带。尽管上海经济充满活力,但数据显示,国有部门在上海经济中所占的份额与北京大致相当。In spite of my physical dislike of Beijing as a city, I find myself sympathetic to its spirit.There is a use for the hard men of the north.I appreciate this line from Amia Srinivasan in Tyler’s interview this year: “One thing history might show us is that it is the prophets, and not the mere pragmatists, who are the most powerful world makers.”The apostles who govern in Beijing know that nothing can be more venal than the interests of capitalists, who dominate Shanghai and Shenzhen.That was the view of Chen Yun, a Shanghai native and state leader who was nearly the political equal of Deng Xiaoping.In the early debates around special economic zones, Chen noted that his home region was filled with opportunists who would destroy the social order for a dime.但是北京的控制倾向并不是这个国家唯一的故事。上海和深圳将这种精神与它们的商业倾向结合起来,有时也能够帮助提高北京的机构能力。中国的增长故事不仅仅是由政府或企业家创造的。它是一个异质的实体,不同地区辩证地相互参与,相互阻碍,相互促进。推荐:原文: 2021 letter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之 2021年05月01日1934-1937 上海发行的《时代漫画》❧观点 :当我们反抗 996 时,我们在反抗什么by shaonan我一直在想推荐的这两本书有什么用,一本是写于齐格蒙特写于 98 年的《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另一本是陈嘉映的《何为良好生活》,其中都有关于「工作」的思考,而「工作」似乎是一个我们默认的选项,就像默认我们要上学,默认我们要结婚一样。看 XDash 的 2021 年的总结有一段话启发了我:财报不是用来找牛股,是用来排雷的。同理,公开媒体的商业报道,不是用来借鉴 How to Success 的,是用来排除 How not to fail 的,很考验批判性思维和实践经验。或许我们可以换个视角来看这两本书,它们并不能直接给我们答案,而是给我们一种观察到问题的视角:我们所在的系统是如何演化至今日;习以为常的规范背后,隐藏着哪些被忽略的目的;当我们在追求意义的时候,究竟是独立的思考,还是别人的灌输。▎1. 工作伦理和生产社会的形成我们今日提到工作,总会有一些默认值:每个人必须做一些他人认可的事情,才能获得维持生活并获取快乐。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是可耻的,休息是为了完成更多工作。但在工业化早期的欧洲,许多人并不是这么想的,当时大多数人并不愿意被工厂雇佣,也拒绝服从机械化的劳动,甚至会认为不断赚钱会阻止他们享受生活中美妙的时刻。中国亦是如此,翻看《苏轼传》中,基本上就没「工作」什么事 —— 「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这种看似「崇高」的工作伦理被创造出来,其目的是为了,驱赶人们进入工厂,为工业革命提供大量劳动力,并且希望其遵循某种纪律,不用在意尊严或者荣誉和目的,成为工厂的零部件。昆德拉在《身份》里说:在过去的时代里,生命的意义那时不是一个问题,这种一以自然而然地跟人们在一起,在他们的作坊里,在他们的田野里。每一个职业都创造出了它的思维方式,它的存在方式。一个医生跟农民想的不一样,一个军人跟一个老师的举止不一样。当工作和意义本身脱离,人们只需要考虑「能做什么」,而不需要去考虑「需要做什么」,人类就进入了一个为了增长而增长的悖论,而工作和意义也首次出现了分离。而这种分离的副作用在于,由于工作本身没有了内在意义,且长期处于压制和规训中,让人们为所做事情而自豪这条路被堵死,只剩下赚取「更多」金钱才是重要的,这样经济收益就变成了唯一的目的。而这是最初把人们圈养进工厂的人们所无法预知的 —— 当所有人都需要更多金钱来消费时,人类也从生产者社会转向了消费社会。▎2. 消费社会与其定义的幸福上一代人通过职业定义自己的身份,这一代人通过消费来塑造身份。终身职业具有统一的塑造标准,持续而漫长;而消费则成为了千人千面的审美问题,消费本身则是瞬间满足无法持续的过程。比如上一代人就经常会问:你是干什么的;对象还是找个老师好;工作是他们那一代人构建和捍卫身份的核心。而今日我们看很多人的身份,则是看他消费什么内容,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的。消费社会的目的在于,让一个人消费能力最大化地被开发。正式基于此目的,幸福被定义为永远新鲜刺激,从不无聊。而一个完美的消费者应该立即得到满足,不需要旷日持久的学习和准备,而一旦消费行为完成,满足感就应该迅速消失,继续投入到寻找下一次消费上来。他们应该短视、没有耐心、容易焦躁或者激动,而对什么东西的兴趣都是三分钟热度,永远被新的东西诱惑,持续在不枯竭的兴奋中。人们不断地忍耐没有意义的工作中周旋,为了获取足够的金钱用来消费;而消费本身很少带来长久的幸福,加上整个消费社会都被设计为新鲜刺激的生活,会让人们在欲望被安抚之前就找到新的刺激。仿佛整个社会都在一个不断创造欲望,无限增长的道路上狂奔 —— 没有人知道终点在哪里,只有增长是唯一的答案。但这件事的悖论在于,只有癌细胞才是不断增长的。正是由于这种多变的消费,让背后的生产者身份也建立在沙堆之上,极易容易崩塌。相比于传统的工匠,网红和明星能长期持存下来的少之又少,因为用过即弃是必然的结果。而这种转瞬即逝变成了今日的灵活用工和斜杠青年,让人们更难对工作产生归属和感情,成为命运的人质。▎3. 工作的内在收益和外在收益麦金太尔把从业者收益分为「外在收益」和「内在收益」,比如大芬村画商业稿油画的工人,虽然技巧熟练,但比起莫奈来说,只有金钱的收益(外在),而自己并不乐在其中(内在)。而我们在寻找工作的时候往往会比较看重「外在收益」,即能获得多少收入,权利多大,是否体面;而会忽略了「内在收益」,即是否能在劳作过程中充满乐趣,其成就能否充实生命的意义。日常总有人来问职业发展问题,多数都是纠结该去大厂还是创业公司。但其背后的计算标准鲜有「内在收益」的考量,或者是伪装成「内在收益」的「外在收益」,比如去创业公司说是希望能有更加自由的环境,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能快速的获得金钱和荣誉 —— 这个问题很好测试,只需要问问他之前在这个领域投入过多少时间精力便知,真正乐在其中的人,是不会刚刚出发的。而今年在大厂也有好多朋友也郁郁寡欢,谋划着辞职,其根本还是在于「外在收益」可预期的减少,加上自身的年龄和财富积累,让「内在收益」的权重变高。当然这并不是说纯粹的满足「内在收益」就是好事,更好地状态是让「内在收益」和「外在收益」达到某种平衡,甚至是在能吃饱的情况下,稍微让内在超越外在。因为幸福在于,欲望比自己的能力少一分。▎4. 答案不是结果我们习惯于答案就是结果,但答案有时候也可以只是一个方向,剩下的结果需要自己在前进的路上验证。分享这些的目的也不是让我们去立即反抗 996,立即辞职去追求想要做的事情。因为反抗意味着冲突,而任何冲突都是相互作用的,看着有多荣耀,背后就有多少伤痕,更有满地枯骨。这些更多的是提供一种视角,让我们有机会去思考这世界「默认设置」的合理性,以便给自己留出一个独立思考的余裕,就像 Matrix 中 NEO 短暂的苏醒,看看这个世界是如何运转的。真正想要改变的时候,依旧还是要进入环境中行动,毕竟德鲁克说:人们喜欢说意志可以移山,但其实只有推土机可以。补充说明《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这本书中的福利国家一章于今日的环境没太多参考,可以忽略。但其中对于新穷人的定义可以翻看。《何为良好生活》的知行合一的一章是个人极爱的,但限于主题原因不在这里展开。推荐阅读:《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 by 齐格蒙特《何为良好生活》 by 陈嘉映《倦怠社会》 by 韩炳哲《天才的车票理论》 by Paul Graham《寻觅意义》 by 王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