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内容

精选免费文章,先睹为快

2025-06-27 15:52
免费

你不是要更努力地干活,而是更聪明地构建生产力系统

最近收到这样一则典型提问:“我是个喜欢折腾的人 有时候我会追求短平快的效果。比如说上学的时候搞搞副业,有了些成果,凭借着一些小聪明也能找到还不错的工作,承担着重要的岗位。副业一直在做,工作也在干。今年也尝试了很多,和别人一起做软件,搞外贸...都失败了,或者说我放弃了...能一直干下来的,在我看来也不是生产力,而是劳动力。反正觉得自己的状态不对,不是自己想要达到的那种感觉 我也看到很多人说要十年专注一件事,真的应该这样吗?”这个问题非常具代表性,甚至可以说是绝大多数现代职场人、斜杠青年和多项目操盘手的共同困惑:为什么我看起来很忙,实际上却感觉不到成长?为什么我做了这么多事,反而越来越怀疑自己是否拥有“真正的生产力”?一、你是否在构建系统?很多人对“个人生产力”最大的误解,是把它理解为“完成了多少任务”。事实上,生产力不是任务的数量,而是能力的增长速度和系统性。 生产力,是在完成事情的过程中,让你自己变得更强。 一个是向外输出体力,一个是向内积累势能。区别在哪里?在于有没有沉淀为自己的“长期能力资产”。 换句话说:生产力的关键,不在于你完成多少事,而在于你是否通过每件事,构建了一个可复利的系统。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生产力,不看他“干了多少”,而是看他是否在过程中积累了这些东西:认知系统: 你是否拥有一套可反复调用的思维方式,能在不同问题上迁移应用?是否有稳定的判断标准、更新机制与“问题识别-追问-澄清-重构”的链条?判断标准不是“你是否聪明”,而是“你是否能稳定地解决陌生问题”。能力系统: 你是否掌握了结构化的技能,而非一次性拼运气?是否能从每次折腾中提炼出可迁移、可积累、可迭代的硬能力?比如写作、设计、沟通、建模、编程、表达等。生产系统: 你是否建立了稳定的行动机制?是否有自己的节奏系统与标准流程?是否能持续输出、稳态产出,而非“灵光乍现”或靠情绪驱动?是否把抽象的想法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行动单位?产品系统: 你是否持续创造出可展示、可沉淀、可复用的成果?这些成果是否构成了你的“作品货架”,可以被反复引用、组合、迭代,而非一次性劳动的消耗品?是否有属于你个人风格的作品系统?信任系统: 你是否构建了一个能自我扩张的信任网络?是否把每次合作变成长期关系,把每次输出变成持续链接?你建立的是一次性交付的交换关系,还是持续协作的增长关系?二、 真正有生产力的人,不追求“做更多” 要判断你到底是在干活,还是在积累个人生产力,我们可以用《个人生产力发展指南》的系统思维做一个诊断。第一步:从任务思维转向能力系统很多人干了一堆事——副业、项目、协作、兼职,但完成之后什么也没留下。连下一次复用都没法做到。这不是你不努力,而是你没有从中提炼出抽象能力。在《生产力发展指南》中,我们强调三个能力系统的建设:认知能力:是否在过程中升级了判断力、提问力、结构化思维?技术能力:是否建立了可跨项目迁移的工具链?人际能力:是否沉淀了可调用的信任网络与表达能力?很多时候,一个副业失败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总结出了对产品测试更敏锐的感知?是否构建了一套快速验证假设的方法?是否形成了可复用的方案模板?如果没有,那只是一次消耗;如果有,那就是真正的增长。第二步:从折腾项目转向构建产品系统真正有生产力的人,输出的不是零散任务,而是可持续的产品。这里的“产品”不是指传统意义上的著作,而是一切可以公开表达、产生复用、获得反馈的结构性成果。例如:项目总结、方法手册、公开文章;工具库、模板、工作流;课程、讲座、公开课。产品,是个人生产力的外显形式,是“系统感知”的载体。没有产品的努力,无法产生长期信任;无法被看见的能力,也就无法形成真正的势能。第三步:从临时驱动转向生产系统一个人的生产力水平,最终不靠短期爆发,而靠长期节奏。你有一个“定期复盘的机制”吗?你能掌控自己的行动节奏、认知节奏、创作节奏吗?你有没有自己定义的“年度主线”和“季度重点”?这不是时间管理术的问题,而是系统节律的问题。你不是在管理时间,而是在建造一个可以稳定运行的系统。只有这样,你才能从反复试错的劳动力状态,真正进化为有节奏、有主线、有策略的生产者。三、“状态不对”的原因在哪里?如果你一直在干,却总有“不对劲”的感觉,大概率是这三类错配:目标与手段的错配:你想的是成长,但做的事只是维持现状。你说是为了“试错”,其实是在“逃避难题”。能力与任务的错配:你用“折腾”来代替“沉淀”,用“多做”来安慰“没成长”的焦虑。忙完之后,空空如也。节奏与系统的错配:你没有自己的工作节奏和系统节律,而是在别人的项目和节奏里疲于奔命。你在跑,但不是你的轨道。这个时代太强调“快”,强调“搞钱”,你一旦掉入效率陷阱,就会在短平快的操作中丧失长线的策略。快是可以的,但快的前提是——你知道自己在修建怎样的系统,而不是随便多修几条路,最后全断头。该怎么办?答案是从“折腾项目”转向“构建系统”从项目中抽象出你的模式、方法、资产。不是做一次软件,而是建立一个“产品测试与发布”的能力模型。不是搞一次外贸,而是建立一个“跨境交易与供应链管理”的认知结构。不是写一篇文章,而是搭建一个“内容表达的机制与货架”。每一份经历都能被转化为系统资产,你的折腾才不是白忙。做完一个项目后写复盘,不写“我学到了什么”,而是写“我能总结出什么规律”。把常用的工具、流程、话术都整理下来,变成你随时可用的“工具库”。公开发布你的总结和作品,收集反馈,强化表达,获得外部连接。折腾本身没有错,但折腾完什么都没留下,那就是错。四、“十年专注一件事”未必正确很多人听说了长期主义之后,往往反思自己是不是不够专注,是不是该十年死磕一件事?长期主义不是死磕一件事,而是有一个稳定的价值坐标系,来筛选值得长期积累的能力和系统。有些人十年写代码,十年之后还是在搬砖;有些人三年打磨内容、打磨方法、打磨品牌,反而构建了属于自己的产品系统与信任系统。不是时间的长度,而是系统的深度。你真正需要专注的,不是某个具体项目或岗位,而是——你选择构建的能力系统。你可以做很多事,只要它们围绕一个稳定的系统进行,例如:专注于构建产品系统,项目可以多样,但每次都能强化表达能力;专注于构建认知系统,参与多个项目,只要每次都有方法的演化;专注于构建网络系统,只要每一次合作都有社交资本的积累。“十年专注”不是盲目死磕,而是深度一致的系统建设。所以,不要再问“要不要十年只做一件事”,而要问:“我能否用十年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生产力系统,并用它创造世界?”
文章预览
阅读全文
2023-03-05 16:38
免费

1.0 理解定义:什么是生产力?

1. 如何理解生产力?多数人并没有正确理解生产力。市面多见的生产力指南,第一是效率工具的使用,第二是时间管理的方法。生产力不只是某个效率工具的功能介绍和使用技巧,也不只是更快更好地在待办事项清单上打勾。许多创作者遵从效率工具的方法去行动,以「工具」为入口去提升生产力,这种方法虽然轻松简单,但会被工具主义与技术主义带错方向,导致在微观上更关注某个功能操作细节,而忘记使用这个工具的初衷与使命。同时在焦虑营销下,时间管理被包装成消灭忙碌的良药,列一堆任务清单,试图最大化地利用有限时间,制造一种控制一切的错觉,但事实是,时间管理本身制造出了另一种形式的忙碌,以忙碌覆盖忙碌,无穷已。更加荒谬的是,你去做时间管理,并不是真的想去管理时间,而只是用正确的方式做成正确的事情,在你没有搞懂什么是正确的方式,什么是正确的事情之前,你时间管理得再好,但每分每秒都在原地打转,没有丝毫进步,你的付出就没有意义。2. 如何定义生产力?什么才是生产力?你在读那些生产力指南、名人传记、创作者访谈,可能会以为那些有生产力的人,他们的生活充满 100% 的效率,孜孜不倦、努力勤奋、绝不自我怀疑,绝不浪费一分钟,但事实并非如此,他们也会有宿醉、彷徨、焦虑、放空、痛苦、无所事事的时候,他们在表面上虽然继续工作,但也会对当下进展没有信心,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为了写这本生产力指南,我阅读大量创作者访谈,研究并测试过成百上千种生产力技巧,让我知道所有看起来光鲜的创作者们,他们也是真实的人,他们也有自己困境,他们并非生活在诗和远方,他们并非时时精力充沛,他们就生活在这个真实的世界,即使寸步难行,也未停下脚步。Kevin Kelly 说:生产力通常是一种干扰。不要追求更好的方法来尽快完成任务,而要追求让你永远都不想停下来的任务。所以,作为一个普通人,我所定义的生产力就是:健康长久地完成重要的事情。以下都是这句话的解释——生产力是一套运转系统,它基于你对产品服务与自我身份的理解,然后针对你所拥有的时间、技能、智力、精力、资源和机会,进行深思熟虑的战略性投资与运作。 不追求在所有事情保持最高速度,而追求在重要事情保持稳定速度。生产力是一套指导方法,不单单局限在工具与工作领域,你不必时时追求更先进的笔记技术和工具,也不必经常保持自己处在忙碌状态,它是价值理念、思考方式、生产方式与生产工具的知行合一,确保你在用正确的方式做成正确的事情。一旦你真的做到用正确的方式做成正确的事情,就无需时间管理。生产力是一套做事理念,它更多关注是未来,不妨思考如何决定今天所做的行动或选择,从而节省未来的时间?如何积累时间资产,实现一次性投入带来长久的杠杆收益?3. 生产力有什么用?阿兰 · 德波顿(Alain de Botton)的《艺术的慰借》问了一个大问题:艺术有什么用?德波顿的答案是:作为人类,我们有很多想做的事情,但由于我们身体构造上的不足,必须借助工具。我们需要切割,但缺乏这样的能力,所以必须发明刀子;我们远行时需要携带水,但缺乏这样的能力,所以必须发明瓶子。不仅身体,人类的心智也有不足,也需要用工具来弥补。比如,人的记忆力有限,必须借助绘画帮我们留住最美好的瞬间;再比如,人的思维经常失之琐碎,必须借助雄伟的建筑物让自己感受到庄严。所以,艺术和其他工具一样,都是用来弥补不足的,好让我们成为更健全的人。那么,学习生产力有什么用?我们不妨跟随丰田生产方式创始人大野耐一的方法:观察,并清空头脑,抛掉成见,对于每件事情先问五次为什么。1、为什么学习个人生产力?因为想发展个人生产力。2、为什么想发展个人生产力?因为想时时保持丰沛的精力,心无旁骛的专注力,训练出简单清晰的逻辑,构建出稳定持续,高效生产的方法,在有限时间内输出更多成果。3、为什么想要产出更多成果?因为输出更多成果,就能享受创造的乐趣,将成果转换成为价值的产品。4、为什么要创造有价值的产品?因为有价值的产品能满足更多人的需求,转换成为金钱,实现身心富足,健康从容的生活。5、为什么要实现身心富足?因为这就是自由的我哇,我可以不做不想做的事,做想做的事。以往的生产力视角,是为达成某种效率目的,人只不过实现这种目的的工具,例如「大干 30 天,销量 300 万」,但按照阿兰·德波顿与大野耐一的视角,所有的个人生产力都可以归结到「我可以」这三个字上,如果我可以,为什么不去学,不去做呢?未来充满无数可能,为什么不去试试实现那个可能的自我呢?每个人都喜欢「用同样的时间,做更多的事情,从而改变人生」,但在实际生活中,一个人要变得更有生产力绝非易事。虽然我从多年的生产力实验中学到非常多的经验,但当中最大的收获或许是我发现到:「为何要变得更有生产力」比「如何变得更有生产力」更加重要。现在的自我,与未来可能自我,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我要发展生产力,不过是要继续前行,揭开那张命运的底牌看看:未来可能的自我本来应该是什么样子?只要我还生活在文明和平的时代,未来就肯定有一个生产方式更好、生活习惯更好、生产环境更好、学习方式更好,认知模式更好的可能自我正在前方等待着,那是我应得的、本该如此的。是的,发展生产力的终极目标,不只是要帮你提高生产力,它想要帮你成为最好的可能自我。你需要的不是更高的生产力,或更好的工具,而是更好的生活方式与工作状态,更好的自己。4. 为什么需要生产力发展指南?生产力指南已多如牛毛,谁还再需要一本关于个人生产力的指南?市面多数生产力指南,大多是生产力爱好者写的工具技巧,且这些生产力爱好者多数没有经历过生娃,养娃,装修等时间压力测试,难以经受考验。我并非是要颠覆生产力或效率领域,我只是用我的行动重新注解生产力。本指南并不着眼于生产力工具的具体技术及应用,而是关注生产力背后不曾改变的基本原理。所有人都需要,但是这本最好有所不同,它最好能透过一种全新的方式来看待个人生产力,而且能真实提升个人生产力。经过 8+ 年的实践,我总结了一套个人生产力系统,我用这套系统写出了十几万字的《笨方法文化手册》和《发展写作学》等课程,这套系统可产生价值,长期复用,以帮助你实现你的宏大构想,打造个人品牌,开发产品,打造社区,创造文化等。许多人探索生产力多为提升效率,但能否每天从容坚定地做事,决定了生产力的高低。如果没有经过艰难探索,搞清楚自己内心深处为何想要完成某一件事,便很难日复一日提升自己的生产力。若是你不在乎自己究竟想做出什么改变,就算你投入无数的时间提高生产力,或是培养新的习惯,都是徒劳——因为你不会有动力长久维持这些改变。反观自己,我之所以不断研究探索生产力,是因为生产力与我内心深处看重的许多事情密切关联:效率、意义、掌控、纪律、成长、自由、学习、有条不紊;这些价值驱使着我,让我甘愿投入时间阅读、写作、行动。好的生产力系统,不是只想把先进工具和高效工作方法告诉你,它像指南针,避免你被各种层出不穷的生产力工具带着走;它像是河流,能自动驱动你去寻找最优生产方法来优化工具组合;它像是火焰,赋予创作者的热情,点燃工具组合的最大价值。这套生产力系统所解决的矛盾,是个人日益增长成为更好可能自我的需要和落后的个人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套系统应用了司马贺、大野耐一等人的知识理论,由产品货架、身份组合、生产方式组合而成, 即个人生产力三角形理论。产品货架是你对创造的热爱,身份组合是你对价值的思考,生产方式是你对空间的设计,可能自我是你对自我的期盼,三者组合能促使你主动思考、学习、成长、持续改善,通过达成无数小进步,探索到更好的人生问题解决办法,让你宏观有耐心,微观有效率,成为可能自我。这套系统关注以人为本的效率提升,关注人生信念的持续实现,贯穿你的整个人生,实现并维护以下两种人生状态:1)当下身心富足,未来健康从容。生产力是生活幸福感、创造心流、优秀工作习惯与趁手工具的结合,从而抵达身心富足的一种状态。它包括且不限于以下关键词:良好睡眠、饮食运动、坚定拒绝、专注简洁等。2)专注价值创造,成为可能自我。生产力是勇于面对不确定,建立自我安全感,达成自我契约,专注价值创造,成为可能自我的过程。它包括且不限于以下关键词:终身学习、超越技能,自主优化、工作分发、自动化操作、效率工具等。5. 你可以收获什么?1. 内容大纲本指南综合我实践优化生产力的 7 年所有经验,自 2021 年 9 月第一版算起,已经历经三个大版本,近七八次的小版本更新迭代,全书分为 8 章,共 14 万+ 字。目录如下:2. 社群服务一次购买,永久更新,并加入本手册讨论社群,购买后请添加文末微信出示订单截图即可。购买须知购买地址:https://xiaobot.net/p/productivity本指南为虚拟内容服务,一经购买成功概不退款,请您理解。如果你还没有购买过笨方法实验室相关内容,建议先搜索阅读《笨方法文化手册》再做决定。本指南不定期更新小版本,每年至少更新一次大版本。如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添加微信寻求帮助,我会尽快回复。∎
文章预览
阅读全文